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皇太极是清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政治上有着很大的作为,当然提到皇帝就不得不提一下他的后宫了。皇太极的后宫非常的充盈,有名号的后妃共有十五人,在这十五位后妃中,有七位来自蒙古草原。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在皇太极的后宫嫔妃之中,竟然有两位寡妇,那么问题来了,赫赫有名的皇太极,娶两位寡妇干啥呢?
先来看一下他的父亲努尔哈赤的后宫。
努尔哈赤的妻妾见于史籍记载的共有十四人。这十四个人中,有七位妻妾的纳娶,是政治联盟的结果。而其余的妻妾,也大多来自不同的部落。从中可以看出,在统一女真部落的过程中,努尔哈赤的婚姻作为政治联盟的手段,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皇太极的后宫有一半的人都是蒙古人。
明代后期,漠南蒙古的林丹汗和炒花等,与明朝缔结了共同抵御后金的盟约,从地理位置看,漠南蒙古位于后金右翼,对后金进入辽沈地区有牵制的作用。努尔哈赤利用漠南蒙古各部的分裂和内讧,以武力征伐和征抚并用,先后逐一征抚漠南蒙古。而漠南蒙古的科尔沁部,成为努尔哈赤最先征抚的对象。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科尔沁部撤兵请盟,联姻结好。
所以说当时皇太极之所以娶了两个寡妇做自己的妃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政治原因,是为了大清朝长远的利益考虑的。
皇太极是清朝的第二位皇帝,他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在政治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为之后清朝成功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一位勇猛君主的后宫嫔妃自然也是不少的,光有名号的妃子有十五个。但令人想不通的是,在皇太极众多的妃子中竟然有两个敌军的寡妇,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两个妃子原本都是察哈尔部的首领林丹汗的妻子。这个林丹汗是蒙古地区的君主,十几岁时就登上汗位统领自己的部落,可见其才能卓越。一次,他在与皇太极交战的过程中,兵败逃到青海,他和士兵们在一个破烂不堪的屋子里避难。但天不遂人愿,晚上天降大雨,本就因作战太久而身体疲惫的林丹汗寒气入侵,不久后因病去世。而他的妻子就成了寡妇,于是皇太极把她们娶回了家。
我觉得皇太极之所以娶敌军寡妇为妻,政治原因占极大的比重。古代皇室成员结婚,很少有两情相悦的,大部分都是政治联姻,皇帝更是如此。当时林丹汗去世后,士兵们群龙无首,这时如果把他的妻子娶过来,就可以使不知所措的士兵们投降。因此为了收服敌军从而增强自己的权力,皇太极才娶了林丹汗的妻子为妃。而且在当时,娶寡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后金时期,男子有很多都会娶寡妇,并不会被别人诟病,皇太极也是如此。
另外,作为首领的妻子,颜值肯定是相当高的,林丹汗的妻子长相都很漂亮。林丹汗去世后,两个美人就失去了丈夫,无依无靠,皇太极这个时候把她们娶过来也算是给她们一个落脚点。这样一来,皇太极娶她们为妻,既满足了政治需要,又抱得美人归,何乐而不为呢?
生妻就是指那些被丈夫所丢弃的女子。
“宁取寡妇,不取生妻”顾名思义,就是宁愿去娶死了丈夫的女人,也不要娶被丈夫所丢弃的女人。其实这句俗语,也揭露了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寡妇和生妻他们的日子,在古代可以说过的是十分贫苦的。
寡妇由于失去男人的肩膀,自己一个人守着名分,坚持到底。而对于那些被丈夫休妻的女人来说,就更加的卑微。因为古代的封建思想会认为这种女人一定是做错了什么事情,或者具有其他方面的缺陷,从而,会没有一位男子愿意娶她。所以往往也都会孤独终生。
扩展资料
唐朝以前,女性地位还是比较高的,社会风气也比较开放,对于女性离婚还是有一定的容忍力,但是自宋以后,女人的地位越来越低,赋予她们的枷锁也越来越多,比如裹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等风俗,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变化。
随着这种风气的变化,女性角色的地位也愈发变低,大家也对女性的离婚现象愈发难以容忍,“生妻”这个词从离婚的女子也就慢慢的演变成了被休妻的女子了!
