《血战钢锯岭》|言语轻飘,行动才有意义

《血战钢锯岭》|言语轻飘,行动才有意义,第1张

《血战钢锯岭》是12月5日上映,截止到目前在内地票房36亿,还在上映中,豆瓣近14万的人表示看过并且做了评分,目前评分88分。这部片子上映第一周就成了热门话题,各路影评界KOL都在力推,那段时间几次餐桌上,几个平时都不怎么看**的人竟也主动聊起这部**,掐着吃饭的时间,开始订票,准备吃完饭马上上楼观摩一番。

12月像是**盛典,好片烂片堆叠着上,每周被一部片子刷屏,我看了 《你的名字》 , 《萨利机长》 ,这两部片子的评分低于《血战钢锯岭》,并且在我最信赖的**排雷高手和菜头的笔下,《萨利机长》只能称得上中规中矩,但《血战钢锯岭》确是力推。

我却没有丝毫去看的冲动,我为什么呢?

因为我不相信。

在我的价值体系中,就如 《天空之眼》 中片头所说的,在战争中,第一个倒下的是真理。不带枪上二战战场毫无无伤?然后还徒手救了70多个同袍?顺便还发现了致胜日军的关键秘道?这是战争片中的玛丽苏吗?残酷血腥战场的子弹都长了眼睛为你绕道?上帝为你开启了天眼在生死边缘让你发现了秘道?

直到我后来看到一段关于道斯的纪录片。这部影片并非虚构,而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现实中的戴斯蒙德 道斯,在太平洋战场上多次战役中,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也没杀过一个敌人,但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因而获得了美国国会荣誉勋章,这是美军最高荣誉的象征。在纪录片中,已是垂暮之年的道斯,讲述这段故事时,将一切荣誉归功于他的信仰。因为当子弹擦肩而过,而你却只有一个医疗包,如果是人应该已经被杀死了很多次。

也许是这段纪录片,让我觉得也许应该去大屏幕上欣赏下这部**,毕竟它是梅尔·吉布森的作品,毕竟它又不是像《长城》只有3分的评分。

在新年的第二天,我赶了个早场**,看完走出影院,我最大的感念是,还好这部片子够坚挺,熬到这时还没下映,否则因为我的狭隘偏见而错失,那可能是我观影史上的一大遗憾。同时为在没看过之前产生“这是部战争玛丽苏片”这样的念头而觉得惭愧不已。

影片在北美上映时被定义为R级,17 岁以下须由监护者陪同观看。而在国内上映时也被提醒"战争几近真实,12 岁以下儿童观影需要家长陪同"。因为战争场面太过血腥残酷,被炸断的双腿,裸露的肠子,子弹直接击爆头部等均有细节的呈现,以至于我在观看过程中会有几次偏过头视线离开屏幕不敢看。

关于“死”的刻画越残酷血腥,那么道斯对于信仰的捍卫就更让人动容。他信仰基督教,不能杀人,不能持枪,甚至每周六要求休息,因为那是安息日。这样的信仰,自从他入伍之后,就有太多难以避免的冲突了。而拎出任一冲突的困境,倘若他因为现实而让步,我想没有太多人会因此而责备他,因为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太情有可原了。毕竟人强不过形势啊。

但是他没有退让,哪怕一小步。当战友们故意为难甚至殴打他,或者被控诉要上军事法庭有可能被关监狱,他没有放弃信仰。当然这时他还没亲历战场。真正最难的是亲历战场的时候,当自己身临子弹呼啸过耳的时候,站在生死边缘,目睹着同袍们的血肉之躯,而自己却只有一个医疗包。这个时候,是否会放下自己的信仰,而捡起护命同时收割敌人姓名的武器,才是最大的考验,毕竟求生是人的本能。

但是,道斯真的没有完全没有这个念头。在战场上,他最大的念头来自于自己的信仰,再多救一个人,再多救一个人。所以我们看到当美军被日军的袭击撤退下山之后,道斯一个人,用他曾经被人耻笑的双结,从悬崖往下送伤员,一共75个人,并且还有几个是日本人。

我想,我惊叹于他对信仰的坚守,并且曾经一度怀疑这样的真实性,也许是因为,在我的世界中,似乎并没有这样的坚守。这是件说起来有点悲伤的现实,但唯一幸运的一点是,我对此的清楚认识,并且没有放弃去寻找和努力。

