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由8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大约30个小的章节,每章4页。具体梗概如下:
1奥勃朗斯基夫妻吵架
2吵架后奥勃朗斯基的处境
3奥勃朗斯基早晨去官厅以前。接见加里宁上尉遗孀
4奥勃朗斯基同妻子和解失败
5奥勃朗斯基的官职。奥勃朗斯基在官厅里。列文来访
6列文和谢尔巴茨基家。吉娣的恋爱
7列文探望哥哥柯兹尼雪夫。列文参与柯兹尼雪夫同哈尔科夫来的教授谈话
8柯兹尼雪夫同列文谈论地方自治会和哥哥尼古拉
9列文和吉娣在动物园溜冰。列文和奥勃朗斯基去饭店午餐
10~11奥勃朗斯基和列文在英国饭店;午餐;谈到吉娣和伏伦斯基。奥勃朗斯基同列文争论爱情和女人问题
12谢尔巴茨基一家。谢尔巴茨基公爵夫人为吉娣婚事操心13列文向吉娣求婚遭到拒绝
14谢尔巴茨基家晚会。列文同伏伦斯基见面
15晚会结束后。吉娣父母吵嘴
16伏伦斯基对吉娣的态度
17伏伦斯基和奥勃朗斯基在莫斯科车站等候伏伦斯基伯爵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
18安娜·卡列尼娜抵达莫斯科。她同伏伦斯基在车厢里相遇。看道工死于火车轮下。他的死给安娜·卡列尼娜的印象
19安娜和陶丽见面。她们谈论奥勃朗斯基的变心
20安娜同吉娣相遇
21奥勃朗斯基夫妻言归于好。伏伦斯基的夜访
22吉娣和安娜在舞会上
23安娜的成功和吉娣的悲伤
24~25列文赴旅馆探望尼古拉哥哥
26列文回到自己的庄园
27列文对家庭生活的幻想
28安娜同陶丽话别。安娜回彼得堡
29安娜在火车上。阅读英国小说。一个梦
30途中遇伏伦斯基。安娜抵达彼得堡。在车站上遇丈夫
31伏伦斯基遇见安娜后的心情。伏伦斯基同卡列宁在彼得堡车站相遇
32安娜回到家里,见到儿子谢辽查。李雅伯爵夫人和安娜另一女友的来访。安娜的心情
33安娜回来后第一天在卡列宁家
34彼得堡伏伦斯基寓所
1谢尔巴茨基家替吉娣会诊。决定出国
2吉娣心绪恶劣引起全家不安
3陶丽在吉娣房里。吉娣向陶丽诉说心事,情绪激动
4安娜在彼得堡上流社会的地位。伏伦斯同培特西公爵夫人在歌剧院相遇
5伏伦斯基给培特西讲九品文官以及他两个同僚闹事的经过
6歌剧结束后在培特西家。众人对卡列宁夫妇的诽谤
7安娜在培特西家。伏伦斯基向安娜表白爱情
卡列宁决定同妻子谈她在培特西家的行为
9卡列宁同安娜谈话
10谈话后夫妻关系
11伏伦斯基同安娜发生关系。安娜内心的痛苦
12列文在乡下。春天的农活
13列文在自己的领地
14奥勃朗斯基来访列文。准备打猎
15列文和奥勃朗斯基狩猎。列文从奥勃朗斯基嘴里知道吉娣的病
16奥勃朗斯基向商人梁比宁出售树林
17列文同奥勃朗斯基在打猎后晚餐时谈心文夫回
18伏伦斯基的生活;他的社交关系和团里的利益。嗜马成癖
19伏伦斯基在团的公共食堂
20伏伦斯基在红村营地木屋
21伏伦斯基在赛马马房。弗鲁~弗鲁。伏伦斯基到彼得高夫看望安娜日斯和他的家史
22赛马前伏伦斯基在安娜处。安娜告诉他怀孕
23伏伦斯基从当前处境中找出路
24伏伦斯基去赛马场路过勃良斯基家。在马房里和赛马场亭子旁同哥哥和奥勃朗斯基相遇。比赛开始前的军官们
25赛马;四里障碍赛。起赛。伏伦斯基同马霍京角逐。伏伦斯基赛马失利
26卡列宁同妻子谈话后夫妇之间的关系。赛马那天卡列宁的活动
27卡列宁在彼得高夫妻子的别墅
29伏伦斯基落马时安娜的激动。卡列宁对她的责备。安娜向丈夫承认与伏伦斯基关系
28卡列宁在赛马场上。安娜的心情
30谢尔巴茨基一家在国外温泉疗养。俄国来的旅客。华仑加
31吉娣同华仑加认识
32华仑加在谢尔巴茨基公爵夫人的晚会上
33吉娣认识华仑加后精神上的变化
34谢尔巴茨基公爵赴卡尔斯巴德旅行回来。他同施塔尔夫人、华仑加和画家彼得罗夫认识
35父亲回来后吉娣心情转变。谢尔巴茨基一家回到俄国
1柯兹尼雪夫在乡下列文家。两兄弟在看待老百姓上意见分歧。列文关心农活
2柯兹尼雪夫在列文伴同下前去钓鱼
3两兄弟为地方自治会事争吵
4列文清晨割草
5早饭以后。割草人的午餐。在马施舍高地割草
6列文割草后归家。奥勃朗斯基来信。两兄弟打算去叶尔古沙伏看望陶丽
7陶丽和孩子们的乡村生活
8陶丽带孩子们受圣餐。采蘑菇和游泳
9列文在陶丽乡下
10列文同陶丽谈论吉娣。列文辞别陶丽
11列文在姐姐乡下养蜂场一个老头儿朋友家。列文同农民分草。伊凡·巴孟诺夫夫妇
12列文欣赏农家生活。他决定开始过新生活。吉娣乘车去叶尔古沙伏陶丽家,途中邂逅列文
13在妻子说出私情后,卡列宁从彼得高夫到彼得堡途中沉思。他决定表面上维持原来的关系
14卡列宁写信给妻子要她在避暑季节结束后回彼得堡。卡列宁官场纠纷。“六月二日委员会”。卡列宁要求成立新的委员会
15安娜向丈夫坦白后的心情。谢辽查做错事以后。安娜写信给丈夫决定去莫斯科
16安娜对卡列宁来信的反应。她想冲破“谎言的罗网”
17安娜走访培特西,希望见到伏伦斯基。培特西同安娜谈论上流社会
18槌球小组成员;萨福·施多茨、华西卡、卡鲁日斯基公爵、丽莎·梅尔卡洛娃、斯特列莫夫和贵客
19伏伦斯基理财
20伏伦斯基的生活原则。他希望明确自己同安娜的关系
