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求婚补齐了23年的生日礼物,对于这样的一个求婚,我想足以感动很多的女生。但就我个人看来,求婚时候并不是越舍得花钱,就越代表着真心。
求婚是结婚前的一个仪式,而且在求婚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心意,至于所花费的金钱,则没有严格的要求,但绝对不是越多越好。
这位老师在求婚时候,能够为自己的女友,补齐过去所有的生日礼物,我想也一定是非常的用心,而且还非常爱这位女生。
就我个人看来,在求婚的时候,并不是花钱越多,就越能够代表一个人的真心,只因为下面这两个原因:
一、真心不能用钱衡量我们爱一个人的真心,并不能够用金钱来衡量。很多时候花钱越多,只能够说明男方花钱的一个态度,以及男方的一个经济情况。
对于一些花钱豪横的人来讲,在对自己喜欢女孩的时候,不会吝啬花钱。但这并不代表着男方,真的喜欢一个女孩。
很多人在对自己喜欢的每一个女孩时候,都会表现出花钱大方,而在热情过后,慢慢的也就会归于平淡。
二、花钱多少和真心无关曾经听过一个富有哲理的小故事,讲的是一个男孩有一元钱,如果愿意给你花9毛钱,这说明男孩是真的爱你。
如果是拥有100元,愿意为你花费50元,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看似花费的钱多了,但在花钱的过程中,所包含的心态,却大有不同。
一元钱能够花9毛钱,这说明是真的爱你;而100元肯花费50元,这只能够说明对方有钱。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在向对象求婚时候,只要用心布置求婚现场,我想也足以让女孩感动落泪,而且还能够节省开支,用于结婚的开销。
余秋雨,浙江馀姚人,大陆著名美学家和作家,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事实上,要谈论余秋雨在中国文化界的地位,真是谈何容易。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闻名的中国美学家,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
就以其《文化苦旅》为例,当中一篇《沙原隐泉》,仅两千五百字,纯粹写景和抒情的散文,却写得如诗如画。此文主要内容是作者在敦湟县内沙漠地上,独自一人爬人沙山,然后又下山欣赏一湾清泉的过程和所见所感。文中,余秋雨是如此描绘沙山之美:“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在美学家和作家的笔下,“光”、“影”、“线条”不再是一些只纯是理论没有生命的字词,而是能感应作者内心深处的字眼。
至于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亦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其学术可见一二。
生平简介:
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当时正逢浩劫,受尽屈辱,家破人亡,被迫赴农场劳动。学校复课后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1983年之后,由于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如《戏剧思想史》、《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论》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先后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当时获此称号的全国仅十五名。
1986年开始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选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在大陆公布近十年来全国最畅销书籍前十名中,余秋雨一人独占了四本。这些著作,获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奖、上海优秀文学作品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连续两届)、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台湾中国时报白金作家奖、马来西亚最受欢迎的华语作家奖、香港电台最受欢迎书籍奖等。
他的近作《借我一生》又创立了“记忆文学”的新体裁,刚出版就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年度“全亚十大最重要的华语书籍”之一。
