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分别是什么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分别是什么,第1张

四大悲剧分别是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分别是《威尼斯商人》 、《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 、《第十二夜》。

一、四大悲剧

1、《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Hamlet)》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之间。

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 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2、《奥赛罗》

大约于1603年所写作的。这出戏最早于1604年11月1日在伦敦的Whitehall Palace首演。

作品讲述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因为两人年纪相差太多,婚事未被准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

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

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

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梦娜身边。

3、《李尔王》

故事来源于英国的一个古老传说,故事本身大约发生在8世纪左右。后在英国编成了许多戏剧,现存的戏剧除莎士比亚外,还有一个更早的无名氏作品,一般认为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是改编此剧而创作的。

故事讲述了年事已高的国王李尔王退位后,被大女儿和二女儿赶到荒郊野外,成为法兰西皇后的三女儿率军救父,却被杀死,李尔王伤心地死在她身旁。

4、《麦克白》

创作于1606年。自19世纪起,同《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被公认为是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由朱塞佩·威尔第于1847年在佛罗伦萨完成谱曲,后又经过多次修订。

《麦克白》的故事,大体上是根据古英格兰史学家拉斐尔·霍林献特的《苏格兰编年史》中的古老故事改编而成。《麦克白》讲述了利欲熏心的国王和王后对权力的贪婪,最后被推翻的过程。

二、四大喜剧

1、《威尼斯商人》

大约作于1596~1597年。该剧的剧情是通过三条线索展开的:一条是鲍西亚选亲;一条是杰西卡与罗兰佐恋爱和私奔;还有一条是“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 

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

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2 、《仲夏夜之梦》

《仲夏夜之梦》,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喜剧。《仲夏夜之梦》是一部富有浪漫色彩的喜剧,讲述了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仲夏夜之梦》的首次上演,是在1594年5月2日托马斯·赫尼奇爵士和骚桑普顿伯爵夫人结婚的前夕,地点是在骚桑普顿庄园,看来该剧是为爵士婚礼助兴之作。

此剧在世界文学史特别是戏剧史上影响巨大,后人将其改编成**、故事、游戏、绘画等。

3、《皆大欢喜》

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喜剧”之一,故事场景主要发生在远离尘世的亚登森林中。大约创作于1598-1600年间。

《皆大欢喜》主要剧情描述被流放的公爵的女儿罗瑟琳到森林寻父和她的爱情故事。剧名《皆大欢喜》表明剧中受迫害的好人全都得到好报,恶人受到感化,有情人双双喜结良缘。这反映了莎士比亚理想中的以善胜恶的美好境界。

4 、《第十二夜》

约写于1600一1602年间,1623年在书业公所登记,同年收入第一对开本中。

塞巴斯蒂安和薇奥拉这一对孪生兄妹,在一次海上航行途中不幸遇难,他们俩各自侥幸脱险,流落到伊利里亚。

薇奥拉女扮男装给公爵奥西诺当侍童,她暗中爱慕着公爵,但是公爵爱着一位伯爵**奥丽维娅。可是奥丽维娅不爱他,反而爱上了代替公爵向自己求爱的薇奥拉。

经过一番有趣的波折之后.薇奥拉与奥西诺,奥丽维娅与塞巴斯蒂安双双结成良缘。尽管奥丽维娅原先爱的不是塞巴斯蒂安。但他的面孔与薇奥拉全然相同,这也算满足了她的心愿。

——威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四大喜剧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下求的座右铭。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以下则是契诃夫生平的相关资料:

契诃夫,А.П.(Антон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1860~1904)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

在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反动的书刊检查制度空前严格,庸俗无聊的幽默刊物风靡一时。契诃夫开始创作时常以安东沙·契洪特等笔名向这类杂志(如《蜻蜓》、《断片》)投稿。短篇小说《一封给有学问的友邻的信》(1880)和幽默小品《在长篇、中篇等小说中最常见的是什么?》(1880)是他初期发表的作品。80年代中叶前,他写下大量诙谐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说,很多是无甚价值的笑料和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继承俄罗斯文学的民主主义优良传统,针砭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如写卑欺强节的小官吏(《在钉子上》、《一个官员的死》、《胜利者的胜利》,均1883),凌辱弱者的士绅和老爷(《英国女子》1883),见风使舵的奴才骨(《变色龙》,1884),专制制度的卫道士(《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但他迫于生计和缺乏经验,在当时主要只求速成和多产。1886年3月,名作家格里戈罗维奇写信要他尊重自己的才华,他深受启发,开始严肃对待创作。写于1886年的《万卡》、《苦恼》和1888年的《渴睡》,表现了作家对穷苦劳动者的深切同情。1888年问世的著名中篇小说《草原》描绘和歌颂了祖国的大自然,思考农民的命运,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命名日》(1888)和《公爵夫人》(1889)等暴露了伪善、爱慕虚荣和庸俗等习气。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都有明显进展。但受小资产阶级环境影响的契诃夫在这时不问政治,只“想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要有“最最绝对的自由”。他从1886年起为反动文人苏沃林发行的《新时报》撰稿,虽经批评家尼·米哈伊洛夫斯基的劝告,仍同它保持关系。1888年10月,契诃夫获“普希金奖金”半数。这时他已是5部短篇小说集的作者(《梅尔波梅尼的故事》,1884;《五颜六色的故事》,1886;《在昏暗中》,1887;《天真的话》,1887;《短篇小说集》,1888)。声誉和地位的日益增高,使他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认真地思索人生的目的和创作的意义。他说:“自觉的生活,如果缺乏明确的世界观,就不是生活,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可怕的事情。”这种思想形象地表现在中篇小说《没意思的故事》(1889)里。

从这个时期起,契诃夫开始创作戏剧。独幕剧《结婚》(1890)和《论烟草的危害》(1886)、《蠢货》(1888)、《求婚》(1888~1889)、《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1889~1890)、《纪念日》(1891~1892)等轻松喜剧在思想内容和喜剧性上接近于他的早期幽默作品。剧本《伊凡诺夫》(1887~1889)批判缺乏坚定信念、经不起生活考验的80年代的“多余的人”。

1890年4月至12月,体弱的契诃夫不辞长途跋涉,去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库页岛游历,对那里的所有居民、“将近一万个囚徒和移民”逐一进行调查。库页岛之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和创作意境。1891年他在一封信里说:“……如果我是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我至少需要一点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点点也好。”他开始觉察到,为《新时报》撰稿所带给他的只是“祸害”,终于在1893年同这家刊物断绝关系。他对俄国的专制制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写出了《库页岛》(1893~1894)和《在流放中》(1892)等作品,而最重要的则是震撼人心的《第六病室》(1892)。这部中篇小说控诉监狱一般的沙皇俄国的阴森可怕,也批判了他自己不久前一度醉心的“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列宁读它后受到强烈的感染,说自己“觉得可怕极了”,以致“在房间里待不住”,“觉得自己好象也被关在‘第六病室’里了”。