21团长设宴欢迎谢普霍夫斯科依公爵。谢普霍夫斯科依同伏伦斯基谈话。谢普霍夫斯科依企图拉伏伦斯基进官场任职
22伏伦斯基同安娜在傅列达别墅花园里相见。他们谈论卡列宁来信
23“六月二日委员会”会议。卡列宁做报告,获得成功。安娜回到彼得堡,同丈夫交谈宁宁来基
24列文经营的农业;他同农民之间的激烈斗争。农业上的失败。丧失兴致。列文内心的苦闷。决定去史维亚日斯基家打猎
25去史维亚日斯基家途中:在富裕的农民家逗留。老农家幸福生活给列文的印象
26史维亚日斯基和他的家庭。史维亚日斯基的为人和观点。打猎失利。晚上喝茶时谈论农事,有两个地主参加
27两个地主的宗法制农民观点。列文对农奴制改革、银行和铁路持否定态度
28在史维亚日斯基书房里继续谈话。列文对学校的看法。列文关于地主经营的结论:必须注意俄国农民的特点并使雇工关心收成
29列文试图改造原来的农场:实行计划的困难。列文对新的农场安排感兴趣,竭力研究经济规律
30列文决定出国考察农业问题。准备出国。幻想建立一项新的科学一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不流血的农业革命的思想
31尼古拉哥哥来到列文庄园。列文思索死的问题
32两兄弟争论列文的经济计划。尼古拉离去。列文出国
1卡列宁安排夫妇两人在彼得堡的生活。伏伦斯基陪同外国亲王参观彼得堡名胜
2安娜写信给伏伦斯基请求他去看望她。伏伦斯基的梦。伏伦斯基在门口同卡列宁相遇
3安娜醋性发作。她想到分娩时可能死亡。安娜讲了和伏伦斯基相同的梦
4伏伦斯基到来给卡列宁的印象。卡列宁夺取安娜放伏伦斯基来信的文件夹。卡列宁同妻子谈话。企图办理离婚手续
5卡列宁为离婚走访彼得堡著名律师
6卡列宁领导的委员会报告失败。卡列宁决定亲自到当地去调查情况。卡列宁路过莫斯科。遇见奥勃朗斯基
7奥勃朗斯基在列文住宿的旅馆。邀请列文赴宴
8奥勃朗斯基在卡列宁处
9奥勃朗斯基家宴会。列文遇吉娣
10谈论古典教育和实科教育的优点以及妇女解放问题
11列文同吉娣的“神秘交流
12陶丽请求卡列宁饶恕安娜
13列文和吉娣在奥勃朗斯基家谈心
14谈心后列文心情激动
15列文求婚
16谢尔巴茨基家商量婚礼。吉娣读列文日记后的烦恼
17卡列宁接安娜电报回彼得堡。安娜产后病危。卡列宁同伏伦斯基在安娜床前和解
18伏伦斯基在经历上一幕后的痛苦心情。自杀
19卡列宁在饶恕安娜后的心情。他对新生女孩的态度。培特西看望安娜,为伏伦斯基要求在他动身去塔什干前同安娜话别。安娜拒绝这个要求
20培特西来访后卡列宁同妻子谈话。安娜恼怒。卡列宁准备容许安娜同伏伦斯基保持关系
21奥勃朗斯基在卡列宁家。他同妹妹谈她的处境。劝安娜同丈夫离婚
22奥勃朗斯基充当安娜和卡列宁的中间人。卡列宁宽宏大量,准备离婚
23自杀未遂后的伏伦斯基。他恢复健康;备去塔什干任职。同安娜见面。辞去塔什干的任命,同安娜一起出国
1列文婚前受圣礼
2结婚那天单身汉在列文家午餐。列文突然怀疑吉娣对他的爱情在谢尔巴茨基家的吵嘴
3在教堂里等候新郎。列文迟到的原因
4结婚仪式开始
5举行仪式时在场亲友的品评大常学、7伏伦斯基和安娜在国外。来到意大利小城。伏伦斯基遇朋友高列
6婚礼。新夫妇下乡
7伏伦斯基和安娜在国外。来到意大利小城。伏伦斯基遇朋友高列尼歇夫。高列尼歇夫同安娜相识。赴伏伦斯基租下的豪华别墅
8安娜和伏伦斯基旅居国外的情况。伏伦斯基习画
9伏伦斯基和高列尼歇夫谈论画家米哈伊洛夫。安娜建议参观米哈歇伊洛夫画室
10画家米哈伊洛夫在工作室。来访
11米哈伊洛夫对来访者的印象。观看米哈伊洛夫所作彼拉多训诫基督一画。来访者评论这幅画
12伏伦斯基和安娜欣赏另一幅画。伏伦斯基想买这幅画西
13米哈伊洛夫替安娜画像。伏伦斯基中止习画。决定回国
14列文的家庭生活。琐碎的家务。同妻子吵嘴。对蜜月的失望
15列文从事写作
16尼古拉哥哥病危的消息。列文和吉娣到县城看望他
17列文和吉娣在旅馆里探望病人
18尼古拉病情恶化。吉娣看护他
19吉娣和列文对死的态度
20尼古拉受涂油礼和圣餐礼。他的死
21妻子出走后的卡列宁;他的困惑和孤独;他的经历
22李迪雅伯爵夫人对卡列宁的关怀
23李迪雅伯爵夫人的经历。安娜回到彼得堡;她写信给李迪雅伯爵夫人要求同儿子见面
24卡列宁出席宫廷庆典。宫内官员诽谤卡列宁。他在仕途上的绝境
25卡列宁在李迪雅伯爵夫人家。他决定拒绝安娜同儿子见面
26~27生日前夜的谢辽查。教师和父亲给他上课
28伏伦斯基从国外归来。他和安娜在社交界的地位单天做
29-30安娜同儿子见面
31会面以后:安娜的孤独感和对伏伦斯基爱情的疑虑里
32在安娜住宿旅馆里午餐。土施凯维奇建议定包厢观看巴蒂的演出
33观看歌剧。安娜遭到卡尔塔索夫夫人凌辱。伏伦斯基和安娜到乡下去
1陶丽带着孩子、华仑加和柯兹尼雪夫在波克罗夫斯克列文家避暑。采蘑菇
2阳台上妇女们交谈。吉娣希望柯兹尼雪夫向华仑加求婚
3列文夫妇谈论华仑加和柯兹尼雪夫
4柯兹尼雪夫思考能不能同华仑加结婚
5柯兹尼雪夫同华仑加表白心事的企图没有成功
6期待老公爵到来。奥勃朗斯基和维斯洛夫斯基来访
7维斯洛夫斯基对吉娣的态度引起列文猜疑
8准备打猎。出发。猎人们的心情
9打猎第一天。往格伏兹吉夫沼地途中。早餐。到达打猎地
10奥勃朗斯基打猎得手,列文失利
