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6�1托尔斯泰的复活具体情节介绍

列夫�6�1托尔斯泰的复活具体情节介绍,第1张

《复活》概要:小说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八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 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

《复活》

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

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

体现了一位伟人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

世界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俄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作

《复活》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相信有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就曾阅读过这本书。在我国自20世纪初至今已出版过6种译本,三四十年代先后有戏剧家田汉和夏衍改编的同名剧本的发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主人公已成为我国读者和观众极为熟悉和喜爱的人物形象。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它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基础构思而成的小说,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灵净化"过程,同时揭露了沙皇专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终结作品。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以托翁晚年炉火纯青的老辣笔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这部史诗般的经典著作,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

--法国著名评论家 罗曼·罗兰

整个19世纪还不曾有过《复活》这样的作品,它高于《悲惨世界》,因为这里没有一点幻想的、虚构的、编造的东西,全都是生活本身。

--俄国著名评论家 斯塔索夫

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我感觉他的确了不起,他笔下的妓女玛丝洛娃给人一种圣洁之感,而我们有些小说的所谓"圣洁女性"形象却给人卑琐之感。这就看出大师与普通作家之间的差别了。

--著名作家 迟子建

《复活》是总结人生的作品,它把人心里肮脏的东西都拿出来了,人内心很复杂,好人和坏人、善与恶都很复杂。

--著名作家 高莽

读托尔斯泰的《复活》

《复活》是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的一峰"。它没有《战争与和平》史诗般的恢宏气魄和明亮的诗意,没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澜与不安的骚动--它,完全是体现了一位伟人的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

在这里,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绘的精确、笔力的雄浑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与作品内容的严肃性是相符合的。在这里,面对人类的苦难,作家保持了高超的镇静,然而读者却不得不为见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动。托尔斯泰在这里的挖掘比以往要深。可以说整个俄国都被他翻了出来。他再现的艺术世界已经达到可作为一面"镜子"的程度。伟大的真实!正因为作品除去了浪漫主义的萎靡因素,因而整个显出了威力,如同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一般。然而这不是一座普通的雕塑,是一座宏伟的纪念碑。它把19世纪末整个俄国的现实熔铸进去,上面刻有穷人、贵族、狱吏、监犯、革命者、医生、妓女、学生……里面混合了忏悔、怜悯、宽容、无耻、欺诈、放荡……这里,作者唱出了人类艺术最崇高的歌:"我们为不幸者撒一掬泪,人世的悲欢感动我们的心。"

当我们打开这本书,我们不禁感受到有一种心灵的复活--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即使是当代,许多人也许正在悄然地埋葬自己的这些美好的感情却毫无所觉。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正是《复活》这样的作品来唤醒沉睡的心吗?

正如花草需要春天的甘霖才能长出新绿,人类需要博爱与同情才能继续不息、日进无疆。抑或这就是使《复活》不朽的原因。

《复活》里写的虽然是贵族的忏悔,但是托尔斯泰并不是把这个母题当做贵族的专利,他是把忏悔放在人的心灵的内在的、普遍的矛盾中展开的。人都有神性和兽性。当人放纵了自己,就可能堕落;而当人自觉,就可能"复活"。所以托尔斯泰主张以"道德的自我完成"来改变社会的不平等和罪恶。在社会革命激烈的时代,他提倡"勿以暴力抗恶",是反对阶级斗争的。但是,作为人类寻求精神解放的一种文献,在我们这个把道德的自我完善当成笑话的时代,读这样的书,也许会引起某种惭愧的感觉。

“心灵辩证法”是俄罗斯的文学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首先提出的,他在《列夫·托尔斯泰伯爵的<童年>、<少年>和战争小说》一文说:

“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辩证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把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心理描写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指出托尔斯泰的心理分析,完整地展示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已不再是一种附属的、零星的表现手段。他揭示了托尔斯泰和其它心理作家的区别。

“心灵辩证法”,精辟地概括了托尔斯泰在心理描写上的创新。其特点在于:把心理描写当作艺术表现的目的,准确地把握人物心理的千变万化,按照人物心理运动的形式,真实、深入、细致、生动地再现复杂纷纭的精神活动过程。在表现人物心理时,托尔斯泰直达人物意识底层。大到人物心理发展的全过程,小到在特定场合心曲隐秘微小的波动,都被一一描绘得清晰,读起来令人有洞若观火之感。

那么,作为一种方法,心灵辩证法的独特原则是什么?有着怎样的运用方式;作为对象,基本内容是什么?

