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电竞卢浮宫之世界名画陈列,还有哪些游戏影响巨大?

LOL电竞卢浮宫之世界名画陈列,还有哪些游戏影响巨大?,第1张

LOL电竞卢浮宫之世界名画陈列,还有哪些游戏影响巨大?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有哪些重大场面。LOL已经盛行了将近八个年头,陪伴着我们无数人从少年到了青年,职业赛场上的选手也是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不知道各位还记不记得曾经的LOL四大渡劫神通技能,天雷,地火,飞升和泯灭。

天雷,是在S6赛季的LCK比赛中,由老虎战队ROX和G2的比赛里,ROX的Smeb的凯南直接推推棒加大招瞬间秒杀四人。

地火,那时候是S5的夏季赛的EDG对阵IG,那时候Panw 将军还是刚到EDG,也是大家可能最熟悉的也是最辉煌的一个赛季,没有人知道他玩船长的可怕之处,在小龙坑外边船长一波五连桶直接将对面四人炸到还剩一丝血,EDG顺势打出一波团灭。

飞升,这次是在2017年LCK的比赛中,王牌战队SKT对战刚刚回国组建的银河战舰KT,当时的KT可谓是如日中天,前期直接碾压了SKT打出12-1的恐怖战绩,在KT打完大龙以后打算追杀泰坦,faker的发条直接从蓝buff处闪现带球过墙,一发大招拉到KT四个人直接秒杀。不过可惜的是那场比赛还是以SKT的失败而告终。

湮灭,当时是2017年,司马老贼当时还没有去RW还留在OMG,当时对阵的是老牌战队EDG ,在大龙坑里两边战队都在打拉扯战,不就夕阳的鳄鱼就因为走位不慎被兰博大中集火秒杀,OMG陷入劣势。本来所有人都以为OMG会放弃这条大龙的争夺,但是谁想到在对面五个人现在一块的时候司马老贼的大嘴一发大招命中五人,然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司马老贼的大嘴开启W技能狂喷对面五人瞬间残血,甚至司马老贼交出闪现贴脸打输出,瞬间击杀三人。依靠复活甲重新站起来的夕阳的鳄鱼闪现留人,最终司马老贼拿下四杀。

1907年,毕加索画出了这一幅《亚威农少女》。这是一幅与以往的艺术方法彻底决裂的立体主义作品,当时不免要遭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嘲讽和指责。毕加索的朋友们对这一突变也纷纷议论,最后的评语是全盘否定:奥列-斯泰因说,他想创造四度空间。马蒂斯说,这是一种暴行,是企图嘲笑现代运动,发誓要让毕加索"沉下去"。他的好友乔治·勃拉克也不给予一句赞语,第一次评论时,只淡淡说了一句:"这好象在表示我们应该换换口味,用麻屑和石蜡来代替我们吃惯的东西。"一位俄国收藏家感慨地说:"这对法国艺术来说,是多么大的损失啊!"

《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毕加索与勃拉克也成了这一画派的风云人物。此画作于1907年春。

http://go121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22

http://wwwguipingcomcn/wenxue/dianping/200605/27135html

在1909年末,毕加索从事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作品的创作,这件作品是他的经验总结,并且标志着他未来的活动朝现代派方向发展的开端。这部作品就是《阿维尼翁的少女》。这位西班牙画家的着眼点,不像野兽派那样放在色彩上,而是放在形体上,他采用灵活多变且层层分解的、雄浑有力的、宽广而有概括性的平面造型的手法,把形体的结构随心所欲地组合起来。这些平面甚至发展到超越单个的物象,囊括周围的全部空间。这时我们还没有达到完全理性地控制物体,但是,毕加索的画已经导致我们必须走上这一道路。到1909年,毕加索才确立了真正崭新的绘画语言,这语言是从事物的内涵去认识和解析,而不再只是从事物的视觉表象来描绘事物的形象了。

《阿维尼翁的少女》彻底否定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视三度空间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绘画。毕加索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这一点在当时来说,是人类对神的一种亵渎行为。同时它废除远近法式的空间表现,舍弃画面的深奥感,而把量感或立体要素全体转化为平面性。这幅画,既受到塞尚的影响,又明显的反映了黑人雕刻艺术的成就。强化变形,其目的也是增加吸引力。毕加索说:“我把鼻子画歪了,归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们去注意鼻子。”

这幅画对艺术界的冲击相当大,展出时,蒙马特的艺术家们都以为他发疯了。马蒂斯说那是一种“煽动”,也有人说这是一种“自杀”。有人感到困惑不解,有人怒不可遏。布拉克这位受到塞尚影响的画家也甚为惊讶,然而他知道另一种艺术的形式已经诞生了。 这种新创造的造型原理,成为立体派及以后的现代绘画所追求的对象。《阿维尼翁的少女》不仅是毕加索一生的转折点,也是艺术史上的巨大突破。要是没有这幅画,立体主义也许不会诞生。所以人们称呼它为现代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图:http://baikebaiducom/pic/40/11546855114538845jpg

20世纪初法国画坛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1905年秋季沙龙展出野兽派的作品,同时期在塞尚美术馆和1906年举办纪念这位大师去世的展览,这些与传统决裂的作品展对毕加索(巴布罗.路易兹.毕卡索1881-1973 享年92岁生日:10月25日 天蝎座 西班牙人。1900年至巴黎,1904年以后定居法国)和一大批富有探索精神的青年画家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1907年的春天,毕加索将所受的各种影响汇成一体创作了划时代的《亚威农少女》。创作这幅画的动因是画家在偶然机会参观了巴黎人类博物馆时,被非洲土著人艺术,特别是黑人雕刻那种简练朴素、怪异和粗犷的造型所吸引,从中获得了灵感,开始了他的“黑人艺术时期”的创作,但塞尚后期作的那些《沐浴》女裸像也给他以具体的灵感。

在这幅画中没有统一的构图,色彩呆板生硬,指手划脚的人物没有了体积感。画中少女们变了形的脸,正是毕加索探索伊比利亚人和非洲黑人雕刻的结果。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使这幅画有点折衷和自相矛盾,画家企图把几何形体化了的人物和封闭背景的几何形体结合起来,但整个构思、画面形象和空间处理都宣布了现代绘画的一个新方向——立体派的艺术已经诞生。

凡高作品全集http://lhlxxjdedunet/kj/myweb/fangaowangzhan/fangaoqihua/niunan1/1883-85-1htm

星月夜 Starry Night

圣雷米 18896

油画 737×921cm

现存:New York,The Museum of Art

[历史]:

1889年5月8日,凡高来到离阿尔25公里的圣雷米,在精神病院治疗他是自愿的,那时,医生允许他白天外出写生这幅画中的村庄就是圣雷米6月,也就是他住院一个月后,画了这幅画这幅画现存于纽约现代艺术馆

[凡高说]:

凡高在圣雷米期间,对柏树产生了兴趣"我不断的想起丝柏树,我很诧异竟然没有为这些树作画,我想要以描绘向日葵的手法描绘它们丝柏树的线条与比例像极了埃及的金字塔"

当时的凡高已舍弃对传统基督教的信仰,但"宗教,可以说是我非常需要的于是,夜晚我出去画星星"

[馆长]:

这幅画恐怕是凡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了我试图评论她,但要说的太多太多,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了画面左侧是柏树,一棵燃烧的柏树!天空中有星星,她们翻滚着小镇似乎笼罩在某种不安之中圣雷米的那一夜果真如凡高笔下的那般扭曲,翻滚吗正忍受精神病折磨的凡高用这幅画要告诉我们什么他要选择死亡,还是

每当我观察这幅画时,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她的线条那么的粗糙,整个画面如此的混乱,但她的效果却是震撼的!我想也只有用震撼来形容了也许当你了解了当时凡高所处的困境,你会很自然的感到一种情绪,也许是消沉,也许是郁闷,但我更相信是一种激愤!

有一点我要澄清,凡高是个很易激动的人,但他绝不是个疯子!在作画时他极为清醒他画画很快,但绝不是胡画,就像这幅"星月夜",构图就十分的讲究

[关于此画]:

经典民谣曲"vincent"(Starry Starry Night)就是根据这幅画创作的,

[评论]:

这幅星月之夜是凡高深埋在灵魂深处的世界(宇宙进化)感受星云与棱线宛如一条巨龙不停的蠕动着暗绿褐色的柏树像一股巨形的火焰,由大地的深处向上旋冒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动,烦闷,动摇,在夜空中放射绚丽的色彩 --"世界名画与巨匠-凡高"

荷兰自古以来即有画月光风景的题材,但是能够像凡高般,把对宇宙庄严与神秘的敬畏之心表现在夜空的画家,却前所未有一方面表达高亢压抑的感情,另一方面画面构图又经过精确的计算画中以树木衬托天空,以获得构图上微妙的平衡,从这点来看,就可明白绝非是光靠激情即可画出来的 --"

凡高简介

"他的一生是人所经历的最为艰难困苦又成就辉煌的一生"

37岁的凡高在绝望中开枪自杀

到了今天,凡高已成为被人顶礼膜拜的伟大艺术家,一个异类,一个艺术史上永恒的天才和苦行僧 ----- [凡高艺术馆]

十九世纪伟大的艺术巨匠文森特·凡·高 (本站简称凡高) 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南部尊得特一个牧师家庭。他父亲叫西奥多卢·凡·高是当地牧师。母亲叫安娜·科尼莉亚,4年后,凡高的弟弟提奥出生,他是凡高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坚定的支持者与崇拜者。

小时候的凡高不爱学习,但他很有语言天赋。他会说英语,德语,法语,还会用它们写信。再加上后来学习宗教时学的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母语荷兰语,他总共会六种语言。这说明凡高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不是个疯子!这一点必须澄清!请见《"疯子"是不可以用来形容他的》一文。

1861年凡高进入小学读书。1869年,16岁的凡高在画商文森特伯伯(与凡高同名,简称文森特伯伯的介绍下,进入巴黎古比尔公司(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廊)的海牙分店工作。这家店是文森特伯伯一手创建的。现在的经理是年轻的特斯蒂格先生。店里出售绘画作品和名画复制品。凡高在那儿当店员。后因工作出色被转到伦敦分店工作。凡高质朴,真诚,热情的性格,使别人都很喜欢他,他的前途似乎也是一片光明,因为他的伯伯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之一,而他被认为是这位著名画商的理想继承人。

凡高在这段日子里通过工作,学习了大量的艺术知识,也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凡高一生都很爱读书,从他的信中就可以看出),这使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了很高的艺术鉴赏力,这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打下了基础。他最喜欢的画家是米勒,伦勃朗,布雷顿等人。

1871年,父亲被调往海尔沃特。

1872年夏天,凡高回到海尔沃特看望双亲,与在外地上学的弟弟提奥见面。8月,提奥前往海牙,凡高与弟弟度过了一段愉快而难忘的日子。提奥走后,他们开始了长达一生的书信来往。这650多封凡高写给提奥的书信,是我们了解凡高的最重要的资料。(请见本站凡高书信集)

1873年,提奥开始在古比尔公司布鲁塞尔分店工作,与凡高成了同行。

1874年,凡高在伦敦向房东的女儿求婚失败,受到了第一次巨大打击。心灰意冷的他对工作失去了热情,顾客和同事都对他很有看法。终在1876年初,凡高被古比尔公司解雇。

凡高通过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求得了一份老师的工作。1876年4月,他来到英国的海边城镇拉姆斯盖特 ,在斯托克斯先生办的学校当没有薪水的见习教师。7月,学校迁往艾勒沃斯,但试用期过后凡高仍没有领到工资。他开始另谋出路。这时,他有幸结识了当地的琼斯牧师,并在牧师所办的学校任助理教师,后来做起了助理牧师,甚至凡高有了自己的第一次传教。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因为在伦敦失恋后,就已经投身了宗教,并成了一名“宗教狂热分子”。

12月,凡高回家过圣诞节。此后再没有返回英国。具体原因不详。

1877年,又是在文森特伯伯的帮助之下,凡高到多德雷赫特一家书店当店员。但因为他全身心地投入了宗教,怠慢了工作,4个月后再次失去了工作。

1877年5月,经父亲同意,他来到阿姆斯特丹,住在当时是荷兰海军司令的约翰伯伯家准备神学院的入学考试。凡高的舅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给他找来了最好的老师。但因为急于从事实际工作和痛恨晦涩的拉丁文和希腊文,他放弃了继续学习。

1878年7月,又进入布鲁塞尔传教士学校学习,但还是没有取得毕业任命书。

同年12月,他毅然前往比利时博里那日矿区从事牧师工作。那是一个如地狱一般的地方,矿工们过着非人的生活,经常有瓦斯爆炸事故。为了给矿工们最大帮助,凡高与矿工们吃住在一样的破房子里,并把自己全部的食物和物品送给他们,后因工作过于“热情”,形象过于“丑陋”,教会认为他损坏了牧师的形象,把他解雇了。但凡高的行为得到了矿工们的尊重,有些人把他看作一位圣人。

再一次被解雇后的凡高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继续义务从事传教和救助工作。这时,他打算从事艺术了!

