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时尚步行街在哪些国家?

世界十大时尚步行街在哪些国家?,第1张

美国纽约第五大道FIFTHAVENUE关键词:时尚大气

地理位置:美国纽约曼哈顿

历史:1907年成立了第五大街协会。地产所有者,经济承租人,和零售商在一年间大约集资了180万来提供商业区需要和政府服务的空项。协会雇佣了相当于城市警力5倍的社区安全员来保障治安。

衍生:是以第五大道对纽约经济的贡献来做到这一点的。举一个去年的例子来说,仅零售商的私人投资就高于500万美元。这些投资造就了成千上万份工作的诞生,同时,私人和公司的收入也为政府创造了高额的税收。另外,雇工又把资金返还于临近商业部门,从而帮助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

商业:第61街附近的PIERRE酒店,第59街上的PLAZA酒店都位于中央公园周边。面向南方,有TIFFANY,GUCCI这样的名店。这些经典名店之间还有PULITZER喷泉,ROCKEFELLER中心和圣PATRCK′S大教堂。

特色:100年以来始终坚持高标准,使第五大道始终站在成功的顶峰。包揽众多货品齐全、受人喜爱的商店是第五大道的一个特色。货品丰富、品牌齐全、高档优质成为美国第五大道的特点,品牌的运作成为寸土寸金的第五大道的突出特点。

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CHAMPS-ELYSEES

关键词:文化情调金碧辉煌

地理位置:香谢丽舍大街将巴黎分为南北两半,它西接凯旋门,东连协和广场,全长188O米。

概况:香榭丽舍大街是巴黎之魂,大街的东半部分是700米长的林荫大道,是闹市中不可多得的一块清幽之处。西段长1100米,原是贵族住宅区,后来资产阶级兴起,逐渐发展成为向国内外富翁开放的商业区。

节日和娱乐:西段约80米,是热闹的商业街,中间能并行10辆汽车,两旁则是六、七层高的楼房。每天在香榭丽舍大街上往来者不下10万之众。重大节日、庆典也在这里举行。

商业:香榭丽舍大街西段长约1180米,是商家云集之地,

英国伦敦牛津街Oxfordstreet关键词:古典优雅

地理位置:牛津街是英国首要的购物街,每年吸引了来自全球的3千万游客到此观光购物。它是伦敦西区购物的中心,长125英里的街道上云集超过300家的世界大型商场。

交通:牛津街还为伦敦的中心提供了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每小时有50辆公共汽车运行,4个地铁站与5条线路相连,从而确保了公共运输网的核心地理位置,也为商业的繁荣做了最好的铺垫。

商业:从罗马时代直到17世纪,牛津街主要作为从伦敦西城之外到牛津地区的线路而存在的。18世纪末期,大片建筑物的兴建,南部高斯弯那,北部波特曼的兴建使得牛津街初具现在的规模。一流的购物中心在20世纪开始起步,同时也伴随着一些小店铺的开业。

牛津街享有遍及全球的声誉,它不仅吸引了英国其它地方的游客,也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游客。每年络绎不绝的外国游客来这里参观购物,他们在这里的消费占牛津街全部收入的20%。如同零售一样,这条街也是千万人的工作场所。

日本东京都新宿大街ShinjukuOdoriShoppingStreet关键词:魅力活力

地理位置:新宿购物街位于东京的中心新宿。

历史:新宿的历史起源于“Oiwake”,意思指的就是五条公路中的考梳大街(KoshuKaidoAvenue)。

起源:1601年,爱都少干内特(Edoshogunate)修建了5条公路,并沿考梳公路(五条公路的一条)建起了33个通邮的市镇。新和宿分别代表新的和通邮的市镇。

交通:新宿车站是公共路线和私家铁路的重点站。它平均每天控制着360万旅客的出行,比日本国内其它任何一个城市的流量都要大。

商业:日本东京铁路大厦的总办公室和一个大型的购物中心都坐落在车站的南部。而繁忙的娱乐区,Kabudicho则位于车站北边。新宿购物街促进组织包括120家商店,有大型的购物中心,书店,食品杂货店和饭馆以及一家美术用品商店。以男装、女装、鞋、手袋划分的商店也在这条大街上。

特色:中国制造的6厘米厚的花岗石板铺设人行道

韩国汉城市明洞大街Myeong-dongcommercialarea关键词:和平融合

地理位置:明洞商业街,面积044km2常住人口5千人,1天的流动人口超过200万,每年400万人以上的外国观光客来此,2000年3月被政府指定为观光特区。

商业:明洞实际上就是一段街道,长约15公里,街道两旁布满了百货公司、商场、餐厅、酒店、戏院。另外还有一批超现代大型购物广场和商场、观光酒店、金融机构。乐天百货公司、新世界百货公司等主要大商场的总部设在此地,形成了一个大型购物休闲娱乐区。

明洞商业街很好地保存着中国大使馆、明洞圣堂等韩国文物级建筑物,同时也拥有超现代式大型购物广场、观光酒店、100多家金融机构、数千家服装及服饰专卖店。

历史:明洞这一带,在朝鲜王朝时代是典型的住宅区。到了近代,政府请英国技师设计建造了欧洲风格的房屋和街道,很快明洞便成了朝鲜文化与西方文明接触的象征。明洞真正成为时尚之地,其历史始于上世纪60年代。

新加坡乌节路0rdRoad

关键词:浪漫

地理位置:乌节路位于新加坡的中心位置,在中心商业区上方。乌节路以前的终结点是DHOBYGHAUT地区,现在它的范围已从唐林路一直延伸到BRASBASAH路。

起源:不同于新加坡的其他街道,乌节路并不是因为某位特别的人物而命名的。相反,它的名字来自于19世纪40年代沿街道种植的肉豆蔻和辣椒。

商业:在20世纪,经济开始在乌节路发展。这也标志着乌节路开始向今天这个生机勃勃的经济区的发展进步。20世纪50年代,CKTANG在乌节路建立了一家购物中心。从60年代到70年代,LIDO**院,乌节戏院,来福村和杰克保龄等娱乐中心相继开放。70到80年代,大型的远东和中心点购物中心建成,从而增强和补充新加坡商业中心的发展。

娱乐:精彩的庆祝活动和节日是许多庆祝饮食,购物,文化,音乐和艺术活动的开始。同时不计其数的爵士俱乐部,迪斯科舞厅和露天啤酒花园的无休止的音乐也使乌节路成为了今天折中主义者聚集的场所。

德国柏林KU—Damm大街(库达姆大街)Kurfurstendamm

关键词:协调平衡

起源:这里也是后来威廉姆大帝(KAISERWILHELM)纪念堂的所在地。人们把这条大街昵称为“库达姆”。绿树成行的街道通往西部,直达瀚蓝斯湖(HALENSEE)。

历史:19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沿西南方向盖起了很多富丽堂皇的住宅。大街很快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购物大道,并且伴随着很多的艺术咖啡屋、剧场、戏院、和**院。它的吸引力集中体现了繁荣20年代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活。

商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一区域的功能是作为被分开的西半部城市的商业区,继续扮演它作为娱乐和商业中心的角色。这样它也成为了50年代德国经济奇迹的有力佐证。经过查洛特伯格(CHARLOTTENBURG)和威莫斯道夫(WIMERSDORF)区的库弗斯坦达姆持久的吸引力要归功于街边的特色风景,那就是购物,办公,以及居住空间依然保持着的协调与平衡。