在1890至1900年间,契诃夫曾去米兰、威尼斯、维也纳和巴黎等地疗养和游览。从1892年起,他定居在新购置的莫斯科省谢尔普霍夫县的梅里霍沃庄园。1898年,身患严重肺结核病的契诃夫迁居雅尔塔。1901年他同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员奥尔迦·克尼碧尔结婚。在雅尔塔他常与列·托尔斯泰、高尔基、布宁、库普林和列维坦等人会见。

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期是契诃夫创作的全盛时期。当时俄国的解放运动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阶段。在革命阶级的激昂情绪激荡下学生以及其他居民阶层中间的民主精神渐趋活跃。契诃夫也渐渐克服了不问政治的倾向,积极投入社会活动:1892年在下诺夫哥罗德省和沃罗涅什省赈济饥荒;1892至1893年间在谢尔普霍夫县参加扑灭霍乱的工作;1897年参与人口普查工作;1898年支持法国作家左拉为德雷福斯辩护的正义行动,并因此疏远同苏沃林的关系;1902年为了抗议沙皇当局取消高尔基的科学院名誉院士资格的决定,他和柯罗连科一起放弃在1900年获得的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1903年他资助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受迫害的青年学生。他的民主主义立场日益坚定,对社会生活的底奥的观察更为深刻,对酝酿中的革命的预感也日益明朗,从漆黑的现实中渐渐看到隐约的“火光”。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强调艺术作品应该有明确的思想(剧本《海鸥》,1896);他在一系列作品里接触到重大的社会问题。例如《农民》(1897)以清醒的现实主义反映了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贫乏:赤贫、愚昧、落后和野蛮;《在峡谷里》(1900)并描绘了农村资产阶级——富农疯狂地掠夺财富和残忍本性。这些小说对美化农村公社生活的民粹派是有力的反驳。揭露资本主义的主题也见于《女人的王国》(1894)和《三年》(1895)等作品;而《出诊》(1898)则表明资本主义“魔鬼”不仅压榨工人,而且也折磨着工厂主后裔的良心,他们意识到生活没有意义和不合理,因而深深感到抑郁不安。剧本《万尼亚舅舅》(1897)描写没有真正理想和严肃目标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命运,他们的正直无私的劳动终成无谓的牺牲。《带狗的女人》(1899)以爱情为题材,暴露庸俗和虚伪,唤起读者“对浑浑噩噩的、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厌恶”。《带阁楼的房子》(1896)和《我的一生》(1896)否定80至90年代流行的、用日常工作代替社会斗争的“小事”论,批判自由主义者的渐进论思想,认为需要一种“更强大、更勇敢、更迅速的斗争方式”,要走出日常活动的狭隘圈子,去影响广大群众。他的创作中逐渐响起了“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的呼声。在《套中人》(1898)里揭示80年代反动力量对社会的压制及他们的保守和虚弱,并鞭挞当时存在的套中人习气。在《醋栗》(1898)和《姚内奇》(1898)里他刻画自私自利、蜷伏于个人幸福小天地的庸人的心灵空虚和堕落,并指出“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座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那广大的天地中,人才能尽情发挥他的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质和特点”。

随着20世纪初社会运动的进一步高涨,契诃夫意识到一场强大的、荡涤一切的“暴风雨”即将降临,社会中的懒惰、冷漠、厌恶劳动等恶习将被一扫而光。他歌颂劳动,希望每个人以自己的工作为美好的未来做准备(《三姊妹》,1900~1901)。在1905年革命的前夕写成的《新娘》(1903)表达了要“把生活翻一个身”、奔赴新生活的渴望。剧本《樱桃园》(1903~1904)展示了贵族的无可避免的没落和由新兴资产阶级所代替的历史过程,同时表现了毅然同过去告别和向往幸福未来的乐观情绪:樱桃园伐木的斧声伴随着“新生活万岁!”的欢呼声。然而由于契诃夫的思想立场从未超越民主主义的范畴,他笔下的新人都不知道创建崭新生活的必由之路,他们渴望的“新生活”始终只是一种朦胧的憧憬。

1904年6月,契诃夫因病情恶化,前往德国巴登维勒治疗,7月15日在那里逝世,遗体运回莫斯科安葬。

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涵义。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建立)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节术作出了重大革新。

契诃夫在世界文学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他以短篇小说和莫泊桑齐名。欧美许多作家谈到契诃夫的创作对20世纪文学的影响。在中国,在契诃夫逝世后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说就被译介过来。他的剧本《海欧》、《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后由郑振铎和曹靖华等译成中文。以后,鲁迅艺术学院曾在延安演出《蠢货》、《求婚》和《纪念日》。瞿秋白、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对契诃夫都有过论述。他的小说和戏剧几乎全部有中译本。

回答者:michealee3721 - 护国法师 十四级 1-12 20:34

--------------------------------------------------------------------------------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下求的座右铭。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在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反动的书刊检查制度空前严格,庸俗无聊的幽默刊物风靡一时。契诃夫开始创作时常以安东沙·契洪特等笔名向这类杂志(如《蜻蜓》、《断片》)投稿。短篇小说《一封给有学问的友邻的信》(1880)和幽默小品《在长篇、中篇等小说中最常见的是什么?》(1880)是他初期发表的作品。80年代中叶前,他写下大量诙谐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说,很多是无甚价值的笑料和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继承俄罗斯文学的民主主义优良传统,针砭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如写卑欺强节的小官吏(《在钉子上》、《一个官员的死》、《胜利者的胜利》,均1883),凌辱弱者的士绅和老爷(《英国女子》1883),见风使舵的奴才骨(《变色龙》,1884),专制制度的卫道士(《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但他迫于生计和缺乏经验,在当时主要只求速成和多产。1886年3月,名作家格里戈罗维奇写信要他尊重自己的才华,他深受启发,开始严肃对待创作。写于1886年的《万卡》、《苦恼》和1888年的《渴睡》,表现了作家对穷苦劳动者的深切同情。1888年问世的著名中篇小说《草原》描绘和歌颂了祖国的大自然,思考农民的命运,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命名日》(1888)和《公爵夫人》(1889)等暴露了伪善、爱慕虚荣和庸俗等习气。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都有明显进展。但受小资产阶级环境影响的契诃夫在这时不问政治,只“想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要有“最最绝对的自由”。他从1886年起为反动文人苏沃林发行的《新时报》撰稿,虽经批评家尼·米哈伊洛夫斯基的劝告,仍同它保持关系。1888年10月,契诃夫获“普希金奖金”半数。这时他已是5部短篇小说集的作者(《梅尔波梅尼的故事》,1884;《五颜六色的故事》,1886;《在昏暗中》,1887;《天真的话》,1887;《短篇小说集》,1888)。声誉和地位的日益增高,使他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认真地思索人生的目的和创作的意义。他说:“自觉的生活,如果缺乏明确的世界观,就不是生活,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可怕的事情。”这种思想形象地表现在中篇小说《没意思的故事》(1889)里。