1880年10月,在朋友的推荐下,前往布鲁塞尔边学习边创作。

1881年4月,凡高返回父母居住的埃顿。他开始了绘画的学习和创作,而他的家人和亲戚已开始对他失望(其实一直都很失望)。可是此时,凡高深埋心底的对艺术的热情才刚刚开始燃烧。

在埃顿期间,他爱上了刚刚丧夫的表姐凯(就是曾帮助过凡高的牧师舅舅的女儿 ),他和凯很谈得来,但当他提出要和她结婚时,又一次被拒绝了!凯逃回了阿姆斯特丹。痴情的凡高到凯双亲的住处找她,但凯的父亲拒绝了凡高的请求,凡高将一只手放到点燃的蜡烛上,故意让火烧自己,凯的父亲最后不得不吹灭了蜡烛凡高还是离开了。

又一次遭到打击的凡高来到海牙,他得到了已经很有名气的画家亲戚安东·莫夫(又译成毛威)的帮助,凡高在莫夫的指点下,绘画技法进步很快。他还得到了海牙古比尔分店经理特斯蒂格的支持。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凡高曾拒绝莫夫的建议:画石膏像。不过比较合理的说法是,因为凡高与女西恩交往,才最终与莫夫和特斯蒂格绝交。他的生活又陷入了困境。他只能弟弟提奥每月寄来的钱维持生活,而这种弟弟养活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凡高自杀。

1882年2月,凡高结识了女西恩并同她同居。出于对其悲惨生活的同情,凡高决定和西恩一起过平静的生活。所有人都反对他们的结合,甚至是提奥。他们最终还是分手了。

9月中旬,与西恩分手后的凡高,离开海牙前往荷兰北部的德伦特,开始了几个月的流浪与创作。

1883年底已30岁的凡高来到父母在纽南的新家。

1885年3月26日,凡高的父亲去世。当年凡高完成了他的一幅著名作品(所谓著名是后来人的评价,当时的凡高根本无人知晓)《吃土豆的人》。这个时期的凡高受到荷兰画派,伦勃朗等画家的影响,画面深沉,厚实,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而喜欢画农民一方面是出于对劳动者的尊敬和崇尚,也是受了他的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

1885年11月,凡高到安特卫普一边创作一边学习。他开始推崇卢本斯,还接触了日本浮世绘。

1886年2月,凡高突然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同住。提奥在当时已是小有名气的画商了,他十分推崇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在弟弟的介绍下,凡高结识了保罗·高更、埃米尔·贝尔纳、图卢兹-劳特累克、卡米尔·毕沙罗、修拉等画家。还结识了经营绘画用品的唐基。这一时期的凡高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画面变得明亮、清新,并运用了如点彩法等的一些印象派技法。同时,他也开始了著名的自画像的创作。

1888年初,35岁的凡高厌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寻找它向往的灿烂的阳光和无垠的农田。他租下了"黄房子",准备建立“画家之家”(又称“南方画室”)。他的创作真正进入了高潮。《向日葵》《夜间咖啡座-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收获景象》《海滨渔船》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但他依然只能提奥的资助生活。

在阿尔期间,凡高认识了邮递员鲁林,善良的鲁林可能是凡高在阿尔唯一的朋友。凡高还为他们一家画了很多肖像画。

10月,高更来到阿尔与凡高同住,这是凡高梦寐以求的。他为了装饰高更的屋子,打算画一打(12幅)的向日葵,可惜没有完成。他对高更的感情很复杂。他很尊重高更,但他们因性格上的差异和艺术上的分歧经常争吵。后来凡高因过度劳累,而变得时常精神失常。在一次与高更争吵后,他失去理智,企图“刺杀”高更,高更跑开后,凡高回到“黄房子”,割下了右耳的一部分献给了一个当地女这就是著名的“割耳事件”。高更走了,凡高想建立“画家之家”的宏伟计划就此终结。他也陷入了精神疾病的泥潭。

1889年4月,提奥结婚了。

5月,凡高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圣雷米的修道院接受精神病治疗(凡高得的应该是癫痫病,有人研究得到的结论认为:凡高得这种病有遗传因素,因为他们家族有这种病史)。

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发一次病,但平时他极为清醒(癫痫病人在不发病时就像常人一样),还创作了大量作品。这时的凡高已完全超越了印象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用心灵作画的大师!

凡高认为:绘画不能仅仅满足于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应当在凭感觉与真实地描绘自然的同时,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可以说,用绘画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感受是此后一些画派,甚至整个现代艺术的主题。可在当时,凡高和高更等人根本不被理解,所以凡高一生只卖出过一幅油画,他近十年的艺术创作都是在提奥的资助下进行的。《星月夜》是圣雷米时期最著名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他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

1890年5月,凡高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和他的妻子,及他们刚出生一年多的儿子见面(凡高的侄子也叫文森特·凡·高,后来成为出色的工程师,荷兰阿姆斯特丹凡高美术馆就是在他的奔走下建立的。)

5月21日,凡高搬到巴黎附近的奥维尔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一切都很顺利。但《麦田与乌鸦》这一著名作品被认为预示了凡高的死亡。

7月27日,星期天。在外出写生时,凡高开枪自杀!但没有打中要害,被人抬回家,他拒绝接受治疗。(也有说是子弹太深了,已无法医治。)

7月28日一早,提奥赶到奥维尔。他坐在凡高床边和他一起回忆童年的时光

凡高说:“痛苦将永存”

7月29日黎明,凡高逝世。

7月30日,举行了葬礼。参加葬礼的只有提奥,加歇,贝尔纳,鲁西安·毕沙罗(著名画家毕沙罗之子),唐基。

自杀后,在凡高身上发现的一封信中,凡高说:“说到我的事业,我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溃。”

提奥因过于悲痛也卧床不起,在凡高去世六个月后,也去世了。

后来,他与凡高一同葬在奥维尔墓园。他们兄弟的故事将感动全世界。

此后,在提奥妻子乔安娜的努力下(她把凡高的画借出展览。其实,在凡高临死前,已经有评论家赞美凡高了),凡高的名望越来越大。

1907年凡高的母亲去世。他活到了他儿子成名的那一天-------,她还为曾扔过凡高的画而感到后悔。

提奥的妻子乔安娜整理了凡高堆积如山的油画和素描,及写给提奥的几百封信。

1914年,凡高书信集出版。凡高的一生渐渐被全世界的人所知。

1927年,乔安娜去世。

1934年,《渴望生活----凡高传》出版。到了今天,此书已销售几千万册,许多人是通过这本书才喜欢上凡高的。

1962年,在凡高侄子的努力下,荷兰政府修建了阿姆斯特丹 国立凡高美术馆,永久珍藏凡高的作品和书信。这也是现在收藏凡高作品最多的艺术馆。

1978年凡高的侄子去世。他生前看到了凡高美术馆的建成。

到了今天,凡高已成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

他的《加歇医生像》仍保持着世界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8250万美元。

凡高37岁就死了,他的主要作品都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完成的。现存有油画800余幅,素描1000余幅,还有水彩,版画等作品。本站只选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作品向大家展示。

凡高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他说:“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凡高,高更,塞尚,都是后印象派的杰出画家,他们都超越了印象派绘画,是现代艺术的导师和照亮人类艺术史的永恒的明星!