奥地利维也纳克恩顿大街themostfamouspedestrianzone关键词:建筑音乐

地理位置:这个维也纳最著名的步行区坐落在该市第一行政区,位于市中心。由于它的形状很特殊,像个U字,在维也纳又拥有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所以也被称为金色的U字。

交通:在砍特大街的入口就有地铁1路、2路和4路的停站。位于砍特大街和哥特哈本之间的史蒂芬广场上,就有地铁1路的停站。除此之外,歌剧院前面,史蒂芬广场旁边和米夏埃尔广场里面,都有出租车站。

商业:拥有53400平方米购物面积的该步行区,是奥地利经济增长最大的商业区。而拥有年销售额40亿的这条商业街,也是奥地利其他城市所没有的。

在砍特大街的入口处坐落着世界最著名的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中央地带则坐落着维也纳最重要的主教教堂史蒂芬教堂。步行区的终点是米夏埃尔广场和米夏埃尔门。从米夏埃尔门可以通向维也纳胡浮堡皇宫。

俄国莫斯科市阿尔巴特大街Arbat-street起源:阿尔巴特一词来源于阿拉伯语。

历史:阿尔巴特目睹过商人的驼队和侵略者:蒙古人,波兰军队,拿破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座建筑物(包括瓦可堂果夫戏剧院)毁于纳粹炮弹。直到今天,我们还能在人行街道发现房主的名字:托尔斯泰,加加林等。

商业:在1917年革命以前,在阿尔巴特大街有203家商店和食品店,那时阿尔巴特大街也是莫斯科的文化中心,拥有50000人口的阿尔巴特大街有四家**院,华丽的瓦可堂果夫戏剧院及其戏剧学校和音乐学校,如今阿尔巴特地区有大型的超市、娱乐中心、饭馆以及游乐市场。而书店、古玩店、珠宝店集中在老阿尔巴特街。

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城Montreal′sundergroundcity

关键词:综合地下

背景:蒙利特利尔因为它每年4到5个月的冬季而闻名。由于有了地下城,商业区已经扩展了一年12个月中的商业和社会文化活动。

地理位置:这个长方形的,大约12平方公里的区域恰恰被卡在两个重要的地理景观中间。北面是皇家山脉(MONT-ROYAL),南面是圣劳伦斯河。

商业:实际上,10个地铁站和两条地铁线与3万米的地下通道、室内公共广场、大型商业中心相连接。地下之城实际上就是另外一个蒙特利尔。为了避免上面的恶劣天气,每天有50万人进入到相互连接的60座大厦中,也就是进入到超过360万平方米的空间中,其中包括了占全部办公区域80%和相当于城市商业区总面积35%的商业空间。

历史:20世纪50年代,城市主要商业区开始形成。这里修建了拥有1040个房间的伊丽沙白女王酒店,集会中心正对RENE-LEVESQUEBOULEVARD,以前被称为道彻斯特(DORCHESTER)。

交通:提到地下城,就不能不提到蒙特利尔的地铁和它独一无二的特点。首先,地下铁路系统普遍位于地下10到15英尺,周围布满岩石。那些位于周边建筑物地下一、二层的中层空间用来作为过道或者行人自由活动区域,穿越邻近建筑物的地下层就可以进入车站。

后记:商业步行街是城市形象的代表,是城市的名片。理念设计是商业步行街策划的灵魂,步行街策划要考虑步行街的商圈特征、消费习惯、区域历史文化、建筑与商业文化。理念的设计要在商业街历史基础上创新,兼顾历史特点,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未来发展。透过国外优秀商业街的成熟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商业街如北京王府井,上海新天地等不管是在建筑的保留与结合,还是商业运作,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维也纳(德语:Wien)是奥地利的首都,同时也是奥地利的九个联邦州之一,是奥地利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中心,位于多瑙河畔。维也纳约有一百六十五万人口,在欧盟城市中居于第十位。维也纳是联合国的四个官方驻地之一,除此之外维也纳也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总部以及其他国际机构的所在地。

  地理

  维也纳面积41465平方千米,是奥地利最小的一个联邦州,也是唯一一个不同其他国家相邻的联邦州。由于维也纳的重要地位,它是拥有全奥地利最大交通和建筑面积的联邦州,113%的面积是建筑用地,111%为道路交通,22%为铁路轨道。维也纳也是绿化面积最大的联邦州,绿化面积11776平方千米,覆盖率284%。河流和湖泊面积191平方千米,占46%,仅次于布尔根兰州。维也纳也是奥地利种植葡萄的四个联邦州之一,葡萄园占面积的17%。森林覆盖率为166%,农业用地占158%。

  位置

  维也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欧最重要和最大的城市之一,应当归功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维也纳位于阿尔卑斯山的东北麓和维也纳盆地西北部之间,维也纳是从多瑙河的南部发展起来的,现在拓展到了多瑙河的两岸,是东西向多瑙河航线和南北向琥珀之路的交叉点。

  自从1989年铁幕降下以后,奥地利同北部和东部邻国的交通和经济关系明显发展,与东欧之间的距离之近引人注目,维也纳距离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仅60千米,这是欧洲除梵蒂冈城与罗马以外,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最近距离。

  维也纳共分为23个行政区。

  地貌

  多瑙河畔的维也纳维也纳城市只有相对一小部分是建筑用地,维也纳面积的约一半是草原,大部分用作农业用地。

  维也纳的海拔从151米的多瑙河上的罗堡岛(Lobau),到542米的维也纳森林中的最高峰。维也纳的西北面、西面和西南面被维也纳森林环绕,森林一直延伸到市区。多瑙河流经维也纳市内,除了多瑙河,从维也纳森林中还有许多小河流入市区,其中包括维也纳河。西面的山岭连接着南面的冰河走廊,这个地区是维也纳的葡萄种植区。

  维也纳的东面是三月河(March)平原,东南面是多瑙河草原国家公园。

  维也纳的居民区主要集中在空气质量较好的城市西部,而工业区则集中在城市东部。

  气候

  维也纳同时受到来自西面的海洋性气候和来自东面的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属于过渡性气候,使得年均比较的差异较大。维也纳的降水量很小,干旱期较长,冬季较其他奥地利城市温暖,城市中心的平均气温104°C,城市郊区约98°C,平均降水量约600毫米,一年约有60天是夏天,70天是冰冻期。

  历史

  维也纳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居住。凯尔特人在约公元前500年建立维也纳,称其为“Vedunia”。公元15年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前线城市,用来防卫北边的日耳曼部落,罗马人称其为“Vindobona”。有记载的维也纳城市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3],在巴本堡王朝的统治下,维也纳第一次崛起,直到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时作为首都和统治中心而闻名世界,此后维也纳是神圣罗马帝国(1278年起)、奥地利帝国(1806年起)和奥匈帝国(1867年起)的首都。16世纪和17世纪奥斯曼帝国每次入侵欧洲都在维也纳被阻挡。1815年拿破仑战败后,维也纳会议在维也纳举行。

