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历史 [阅读:5039]
长城的历史
长城是人类历究上持续修筑时间最久的建筑工程。它的修建,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辽、金及明代等10余个朝代,持续近2000年的时间。
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时代,楚国最早修筑了防御别国入侵的"楚方城"揭开了中国历史上长城修建的帷幕。战国时期,齐、魏、赵、秦、燕和中山等国也相继修建了"诸侯互防长城"。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
秦统一后,废弃了隔离各国的长城,将秦、赵、燕北部边境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展和修缮,第一次形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万余华里的长城,万里长城由此出现。
明代,是长城修筑史上的极盛时期。历数各个朝代,明长城修筑的刻间最长规模最大、质量最高、建筑也最为精美。洪武初年,为了防止元朝蒙古贵族南下骚扰,明王朝就开始修筑长城。明中叶后,东北建州女真兴起,对明朝形成新的威胁,长城的修筑更显重要。在明代统治的270余年间,长城修建贯穿始终,从未停止。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长城高大雄伟,形成中国北部东西向的坚强防线。
长城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建筑。据专家研究,秦长城长5000余公里,明长城超过7300多公里,若把历代修筑的长城会计计算,总数应在5万公里,即10万华里以上。万里长城,何止1万里!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同时,长城沿线还建造了大量敌台与烽火台,有效地提高了长城的防御作战能力和军事通讯能力。
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和平安定的保障。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统治者凭借长城,多次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为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相对利平的生产环境,也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
长城不仅是民族间战争与冲突的战场,也是长城内外各民族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阵地,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汉代,在战争间隙实行和亲,互市政策,为中原地区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同时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融合和交流,还使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学会了使用铁农具和农耕,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遍野"的局面。明代,蒙汉间实现"封贡互市",不仅官方在许多关口开放了马市、茶市等市场,而且民间也有民市、月市和小市,私人贸易非常活跃。蒙汉间思想又化和生活习俗互相熏染融合,甚至蒙古族部落首领三娘子也喜爱穿大红彩缎狮子汉服。清代,开放古北口、独石口、山海关作为重要的关卡和税卡,使民族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更加有序。
今天,在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里,长城早已生去了它本来的军事意义,成为人们凭古吊今和欣赏自然风光的旅游胜地。座座雄关险隘,建筑雄奇壮美,古韵犹存,地势危峻险要,风光秀丽,在祖国的大地上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慕田峪关口修有一座三楼相连的正关楼,中心楼台没有楼门,须通过两侧配楼方可进入,形制非常奇特。关城内"青山当户牗,溪水绕门庭",民居依山高低错落,石板小路幽静古朴,一派恬然的田园风光。站在山顶放眼眺望,苍松翠柏遍布关城内外,苹果、梨、桃、红果、核桃、栗子挂满枝头,与逶迤的长城相映成趣。
黄崖关坐落于天津蓟县与河北兴隆县交界处,关城东侧陡壁峭立,岩石呈黄褐色,每当夕阳西下,层层山崖金光灿烂,因而得名黄崖关。关城设有"九门九洞"城内巷道设计弃直取弯,多作"T"形,走进关城,宛如进入"八卦迷魂阵"。关北泃河上原建有敌楼和铁栅组成的水关,现已了无痕迹,但在河床上一座拔地而起的百米孤峰顶端,一座圆形敌楼仍巍然屹立,令人叹为观止。
八达岭位于居庸关"关沟"的沟口,四周青山险峻,仅有一线相通,是西北通往北京的咽喉。八达岭长城宽大坚固,保存完好。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已开发为长城旅游景点。居席关的过街塔基"云台"上,保存着精美的元代汉白玉雕刻四大天王威武雄壮,金翅鸟、大龙神、大蟒神活灵活现。券门和浮雕间用 6 种少数民族文字雕刻着陀罗尼经咒文,是研究佛教和少数民族又字的珍贵资料。
山西代县雁门关,自春秋时即以句注塞而著名,此后一直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关塞。如今,关外古道雄风依旧,关门楼却被焚于日本侵略军的炮火中。东门外颓圮的靖边寺内,纪念汉代引导李牧的古碑还在默默诉说着故人的辉煌业绩。
嘉峪关是明长城的终点,背依白雪皑皑的祁连山,面临黄沙滚滚的戈壁滩,素有"天下雄关"、"长城主宰"之称。关城由内城、瓮城、东西罗城和城壕组成,城墙高达107米,城上危楼高耸,台堡林立,在孤寂的大漠荒沙中分外醒目壮观。"一块砖的故事"、"击石燕鸣"、"冰道运石"、"山羊驮砖"、"关城移址"等关城修建中的传说故事,在嘉峪关地区世代相传,妇孺皆知。
长城还是文化艺术的摇篮。许多文学家、艺术家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讴歌长城,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秦时明日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有多少气吞山河的诗篇由长城引发而出,又传之干秋万代。
