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东方明珠还有两冻楼叫什么名?

上海东方明珠还有两冻楼叫什么名?,第1张

      在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的东方明珠塔(塔高约468米)附近,还有三栋著名的高楼(并不是两栋楼),形成了上海浦东地标性景观:一是金茂大厦(主楼88层,高度4205米);二是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楼高492米,地上101层);三是上海中心大厦(建筑主体为119层,总高为632米)。

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素描图

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白天景观

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夜景

1:田子坊

田子坊是老上海和小资情调相结合的一个场所,在这里约会和求婚另有一番浪漫滋味,而且不会被外界的喧闹嘈杂所打扰。

2:外滩

外滩的位置在上海黄浦江畔,每一位到上海参观的朋友都会到外滩来看看的。它的东面是黄浦江,西面是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等52幢不同风格设计的大楼,也就是人们说的“万国建筑博览群”。还有浪漫的情人墙,见证了无数情侣的浪漫。可以到这面墙前求婚并许下诺言,会有不一样的浪漫色彩的。

3:甜爱路

甜爱路在鲁迅公园附近,它有着一条狭长的小路,路边浪漫的诗句到处可见,就连邮筒都泛着浓浓的爱意。在这条路上求婚,你们的爱情也会像这条路一样甜蜜的。

上海求婚地方:上海世纪公园

我们可以选择在傍晚的时候,拉着对方的手,一起在这个美丽的公园里面散步。这样走着走着,走到最浪漫的地方再大声喊出对方的名字。寓意是要告诉全世界,我爱你,你可以嫁给我吗如果说对方还没有反应过来,那以我们就可以再反复地喊几次,相信这样就能把大家的眼光都吸引过来了,此时跟对方单膝跪地求婚,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上海求婚地方:大悦城摩天轮

在摩天轮上求婚,想必也是非常浪漫的一件事。大悦城的摩天轮是上海的新地标,建造在商场的顶层,有30个纯白色的桥舱组成,360度全视野观赏景色,还可以在摩天轮内用餐。如果你想在这里进行求婚的话,一定会事半功倍。不过遇到特殊天气摩天轮会停运,所以大家在求婚前一定要关注天气哦。

上海求婚地方:迪士尼乐园

每一个女生都有一个童话公主梦,如果你选择在迪士尼乐园求婚,一定会给另一半留下深刻的印象。你可以打扮成女生喜欢的动画人物形象,在不经意时出现在他的眼前,而且又是在迪士尼乐园,求婚效果一定是最佳。

分类: 文化/艺术

解析:

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 曾用名:麦克倍恩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主要使用单位: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

位于中山东一路延安东路口的亚细亚大楼,有“外滩第一楼”之称。建于1913年。原为7层,后加了1层。外观为折衷主义风格,正立面为巴洛克式,柱式以爱奥尼克式为主,底层拱圈用镇石,外墙用石面砖。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外滩3号上海总会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61年由在沪英侨发起创设,当时为英国总会所用,又叫上海总会,也称上海俱乐部。1910年1月,在原址建新楼,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交场所。

新楼建筑为横直线条三段式处理,二层至三层中段增加了6根爱奥尼克柱头,为整幢大楼增加了立体感,大楼南北两侧对称,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窗户形状变化多端,细部雕刻细腻优美。大楼的室内装潢由日本建筑师设计,装饰华丽,长达34米的酒吧由黑白相间的大理石装饰,在当时闻名于世。大楼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外滩4号有利大楼 曾用名:友宁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

1922年,旧屋拆除后建新楼。系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的大楼,据说钢框架是向德国著名的克虏伯工厂订制。大楼高6层,正立面仿文艺复兴风格,外装饰为巴洛克式,大门两旁有修长的爱奥尼克式柱,外墙用花岗岩贴面。整座建筑开间大,楼层高。

外滩5号日清大楼 又名:海运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华夏银行上海分行。

1921年日清洋行在中山东一路5号新建大楼,1925建成,由英商德和洋行设计,6层钢筋水泥结构建筑,从表面上看,该大楼的基本构造与上海的其他近现代建筑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其线条处理以横线条为主,具有近代日本西洋建筑的特征。

外滩6号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又名:元芳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