从这个时期起,契诃夫开始创作戏剧。独幕剧《结婚》(1890)和《论烟草的危害》(1886)、《蠢货》(1888)、《求婚》(1888~1889)、《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1889~1890)、《纪念日》(1891~1892)等轻松喜剧在思想内容和喜剧性上接近于他的早期幽默作品。剧本《伊凡诺夫》(1887~1889)批判缺乏坚定信念、经不起生活考验的80年代的“多余的人”。

1890年4月至12月,体弱的契诃夫不辞长途跋涉,去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库页岛游历,对那里的所有居民、“将近一万个囚徒和移民”逐一进行调查。库页岛之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和创作意境。1891年他在一封信里说:“……如果我是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我至少需要一点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点点也好。”他开始觉察到,为《新时报》撰稿所带给他的只是“祸害”,终于在1893年同这家刊物断绝关系。他对俄国的专制制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写出了《库页岛》(1893~1894)和《在流放中》(1892)等作品,而最重要的则是震撼人心的《第六病室》(1892)。这部中篇小说控诉监狱一般的沙皇俄国的阴森可怕,也批判了他自己不久前一度醉心的“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列宁读它后受到强烈的感染,说自己“觉得可怕极了”,以致“在房间里待不住”,“觉得自己好象也被关在‘第六病室’里了”。

在1890至1900年间,契诃夫曾去米兰、威尼斯、维也纳和巴黎等地疗养和游览。从1892年起,他定居在新购置的莫斯科省谢尔普霍夫县的梅里霍沃庄园。1898年,身患严重肺结核病的契诃夫迁居雅尔塔。1901年他同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员奥尔迦·克尼碧尔结婚。在雅尔塔他常与列·托尔斯泰、高尔基、布宁、库普林和列维坦等人会见。

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期是契诃夫创作的全盛时期。当时俄国的解放运动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阶段。在革命阶级的激昂情绪激荡下学生以及其他居民阶层中间的民主精神渐趋活跃。契诃夫也渐渐克服了不问政治的倾向,积极投入社会活动:1892年在下诺夫哥罗德省和沃罗涅什省赈济饥荒;1892至1893年间在谢尔普霍夫县参加扑灭霍乱的工作;1897年参与人口普查工作;1898年支持法国作家左拉为德雷福斯辩护的正义行动,并因此疏远同苏沃林的关系;1902年为了抗议沙皇当局取消高尔基的科学院名誉院士资格的决定,他和柯罗连科一起放弃在1900年获得的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1903年他资助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受迫害的青年学生。他的民主主义立场日益坚定,对社会生活的底奥的观察更为深刻,对酝酿中的革命的预感也日益明朗,从漆黑的现实中渐渐看到隐约的“火光”。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强调艺术作品应该有明确的思想(剧本《海鸥》,1896);他在一系列作品里接触到重大的社会问题。例如《农民》(1897)以清醒的现实主义反映了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贫乏:赤贫、愚昧、落后和野蛮;《在峡谷里》(1900)并描绘了农村资产阶级——富农疯狂地掠夺财富和残忍本性。这些小说对美化农村公社生活的民粹派是有力的反驳。揭露资本主义的主题也见于《女人的王国》(1894)和《三年》(1895)等作品;而《出诊》(1898)则表明资本主义“魔鬼”不仅压榨工人,而且也折磨着工厂主后裔的良心,他们意识到生活没有意义和不合理,因而深深感到抑郁不安。剧本《万尼亚舅舅》(1897)描写没有真正理想和严肃目标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命运,他们的正直无私的劳动终成无谓的牺牲。《带狗的女人》(1899)以爱情为题材,暴露庸俗和虚伪,唤起读者“对浑浑噩噩的、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厌恶”。《带阁楼的房子》(1896)和《我的一生》(1896)否定80至90年代流行的、用日常工作代替社会斗争的“小事”论,批判自由主义者的渐进论思想,认为需要一种“更强大、更勇敢、更迅速的斗争方式”,要走出日常活动的狭隘圈子,去影响广大群众。他的创作中逐渐响起了“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的呼声。在《套中人》(1898)里揭示80年代反动力量对社会的压制及他们的保守和虚弱,并鞭挞当时存在的套中人习气。在《醋栗》(1898)和《姚内奇》(1898)里他刻画自私自利、蜷伏于个人幸福小天地的庸人的心灵空虚和堕落,并指出“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座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那广大的天地中,人才能尽情发挥他的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质和特点”。

随着20世纪初社会运动的进一步高涨,契诃夫意识到一场强大的、荡涤一切的“暴风雨”即将降临,社会中的懒惰、冷漠、厌恶劳动等恶习将被一扫而光。他歌颂劳动,希望每个人以自己的工作为美好的未来做准备(《三姊妹》,1900~1901)。在1905年革命的前夕写成的《新娘》(1903)表达了要“把生活翻一个身”、奔赴新生活的渴望。剧本《樱桃园》(1903~1904)展示了贵族的无可避免的没落和由新兴资产阶级所代替的历史过程,同时表现了毅然同过去告别和向往幸福未来的乐观情绪:樱桃园伐木的斧声伴随着“新生活万岁!”的欢呼声。然而由于契诃夫的思想立场从未超越民主主义的范畴,他笔下的新人都不知道创建崭新生活的必由之路,他们渴望的“新生活”始终只是一种朦胧的憧憬。

1904年6月,契诃夫因病情恶化,前往德国巴登维勒治疗,7月15日在那里逝世,遗体运回莫斯科安葬。

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涵义。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建立)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节术作出了重大革新。

契诃夫在世界文学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他以短篇小说和莫泊桑齐名。欧美许多作家谈到契诃夫的创作对20世纪文学的影响。在中国,在契诃夫逝世后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说就被译介过来。他的剧本《海欧》、《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后由郑振铎和曹靖华等译成中文。以后,鲁迅艺术学院曾在延安演出《蠢货》、《求婚》和《纪念日》。瞿秋白、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对契诃夫都有过论述。他的小说和戏剧几乎全部有中译本。

回答者:ぷ☆angelの泪 - 魔法师 四级 1-12 20:37

--------------------------------------------------------------------------------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下求的座右铭。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以下则是契诃夫生平的相关资料:

契诃夫,А.П.(Антон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1860~1904)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