01 心灵辩证法的独特原则:再现出、展示出人的心灵的真实

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目的就是“再现出、展示出人的心灵的真实。”他是如此明确地、自觉地把心理分析提到艺术目的的高度,这就决定了他的心理分析方法的独特性。

托尔斯泰与前代、同代作家心理分析方法之间的差别,可以通过“内心独白”的比较清楚地看出。

比如,司汤达的《红与黑》中,写于连参加贫民寄养所长家的宴会时,有这样一段内心独白:

“啊!污秽的财富啊,你将会得到的!只有在这样的境况下和这样的伴侣里,你才能享受它!也许你将会获得两万法郎的位置。可是当你大吃大喝的时候,你须阻止可怜的囚徒唱歌。你从那可怜的口粮里刮来的金钱,用来宴饮宾客……拿破仑啊!在你的时代里,是怎样的善良。人们从战场的危险里才能取得富贵,而不从贫贱人的痛苦里卑污地去从事掠夺!”

司汤达通过这段内心独白鞭答了瓦列诺之流。同时出色地表现了这个时期的于连,还以他热烈的天性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抱着纯真的同情。但是,这段内心独白是如此雄辩,实际上是一种无声的演说辞。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司汤达没有区别内心语言和外部语言。他完全按照外部语言的规则和形式来写内心独白。同时,于连的“内心独白”已经经过作者的整理,实际上是作者的一种概括性的转述,而并不是于连“心灵的真实”,不是于连内心活动的本来面目。

再看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宁娜》中怎样写安娜走过莫斯科街头时的内心独白:

“‘我向他屈服了。我认了错。为什么?难道没有他我就过不下去吗?公司和百货商店……牙科医生……是的,我要全跟杜丽讲了。她不喜欢伏伦斯基的。这是又丢人又痛苦的,但是我要全告诉她。她爱我,我会听她的话的。我不向他让步,我不能让,他教训我……菲力波夫,面包店。据说他们把面团送到彼得堡。莫斯科的水那么好。噢,米辛基的泉水,还有薄烤饼!’她联想到十七岁时到特罗伊沙修道院去朝拜。‘我们骑着马去。那时还没有铁路。难道那个长着红红的手的姑娘,真是我吗,……那时我能想到我会落到这样可耻的地步吗?接到我的信他会多么得意和高兴啊!但是我会给他点颜色看的……油漆味多么难闻啊!他们为什么老是油漆和建筑?裁缝店和帽庄……’。”

托尔斯泰在此所展示的安娜的内心独白,甚至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安娜临死前的这些内心独白向科学提出了它还无法解决的迫切问题。

和于连的内心独白相比较,它决不是那样连贯、逻辑,而有着间断、跳跃和随机性。同时,它也不是纯然的思维活动,而呈现出多序列、多层次的复杂图景。

这里表现着安娜的感觉(“油漆味多么难闻啊”)、表象、记忆(“我们骑着马去”)、感情(悔恨、羞愧、恐惧、分裂的痛苦、生的期望)、想象、思索和意志(“我不向他让步”)。多种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擅替。同时,内心独白又表现出安娜不同的心理层次表面的印象和注意,心理内层的剧烈动荡。

安娜日常印象和内心动荡的反复交替、联想,表现出她对生命的无限依恋和死的意志的逐步形成。她已深深地意识到,生命的最后希望——爱情已无可挽回地逝去。她不能过没有尊严的生活,别无它途,只有以生命的毁灭来肯定生命,维护生的尊严和纯洁。