11猎人们在农家小屋。列文和奥勃朗斯基为富翁马尔杜斯的事争论维斯洛夫斯基和奥勃朗斯基夜游
12第二天列文打猎顺利
13列文打猎取得新成绩。吉娣来信。归家
14列文再次醋性发作
15维斯洛夫斯基被驱逐
16陶丽到伏兹德维任斯克伏伦斯基庄园看望安娜
17陶丽在野外遇安娜、伏伦斯基和他们的客人——华尔华拉公爵**、史维亚日斯基、维斯洛夫斯基公
18安娜和陶丽在归途中和到家后交谈
19安娜的生活环境。陶丽在安娜的育儿室
20参观房子、花园和医院
21伏伦斯基同陶丽谈话,指出安娜必须离婚;伏伦斯基要求她在这件事上帮忙
22伏伦斯基家的午餐
23陶丽和安娜密谈离婚和生育问题
24安娜就自己处境同陶丽最后一次谈话。陶丽回家
25安娜秋天的生活。她的活动。伏伦斯基经济措施。动身去参加
26列文和柯兹尼雪夫在卡辛选举会上选举
27卡辛选举省首席贵族。选举会上的贵族。派别、小组和他们的策略
28表决被指控的贵族弗列罗夫能不能参加选举的问题。临近选举的庄严时刻
29参加选举者的激动。贵族们议论纷纷。列文跟保守地主谈话
30列文同伏伦斯基相遇。列文在选举会上的行为。前任首席贵族史涅特科参加竞选。选出新的省首席贵族
31选举完毕后伏伦斯基设宴招待。省长和新任首席贵族出席
32伏伦斯基在接到安娜来信后回乡。安娜决定请求丈夫同意离婚,伏伦斯基和安娜迁居莫斯科,等待卡列宁答复和准备办理离婚手续
1列文一家在莫斯科的生活。在玛丽雅·波里索夫娜公爵夫人家吉娣遇伏伦斯基
2列文经济困难。意想不到的新开支
3列文在卡塔瓦索夫家。同彼得堡学者梅特罗夫见面。参加大学庆祝会
4列文在李伏夫公爵家。谈论儿童教育
5列文参加早晨音乐会。他同彼斯卓夫就瓦格纳乐派进行争论
6列文走访保尔伯爵夫人
7列文在英国俱乐部。遇见土罗甫春、奥勃朗斯基、岳父和伏伦斯基
8老公爵讲关于契青斯基公爵的笑话。奥勃朗斯基建议列文去看望安娜
9列文和奥勃朗斯基在安娜家
10安娜给列文的印象
11列文回家。同妻子谈心
12安娜同伏伦斯基谈话,对他去俱乐部表示不满
13吉娣临产
14列文请医生。吉娣分娩时列文焦急万状
15分娩顺利
16列文对新生儿的感情
17奥勃朗斯基经济境况窘迫。去彼得堡。在卡列宁处。要求谋得联合公司理事职务
18奥勃朗斯基同卡列宁谈离婚问题
19奥勃朗斯基在卡列宁书房遇谢辽查。舅舅和外甥在楼梯上谈话
20奥勃朗斯基在彼得堡的交际活动——在巴特尼央斯基处和培特西家
21卡列宁和奥勃朗斯基在李迪雅伯爵夫人家。兰道——别苏波夫伯爵。李迪雅同奥勃朗斯基谈宗教问题
22奥勃朗斯基在李迪雅伯爵夫人家观看催眠术以后,卡列宁拒绝妻子离婚要求
23安娜和伏伦斯基关系恶化。安娜的猜疑。为安娜所抚养的英国女孩而吵嘴
24安娜要求立刻下乡。因此又发生争吵。和解
25奥勃朗斯基来电引起一场误会。安娜对伏伦斯基母亲的反感。安娜同来访的雅希文谈话
26安娜内心猜疑和绝望的增长。想到死是摆脱困境的出路
27安娜精神恍惚
28走访陶丽。同吉娣相遇
29归家。安娜决定去迎接伏伦斯基,揭发他的变心
30安娜在往下城车站途中的胡思乱想,彷徨于希望和绝望之间
31火车出发前的景象。安娜万念俱灰。她的自杀
1大约两个月以后。柯兹尼雪夫的著作出版。新作没有引起重视公众关心塞尔维亚战争
2志愿军从库尔斯克车站出发。欢送志愿军。伏伦斯基出征
3察里津车站上欢迎志愿军。卡塔瓦索夫观察志愿军
省城的逗留。柯兹尼雪夫同送儿子出征的伏伦斯基伯爵夫人谈话
5柯兹尼雪夫和伏伦斯基。痛苦地回忆那个悲惨的场面
6柯兹尼雪夫和卡塔瓦索夫在乡间列文家
7吉娣思索丈夫不信教的问题
8列文的探索和疑虑
9列文阅读哲学和神学著作。对两者都感到失望。自杀的念头
10列文思索公共福利事业没有结果。必须为自己和为亲人活下去。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11列文忙于农活,同时思考生活的意义。从庄稼汉费多尔的话“服从真理,服从上帝的意志生活”得到启示
12费多尔的话给他留下的印象。生活的意义在于行善和爱人
13列文得出的结论:信仰上帝,信仰善,就是人的唯一天职
14列文迎接客人——兹尼雪夫和卡塔瓦夫。中途参观养蜂场
15-16谈论塞尔维亚战争的民族意义和人民的统一思想
17吉娣带着婴儿和列文遇大雷雨
18雨后人们的心情。卡塔瓦索夫的笑话。柯兹尼雪夫对东方问题前途的看法。列文在育儿室
19列文获得信仰,内心平静
前几天看了一部讲述“弗里达”的同名传记**,以前只知道弗里达是墨西哥著名女画家,她丈夫迭戈·里维拉也是一位画家——去年在美术馆看到她丈夫的画(图一)时,我还在想“怎么只有他的画,没有她的,难不成小庙装不了大佛?”从被大众熟知的角度来看,她比丈夫更出名。但那个时候我对她一生的经历不曾了解,对她所受的苦难也不曾了解,直到看完这部**,才知道她跟丈夫浓烈的感情纠葛。之所以在讲盖尔芒特公爵夫人的婚姻前提到这部**,因为我在**中看到了男人出轨时女人的痛苦、轻蔑、挣扎、无望到从地狱中开出花,而这些复杂的情绪,同样蕴含在忍受丈夫出轨的盖尔芒特公爵夫人身上。唯一不同的是弗里达和里维拉的婚姻多少有爱情,而盖尔芒特公爵夫人和公爵只能算婚姻。