由于1999年之后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他相继被联合国选为研讨《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和参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会”的唯一中国文化学者。近年来,他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总标题下,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纽约亨特学院和华盛顿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表演讲,场场爆满,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2005年春季在台湾各大城市的巡回演讲,每场都拥挤了数千名听众,被台湾媒体称之为“难以想象的余秋雨旋风”。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所编的《倾听秋雨》一书,记录了这一盛况。
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
任职、所获荣誉及社会评价:
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戏剧审美心理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因《行者无疆》获得2002年度台湾白金作家奖。
就以其《文化苦旅》为例,当中一篇《沙原隐泉》,仅两千五百字,纯粹写景和抒情的散文,却写得如诗如画。此文主要内容是作者在敦湟县内沙漠地上,独自一人爬人沙山,然后又下山欣赏一湾清泉的过程和所见所感。文中,余秋雨是如此描绘沙山之美:“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在美学家和作家的笔下,“光”、“影”、“线条”不再是一些只纯是理论没有生命的字词,而是能感应作者内心深处的字眼。
至于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亦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其学术可见一二。
最近,余秋雨还担任了青歌赛的综合知识评委。
婚姻:
读书迷上余秋雨
马兰和余秋雨的相识,是从余秋雨的名著《艺术创造工程》开始的。1989年,凭借着电视剧《严凤英》,马兰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成功,成为中国最知名的黄梅戏演员。而那时候的余秋雨虽然已经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但在民间的名气却远逊于马兰。有一次,马兰的一位老师借给她一本《艺术创作工程》。通读了这本书后,马兰被作者的睿智和学识深深地吸引和折服了。她说:“我当时想,这本书的作者肯定是一位阅历丰富、满头白发,甚至可能带着点学究气的老先生。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倒是很想认识这位余秋雨老先生。”
前世已种下姻缘
不久,马兰去上海演出《遥指杏花村》。她冒昧地给余秋雨写了封信,在信中说希望他来看戏。《遥指杏花村》的演出很成功,谢幕的时候,马兰四处张望,盼着余秋雨出现。这时,一个40岁的中年人一蹦一跳歪着脖子走上舞台,迎向马兰,嘴里还喊着:“嘿,马兰,我就是余秋雨!”原来余秋雨对马兰也仰慕已久!两人都觉得“前世早已经种下了姻缘,第一次会面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求婚方式简单直白
戏剧演员和戏剧研究家的恋爱当然就像戏剧一样。马兰说,和余秋雨认识后,她深深地被余秋雨的学问、智慧、幽默,余秋雨的人生态度、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更要命的是,马兰甚至觉得,“我和余秋雨在一起的感觉非常奇妙,我和他就像在上辈子就结过婚一样,而今生要做的只是完成前世的那个约定。”有一天,余秋雨突然对马兰说:“我觉得,你做我的老婆挺好的。”马兰马上回了一句:“我觉得呀,你做我的老公也不错。”这就算是求婚,很快余秋雨和马兰结婚了。
“老夫少妻”乐融融
余秋雨比马兰整整大了16岁,“老夫少妻”式的结合曾经引来过许多人的流言蜚语。马兰却说:“其实在心理年龄上,我们俩是差不多的。余秋雨有时候更像个孩子似的,比如走路的时候,他总是不好好地走,有时候会突然绕到我的面前,做个夸张的动作,吓我一大跳!”平日,在家里,两个大小孩也经常互称“余老师”、“马老师”似的吹捧,余秋雨对马兰说:“老婆,我喜欢你的戏”,马兰则说:“老公,我喜欢你的书。”夫妻两个经常出差,回家的时候,家里总是很脏,余秋雨经常会“命令”马兰打扫干净,还说:“我的忍耐只有一个小时!”可是一个小时过去了,刚才还“气势汹汹”的余秋雨就泄了气,如同孩子似的连声说“尘世嘛,脏点在所难免!”而以后出差回来,他总会在饭店里就把脏衣服洗干净,熨烫得干干净净地带回来,见到马兰就连忙“邀功”,看看:“我疼老婆吧!”