在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反动的书刊检查制度空前严格,庸俗无聊的幽默刊物风靡一时。契诃夫开始创作时常以安东沙·契洪特等笔名向这类杂志(如《蜻蜓》、《断片》)投稿。短篇小说《一封给有学问的友邻的信》(1880)和幽默小品《在长篇、中篇等小说中最常见的是什么?》(1880)是他初期发表的作品。80年代中叶前,他写下大量诙谐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说,很多是无甚价值的笑料和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继承俄罗斯文学的民主主义优良传统,针砭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如写卑欺强节的小官吏(《在钉子上》、《一个官员的死》、《胜利者的胜利》,均1883),凌辱弱者的士绅和老爷(《英国女子》1883),见风使舵的奴才骨(《变色龙》,1884),专制制度的卫道士(《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但他迫于生计和缺乏经验,在当时主要只求速成和多产。1886年3月,名作家格里戈罗维奇写信要他尊重自己的才华,他深受启发,开始严肃对待创作。写于1886年的《万卡》、《苦恼》和1888年的《渴睡》,表现了作家对穷苦劳动者的深切同情。1888年问世的著名中篇小说《草原》描绘和歌颂了祖国的大自然,思考农民的命运,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命名日》(1888)和《公爵夫人》(1889)等暴露了伪善、爱慕虚荣和庸俗等习气。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都有明显进展。但受小资产阶级环境影响的契诃夫在这时不问政治,只“想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要有“最最绝对的自由”。他从1886年起为反动文人苏沃林发行的《新时报》撰稿,虽经批评家尼·米哈伊洛夫斯基的劝告,仍同它保持关系。1888年10月,契诃夫获“普希金奖金”半数。这时他已是5部短篇小说集的作者(《梅尔波梅尼的故事》,1884;《五颜六色的故事》,1886;《在昏暗中》,1887;《天真的话》,1887;《短篇小说集》,1888)。声誉和地位的日益增高,使他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认真地思索人生的目的和创作的意义。他说:“自觉的生活,如果缺乏明确的世界观,就不是生活,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可怕的事情。”这种思想形象地表现在中篇小说《没意思的故事》(1889)里。

从这个时期起,契诃夫开始创作戏剧。独幕剧《结婚》(1890)和《论烟草的危害》(1886)、《蠢货》(1888)、《求婚》(1888~1889)、《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1889~1890)、《纪念日》(1891~1892)等轻松喜剧在思想内容和喜剧性上接近于他的早期幽默作品。剧本《伊凡诺夫》(1887~1889)批判缺乏坚定信念、经不起生活考验的80年代的“多余的人”。

1890年4月至12月,体弱的契诃夫不辞长途跋涉,去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库页岛游历,对那里的所有居民、“将近一万个囚徒和移民”逐一进行调查。库页岛之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和创作意境。1891年他在一封信里说:“……如果我是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我至少需要一点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点点也好。”他开始觉察到,为《新时报》撰稿所带给他的只是“祸害”,终于在1893年同这家刊物断绝关系。他对俄国的专制制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写出了《库页岛》(1893~1894)和《在流放中》(1892)等作品,而最重要的则是震撼人心的《第六病室》(1892)。这部中篇小说控诉监狱一般的沙皇俄国的阴森可怕,也批判了他自己不久前一度醉心的“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列宁读它后受到强烈的感染,说自己“觉得可怕极了”,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和《皆大欢喜》。

作者:威廉·莎士比亚。

四大悲剧

1、《哈姆雷特》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狄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狄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

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狄斯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

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狄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狄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

2、《奥赛罗》

黑脸的摩尔人奥赛罗是威尼斯城邦雇佣的一个将军,受种族限制而显得地位卑微的他爱上了贵族元老院元老勃罗班修聪明、美丽、大方的女儿苔丝狄蒙娜,明知婚事将不被允许,他们瞒着父母秘密结婚。

作为统帅的奥赛罗有一个看起来很忠勇的旗官伊阿古,他嫉妒奥赛罗提拔了卡西奥任副将而未关注自己,同时他也觊觎苔丝狄蒙娜的美貌,从而嫉妒奥赛罗娶妻成功。这个外表忠厚、内心奸猾的小人伊阿古,想方设法制造令奥赛罗误以为卡西奥与其妻子苔丝狄蒙娜私通的假象和证据,让已经被伊阿古谗陷之言所引起的妒恨迷惑了心智的奥赛罗看到。

破坏奥赛罗和苔丝狄蒙娜幸福婚姻,成为伊阿古最大的满足。于是他想尽办法利用暗恋苔丝狄蒙娜的小贵族罗德里戈的急迫以及自己的妻子艾米利亚不明就里,苔丝狄蒙娜不贞的“证据”被奥赛罗信以为真。

他任“怀疑”这种毒药在心间像硫黄一样燃烧,把伊阿古所提供的“间接证据”链条之间的断裂带用自己的联想填补并发酵、放大,最后妒恨令他几近发疯。在新婚的床上,亲手掐死了忠贞而单纯的妻子苔丝狄蒙娜。但当伊阿古的妻子揭穿这一谎言与骗局的时候,奥赛罗如梦初醒,拔剑自刎。

3、《李尔王》

全剧有两条平行的故事线索。主线索讲述的是古代不列颠国王李尔年老昏聩,要根据爱他的程度把国土分给自己三个女儿。长女高纳李尔和次女里根都用甜言蜜语哄骗老人,唯独小女儿考狄利娅讲了老实话,说“我爱你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李尔一怒斥逐了小女儿,将她远嫁法国,把国土平分给了两个虚伪的女儿,结果自己却受到两个女儿无情的怠慢,一怒而跑到了暴风雨中的荒野,与乔装疯丐的爱德加为伍。后来小女儿从法国兴师来讨伐,终于父女相见,但是英法两军交战,法军战败,考狄利亚被俘,不久被爱德蒙密令缘死,李尔抱着她的尸体在悲愤中疯狂而死。

另一条次线索是葛罗斯特伯爵听信庶子爱德蒙的谗言,放逐了长子爱德加。后来由于他同情李尔,被挖去双目,在野外流浪时遇到沦为乞丐的儿子爱德加,由他搀扶前行,却不知搀扶他的就是被自己赶出门的儿子。庶子爱德蒙继承爵位后,同时与李尔的长女、次女勾搭,害得她们争风吃醋,相互残杀,最后次女被毒死,长女谋杀亲夫的阴谋败露后自杀。爱德蒙受到爱德加的挑战,在决斗中被杀。

4、《麦克白》

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将军,为国王平叛和抵御入侵立功归来,路上遇到三个女巫。女巫对他说了一些预言和隐语,说他将进爵为王,但他并无子嗣能继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要做王。麦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邓肯,做了国王。

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麦克白夫人精神失常而死,麦克白无一丝难过。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削首的下场。

麦克白一出场即心怀异志,弑王篡位,为了巩固王位,又残暴屠杀人民,使全国血流成河,置社会于混乱,陷人民于水火,可谓与理查三世是同样的暴君。这样的暴君,其痛苦与覆亡乃罪有应得。

四大喜剧

1、《仲夏夜之梦》

《仲夏夜之梦》讲述了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在古希腊的雅典,年轻的赫米娅与拉山德相爱,可是赫米娅的父亲却希望她嫁给狄米特律斯,为此赫米娅与拉山德逃到城外的一片森林里。