弗里达六岁小儿麻痹,十八岁遇车祸几乎全身骨头粉碎,后来一直躺在床上作画,直到有一天她拿着自己的画去找当时已经出名的迭戈·里维拉,问自己是否有画画的天赋,要是没有就另谋生路。里维拉惊叹于这个女子的才华,也被她的勇敢、激情所吸引,弗里达也崇拜里维拉,两人的爱好志趣相投,遂决定结婚。如果里维拉没有爱出轨的毛病,这对弗里达来说无疑是幸福的婚姻。其实婚前弗里达就知道里维拉多情,他极易和其他女人发生关系,医生都说,这是他身体的缘故(跟酒后失身一样的烂借口),但他向她保证,会尝试为她保持忠诚,婚后果不其然地不断和模特、学生、影星发生关系。他把性爱看得像握手一样自然,也让她相信这与爱情无关。
除了自欺欺人的安慰又能怎么办呢?她是爱他的,这份爱让她无法完全死心,里维拉的每次出轨,都会给弗里达造成深深的伤害,但直到他做了让她最无法忍受的事——和她的亲妹妹有染,才让他们分居。她说,这一生两个最大的灾难,遭遇车祸,遇见里维拉。她学会了在痛苦与麻痹中寻找出路,搞自己的婚外情,和女人、和男人。有趣的是里维拉对她有同性情人可以接受,却嫉恨她的男性情人,最终因这份残存的爱、欣赏和缠绵不断的纠葛,他重新向弗里达求婚,并陪伴她生命的最后一程。
尽管在这段婚姻中有无数次出轨的游戏,两个人还是因为灵魂有着相似的颜色而结合,相比他们,盖尔芒特公爵夫人的婚姻则更多是因为身份的结合。正因为贵族的婚姻多半有着政治上的考量,所以欧洲贵族经常以包养情妇的方式来弥补爱情上的不足。尤其是法国巴黎,这个盛产情妇的著名交际花的地方,当时的情妇不仅是满足性方面的需求,更是社交、政治、艺术、文化的推手,交际花也不只是下流社会的女性,有些贵妇也毫不避讳成为情妇。甚至在法国大革命以前,皇室的情妇会被册封贵族头衔、拿年金与津贴。不管之前盛况如何,盖尔芒特公爵夫人此时所处的时代应是在情妇文化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只是不知道遗风对他们影响多少。不管公爵夫人和公爵的婚姻之间是否存在爱情,但婚姻对她来说仍然是一种契约。
书中屡次提到别人传言盖尔芒特公爵夫妇不和、彻底分居,直到小普进入盖尔芒特家的沙龙,才对这件传闻有了更为细致的描述。他说公爵夫人对任何人的评价都会改变,唯独对丈夫的看法一成不变。她丈夫从来没有爱过她;她从来都认为她丈夫有铁一般的性格,对她的任性麻木不仁,对她的美貌无动于衷,性情暴烈、固执己见。对这些话中能看出公爵夫人对公爵的态度是有怨怼的,但她所怨并不是自己的丈夫不爱自己,而是他不能看到她最引以为豪的地方。久经社交场的沙龙女王,遗憾的是不能征服眼下这个漏网的男人,而不论这个男人是不是自己的丈夫。
在盖尔芒特公爵夫人的沙龙中,总有一两个美女,而这些美丽的配角一般来说都是盖尔芒特公爵的情妇。其中有一位红棕色头发的阿巴雄子爵夫人,公爵曾爱她爱得发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天给她拍电报,有时候一天多达十几封,这让公爵夫人有点恼火。一段婚姻关系即便没有爱情(可能极力维护夫妻恩爱表象的公爵夫人并不自知),也会因为一方违反了契约而产生嫉妒,盖尔芒特公爵对公爵夫人来说更像是拥有的一件物品,他属于自己,因此当她无法对他掌控时,便会恼火。
更近一步的微妙关系,这些美丽的女人决定屈从公爵的情欲,与其说是因为公爵相貌英俊,不如说是因为公爵夫人在她们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她们希望能够进入盖尔芒特公爵夫人的沙龙,公爵为了能得到她们,常以此作为交换;公爵夫人也多亏她们,才能得到自己渴望得到的东西,因为丈夫只有在爱上另一个女人时,才会慷慨地满足妻子的需要。盖尔芒特公爵夫人和丈夫的情妇结成了宝贵的同盟军。
他们二人没有捅破离婚的窗户纸,把婚姻闹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因为能够各取所需,没有必要,弗里达的爱与痛,之前没有离婚也是因为能够在苦涩中尝到一点甜头。公爵虽然不爱公爵夫人,但是承认她在沙龙中的地位和能力。他对妻子彬彬有礼,在观众眼中是位模范丈夫,但是这样努力粉饰太平难免有一方会累,公爵夫人知道丈夫所做的不过是表面文章,有时会像一个看破一切、不再有任何幻想的妻子,对丈夫的殷勤报之以揶揄而苦涩的神态。这累的一方往往是出轨次数少的那一方,公爵夫人也有自己的情夫,但是在数量上肯定不如自己丈夫的情妇那样多,因而有大把时间去反复咀嚼在婚姻中不忠诚的行为,不过,也许只是公爵夫人作为女性心思细腻使然。
在丈夫不忠行为的打磨下,盖尔芒特公爵夫人找到一条“出路”,每当有情妇被公爵抛弃,就会大吵大闹、言行失检,公爵开始厌恶这个情妇,这时,盖尔芒特公爵夫人就会把这位女性真真假假的缺点揭露出来。公爵夫人享有心地善良的美名,那位被抛弃的女人会给她拍电报诉说衷肠,哭哭啼啼,公爵夫人毫无怨言。她会把这些当作笑料讲给自己的丈夫。前面提到的情妇阿巴雄子爵夫人,在沙龙中谈论诗歌,帕尔马公主刚说一句“阿巴雄夫人很喜欢诗。”盖尔芒特公爵夫人就立刻反驳“她对诗一窍不通。”并且背着她讲述一些她作为情妇的坏话。这是符合她身份、特性的游戏。
面对丈夫婚内出轨,盖尔芒特公爵夫人不是圣人,弗里达也不是圣人,她们只是女人,皆因无法完全占有自己的契约伴侣而妒忌。但她们又不是普通女人,一个从痛苦中汲取了艺术的营养,一个促成了沙龙的辉煌,巧的是,她们自己就是光,吸引无数男人和女人,向她们的生命聚拢,前仆后继。