  随著19世纪奥匈帝国的强盛,维也纳也成为当时欧洲一个重要的都会,1873年维也纳举办了为期106天的世界博览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奥地利再度和纳粹德国合并,战后,奥地利和维也纳,跟德国和柏林一样,遭到英、美、法、苏四国划分四个控制区管理,直至1955年奥地利再度获得独立为止。冷战时期,维也纳是国际间谍活动的温床,因为其位于东西方集团之间的中立国奥地利。

  史前时代,罗马时代,中世纪

  考古发现维也纳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起已有人居住在维也纳盆地,维也纳良好的天气条件和富饶的土地资源为新石器时代的农民提供了很好的居住环境,铸造石器所需的赤褐色和绿色的石块也可以在维也纳开采到。铜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同样也在维也纳留下了人类居住的痕迹。

  约公元前500年,凯尔特人在现在维也纳的位置上建立起一座名为“Vedunia”的居住区,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在多瑙河附近(现在维也纳的市中心)驻扎军队并建立城市,以守护潘诺尼亚行省的边界。罗马人一直呆到了5世纪,5世纪初维也纳曾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火灾,接下来的记载出现在881年同马扎尔人的战斗。955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奥托一世在勒赫菲尔德战役中击败了马扎尔人,标志着维也纳和奥地利的崛起。

  巴本堡王朝时代

  976年,巴本堡家族的利奥波德一世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二世封为巴伐利亚东部边区(马克)的藩侯(封疆伯),这块与匈牙利边境上的封地后来演变为奥地利。996年史书上第一次出现“奥地利”这个名称,Ostarrichi意为“东部马克”。11世纪维也纳已经是一座重要的贸易城市,1155年亨利二世将维也纳作为首都,一年后的1156年9月17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授予奥地利亨利二世以小特权,将奥地利从一个附属于巴伐利亚的藩侯领地提升到独立的公爵国,而维也纳成为公国的首都。维也纳在1221年继恩斯之后成为奥地利第二座享有发展经济权利的城市,途径维也纳的商人必须将他们的货品在城市内提供销售,这使得维也纳很快成为多瑙河之路的通往威尼斯道路上一座至关重要的贸易城市。

  哈布斯堡王朝时代

  奥地利公爵鲁道夫四世哈布斯堡王朝在维也纳有几百年的统治历史,维也纳在这一时期发展成为欧洲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1278年哈布斯堡的德意志国王鲁道夫一世(1273年至1291年在位)在多次征讨后战胜了巴本堡王朝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开始了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地利的历史。但在维也纳,哈布斯堡王朝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建立统治地位,奥托卡二世在1278年的战斗中阵亡后,他在维也纳的支持者势力依旧强大,发动了多场反对德意志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一世(1298年至1308年在位)的起义,而接替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卢森堡王朝亨利七世(1308年至1313年在位,1312年至131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将首都定在布拉格,维也纳的城市发展进入了阴影。

  此后鲁道夫四世(1358年至1365年奥地利公爵)颁布实施一系列经济政策,使得维也纳恢复了生机,他在1365年建立了维也纳大学,并下令建造维也纳的斯蒂芬大教堂,他为维也纳赢得了很大的成就,也因此被誉为“维也纳的建造者”,但是此后他参与了对哈布斯堡继承权的争夺,这使得维也纳不断发生骚乱,经济呈现衰退。

  1438年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二世(1404年至1439年奥地利公爵,1438年至1439年德意志国王)被选为德意志国王后,维也纳再次成为首都,但是他在任期间发生了1421年至1422年对维也纳犹太人的第一次大规模驱逐和迫害。

  软弱的腓特烈三世(1440年至1493年德意志国王,1452年至149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457年至1493年奥地利大公)在与匈牙利国王匈雅提·马加什的战争中,失去了包括维也纳的几乎全部奥地利领地。1556年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并入哈布斯堡后,维也纳最终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

  两次维也纳之围和巴洛克的辉煌时代

  1640年加固城墙后的维也纳

  贝尔佛第宫1529年奥斯曼帝国第一次围攻维也纳,奥地利人依靠中世纪时期留下的城墙,艰难地抵御了土耳其人的进攻,在流行病突发和冬季提前到来的情况下,土耳其人被迫撤军。土耳其人的围城暴露出了维也纳城防御的薄弱,因此从1548年起维也纳决定改造成一座由11栋堡垒和1条壕沟构成的要塞。这个决定后来被证明是明智的,1683年土耳其人第二次围攻维也纳,改造后的要塞保卫了维也纳长达两个月,直到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出兵相援,解除了第二次维也纳之围,也导致奥斯曼帝国开始了衰落。

  经历了土耳其人的两次围攻之后,维也纳开始了辉煌的建设时代,在重建的过程中继续展现巴洛克艺术风格,贵族们纷纷在城墙内建造花园和宫殿,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王子欧根的贝尔佛第宫。

  在经历了1679年和1713年的两次大虫害传染病导致的人口大衰减以后,维也纳的人口持续增加,1724年达到15万,1790年突破20万,在这个时代,维也纳建立了第一批工厂,铺设了城市下水道和街道清洁系统,改善了城市的卫生条件。维也纳也是最早一批引入住宅标号制度和国家邮政系统的城市。在约瑟夫二世(1780年至1790年奥地利大公,1765年至179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1783年对城市管理进行了改革,他引入了城市公务员制度,还将内城的墓地迁出城市。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维也纳很快便成为了欧洲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海顿、萨列里、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将维也纳古典主义引领到了顶峰。

  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统治下的维也纳

  在法国大革命战争中,维也纳先后两次被拿破仑的军队占领。

  第一次发生在1805年11月13日,法国军队未受到抵抗,不费吹灰之力地进入了维也纳,维也纳的市民们甚至好奇地欢迎了他们。弗朗茨二世在此前的1804年戴上奥地利皇冠,以回应拿破仑的称帝,成为奥地利的第一位皇帝,开始了奥地利帝国的历史。而拿破仑在1806年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弗朗茨二世不得不摘下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1792年至1806年在位)。

  1809年拿破仑第二次占领维也纳,但是这次他遭到了顽强的抵抗,攻占维也纳后不久便在阿斯佩恩战役中尝到首次大败的滋味。拿破仑最终战败后,1814年9月18日至1815年6月9日维也纳会议召开,这是一次由奥地利外交家克莱门斯·梅特涅发起的欧洲列强的外交会议,旨在为拿破仑战败后重新调整欧洲政治地图。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也对维也纳产生了影响,3月13日首先爆发了德国三月革命,迫使总理克莱门斯·梅特涅下台,然后又在10月6日发生维也纳十月起义,最终被皇帝的军队镇压。

  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维也纳在1850年开始扩建,再次呈现辉煌,在奥匈帝国建立的1867年,“华尔兹之父”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了奥地利最出名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这段辉煌在1873年维也纳的第5届世界博览会达到顶峰,博览会展现了空前的建筑设计。虽然奥匈帝国进入了它的尾声,但是这段时期维也纳也再次攀上以维也纳现代主义为代表的文化巅峰,城市建筑上发起新艺术运动,绘画突出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和埃贡·席勒(Egon Schiele)的表现主义,音乐方面则有马勒和莱哈尔,勋伯格、韦伯恩和阿尔班·贝尔格的“维也纳第二乐派”,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开创了精神分析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奥地利第一共和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没有直接波及到维也纳,但是旷日持久的战争引起了粮食和衣物的供应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宣告了哈布斯堡王朝6个世纪统治的终结和奥匈帝国的解体,1918年11月12日在维也纳议会前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成立,1919年改名为奥地利共和国,即奥地利第一共和国。