此楼原是一幢3层砖木结构的房子,东印度式建筑风格。1906年拆旧建新,由英商玛礼逊洋行设计,为假4层砖木结构,大楼外观呈英国哥德式建筑风格。装饰上具有欧洲宗教建筑色彩,青红砖镶砌,众多细长柱子钩勒墙面。后因维修时用水泥粉刷墙面,除框架外,原先的外貌已不复存在。大门入口竖有罗马廊柱。底层、二层为落地长窗,券状窗框,两肩对称。上层为坡式屋顶,并有一排尖角形窗。四楼南面为平台,是观光黄浦江的胜处。

外滩7号电报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泰国盘古银行。

外滩中山东一路的7号大楼,原是旗昌洋行的产业,轮船招商局将它买下后,即归属下的电报总局使用,故称“电报大楼”。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假5层砖石结构。以变化多端的古典式柱子,装饰从2楼到4楼的窗框,使建筑的立面富于变化和充满立体感。同时在顶层两边建有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屋顶,使整幢大楼颇具艺术韵味。在外滩的建筑群中,电报大楼体态虽然不大,但其建筑艺术的特征别具风格。

外滩9号旗昌洋行大楼 又名:港监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招商局(集团)上海分公司。

1901年,轮船招商局将旗昌洋行的旧楼拆除重建,由通和洋行设计,为三层砖木结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东向外滩为主立面,以正大门为中轴线,两侧形成对称。大门两侧各有2扇罗马拱券型的落地长窗,2、3层有内阳台,以古典式柱子作支撑。楼内的木制楼梯扶手处有雕花,拦杆也十分精致。

外滩12号汇丰银行大楼 又名:汇丰大楼、市府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为上海市人民 所在地,现在使用单位:浦东发展银行。

外滩大楼群建筑中最显眼的一幢大楼,建于1925年。外形接近正方形,高5层,中部加上隆起的建筑为7层,上有一半球形屋顶。钢框架结构,外形呈仿古典的砖石结构,内部处理采用古典主义的形式,如爱奥尼克式柱廊,藻井式天花板等。室内装修考究,大厅内的柱子、护壁、地坪均用大理石贴面,不仅装有暖气,还安装了当时最先进的冷气设备。

外滩13号海关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海关。

建于1927年。建筑风格为欧洲古典建筑和近代建筑相结合的折衷式。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沿外滩高7层,用金山石砌筑。西部一直延伸到四川中路,高5层,二层以上用红机砖砌筑。沿外滩大门前为希腊多立克式柱廊,入口为大厅,内有繁复的石膏花饰和脚线,镶金和彩色马赛克的平顶。最高处为钟楼。

外滩14号交通银行大楼 又名:上海总工会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市总工会。

交通银行新大楼1948年10月竣工,是上海解放前外滩最后建成的一幢楼。由鸿达洋行设计,大楼主体6层,中间为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正面和侧面均以垂直的线条来突出建筑的立体感。底层门框用黑色大理石作贴面,其余墙面均以白水泥粉刷。大门原为转门,入内是彩纹人造大理石铺成的过道,两侧靠墙为环状扶梯。扶梯用大理石作台阶,紫铜作栏杆。经扶梯上2楼平台,过4扇铝框玻璃门,进入高大宽敞的大厅。大厅由36根大理石柱作支撑。大楼内有库房、发电机、空气调节机、2部奥的斯电梯。整幢大楼的内部设计强调实用。

外滩15号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又名:华胜大楼、中央银行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1902年竣工,由德国建筑师海因里希·贝克设计,项茂记营造厂施工。外观呈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复古建筑风格。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是以沉砂垫层代替打桩。外墙以釉面砖与花岗石镶嵌,大门左右有4扇券窗,2、3层立面惯以6根爱奥尼克立柱,3层檐下及柱顶均饰以欧洲神话人物头像的雕塑。进入正门,一条对称白色大理石扶梯直通2层营业大厅。大厅中央高达3层,用彩绘玻璃作天棚,室外阳光可透过天棚照到厅内。2、3层四周有精致典雅的彩绘玻璃回廊,营业大厅的沿廊壁上有雕刻精美的人物浮雕。

外滩16号台湾银行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招商银行。

建于1924年。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幢带有日本近代西洋风格的建筑,同时又广泛吸取各国建筑的长处,成为一个多种风格建筑的混合体。