注:1987年3月伦敦古画拍卖市场上凡高的《向阳葵》被日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以2250万英磅的高价买下。(按近期比价 1英磅=15。8元人民币,约合人民币35550万元,即:3亿5仟5百5拾万元,另一次拍买会上《加歇医生像》以8250万元美元成交,仍保持着世界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约合人民币6、8475亿元,真可谓价值连城。)

1907年,毕加索画出了这一幅《亚威农少女》。这是一幅与以往的艺术方法彻底决裂的立体主义作品,当时不免要遭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嘲讽和指责。毕加索的朋友们对这一突变也纷纷议论,最后的评语是全盘否定:奥列-斯泰因说,他想创造四度空间。马蒂斯说,这是一种暴行,是企图嘲笑现代运动,发誓要让毕加索"沉下去"。他的好友乔治·勃拉克也不给予一句赞语,第一次评论时,只淡淡说了一句:"这好象在表示我们应该换换口味,用麻屑和石蜡来代替我们吃惯的东西。"一位俄国收藏家感慨地说:"这对法国艺术来说,是多么大的损失啊!"

《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毕加索与勃拉克也成了这一画派的风云人物。此画作于1907年春。

在1909年末,毕加索从事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作品的创作,这件作品是他的经验总结,并且标志着他未来的活动朝现代派方向发展的开端。这部作品就是《阿维尼翁的少女》。这位西班牙画家的着眼点,不像野兽派那样放在色彩上,而是放在形体上,他采用灵活多变且层层分解的、雄浑有力的、宽广而有概括性的平面造型的手法,把形体的结构随心所欲地组合起来。这些平面甚至发展到超越单个的物象,囊括周围的全部空间。这时我们还没有达到完全理性地控制物体,但是,毕加索的画已经导致我们必须走上这一道路。到1909年,毕加索才确立了真正崭新的绘画语言,这语言是从事物的内涵去认识和解析,而不再只是从事物的视觉表象来描绘事物的形象了。

《阿维尼翁的少女》彻底否定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视三度空间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绘画。毕加索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这一点在当时来说,是人类对神的一种亵渎行为。同时它废除远近法式的空间表现,舍弃画面的深奥感,而把量感或立体要素全体转化为平面性。这幅画,既受到塞尚的影响,又明显的反映了黑人雕刻艺术的成就。强化变形,其目的也是增加吸引力。毕加索说:“我把鼻子画歪了,归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们去注意鼻子。”

这幅画对艺术界的冲击相当大,展出时,蒙马特的艺术家们都以为他发疯了。马蒂斯说那是一种“煽动”,也有人说这是一种“自杀”。有人感到困惑不解,有人怒不可遏。布拉克这位受到塞尚影响的画家也甚为惊讶,然而他知道另一种艺术的形式已经诞生了。 这种新创造的造型原理,成为立体派及以后的现代绘画所追求的对象。《阿维尼翁的少女》不仅是毕加索一生的转折点,也是艺术史上的巨大突破。要是没有这幅画,立体主义也许不会诞生。所以人们称呼它为现代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图:

20世纪初法国画坛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1905年秋季沙龙展出野兽派的作品,同时期在塞尚美术馆和1906年举办纪念这位大师去世的展览,这些与传统决裂的作品展对毕加索(巴布罗.路易兹.毕卡索1881-1973 享年92岁生日:10月25日 天蝎座 西班牙人。1900年至巴黎,1904年以后定居法国)和一大批富有探索精神的青年画家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1907年的春天,毕加索将所受的各种影响汇成一体创作了划时代的《亚威农少女》。创作这幅画的动因是画家在偶然机会参观了巴黎人类博物馆时,被非洲土著人艺术,特别是黑人雕刻那种简练朴素、怪异和粗犷的造型所吸引,从中获得了灵感,开始了他的“黑人艺术时期”的创作,但塞尚后期作的那些《沐浴》女裸像也给他以具体的灵感。

在这幅画中没有统一的构图,色彩呆板生硬,指手划脚的人物没有了体积感。画中少女们变了形的脸,正是毕加索探索伊比利亚人和非洲黑人雕刻的结果。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使这幅画有点折衷和自相矛盾,画家企图把几何形体化了的人物和封闭背景的几何形体结合起来,但整个构思、画面形象和空间处理都宣布了现代绘画的一个新方向——立体派的艺术已经诞生。

凡高作品全集

星月夜 Starry Night

圣雷米 18896

油画 737×921cm

现存:New York,The Museum of Art

[历史]:

1889年5月8日,凡高来到离阿尔25公里的圣雷米,在精神病院治疗他是自愿的,那时,医生允许他白天外出写生这幅画中的村庄就是圣雷米6月,也就是他住院一个月后,画了这幅画这幅画现存于纽约现代艺术馆

[凡高说]:

凡高在圣雷米期间,对柏树产生了兴趣"我不断的想起丝柏树,我很诧异竟然没有为这些树作画,我想要以描绘向日葵的手法描绘它们丝柏树的线条与比例像极了埃及的金字塔"

当时的凡高已舍弃对传统基督教的信仰,但"宗教,可以说是我非常需要的于是,夜晚我出去画星星"

[馆长]:

这幅画恐怕是凡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了我试图评论她,但要说的太多太多,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了画面左侧是柏树,一棵燃烧的柏树!天空中有星星,她们翻滚着小镇似乎笼罩在某种不安之中圣雷米的那一夜果真如凡高笔下的那般扭曲,翻滚吗正忍受精神病折磨的凡高用这幅画要告诉我们什么他要选择死亡,还是

每当我观察这幅画时,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她的线条那么的粗糙,整个画面如此的混乱,但她的效果却是震撼的!我想也只有用震撼来形容了也许当你了解了当时凡高所处的困境,你会很自然的感到一种情绪,也许是消沉,也许是郁闷,但我更相信是一种激愤!