  奥地利几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维也纳所在的下奥地利州,其他6个联邦州担心被下奥地利州长久掌握主导权,此外在社会民主主义的维也纳和保守主义的下奥地利州其他地区之间存在严重的政治对立,1921年奥地利决定将维也纳从下奥地利州分立出来,维也纳在1922年成为奥地利的一个联邦州。与此同时,1919年维也纳引入男女平等选举,从此社会民主主义在城市参议院、州议会和地方议会的选举中始终获得绝对多数,维也纳因此被称为“红色维也纳”。

  奥地利第一共和国时期,维也纳经历了1918年至1925年的通货膨胀、1929的世界经济危机和高失业率。此外,保守主义的奥地利联邦政府逐年削减奥地利的税收支持。

  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8年作为德国帝国总理的希特勒进军并吞并奥地利,结束奥匈帝国的历史,建立了纳粹的独裁统治。

  纳粹统治下的维也纳

  二战时建造的6个钢筋混凝土大型防空炮台之一,现仍存在于维也纳内。1908年19岁的希特勒曾两次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均未被录取,只能在维也纳靠做零活和出售临摹画糊口,他在维也纳受到了泛日耳曼民族党的影响。希特勒后来声称,“维也纳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一生中最艰苦的学校。在那里形成的世界观和人生哲学,日后成了我一切行动的巩固基础。除了我当时打下的基础以外,后来很少再需要学习什么东西,也不需要改变什么东西”,而这种世界观和人生哲学就是“人类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并非基于人道的原则,而是仅凭最野蛮的斗争……假使你不奋斗,则你也就无法生存”。

  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使得早已在维也纳埋下几百年的反犹太主义在20世纪死灰复燃,德国进军奥地利后不久,雅利安人种的维也纳人开始不由自主地威胁、折磨和抢劫犹太人种的维也纳人,将他们从家里赶出去。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被称为“水晶之夜”,开始了纳粹对犹太人有组织的屠杀,维也纳共有92所犹太会堂遭到摧毁,仅有一处幸免于难。

  纳粹一方面将现代艺术定义为“堕落的艺术”(德语:Entartete Kunst),另一方面大力宣传维也纳的“德意志文化”,比如在1941年隆重庆祝莫扎特逝世150周年,他于1791年在维也纳去世。“奥地利”的名字从历史文献中消失,只有1819年在维也纳成立的奥地利第一储蓄银行仍在当时保留着这个名字。

  1944年3月17日盟军第一次空袭维也纳,整个城市的五分之一被毁。1945年4月2日维也纳被宣布成为纳粹的防守区,女人和孩子被要求离开这座城市,这意味着战争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苏联军队距离维也纳仅剩下数公里。维也纳战役持续了八天,4万人丧生。维也纳的斯蒂芬大教堂在空袭和战争中未受损坏,但却在一次洗劫中陷入火海。

  盟军占领和奥地利第二共和国

  二战在维也纳的战事结束后由苏联占领,不久苏联红军开始新建城市管理机构,先是由***人担任临时市长,在3天后由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人接替。1945年4月27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奥地利人民党和奥地利***的代表在维也纳市政厅宣布奥地利独立,4月29日占领当局将议会大厦移交给临时新政府,“奥地利民主共和国”重建。1945年秋,苏联允许其他三个同盟国军队进入维也纳,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共同占领维也纳,直至1955年5月15日奥地利国家条约签署,盟军撤出,奥地利才完全独立。

  同奥地利和西欧的其他城市一样,维也纳在二战后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经历了经济复苏和城市重建。

  匈牙利十月事件至今

  1956年发生匈牙利十月事件,反对***当局的起义失败后,大批匈牙利人逃亡西方,维也纳接收了许多匈牙利人。维也纳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后又接收了许多捷克人和苏联人。

  维也纳逐渐向国际性的城市发展。1957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成为1945年后第一个进驻维也纳的国际组织,维也纳从1965年起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和发展基金会的驻地,1961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和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举行高峰会谈,1979年美国总统卡特和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维也纳会面,1980年维也纳国际中心即联合国城成为联合国的第三个驻地,维也纳定位成国际会议和解决国际冲突的城市。

  人口

  20世纪初期,维也纳曾经是世界第六大都市[4],维也纳的人口在奥匈帝国时期(1867年—1918年)快速增长,曾经拥有二百万人口,在当时是仅次于伦敦、纽约和巴黎的世界第四大城市,当时的维也纳聚集了很多从这个帝国其他部份的移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捷克人返回他们的祖国,这导致这个城市的人口减少,维也纳失去了四分之一的人口。在接下来的移民时期,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拥有斯拉夫和匈牙利姓氏。

  旅游

  美泉宫

  具有维也纳特色的马车罗马帝国和奥匈帝国时代的辉煌为维也纳留下了不计其数的雄伟建筑,而作为“音乐之都”也吸引了贝多芬、莫扎特和马勒等众多音乐家,继承了他们的古典主义音乐作品和文化遗产,使得维也纳成为一座远近闻名和深受欢迎的旅游城市。

  游客乘坐具有维也纳特色的马车行走在维也纳的内城即老城,老城的中心是维也纳的斯蒂芬大教堂,老城内还有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霍夫堡、皇宫、奥地利最繁华的步行街Kärnter Straße大街、有名的蛋糕店和旅馆、富丽堂皇的Ringstraße环城大街,还有各式各样的酒馆、爵士酒吧、舞厅和艺术画廊等。维也纳的大部分旅游景点常年开放,比如美泉宫、霍夫堡皇宫(Hofburg)、贝尔佛第宫(Schloss Belvedere)和维也纳博物馆区(MuseumsQuartier),游客大多选择夏季来旅游,也有不少游客在每年12月来到维也纳参加圣诞市场。哈布斯堡王朝在维也纳的美泉宫入选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的世界遗产,而市中心的斯蒂芬大教堂是维也纳的标志。

  维也纳同时也是一座国际会议城市,2006年共承办了147项国际性会议,超过巴黎和新加坡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国际会议城市[5]。

  文化

  维也纳炸肉排几个世纪以来,维也纳一直是古典音乐和歌剧的中心,被誉为“音乐之都”,同时哲学的维也纳学派、文学的维也纳圈和维也纳空想现实主义学派,乃至饮食艺术和咖啡文化等也是远近皆知。

  音乐

  维也纳的古典主义音乐在世界上闻名遐迩,几百年来贡献了不计其数的作曲家,至今仍影响和激励着当代音乐家。

  维也纳养育了维也纳新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勋伯格、韦伯恩和贝尔格。出生在维也纳的还有舒伯特、老约翰·施特劳斯、小约翰·施特劳斯、兰纳、克热内克等。无数音乐家曾在维也纳学习、生活和投身音乐创作,其中包括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杰出代表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还有李斯特、莱哈尔、布鲁克纳、马勒、格鲁克、勃拉姆斯、维瓦尔第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老约翰·施特劳斯、小约翰·施特劳斯、兰纳、布鲁克纳、马勒、格鲁克、勃拉姆斯、维瓦尔第等长眠于维也纳。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每年的1月1日由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在金色大厅举行和向全球直播,维也纳歌剧院舞会是每年维也纳狂欢节的高潮,其它如维也纳华尔兹、维也纳少年合唱团等和维也纳众多的歌剧院和戏院一起闻名世界。