而且,这两位作家内心独白的最后一点不同,是时程性。安娜的内心活动表现在一个时间进程中。百货公司、牙科医生、裁缝店,如同是她思绪途程上的一个个界标。安娜的意识活动完全表现在一个空间和时间的进程中,而不是思维的静态的、孤立的转述。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托尔斯泰内心独白的崭新特征。另外,语言学家维那格拉多夫也根据托尔斯泰的作品研究了内心语言的问题,他强调指出了内心语言和外部语言的差别:

“内心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过渡,决不是对无声语言的有声联接。而是一个本质上复杂的转换,从思维语言的独特的内部环境转向存在于外部语言的另一种构造形式。”

以上两则“内心独白”,说明了“心灵辩证法”作为方法的一个独特原则“展现人心灵的真实”,展现复杂的精神活动过程,一如它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条理化的、间接的转述送样展现的心灵辩证过程,真出发点和目标已与过去的文学不同。

一般认为心理描写是用来说明人物性格的。心理描写从人物性格出发、按性格需要取材,归结为说明、解释人物性格。

于连天性热情,外表却冷漠、谨慎,生性高傲而外表恭顺。司汤达的心理描写以于连的确定性格为依据,从内部对这复杂的矛盾性格加以说明。

托尔斯泰所描写的人物心理,并不以独特个性为前提,往往本身成为一种目标,具备了某种独立性,承担了超出性格刻画以外的、更深刻的艺术使命。

02 心灵辩证法的运用方式:运动和静止的辩证法、运动过程和瞬息状态的辩证法

全面、详尽地追踪和表现人的心理过程,是既不可能也不必要的。托尔斯泰运用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法、运动过程和瞬息状态的辩证法。他把运动过程的展示导向心理细节的分析,通过细节分析这样一种独特的概括手法来反映过程本身。

这里提到的心理细节,是指特定时刻的心理状态。托尔斯泰本人谈到心理细节时用的是“感情的细节”、“状态”、“细节状态”这样一些术语。他在一则对普希金的评论中,提出了“感情细节”的原则。

他在日记中更明确地提出“状态”作为创作目标而和性格相对照。在他看来,以传统的性格作为观察人的“单位”,是太粗率了。他甚至认为,以某些性格特征来表现人,是对人物的束缚和扭曲。他说:

“这样来谈论人:他是实在的、善良的、聪敏的、或愚蠢的、始终如一的……等等,丝毫不能表明这个人的真实面目。徒具描绘人的奢望,常只是越弄越糊涂。”

托尔斯泰一开始创作就摸索着自己的独特方法。“不是普遍的而只是我的任务。”他在《人生四阶段》中写道:

“越是力图概括地描绘对象和感觉,就越写得不可理解……。我需要的正是在描绘我的童年时的那种方法从这个时期取出画面和场景,常有全部细节状态的精微分析。”

这样,通过“细节状态的精微分析”来显示“运动过程”就成为心灵辩证法的一个方式。不过,托尔斯泰的细节分析并不是人物语言、行为的注脚。

《安娜·卡里宁娜》中,舞会之后安娜提前回彼得堡。在与杜丽告别的谈话中,她说:

“我可不是斯提瓦,我所以那样说,就因为我不能允许我自己对自己有片刻的怀疑。”

托尔斯泰接着写“说这话的那一瞬间”安娜的心理:

“不,她感到自己说的并不是真话。她不但怀疑自己,而且一想到伏伦斯基就情绪激动。”

这里,心理似乎是要补充语言。但是这个补充、这个注释反而成为读者注意的重心。

再如《战争与和平》中玛丽和尼古拉悲哀地谈到安德烈的伤势。玛丽的悲哀当然是真诚的。但由于玛丽和尼古拉此时此刻的处境,她这一瞬间的主要感受是幸福而不是悲哀,实际上谈的是她的爱情和希望。