对道斯最大的敬意是,他用行动而非言说捍卫了自己所相信的。而回归到现实生活工作中,先抛开上升到信仰这么高的高度,单单是言语和行为的一致,都是极其难得的了。

比如说兴趣爱好,号称喜欢摄影的,也许机器已经一年都没动过了。号称喜欢健身的,可能上一次去健身房已经是上个月了。什么时候,我们履历表或者自我介绍中的所谓兴趣爱好,已经成为轻飘飘的套路了。

再比如说工作,面试的时候说的天花乱坠多么热爱这个岗位,多么符合自己的人生规划,但是当问到面试产品经理的人,竟然说不出几个自己喜欢的产品。

再比如说人际交往,多年的经验是,刚认识没几天就指天发誓觉得你是最重要的关系最好的,热乎的异常的,到最后都成不了长久的朋友。

亲自肉身膛雷,甚至有时自己就是那个雷,才明白言辞可以来的有多轻飘飘,又是有多么的容易作伪。

有个朋友,喜欢美食,每天花时间研究食材,为了做一道菜,可以把各种品种的土豆都买回家,逐一尝试。

有个朋友,喜欢徒步和旅行,真真切切的每隔一段时间,在工作之余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这个世界,耕耘自己的旅行日记。

有个朋友,是行业研究员,除了工作之余,下班之后继续琢磨公司和行业,看书思考讨论。

也许这辈子,都未必能寻找到如道斯这般坚守的信仰,但不妨从远离轻飘飘的言语,真枪实战的去行动开始。

别忘记跨年时候说的 “2017年,让我从1月1日开始准备它在12月31日的离开吧。” 能支撑起这句言语的是背后的行动。比如说每周的公众号写作,比如说每周的产品体验和研究。

写在最后,如果有小伙伴愿意分享你的2017年行动给我,我也愿意分享给你我的想法,互相监督,毕竟自律尤其在形成习惯之前,是件有点反人类的事情,需要在技巧层面下下功夫,让它能发芽长出来。

《血战钢锯岭》多斯戴斯蒙德拯救了75 名男子。

《血战钢锯岭》剧情概括

在1942年的太平洋战场,军医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鲁·加菲尔德饰)不愿意在前线举枪射杀任何一个人,他因自己的和平理想遭受着其他战士们的排挤。尽管如此,他仍坚守信仰及原则,孤身上阵,无惧枪林弹雨和凶残日军,誓死拯救即使一息尚存的战友。

数以百计的同胞在敌人的土地上伤亡惨重,他一人冲入枪林弹雨,不停地祈祷,乞求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尽再救一人,75名受伤战友最终被奇迹般的运送至安全之地,得以生还

《血战钢锯岭》是熙颐影业、麒麟影业出品的战争历史片,由梅尔·吉布森执导,安德鲁·加菲尔德、萨姆·沃辛顿、卢克·布雷西、泰莉莎·帕尔墨、雨果·维文、瑞切尔·格里菲斯、文斯·沃恩主演。讲述他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并在冲绳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故事。

这是一部让我感觉不同其他同类题材的经典战争片。记得当时看完**,我坐在沙发上,半天没动,脑子里只记得男主人公说的一句话:“如果我不坚持自己的信仰,我不知道该如何活下去。”**的故事情节反而模糊了⋯⋯

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它讲述了一个在二战战场上“只救人,不拿枪杀人”的士兵德斯蒙特·多斯的英勇传奇故事。这是一个与我们想象中不一样的英雄。

德斯蒙特·多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一个在战场上不拿武器的军医,在美国对日本的冲绳岛战役里,在枪林弹雨中,冒着生命危险,成功地救护了75名战友的生命。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德斯蒙特·多斯,一个有些腼腆的男孩,自愿参军入伍,成了一名军人。不过,别的士兵不同的是,多斯有着坚定的信念:上战场,只救人,不杀人,他拒绝使用武器。

所有的人都不理解他的行为,甚至他还因为拒服兵役的罪名被送上军事法庭。他始终倔强而孤独地坚持着,最终他赢得了胜利,成为了一名医疗兵。

钢锯岭位于冲绳岛上,这场战争是太平洋战争的最后一战。美国和日本,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而多斯就是参加了这一场最为惨烈的战斗。