外滩17号字林大楼 又名:桂林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建于1921年,由德和洋行设计。大楼总高10层,三段式立面。底层立面用拉毛花岗石作贴面,正大门两侧各有一扇落地的罗马拱券长窗;中部立面3至7层,建筑外观采用近现代派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但饰以古典柱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浮雕,使单调的平面增加了一丝活泼;上段立面,两侧为券式窗洞,中间树以双柱,形成内阳台。屋檐下原有8个裸体人物雕塑,后被水泥封末。顶部的南北两侧建有塔楼。字林大楼是近现代主义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建筑。

外滩18号麦加利银行大楼 又名:春江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1923年。文艺复兴时期折衷主义风格建筑,底层以花岗石作贴面,显得匀称协调而又给人以资本雄厚的感觉。第二层,外墙处理简洁,由巴洛克粗大石柱支撑,层次富于变化。

外滩19号汇中饭店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和平饭店南楼。

1906年拆旧建新,由祥泰洋行工程师施高塔设计,6层砖木混合结构,总高30米。外观呈文艺复兴样式的建筑风格。外墙用白色清水砖砌成,镶以红色水砖做腰线。门窗有圆弧拱,也有平拱。正大门为转门。屋顶建有花园,花园的东西两侧各建一座巴洛克式凉亭,夏秋季节可以坐在东侧的凉亭内观望黄浦江潮水。1911年,上海各界人士曾在这幢豪华饭店庆贺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

外滩22号沙逊大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和平饭店北楼。

建于1929年,由公和洋行设计,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出现的第一幢完全意义上的近现代派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厦高10层,局部13层,另有地下室,地面至顶端的高度为77米,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立面以垂直线条为主,在腰线和檐口处有雕刻的花纹。外墙除第9层和顶部用泰山石面砖外,其余各层均用花岗石作贴面。

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1937年建成,是外滩(中山东一路段)众多建筑中唯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分东西两幢大楼,西大楼为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东大楼是主楼,高15层,地下层2层,共17层,钢框架结构。采用中国民族风格方形尖顶,其他栏杆及窗格等处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每层的两侧有镂空图案,中国银行大楼是近代西洋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大楼。

外滩24号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

建于1924年。楼高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日本近代西洋风格建筑。原先是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底层石块为贴面,横线条清晰,产生明朗而轻快的感觉。二层至五层之间仿古典主义巨大石柱给建筑增加了庄重和典雅之感。

外滩27号怡和洋行大楼 又名:外贸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市外贸局等。

始建于1920年,竣工于1922年11月,由马海洋行设计。外观为仿英国复古主义派建筑风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5层(1983年又加盖2层)。建筑平面呈凹字形,西面凹进,朝东立面呈三段样式。1、2层为一段,门和长窗为罗马拱券形,大块拉毛花岗石作外墙贴面,平整石块铺砌大门台阶,门的两侧装有一对壁灯。3至5层为第二段,有4根巨大的科林斯立柱作为装饰和支撑,立柱间为阳台和石栏杆。5层以上为第三段,层顶有较宽檐口,顶部为大平台,平台前有栏杆,中间是石屏,紧贴石屏建有一座圆顶,圆顶中心插有旗杆。

外滩28号格林邮船大楼 又名:广播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广电集团。

1920年建成。总体为近代复古主义建筑,大门和边门均设计为罗马拱券,两侧建有花岗石古典柱式;从地面勒脚至二楼外墙用花岗石作贴面,造成一种厚重而又古典的情调。在临外滩的屋顶上设计了屋顶亭,形如远洋巨轮上的了望台,这种设计使此楼成为上海为数不多的仿生建筑之一。

外滩29号东方汇理大楼 又名:东方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

建于1914年,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典型的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入口拱门上方有一卷涡状的断山花,流露出法国情调巴洛克式的设计手法,中部是爱奥尼式巨柱,横竖向三段式处理明显。

外滩33号英国领事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初建于1849年,1852年翻建,1870年毁于大火。现在的建筑为1873年建造。具有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主楼高两层,整个建筑平面为正方形,层顶用中国蝴蝶瓦,为了让底层有良好的通风,台基较高,立面上门窗较多,且多采用圆拱和平拱。