托尔斯泰的心理细节分析包括过程分析、结构分析、矛盾分析。也就是说,在托尔斯泰看来,任何瞬息状态本身,并不是静止、不是单一,而是一个内部丰富的、复杂的矛盾过程。

这个状态,在时间上是流动的在结构上可以分层,不同层次之间矛盾着、互相渗透又互相转换。把瞬息心理状态看作运动过程,不把它凝固化,这种认识本身是辩证的。

《安娜·卡列宁娜》中吉蒂在面临列文求婚时的心情交织着兴奋、胆怯和怜悯。作者并不作这样概括性的评述,而是展示她瞬息间的心理过程:

“那一瞬间,她深信他是故意早来,在她还是独自一人时向她求婚。到这时整个的事情才第一次向她显示出来不同的、完全新的意义。”

她听着列文的告白:

“艰难地呼吸着,没有看他。她欢喜欲狂,心里洋溢着幸福。她怎么也没有料到他的爱情表白会对她发生这样强烈的影响。但是这只延续了一刹那,她想起了伏伦斯基。”

在过程分析中,托尔斯泰展开了一个真实的时间进程。因此,在托尔斯泰的心理描绘里,常遇到时态的说明“这时”、“几秒钟之间”、“与此同时”、“那一瞬间”。

为了强调心理运动的时程性,恰如主人公的即时体验那样去展示它,托尔斯泰往往在本该使用过去时的地方采用语法现在时。

托尔斯泰不停留在心理感受的表层,而辨别思绪的交替和变化,揭示它的内部状态。这样的过程分析必然与结构分析相联系,从而揭示出一定心理状态的层次结构。

托尔斯泰认为:“状态”,即人在一定时刻的心理感受,不是“平面”的,而有“立体”结构的复杂性。在它的最表面、表象和对日常事务的注意占着优势。

比如,托尔斯泰分析赶去赛马的伏伦斯基的心理,指出:

“他象惯常那样地只保持住了表面上的记忆力,指示他第一步做了以后第二步应该怎么做而已。”

托尔斯泰曾表明,专注于心理表层,是精神贫乏的标志。比如,在《战争与和平》中,鲍利斯玩着跳棋时,托尔斯泰写道:

“显然,他想着这跳棋游戏,正如他这个人永远只想着他眼前所做的事。”

而皮埃尔、列文这样的人却不同。他们的心理表面常受到丰富的内在激情的扰动,显得“神不守舍”。他们在交际场合永远不会象鲍利斯那样冷漠、轻松地讲出适时应景的话,那样得体地从容应酬。在心理的内层和深层,理智、本能、“活跃的生命力”常常表现出更强大的影响。

再看吉蒂面临首次求婚时的心情。她内心的声音在说:

“我的天我真要亲口对他说吗我对他说什么呢难道我能告诉他我不爱他吗那是谎话。”然而在表面上,“她意识到她外表平静和她动作的从容优雅”,尽管有那些内心惶惑,她却需要有相反的思想来引导自己的行动:“我有什么好怕的我并没有做错事。要怎样就怎样吧,我要说真话。”

在复杂的精神运动中,形成了一个“平静”、“从容”、心安理得的心理表层。而在这表层之下,却有她并没有讲出来的“真话”。她快乐而又困惑,荣幸而又内疚。内心深处,她感到她爱着列文,想起列文就感到愉快。在她想到伏伦斯基的回忆里,始终搀杂着一些局促不安的成份。

正由于她有着对列文的深藏着的内心感情,列文的爱情表白才使她感到那样强烈的幸福和喜悦。但是,她又不能确认那感情。因为“一想到将来她和伏伦斯基在一起,灿烂幸福的远景就立刻展在她的眼前。”

原来吸引她的,并不是伏伦斯基本人,而是与他相联系的那“灿烂幸福的远景。”此刻,在表层之下,在吉蒂心理内部,是她的迷惑,她对那虚幻幸福的神往,和自以为真实的对伏伦斯基的爱,而在心理深层,埋着她的“良知”,她的不安和她对列文的感情。