有一点我要澄清,凡高是个很易激动的人,但他绝不是个疯子!在作画时他极为清醒他画画很快,但绝不是胡画,就像这幅"星月夜",构图就十分的讲究

[关于此画]:

经典民谣曲"vincent"(Starry Starry Night)就是根据这幅画创作的,

[评论]:

这幅星月之夜是凡高深埋在灵魂深处的世界(宇宙进化)感受星云与棱线宛如一条巨龙不停的蠕动着暗绿褐色的柏树像一股巨形的火焰,由大地的深处向上旋冒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动,烦闷,动摇,在夜空中放射绚丽的色彩 --"世界名画与巨匠-凡高"

荷兰自古以来即有画月光风景的题材,但是能够像凡高般,把对宇宙庄严与神秘的敬畏之心表现在夜空的画家,却前所未有一方面表达高亢压抑的感情,另一方面画面构图又经过精确的计算画中以树木衬托天空,以获得构图上微妙的平衡,从这点来看,就可明白绝非是光靠激情即可画出来的 --"

凡高简介

"他的一生是人所经历的最为艰难困苦又成就辉煌的一生"

37岁的凡高在绝望中开枪自杀

到了今天,凡高已成为被人顶礼膜拜的伟大艺术家,一个异类,一个艺术史上永恒的天才和苦行僧 ----- [凡高艺术馆]

十九世纪伟大的艺术巨匠文森特·凡·高 (本站简称凡高) 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南部尊得特一个牧师家庭。他父亲叫西奥多卢·凡·高是当地牧师。母亲叫安娜·科尼莉亚,4年后,凡高的弟弟提奥出生,他是凡高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坚定的支持者与崇拜者。

小时候的凡高不爱学习,但他很有语言天赋。他会说英语,德语,法语,还会用它们写信。再加上后来学习宗教时学的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母语荷兰语,他总共会六种语言。这说明凡高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不是个疯子!这一点必须澄清!请见《"疯子"是不可以用来形容他的》一文。

1861年凡高进入小学读书。1869年,16岁的凡高在画商文森特伯伯(与凡高同名,简称文森特伯伯的介绍下,进入巴黎古比尔公司(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廊)的海牙分店工作。这家店是文森特伯伯一手创建的。现在的经理是年轻的特斯蒂格先生。店里出售绘画作品和名画复制品。凡高在那儿当店员。后因工作出色被转到伦敦分店工作。凡高质朴,真诚,热情的性格,使别人都很喜欢他,他的前途似乎也是一片光明,因为他的伯伯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之一,而他被认为是这位著名画商的理想继承人。

凡高在这段日子里通过工作,学习了大量的艺术知识,也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凡高一生都很爱读书,从他的信中就可以看出),这使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了很高的艺术鉴赏力,这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打下了基础。他最喜欢的画家是米勒,伦勃朗,布雷顿等人。

1871年,父亲被调往海尔沃特。

1872年夏天,凡高回到海尔沃特看望双亲,与在外地上学的弟弟提奥见面。8月,提奥前往海牙,凡高与弟弟度过了一段愉快而难忘的日子。提奥走后,他们开始了长达一生的书信来往。这650多封凡高写给提奥的书信,是我们了解凡高的最重要的资料。(请见本站凡高书信集)

1873年,提奥开始在古比尔公司布鲁塞尔分店工作,与凡高成了同行。

1874年,凡高在伦敦向房东的女儿求婚失败,受到了第一次巨大打击。心灰意冷的他对工作失去了热情,顾客和同事都对他很有看法。终在1876年初,凡高被古比尔公司解雇。

凡高通过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求得了一份老师的工作。1876年4月,他来到英国的海边城镇拉姆斯盖特 ,在斯托克斯先生办的学校当没有薪水的见习教师。7月,学校迁往艾勒沃斯,但试用期过后凡高仍没有领到工资。他开始另谋出路。这时,他有幸结识了当地的琼斯牧师,并在牧师所办的学校任助理教师,后来做起了助理牧师,甚至凡高有了自己的第一次传教。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因为在伦敦失恋后,就已经投身了宗教,并成了一名“宗教狂热分子”。

12月,凡高回家过圣诞节。此后再没有返回英国。具体原因不详。

1877年,又是在文森特伯伯的帮助之下,凡高到多德雷赫特一家书店当店员。但因为他全身心地投入了宗教,怠慢了工作,4个月后再次失去了工作。

1877年5月,经父亲同意,他来到阿姆斯特丹,住在当时是荷兰海军司令的约翰伯伯家准备神学院的入学考试。凡高的舅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给他找来了最好的老师。但因为急于从事实际工作和痛恨晦涩的拉丁文和希腊文,他放弃了继续学习。

1878年7月,又进入布鲁塞尔传教士学校学习,但还是没有取得毕业任命书。

同年12月,他毅然前往比利时博里那日矿区从事牧师工作。那是一个如地狱一般的地方,矿工们过着非人的生活,经常有瓦斯爆炸事故。为了给矿工们最大帮助,凡高与矿工们吃住在一样的破房子里,并把自己全部的食物和物品送给他们,后因工作过于“热情”,形象过于“丑陋”,教会认为他损坏了牧师的形象,把他解雇了。但凡高的行为得到了矿工们的尊重,有些人把他看作一位圣人。

再一次被解雇后的凡高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继续义务从事传教和救助工作。这时,他打算从事艺术了!

1880年10月,在朋友的推荐下,前往布鲁塞尔边学习边创作。

1881年4月,凡高返回父母居住的埃顿。他开始了绘画的学习和创作,而他的家人和亲戚已开始对他失望(其实一直都很失望)。可是此时,凡高深埋心底的对艺术的热情才刚刚开始燃烧。

在埃顿期间,他爱上了刚刚丧夫的表姐凯(就是曾帮助过凡高的牧师舅舅的女儿 ),他和凯很谈得来,但当他提出要和她结婚时,又一次被拒绝了!凯逃回了阿姆斯特丹。痴情的凡高到凯双亲的住处找她,但凯的父亲拒绝了凡高的请求,凡高将一只手放到点燃的蜡烛上,故意让火烧自己,凯的父亲最后不得不吹灭了蜡烛凡高还是离开了。

又一次遭到打击的凡高来到海牙,他得到了已经很有名气的画家亲戚安东·莫夫(又译成毛威)的帮助,凡高在莫夫的指点下,绘画技法进步很快。他还得到了海牙古比尔分店经理特斯蒂格的支持。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凡高曾拒绝莫夫的建议:画石膏像。不过比较合理的说法是,因为凡高与女西恩交往,才最终与莫夫和特斯蒂格绝交。他的生活又陷入了困境。他只能弟弟提奥每月寄来的钱维持生活,而这种弟弟养活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凡高自杀。