英国历史上白金汉公爵的死亡原因:
1、一世公爵
汉弗莱·斯塔福德他是安妮的儿子,是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外曾孙、伍德斯托克的托马斯,第一代格洛斯特公爵的外孙,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中的重要人物。
父亲阵亡时他年仅一岁,继承爵位为第6代斯塔福德伯爵,1421年由亨利五世封为骑士。在亨利六世时代,曾去法国数年,历任军事、行政和秘使等职。
1431年封为诺曼底的佩尔什伯爵。1444年9月14日,被授于白金汉公爵, 在玫瑰战争中他是兰开斯特王朝的铁杆拥护者,本身就拥有大片田产,
在加上赶走约克公爵后获得的大片领地,成为英格兰最大的地主,在1460年7月的北安普顿战役中战死,由于他的长子已在前一战役中阵亡。
2、二世公爵
亨利·斯塔福德1460年继承祖父的爵位成为白金汉公爵。6年后与约克家族出身的爱德华四世的亲戚凯瑟琳·伍德维尔结婚。
由于他是兰开斯特族人,在爱德华四世时代几乎被排除在一切国务活动之外。1483年爱德华四世死后,他帮助格洛斯特公爵理查篡夺王位,获得荣誉和地位。
然而不到两个月,他参与了推翻理查的阴谋,拥戴被流放的兰开斯特家族的里奇蒙伯爵亨利·都铎为国王,但他的目的在于自己夺取王位。
10月中旬,他率兵开进赫里福德郡,因当时英格兰下了一场大暴雨导致塞文河水位暴涨,使得他无法通过此河并和威尔士的盟军回合抗击理查三世,他的军队很快溃散,他被捕后斩首,爵位也被废。
3、三世公爵
1485年理查三世被亨利七世推翻,爱德华·斯塔福德,第三代白金汉公爵得以复爵。爱德华·斯塔福德,第二代公爵的长子,1485年继承爵位,亨利八世即位后开始在政界起重要作用。
1509年任英格兰警察总监,在国王加冕典礼上手捧王冠,同年11月任枢密官。他成为当时最有权势的人,曾不止一次的被认为可能继承王位,从而引起了亨利八世的猜忌,1521年以所谓的叛逆者处决。
4、谢菲尔德家族的一世公爵:
约翰·谢菲尔德是白金汉和诺曼比公爵一世,英国政治家,托利党要人,诗人约翰·德莱顿的保护人,曾用对句体写关于诗的文章。
马夫格雷夫伯爵二世埃德蒙之子,1658年父亲死后继承伯爵称号。他一直是查理二世的宠臣,但到1682年,他由于向安妮公主求爱而引起查理二世的不快,把他赶出宫廷,但不出两年他重邀圣眷。
詹姆斯二世即位后对他倍加恩宠,先任他为枢密官,后又任他为宫内大臣。在光荣革命中他从暴民手中保护了西班牙大使,作为他承认威廉三世为英国合法的国王的代价,他被提升为侯爵。
1702年安妮女王即位后,任掌玺大臣,于1703年获封白金汉和诺曼比公爵,同年他修建白金汉宫。1704-1710年辉格党掌权期间,他被迫辞去一切官职。
于1704年娶了詹姆斯二世的一个私生女,1710-1714年托利党掌权时,他曾数次位居要职,包括任首席枢密官。1714年乔治一世即位后,他的政治生涯遂告终结,最终病死。
5、维利尔斯家族的白金汉公爵一世
乔治·维利尔斯是英国政治家,詹姆士一世后期及查理一世时初期的英格兰实际统治者,他在在1616年被封为维利尔斯子爵。
1617年、1618年、1623年连续获授白金汉伯爵、侯爵和公爵,在1628年去世之前他是英格兰实质上的首相,于1628年却在出航前夕被一名狂热的海军中尉刺杀。
6、维利尔斯家族的白金汉公爵二世
乔治·维利尔斯是英国政治家,英国查理二世最亲密的顾问和朋友。第一代白金汉公爵之子,1628年父亲被暗杀后,他获封为第二代白金汉公爵,在王室家庭里长大。
与王子查理成为形影不离的伙伴,年轻时以好色闻名,在一次决斗中杀死了情妇的丈夫。1649年查理一世被议会处死后,查理王子自立为国王,称查理二世。
白金汉公爵拥护他的事业,1651年9月两人在伍斯特为夺取胜利并肩战斗,事败后分别逃亡国外。1657年秘密回国,被共和政府关押到1659年2月。
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后,他任枢密官,是查理二世为首的五人内阁成员。不久领导反对大法官克拉伦登伯爵一派。
1667年因玩弄阴谋短时期被囚禁,后获得释放,促使克拉伦登倒台,但后来自己又为阿林顿伯爵取代。
1674年议会以所谓同情天主教的罪名解除了他的一切职务,他于1681年隐居于约克郡的庄园。于1687年病逝,爵位断绝。
—白金汉公爵
2016年是“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也是俄罗斯的文学年,光明日报和塔斯社联合发起一个活动——“中俄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互评”,选出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十部俄罗斯文学作品和在俄罗斯最有影响力的十部中国文学作品。按照评选规定,一位作家只能有一部作品入选,在讨论托尔斯泰入选作品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托翁的三大长篇如何取舍?经过评委们的长时间讨论,并且征询了学者和作家的大量意见,还参考了网上投票、国家图书馆的读者借阅量等等信息,最后选票还是落在了《战争与和平》,大家总觉得这部作品更有代表性一些。另外,《战争与和平》毕竟是托尔斯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毕竟是俄国第一部赢得全欧洲、全世界声誉的长篇小说。