俗语虽说在艺术性上不能和骈文相提并论,但是其中也凝聚着民众智慧,并在生活中的总结中层出不穷,这些带有启迪性的说辞,在民间流传甚远,成为老一辈人传授经验的凭借。俗语大多有趣生动又诙谐幽默,让人难以忘怀,一句俗语有言:“宁娶寡妇,不娶生妻!”从字面意义上似乎很难理解,这句俗语到底是何意?什么是“生妻”?不妨从细节处慢慢审视,追求其意义。
其实这句俗语有着很浓厚的封建思想,和社会现状以及人文思想相悖。“寡妇”一词很好理解,就是指那些已经成婚但是丈夫离世的女子,她们遭遇了人生打击,失去了家庭的支柱,还可能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让她们的人生陷入到更困窘的境地中。当然也有很多人十分同情这些女人,特别是在封建时代,寡妇们的行为举止将受到更多关注,致使她们面临再大困境,也不会随意和异性交往。
这就导致寡妇再婚的情况很难发生,虽然不少人会理解她们生活的不易,但寡妇要面临着夫家的压力,不得不选择独守一生。有人或许会认为这种遭遇十分悲惨,其实俗语中的“生妻”处境更为困苦,什么是“生妻”?俗语:“宁娶寡妇,不娶生妻!”到底是何意?其实所谓的“生妻”本义指的是年轻的妻子,在《答苏武书》中便有“老母终堂,生妻去帷”的描述,而这也就能够明朗,这个词语是丈夫尚在便改嫁的女子。
当然改嫁也会分为不同的情况,一种是主动离家,譬如不知道苏武消息的苏武妻子,就主动离家改嫁,还有被“休”之人,她们受到封建思想的约束,被丈夫以“七去”为由写下一纸休书,所谓“七去”在《大戴礼记》中有描述“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总而言之,这两种“生妻”都是难以被世俗所接受的,她们的身上有着被抛弃的印痕。
这就能够轻松地解释,为何俗语中有着偏向,宁愿娶寡妇也不愿意娶生妻,其实是对于“生妻”的一种贬低。更让人惊诧的是,那些被休的女子,往往连娘家都回不去,因为古人十分重视教条,娘家或许会认为这些女子会抹黑家族名声,就会阻止她们回家。这样一来这些悲惨的女子们便会陷入更难的困境内,留给她们的选择也并不多,有人直接了结生命,有人选择遁入空门。
电视剧《男人帮》的热播,把大众的目光再一次引到了都市单身男女的生活里,让我们来看看古代人是怎么解决婚配问题的。
强制女子出嫁。如在晋代,女子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嫁人,否则官府要强行给她找对象。《晋书·武帝纪》(卷三)记载,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要求,“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意思是,女孩子到17岁了,如果父母不将闺女嫁出去,地方领导就要给她找老公,逼其强行嫁人。
到了南北朝时,如果女孩适龄不出嫁,还犯法,家里人都要跟着坐牢,这就是《宋书·周朗传》说的——“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
官媒指定婚配。官媒,就是官府负责解决光棍男人婚姻配偶的专职人员,与今天发结婚证书的公务员在职能上有相同的地方,但权力更大,官媒通过强制手段给光棍找老婆,指定某女嫁给某男,纯是“拉女配”。
在清代就设置过官媒,因为男多女少,官媒油水很足,光棍们争着送“聘金”呢,没有送的就伸手向光棍索红包。有意思的是,为了防止男女绕过官媒私下来往,玩私奔,官媒常在晚上“查墙子”。所谓的“墙子”就是小巷子、旮旯处等男女方便私会之所。如果发现崔莺莺和张生那样**私会现象,光棍男子往往会被官媒赶走。
支持寡妇再嫁。过去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扁担抱着走”的说法,且“好女不嫁二夫”,讲究从一而终。所以,古代让寡妇再嫁还是有难度的,为了使适婚男女比例平衡,在男多女少的地方,不论民间还是官府,对寡妇再嫁都持积极的支持态度,而不是强调三纲五常,从一而终。
鼓励娶二婚女。与提倡寡妇再嫁相对的是鼓励男人娶寡妇,找二婚老婆。过去男人一般视娶寡妇为低人一等,所以,过去不只寡妇再嫁难,男子娶二婚女亦难。但是,任何事物只要看多了就好办了。习以为常之下,还会慢慢演变成一种社会风俗。在古代的北方少数民族中,便不以娶寡为耻,特别是在家族内部,弟娶嫂、嫂嫁叔成了一种常规伦理。
在早期,一些少数民族甚至还有“妻后母”风俗,即儿子娶老爸的小老婆做老婆。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便遇到过这种令她尴尬的事情。她和亲边塞,丈夫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死后,入乡随俗嫁给了前夫的儿子。
限制富人娶妾。过去实行的是多妻制,这样便人为造成了男多女少现象。国家统治者看到了男人过度纳妾给社会带来的多方面严重问题,所以,不少朝代都加以限制。
如在汉代,蔡邕所著的《独断》称,“卿大夫一妻二妾”,有特殊贡献,才可以最多娶八个妾——“功成受封,得备八妾。”有点文化和身份的人,可以娶一个妾,即“士一妻一妾”。普通老百姓是不准娶小老婆的,“庶人一夫一妇。”
增加“奔”的机会。奔,可简单理解为男女自由交流,“私奔”里的奔就有这种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叫为单身男女提供交友的平台。
春秋时期的“仲春会”就是一个典型的“奔”机会,为青年适婚男女、有生育能力男女的相处提供了特殊机会,提高了男女婚配率。《周礼》中的《地官·媒民》是这样说的,“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仲春会”一般在“三月三”。除了这一天,古代给光棍提供的择偶良机还有不少,如正月十五、七月七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