长城地带也是民间文学生长的沃土。孟姜女哭长城、杨六郎镇守倒马关、戚继光坐镇蓟州、烈大血染九门口、媳妇楼的传说、喜峰口的故事……优美的传说,动人的故事层出不穷,表达了人民大众对正义善良的赞叹,对邪恶暴力的鞭挞以及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长城(the Great Wall)
长城修筑的历史悠久,工程雄伟浩大,是新七大奇迹之一,并在“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活动中名列第一。长城东西南北交错,绵延起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它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现在我国新疆、 甘肃、 宁夏、 陕西、 内蒙古、 山西、河北、北京、 天津、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就达3万多里。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关”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折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而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
万里长城的工程量,据粗略估计,仅以明朝修筑为例,若将其砖石、土方用修筑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墙,可环绕地球一周有余。如果用来铺筑一条宽5米、厚35厘米的马路,那就能绕地球三四周了。如果把所有朝代所修的总计10万里来计算,则这道长墙可绕地球十几周,这条马路,可绕地球三四十周。
“因地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它肯定下来,司马迁把它写入《史记》之中。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四顾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有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收“易守难攻”之效。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 了。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了长城,作为一顶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长城的位置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约13300仝里,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
长城的历史
我国北方的长城,开始于战国秦、赵、燕三国。
一、秦、赵、燕在北边修筑长城的原因
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这要从战国时期的形势说起。战国时期,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随着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加强,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古草原上的诸少数民族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秦国之北,有义渠,又北为匈奴;赵国西北有林胡、楼烦,北有襜褴、匈奴;燕国北界东胡。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除义渠从事农业外,其他均以游牧、狩猎为生。义渠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强国,自春秋至战国,与秦抗衡百余年。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更是军事素质高,作战能力强。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以游牧、狩猎为生,牲畜以马、牛、羊为最多,其次则为骆驼、驴、骡等。他们“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男子从小就学习骑射。“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因此,一到成年,“尽为甲骑”。战国之际,匈奴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并且有了国家政权机构。国王称为单于,其下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贤王外,其余大臣都是世袭。东胡、林胡、襜褴、娄烦与匈奴基本相同。
自战国中期以来,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行动迟缓,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东胡的袭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推行富国强兵。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所向无敌。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后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十三年(前225),令张仪筑上郡塞,以防北方的林胡、楼烦南侵。接着,又大举进攻义渠,使之臣服。至昭王,宣太后诱义渠王至甘泉(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甘泉山),杀之,起兵灭义渠,置北地郡。于是,秦国北部遂于匈奴相接。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赵国于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实行胡服骑射。