此时,为了给雅典公爵提修斯和美丽的希波吕妲的盛大婚礼助兴,一群演员也在森林里排练一出喜剧。赫米娅的好友海伦娜爱着狄米特律斯,所以她把消息透露给了狄米特律斯,于是她们两个人也先后来到森林里。森林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精灵,仙王奥布朗和仙后蒂泰妮霞正在闹别扭。

为了捉弄仙后,仙王命令一个叫浦克的小淘气去采一种花汁,拿来滴在仙后的眼睛里,那么她醒来就会狂热地爱上第一眼看到的人或动物。正巧仙王还无意中得知海伦娜爱着狄米特律斯,所以他让浦克将一些花汁滴在狄米特律斯的眼里,可是浦克把拉山德误认为狄米特律斯。

结果,拉山德醒来看到的是海伦娜,便不停地向她求爱,而把赫米娅忘掉了。仙王发现后。赶忙把花汁滴入正在熟睡的狄米特律斯的眼中。狄米特律斯醒来,看到正被拉山德追赶的海伦娜,于是两人争先恐后地向海伦娜求爱。看到这样的情景,海伦娜和赫米娅都很生气。

与此同时,仙后也中了计,爱上了一个排戏的演员波顿。最后,仙王给所有人解除了魔法,大家如愿以偿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份爱情。

2、《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是个宽厚为怀的富商,与另外一位犹太人夏洛克的高利贷政策恰恰相反。安东尼奥的一位好朋友巴萨尼奥因要向贝尔蒙脱的一位继承了万贯家财的美丽女郎鲍西娅求婚,而向他告贷三千块金币,而安东尼奥身边已无余钱,只有向夏洛克以他那尚未回港的商船为抵押品,借三千块金币。

夏洛克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要利息,影响高利贷行业,又侮辱过自己,所以仇恨安东尼奥,乘签订借款契约之机设下圈套,伺机报复。

夏洛克对安东尼奥往日与自己作对耿耿于怀,于是利用此一机会要求他身上的一磅肉代替商船。在一番口舌之后,安东尼奥答应了,与他定了合约。

巴萨尼奥欢天喜地到贝尔蒙脱去求亲了,在贝尔蒙脱,他的侍从葛莱西安诺喜欢上了鲍西娅的侍女尼莉莎,两对新人在一个意外事件来临时,匆匆同时结了婚。 

原来,安东尼奥写了一封信来,信中说明了他的商船行踪不明,他立刻就要遭到夏洛克索取一磅肉的噩运,因这一磅肉可能会导致他的性命不保,所以,他希望见到巴萨尼奥的最后一面……听到这个消息,巴萨尼奥与葛莱西安诺赶紧奔回威尼斯,鲍西娅与尼莉莎也偷偷地化装成律师及书记,跟着去救安东尼奥。

在法庭上,鲍西娅聪明地答应夏洛克可以剥取安东尼奥的任何一磅肉,只是,如果流下一滴血的话(合约上只写了一磅肉,却没有答应给夏洛克任何一滴血),就用他的性命及财产来补赎。因此,安东尼奥获救,并且,庭上宣布以谋害威尼斯市民的罪名,没收其财产的二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则给安东尼奥,而后者却把这笔意外的财产让给了夏洛克的女婿、自己的朋友——罗伦佐。

夏洛克见阴谋失败,也只好答应了,并遵依判决,改信基督教。就这样,鲍西娅巧妙地挽救了安东尼奥的生命。同时,鲍西娅及尼丽莎戏弄了他们的丈夫。她们要求用戒指作为替安东尼奥辩护的报酬,然后回到了家中。等她们的丈夫回来时,她们责备他们忽视了结婚戒指的意义,并咬定了一定是他们把它们送给了别的女人。一连发窘的解释后,终于真相大白。每个人都有一个满意的结局,除了那个想害人反害己的夏洛克。

3、《第十二夜》

塞巴斯蒂安和薇奥拉是相貌相同的孪生兄妹。在一次航海事故中,两人在伊利里亚岸边失散。薇奥拉以为哥哥身遭不幸,便女扮男装,化名西萨里奥,投到当地奥西诺公爵的门下当侍童。奥西诺公爵派薇奥拉替他向年轻貌美而富有的伯爵**奥丽维娅求婚。

可是,这时薇奥拉已经暗暗地爱上了主人奥西诺。而奥丽维娅却对代主求婚的薇奥拉一见钟情。事情变得微妙复杂了。与此同时,一个密谋正在奥丽维娅家中进行。她的叔父托比等人由于受到傲慢的大管家马伏里奥的斥责,便对他进行报复。

他们模仿奥丽维娅的笔迹写了一封情书给马伏里奥,信中鼓励马大胆求爱,并要他经常穿着令人厌恶的**长袜。马伏里奥鬼迷心窍,上了他们的当,丑态百出;而奥丽维娅则以为管家在发疯。

为赢得奥丽维娅的芳心,奥西诺再次派薇奥拉到奥丽维娅的家中游说。奥丽维娅愈加爱慕薇奥拉了。而奥丽维娅的叔父却执意要将她嫁给蠢笨的富户安德鲁,于是便与奥丽维娅的女仆玛莉娅一起极力鼓动安德鲁和薇奥拉决斗。

原来薇奥拉的哥哥塞巴斯蒂安遇难时被海盗船长安东尼奥所救,俩人结成莫逆之交。来到伊利里亚后,由于安东尼奥船长惧怕伊利里亚当局的追捕,不能陪西巴斯辛逛城,便把钱袋交给他使用。

安东尼奥船长意外地碰到正在和安德鲁决斗的薇奥拉,他错把她当成她的哥哥塞巴斯蒂安,遂上前拔刀相助。然而,路过此地的警察认出了他并把他逮捕。安东尼奥看到薇奥拉对自己被捕既无动于衷,也不肯还他钱袋,大为吃惊,遂指责她忘恩负义。

安德鲁等人还想找薇奥拉决斗,但是他们遇到了塞巴斯蒂安,错把他当成薇奥拉,便拔剑相向,幸被及时赶来的奥丽维娅所制止。奥丽维娅也错把塞巴斯蒂安当成薇奥拉,并把他请到家里表示爱情,俩人遂私下结百年之好。

马伏里奥被宣布患有精神错乱而关进了暗室,并被装扮成牧师的小丑百般戏弄。后来马伏里奥得机写信向奥丽维娅**申辩,才使得真相大白。

最后,塞巴斯蒂安和薇奥拉兄妹重逢,塞巴斯蒂安和奥丽维娅相爱,奥西诺公爵被薇奥拉的品貌所感动,宣布娶她为妻,安东尼奥船长亦获自由。除马伏里奥外,众人皆大欢喜。

4、《皆大欢喜》

弗莱德里克不顾兄弟情谊,篡夺了自己胞兄(即罗瑟琳的父亲)的公爵之位,把公爵赶走,使他被迫流亡在森林里。被放逐的公爵的女儿罗瑟琳与受到长兄奥列佛虐待的奥兰多相爱。但不久罗瑟琳也被叔父、篡位者弗莱德里克的放逐,不得已女扮男装逃亡到亚登森林,后来与奥兰多不期而遇。

