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上笼罩在灯影里的《简•爱》,如湖水微漾下波光潋滟的玲珑岛屿。解开数年前时光之手加盖的印条,泛黄的书页间鬓染秋霜的我与芳华年代的自己如约相遇。数年前我盘桓其中,思想的微风却没能在白色纸笺上留下轻抚的迹痕。这回我要以笔为梯,趁这个芬芳的春夜,采摘下心树枝头上垂挂的金果,留待落花拂身时节的某日黄昏,来饮上一碗微醺的酒酿。
一、圣约翰:一位传教士的婚恋观
年少时阅读《简•爱》,我的目光主要聚焦在简•爱和罗切斯特两位男女主角身上,但这次男二号——一位致力成为传教士的年轻牧师圣约翰,则紧紧攫住了我关注的视线。圣约翰身行力践他孜孜以求的人生奋斗目标,孤身远渡重洋到印度,以舍身忘我的牺牲精神去各地播撒宗教的光芒普泽众生,几年后他如落日般永远沉睡在异乡的彼岸。
相比简•爱与罗切斯特最后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圣约翰这位在陌生国度开疆辟土的将军,以如日中天的年纪捐躯沙场的悲壮结局,更像战鼓之余音令我们心灵的琴弦震颤不停。这其中既有对他不畏远方道阻且长,始终高擎着理想信念明灯的仰视,又有为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不胜唏嘘。即使圣约翰在远行印度前,简•爱终于接受他的求婚,履行她协助传播基督教福音的角色职责,简•爱也难以延缓圣约翰这轮太阳在炽烈燃烧后的加速沉落。甚至她这株小草,也会被他身上喷射的炙热火焰灼伤烧焦。
抵达心中那座金光闪闪的圣教殿堂,是圣约翰无人撼动的至高理想。他必须铲除朝圣途中的一切阻碍,包括可能羁绊他前行脚步的儿女情长。他无法容忍因沉湎于世俗家庭生活的安乐乡,而亲手熄灭蓄势已久的斗志与赤忱。圣约翰理想中的配偶,并非花前月下耳鬓厮磨的亲密爱人,他招募的是能与他并肩偕行的忠实战友,共同投身于宗教和文明的传播事业中。
现实情况却是,鲜少有人能完全契合他崇高而严苛的灵魂节拍。他果断摒弃所爱之人罗莎蒙德传递的电波,没有丝毫犹豫,只因她不符合传教士妻子的标准;而他选中的表妹简•爱,无论如何都不肯屈从于她无法认同的爱情价值观。圣约翰为自己铺设的理想道路,注定是崎岖不平的,布满了荆棘和泥泞。而即便如此,他仍坚定得像野地里的向日葵,毫不偏离太阳照耀的方向。
二、圣约翰对初恋爱人罗莎蒙德的“十五分钟幻想法”
身为富家独生女的罗莎蒙德,不仅拥有大自然特别偏爱而赐予的出众容貌,还有着一颗水晶般的心灵,平时热心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由罗莎蒙德出资负担了圣约翰创办的女子学校的部分费用。两人因此产生交集,情愫像春天的幼草抽芽滋长。
如果说罗莎蒙德对圣约翰的爱恋像一湖奔流的春水温柔而直率,那么圣约翰对罗莎蒙德的情感,则是开春冰块覆盖下暗流涌动的河床。当她玫瑰色的面颊和亮晶晶的眼眸出现在他眼前,即使他严峻的目光被突如其来的火花所烧熔,闪烁着难以抑制的激动,胸膛里巨大的心房厌倦了专横的管束,而剧烈地跳动着渴望获得自由,但他还是像一位果断的骑手勒住了腾起的怒马。
特别是他自创的“十五分钟幻想法”,使读者无不惊叹他非同常人的克己毅力。当聪慧狡黠的简•爱用她给罗莎蒙德画的肖像,逼圣约翰吐露出心事时,他说“很高兴,再谈一刻钟吧!”然后取出手表来掌控时间。在这一刻钟里,他开闸倾泄出心中甜蜜的爱情洪水,幻想匍匐在新娘罗莎蒙德的裙裾前,把鬓角靠在诱惑的胸前,把脖子套进她用鲜花做的颈轭下,品尝了她杯中的美酒……一刻钟计时一到,他迅疾收起表返回现实世界,用冰冷的链条把自己驰骋的心捆绑起来。尽管他坦言她“不愧为世界上最好的玫瑰”,可是,“我平静而清醒地意识到,她不是我合适的伴侣……罗莎蒙德会是吃苦耐劳的人,会是女使徒吗?她会做个传教士的妻子吗?不!”