自此兵力遂强。二十年,武灵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今内蒙古河套平原东部);林胡王献马降服,才班师而归。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于是,下令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而置代郡、雁门、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为了专门经营西北,次年,他让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号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内蒙古间之黄河),破楼烦王而致其兵。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国家,南临强齐与新起的赵国,北逼于东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后,发愤图强,招纳各国贤能之士,实行改革,燕国才强盛起来。其时东胡强大,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向东胡王媾和,而以大将为人质。昭王时,秦开质于东胡,他智勇双全,东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动自由,得以了解东胡南部的山川险要、布防情况与军队的活动规律。归国之后,即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于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秦、赵、燕之所以在北边修筑长城,其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的南掠。
长城是由城、堡发展而来。作为军事上的防御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开始了。由于它能起有效的防御作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得到了普遍的发展。长城,最早出现于春秋,如楚国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阳地区)。到了战国,魏西河郡有长城,赵漳水上有长城,中山国西部有长城,燕易水有长城,齐沿泰山山脉有长城。这些长城,在战争中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北方游牧民族行动迅速的骑兵,行踪莫测,诸国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都无法阻止他们袭击和掳掠。只有修筑长城,加上驻军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们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筑长城,才能抽调主要兵力,用于列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和保卫战争,才能完成统一大业。
二、秦、赵、燕长城的价值
战国时期的秦、赵、燕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究竟在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关于它的作用,特别是秦长城和燕长城的作用,历史文献记载几乎没有,赵长城的记载也很少。这是不是说,它们没有起什么作用呢?不是。恰恰相反,正好说明三国修建长城后,匈奴、东胡等没有越过长城南掠,长城在军事防御上起了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昭王时,是秦国疆土扩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假如北面没有修筑长城,秦国就必须要派驻大军把守北方的重要通道和隘口,以阻止强大的匈奴南掠,怎么能够抽调大军不断大败六国的联军、占领六国大片土地呢?可见,秦长城修成后,只需要少量军队驻守,就能阻止匈奴南下了。如果匈奴大军南下,由于有长城防御,一时不易攻破;而秦都咸阳距此不远,一日一夜或两、三昼夜即可赴救,因此,匈奴不敢南下,自取失败。总之,自秦昭王筑长城以后,匈奴一直没有南下掳掠,这正说明了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
至于赵长城,由于建筑在阴山(今大青山、乌拉山东南)脚下,多系用土夯筑,质量较差,而又靠近匈奴,因此开始时,常被匈奴大军攻击。赵国虽然派驻大军防守,主动出城迎战,但是常吃败仗。赵悼襄王时(前224——前236),赵边防累为匈奴所败,北方吃紧,于是,派大将李牧到长城统领大军防守。悼襄王给予李牧便宜任免属吏的特权,并将云中、雁门、代郡北部的商业税和田赋作为军费供李牧支配。李牧将指挥部设在雁门郡北部的长城下,以便东、西照应。他厚待战士,日杀数牛来改善伙食;每日教将士练习骑射,奖励成绩优异者;严守烽火台,并不断派间谍了解匈奴的动向;他下令军中:“匈奴来掳掠,全体将士立即收牛马羊入保长城,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来侵,由于烽火严紧,事先知道消息,赵国军民便收牲畜入保长城。匈奴掳掠不到人和牲畜、财务,只好退去。如此数年,虽未挫败匈奴,但赵军亦无亡失。匈奴人以及赵国边民,都认为李牧怯懦,赵王也责备李牧;而李牧依然如故。赵王怒,招牧回朝,以别将代之。新将采取迎击的战略;匈奴每来,他就率军出击,数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将士伤亡很多,北边无法放牧。赵王没有办法,只好再请李牧出守长城。李牧称病,杜门不出,不肯应命。赵王乃强起牧,令牧统兵守卫北方。李牧对赵王说:“王一定要用我,我仍然采取从前的战略,您同意,我才敢奉命。”赵王只得答应。李牧至长城,如故约。数年,匈奴无所得。然终以李牧为怯。赵守边将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李牧乃选战车1300辆,精骑13000匹,挑能破敌擒将的百金之士50000人,善射者100000人,训练作战。练成之后,便大纵畜牧。长城以北,人畜遍野。匈奴闻之,便来掳掠。小入,牧则佯败,以部分人畜委之。单于大喜,便率倾国人马南下。李牧事先设下埋伏,张左右翼夹击,大破匈奴10万余骑,单于落荒败走,逃奔北方而去。此后10余年,匈奴不敢近赵长城。赵军乘胜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于是,赵北边宁静,人民安居乐业。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赵长城在军事防御上的巨大作用。