1882年2月,凡高结识了女西恩并同她同居。出于对其悲惨生活的同情,凡高决定和西恩一起过平静的生活。所有人都反对他们的结合,甚至是提奥。他们最终还是分手了。

9月中旬,与西恩分手后的凡高,离开海牙前往荷兰北部的德伦特,开始了几个月的流浪与创作。

1883年底已30岁的凡高来到父母在纽南的新家。

1885年3月26日,凡高的父亲去世。当年凡高完成了他的一幅著名作品(所谓著名是后来人的评价,当时的凡高根本无人知晓)《吃土豆的人》。这个时期的凡高受到荷兰画派,伦勃朗等画家的影响,画面深沉,厚实,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而喜欢画农民一方面是出于对劳动者的尊敬和崇尚,也是受了他的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

1885年11月,凡高到安特卫普一边创作一边学习。他开始推崇卢本斯,还接触了日本浮世绘。

1886年2月,凡高突然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同住。提奥在当时已是小有名气的画商了,他十分推崇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在弟弟的介绍下,凡高结识了保罗·高更、埃米尔·贝尔纳、图卢兹-劳特累克、卡米尔·毕沙罗、修拉等画家。还结识了经营绘画用品的唐基。这一时期的凡高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画面变得明亮、清新,并运用了如点彩法等的一些印象派技法。同时,他也开始了著名的自画像的创作。

1888年初,35岁的凡高厌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寻找它向往的灿烂的阳光和无垠的农田。他租下了"黄房子",准备建立“画家之家”(又称“南方画室”)。他的创作真正进入了高潮。《向日葵》《夜间咖啡座-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收获景象》《海滨渔船》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但他依然只能提奥的资助生活。

在阿尔期间,凡高认识了邮递员鲁林,善良的鲁林可能是凡高在阿尔唯一的朋友。凡高还为他们一家画了很多肖像画。

10月,高更来到阿尔与凡高同住,这是凡高梦寐以求的。他为了装饰高更的屋子,打算画一打(12幅)的向日葵,可惜没有完成。他对高更的感情很复杂。他很尊重高更,但他们因性格上的差异和艺术上的分歧经常争吵。后来凡高因过度劳累,而变得时常精神失常。在一次与高更争吵后,他失去理智,企图“刺杀”高更,高更跑开后,凡高回到“黄房子”,割下了右耳的一部分献给了一个当地女这就是著名的“割耳事件”。高更走了,凡高想建立“画家之家”的宏伟计划就此终结。他也陷入了精神疾病的泥潭。

1889年4月,提奥结婚了。

5月,凡高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圣雷米的修道院接受精神病治疗(凡高得的应该是癫痫病,有人研究得到的结论认为:凡高得这种病有遗传因素,因为他们家族有这种病史)。

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发一次病,但平时他极为清醒(癫痫病人在不发病时就像常人一样),还创作了大量作品。这时的凡高已完全超越了印象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用心灵作画的大师!

凡高认为:绘画不能仅仅满足于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应当在凭感觉与真实地描绘自然的同时,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可以说,用绘画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感受是此后一些画派,甚至整个现代艺术的主题。可在当时,凡高和高更等人根本不被理解,所以凡高一生只卖出过一幅油画,他近十年的艺术创作都是在提奥的资助下进行的。《星月夜》是圣雷米时期最著名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他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

1890年5月,凡高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和他的妻子,及他们刚出生一年多的儿子见面(凡高的侄子也叫文森特·凡·高,后来成为出色的工程师,荷兰阿姆斯特丹凡高美术馆就是在他的奔走下建立的。)

5月21日,凡高搬到巴黎附近的奥维尔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一切都很顺利。但《麦田与乌鸦》这一著名作品被认为预示了凡高的死亡。

7月27日,星期天。在外出写生时,凡高开枪自杀!但没有打中要害,被人抬回家,他拒绝接受治疗。(也有说是子弹太深了,已无法医治。)

7月28日一早,提奥赶到奥维尔。他坐在凡高床边和他一起回忆童年的时光

凡高说:“痛苦将永存”

7月29日黎明,凡高逝世。

7月30日,举行了葬礼。参加葬礼的只有提奥,加歇,贝尔纳,鲁西安·毕沙罗(著名画家毕沙罗之子),唐基。

自杀后,在凡高身上发现的一封信中,凡高说:“说到我的事业,我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溃。”

提奥因过于悲痛也卧床不起,在凡高去世六个月后,也去世了。

后来,他与凡高一同葬在奥维尔墓园。他们兄弟的故事将感动全世界。

此后,在提奥妻子乔安娜的努力下(她把凡高的画借出展览。其实,在凡高临死前,已经有评论家赞美凡高了),凡高的名望越来越大。

1907年凡高的母亲去世。他活到了他儿子成名的那一天-------,她还为曾扔过凡高的画而感到后悔。

提奥的妻子乔安娜整理了凡高堆积如山的油画和素描,及写给提奥的几百封信。

1914年,凡高书信集出版。凡高的一生渐渐被全世界的人所知。

1927年,乔安娜去世。

1934年,《渴望生活----凡高传》出版。到了今天,此书已销售几千万册,许多人是通过这本书才喜欢上凡高的。

1962年,在凡高侄子的努力下,荷兰政府修建了阿姆斯特丹 国立凡高美术馆,永久珍藏凡高的作品和书信。这也是现在收藏凡高作品最多的艺术馆。

1978年凡高的侄子去世。他生前看到了凡高美术馆的建成。

到了今天,凡高已成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

他的《加歇医生像》仍保持着世界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8250万美元。

凡高37岁就死了,他的主要作品都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完成的。现存有油画800余幅,素描1000余幅,还有水彩,版画等作品。本站只选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作品向大家展示。

凡高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他说:“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凡高,高更,塞尚,都是后印象派的杰出画家,他们都超越了印象派绘画,是现代艺术的导师和照亮人类艺术史的永恒的明星!