  饮食文化

  最受游客欢迎的是维也纳炸肉排和独特的维也纳咖啡馆文化。

  科学与教育

  维也纳大学维也纳有数百所小学、中学和特殊学校。维也纳大学是德语国家中历史最悠久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创建于1365年,其中尤其以医学学科闻名,2004年医学系独立成为维也纳医科大学。此外还有维也纳美术学院(1692年)、维也纳兽医大学(1765年)、维也纳技术大学(1815年)、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1817年)、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1867年)、维也纳农业大学(1872年)和维也纳经济管理大学(1898年)等一大批大学。

  维也纳的医学和心理学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代表人物有精神分析学和第一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个体心理学和第二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代表埃尔温·林格尔,意义治疗法、存在主义分析和第三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维克托·弗兰克等。此外,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奠基人玻耳兹曼,发明了卡普兰涡轮机的维克托·卡普兰,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恩斯特·马赫,提出多普勒效应的多普勒,电视机遥控器之父罗伯特·阿德勒都曾在维也纳研究和工作过。

  维也纳也是哲学的维也纳学派和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发源地,代表人物有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卡尔·波普尔、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弗里德里克·哈耶克和欧根·博姆-巴维克等。

  经济

  在欧盟范围内,维也纳是生活质量很高、犯罪率很低的城市,根据2007年的数据,维也纳在欧盟最富有的城市中位居第五,仅次于伦敦、卢森堡城、布鲁塞尔和汉堡[6]。维也纳也被称为“到东欧的跳板”,因为维也纳和它的企业同中欧及东欧具有良好的关系,在2004年欧盟东扩的背景下,许多外国大企业将他们在中欧和东欧国家的业务交由维也纳的分部处理,或者在维也纳开设代理机构,从维也纳出发开发中欧和东欧市场,比如法国建筑材料巨头拉法基集团、德国的汉高(Henkel)、雷韦集团(REWE Group)和拜尔斯道夫公司(Beiersdorf AG)。有些外国企业则收购在维也纳的奥地利企业以便进军中欧和东欧市场,比如荷兰饮料大亨喜力收购奥地利最大的啤酒公司,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UniCredit)收购奥地利信贷银行(Bank Austria Creditanstalt)。而奥地利本土大企业也多将总部设在维也纳,其中包括奥地利几乎所有的银行,奥地利石油天然气集团(OMV AG)、全球最大制砖商维内贝格(Wienerberger)和奥地利电信公司(Telekom Austria)。维也纳证券交易所是奥地利的唯一一所证券交易所。

  维也纳16%的面积由约900家企业经营农业,每年生产约50000吨蔬菜,包括番茄、辣椒、黄瓜、色拉菜和小萝卜。它们按季节供应了维也纳70%和奥地利56%的新鲜蔬菜[7]。

  政治

  维也纳市政厅

  维也纳联合国城维也纳是奥地利社会民主主义的大本营,1919年至1934年间,维也纳一直由奥地利社会民主工人党以绝对多数当选执政,当时被称为“红色维也纳”。1934年至1945年间没有民主选举,1945年后至今始终是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人担任市长。

  国际组织的驻地

  1979年,维也纳成为继纽约和日内瓦之后的第三座联合国驻地城市,维也纳也是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所在地:

  欧盟基本权利机构

  国际出版局(IPI)

  保护多瑙河国际委员会(IKSD)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欧洲安全合作组织(OSZE)

  联合国(UNO)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办公室(UNODC)

  联合国难民署(UNHCR)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筹备委员会(CTBTO PrepCom)

  联合国宇宙空间问题办公室(UNOOSA)

  联合国原子射线影响委员会(UNSCEAR)

  联合国议会(UNPA)

  友好城市

  以色列 特拉维夫,自2005年。

  塞尔维亚 贝尔格莱德,自2003年。

  波兰 华沙,自2001年。

  克罗地亚 萨格勒布,自1994年。

  俄罗斯 莫斯科,自1991年。

  匈牙利 布达佩斯,自1990年。

  斯洛伐克 布拉迪斯拉发,自1993年和自2003年。

  以下维也纳市政分区和日本城市或特别区缔结友好关系:

  19区Döbling和东京都世田谷区,自1985年。

  21区Floridsdorf和东京都葛饰区,自1987年。

  1区Innere Stadt和东京都台东区,自1989年。

  12区Meidling和岐阜县岐阜市,自1992年。

  17区Hernals和东京都府中市,自1992年。

  9区Alsergrund和兵库县宝冢市,自1994年。

  13区Hietzing和大阪府羽曳野市,自1995年。

  22区Donaustadt和东京都荒川区,自1996年。

  以下维也纳市政分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行政区缔结友好关系:

  1区Innere Stadt和重庆市沙坪坝区

  6区Mariahilf和天津市南开区

  9区Alsergrund和北京市东城区

  11区Simmering和北京市朝阳区

  22区Donaustadt和上海市卢湾区

  23区Liesing和北京市房山区

Moyer在接受DaemonTV采访时说:

当我还是个7、8岁的小孩子时,我就很喜欢在教堂唱诗班唱歌

我喜欢和同样爱唱歌的孩子们聚在一起,不过,我肯定是其中最热爱排练的那一个

我也热爱周末和大家在剧场里表演,那种创造人物,扮演角色的感觉真是太让人兴奋了

我喜欢整个剧组,包括摄像部门,包括用自己方式诠释各种角色的其他演员……这一切在我眼中是如此的不可思议,我彻底的被表演这项事业给征服了

在日后成长的过程中,这种对表演的喜爱不仅没有消退,而且愈发狂热,就像一颗种子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我根本无法抑制或忽视

很幸运,我今天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演员,完成小时候的梦想,创造和扮演一个又一个鲜明饱满,并多姿多彩的角色

能够以自己喜爱的兴趣为事业,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

当Moyer13岁的时候,他在戏剧中扮演的Tom Sawyer异常出色,成为了许多学校的示范戏剧

此角色出自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是小说中的男主角

Moyer也由此确定了自己以后要走的道路——那就是表演

与此同时,Moyer开始在布兰特伍德,切姆斯福德和科尔切斯特,埃塞克斯等几个业余剧团中,演出音乐剧

家都晓得英国有两样特产——绅士和摇滚乐

读过Moyer的青年时代

你就会发现

Moyer绝对是一个道地的英国人 假如可以颁发保密工作做得好奖章,史蒂芬和安娜(真爱如血女主角)一定能荣登榜单,

因为直到2009年两人高调公开恋爱关系后,

大家才知道《真爱如血》里所演绎的超越了种族和生死的缠绵“真爱”已经在现实中开花结果了

在现实中看到了梦幻般的“灵魂伴侣”,

对于红尘中漫漫寻找的痴男怨女们,

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但是《真爱如血》中的男女主角无疑是幸运的,

他们第一次在试镜中一见钟情般的邂逅,

在不断地加深了解中发现彼此有如此多的共同之处

在《真爱》剧拍摄过程中感情持续地升温中

于是在2009年的某个特殊的日子里,

从未想到自己要结婚的史蒂芬突然冒出来一个念头:

“对一个自己想要共度一生的人称呼女朋友,

可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此前他从未考虑过结婚

于是他向自己的爱人——安娜帕奎因 求婚

“她当时根本没有想到(我会求婚),她简直开心极了”

Alan Ball也说过:

“安娜觉得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所以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2010年8月21日两人在马里布的家里举行了低调而隆重的婚礼,

安娜戴上了被时尚头条竞相拍摄的艺术、复古而又华丽的婚戒

两人甜蜜的身影不时被拍摄和追逐着

又一例幸福在鼓舞着相信真爱的人们 父母离异,且现已各自再婚

两名子女与前女友所生:儿子Billy——14岁 女儿Lilac——12岁14年数据

妻子安娜·帕奎因Anna Paquin——2009年8月订婚并育有一对龙凤胎儿女。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贡献如下:

1作曲家全称:朗兹·约瑟夫·海顿( Franz Joseph Haydn)

在西方音乐史上,海顿做为一名多产作曲家,在一生中共完成了107首交响曲,68首弦乐四重奏,62首钢琴奏鸣曲,和45首钢琴三重奏,14部弥撒,24出歌剧,以及两部神剧等等作品,数量之可观,种类之广博,堪称世界音乐历史之最。海顿出生的时候,巴哈在莱比锡的汤玛斯教堂担任乐长,去世的时候,贝多芬正好出版著名的田园交响曲,整个事业发展的时间,不但横跨巴洛克晚期到浪漫乐派的初期,也经历维也纳古典乐派最颠峰的时候,影响后人甚为深厚。直到18世纪末,海顿的地位和重要性,有如莎士比亚在文学领域里一样地举足轻重。

海顿的主要成就在交响乐的创作方面。他并非交响乐的首创者,在他之前,巴赫和亨德尔等人就为这种体裁进行了尝试。海顿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为交响乐确立规范的人,所以,后人称他为"交响乐之父"。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曾说:"海顿是交响乐创作的锁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牢固的环节。没有他,也就没有莫扎特、贝多芬……

1732年4月1日,车轮匠马蒂亚斯·海顿的老婆玛丽亚·科勒在罗劳(位于下奥地利,接近匈牙利边境)生下一个儿子。这孩子出生证明上登记的日期是4月1日,起名叫弗朗茨·约瑟夫·海顿。约瑟夫·海顿曾对自己的第一位传记作者迪斯这么说:“我生于4月1日,我爸爸的日记上也是这么写的。但我兄弟米夏伊尔(另一位大作曲家)总说我生于3月31日。这是因为他不想说我生在愚人节。” (也有说法为海顿生日是3月31日,因为,海顿一辈子都否认他是在4月1日出生的,原来是他不希望别人说,他是在愚人节出生的呆子。) 海顿的童年是快乐的,他被家人昵称为赛佩儿(Sepperl),从小就流露不凡的音乐天份,尤其有一副好嗓子,但是罗劳这个小地方,对一个有天份的孩子来说,完全没有提供任何学音乐的机会。于是,海顿的父亲考虑将海顿送到几英里外的海恩堡(Hainburg),和他的表兄弟法郎克学音乐。

法郎克尽心培养小海顿,除了上课之外,也带他参与当地所有的音乐活动。跟随法郎克的两年里,日子非常辛苦,但是却收获最多。长大后,海顿还不断感激法郎克曾经让他这么努力过。直到海顿八岁的时候,维也纳圣史蒂芬教堂招募诗班成员,海顿以歌声打动诗班指挥洛依特,同意海顿八岁就加入唱诗班,因此有机会接受更进一步的音乐教育。

从罗劳到海恩堡,再从海恩堡到维也纳,小海顿的生命有了巨大的转变。教会的课程比法郎克的还要严苛,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唱诗班的孩子根本吃不饱。所以,所有的成员都拼命争取出外演出的机会,因为这是唯一可以让他们饱餐一顿的机会,海顿自然也不例外。可是,教堂活动占去相当多的时间,想学音乐理论的机会很有限,尽管海顿试着作曲,但是诗班指挥却忙得没有时间给他任何建议,所以只有靠自己从其它的作品中学到音乐技巧。不过,更惨痛的事情发生了,十五岁的海顿开始变声,这本来就是预料中的事。但是导致他离开的原因是因为他恶作剧,剪断同学的辫子,又不愿挨打。就这样,1749年的十一月,17岁的海顿被赶了出去,开始流落街头,身无分文,从此以后必须自食其力,养活自己。幸运的是,他碰到了肯帮他的人。

命运坎坷的海顿,幸运地遇见这位他口里的卜伯伯。他借给海顿一笔钱,不收利息,也不问什么时候还,有了这笔意外的收入,海顿终于能够租下自己的一间顶楼,开始积极热切地研读音乐理论,买了福斯所写的对位法,潜心钻研,同时也教授学生,渐渐在维也纳的音乐圈里小有名气。因为他的一个贵族学生,海顿终于进入上流社会,开始为这些演奏场合写作作品。

海顿曾经有八年的时间,几乎难以糊口。但一夕之间,他又突然有了声名,人人竞相邀请他担任乐手或者音乐老师。1758年,海顿被推荐给热爱音乐的莫尔辛伯爵,得到第一份长期的音乐职位,而他也从早到晚勤奋工作,珍惜这份安定的工作。他为了自己所指挥的乐团,开始尝试创作管弦乐。他的第一号交响曲就是在莫尔辛的别墅演出。

依照当时的习惯,作曲家本人就在大键琴上指挥乐团,而在座的贵族嘉宾都深深地被海顿的才气所吸引,一致认为他是后起之秀,非常赏识他的才华。而受雇于莫尔辛伯爵的期间,海顿同时也完成了其它的交响曲。

海顿的表现,让同期的音乐家刮目相看,因此他在维也纳音乐圈也逐渐有了一席之地。而在事业逐渐安定的情况下,海顿决定成家。原来他爱上的是自己的学生泰蕾莎,但是这份爱情没有结果,因为泰蕾莎进了修道院。海顿为他的入会仪式写了一首C大调管风琴协奏曲,庄严的音乐,陪伴心爱的女人将一生奉献给上帝。

后来,因为莫尔辛伯爵陷入财务困境,为了删减支出,乐团必须解散,海顿也因此失业。这时才29岁的海顿,似乎已经经历大大小小的波折。失业之后,海顿又转往匈牙利最有权势的艾斯特哈吉家族担任家臣。尼古拉亲王爱好音乐,尤其赏识海顿的音乐表现,所以在海顿还没有完全成为乐长之前,就给予重任,负责安排整个家族的音乐活动,为亲王府的特殊场合写作音乐。而从进入艾斯特哈吉家族开始,海顿展开了他一生中事业和音乐创作非常重要的时期。