北苏州路20号百老汇大厦 又名:上海大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大厦饭店。

建于1934年,22层,高88米。早期现代派风格的八字式公寓结构,外部处理与内部装饰简洁明朗,外观气势雄伟,现为三星级饭店。该大楼曾为北外滩的制高点,其18楼宽敞的观景平台,是鸟瞰外滩全景的佳处地点。

外白渡桥北堍黄浦路15号礼查饭店

建于1910年。外貌采用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形式,楼高5层,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五层窗旁建有大弧形拱券,三四层部分装饰爱奥尼克式大柱头,窗樘发券,有的采用弧拱,有采用平拱,整幢建筑凹凸面多,进深很深,故室内光线较暗。

外滩1~33号的故事

外滩,自19世纪四十年代上海被辟为商埠后,就成为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云集于此。联合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众多经典交汇成上海乃至世界独特的风景。

外滩1号 麦克倍恩大楼

1#麦克倍恩大楼→亚细亚大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

建成于1913年。1966年前,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这幢大楼的底层。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至今。

大楼为一幢7层的巴洛克式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折衷主义风格大楼,设计者为英资马海洋行。建筑风格整体上属于新古典主义式样,立面构图规整,正面有爱奥尼柱式的4根石柱,但在入口处设计了巴洛克风格的装饰。

外滩2号 上海总会大楼

2#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

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平洋战争爆发后,总会被关闭。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大门上加装了挑出的大雨蓬。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该楼建成于1864年,是外滩著名的建筑,建筑设计师为HTarrant,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室内装潢由马海洋行的日本建筑师设下田菊太郎设计,装饰华丽,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柜台著称。

外滩3号 友宁大楼

3#友宁大楼→有利大楼→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外滩3号

建成于1916年,随即被华商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联合租赁。租赁者于1922年出资重建。1953年,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租用该楼。1997年,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外滩房屋置换买下此楼产权。2004年改建为高档购物消费场所“外滩3号”。如今,1楼有阿玛尼中国首家旗舰店,2、3楼是依云水疗(Evian Spa,全球除法国外的第二家店),6楼有澳洲名厨David Laris所开前卫餐馆陆唯轩(Laris)。

这是英资公和洋行在上海设计的第一个作品,也是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结构大楼。

外滩5号 日清大楼

5#日清大楼→招商局办公大楼→上海轮船公司→商务楼&高级餐厅

建成于1925年,由日资航运企业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和一个犹太商人合资建造。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接管了日清大楼,改为招商局办公大楼,解放后,由上海海运局使用。“文革”时曾改名为上海轮船公司。1990年代,海运局迁往东大名路新楼,此楼由锦都实业公司装修后作为商务楼出租。东部底层为华夏银行上海分行。2006年被改造成高级餐厅。

大楼由英资德和洋行设计,日方建造下部3层,外观比较简洁,属于日本近代西洋式;上面3层装饰比较讲究,设计了挑檐和浮雕。

外滩6号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6#拍卖行→中国通商银行大楼→长江轮船公司

建成于1897年,原来是一家拍卖行,3层殖民地式建筑。1906年翻建,成为中国通商银行,当时也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银行,直到1956年,中国通商银行业务划入中国人民银行,这幢大楼交由长江轮船公司使用。因旁边的小路是元芳弄,所该大楼也曾被称为元芳大楼。

大楼的设计师为英资玛礼逊洋行,楼外观呈英国哥德式建筑风格。后因维修时用水泥粉刷墙面,除框架外,原先的外貌已不复存在。四楼南面为平台,是观光黄浦江的胜处。

外滩7号 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7#旗昌洋行→电报大楼→新通商银行大楼→泰国驻上海总领事馆

建成于1908年,原是旗昌洋行的产业,轮船招商局将它买下后,即归属下的大北电报公司使用。抗战胜利后,中国通商银行购进此楼改为新通商银行大楼;解放后,由长江航运管理局使用;20世纪90年代,通过房屋置换,泰国盘谷银行获得大楼使用权。泰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也设在三楼内办公。

该楼的设计者为英资通和洋行,是一幢典型的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大楼,横、竖三段式手法处理十分明显。顶部两端各设计了带有洛可可艺术风格的黑色穹窿房顶,与白色的墙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