注:1987年3月伦敦古画拍卖市场上凡高的《向阳葵》被日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以2250万英磅的高价买下。(按近期比价 1英磅=15。8元人民币,约合人民币35550万元,即:3亿5仟5百5拾万元,另一次拍买会上《加歇医生像》以8250万元美元成交,仍保持着世界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约合人民币6、8475亿元,真可谓价值连城。)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猎人笔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猎人笔记》读后感1

 俄罗斯辽阔的大地上,有着瑰丽的自然风光。同样,也有着深受压迫的,可爱热情的农民。

 通读全书,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可恨的人物莫过于那各色各样的地主,他们有的凶残暴戾,有的贪婪狡诈,有的伪善阴险,但无一不是卑劣而漠视人命的,就像《独院地主奥夫谢尼科夫》一文中那专横残暴的大地主,骑马到一地,手一挥,这片土地就是他的领地,土地的原主人要去法院申诉,却遭猎师毒打,大地主硬是夺取了土地。可这样一个残酷无情的人,却对他的狗表现出无比的关爱。当他的爱犬死去,他便下令奏起音乐,竖起石碑。难道在他的眼中,人命都无法与一条狗的性命相比?这些“优雅的“恶棍,如同披着斯文外表的恶魔,这群腐朽的人,就像蛀虫一样,逐渐腐蚀掉了一切。

 在恶魔压迫下的农民,无疑是可怜而不幸的,《总管》一文中,那快家破人亡的安季普一家,他们也曾寻求过帮助,可是一点用也没有,“两个庄稼人又在原地站了一会儿,互相望了望,便头也不回地慢慢往家里走去,两人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什么?是绝望。他们走向的是哪?是更加黑暗的未来。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实。

 但是,希望仍然存在,书中第一篇提到的霍尔和卡里内奇这对忘年交就是其表现。他们虽外貌,性格各不相同,但都是自信,有自尊的人,他们住在卡路格森的深处,也只有这样偏远的地方,才能避开那些耳目,才能过着独立和自由的生活,这也是在窒息人性的农奴制度下,唯一的桃花源了。

 真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哪!

《猎人笔记》读后感2

 脚下是漫长荒芜的沙滩,头顶是烈日带来的无尽的酷暑。几个纤夫为了一块黑面包,就这样屈服在地主的膝下。

 他们代表的不仅只是10个悲惨的生命,还有千千万万的纤夫和农奴在他们背后,不这样怎么支撑着地主的光鲜亮丽。

 这就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就是《猎人笔记》所揭示的这个黑暗沙俄,也正是这一幅画和这一本书点燃了农奴们心中的烈火,直至燎原。

 对上司甜言蜜语,对农奴冷酷无情,这,是农奴的愤怒;剥削农奴,花天酒地,这,是农奴的愤怒;外表宽厚有礼,本质心如蛇蝎,这,是地主的虚伪。只顾眼前,贪婪无度的地主永远不会知道,农民是弹簧,是皮筋,你若是对他不好,他对你也不会手下留情,地主的行为终于结出了恶果,尝到了失败的味道,他们贪婪的胃总有一天会被撑破,一点的星火就可以在这片土地上烧起熊熊大火。

 我又想起了《穷人》这个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故事,往往穷人们会比富人善良,富人们早已被钱海冲昏了头,只有淳朴的穷人才会同情生命和自己一样悲惨的人。

 《猎人笔记》发表十年后,沙皇宣布取消奴隶制度,地主们终于耐不住烈火的灼烤和人性扭曲的煎熬。三十年后,工人们也拿起了自己的武器为了美好的未来去蹦,去跑,去跳,去战斗,去推翻了沙皇的统治。

 那几个烈日下纤夫的面孔早已泛黄,成为了历史,只是听见“我们终于站起来了!”的声音在回荡。

《猎人笔记》读后感3

 暑假里《猎人笔记》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它的作者是俄国杰出作家——伊·谢·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也是他的成名作。

 《猎人笔记》这本书主要写的是“我”——一个贵族后代,在各个地方打猎时所碰到的不同的事情,第一个故事是我最喜欢的,他讲述了“我”与好朋友波卢特金,一个小地主所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波卢特金经常城里富裕人家的闺女求婚,但是全部遭到拒绝,还把自家的酸桃子和坏水果给追求对象的高堂吃,非常可笑。“我”在波卢特金的介绍下,还认识了霍里和卡利内奇这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朋友,霍里子孙满堂,有着好几个儿媳和儿子,天天快快乐乐,出手大方,穿着牛皮鞋,而卡利内奇呢,却是一个只会每天陪着主人波卢特金打猎,穿着草鞋的人,而且因为惧内,连一个儿女都没有,但是他们却都很尊敬自己的主人——波卢特金。

 这本书前几个故事虽然讲的是美好的回忆,每当我读到:“明朗的天空上稍稍飘动着高高的稀疏的云朵,白中带点黄,宛如晚来的春雪,有时又像卸下的白帆,平平的,长长的。”时候,我都会想放声朗读,抒发对作者写景奇特的深深的喜爱。但是,读到后面,只要我仔细的读的时候,我发现了,这本书其实表达的是作者对农奴制强烈的不满,对侮辱地主的绝对倾向,作者在各个地方都侧面的表达出了地主残暴、狠毒、贪婪以及虚伪、愚蠢、空虚、无耻等等的性格,可惜后来导致被当时的沙皇政府中的教育大臣发觉,后来把作者在故里监管一年。屠格涅夫的勇敢表达出自己的不满这一性格,让我深深的钦佩与赞赏。

《猎人笔记》读后感4

 有一片竹林,邀明月,点小灯,捧好书。竹影斑驳,灯火摇曳。书中的人物似乎出现在我的眼前。

 亨特笔记,多么精彩的标题!看似猎人的字条,实际上,在花鸟和袅袅上升的微风背后,是邪恶的农奴社会。生活在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都很悲惨。

 以文章《两地主》为例。其中一个房东,——马尔达里·阿波罗·内奇,看上去很热情,但实际上他很残忍。就因为一只鸡在他的花园里乱窜,他命令——那塔尔卡,鸡的主人,被殴打,并突然大笑起来。这是多么残酷啊!

 一阵风吹过,竹子摇曳,我陷入沉思。

 地主瞧不起农奴,好像他们不如狗。但他们不知道,农奴也有尊严!这些农奴有一天会举起他们的手,打他们的指挥官!

 这让我想起了几千年前的小泽镇。那一天,大雨滂沱,这是死亡。不,不一定。因此,农民像农奴一样愤怒地反抗!尽管他们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轻轻地合上书,踏上一条狭窄的小路。我想起了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烈日和酷热下,一群渔民正在拉一艘大船。最后一个农奴无力地低下头,好像他已经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他才二十出头。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但他是个农奴,我能做些什么呢?农奴的汗水与河流交织在一起,他们已经达到了极限!

 当我回到家,我深深地被感动了。这是农奴的苦难。我们必须警告自己,这种现象不能再发生了!