托尔斯泰写作《战争与和平》的时候是34岁,在这之前他已经写了10年的小说,我们现在不能断定这十年多的写作完全是为《战争与和平》做准备的,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他之前的作品确实都为《战争与和平》做了很好的铺垫。
比如他的处女作——《童年》《少年》《青年》,其中写到贵族的生活、庄园的生活、贵族主人公对生活的反省和对本阶级生活的忏悔,这些内容后来都出现在了《战争与和平》里。
再比如托尔斯泰跟哥哥一起在高加索、在塞瓦斯托波尔打过仗,他根据亲身经历写出的战争小说一发表就引起轰动,真正给他带来名声的作品是战争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
也就是说,《战争与和平》中的两大内容——战争与和平的贵族生活,在这之前托尔斯泰都写过非常非常好的作品,这当然会让他写《战争与和平》的时候非常得心应手,等于是把他之前十多年的创作通过这部长篇小说做了一个总结。在阅读《战争与和平》的时候,我总结出一个公式——“二三四”。
两个主题——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以标题点名两大主题,一个是战争的主题,一个是和平的主题。战争,就是1812年俄罗斯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和平,就是四个贵族家族的生活。对于一部民族史诗来说,对于这样一部英雄田园诗来说,确实找不到比这个更好的题目了,绝对找不到比这个题目更具有概括力、更具有覆盖范围的题目了。对一个人来说,我们可能觉得爱和恨、生和死是最主要的永恒主题,而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战争与和平就是最基本的两种生活方式,就是最有概括力的两种存在方式。
1812年拿破仑率军攻打俄国
《战争与和平》开篇的俄国贵族沙龙
《战争与和平》确实篇幅太长了,尤其在如今这样阅读碎片化的时代,120万字的阅读量任务太重,读起来确实很费劲。其实如果你把它分解成“战争”和“和平”两个部分的话,你会觉得小说中的起承转合还是很清晰的。小说标题就告诉了我们,书中的内容一定是一段战争接一段和平,一段和平接一段战争,写战争生活的时候会让这些人物上战场,同时与和平生活构成对照和呼应,写和平生活的时候,是为这些人物在战争中的表现做某种铺垫。这两个主题构成一个框架,整个故事情节都在这两者之间游离、穿梭。
三个人物——娜塔莎、皮埃尔与安德烈
《战争与和平》是一个巨大的史诗,中间出现的人物有好几百,在这么多人当中,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就是七八个,仔细的读者或许能记住二三十个人物。在这些人物中间,大家公认的核心的角色只有三个——天真烂漫的娜塔莎,忠厚善良的皮埃尔,严肃真诚的安德烈。
苏联**《战争与和科》中的娜塔莎(罗斯托夫家族)
娜塔莎是一个女性角色,她跟四大家族的四个男人都有过关系。她小的时候跟鲍里斯有过两小无猜的友情,后来她爱上安德烈并成为他的未婚妻,但这期间她背叛了求婚夫,想和阿纳托里私奔,最后安德烈去世,娜塔莎跟皮埃尔结婚,成为贤妻良母。娜塔莎是一个串联的人物,她跟不同男人的关系,把几个主要人物串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娜塔莎可能是所有人物中最具有结构性功能的这样一个角色。娜塔莎和安德烈的关系,娜塔莎和皮埃尔的关系是这部作品中最有构建功能的两条主线。看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会深深爱上娜塔莎这个女主角,就像你看了《奥涅金》以后对达吉雅娜的印象,看过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以后对“屠格涅夫家少女们”的印象。在19世纪的俄国小说中,女主角往往都特别可爱,既漂亮又善良,既是贤妻良母,还都很有艺术感,能歌善舞。这些作家都把他们理想中的女性的特征放到其作品的女主人公身上了。但是新近有一种解读,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解读俄国文学,恰好发现了问题,说这是俄国作家男权意识最典型的体现,他们心目中女性的形象,到底是对女性的一种尊重,还是一种俯视,甚至一种颐指气使的给定呢?我们今天不是讨论娜塔莎的形象,但是我们说,这样一个串联性的小说人物身上负载着托尔斯泰的女性观,这是肯定的。托尔斯泰理想的女性应该就是这样的。