“他不会害任何人”
这两年,对余秋雨的批评多了起来。有的揭露他不肯承认的历史问题,有的指责他著作中的硬伤,对于这些近似于狂轰滥炸的批评,马兰很难过,也很愤怒。因为她相信,余秋雨是一个极其善良的人。“他是一个大善的人。你打死他他都不会去害人。”2000年,余秋雨曾跟随凤凰卫视去中东做一个名为《千禧之旅》的节目,前后历时好几个月。开始的时候,马兰一直陪着余秋雨,后来由于当地局势不稳,到了约旦的培特拉,马兰不得不回国。回忆当时的情形,马兰说:“分手的时候,车上的许多人都在哭,包括许多彪形大汉。但我没有哭。可是车开的时候,扬起的灰尘中,我看到余秋雨手扶在车窗上,车窗留下一个很深的手印。我就突然在想:如果这辈子这张脸还能活生生回到我眼前的话,我这一生也算是没有白过!”金陵晚报记者于峰
余秋雨与前妻李红离婚经过
马兰(余秋雨现在的妻子)的男友在上海求学时不幸死于一次事故,余秋雨是当年负责处理此事的领导者之一,从而和马兰相识。余不顾自己的已婚身份,开始追求马兰。此时,余已经成名。余和一般成名的文人不同,他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上海市委曾经专门在市委大院给了余一套房子。据余的前妻李红说,余已经做好了各种安排,她只有签字。离婚后,余的前妻带着女儿过着较为艰难的日子。余和李红当年也曾是一对恩爱夫妻,不过变心的男人在后来的文章中只会提到前妻的种种不是。余秋雨的前妻李红1979年和余秋雨结婚,1984年诞下女儿,1992年7月和余秋雨离婚。
作品:
1戏剧理论史稿
2戏剧审美心理学
3中国戏剧文化史述
4艺术创造工程
5文化苦旅
6山居笔记
7霜冷长河
8千年一叹
9行者无疆
10笛声何处
11借我一生
12余秋雨人生哲言
博客: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qiuyu
搜狐博客:http://yuqiuyublogsohucom/
强国博客:http://wwwqgblogcn/blog/u/yuqiuyu
央视博客:http://blogcctvcom/yuqiuyu
初一的老师和小学的老师不同了,初一的老师各有各的性格。比如我们的社会杨老师,我们一听到我们感兴趣的事情就叽里呱啦的讲起话来了,起初声音还很轻,越到后面越吵,杨老师就和蔼的说:“我到外面去喝茶了?”班里顿时鸦雀无声。但我这次要讲的不是杨老师而是我们的班主任兼科学老师余老师。
余老师个子不高,体形微胖,脸红红的,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沉重的眼镜。余老师是一个很爱笑的老师,每次宣布什么事情时,总是笑一笑,我们抱怨或高兴讨论时,他也是在笑,他笑时总是露出两个小酒窝。上科学课,到做实验或精彩的时候他总是在笑,然后给我们讲解知识。我们班陆同学上课很爱开小差,余老师火眼金睛看到了陆同学在开小差,于是就对他说:“陆同学,你又开小差了!”接着又委婉的对他说:“悟空,你在这样下去为师就要对你使用紧箍咒了!”我们班里人笑地前俯后仰,陆同学也吸取了教训。(因为陆同学总是称自己为大神,所以有了悟空这个称号)运动会时,我们学校举行接力赛,我们一开始很多人掉了棒,结束时到了最后一名,余老师不仅没有批评那些掉棒的学生,而是在那里笑,边笑边对我们说:“最后一名不要紧,重在参与,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这次虽然失败了但下次就会成功的!”说完我们同学好像来了一股劲,为下次接力赛做准备。
但是每个老师都有严厉的一面。这一天,天上打着雷,地上也“打着雷”,是谁在“打雷”呢?原来是余老师,“都说了这道题是这么做的,有几位同学还是不听,我上课都讲了好几遍了,这次做错的人把题目抄十遍!”隆隆!余老师刚说完,老天爷像是余老师的知音一样,打了几声雷,那一天,好像世界没有空气了,我们大家都不敢说一句话,生怕余老师发火。从那天开始,我们就再也不敢上课不认真听了,认真听课认真记笔记。刚开学时老师说过不能大喊大叫,小周不听一回到班里就大叫起来,余老师听见了以后立马赶过来,把小周一推推到外面:“都说了不能大喊大叫,你还大喊大叫,刚刚不是说过了吗!你下次还这样话,把校规抄五遍!”那嗓子,犹如“手榴弹”爆炸,我们吓得魂都差点没了。
余老师也是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我们班学霸曾大头每次问老师一些非常奇怪的问题,余老师听了之后摸了摸胡须,用最快的速度在大脑里搜索,不一会他就耐心的给大头解释,使大头明白了。上科学课时,余老师总会教我们一些简便的做题的方法。余老师不仅科学好,英语、社会、数学等他都很精通,其他我们不会的知识点余老师都能仔细的跟我们说,而且说得比其他老师好。我们很奇怪,问余老师为什么不去教其他学科而教科学,余老师摸摸后脑勺,笑了笑说:“这很难解释!”我们想:余老师也是参经的“学霸”吧!