钢锯岭之战开始了,战争是残酷的,战士的生命在枪林弹雨中血肉横飞,生命在庞大的战争机器面前不堪一击。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医疗兵多斯带着他的《圣经》四处穿梭,寻找着受伤的战友,紧急救治着他们。

夜幕笼罩下的战场废墟中,多斯在不断地寻找着受伤的战友。他用编着的绳套,将受伤的战友一个个送下了钢锯岭。要知道,当时的他自己也受伤了,随时都会被日本人的子弹击中,而却是无人来救他的。

黑暗的夜幕里,受了伤的多斯躺在地上,此刻的他,己是精疲力尽,艰难地喘息着:“上帝,请让我再救一个!”他救下了曾经嘲笑过他的战友,他救下了曾经看不起他的军官⋯⋯

不带枪只带一本《圣经》上战场的多斯,凭着怎样的信念,和死神比赛着,从中救回75名战友的生命呢?“如果我不做我相信的事的话,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支持我活下去”

或许从这句话中,我可以看到多斯内心的世界吧:当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时候,我会为了国家,去完成应该做的事情,去当兵,去参加战斗。但是,我不杀人,我只救人。这是多斯的信念。

战争结束后,真实生活中的多斯获得了美军最高国会荣誉勋章,他是第一位没拿武器而得勋章的英雄。作为个人,多斯对上帝的信仰是虔诚的,作为战士,多斯面对战争的残酷是坚强的。

由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亲自给他授勋,杜鲁门说愿用总统的职位和他换这枚勋章,多斯笑了。

《血战钢锯岭》这部影片,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是无法体会到那一场战争带给每个普通人的命运:生与死的选择,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今天,当新冠病毒以无敌的方式肆虐全球时,我们除了坚强面对外,始终坚信:在国家强有力的保障下,人们团结一心,一定能够战胜病毒,还世界一片安宁。

也许是坚强与虔诚塑造了多斯,又或许,是多斯证明了坚强与虔诚。

再救一个,再多救一个

毫无疑问,《血战钢锯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战争场面,很多人表示看完**出现了短暂的进食障碍。我看的时候,也对导演没有使用3D拍摄很感激,好几次被突然出现的血肉模糊的面孔吓得打冷战(生理的冷战),那些分不清面目的器官和血浆肉泥让人头皮发麻;被火焰喷射器瞬间化成碳的肉躯、那些惨叫、火海,战场就是地狱。而关于战争的反思,都在这些肮脏残酷血腥恐怖的画面里了。

左侧历史真实画面

道斯很小就目睹、亲试过暴力,父亲酗酒后会无来由对家人施暴,他对暴力太熟悉了,他和哥哥把它当成游戏、日常。一次失手差点打死自己的兄弟后,幼年的道斯被忽然点醒:那是取人性命的魔鬼,是最肮脏的事。从此,他清楚确信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且不会因为任何境况而改变,即使在自愿入伍后。一个坚定的信仰确立了。于是,当所有人端起枪杆跃跃欲试的时候,他当然不会兴奋,当不解指向他甚至因此被唾弃的时候,他也一样坦然。

加菲猫的形象很适合这个角色,演绎也很棒

等道斯祈祷完毕,战友们再登钢锯岭

《血战钢锯岭》这部**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残酷的冲绳战役摆在了人们面前,但是“钢锯岭”究竟是怎么回事儿,恐怕相当多的人看完**后仍然是迷糊的,尤其是那个传奇的“断崖绳网”,引发了许多争议。

“钢锯岭”按照日本的说法叫“前田高地”,这里属于冲绳岛南部的“浦添市”,“前田高地”南边是那霸,东边是西原町,北边是宜野湾市,地处冲绳岛中南部交界,因为山岭上有个聚居地叫“前田集落”而得名,其实没有什么战略价值。不过冲绳战役时日军将“指令本部”放在了首里城,南部又是日军主力部队所在,那霸的港口和机场又在隔壁,这一块区域后来构成了冲绳战役中最惨烈的三角地带,除了“前田高地之战”外,还有“嘉数高地之战”、“西原高地之战”等血战。

上图冲绳战役美军南下的节奏,前田高地是必经之路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日军在冲绳一战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术素养,实际上一开始美军就掉进了日军的节奏里,《钢锯岭》那种问题,正是日军故意构成的战术优势。