四大家族
提到《战争与和平》中的四大家族,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红楼梦》也是写四大家族的,我们会发现世界上大部头的史诗性长篇小说往往也都有四重结构,要么四个家族,要么四个主题,要么四条线索,道理也非常简单,小说如果只有一个单一的情节和单一的人物的话,往往就是一个短篇小说,因为它没有情节的枝蔓,没有人物相互之间的冲突,没有这种转化,它一定是简单的,是短篇小说,当然也有可能是中篇小说。很多文艺学教材中关于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的界定,往往就是看小说中有一个还是多个情节主线,如果只有一个情节线索,你写了十万字可能也还是中篇小说,如果有三四个情节线索,可能你写了八万字也可以算成长篇小说,也就是说,中篇、短篇、长篇的体裁界定并不完全是体量上的,字数上的,情节的复杂程度实际上是划分小说体裁的一个很重要指标。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是标准的长篇小说。小说可以写两个家族,或三个家族,但两三个家族之间最多只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关系往往是非此即彼的,但是如果有四个家族的话,每个家族都要跟另外三个家族发生关联,这个可能性就太多太多,这个情节就会无限复杂下去,当然,这也会对一个作家的掌控能力提出非常高的要求。我在俄国也听到这样一个说法,说托尔斯泰选四个家族,也是要保持一个好坏贵族的比例问题,他在作品中需要写到所谓的坏人,也就是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有些人是英雄,有些人是狗熊,他就写了一个狗熊的家族——库拉金家族,如果他只写两个家族,一个家族好,一个家族坏,这个比例似乎不足以体现出俄罗斯民族整体上的正面气概,结果,托尔斯泰就写了四个家族,其中三个家族都非常崇尚英雄主义,都是非常爱国的。
保尔康斯基家族的安德烈
别祖霍夫家族的皮埃尔
库拉金家族的海伦和阿纳托里姐弟
两个既相互对应又相互关照的主题,三个主角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四个家族对生活、对战争的不同态度及其互动联系,这三个层面的东西放到一块就构成了作品的经纬,互相之间交叉来交叉去,这部作品就显得很厚重了。
围绕《战争与和平》的评价
《战争与和平》问世以后,好评如潮,在杂志上开始连载的时候,跟托尔斯泰同时代的作家都非常佩服他,有一个作家叫冈察洛夫,写《奥勃洛莫夫》的那一位,他说,能写出《战争与和平》的作家是“俄国文学真正的雄狮”。托尔斯泰的名字叫“列夫”,“列夫”(Лев)在俄语中就是“狮子”的意思,写出这样作品的人是一个真正的“雄狮”。这部作品翻成欧洲语言后,欧洲的作家都非常佩服。毛姆就说,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有人看到这个说法之后也许会说,《安娜·卡列尼娜》不也很伟大吗?我觉得,《安娜·卡列尼娜》可以说是托尔斯泰最好的作品,是他的“best”,但是《战争与和平》是他的“greatest”。“好”和“伟大”不完全是同一个层面上的定义。罗曼·罗兰说过,《战争与和平》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近代的《伊利亚特》”。
托尔斯泰本人到晚年并不喜欢《战争与和平》,曾公开说这部小说“连篇的废话”,有些人引用托尔斯泰自己晚年的这句话,用来说明这部作品并不怎么样,其实,我们也同样可以引用托尔斯泰关于这部作品的另一种自我定义,他说,这是他“构建民族史诗的一个尝试”。
美学特征
关于这部作品的美学特征,有一个比较有名的说法,就是“心灵的辩证法”,这是俄国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我们以前以为他的这句话是用来评说《战争与和平》的,其实不是,1853年托尔斯泰发表《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车尔尼雪夫斯基就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评论,评论这部小说集,认为其特色就是“心灵的辩证法”和“道德情感的纯净”。这篇文章发表在《现代人》杂志上,他这样写道:“大部分诗人关心的主要是内心生活的呈现结果,而不是隐秘的过程本身……托尔斯泰伯爵天赋的特色就在于,他并不仅仅局限于表达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最感兴趣的是过程本身,是这一过程的形式、规律和心灵的辩证法。”“心灵的辩证法”后来就被许多文学史家、批评家拿来概括《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甚至推而广之,用来概括托尔斯泰所有的文学创作。