这就是我们的余老师,一个爱笑、严厉、博学的好老师,我为我们有这样一个老师而感到满足。
概述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大陆著名文学家、美学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
余秋雨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事实上,要谈论余秋雨在中国文化界的地位,真是谈何容易。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闻名的中国美学家,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
生平
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当时正逢浩劫,受尽屈辱,家破人亡,被迫赴农场劳动。学校复课后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1983年之后,由于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如《戏剧思想史》、《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论》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先后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当时获此称号的全国仅十五名。
1986年开始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选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在大陆公布近十年来全国最畅销书籍前十名中,余秋雨一人独占了四本。这些著作,获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奖、上海优秀文学作品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连续两届)、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台湾中国时报白金作家奖、马来西亚最受欢迎的华语作家奖、香港电台最受欢迎书籍奖等。
他的近作《借我一生》又创立了“记忆文学”的新体裁,刚出版就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年度“全亚十大最重要的华语书籍”之一。
由于1999年之后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他相继被联合国选为研讨《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和参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会”的唯一中国文化学者。近年来,他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总标题下,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纽约亨特学院和华盛顿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表演讲,场场爆满,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2005年春季在台湾各大城市的巡回演讲,每场都拥挤了数千名听众,被台湾媒体称之为“难以想象的余秋雨旋风”。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所编的《倾听秋雨》一书,记录了这一盛况。
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
任职、荣誉及评价
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戏剧审美心理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因《行者无疆》获得2002年度台湾白金作家奖。
就以其《文化苦旅》为例,当中一篇《沙原隐泉》,仅两千五百字,纯粹写景和抒情的散文,却写得如诗如画。此文主要内容是作者在敦湟县内沙漠地上,独自一人爬人沙山,然后又下山欣赏一湾清泉的过程和所见所感。文中,余秋雨是如此描绘沙山之美:“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在美学家和作家的笔下,“光”、“影”、“线条”不再是一些只纯是理论没有生命的字词,而是能感应作者内心深处的字眼。
至于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亦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其学术可见一二。
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国际著名学者录》、《杰出贡献者名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最近,余秋雨还担任了青歌赛的综合知识评委。
主要作品
学术论文:
1戏剧理论史稿
2戏剧审美心理学
3中国戏剧文化史述
4艺术创造工程
5笛声何处
散文集;
1文化苦旅
2山居笔记
3霜冷长河
4千年一叹
5行者无疆
回忆录;
1借我一生
选集:
1余秋雨人生哲言
2出走十五年
3晨雨初听
4余秋雨简要读本
5心灵之旅
6亚非之旅
7欧洲之旅
婚姻
读书迷上余秋雨