日军指挥官牛岛满大将从一开始就没打着什么存活的希望,他是“玉碎”政策的坚定支持者,从1944年8月8日担任日第32军司令官开始,他就已经开始拟定通过冲绳岛大规模消耗美军的计划。

为此日军将冲绳岛的险地几乎都进行了军事化改造,制造了各种土木工事以及坑道、地道,将冲绳变成了一个大“杀阵”,誓要将此化为美军的肉磨子。连参加过南京大屠杀、武汉会战、徐州会战,被称为“帝国双壁”之一的第九师团(金泽师团)都被牛岛满拉进了32军布防。

上图牛岛满

这支从中国东北抽调,本来预计送到塞班岛与美国人决一死战的甲种师团,拥有非凡的死战传统和恶战技术,他们加入冲绳的防务后,亦成为牛岛满最为倚仗的主力军,整个冲绳的歼敌计划都以配合第九师团为主,第九师团也因此将中国战场学到的经验带到了冲绳,在岛南构筑了许多坑道阵地。

按照牛岛满的设想,第九师团将在冲绳岛的南边设防,由他们在滩头扛住美军,达到阻敌、陷敌、疲敌的目的,配合其他部队最大限度歼灭美军。

但是日本军部却临时出了个骚主意,他们以“台湾军力空虚”为由,将冲绳岛上正磨刀霍霍的第九师团突然调走了,牛岛满为此气得发疯,差点就抽刀子上东京砍人了,连日军内部也形容这是“参谋本部的马鹿行为”。

结果就是:第九师团丢下已经布置好的一切被送往台湾,冲绳的阵地成了一个大烂尾工程。

上图最具代表性的其实是“嘉数高地”和“西原高地”,这里日军靠着并不多的部队,打散了美军一个坦克营

没办法的牛岛满只能收缩防线,将预备滩头阻击的部队撤往了城市和“前田高地”这样的丘陵工事阵地。困兽犹斗的牛岛满在条件最不利的情况下,仍然完成了冲绳岛战役的战略调整,将依靠滩头和纵深防守的策略,修改成“依托地理优势与坚固阵地坚守,时间上拖延每一刻,空间上利用每一寸”的新玉碎打法;他本来的意思就是靠消耗美军最大程度守卫冲绳,无非换种方法让美军流血罢了。

这种收缩阵地,构建杀戮阵地的做法,便产生了《血战钢锯岭》影片中的那些情形,日军有意识的将防守阵地放在一些具备天然地势切割的位置上,而且也不怎么理会美军的推进。如“前田高地”这种地形,美军每次能填进来的兵力有限,又不可能靠坦克或绝对力量一鼓而下,更不放心绕过去让日军控制制高点,完全就是逼着美军硬来。

第九师团南面修筑的阵地起了很大作用,如“前田高地”,它位置有限,步炮协同无法展开,坦克、战防炮等直射火力上不去,唯有靠不停的轰炸,炸完了再上人,人打不下再炮轰,不停的施展添油战术。而这偏偏是牛岛满最想要的结果,他本来就不是单纯防守,而是抱着同归于尽的目的;日军的战略是杀一个不赔,杀两个赚,以巨大的人员伤亡逼迫美国谈判,延缓日本被攻克的时间,好谋求国际局势的变化。

上图冲绳美军登陆时的场景

冲绳战役时,美军选择了他们最擅长的“蜂腰部登陆”策略,从北谷町处登陆,随后一路向北拿下了冲绳市和嘉手纳,一路南下准备分食这边的日军,结果一头撞上了牛岛满的主力阵势,由此爆发了“嘉数高地战”和“前田高地战”。

挡在美国大军必经之路上的“前田高地”随即成为最前线,正如牛岛满计划的那样,此地突然变高的丘陵和垂直的崖壁阻挡住了美军的大兵团推进,机械化优势完全无法展开,不得不依靠士兵们翻越和冲击那些高地工事。

与《血战钢锯岭》**那夸张的战场描述不同的是,“前田高地”并不大,它充其量就是如今公园里的一座小山,总体海拔只有160米,范围也非常狭小,注意看旁边有几个学校操场,大致可以感受“钢锯岭”的大小。

至于**中这个高度吓死人的绳梯嘛,它当然也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钢锯岭的崖壁可不是这样裸露的断崖,它其实没**里那么高,当然,也确实很难爬。

可以看看实际这道崖壁的模样,有没有想去把梅导抓住打一顿的冲动?说好的100米高崖呢?