燕国在筑长城以前,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不得不向强大的东胡媾和,并以大将为人质。这种屈辱媾和的办法,并不能使东胡完全停止南掠。自从燕昭王时秦开大袭东胡军,东胡北却千余里,并筑长城之后,东胡才不敢南掠,燕国北部才无烽火之警,人民也才安居生产。这也显示了燕长城在军事防御上的伟大作用。
秦末汉初,匈奴乘中原战乱,越过秦蒙恬所筑长城,复与汉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由于这条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因此,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嫁公主给单于为阏氏(即王后),并赐予大量的财物。但是,就是这样一条破烂不堪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军,一般不能进入长城掳掠。其次,如果守将得力,纵有匈奴大军,也进不了长城。《汉书•李广传》:景帝时,广“为上谷太守,数与匈奴战”。匈奴始终没有从这里进入长城。武帝时,韩安国屯渔阳郡,为匈奴所败;徒(录入者注:此字疑为徙)屯右北平,又数败。武帝乃以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守右北平,匈奴惮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后广数出长城远征匈奴。这说明,战国燕长城仍有防御作用。程不识也是守长城的名将,与李广齐名,他治军很严,随时防御匈奴突袭,匈奴也不敢来犯,也说明战国长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后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出击匈奴,均以赵、秦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这表明,直到西汉前期,战国秦、赵、燕长城仍在发挥军事防御作用,虽然它的防御能力已大不如战国时期了。直到汉武帝把匈奴赶到漠北以后,修复蒙恬所筑秦长城和修建外长城,这条战国秦、赵、燕长城才被放弃,它的军事防御作用也才随之终结。
三、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
战国秦、赵、燕长城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首先,它表明,只有修筑长城,加上一定数量的驻军,才能防止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闪电式的袭击。没有长城,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骑兵,仍然是防御不了的。战国时代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因为长城是有效的军事防御工程,因而后来为秦始皇所采用。秦始皇在驱逐匈奴到漠北以后,下令蒙恬立即修筑新的长城。
其次,战国秦、赵、燕所筑的长城,是相当科学的,它基本上是利用山川形势险要而建,在山口与平原地区,都建筑高厚的城墙,截断匈奴、东胡骑兵进出之路。除了长城之外,内外制高点还建有烽火台,进行侦察敌情和传递消息,让长城上的驻军作好准备;在交通路口和谷口,都建筑障城,派军驻守,以加强长城的防御能力。在长城以内,每隔一段距离,都修建驻军的大城,并设有迅速传递消息的通讯网,以便统一指挥和互相支援。这条三国长城及其烽火台、障、城等配套建筑,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这套军事防御体系是合乎科学的,防卫是有效的。它为后来的军事防御工程提供了样板。蒙恬所筑的秦长城,虽然全系新建,但是很明显,他是在参照战国秦、赵、燕长城建筑的基础上设计的,同时进行了取长补短。例如,他利用山川地形,因其险阻建城筑障。他把长城建于高山之上,尽量利用山脊、峰峦为城,使匈奴骑兵无法越过;尽量利用河流作屏障,尽量把长城建于河流之北,使敌人得不到水源。在丘陵、平原,则筑成高大城墙,或用土石夹筑,或用土夯筑,而把各段长城联结成一条气势雄伟、隔断南北的巨龙。秦长城的烽火台,较三国长城有了改进,都建于长城外开阔的山上,而且根据地形,每隔10里、20里、30里就有一座。障城也有改进,在交通路口或谷口,都修建南北两座障城。驻大部队的城,都建在长城之南,并与长城紧紧相连。可以说,秦长城建筑体系的高度科学性,是战国秦、赵、燕长城建筑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最后,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历史价值,不仅表现了22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而且显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高度智慧、高超的军事科学水平、高度的科学文化。
三国长城还具有很大的现实价值。首先,长城作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象征,将鼓舞着我们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勇攀科学高峰,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成一个高度繁荣富强的国家。
其次,战国秦、赵、燕长城及其地下文物,是我们研究战国军事史的资料宝库。在今天战争仍然不断,和我国仍然处于战争威胁的形势下,研究战国秦、赵、燕长城,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