外滩9号 招商局大楼

9#旗昌洋行大楼→招商局大楼→名牌店

19世纪远东最著名的美国资本企业旗昌洋行于1846年将总部迁至此地。1877年,旗昌轮船公司,连同在外滩9号的办公室大楼卖给1873年成立的受李鸿章保护的中国官商合办企业轮船招商局。1901年,轮船招商局重建该楼。后来成为招商局上海分公司,现在又成为夏姿上海旗舰店。

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为3层新古典主义风格。

外滩12号 汇丰银行大楼

12#汇丰银行大楼→市府大楼→上海市档案馆

1912年,汇丰买下南边外滩11号别发洋行和外滩10号美丰洋行的房产,二战爆发后被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占用,战争结束,汇丰迁回此楼。1955年,汇丰撤出上海,大楼归国有。上海市政府进驻,改名“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简称市府大楼。副楼在1956年改为上海市档案馆。1997年,上海市政府撤出大楼,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通过置换购得该大楼的使用权。

大楼由著名的英资建筑设计机构公和洋行设计。汇丰银行大楼号称“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是远东最大的银行建筑,仅次于英国的苏格兰银行大楼的世界上第二大银行建筑,被认为是中国近代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最高杰作,至今依然被公认为是外滩建筑群中最漂亮的建筑。

外滩13号 海关大楼

13#江海关大楼→上海海关

1857年,外国人在此地建成一座中国衙门式的关署。1891-1893年翻建成哥特式的红砖建筑,有33米高的钟楼。1925年再次重建,终成了现在的建筑。现使用单位为上海海关。

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建筑风格总体上属于古典主义,正立面是典型的多立克柱式。大楼高8层,上面有高大的钟楼,10层楼高,是仿美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的,在美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

外滩14号 上海市总工会

14#宝顺洋行→德华银行→交通银行大楼→上海市总工会

最初是著名的老牌英资企业宝顺洋行的产业。19世纪下半叶,颠地经营失败被德华银行买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国没收德国在华财产,大楼被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接管。1928年,随着全国政治中心从北京转移到南京,交通银行也将总行迁到此处。1947年,这里被重建为装饰艺术运动主义风格的6层大楼,也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座。1951年,交通银行总行迁回北京,外滩14号则由上海市总工会进驻至今。

大楼由匈牙利鸿达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整幢大楼的内部设计更强调实用。

外滩15号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15#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国民党中央银行→上海航天局→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于1902年由华俄道胜银行出资建成。至1928年,此楼成为中央银行的所在地。随即国民党中央银行、上海航天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都先后在此办公。现在这里是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大楼的设计者为德资的倍高洋行,建筑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复古风格。

外滩16号 台湾银行大楼

16#台湾银行大楼→招商银行上海分行

建于1924年,为台湾日治时期台湾银行在上海的办公大楼。现由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使用。

大楼由德和洋行设计,整体上属于日本近代西洋的风格,同时又广泛的吸取了世界各国建筑的长处,比如在大楼的东立面又配有四根欧洲古典主义式的柱子,赋予大楼欧洲古典主义的风格。

外滩17号 友邦大厦

17#字林大楼(桂林大楼)→友邦大厦

由在中国出版的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于1921年投资,1924年建成,一部分由报社自用,其他出租,最主要的承租人是处于创业阶段的美资友邦人寿保险公司。1951年3月31日,《字林西报》停刊,大楼被接管。1996年,友邦人寿保险公司重返这座大楼,定名为友邦大厦。

大楼由德和洋行设计,是近现代主义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建筑。

外滩18号 麦加利银行大楼

18#麦加利银行大楼→春江大楼→名牌店

1923年由老牌的英资银行麦加利银行又名渣打银行(Chartered Bank)建造。1955年,麦加利银行迁出后,由房管局接管这座大楼,改名为春江大楼,曾由中波轮船公司等使用。2002年,台资企业上海珩意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接手大楼的修复改建工程,到2004年底,改建完工后,1、2楼的欧洲名牌精品店陆续开张。