受到长兄虐待的奥兰多以德报怨,拯救了兄长,使奥列佛天良发现,并与罗瑟琳的堂姊妹、弗莱德里克之女西莉娅产生了爱情。他们一直和罗瑟琳一起生活在森林里,帮她寻找父亲最终罗瑟琳在森林里找到了父亲。

弗莱德里克受隐士点拨,翻然悔悟,将权位归还给了胞兄,奥兰多与罗瑟琳、奥列佛与西莉娅、牧人西尔维斯与牧女菲必、小丑试金石与村姑奥德雷四对恋人喜结良缘,以善胜恶,皆大欢喜。

扩展资料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908年2月)称莎翁为“狭斯丕尔”,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莎士比亚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长大,18岁时与安妮·海瑟薇结婚,两人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苏珊娜、双胞胎哈姆尼特和朱迪思。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接下来1601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

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所有戏剧家的作品。

莎士比亚最早的剧作是以当时常见的风格写成的。他采用标准的语言书写,常常不能根据角色和剧情的需要而自然释放。 诗文由扩展而定,有时含有精心的隐喻和巧妙构思,语言通常是华丽的,适合演员高声朗读而不是说话。

莎士比亚从传统风格转向他自己的特点。《理查三世》开幕时的独白开创了中世纪戏剧中的邪恶角色。同时,理查生动的充满自我意识的独白延续到莎士比亚成熟期剧作中的自言自语。 没有单独一个剧本标志着从传统风格到自由风格的转换,莎士比亚的整个写作生涯中综合了这两种风格,《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能是这种混合风格最好的诠释。

到1590年代中期创作《罗密欧和朱丽叶》、《理查二世》和《仲夏夜之梦》时期,莎士比亚开始用更自然的文字写作。他渐渐将他的隐喻和象征转为剧情发展的需要。莎士比亚惯用的诗的形式是无韵诗,同时结合抑扬格五音步。

实际上,这意味着他的诗通常是不押韵的,每行有10个音节,在朗读时每第二个音节为重音。他早期作品的无韵诗和后期作品有很大区别。诗句经常很优美,但是句子倾向于开始、停顿、并结束在行尾,这样有可能导致枯燥。 

当莎士比亚精通传统的无韵诗后,他开始打断和改变规律。这项技巧在《朱利叶斯·凯撒》和《哈姆雷特》等剧本的诗文中,释放出新的力量和灵活性。

《哈姆雷特》之后,莎士比亚的文风变化更多,尤其是后期悲剧中更富有感情的段落。英国文学评论家安德鲁·塞西尔·布拉德利将这种风格描述为“更紧凑、明快、富有变化,并且在结构上比较不规则,往往错综复杂或者省略”。 

在创作生涯后期,莎士比亚采用了很多技巧来达到这些效果,其中包括跨行连续、不规则停顿和结束,以及句子结构和长度的极度变化。完整地理解意思对听众是挑战。 后期的传奇剧,情节及时而出人意料地变换,创造了一种末期的诗风,其特点是长短句互相综合、分句排列在一起,主语和宾语倒转、词语省略,产生了自然的效果。

莎士比亚诗文的特征和剧院实际效果有关。 像那个时代所有的剧作家一样,莎士比亚将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和拉斐尔·霍林斯赫德等创作的故事戏剧化。 他改编了每一个情节来创造出几个观众注意的中心,同时向观众展示尽可能多的故事片段。

设计的特点保证了莎士比亚的剧作能够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剪裁宽松地诠释,而不会丢失核心剧情。 当莎士比亚的技巧提高后,他赋予角色更清晰和更富有变化的动机以及说话时独一无二的风格。然而,后期的作品中他保留了前期风格的特点。在后期的传奇剧中,他故意转回到更虚假的风格,这种风格着重了剧院的效果。

参考资料:

威廉·莎士比亚-

这句话本身聊得是“喜剧本质”。我没记错的话,这句话是从“笑是由什么来的”而一直引发出来的。我认为喜剧的内核不一定是悲剧,准确的说,喜剧,和悲剧在以名词出现的时候含义和字面意思在专业领域其实是不太一样的。那么这个地方的“悲”更准确一些应该是“悲剧性”(这是一个美学词汇)。但是如果用“悲剧性”来阐释的话,或许又有些背离感,因为悲剧性实际上是带有崇高属性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喜剧”和“悲剧”在于专业领域的含义和字面意思是不一样的原因,悲剧本身是带有崇高属性的,其一般脱离不了“神/英雄”的概念。往往在悲剧中,如果写一个普通人,那么着重点应该是他的“神性”,而对于神或者英雄为主体的时候往往着重于“人性”。那么我认为喜剧和悲剧的原始出发点应该是分别是“讽刺”和“歌颂”。但是这也就仅仅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再往前到祭祀或者游戏时期,或许也就没有“悲剧”或者“喜剧”的概念了。其实我认为从“笑”开始讨论“喜剧”本质或许不一定正确。

苏樱,喜欢看武侠小说和影视的知道她是古龙小说《绝代双骄》中的女主,是小鱼儿的官配。

因为绝代双骄中花无缺和小鱼儿的人气太高。

其中的女性角色都因此暗淡了一些。

虽然苏樱是小鱼儿唯一的妻子,人气也比另外一个女主角铁心兰要低。

因为铁心兰不仅有花无缺痴恋,连小鱼儿开始也喜欢她。

苏樱其实也不差。不仅是小鱼儿的妻子,还是挚爱,相貌气质上更是绝世美人。

看看原著中古龙怎么描写她的:

只见一个身披霓裳羽衣的仙子,在满天夕阳中,飘飘而来,一只红顶雪羽的白鹤昂然走在她前面,一只驯鹿,依依跟在她身后,温柔的暮风,吹乱了她的发丝,她伸出手来轻轻一挽……就是这么样轻轻一挽,已是令天下的男人都为之窒息,只是这么样─幅图画,已非任何人描叙得出。