马兰和余秋雨的相识,是从余秋雨的名著《艺术创造工程》开始的。1989年,凭借着电视剧《严凤英》,马兰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成功,成为中国最知名的黄梅戏演员。而那时候的余秋雨虽然已经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但在民间的名气却远逊于马兰。有一次,马兰的一位老师借给她一本《艺术创作工程》。通读了这本书后,马兰被作者的睿智和学识深深地吸引和折服了。她说:“我当时想,这本书的作者肯定是一位阅历丰富、满头白发,甚至可能带着点学究气的老先生。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倒是很想认识这位余秋雨老先生。”
前世已种下姻缘
不久,马兰去上海演出《遥指杏花村》。她冒昧地给余秋雨写了封信,在信中说希望他来看戏。《遥指杏花村》的演出很成功,谢幕的时候,马兰四处张望,盼着余秋雨出现。这时,一个40岁的中年人一蹦一跳歪着脖子走上舞台,迎向马兰,嘴里还喊着:“嘿,马兰,我就是余秋雨!”原来余秋雨对马兰也仰慕已久!两人都觉得“前世早已经种下了姻缘,第一次会面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求婚方式简单直白
戏剧演员和戏剧研究家的恋爱当然就像戏剧一样。马兰说,和余秋雨认识后,她深深地被余秋雨的学问、智慧、幽默,余秋雨的人生态度、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更要命的是,马兰甚至觉得,“我和余秋雨在一起的感觉非常奇妙,我和他就像在上辈子就结过婚一样,而今生要做的只是完成前世的那个约定。”有一天,余秋雨突然对马兰说:“我觉得,你做我的老婆挺好的。”马兰马上回了一句:“我觉得呀,你做我的老公也不错。”这就算是求婚,很快余秋雨和马兰结婚了。
“老夫少妻”乐融融
余秋雨比马兰整整大了16岁,“老夫少妻”式的结合曾经引来过许多人的流言蜚语。马兰却说:“其实在心理年龄上,我们俩是差不多的。余秋雨有时候更像个孩子似的,比如走路的时候,他总是不好好地走,有时候会突然绕到我的面前,做个夸张的动作,吓我一大跳!”平日,在家里,两个大小孩也经常互称“余老师”、“马老师”似的吹捧,余秋雨对马兰说:“老婆,我喜欢你的戏”,马兰则说:“老公,我喜欢你的书。”夫妻两个经常出差,回家的时候,家里总是很脏,余秋雨经常会“命令”马兰打扫干净,还说:“我的忍耐只有一个小时!”可是一个小时过去了,刚才还“气势汹汹”的余秋雨就泄了气,如同孩子似的连声说“尘世嘛,脏点在所难免!”而以后出差回来,他总会在饭店里就把脏衣服洗干净,熨烫得干干净净地带回来,见到马兰就连忙“邀功”,看看:“我疼老婆吧!”
“他不会害任何人”
这两年,对余秋雨的批评多了起来。有的揭露他不肯承认的历史问题,有的指责他著作中的硬伤,对于这些近似于狂轰滥炸的批评,马兰很难过,也很愤怒。因为她相信,余秋雨是一个极其善良的人。“他是一个大善的人。你打死他他都不会去害人。”2000年,余秋雨曾跟随凤凰卫视去中东做一个名为《千禧之旅》的节目,前后历时好几个月。开始的时候,马兰一直陪着余秋雨,后来由于当地局势不稳,到了约旦的培特拉,马兰不得不回国。回忆当时的情形,马兰说:“分手的时候,车上的许多人都在哭,包括许多彪形大汉。但我没有哭。可是车开的时候,扬起的灰尘中,我看到余秋雨手扶在车窗上,车窗留下一个很深的手印。我就突然在想:如果这辈子这张脸还能活生生回到我眼前的话,我这一生也算是没有白过!”金陵晚报记者于峰
余秋雨与前妻李红离婚经过
马兰(余秋雨现在的妻子)的男友在上海求学时不幸死于一次事故,余秋雨是当年负责处理此事的领导者之一,从而和马兰相识。余不顾自己的已婚身份,开始追求马兰。此时,余已经成名。余和一般成名的文人不同,他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上海市委曾经专门在市委大院给了余一套房子。据余的前妻李红说,余已经做好了各种安排,她只有签字。离婚后,余的前妻带着女儿过着较为艰难的日子。余和李红当年也曾是一对恩爱夫妻,不过变心的男人在后来的文章中只会提到前妻的种种不是。余秋雨的前妻李红1979年和余秋雨结婚,1984年诞下女儿,1992年7月和余秋雨离婚。
余秋雨简介
出生年月:1946年 籍贯:浙江余姚
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
代表作品:《笛声何处》、《一个王朝的背影》、《行者无疆》、《千年一叹》、《山居笔记》、《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霜冷长河》、《出走十五年》等
主要经历
余秋雨:我思考比较多是社会现象类,特别是中国文化界的社会现象类,现在出现了很多乱局,这个乱局是我从事文化以来一直想清理的,但是没有想到我们无法清理它……
余秋雨语录
真正的文化精英是存在的,而且对国家社会非常重要。但是这些年来,由于伪精英的架势实在是太让人恶心了,结果连真的精英的名声也败坏了。真精英总是着眼于责任,伪精英总是忙着装扮;真精英总是努力地与民众沟通,伪精英总是努力地与民众划分,这就是最根本的区别。
凡是文化程度不高的群落,总是会对自己不懂的文化话语心存敬畏,正是这种敬畏心理被一些投机文人利用了。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这二十几年里边,伪精英文化的发展好像有那么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可以称为假洋鬼子阶段,第二阶段是所谓拒绝世俗的阶段,第三阶段是所谓咬文嚼字的阶段。
在文化上,无效必然导致无聊,无聊又必然引来无耻。但是,即使到了这种“三无”的低谷,也不必过于沮丧。因为只有低谷,才能构成对新高峰的向往。
当今天下百业,文化最大。当今天下百行,文化届最小。那么,岂能再让一个日渐干涸的小池塘,担任江河湖海的形象代表?