实际上日军在前田高地使用的战术并不稀奇,他们充分利用了山背的阶梯高地,还有隐藏的暗堡、地道、藏兵洞,将登山的美军放到阵地前开辟的“杀地”进行歼灭。美军爬上来之后,等于进了日军的预设阵地,来一批死一批,而美军炮火一来,他们就迅速进入掩体躲避,反正打炮的时候美军根本没法突击。

上图:“钢锯岭”的现场样貌,注意“needle rock”,每个阵地中间的低地都是杀场

上图今天的“钢锯岭”,美军曾经希望从150山爬上去,但被重机枪给打跑了

日军除了在几个高地拒守外,依靠轻武器为主的日军根本不可能对下方美军发动逆袭,那样反倒会因为表面阵地人员过多,在美军炮火下遭受过大损失,倒不如维持“美军攀岩——日军歼灭”的节奏,毕竟“玉碎”不等于白送。

后世朝鲜战争中,上甘岭的志愿军也采取了差不多的策略,在美军极度强势的单纯炮火轰炸下,高地上的人员继续死守表面阵地毫无意义,损失非常惨重。所以志愿军采取了“反斜面坑道战术”,只在表面阵地维持少量观测人员,美军突击时才快速进入阵地,对登山的美军进行杀伤。

上图修筑了地道的前沿制高点“为朝岩”,美军称之为“needle rock”(针尖石)

实际上崖顶的环境也比**中更加恶劣,美军采用了从南坡翻越上顶,继而向为朝岩方向攻击的打法,位置到是选的不错,上去就具备一定的高度优势,起码不会让人从更高处扫射,这也是我们看到的搭绳网的地方。

这里注意,老王再一次提及“不要拿**当真”,美军攻打钢锯岭并非就**里那几个片段,**只是为了宣传美国军医的个人传奇,所以对整个前田高地战描述的并不全面。

前田高地的日军主要是62师团的11、12、14大队,这个师团其实是中国山西建立的“治安部队”,说白了就是对付晋察冀军区八路军的三流部队。他们1943年5月建军,让八路军蹂躏得欲生欲死,长期都是分散作为“炮楼部队”存在,1944年时战事吃紧,他们被调往河南打汤恩伯,表现的也非常一般。

上图62师团的暗堡

牛岛满开始冲绳的防御规划后,62师团这种鱼腩部队当然不可能放到关键的地方去,因此第九师团留下的阵地便成了他们的安乐窝。这支炮楼守备部队拥有非常强烈的“防御不足综合征”,所以他们通过经验继续加强了阵地,整的还颇有晋察冀军区地道战的风范。

在“嘉数高地战”中,62师团表现的非常顽强,他们引诱美军通过谷底冲击山棱,继而通过交叉的火力点将之成片的歼灭。相当多的经验被带到了“前田高地”的作战中。

上图为朝岩阵地的路径,这里既是日军的主阵地,也是观察阵地

1945年4月26日“前田高地”的战斗打响后,美军最初希望占领的是具备制高能力的“为朝岩”,结果日军在这里架设了碉堡和重机枪,美军的人梯的登顶宣告失败。

同时美军还选择了攻击150山打入前田集落,以设立一个前进基地,但是他们好不容易爬上山后,立即遭到150山与152山的覆盖式打击,顿时溃不成军,只得选择了撒烟雾弹逃离。

上图钢锯岭俯瞰图

美383团的进展倒比较顺利,他们从最西边的山坡爬了上去,先后占领了152山和150山,但美国人的行为引起了牛岛满的注意,他迅疾要求24师团进行增援,夜间对首里城北面美军实施偷袭。因此在山南有腹背受敌危险的美军不得不停止了攻击,他们以150山为界,隔着“浦添古城残迹”的低地与日军对峙。

这一对峙就是4天,美军没有寸进,但他们把763坦克营和713喷火坦克营的坦克搞了上来,从山坡上开到了150山前。27日新的攻势展开,383团与381团发动大举进攻,但坦克表现的并不算好,喷火坦克只消灭了一些暗堡即告损坏,美军也没拿下150与152山之间的低地。