其三,战国秦、赵、燕长城遗址,是长城沿线自然变化的历史见证。从它的断裂、侵蚀、湮没程度,可以了解各个阶段的历代地震、风沙、泥石流的变化规律。我们了解了这些变化规律,就可以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最后,在战国秦、赵、燕长城沿线,有着许多旅游景点,这些旅游景点,绝大多数至今尚未开发。如果开发出来,将士我国的一大财富,并且是用之不竭的财富。我相信,它将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 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 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 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 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验。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 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 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 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 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 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 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 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 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 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 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 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 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 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 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系统。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 道关防。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 军情的设施。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
嘉峪关旅游十大景点
嘉峪关旅游十大景点:紫轩葡萄酒庄园、长城第一墩、嘉峪关关城、嘉峪关城市博物馆、新城魏晋壁画墓、嘉峪关方特欢乐世界、悬壁长城、西部明珠气象塔、黑山摩崖浅石刻岩画、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一、紫轩葡萄酒庄园
紫轩葡萄酒庄园地处古丝绸之路中西结合部、万里长城西端的嘉峪关市,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钢铁基地--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嘉峪关宏丰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兴建的以葡萄酒酿造为主的企业。
紫轩葡萄酒庄园于2010年4月正式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4a级工业旅游景区。庄园在酿酒为核心功能的基础上,以葡萄酒的八个酿制基本步骤为主要内容,即:“收获→去梗→榨浆→发酵→硫化处理→混合酒→装瓶→封瓶”。
二、长城第一墩
长城第一墩,又称讨赖河墩,是嘉峪关西长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长城第一墩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北距关城75公里,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高的悬崖之上。
三、嘉峪关关城
嘉峪关关城在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
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从初建到筑成一座完整的关隘,经历了168年(1372-1539年)的时间,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个关隘中最雄险的一座,保存完好。
四、嘉峪关城市博物馆
嘉峪关城市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五一南路1379号,雄关广场东侧,占地面积20986平方米,建筑面积11038平方米,总高度2145米,展厅面积6520平方米,是综合性博物馆。
2008年8月20日,正式开放。2019年11月8日,嘉峪关城市博物馆从嘉峪关市自然资源局划拨嘉峪关市文化和旅游局管理。截至2019年,嘉峪关城市博物馆有藏品数量808件/套。
五、新城魏晋壁画墓
位于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处的新城乡戈壁滩上,已发现有1400多座砖墓群,多是魏晋时期(公元220-419年)的地下壁画,规模庞大,有“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之称。在已开掘的一部分当中,有8座是彩绘砖壁画墓,共出土壁画砖700余块,现在只有六号墓室对游人开放,七号墓室只对研究人员开放。
嘉峪关旅游景点介绍 关于嘉峪关的简介
1、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
2、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
3、嘉峪关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主要景点有嘉峪关关城、悬壁长城、长城第一墩、魏晋墓群、黑山石刻、木兰城、“七·一”冰川、滑翔基地等。
嘉峪关有哪些景点?
嘉峪关需要3天游玩,有以下几个旅游景点是值得一游的:
1、祁连山
祁连山平均山脉海拔在4000米-5000米之间,地貌奇丽壮观。祁连山的原始森林区内,有157万公顷,200多万立方米的森林资源,有云杉、圆柏、杨树等林木及鞭麻、黑刺、山柳等灌木。是青海省较大的林区之一。雪莲、蚕缀、雪山草为祁连山雪线上的“岁寒三友”。