余秋雨与妻子夫人老婆马兰
著名黄梅戏演员马兰,是作家余秋雨的妻子。自从和余秋雨结婚之后,这位曾经是中国黄梅戏头块招牌的名角,就渐渐淡出了舞台。昨天,马兰来到南京,作客江苏电视台《女人百分百》栏目。采访中,马兰谈得最多的,依然是她的丈夫——中国文坛最有争议的作家余秋雨。
读书迷上余秋雨
马兰和余秋雨的相识,是从余秋雨的名著《艺术创造工程》开始的。1989年,凭借着电视剧《严凤英》,马兰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成功,成为中国最知名的黄梅戏演员。而那时候的余秋雨虽然已经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但在民间的名气却远逊于马兰。有一次,马兰的一位老师借给她一本《艺术创作工程》。通读了这本书后,马兰被作者的睿智和学识深深地吸引和折服了。她说:“我当时想,这本书的作者肯定是一位阅历丰富、满头白发,甚至可能带着点学究气的老先生。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倒是很想认识这位余秋雨老先生。”
前世已种下姻缘
不久,马兰去上海演出《遥指杏花村》。她冒昧地给余秋雨写了封信,在信中说希望他来看戏。《遥指杏花村》的演出很成功,谢幕的时候,马兰四处张望,盼着余秋雨出现。这时,一个40岁的中年人一蹦一跳歪着脖子走上舞台,迎向马兰,嘴里还喊着:“嘿,马兰,我就是余秋雨!”原来余秋雨对马兰也仰慕已久!两人都觉得“前世早已经种下了姻缘,第一次会面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求婚方式简单直白
戏剧演员和戏剧研究家的恋爱当然就像戏剧一样。马兰说,和余秋雨认识后,她深深地被余秋雨的学问、智慧、幽默,余秋雨的人生态度、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更要命的是,马兰甚至觉得,“我和余秋雨在一起的感觉非常奇妙,我和他就像在上辈子就结过婚一样,而今生要做的只是完成前世的那个约定。”有一天,余秋雨突然对马兰说:“我觉得,你做我的老婆挺好的。”马兰马上回了一句:“我觉得呀,你做我的老公也不错。”这就算是求婚,很快余秋雨和马兰结婚了。
“老夫少妻”乐融融
余秋雨比马兰整整大了16岁,“老夫少妻”式的结合曾经引来过许多人的流言蜚语。马兰却说:“其实在心理年龄上,我们俩是差不多的。余秋雨有时候更像个孩子似的,比如走路的时候,他总是不好好地走,有时候会突然绕到我的面前,做个夸张的动作,吓我一大跳!”平日,在家里,两个大小孩也经常互称“余老师”、“马老师”似的吹捧,余秋雨对马兰说:“老婆,我喜欢你的戏”,马兰则说:“老公,我喜欢你的书。”夫妻两个经常出差,回家的时候,家里总是很脏,余秋雨经常会“命令”马兰打扫干净,还说:“我的忍耐只有一个小时!”可是一个小时过去了,刚才还“气势汹汹”的余秋雨就泄了气,如同孩子似的连声说“尘世嘛,脏点在所难免!”而以后出差回来,他总会在饭店里就把脏衣服洗干净,熨烫得干干净净地带回来,见到马兰就连忙“邀功”,看看:“我疼老婆吧!”