从进入艾斯特哈吉家族起,海顿的命运就有了改变,尤其在1766年老乐长去世之后,海顿被指派接任,从那时开始,对海顿而言更是划时代的改变。其中之一就是,老乐长去世之后,海顿必须接手写作教会音乐,因此天主教的宗教弥撒曲也成了海顿创作的另一个重点。

事实上,亲王府的生活相当单调,海顿和其它的人在一起有了一点距离感,心里觉得很孤单。不过也因为情感上与人隔离,才能将精力投入作曲,做一些前所未有的尝试。海顿创作的时代,正好是十八世纪后半的“狂飙运动”,主要以表现主观的情感为目的。虽然海顿也开始在音乐里描述内心的激情,但这却不是“狂飙运动”的影响。在这个时期,海顿写了不少小调的交响曲,但因为当时小调是用来表现很热情或很悲哀的情感,所以海顿这样做的动机非常耐人寻味。而以当时海顿最喜欢的第44号交响曲作例子,它表现了海顿几个重要的创作手法。例如,开头的齐奏就是显著的特征。以强拍开始的齐奏可以列为海顿的特点之一。而另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运用对位法。例如在第44号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就可听到“卡农”的形式,它不但旋律优美,更展露了海顿感情细腻的世界。而这段期间,海顿的音乐渐渐趋于戏剧化,悲剧色彩最强烈的作品要属第49号交响曲《受难》。稳重的慢板令人联想背负十字架的痛苦,一种阴沉的忧郁感不禁油然而生。

公元1766年以后,海顿的交响曲在形式上起了很大的变化,而一般的说法认为,海顿晋升为乐长之后,兼任创作教会音乐的职务,使得他重新认识巴洛克风格,也因此才有机会以小调来写戏剧化的交响曲。而除此以外,室内乐曲和钢琴奏鸣曲,也是这段期间和交响曲相提并论的重要曲式。

2莫扎特

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他仅仅活了三十六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1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这使他以后能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自1774年起,他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时期。1777年在他又一次旅行演出时,在和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接触中,特别是与曼亥姆市民艺术家们平等而融洽的交往中,莫扎特得到了远非传统观念所能给予他的启示和激励。这不仅是艺术鉴赏力的提高,而首先是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深切体会。他愈加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与道德所决定。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自由,1781年,他彻底地同雇佣他的大主教决裂,毅然辞职。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反抗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自由作曲家。同年,他到了维也纳,并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

1782年7月首演,获得成功。1782年,在没有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他同一位曼亥姆音乐家的女儿康坦丝·韦伯结了婚。此间,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四重奏和交响曲的创作经验。自从他走上自由作曲家道路到他逝世的十年间,是莫扎特一生最重要的创作时期。这期间的作品,无论是歌剧还是交响曲,都展现出新的风貌。这些作品反映了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所具有的坚定、乐观的阶级意识,表现了维也纳进步知识分子典型的思想感情。然而,作为第一个力图挣脱束缚、维护自己尊严的艺术家,他在享受“自由”乐趣的同时,也对“自由”的艰辛有了更实际的体验。莫扎特在音乐里开始体现他的悲伤、愤懑、甚至抗议,同时仍然对美好的未来抱着天真、诚挚的向往,一打开美丽的外壳,就迸射出如火的激情。

音乐史书上称莫扎特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那么丰富的作品。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当推歌剧。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杰出。

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宏伟豪迈、东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莫扎特一生中最后的两年是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他曾说道:“我的舌头已经尝到了死的滋味,我的创作还是乐观的。”1791年12月5日这位伟大而优雅的天才在维也纳的贫民窟里离开了这个让他多灾多难的世界。

当时妻子正患重病,家里没有一个零用钱,三十五岁的莫扎特就被埋葬在穷人的无名公墓里,没有一个亲属给他送葬,荒草隐蔽,雨露冲洗,让今天无数对他崇敬的后人欲祭无处。他为未能完成《安魂曲》而抱憾终生,但如今全世界都在赞美他的天才,他的灵魂真正可以安息了。

总的来说,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领域。它们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

3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贝多芬全部资料

一、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心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1763-1844)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正当他准备献给拿破仑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

贝多芬从学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吼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撕个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的平息,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1804年12月,这部交响曲在维也纳罗布科维兹亲王的宫廷里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维也纳剧院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是由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节目单上写着:“一部新的大交响曲,升D大调,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作,献给罗布科维兹亲王殿下。”奇怪的是,贝多芬不说是降E大调,而说是升D大调。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二、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号)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号)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作品72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号)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 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三、《月光曲》的传说

“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名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 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间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交谈。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么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子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连忙说:‘哥哥,你别难过,我只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子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弹起盲姑娘刚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一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宁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来时,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即兴弹的‘月光曲’记录了下来。”这是我国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里的一篇文章,讲的是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月光曲》的故事。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贝多芬的这个曲子(作品27之2—《#c小调钢琴奏鸣曲》)描写的是海上月光的说法,源出于德国音乐批评家雷尔施塔布(1799-1860)。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1829—1894)非常反对用“月光”来解释这个曲子。他说:“月光在音乐描写里应该是暝想、沉思、安静的,总之,是柔和光明的情绪。《#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完全是悲剧性的(用小调来暗示),是布满云彩的天空,是阴郁的情绪。末乐章是狂暴的、热情的,表现的正是和温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东西。只有短短的第二乐章可以说是一瞬间的月光。”在德国,也有人称此曲为“园亭”奏鸣曲。园亭是建筑在树荫下的凉亭,显然这标题对于这首奏鸣曲也同样是不确切的。看来,这首曲子所表现的决不是一幅明净的风景画,而是一种内在的阴郁情绪。《贝多芬传》的作者泰厄(1817-1897)说第一乐章是“少女为生病的父亲祈祷”,这无论如何要比“月光”和“园亭”恰当一些。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作于1801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个曲子是献给她的。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贝多芬写给韦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哭。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灭之火”。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许和事实不符。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 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象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c小调奏鸣曲》因“月光”的标题和传说而特别出名。贝多芬有一次说过:“人们常常谈论《#c小调奏鸣曲》,但我曾写过比这更好的东西,象《#F大调奏鸣曲》(作品78号)就是一例。”可见贝多芬自己对《月光曲》是并不十分满意的。

四、热情奏鸣曲

兴德勒有一次向贝多芬问起《d小调奏鸣曲》(作品31之2)和《f小调奏鸣曲》(作品57号)的内容时,贝多芬的回答是:“请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因此前者被称为《暴风雨奏鸣曲》,而后者则由汉堡乐谱出版商克兰茨(1789-1870)加上了《热情奏鸣曲》的标题。(另一说,“热情”的标题是由德国钢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赖内刻(1824-1910)所加,这似乎是没有根据的。)“热情”的标题没有贝多芬的认可,但用于这部英雄豪迈、气势磅礴的作品,是相当恰切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有一次在莫斯科听到俄国作曲家和指挥家多勃洛文(1894-1953)演奏这首奏鸣曲后,说道:“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前所未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1870年10月30日,巴黎在普法战争中已经被普鲁士军队包围三个多月了。设在凡尔赛的普鲁士国王威廉的大本营里,铁血宰相俾斯麦正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首脑梯也尔谈判停战条件。这天晚上,曾任德国驻意大利大使的格台尔,在凡尔寒的一架破旧不堪的钢琴上,为俾斯麦演奏了《热情奏鸣曲》。俾斯麦听了最后一个乐章后说:“这是整个一代人斗争的嚎哭。”他是从一个嗜血成性的野心家立场来领会贝多芬的“热情”的。他曾说过:“要是我能常听这个曲子,我的勇气将不会枯竭”,因为“贝多芬最适合我的神经”。贝多芬在1801年六月二十九日说过:“我的艺术用以改善可怜的人们的命运。”贝多芬如果地下有知,听说他的音乐为俾斯麦利用,他一定是死不暝目的