大楼的设计者是英资公和洋行,呈文艺复兴时期折衷主义风格,共5层。为使建筑具有高度感,现顶楼加了三角形屋顶。

外滩19号 和平饭店南楼

19#中央饭店→汇中饭店→和平饭店南楼

早在1850年代初就建起了3层楼的中央饭店,为租界内历史最悠久的外资旅馆。1865年,汇丰银行的上海分行成立,租用该处营业,直到1874年。1903年,中央饭店改组为汇中饭店。1947年,华商大庆公司购得饭店产权,继续经营,1952年停业。

1965年改为和平饭店南楼再度开放,现为和平饭店南楼。这幢大楼见证了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1909年,中、英、美、法等国在汇中厅召开了万国禁烟大会;1911年,上海各界人士在此庆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927年,蒋介石、宋美龄在此宴会厅举行订婚典礼;1936年3月,查理-卓别林偕《摩登时代》女主角宝莲-高黛入住当时的51房间;1964年1月,周恩来在九霄厅会见法国总理埃德加-富尔,几天以后中法宣布建立外交关系;1965年1月,周恩来曾在742房间工作;1998年6月30日,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夫妇在九霄厅宴请美国总统克林顿及其夫人希拉里;1988年,在和平厅设盛宴欢迎墨西哥总统路易斯-埃切维利亚;1996年,联合禁毒署举办的“上海国际兴奋剂会议”在此举行,并为“万国禁烟会”立会址标志。

大楼的设计者为英资玛礼逊洋行的司各特,高6层,建筑风格属于新文艺复兴式样。这还是中国最早安装电梯的一幢建筑。

外滩23号 中国银行大楼

23#中国银行大楼→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建成于1937年,外滩众多建筑中唯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1941年,中国银行大楼成为汪精卫伪储备银行的营业场所,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归中央银行使用,直到1946年元旦,中国银行才迁入办公。现使用单位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大楼的设计者为英资公和洋行和中国的陆谦受,是近代西洋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大楼。

外滩24号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24#横滨正金银行大楼→中央银行大楼→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工商银行上海分行

是1924年横滨正金银行(Yokohama Specie Bank,ltd。)在中国上海所建的分行大楼。1945年后,该楼改作中央银行行址,大楼也易名为中央大楼。1949年后又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办公楼。1956年上海市纺织工业局迁入大楼办公。现为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

大楼由英资公和洋行设计建成,属于日本近代西洋风格建筑。

外滩26号 扬子大楼

26#扬子大楼→农业银行上海分行

建成于1920年,因“扬子水火保险公司”得名,1957年7月起由房管部门管,现使用单位为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

大楼的设计者为英姿公和洋行,大楼为一幢7层的办公建筑风格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

外滩27号 怡和洋行大楼

27#怡和洋行大楼→上海市外贸局

现在的大楼由怡和洋行出资翻建于1922年,并享有使用权,1955年被上海市外贸局占用至今。

大楼的设计者为英姿思九生洋行,呈复古主义派的建筑风格,建筑平面呈凹字形,西面凹进,朝东立面呈三段样式。

外滩28号 格林邮船大楼

28#格林邮船大楼→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

1868年,德资禅臣洋行购得这块土地,建造其在上海的第二幢楼房。第一次后,该地被英资怡泰公司(格林邮船公司)收购,随即改建为7层大楼,1922年落成。1951年3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迁入该楼。目前大楼的使用单位是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

大楼的设计者为英姿公和洋行。外观设计为新文艺复兴式,顶层建有塔楼。

外滩29号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29#东方汇理银行大楼→东方大楼→光大银行上海分行

1914年,法资东方汇理银行(Banque de l`Indochine)在中国上海建造的分行大楼。1956年,大楼被房管局接管,改名为东方大楼,曾由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处使用。目前大楼的使用单位是光大银行上海分行。

大楼的设计者为通和洋行,大楼的建筑风格为法国典型的古典主义,雕刻精美。

外滩33号 半岛大酒店

33#英国驻沪总领事馆→上海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用房→半岛大酒店

建成于1873年,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古老的也是唯一一座19世纪建筑物。起初的领馆建成于1849年,在1870年的一场大火中烧毁,到1873年新大楼重建完工。

1966年,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关闭,该大院成为上海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用房。2003年,置换给新黄浦集团。今年,经过重新设计后,半岛大酒店在此开业。

大楼的设计者为Grossman & Boyce,建筑风格属于19世纪流行的殖民地样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8121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03
下一篇2023-08-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