在大量的细节分析中,不是被说明的言行、情节,恰恰是心理瞬息状态本身,隐藏着“活跃的生命”吸引着作家和读者,即注释重于正文。

托尔斯泰恰恰是有意识地从艺术构思中重新评价了细节的意义,从而在探索着创立一种新型的艺术方法。

03 心灵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人的内心生活是一个曲折回转的、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托尔斯泰认为,从深刻的心理内在过程来看,虚荣、势利、虚伪并不就是人物全部的心灵真相。

无论《五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中的卡卢金、柏拉斯库欣等人在爱国热情的遮掩之下,隐藏着多少“虚荣”和吉蒂一样,他们在内心深处依然保留着一些潜藏的复杂心理。而那虚荣、势利,也依然是不健康的,是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人的异化。以虚荣、势利为特征的性格非常适应那个社会,它支配着人,但又受到人的反抗。

如上所说,托尔斯泰以结构分析来展示人的心灵辩证过程,力图超越传统的性格规范。他希望在心灵辩证过程中揭示出深藏着的强大生命力,显示重建完整的人的可能性。

托尔斯泰认为人物心理有着层次结构。每一层本身是复杂的,各层次之间又互相矛盾,也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不同层次之间出现上升和下降的转换。

就每一个“状态分析”而言,托尔斯泰不能够展示所有这一切。只能从某一层取出在那种状态中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好比“分层取样”那样进行分析。然而,把托尔斯泰的细节分析综合起来,却能给出立体的、多层次的心灵辩证结构。

托尔斯泰的分析,揭示出结构中的矛盾和过程中的矛盾。他总是以矛盾分析来充实结构分析和过程分析。心理中的矛盾现象,托尔斯泰在自我观察中就十分注意。他在1851年的一篇日记中写到对自己不完善的自责,以及由这不满而来的强烈优郁。他确信:

“除了死,这里没什么可留恋的。可是同时,我又十分高兴地想着马鞍备好了,我将穿上山民骑装奔驰,追逐哥萨克女子。我还因为左唇须比右唇须差而极度苦恼,整整两个小时对着境子梳理它。”

这种心理结构内部的矛盾,以后也成为托尔斯泰心灵辨证法的重要内容。

以《安娜·卡列尼娜》中一个细节为例,安娜在投身卧轨前的瞬间,体验到洗澡时临入水的那种感觉。在死的幻灭中,她那洗澡时的感觉却来自正常的生活,这里已经包含着生意和死念的矛盾。

接着,这矛盾极尖锐地发展了划十字的熟悉动作在安娜心中激起一连串少女和幼年时代的美好回忆。遮蔽一切的黑暗突然撕裂了,生命又向她呈现出一切欢乐和光明。这一瞬间,“活跃的生命”向黑暗和幻灭作了最后的抗争。正是在这样尖锐的矛盾中,安娜体验着临死前撕心裂肺的庸苦。

心理过程中的矛盾,是结构中矛盾的延伸。托尔斯泰揭示了心理矛盾发展的规律性。安娜和伏伦斯基从不顾一切地相爱到“无可挽回地南辕北辙”,皮埃尔在享乐主义和理想主义间的徘徊,卡列宁对安娜态度的反复……都是充满矛盾的心理过程。

托尔斯泰由此强调了他对人的内心生活的辩证理解人的精神运动,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直线的运动。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提出了人的“流动性”的概念。“人好比河流”,时而湍急、时而平缓,时而宽阔、时而狭窄。他反对把人简单化:

“我们写着长篇小说。虽然还不是像过去那样粗糙恶人——一味地恶善人——一切皆善,可是毕竟是可怕地简略、单调。”

托尔斯泰自己创造的形象,则几乎无例外地充满了矛盾。他以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表明人的内心生活是一个曲折回转的、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这也是心灵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总之,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以精致的心理细节分析为基础,在充满矛盾的过程中、在多层次的结构中展现了人的精神世界,展现了人的心灵的真实。这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大革新。在心灵辩证法的基础上,托尔斯泰开拓了性格的深度,在宽广的史诗舞台上塑造了新型的人。