上图“钢锯岭”上713坦克营的喷火坦克

28日,美军又发动了进攻,战场主要以“前田集落”东侧的建筑物为主要争夺对象,双方甚至进行了刺刀肉搏,美军最后不敌发狂的日军败退。29日双方继续发生了你来我往的冲击,美军383团L连的士兵占领了138山,有个叫“加布里埃尔·查韦”(Gabriel chavez)的士兵捏着手榴弹与峰顶日军火力点同归于尽,日军借助狭窄的山棱发动了反冲击,但美军已经将坦克开上了138山,日军在美军喷火坦克反击下伤亡惨重。

上图发生激烈战斗的前田集落的“公寓营区”

这天的战斗也让美381团彻底被打残,据统计受伤人员1021人,4天内阵亡536人,有些排仅剩5-6人,战斗力仅剩40%。

这样就是《血战钢锯岭》中主角戴斯蒙德·道斯看到的场景,96师381团筋疲力尽的败退,而道斯所在的77师307步兵团接过了继续进攻的任务。

日军当然也没有松懈,牛岛满督促的24师团增援部队往前田高地派去了整个32步兵联队,以替换死伤惨重的62师团残部。

上图A、B两连进攻路线

道斯的307团也就是这时候开始打崖壁的主意,1营在30日当天搞到了4个50英尺的长梯,并向海军借来了5个货物网,希望靠这种东西直接爬上高地与日军决一死战。在30日黄昏,美军307团1营A、B两个连分别从东侧的“为朝岩”和西侧的“浦添古城残迹”前发动了绳网攀岩,其中“为朝岩”的部队依然被顶部的碉堡所阻,而B连却成功的利用绳网攀上了战术地点,并送上了两个排的兵力,但只维持到午夜,就让日军给杀了下来。

就这样,“绳网阵地”成了美军唯一的突破口,美307团1营连续9次通过绳网爬上去,又9次被日军赶下来。无处不在的暗堡、藏兵洞和灌木成了美军最头痛的问题,而狭窄的阵地又发挥不出火力优势,往往最后就是日军杀到近前,然后白刃战将美军打退结束。

上图**中救人的道斯

这即是我们在《血战钢锯岭》中看到的战斗场景,美军被打退后,大批伤兵被丢在了原地,日军为了躲避美军的炮火,也没多大闲工夫整治他们。最后主角道斯选择了留在崖顶,并通过人拉肩扛的方式救出了75人。

实际上当时美军在150山附近有坦克,他们专职用白磷弹攻打疑似的日军阵地,5月2日某辆坦克就因为连续朝一个暗堡口中灌了6枚白磷弹,炸出的烟雾让美军观察到30多个连通的地道口在冒烟。美军还有火炮和炮兵观测员被送到山顶,用来射击旁边的首里城。

对于当时的日军来说,他们只能把美军赶到绳网近前,然后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撤退。“前田高地”在日军手中,但整个山岭却已经有一半被美军掌握,所以割断那个绳网没有任何意义,崖壁只要在美军手中,绳网就会不断的被架设起来,倒不如以此为防御重心,不断消耗美军的力量。毕竟日军依仗的杀伤方式是暗堡、火力点加地形优势,而非纯粹面对面的硬拼。

战争绵延到5月初,一直打到5月4日,307团1营将大量迫击炮拖上山,通过炮火阻断了山棱日军的增援,继而用工兵爆破硬是摧毁了日军200英尺长的一段主坑道,由此日军丧失了峰顶的火力优势,得不到人员增补的暗堡系统宣告失能。轻松下来的美军占据了绝对优势,在日军拼死反扑中一举拿下600个人头。

5月5日的进攻中,美军通过喷火兵、工兵层层推进,迅速的清缴了这片狭窄战场的残敌。随着暗堡和坑道被逐次拔掉,慌神的日军展开了数次大规模的突袭,但西坡美军往山顶堆了3个营,这已经不是靠刺刀冲锋能解决的了。美军307团在这场战斗中爆发了强大的战斗意志,杀红眼的士兵在山上不要命的射击和爆破,主攻的1营从800人打到仅剩324人,1天半有8个连长负伤,作战之顽强为美军 历史 少有。