就是说,托尔斯泰写的人物,从开始出场到小说结束,似乎是两个人,一开始是一种,最后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当然这个人不是指他从年轻到变老,也不是从相爱到不爱,实际上主要指他内心灵魂的巨大变化,也就是说,在一部长篇小说的始终,作者完成了对这个人物的思想发展过程的展示,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来说,一般作家更愿意展示的是结果,但是托尔斯泰更愿意展示这个过程本身,这个过程还往往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以安德烈为例。《战争与和平》的读者都对安德烈充满敬意,有人说这个人身上也有托尔斯泰的自传色彩,当然这种自传更多的可能是一种精神上的自传,托尔斯泰思考一个人怎么样成为一个对生活、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英雄人物,他试图通过安德烈来体现这种思考。
安德烈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长得很漂亮,也很勇敢,为了体现安德烈的勇敢,托尔斯泰让他做了俄国将领库图佐夫的传令官。在战争打响之前,安德烈是非常有功名心的,他觉得要为祖国勇敢战斗,获得军功,保卫国家,为祖先扬名。但是在奥斯特里茨的战场上,他被一枪放倒,他躺在地上,恍惚之间看着天空,天空上有很高远的云在飘浮,他突然觉得,跟这个高远的天空比起来人是那么渺小,人的这种残酷争斗是那么的无谓。
负伤以及之后的疗伤,改变了他的战争观,觉得人类的相互残杀是没有意义的。之后的疗伤,以及妻子因为难产去世,都让他心灰意冷。后来,他因为继承遗产前往一个庄园,路过一片树林,在树林里看到一棵老橡树,这棵老橡树旁边的白桦林、松树都已经郁郁葱葱了,但是老橡树身上全是疙疙瘩瘩的,一片绿叶也没有。这棵老橡树仿佛对安德烈说,你还是很像我的,我们都见了太多的世面,我们就觉得什么春天,什么爱情,什么幸福,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派胡言,骗骗其他人还行,但骗不了我们。在这个庄园,他在夜里突然听到了娜塔莎的歌声,娜塔莎一个人坐在窗口旁边看到一轮明月升起来,她觉得在这样一个风清明月的夜晚是不应该睡觉的,人在这样的夜晚是应该面对月亮唱歌的,而且托尔斯泰还给了娜塔莎一副非常好的嗓子,她轻声的歌唱打动了安德烈,还有这样的歌声,还有这样的月亮。回去的路上,他试图寻找那棵老橡树,他找了半天都没找到,因为老橡树完全变了样,它展开一片新鲜浓密的绿叶,庄重地站在那里,在夕阳的余晖中轻轻地摆动着身躯,那些疙疙瘩瘩的树枝、累累的伤痕,以及陈旧的痛苦和疑虑全都不见了,透过了百余年的坚硬树皮,长出了一片片鲜艳的新叶,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一棵老树竟然能发出这样的绿叶。是的,这就是那棵橡树,安德烈公爵想到,于是一阵没有来由的欢乐和复兴的春天的感觉袭上了他的心头。
他突然一下子回忆起了他生活中所有那些难忘的生活,奥斯特里茨的战斗,以及那高远的天空,妻子死去的时候责备的脸庞,渡船上的皮埃尔,因夜色的美丽而激动的少女,还有这个夜晚的月光,他突然想起了这一切。“不,生命在31岁上还没有结束,安德烈公爵斩钉截铁地说道。我内心的东西光有我一个人知道还不够,应该让所有人都知道,皮埃尔也好,这个想要飞向空中的少女也好,应该让所有的人都理解我,要让我的生活并不仅仅是为我一个人而过的,要让他们的生活改变方式,要让我的生活体现在所有人身上,要让所有的人都与我一起生活。”安德烈和老橡树的两次相遇,是《战争与和平》中特别有名的一个段落,中间还提到安德烈生活中的著名事件,比如前面提到的在战场上看到天空,他跟皮埃尔在渡船上讨论人生,他妻子的去世,他看到娜塔莎唱歌,这些事件在他这一段里都被放在一块,促成他最终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以前他是要功名,那是很自我的,最后他看破功名了,什么都不去做了,托尔斯泰认为这同样是自私的人,他最后这段话表明了他的一个新态度,就是说我要再活下去,我要找到活的意义,让所有人活在我的心中,让我活在所有人的心中,也就是对社会承担一种责任,要让生活过得有意义一些。我们能十分肯定地说,他的这段思绪一定是托尔斯泰本人的思绪,就是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是,这个想法跟安德烈最初想建立功名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所谓辩证法就是否定之否定,安德烈这个人物也经过一种否定之否定的思想发展,这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托尔斯泰笔下的心灵的辩证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