简•爱不解地劝说他不必做传教士,就可以与心爱之人厮守终生。圣约翰惊诧道,“放弃!我伟大的工作?它比我血管里流的血还可贵。这正是我所向往的,是我活着的目的。”圣约翰要与那群人一道,为建立天堂里的大厦在世间打下基础,他立誓“把自己的雄心壮志同那桩伟大的事业合而为一,那就是提高他们的种族,把知识传播到无知的领域,用和平代替战争,用自由代替束缚,宗教代替迷信。”
对自己,冷静如大理石的圣约翰也下了鞭辟入里的判语,“我是一个冷酷无情、野心勃勃的人。”他亲手扼杀和摧毁自己真爱的树苗,屏蔽掉罗莎蒙德释放出的情意和饱含失望伤心泪水的眼波,义无反顾地将她彻底推出自己情感的禁区。几个月后当罗莎蒙德订婚的消息传来,在姊妹们投来的目光中他看起来从容不迫,“你看,简,仗打过了,而且打胜了。我的道路已经扫清了。”
罗莎蒙德是代表世俗生活诱惑的符号,在一个为伟大崇高事业盟誓的奋斗者眼里,他无疑要与人类的弱点进行殊死的敌我搏斗,并坚信一定会取得最后胜利,让桎梏自己的所有镣铐在征途中纷纷熔化和脱落。
三、圣约翰对表妹简•爱的三次求婚
简•爱满足了圣约翰选拔传教士妻子的全部条件。从简•爱逃离罗切斯特的庄园,一路颠沛流落到圣约翰的沼地居开始,十个月里圣约翰对简•爱进行了细致观察与种种考验。他认为这个刚相认不久的表妹,温顺、文雅、勤奋、无私、坚贞和勇敢,完全具备他所寻求的各种品质。
但是,他却没从简•爱之前的生活经历去进一步了解研判,孤儿出身成长的简•爱,骨子里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追求平等自在的精神,并满怀对幸福圆满家庭生活的渴望和向往,这些都是圣约翰未曾考虑周全的关键,他的疏忽导致久经酝酿的求婚计划最终落空。
01
在圣约翰漂洋过海奔赴印度之前,他决定向简•爱求婚。一开始,圣约翰对他的求婚信心十足,直接对毫无心理准备的简•爱抛出霸气强悍的决定,“你得做传教士的妻子,一定得做。你将属于我的,是为了对主的奉献。”并毫不讳言她的作用就是,“你可以掌管印度学校,帮助印度女人,你的协助对我是无价之宝。”
懵圈后清醒过来的简•爱明白,“他珍视我就像士兵珍视一个好的武器,仅此而已。”以这样的身份永远依附着圣约翰,完全没有作为亲密爱人的心灵共鸣,被禁锢的天性之火只能在内心燃烧, 直至躯体完全销蚀殆尽。这样可怕的殉道,是向来追求独立自主和幸福生活的简•爱绝对不能接受的。而之前他对罗莎蒙德情感的处理,已经让简•爱得到昭示,他一心追求自己伟大目标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忘记了小人物的感情和要求,他在前进的途中会把他们踩在脚下。因此简•爱斩钉截铁地回答圣约翰,她只能以妹妹的身份去印度辅佐他的事业。
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圣约翰原以为会俯首帖耳的简•爱竟毫不让步,她甚至大声呐喊出她的宣言,“我瞧不起你奉献的这种虚假感情,是的,你奉献它时我也瞧不起你。”两人自然不欢而散。求婚意外受阻并未使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圣约翰知难而退。
02、
第二次求婚,是简•爱主动向表哥示好和解时,圣约翰再次提出的要求。但双方在原则问题上都仍然毫不妥协和退让,甚至展开更为激烈的思想交锋,顽固执著地坚守着各自的堡垒。
与第一次情形不同的是,圣约翰没有了上回的从容不迫,和以上帝的说辞来劝导简•爱的居高临下,他已经明白此路不通。而简•爱的言辞更为直接坦率,“要是我不得不嫁给你,你会要了我的命的。我在那里的水土下是活不成的。现在你就已经在要我的命了……上帝给了我生命并不是叫我去浪掷的……”句句像利刃刺向圣约翰的要害,几乎使他差点失去平时的冷静克制和温文尔雅。简•爱似乎感觉到了冰山雪崩前的摇摇欲坠。结束这次艰难的求婚前,圣约翰只得再次借助上帝的力量继续劝导,“你要去寻找罗切斯特先生吗?你抱的这种关心是非法和不神圣的……我只好衷心求上帝别让你真成了一个迷途的人。”
03、
第三次求婚出现了两次戏剧性的逆转。圣约翰的求婚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这次他改变了以往的战略,不再与简•爱发生正面强硬的对抗和冲突,而是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用他最擅长的诵读圣经和祈祷的方式,使简•爱像被施以魔咒一样,不知不觉间思想意识与四周弥漫的氛围水乳交融。