他以心灵辩证法为强大的艺术工具,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无比热爱,表达了他对子完整的人的不断追求。他所揭示的心灵辩证过程因而获得了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回答完毕。

  卡邱霞·玛丝洛娃是一个农妇的女儿。母亲在女地主索菲亚姊妹的牛奶场上工作。父亲是流浪的吉卜赛人。玛丝洛娃三岁时母亲死了。女地主看她长得清秀,便把她收养下来。因此,她过着一半**,一半婢女的生活。她做女工、收拾房间,用白灰擦亮神像,烤肉、磨粉、煮咖啡,洗些不费力的东西;有时读书给女主人听。十六岁时,爱上女地主的侄儿、年青的贵族聂赫留朵夫。那时,他是个大学生,到姑母家来度暑假。两年后,聂赫留朵夫去服兵役,因顺路经过姑母家,在姑母家住了四天。在一个复活节的晚上,他和玛丝洛娃发生了肉体关系。临别,他塞给玛丝洛娃一百卢布,便到部队去了。此后,聂赫留朵夫连封信也没捎给过她。她已怀孕了。

  一次,玛丝洛娃打听到聂赫留朵夫要经过庄园附近的车站。原先姑姑们邀请他下车来看望她们,而他却回电说,他不能来了,他要在指定的日期到达彼得堡。玛丝洛娃很伤心,但她决定亲自赶到车站去见他。那是个阴雨、凉风的秋夜。由于天气漆黑,她看不清田野上的小路,迷失了方向。待她赶到车站时,火车就要开动了。她看到聂赫朵夫坐在头等车厢里。可是来不及和他说一句话儿,火车已开动了。玛丝洛娃沿着月台追去,头巾也掉了,还摔了一大跤。

  玛丝洛娃周身被雨水淋湿,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从这天起,她思想起了很大变化,认识到自己和贵族少爷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她想象着聂赫留朵夫“坐在丝绒的椅子上,在那个灯光明亮的车厢里说啊、喝酒啊找乐子;我呢,却在露天下,风吹雨打,站在黑地里哭”。她不再相信人,认为一切都是欺骗。当聂赫留朵夫的姑姑知道玛丝洛娃怀孕后,便把她从家里赶了出去。她为了生活,只好去给人家当女仆。但每次都遭到男主人的调戏和侮辱。生下的孩子也死了。最后,她沦落到基达叶娃院,成了女。

  十年后,玛丝洛娃因受一起人命案的牵连,受到法庭的审判。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司蔑尔科夫到院寻欢作乐。茶房卡尔金庚和当过使女的勃契诃娃,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样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案发生后,茶房和使女贿赂律师,把罪责全栽在玛丝洛娃的身上。

  法院开庭审判玛丝洛娃的案件。聂赫留朵夫作为贵族代表参加陪审。在审讯过程中,法官们只忙于自己的私事,对案件审理却心不在焉。一位法官因和妻子刚刚吵过架,心情不佳、愁容满面。他担心当他审完案子回家后,妻子给不给他饭吃。另一位法官叫玛特维伊,老是迟到。他关心的是自己的疾病。他想,从门边走到他座位那儿,如果走的步数能用三除尽,他患的胃粘膜炎就会好。这段距离走二十六步就可走完,于是他赶紧加了一小步,凑成二十七步。副检察官卜列维喝了一夜酒,根本还没有从酒宴中清醒过来,便开始宣读起对玛丝洛娃的审判案件来。法庭庭长为了要在六点钟之前赶去和一个红头发的瑞士姑娘约会,他希望审判早点结束。