“他不会害任何人”
这两年,对余秋雨的批评多了起来。有的揭露他不肯承认的历史问题,有的指责他著作中的硬伤,对于这些近似于狂轰滥炸的批评,马兰很难过,也很愤怒。因为她相信,余秋雨是一个极其善良的人。“他是一个大善的人。你打死他他都不会去害人。”2000年,余秋雨曾跟随凤凰卫视去中东做一个名为《千禧之旅》的节目,前后历时好几个月。开始的时候,马兰一直陪着余秋雨,后来由于当地局势不稳,到了约旦的培特拉,马兰不得不回国。回忆当时的情形,马兰说:“分手的时候,车上的许多人都在哭,包括许多彪形大汉。但我没有哭。可是车开的时候,扬起的灰尘中,我看到余秋雨手扶在车窗上,车窗留下一个很深的手印。我就突然在想:如果这辈子这张脸还能活生生回到我眼前的话,我这一生也算是没有白过!”金陵晚报记者于峰
余秋雨与前妻李红离婚经过
余秋雨的女儿
马兰(余老师现在的妻子)的男友在上海求学时不幸死于一次事故,余秋雨是当年负责处理此事的领导者之一,从而和马兰相识。余不顾自己的已婚身份,开始追求马兰。此时,余已经成名。余和一般成名的文人不同,他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上海市委曾经专门在市委大院给了余一套房子。据余的前妻李红说,余已经做好了各种安排,她只有签字。离婚后,余的前妻带着女儿过着较为艰难的日子。余和李红当年也曾是一对恩爱夫妻,不过变心的男人在后来的文章中只会提到前妻的种种不是。余秋雨的前妻李红1979年和余秋雨结婚,1984年诞下女儿,1992年7月和余秋雨离婚。
余秋雨
出生年月:1946年
籍贯:浙江余姚
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
代表作:《笛声何处》、《一个王朝的背影》、《行者无疆》、《千年一叹》、《山居笔记》、《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霜冷长河》、《出走十五年》等
余秋雨,1946年出生,浙江余姚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戏剧审美心理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因《行者无疆》获得2002年度台湾白金作家奖。
章太炎,名炳麟,字太炎,浙江余杭人,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著名学者。他一生著述很多,有《新方言》、《文始》、《小数答问》、《国故论衡》等,都编入了《章氏丛书》。
章太炎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精湛研究的学者,而且是一个桃李满天下的园丁。鲁迅就曾经听过他的课,赞扬他是一个“有学问的革命家”。作为一个民主斗士,章太炎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富强,曾经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他一生中虽然也曾有过消沉和迷惘,但是在重大的历史关头,总是泾渭分明。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以后,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由此引发了维新变法运动。这时,章太炎毅然从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出走,投身于爱国救亡运动。他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运动,但是反对康有为神化孔子,反对把康有为捧为"南海圣人"的封建做法,初步显示了他的民主精神。当维新运动破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康有为以保皇党首领的身份反对革命的时候,章太炎断然剪掉自己的辫子,正气凛然地宣告与改良派彻底决裂,并且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驳斥康有为的改良主义论点,痛斥保皇党逆历史潮流而动,强调以革命明公理,以革命去旧俗,论证了革命是最好的出路。文章旁征博引,笔锋犀利,是章太炎革命论述中最光辉的作品,在当时可以说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壮举。
辛亥革命后,由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章太炎曾一度消沉,他单纯治学聊以自慰,“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但他那反帝爱国的心灵,仍几度撞出耀眼的火花。1914年2月,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的野心日益暴露,章太炎起来反对,他把袁世凯以前授给他的大勋章当扇坠,跑到总统府,大骂袁世凯包藏祸心。“九·一八”事变以后,章太炎坚决主张抗日。直到1936年临终前,他还表示赞同中国***提出的《八一宣言》和团结抗日的主张。章太炎是一位杰出的有着反帝爱国思想的革命家,坚持真理是他反帝爱国的力量源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