当圣约翰把手按在简•爱头上,语气诚挚而柔和地问她现在的决定,简•爱已经想不再对他进行抗拒,她也已把爱置于不加考虑之列,而只是想着责任。就在圣约翰欣喜地喊道,“我的祈祷感应了!”此刻,第二次逆转紧跟着发生了,她的耳边似乎传来了罗切斯特来自远方那狂野急切的召唤。后来事实证明,那正是她与罗切斯特阻隔不断的心灵感应。也是它,拉响了圣约翰求婚故事终结谢幕的铃声。
这三次求婚,实际上是两种不同人生价值观屡次发生撞击的过程,也是全书令人回味无穷的精彩华章。圣约翰对毕生夙愿的虔诚和狂热,以及为了理想信仰的实现,对他人施以影响的专制、强横和严酷,到最后的失望纠结和力不从心,在书中铺陈得层次分明,立体生动,一个伟大事业的先驱者劈波斩浪、无惧无畏的形象跃然纸上。
四、结语
画上这篇圣约翰人物小传的句号,我的心底浮出一则短语。凡心之所向,惟素履以往。虽生如逆旅,当一苇以航。正如圣约翰,在选定的道路上一直坚定地走下去,直至如逐日的夸父耗尽全力,即使颠簸的大海邮轮上他孤身一人,也要乘风破浪,即使东方日头的炙烤也蒸发不了他劳作的热情。因为他心灵的房间里点亮着一盏不可扑灭的信念之灯。
相比简•爱与罗切斯特的传奇,圣约翰更贴近现实中努力奔跑的我们。正是对这种精神的感喟,促使我以笔为犁,在心田上留下思想的辙印。很多时候,如蜗牛般驮负着重壳的我们,需要有这样一缕星光,让我们推开夜窗抬头仰望。
学生时代阅读的《简•爱》,是上译的版本,微黄的纸张因岁月的陈酿发出熏香,我不愿再次阅读时用笔尖在上面勾勾画画,生怕会戳破一个曾装进梦想的五彩气球。就让它静静地呆在手边,与夜灯一起放射出光芒。我又新购一册译林的版本,每次翻开时,我都能嗅到冰淇淋与香草混合的清新气味,让我一瞬间心里涨满了难以言说的喜悦。这次阅读必须有所输出,是我要完成的目标。随着阅读的不断推进,这本《简•爱》因塞满了书签而变得逐渐厚重,但我知道,距离达成这次心愿又靠近了一步。
我不反感演唱会现场求婚的行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
1 理解观众的感受:在演唱会现场求婚,可能会打扰到其他观众,因为他们可能会因为这个突然的举动而分心。有些观众可能会觉得这是一次浪漫的经历,而有些观众可能会觉得这很烦人。
2 尊重演唱会的气氛:演唱会通常是为了欣赏音乐和表演而设立的,而不是为了求婚。在这种场合求婚可能会破坏现场的氛围,让其他观众无法充分享受演出。
3 考虑安全问题:在演唱会现场求婚,可能会导致安全隐患。观众在观看演出时通常会站起来,如果求婚者突然离开座位,可能会导致其他观众摔倒。
要在演唱会现场以不打扰别人的方式求婚,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 提前与演出组织者沟通:了解他们是否允许求婚,并询问有关如何在现场求婚的建议。有些演唱会组织者可能会提供特殊的求婚区域,或者建议在演出结束后进行求婚。
2 使用LED灯或荧光棒:在演唱会现场,使用LED灯或荧光棒可以创建特殊的图案或文字。这样,你可以在不打扰其他观众的情况下表达你的感情。
3 利用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通过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播放求婚视频或音乐,可以在不打扰其他观众的情况下表达你的感情。
4 与演出嘉宾合作:如果你的求婚对象是某位演出嘉宾,可以提前与他们沟通,看看他们是否愿意在演出过程中为你的求婚提供支持。
5 安排在演唱会结束后的庆祝活动:在演唱会结束后,组织一个小型的庆祝活动,例如烧烤、跳舞或观看**。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求婚,可以减少对其他观众的干扰。
总之,在演唱会现场求婚需要考虑到观众的感受和安全问题。通过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你可以在不打扰其他人的情况下表达你的感情。