五、拍节机·友谊·卡农

贝多芬的朋友美尔策尔(1772-1838),以发明和制造机械乐器著称于世。1813年秋,贝多芬为美尔策尔发明的万能琴(即机械乐队)写作了一部战争交响曲,题为《威灵顿的胜利》或《维多利亚之战》,描写同年6月21日英将威灵顿在西班牙北部城市维多利亚大败拿破仑的场景。美尔策尔曾经在温克尔(1776-1826)发明的基础上,创制了今天通用的拍节机。贝多芬首先采用,并按照它每分钟所打的拍数来标明自己作品的速度。贝多芬的助听器,也是1810年左右美尔策尔为他制作的。有一次,贝多芬在送美尔策尔出行时,写了首富于风趣的卡农,来歌颂拍节机的创制者。 这首象征贝多芬和美尔策尔之间友谊的卡农,后来被贝多芬选进了他的第八交响曲(作品93号),成为第二乐章的主题。

六、芭蕾舞台上的第七交响曲

瓦格纳称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作品92号)为“舞蹈的极致”、“最高形式的舞蹈”、“按照理想形式的身体运动的最妙的体现”。据说他曾设想在李斯特的钢琴伴奏下,用舞蹈来表现《第七交响曲》。瓦格纳的理想,后来由俄国舞剧编导马辛实现了。1938年,他把这部交响曲编成了芭蕾舞,用来表现一个寓言式的故事情节——世界的创造和毁灭:第一乐章:创造——在创造精神的指引下,混沌世界变成了植物和动物的有秩序的住所。出现了男人和女人,还有危险的蛇。第二乐章:大地——地球上出现了憎恨和强暴。一群男人和女人哀悼着被谋杀的少年。第三乐章:天空——天空中的神和女神对大地上的骚乱无动于衷,依然尽情欢乐。第四乐章:酒色和毁灭——人们沉湎于酒色。神看见他们恶劣地模仿上界的欢乐,因为愤怒而 用火毁灭了世界。1938年5月,这出舞剧由巴西尔的俄国芭蕾舞团在摩纳哥的蒙特卡洛作了第一次演出。

七、欢乐颂与合唱交响曲

1793年1月,德国诗人席勒的朋友、波恩大学法学教授菲舍尼希写信给席勒夫人夏洛蒂说:“有一位青年……抱着伟大而崇高的志向,要把席勒的《欢乐颂》一节一节地谱成音乐。”这个青年就是贝多芬,当时他住在波恩,只有23岁。贝多芬在1798年和1812年,都曾为《欢乐颂》的音乐起过稿。在1812年写的《欢乐颂》主题,后来用于1814年10月完成的《C大调命名日节庆序曲》(作品115号)。贝多芬在1795年的前后为毕尔格的诗所作的歌曲《互爱》和《合唱交响曲》末乐章中《欢乐颂》的主题,在音调上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欢乐颂》主题的前身。后来贝多芬在1808年的《c小调钢琴合唱幻想曲》(作品80号)中又借用这个曲调作为主题,演唱库夫纳歌颂音乐魅力的诗。《钢琴合唱幻想曲》的合唱部分,是为写作《合唱交响曲》的终曲而作的一次尝试。1824年3月,贝多芬在写给普洛勃斯特的信里说过:“《合唱交响曲》的终曲,是按照《钢琴合唱幻想曲》的格调写的,但规模则远较宏大。”由此可见,贝多芬为《欢乐颂》谱曲的意图,从1793年开始,前后琢磨了30年,才最后在《合唱交响曲》中得以完成。《合唱交响曲》完成于卡尔斯巴德决议后一切自由思想和民主运动都遭到残酷镇压的反动时期。1824年5月在维也纳刻伦

奥地利首都、著名音乐城市、国际旅游胜地维也纳,位于国境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座落在维也纳盆地中,蓝色的多瑙河从市区静静流过,水秀山青,风景幽雅。著名的维也纳森林从西、北、南三面环绕着城市,辽阔的东欧平原从东面与其相对,到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登上阿尔卑斯山麓,维也纳森林波浪起伏,尽收眼底。从多瑙河盆地可以远眺喀尔巴阡山闪耀的绿色峰尖,辽阔的平原犹如一幅特大的绿毯,碧波粼粼的多瑙河穿流其间。维也纳环境优美,景色诱人,素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

维也纳是一座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公元1世纪罗马人曾在这里建立城堡,到1137年成为奥地利公园的首邑。13世纪末期,城内出现大批宏伟的哥特式建筑,15世纪以后成为罗马帝国的首都和欧洲的经济中心。18世纪,随着艺术的繁荣,维也纳作为“音乐城市”闻名遐迩。

漫步欧洲历史名城维也纳,感觉除去欧洲得天独厚的优美风景和异域风情外,比比皆是的就是众多鳞次栉比的各式教堂了,而却有这么一个小小的教堂,成功的引起了我的注意——感恩教堂,又称沃蒂夫教堂,计划里没有这里,而是偶然的一瞥,就喜欢上了这个建筑。

沃蒂夫教堂,是维也纳城内的一座罗马教堂,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在维也纳众多的教堂中,这座微型的感恩教堂平凡幽静,犹如一个内敛含羞的少女,默默无闻,独处一隅。虽然没有圣斯特凡大教堂的气势恢宏,史蒂芬大教堂的雄伟壮阔,但它两座洁白的高耸入云的镂空尖塔和感恩塔的名号也是让许多人对它产生了好奇和关注。

相传费兰茨•约瑟夫皇帝行走在此遇到危险,幸免之后为了报答上苍的庇护,建造了这座教堂,故称感恩教堂。两座高达100米的尖塔成了教堂独有的标志。

幽静肃穆的教堂内显得格外清净,不过这就更突出了教堂应有的风格。虽然对于教堂没有过多的了解,但我印象中的教堂就该是庄严大气,很虔诚,宁静的场所。

彩绘玻璃在教堂内经常看到,但总觉得感恩教堂的彩绘玻璃似乎带有一种独有的韵味在其中。

虽然不似别的教堂建造的金碧辉煌,沃蒂夫教堂内的每一细节都是很有品味,彩色琉璃屋顶,墙壁上的字画,精美的讲坛处处透着一种庄严的气氛。据说教皇每年都会来这里普度众生。

漫步欧洲历史名城维也纳,感觉除去欧洲得天独厚的优美风景和异域风情外,比比皆是的就是众多鳞次栉比的各式教堂了,而却有这么一个小小的教堂,感恩教堂,又称沃蒂夫教堂。

欧洲之行,相信不管对教堂懂多少,每个人都会去参观一番,教堂里优美的歌声将是对人生的一次心灵上的洗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9324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0
下一篇2023-08-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