一出场就是垂坐溪旁,一袭白衣,鹤鹿相伴,绝代风华。

而且让绝美的铁心兰一度看痴,认为“平生从未见过如此美人”。

苏樱不是一个花瓶,虽然不会武功,却精于医药毒理和机关之术。

其智计机敏也不下于小鱼儿,年纪轻轻便能周旋于江湖高手之间。

更是通过自身魅力征服了小鱼儿,让小鱼儿向她求婚,有情人终成眷属。

并且有着外在孤僻清冷,实际灵动狡黠的复杂性格。

那么脱俗逸群绝代风华的美人苏樱,谁能演出这个气质了呢。

一、1977版《绝代双骄》

这是《绝代双骄》是最早的电视剧版本,由台湾的台视制作播出。

原因就是制作人赵刚和古龙是多年的好友,所以取得了版权。

而且古龙参与编剧提建议。

这部剧宣传为“龙凤胎版《绝代双骄》”。

就是因为小鱼儿用当红女星夏玲玲反串,而花无缺是江明出演。

现实中两人并不是龙凤胎,两人年龄相差甚远。

那么苏樱这个角色是谁扮演的呢。

有意思的是虽然古龙参与编剧,却把原著苏樱全部戏份融合给慕容九。

剧中“苏樱”早已夭折,后魏无牙为失忆的慕容九灌输错误记忆,使其在一段时间内认为自己是其义女苏樱,再见小鱼儿后恢复记忆。

不知道古龙是不是更喜欢慕容九才这么编写的。

慕容九这个角色是由何思敏出演,剧照看来可能是年代久远的问题,慕容九的化妆服饰并不是很好看,所以这版并不出彩。

二1979版米雪

1979年香港播出了黄元申版《绝代双骄》。

由因为出演黄蓉一角走红的米雪饰演苏樱。小鱼儿是黄元申出演。

后来大家都知道黄元申和米雪合作了的霍元甲和赵倩男,万人空巷收看。

在霍元甲之前两人还演过小鱼儿与苏樱。

黄元申的小鱼儿演的很传神。而作为当红美女的米雪不甘落后。

米雪的苏樱,有点婴儿肥,肤白貌美,把聪慧可人拿捏的很到位。

所以她才能跟古灵精怪的小鱼儿在一起。

可以说米雪饰演的苏樱的善解“鱼”意真的是用她精湛的演技诠释出来的。

她的苏樱也可以说最符合原著中的性格描写。

就是把从冷酷无情到巧笑倩兮多面性格切换自如。

所以被称为经典苏樱,令人一见难忘。

然而这一部画质太差了,差到劝退可很多观众。

只有特别忠实的米雪粉丝或者古龙粉丝才找出来这部来看。

因为渣画质,也没有把米雪的美和苏樱的风华绝代表现出来。

三、1986版黄慧文。

这部剧可以说是一言难尽。

因为这部剧小鱼儿和花无缺都是女演员反串。

也可能是是受当时台湾电视风气的影响,或者1977版的影响。

在武侠剧中经常出演侠女的杨盼盼反串小鱼儿。

而花无缺一角则有台湾“歌仔戏”小生黄香莲扮演。

只是这剧都是一众女演员,演起感情戏来,始终让人觉得有些不伦不类。

观众也觉得雌雄莫辨。

饰演苏樱的是黄慧文,从扮相上来看,黄慧文是很漂亮的,可以称为绝色女子。

漂亮程度和两年后谢宁女分不出伯仲。

只是这部剧收场惨淡,黄慧文的苏樱气质上更温婉,

与原著里面狡黠的性格有些差距,美貌上符合了原著的描写,可惜了这个美貌。

四、1988版谢宁

这部《绝代双骄》很受观众认可。首先就是这部剧里面男帅女靓。

梁朝伟饰演小鱼儿、吴岱融出演花无缺。

女演员也是一个比一个养眼。黎美娴出演铁心兰、谢宁出演苏樱。

很难得一部剧四个主演都受欢迎。

23岁的谢宁出演风华绝代的苏樱。

她演出了苏樱的冰雪聪明,演出了苏樱的精灵古怪,她还演出了苏樱的即乖巧又带着几分刁蛮任性的性格。

可以说谢宁已经把自己融入到了这个角色里。

谢宁在1985年香港**冠军,被称为“美貌与智慧并重”、“气质最优雅的港姐”。

要知道她个子并不高,是最矮的冠军,却凭借美貌获得港姐冠军。

美丽的赵雅芝都没有拿到冠军的。

所以谢宁饰演的苏樱,一点也不比黎美娴出演的铁心兰逊色。

凭借这个角色谢宁的事业也蒸蒸日上。

但她却在1991年与TVB 的合约到期后不再续约,也逐渐淡出演艺事业。

五、1999版绝代双骄

这部剧更被大剧观众熟悉,更是80后的童年回忆。

男主角苏有朋林志颖也是特别帅。

苏有朋的花无缺行走时沉静若水,回眸处遮月羞花,使出“移花接玉”时如游龙惊鸿。

这部剧的苏有朋真是帅炸。

林志颖也不错,他把“小鱼儿”的耍宝出演的很不错,即便有刀疤也很帅。

可是这部剧里面苏樱这个角色也没有。

不知道编剧为什么喜欢砍掉这个角色,明明苏樱的性格很有特色的,是很难得有主见又聪明得角色。

苏樱与小鱼儿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无论小鱼儿怎么折腾,都逃不出苏樱的手掌心。

拍这种的欢喜冤家多好啊。

这部剧里小鱼儿的官配是小辣椒。由饰演过古灵精怪的郭襄而深受喜爱的李绮红出演。

当然李绮红演起小辣椒这种活泼可爱的角色完全不在话下。

只是这部剧就是女性角色真的很弱,包括琼女郎陈德容饰演的铁心兰也不出彩。

真的很可惜了。

六、2005版袁泉

这是香港大导演王晶的电视剧。

这部剧明星云集。张卫健版小鱼儿、谢霆锋版花无缺、范冰冰版铁心兰。

苏樱是袁泉饰演,袁泉饰演的苏樱属于不功不过。

聪慧有余,长相与原著描写的嘴巴有点大,颧骨有点高特别适合,不过风华绝代的气质差一些。

也是因为剧中柏雪饰演的小仙女和杨雪的江玉燕太圈粉,这样衬得袁泉的苏樱并不是太出彩。

再加上剧情是小仙女先出来,后面苏樱出来的时候,观众先入为主,自然对她喜欢不起来。

也是因为袁泉不太适合古装,她甚至被说是最丑苏樱。

这部剧里的造型都比较雷人,而且魔改的特别厉害,喜剧也变成了悲剧。

在大结局,本来深谙药理的苏樱却因为身中剧毒,最后化为一滩血水。

七、2020版梁洁

这部剧号称忠实原著但缺乏惊喜。

就仿佛一个不会演戏的演员,只是尽力的模仿以前成功角色的镜子,让人觉得死板,没有新意甚至枯燥乏味。

梁洁的苏樱出场到是让观众眼前一亮,还被喊为最美苏樱。

然而仔细把剧看下来,梁洁的苏樱确实长的挺漂亮,这也有普通长相女主铁心兰的映衬。

这版苏樱并没有风华绝代的气质,梁洁看起来仍然像网剧中的可爱女孩。

离不是武侠中那个脱俗逸群的苏樱还有一段距离。

总结下来,称的上绝代风华的苏樱只有谢宁的版本。这个版本已经是33年前的了。

真希望再有新拍的《绝代双骄》中,再出来一个绝代风华的苏樱。

2016年,在歌唱类、亲子类、真人秀节目面临严格管制的情况下,喜剧节目异军突起,形成了今年电视节目类型中的“高原”。

从播出平台来看,不仅有东方卫视扛鼎喜剧战略,占领几座“高峰”,还有浙江卫视、北京卫视先后跟进推出喜剧类爆款。在短视频浪潮的推动下,岳云鹏、贾玲、沈腾、宋小宝在网络上一直保持高热度。同时盘活了线下开心麻花、东北民间艺术团、德云社等知名喜剧产业链。