16世纪波兰的世俗戏剧得到发展。剧本多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当时的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是世俗剧的一个中心,在它的带动下,世俗戏剧活动遍布全国,不少作者还从民间的杂耍艺人那里吸收了幽默风趣、插科打诨等手法,创作出喜剧、闹剧和讽刺剧。
这一时期,一些诗人也写作剧本,如M雷伊(1505~1569)写作了《约瑟夫的一生》等。其中以 J科哈诺夫斯基(1530~1584)的《拒绝希腊使者》一剧影响最大。该剧初演时,曾模仿意大利的舞台布景,豪华壮丽。
17世纪,波兰戏剧活动可分为宫廷戏剧、平民戏剧、学校戏剧和教会戏剧。宫廷戏剧以外国剧团演出为主。最初是意大利的歌剧和英国的话剧。嗣后,法国剧团占据了宫廷舞台。宫廷中有时也演出波兰作家编写的剧本,如巴里卡的《出身农民的国王》。SH鲁博米尔斯基(1642~1702)的剧本在宫廷中演出受到好评。 18世纪初,波兰宫廷舞台由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的剧团所占领。18世纪中叶,民族戏剧开始摆脱外国的影响,走上独立创作的道路。W热乌斯基(1706~1779)的悲剧《茹凯夫斯基》(1758)和《瓦尔明城下的符瓦迪斯瓦夫》(1760),取材于波兰历史,歌颂了波兰国王和大臣的雄才大略、英勇善战。F博霍莫莱兹(1720~1784)一生编写的20多部剧作对波兰启蒙运动戏剧起了开拓作用。
1765年是波兰戏剧史上划时代的一年,华沙建立了第一座公共剧院──民族剧院,使戏剧摆脱了教会和权贵的控制。 18世纪下半叶喜剧成就最大。FM扎布沃茨基(1754~1821)的 《求婚的纨□子弟》(1781)、《贵族至上 主义》(1785)和《迷信者》(1781),对贵族的保守落后、自私自利和傲慢自大进行了鞭挞。JU聂姆策维奇(1757~1841)的 《议员返乡》是波兰最早出现的一部政治喜剧。著名戏剧家还有W博古斯瓦夫斯基,他担任民族剧院院长达20年,建立了波兰第一所戏剧学校,对波兰戏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772年,波兰遭到俄、普、奥的三次瓜分后,文学艺术的发展受到阻碍。19世纪初叶,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波兰文学艺术进入浪漫主义时期。诗人A密茨凯维奇的诗剧《先人祭》,以饱满的爱国激情和独特的结构闻名于世。J斯沃瓦茨基的《科尔迪安》、《玛丽亚·斯图亚特》、《巴尔拉迪娜》、《法塔齐》等剧,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贪婪凶残,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Z克拉辛斯基(1812~1859)的《非神曲》和《伊里迪翁》在波兰文学史上也颇有名声。前者反映劳动群众与贵族阶级之间的殊死斗争,后者取材于古罗马历史。两剧都流露出作者对贵族阶级的同情和对革命的不满。作家A弗雷德罗另辟蹊径,把现实主义喜剧创作推向高峰,写出了像《夫妻》、《少女的誓言》、《报复》等名作。1833年华沙大剧院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波兰歌剧的繁荣。著名音乐家莫纽什科创作的歌剧《哈尔卡》、《凶宅》,至今还是受到观众欢迎的保留剧目。这时期的戏剧活动虽受到俄、普、奥三国统治者的种种限制,但在奥占区仍较活跃,里沃夫成立了“大剧院”,克拉科夫扩建了原来的“老剧院”。波兰作家的作品大多在奥占区最先上演。在俄占区,华沙的戏剧活动受到俄国统治当局的严厉控制。俄国人担任大剧院的经理,禁止演出密茨凯维奇、斯沃瓦茨基等波兰爱国诗人的作品。19世纪50年代开始,民族压迫加剧,各占领区的戏剧活动倍受遏制。普占区一切专业剧院和剧团被取缔,奥占区的波兰剧团被德国剧团取代,华沙的剧院也被查封。 A Aleksander Fredro (1793~1876) 波兰剧作家。出生于大贵族家庭。1809~1815年曾参加波兰军队,在巴黎驻留期间接触到法国喜剧。1815年回国后一直住在利沃夫。弗雷德罗早年以写作诗歌为主,后转向喜剧创作。1818~1835年是他剧作的高峰时期。以后因受到民主派的尖锐批评而长期搁笔。50年代又写了多部喜剧,但生前均未能发表,它们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均较前期作品逊色。1876年逝世于利沃夫。弗雷德罗继承了波兰启蒙运动的传统,把现实主义的喜剧推向高峰。他在1818~1835年期间出版《喜剧集》5卷,共计12部多幕剧和8部独幕剧。其中以《哥德哈布先生》(1818)、《夫妻》(1822)、《外国化》(1824)、《少女的誓言》(1832)、《报复》(1834)、《终身使用权》(1835)最为著名。