2、七一冰川
这里距嘉峪关市市区130公里,是亚洲离城市最近的冰川。该冰川的冰舌部位海拔4300米,冰峰海拔5150米,冰川面积达5平方公里,冰层平均厚度78米;坡度小于45度,易于攀登。冰舌终点雕刻着“青山不老,白雪为头”的纪念碑。
3、关城
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关口,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
4、城楼
嘉峪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整个建筑由内城、外城、城墙等部分组成,悲壮而辉煌。整个关城建造坚固雄伟,气势磅礴,关城呈梯形,周长733米,面积33500平方米,高10米,垛墙高17米。西面城垣凸出,中间开门,门额刻“嘉峪关”三字。
5、天下第一墩
明代长城西端第一个台墩起点。原台长、宽、高均为14米,呈正方形棱锥体,后来部分岸壁塌毁,只有现存的台墩依壁而立,其险无比。
1嘉峪关两天旅游攻略
嘉峪关旅游景点一日游推荐
方法/步骤
AAAAA嘉峪关长城文化旅游风景区
万里长城嘉峪关:万里长城嘉峪关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嘉峪关始建于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内城、外城、雒城、翁城、护城河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起点,也是长城沿线保存最完好、最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它有世界上第一个雄伟的关口。
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
嘉峪关东湖生态旅游景区是嘉峪关市城市建设史上最大的生态建设项目,也是国家铁人三项专项场地。
公园面积很大,由三个人工湖组成,周围有一个海豚形状的塔。公园里散步健身的人很多,往南可以清楚地看到祁连山雪山。
公园内的碧海明珠气象塔是中国最高的气象塔,也是嘉峪关的标志性建筑。气象塔的形状就像一只刚刚跳出蓝色大海的海豚。设计理念是一颗从戈壁滩上的冉冉升起的明珠,也与中国西北广袤戈壁滩上的嘉峪关市遥相呼应。
西部明珠气象塔
西部明珠气象塔是中国第一座集气象观测、科普、观光为一体的科普气象站,是嘉峪关的标志性建筑。塔高9494米,占地527875米。
位置:甘肃省嘉峪关市鹤城东路与新华南路交叉口东200米,嘉峪关东湖生态旅游景区内。
悬臂墙
悬臂长城距嘉峪关市区约11公里,距嘉峪关关城7公里。它被命名为悬臂长城因为它建在45度左右的山脊上,看起来倒像凌空。悬臂是嘉峪关关城的北延,是嘉峪关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用现场取得的碎石和黄土夯实而成。现在只有750米长。1987年修复,由路面、垛墙、墩柱组成。首尾各加一墩,共三墩。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门票:免费
6旅游景点地图
有人建议嘉峪关长城文化旅游景区应该是主斑,一天吃喝玩乐刚刚好。如果还有精力,可以去周边的景点看看。
需要注意的事项
1穿戴必要的物品;看好自己的随身行李;唐不要轻易相信别人;注意交通安全;唐不要在高地上玩。
:今天(7月1日)2嘉峪关两日游攻略
K42次是从河西走廊著名旅游城市嘉峪关开往北京的特快列车。这列火车在6月份曾临时停运一段时间,今天已恢复正常运行。本次列车12:28从嘉峪关站始发,停靠酒泉、高泰、张掖、山丹、金昌、武威、谭家井、中卫、中宁、青铜峡、银川、石嘴山、惠农、何琳、乌拉特前旗、包头、呼和浩特、卓资东、集宁南、丰镇、大同、阳高、柴海。
3嘉峪关三天旅游攻略
这三个景点是一个,一个通行证。其实没必要去墙上挂的长城。可以坐4路公交车或者打车到市中心的莞城景区,然后继续打车到第一码头!
:4嘉峪关二日游攻略
1世界第一名。
天下第一关嘉峪关,位于万里长城西端,屹立在嘉峪山脚下。巍峨壮观、险峻自然、雄伟壮观,是古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军事要塞,是河西第一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
第一雄关以内城为主,西边有砖墙,内城有东、西门,还有广华门在东方,指紫气东升,光彩照人;西方是
2嘉峪关莞城
位于嘉峪关市西南6公里处,地处嘉峪关最高的山峰嘉峪关最窄的山谷中间。城关两翼的城墙,北8公里穿越大漠戈壁,甚至南7公里的黑山悬壁,连接着天下第一墩。这里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要冲,自古以来就是河西第一关。
3祁连山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东有乌鞘岭松山,西有党金山口,北有河西走廊,南有柴达木盆地。祁连山由一系列平行的山脉和山谷组成,海拔3000-5000米,主峰海拔5547米。它的地貌非常壮观。
祁连山原始森林面积157万公顷,森林资源200多万立方米,有云杉、柏树、杨树等乔木,有鞭麻、黑刺、柳树等灌木。它是青海省较大的林区之一。祁连山的密林和雪山里有鹿群;雪莲、蚕和雪山草是三个又老又冷的朋友祁连山雪线上。
4黑山石雕肖像
黑山石像的全称是黑山崖上的浅岩画。自1972年发现以来,经过1978年和1987年两次普查,在嘉峪关市西北约20公里的黑山峡悬崖上发现了5幅战国至明代的岩画,共153幅,分布在三条主沟和各条支沟中,绵延1公里。古拙的画面粗犷有力,有暗紫色的岩石和浅浅的石头浮雕。它包括打猎、骑马和射击、跳舞等。
5明长城遗址
明长城遗址西起嘉峪关市嘉峪关,经酒泉、高泰、临泽、张掖、山丹、永昌、民勤、武威、古浪、景泰县,从五大佛寺跨过黄河,沿靖远县黄河南岸延伸,起伏跌宕,东至山海关。甘肃长度约1000公里,全部用黄土夯填,夯层厚13-20厘米。
在某些路段,木桩、杂草或沙子夹在夯实的土层之间。10米高,有1米高的女性墙和婴儿床。底部厚5-6米,顶部宽2米。烽火台紧靠长城内侧,10多米高由黄土夯实,俗称烽火台墩。桥墩之间的距离约为5公里,非常壮观。_望塔建在长城外的蜿蜒隘口、山口和河口。嘉峪关、山丹、永昌、古浪等市县保存完好,屹立在戈壁滩上,气势雄伟。
5嘉峪关一日游最佳线路
成人票50元。嘉峪关关城长城第一码头吊墙一日游门票110元起,
优惠政策,儿童:身高12m以下免费;12m-14m儿童优惠。老人:70周岁及以上老人持身份证(省外老人用)免费;60至69周岁老人持老年证或身份证(省外老人用)[优惠]。残疾人:持有残疾证免费。军人:军人持有军官史卡德和士兵s卡免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