  聂赫留朵夫在陪审员席上认出了玛丝洛娃。这使他十分震惊。他回想起勾引玛丝洛娃的经过,认为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人。他在诱玛丝洛娃后,一度曾受过良心的苛责。但当他想到上流社会的人都这么干时,他便心安理得了。服役期满后,他去过姑姑家一趟。但这时,玛丝洛娃早被女地主撵出家门了。之后,聂赫留朵夫为了使自己忘掉犯下的过失,竭力不去想这件事。现在他和贵族柯尔查庚一家正打得火热。人们在议论他要娶柯尔查庚的**玛丽娅了。然而,他并不打算结婚。他正和某县的一个贵族首领的妻子私通。

  审判继续进行。法院要给玛丝洛娃定罪了。副检察官卜列维站起来发了一通谬论。他以犯罪的遗传学来判定玛丝洛娃有罪。他认为下层阶级天生是下的,下的人必然会犯罪。玛丝洛娃是女,是“最低级的退化的榜样”,犯罪是毫无疑义的。最后,由陪审员们对玛丝洛娃写定罪意见。他们认为玛丝洛娃没有抢劫、偷钱的意思,可是忘了加上“没有谋害性命的意思”,聂赫留朵夫也一时疏忽了。这样玛丝洛娃必须判罪了。本来,庭长不同意这意见,但他怕耽误和红头发姑娘的约会,便匆忙结案。宣判玛丝洛娃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

  玛丝洛娃被押回监狱,犯人们对玛丝洛娃都给以同情的问候。当他们知道她已被判刑时,一个犯人说:“这年月,真理跑到狗那儿去啦。”聂赫留朵夫认为法庭作出了不公平的判决。他去找律师法纳律,准备把案件告到高级法院。同时,他还去找检察官。承认自己曾勾引过玛丝洛娃,要求去探狱,并准备和玛丝洛娃结婚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他宣称说,今后自己不再当陪审员了,因为法庭“所有的审判不但没有益处,而且不道德”。

  在狱中,聂赫留朵夫见到了玛丝洛娃,要求她宽恕他,并把自己要和她结婚的决定告诉她。但玛丝洛娃不能饶恕他的过去。她气愤地说;“你去找你的公爵**们好了,我的价钱是一张十卢布的钞票……我是犯人,你是公爵,这儿没你什么事……你在这个世界里拿我玩乐还不算,又要用我来救你自己,好让你能上天堂!我讨厌你--你那眼镜,你那肮脏的胖脸!去,去!”聂赫留朵夫吃了闭门羹,但他想为了对得起良心,即使玛丝洛娜不愿和他结婚,他也要跟她一道去流放。她走到那儿,他便跟到那儿。他开始批判自己所走过的生活道路,感到寄生生活的可耻,要和自己的阶级决裂。

  为了作好上西伯利亚的准备,聂赫留朵夫回到自己的田庄--库兹明斯果耶村。他在田庄上实行改善农民生活的措施。他把田地用价(比同县农民在地主那里租到的土地要便宜三成)出租给农民,改变农民对地主的依赖关系。然后,他又到巴诺佛(他从姑姑那里继承来的田庄)访问,亲自和农民交谈,了解他们生活情况,同情他们的贫困和处境。他认为:“老百姓赤贫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唯一能养活他的土地”。他赞同美国人亨利·乔治的课税制的办法,认为“土地不能成为什么人的财产,它跟水、空气、阳光一样不能买卖,凡是土地给与人类的种种利益,所有的人都有同等享受的权利”。在这里,他同样把土地租给农民,并进一步把农民交纳的资金当作公益金或税款供给农民自己使用。他召集农民代表商谈。开初,农民半信半疑,他们不敢相信地主的这份好心。经聂赫留朵夫再三解释,最后他们接受了。聂赫留朵夫从农村返回省城时,他感到如释去重负般的无穷快乐,有一种旅客在发现新陆地的时候,一定会感到的那种新奇的感觉。

  聂赫留朵夫把在巴诺佛找到的一张姑姑家的合家照片,带给了玛丝洛娃,上面有她和聂赫留朵夫的相;并告诉她,他要上彼得堡走一趟,大理院将要对玛丝洛娃的上诉案件进行审理了。同时,他还帮助玛丝洛娃从监狱转到监狱医院去工作。