可是,当喜剧节目走向跨界的新定位,当同类型节目走向综N代的开发,观众越来越多地发现,不知不觉中,我们以喜剧之名,“被迫”看了太多悲剧。

就仅仅是在当下热播的《喜剧总动员》中,贾玲、陈赫的《你好,李焕英》成功催泪,沈腾、刘涛的《我叫安德烈》拿来异域革命题材狂戳泪点。蒋欣、常远的《假如爱有来生》,第二赛段马苏、大潘的《天下第一剑》,沙溢、胡可的《老爸》,杜淳、张小斐的《遗失的美好》、《杀死麦赛尔夫》……

还记得春晚的语言类节目,是如何在社交时代失去话语引领力的吗?脱离了公众话语,在自己的舆论场自说自话,表现在节目里,就是主题先行的煽情题材泛滥,而关注时代的热门话题减少。

必须承认,在电视喜剧舞台上,既没有层层审查、句句把关的春晚小品那么谨小慎微,又不会像民间曲艺般可以靠些山野俗语抖包袱,电视喜剧处在一个“雅俗共赏”这个恰好的临界点上。这对喜剧产业,尤其是编剧行业一直都是一个重大利好。

题材大了,喜剧可以塑造的世界观和场景都变得丰富起来。像异域、玄幻、童话、二次元都可以无所忌惮地成为电视表演题材。陈酒换新瓶,亦能繁荣一段时间。

尺度小了,那些带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抗战题材也出现在喜剧的舞台上。比如脸谱化的日本鬼子,动辄就升维至家国情怀,诸如此类政治正确屡试不爽。

沙溢胡可夫妇表演的《劫法场》出人意料笑点十足

这说明,在电视上搞喜剧竞技,还是有弊端在的。首先,现场观众的“剧场式”收看和电视观众的“客厅式”收看是存在差异的。再者,由于现场观众在结构组成上缺乏代表性,而电视节目的仪式感又煞有介事地强调结果的严肃性,在这样的驱动力下,喜剧人的创作极有可能会继续往“悲剧”的路子走。

网络上流传这样一句话:“喜剧的最高境界就是笑中带泪”,这似乎也能解答喜剧变悲剧的悖论问题。但我更倾向于另一种价值观,沈腾曾说过看似矛盾的一句话:“讽刺才是喜剧的最高境界。”

在艺术的功能里,第一层是讲好故事,高级一点的是实现和观众的情感同化,更高阶级是映射当下甚至改变当下。而目前我们看到的电视喜剧,大多数都仍然只停留在第一个层面。

总局给真人秀立了个Flag,叫“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弄到喜剧界这里,就不只是要求它“雅俗共赏”,还要具备社会教化功能。可是做到这一点又何其难。煽色腥有意思吧,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奇之物才能吸睛。

可意义也不能先行呀,毕竟,观众都冲着你“喜剧”的名头来的,大周末的只是想乐呵乐呵,谁也不想听你“讲道理”。怎么办?给喜剧节目进一步松绑啊。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是其悲剧作品中最著名的四部。

四大悲剧在艺术上的不同:

莎士比亚的悲剧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理想的破灭。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社会恶势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冲突。剧中塑造了一批具有人文主义理想下面的人物,描写他们与恶势力进行的悲剧斗争、毁灭及其道义力量。如哈姆雷特就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惨痛的变故使他所珍视的理想全部破灭,为父报仇、重整乾坤又使他感到任务艰难,因而忧郁、犹豫,陷入深刻的思索。在艺术上,悲剧是莎剧中成就最高的。首先,多线索手法的运用体现了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如《哈》剧中安排三条复仇线索,以王子复仇为主线,另两条线索穿插糅合其间。《李》剧中也有两条平行交错的线索。其次,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善于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其性格更丰满深刻。如哈姆雷特的著名独白,富有哲理性。麦克白杀人后精神崩溃的过程更是刻画得细腻真切。此外,作者还善于渲染气氛,营造悲剧性的氛围,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如《麦》剧中夜与血的形象贯穿始终,阴森恐怖。《李》剧中暴雨荒原一场,激烈哀愤……凡此种种,都使莎士比亚悲剧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

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属于莎士比亚早期的反封建爱情悲剧,第二时期(1601-1607)为悲剧时期,也就是这时完成了四大悲剧。作为早期作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还不够成熟,而在他的悲剧时期,写出了更集中的更具有代表性的系列悲剧作品。

四大喜剧:

包括《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主要描写的是青年男女为追求爱情自由,与封建意识、封建顽固势力和各种自私欺骗行为所进行的斗争。

《威尼斯商人》写青年商人安东尼奥为帮助朋友巴萨尼奥向名门闺秀鲍西娅求婚,向高利贷商人夏洛克借钱。因货船触礁无法如期还债。夏洛克嫉恨安东妮奥,坚持要按借约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鲍西娅化装成律师出庭辩护,粉碎了夏洛克企图以法律名义行凶报复的阴谋。

《无事生非》写的是少年贵族克劳狄奥与总督之女希罗一见钟情,决定一周后举行婚礼,众人又极力撮合互相争强斗胜的贝特丽丝和培尼狄克相爱。唐·约翰设下诡计,让克劳狄奥误以为希罗是个荡妇,在婚礼上当众辱骂她。希罗气急晕倒,克劳狄奥以为希罗已死,十分痛悔,到坟堂追悼。最终真相大白,两人重逢。

《皆大欢喜》讲述被放逐的公爵的女儿罗瑟琳与受到长兄奥列佛虐待的奥兰多相爱。不久罗瑟琳受到叔父、篡位者弗莱德里克的放逐,女扮男装逃亡到亚登森林,与奥兰多不期而遇。以此为主线,穿插了奥兰多以德报怨,拯救了兄长,使其天良发现,并与西莉娅产生爱情。弗莱德里克受隐士点拨,翻然悔悟,归还权位等故事。最终共有四对恋人喜结良缘,皆大欢喜。

《第十二夜》写孪生兄妹西巴斯辛和薇奥拉遇海难失散。薇奥拉爱上了公爵奥西诺,女扮男装给他当侍童。但公爵却爱着伯爵**奥丽维娅。可奥丽维娅反而爱上了代替公爵向自己求爱的薇奥拉。经过一番有趣的波折之后,薇奥拉与奥西诺,奥丽维娅与西巴斯辛双双结成良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9758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1
下一篇2023-08-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