最终日军62师团和32步兵联队残部只能撤退,“钢锯岭”的结局以美军占领为朝岩而结束。此后62师团跑到了喜屋武半岛被美陆战2师歼灭,32步兵联队的残兵后来躲到了国吉台的岩洞中苟活,最后的50名士兵于1945年8月22日投降美军,之后烧掉了自己的军旗。

这就是整个“钢锯岭”的故事,日军一开始就打好了“每人消灭一个米国鬼畜”的战争动员,存着消耗美军的打算,所以他们更愿意留着绳网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但不可否认,也正是因为这些从海军借来的绳网,美军才得以打开了僵局,一次又一次的爬上崖顶,最终与东坡上来的坦克部队联合歼灭了日军。日军割掉绳网没意义,也没那能耐。

先来看看两张血战钢锯岭的!!是的,割了还可以站在涯边,看着美帝战列舰重炮,招呼弟兄们说,看,让炮弹飞一会。

绳索捆绑,你有注意到它的捆绑法吗?还有缆绳的质量问题,绳索直径多粗,现场它的绳索长度,面积也很深,很宽,没有那么容易割断的,再说割的时候不担心有阻击手吗?!现场还有其它士兵把守呢!?

影片中的那个阵地,因为美军只能从悬崖上靠绳索梯攀登而上,所以投入的兵力有限,每次顶多2-3个连,所以基本上都被日军成建制歼灭,或连队建制基本被打残。 将美军放近了打,日军凭借明堡、暗堡等交叉火力点,相互支撑,相互掩护,在先期,基本打掉或打残了美军成建制从悬崖上靠绳索梯攀登而上的部队,就没有必要去直接割断悬梯上的绳索了

《血战钢锯岭》的背景是日军已经穷途末路,但对于美军登陆作战的战力,本土日军从心里并不惧怕,日军已经退无可退,身后就是自己的本土,所以日军必须消灭正面登陆的美军。日军当时的武器已经不能歼灭从海上登陆的美军,所以只能把美军放到自己的阵前来彻底消灭,消灭美军的有生力量,以期打垮美军进攻的士气,从而彻底让美军失去对占领钢锯岭的信心。

所以是日军有意的把美军放进来、放近来,以期用近战方式阻止美军占领阵地,所以日军并不砍断绳索,而是有意让美军爬上绳索,从而让登上绳索的美军在日军提前预备的阵地前送死。

**中,日军达到了这一目的。这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心理战。日军很狂妄,目的是妄图彻底打消美军登陆日本本土的计划。实际日军是达到了这个目的,最后导致美军并不敢再冒然以海军陆战队方式登陆日本,从而转向对日本本土投掷原子弹的方式结束了对日战争。

《血战钢锯岭》其实真的是近年来少有的军事题材的优秀影片,更难能可贵的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更加让人不由得心生敬佩之情

一个原本拒绝服兵役的青年人,一个不得已服了兵役,又被各种瞧不上的人,最后确成了大家都敬佩的英雄

在战场上看到战友们在自己面前倒下,负伤,他始终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希望能多救一个,最后甚至当大部队都撤了,他都依然不放弃那些因为受伤但还活着的、还在敌方战场的战友,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么高的一种无私的精神,真的就简简单单是一种信仰吗?

只是剧情上有些地方有些许疑惑,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点,就是作为唯一能够爬上钢锯岭的那个绳索日军为什么不去割掉,或者随便布置几个兵再埋上点地雷,美军要想上去是够呛的,也有人说,作为唯一上钢锯岭的道路,如果锯断后,日军就无法掌控美军的动向,四面八方都有可能是美军进攻的方向,这样也就变被动了,真的如此?

当然有些人会说,剧情不能够太合理,要不然就没法往下拍,作为我们这样子的吃瓜群众都能想到的问题,导演肯定也能够想到,只是如果稍微做些说明,会不会好一些呢

真的是有些疑惑的,有哪位高人能够帮忙解惑一下的吗?

都写那么多搞什么,很简单,不割的话美军会往上爬打近战,割掉以后美军直接炮火覆盖把山炸平

日本人从一开始就准备了全体“玉碎”,之所以不割断绳索只有一个目的:引诱美军,大开杀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7672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01
下一篇2023-08-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