  聂赫留朵夫到彼得堡后,住在姨妈家。姨夫伊凡·密海罗维奇伯爵是前任国务大臣。聂赫留朵夫通过他的介绍,去拜访了几个有势力的人物。其中有大法官渥尔夫、上诉委员会的委员佛罗比奥夫男爵、官办教会负责人托波罗夫。但这些上层官僚们,同样只顾自己的私利,不管犯人的死活。通过访问,聂赫留朵夫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些官吏,从他姨妈的丈夫、大法官、托波罗夫算起,直到各部会的办公桌前面坐着的那些漂亮、干净、庄重、自以为了不起的大人先生们为止,虽然明明看见这种局面使得无辜的人受苦,却一点也不介意,所关心的只不过是镇压和祛除所有的危险分子罢了”。

  玛丝洛娃上诉案,被大理院以理由不充分驳回。聂赫留朵夫离开彼得堡,把这坏消息告诉玛丝洛娃听。这时,玛丝洛娃已离开了监狱医院。她被人诬告与医务助理员勾搭,而被赶回狱中。聂赫留朵夫再次向她表示:自己决心跟她上西伯利亚去。

  玛丝洛娃又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而且爱得那么深,不知不觉间她完全依照他希望她做的去做了:戒了烟酒,不再卖弄风情。但她又想到这种结合,对他是一种不幸。她不能接受所爱的人为她作出的牺牲。

  押赴西伯利亚的犯人起程了。那是个天气炎热的七月,街上差不多一片荒凉,少数几个过路人在路边阴影里走着。有的犯人经不起烈日照晒,当场中暑倒毙了。聂赫留朵夫一路为犯人恶劣的处境四处奔波说情,他几乎成了犯人的袒护者。同时,在他运动下,玛丝洛娃被调到政治犯行列中。在这个队伍里既安静又和平,也不再受男人的纠缠。玛丝洛娃感到政治犯都是些“可爱的好人”,并知道了他们跟平民站在一边,反对上层阶级。他们当中有些是属于贵族阶级的,却为平民牺牲了他们的特权和自由,这使得她特别看重他们,佩服他们。她认识了一个叫西蒙松的政治犯。这是个腼腆、谦虚而又意志力极强的人。他在大学毕业后,加入民粹派,任过乡村教师,并“公开抨击他认为虚伪和不公正的事情”。为此,他被捕了。不久,西蒙松爱上了玛丝洛娃。这时,玛丝洛娃必须在西蒙松和聂赫留朵夫之间作出选择。她感到:“聂赫留朵夫是出于慷慨,又由于过去发生的事情,才向她求婚。可是西蒙松却在她现在的境遇里爱她,只因为爱她而爱她。”于是,她接受了西蒙松的爱。

  聂赫留朵夫靠彼得堡朋友副检察长塞列宁的帮助,把玛丝洛娃的案件,由服苦役改判为在西伯利亚近处流放。他把消息告诉给玛丝洛娃。这时,有一种需要家庭和孩子的想法涌上他心头。然而,玛丝洛娃已决定跟西蒙松走。她不愿意“毁了”聂赫留朵夫的生活。聂赫留朵夫再次遭到拒绝,但他没有痛苦的感觉。他已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和牺牲去爱她。他付出了足够的代价来补偿自己的过失。于是,他心平气和地在狱旁椅子上睡了一个又香又甜的觉。最后,玛丝洛娃和西蒙松走了。聂赫留朵夫被留了下来。他在福音书里找到了五条生活准则:对上帝要虔诚、不起誓、要忍辱、爱敌人、勿反抗。他认为人们如果遵循这五条法则,并不断悔过自新,便可以“获得最大的幸福,地上的天国也会建立起来”。他开始过一种全新的精神生活。他的灵魂得救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8082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02
下一篇2023-08-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