《哥德哈布先生》嘲笑了地主、资产阶级的自私和势利眼。《夫妻》揭露了贵族阶级道德的堕落和虚伪。《外国化》则刻画了一个迷信外国、一切按外国方式行动的贵族,结果闹出许多笑话。《终身使用权》塑造了一个贪婪的高利贷者的形象。
《少女的誓言》和《报复》是弗雷德罗最优秀的两部喜剧。前者描写一对表姐妹对男人萌生厌恶之感,发誓决不嫁人,后来爱上她们的青年巧施计谋,使她们放弃了誓言,最终缔结了婚约。后者描写御膳官和书记官为争夺庄院而结仇,最后捐弃前嫌、结成儿女亲家的故事。作者善于把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矛盾冲突的展开结合起来,从而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这两部喜剧问世以来,一直是波兰各地剧院经常上演的剧目,并被译成10多种文字 A Adam Mickiewicz (1798~1855) 波兰诗人、剧作家、民族解放运动活动家。生于小贵族家庭。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学生活动,1823年因参加波兰爱国学生运动被捕入狱,翌年被流放到俄国内地。1829年流亡西欧。1855年俄土战争期间,密茨凯维奇为组织波兰志愿军去土耳其,不幸染上瘟疫而逝世于君士坦丁堡。密茨凯维奇早期诗作《诗歌集》1822年出版,开创了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的新纪元。次年出版的第 2部《诗歌集》,内收诗剧《先人祭》第2、第4部。1832年写出《先人祭》第3部。
密茨凯维奇用法文写过剧本《巴尔同盟》和《雅库布·雅辛斯基》。前者只留下前两幕,后者只有手稿片断。《巴尔同盟》描写18世纪末期波兰贵族反对俄国侵略的斗争,1873年在克拉科夫剧院上演,曾受到好评。
《先人祭》由诗剧第2、第4和第3部组成,第2、第4部一般称“维尔诺《先人祭》”。第3部只留下片断,又称“德累斯顿《先人祭》”。第 2部通过民间祭祀亡魂的仪式,揭露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迫,第4部描写青年古斯塔夫失恋之后的痛苦,带有反封建的意义。第3部的主题完全不同,是一部反映1823年沙俄审讯和迫害波兰爱国青年的政治诗剧,热情歌颂了波兰青年的团结友爱、不怕牺牲精神。在这部作品中幻想和现实场面交替出现,显示了浪漫主义戏剧的特点。诗剧语言富于民歌风格,充满激情,受到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赞赏。《先人祭》被沙俄统治当局查禁,长期未能上演。1901年克拉科夫剧院上演了由剧作家韦斯皮扬斯基改编的《先人祭》,获得好评。20世纪30年代出现新的演出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各剧院先后演出《先人祭》,1955年华沙“波兰剧院”在纪念诗人逝世 100周年时的演出和1973年在克拉科夫剧院由希维纳尔斯基导演的演出影响较大。 J Juliusz S owacki (1809~1849) 波兰诗人、剧作家。1809年9月4日生于克热米耶涅茨一个教师家庭。曾在维尔诺大学法律系学习。1830年参加华沙起义,发表《自由颂》和《悲歌》等诗篇。起义失败后侨居国外。1849年4月3日在巴黎去世。斯沃瓦茨基一生写有大量的长诗和诗剧。诗剧有取材于立陶宛历史的《明多维》和取材于英国历史的《玛丽亚·斯图亚特》。他的代表作《科尔迪安》(1834)描写科尔迪安由一个多愁善感的青年成长为组织刺杀沙皇的革命者、最后失败的过程。《巴尔拉迪娜》(1839)和《里拉·维涅德》(1840)取材于古代波兰的传说,具有反封建的意义。《马泽帕》(1840)揭露豪强的专横,而《法塔齐》则歌颂波兰和俄国革命者的友谊。19世纪40年代初,斯沃瓦茨基的剧本《莎乐美的银梦》、《马列克神父》反映了他受神秘主义思想影响的倾向。
虽然起源相同,耶日·格罗托夫斯基进行了完全不同的戏剧改革尝试。他继康斯坦·斯塔尼斯瓦夫之后进行了第二次演员艺术大改革,而他的《演员基本功训练》这本书是在全世界戏剧学校中最重要的教材之一。格罗托夫斯基实验剧场的演出,像是《卫城》(维斯皮安斯基的在集中营布景上演出的戏剧)、《不朽的王子》(卡尔德隆-斯沃瓦茨基)或《启示录变相》都属于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戏剧作品。像彼特·布鲁克、尤金·巴尔巴,理查德·谢克纳或者安德烈·格雷戈,他们的灵感均来源于格罗托夫斯基的作品。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几年里,格罗托夫斯基一直致力于探索开创一个类似于宗教仪式的戏剧结构的可能性。在他去世后(1999年),他的学生托马斯·理查兹和马里奥·比亚基尼继承了他的事业并领导着由格罗托夫斯基创建的在意大利彭特德拉的工作中心。 其作品影响了很多波兰戏剧艺术家。在和格罗托夫斯基亲密合作多年后,弗沃基梅什·斯塔涅夫斯基离开了这位大师,1997年,在卢布林附近的小村庄成立了名为“Gardzienice”的“戏剧实践中心”。在成立25年后的今天,这个中心已经誉满全球,由他创建的叫做“戏剧生态”的演员表演方法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方法之一。“Gardzienice”最典型的特点是把戏剧看做众多多样的文化活动之一,包括到那些依然保存着民族传统的地区进行采风(例如波兰东部地区、Łemko农村地区、乌克兰的Huculszczyzna),同时戏剧也体现着艺术和它所诞生的环境直接一种紧密联系。那些强烈的充满着音乐、动作和戏剧演唱的表演灵感来源与东西方最基本神话。近年来,斯塔涅夫斯基对欧洲文化和精神之源的希腊文化产生了特别兴趣。他在把阿普琉斯的《变形记》推上舞台后(在德国、美国、英国和西班牙等地演出过),又与“Gardzienice”合作上演了基于欧里庇得斯的《厄勒克特拉》,在其戏剧探索道路上又添了新的一笔。在弗沃基梅什·斯塔涅夫斯基的团队里还有一些非常积极的、非常有趣的机构创始人,不仅仅只跟戏剧有关。在波兰塞纳活跃着一个叫做“边陲”的基金会,其创始人就是曾同“Gardzienice”合作的克日什托夫·车热夫斯基。“边陲”的工作之一就是戏剧表演(曾把西蒙·安斯基的《恶灵》等搬上舞台),而它的目的是使这些边界地区中的居民意识到他们独一无二的财富,多个世纪以来受到来自波兰、犹太人、白俄罗斯、立陶宛、乌克兰、甚至是鞑靼的丰富影响形成的传统。
和车热夫斯基类似的还有“东方疆土音乐”基金会的创始人杨·贝勒纳德,常年来致力于收集和整理东方疆土(Kresy)地区丰富的各民族音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格罗托夫斯基创作的同时,波兰出现了社会化和政治化的戏剧运动。最开始只是学生的抗议式戏剧,后来在战争状态下,一些专业人士也加入进来,他们在地下“家庭剧场”组织演出。运用戏剧手段进行政治抗议的一种形式就是弗罗茨瓦夫的“橙色选择”(Orange Alternative)的活动 – 一个非正式的团体组织大规模的嘲笑官方象征和仪式的表演。在1989年获得独立后,这个运动有所削弱,但是最近复苏了,现在的特点是反对资本主义和反对战争。这个运动的最重要的中心是波兹南,除了在七八十年时就比较著名、一直以来比较活跃的“第八日剧院”(反全球主义演出《顶峰》),还有“旅行社剧场”。这个剧场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在前南斯拉夫事件影响下排练的露天表演《悲惨卡门》(Carmen Funebre),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巡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