《猎人笔记》读后感5

 在这几天,我重温了《猎人笔记》这本书,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美妙而传奇的故事往往使我陶醉。

 《猎人笔记》这本书想比是家喻户晓的,作者是屠格涅夫,他是十九世纪俄国杰出的作家,在他的一生四十余年的笔耕生活中,《猎人笔记》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一部形式独特的特写集。

 屠格涅夫又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创作中的语言总是显得那么简洁而明朗,让人感到清新,十分优雅,读起来确实是一种美的享受,每一篇都散发着俄罗斯的泥土芳香。

 屠格涅夫极擅长描写自然景物。日月星辰、天空白云、晨光暮霭、雨露风霜等自然界中的湖光山色、树林原野、香花野草、禽兽虫鱼、在他的神奇画笔下无不显得诗趣盎然,情味无穷。难怪托尔斯泰赞叹他的风景描写说:“只要他描上三笔两笔,自然景物极会冒出芬芳。”

 当然,在《猎人笔记》中我们不但可看到屠格涅夫长于写景,而且他可看到他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非凡功力。

 他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细节,例如《总管》中的侍仆菲多尔因一点过失,主人佩诺奇金便一声令下要惩罚他,这一细节就深刻地暴露了这位地主对待下人的冷酷无情。他还善于运用动物形象去比喻人物的性格,例如把那个胆小窝囊,一见到上司便浑身发抖的涅多皮尤斯金比喻成“像一只被抓住的小鸟”。这些手法使他在刻画人物性格时节约了大量笔墨,同时又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

 我们要学习屠格涅夫的写作特点,为自己的文章增添另一抹光亮与美丽!

《猎人笔记》读后感6

 《猎人笔记》是俄国杰出作家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的成名作,通过猎人狩猎活动,记述19世纪中俄国的农村生活。

 这是我从选读中精心挑选出的一本出,其中有几篇文章让我印象深刻。本书的第一篇——《霍利和卡里内齐》,文中讲述他们无论是兴趣爱好还是性格都截然不同,却是最好的朋友。霍利善良,注重实际,是一个现实主义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过上好日子,所以家庭十分美满,愿意和有钱有势的人打好关系。卡里内齐则完全相反,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有着自己的想法,不在乎生活的贫困,享受着精神上充实和满足。但是,他们两个人都非常尊重自己的主人——包鲁特京。

 此外,还有一篇文章让我颇有感触,那便是《里格夫村》。这篇文章主要刻画了一个绰号叫“树枝”的渔夫。他出场时已是六十来岁的老人,落魄不堪,头发乱成一团,衣服破破烂烂,脚上没穿鞋,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呼之欲出。他的生活经历教会了他服从,一辈子受地主阶层的控制,做过厨师、丑角等等,一切只能随着主人的喜好来定,甚至因为长相不好而被赶去做渔夫,过着悲惨的生活。

 本书就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作者惟妙惟肖地刻画出生活在最底层农奴的悲惨生活,表达了对农奴制的强烈不满,还从各个方面侧面表达了地主残暴狠毒,贪婪无耻以及虚伪愚蠢的性格特征。

 这让我明白凡事都要人人平等,社会阶层的差异,只会引起底层人民的不满。

《猎人笔记》读后感7

 当翻阅完《猎人笔记》的那一瞬间,内心不由得被屠格涅夫笔下的任务所感动。《猎人笔记》完美地赞扬了普通人纯朴、善良和真挚的品质。美好地讴歌了老百姓内心的精神世界。更歌颂了大美丽富饶的景观。为此我不由得称屠格涅夫为“神笔”。

 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品位完这本名著时,我地被的《美丽的梅洽河畔的卡西扬》吸引了。故事中的卡西扬是极其热爱大。他只要走进树林完全沉醉在。他会不由自主地学黄鹂鸣叫,学青蛙远跳,学那憨憨的小熊漫步,与森林的动物呼应。他浸透在了这世界。卡西扬热爱生活自由。他说我不喜欢禽兽,泛滥了自由。深富哲理的话。后来我才,这禽兽专横无理的财主,是常欺压老百姓的恶霸。而那自由却对地主的反抗与平等的。怎能去赞扬卡西扬,赞扬屠格涅夫呢?从身上学会了博大的爱和善良的纯朴及泯灭的自由的内心。卡西扬美丽的。

 这的作家屠格涅夫把笔下的任务写得栩栩如生,更让大优美的景色活跃在了纸上。

 《别任草地》和《树林与草原》更是猎人笔记中一曲举世无双的歌谣。当读者走进屠格涅夫笔下美丽夺目的“画卷”时,你看见七月的早晨灿烂的霞光,明亮的太阳,闪烁的星星在一同起舞;看见和睦自在的大家庭。你会心旷神怡,神清气爽。,你不称赞屠格涅夫为“大的诗人”。这也陶冶了我粗暴的性格。

 屠格涅夫笔下的《猎人笔记》让了进步的思想,耳目一新物及美丽宜人的风景。也让我学会了善良,纯朴,内心世界。

《猎人笔记》读后感8

 今天在孩子的房间发现了我上初中的时候买的一本屠格涅夫写的《猎人笔记》。这本书以前是从来没看过,今天随手翻看了几页,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16章——《活着的尸体》。

 当看到标题时,就浑身打冷颤,又带着惊奇。

 “活着的尸体”尸体能活着吗?带着这种疑问,继续读了下去,里面的主人公是——鲁克丽雅。听名字就知道是女的,继续读了几段,原来鲁克丽雅是一名女仆,活泼可爱,能歌善舞。

 可是她却因为一种怪病变得骨瘦如柴骨,她的皮肤干瘪发黑,就像即将死亡的花朵一样,可她依然乐观面对可怕的病魔。

 一天晚上鲁克丽雅做了一个噩梦,她梦见了死神,她一点也不害怕,反而高兴的对死神说:“太好了,你能把我带走吗?”

 为什么鲁克丽雅见到死神的第一刻不是害怕,而是高兴?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她有多么的痛苦。

 读完这篇文章,我发现了“不公平”这三个字。她的笑容被病魔带走了,她的痛苦被病魔带来了。尽管,命运对待鲁克丽雅非常残酷,但他依然坚强,乐观的活着,没有怨天尤人。

 为什么地主的餐桌上有山珍海味,而农奴只能忍饥挨饿。为什么地主都是身披绫罗绸缎,腰缠万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农奴们只能每天起早贪黑,拼命地帮干活。

 相比之下,我们不用起早摸黑的干活,更不会挥汗如雨地顶着太阳上班,每天能吃饱喝足,我们幸福多了。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每一天,过好每一天!

《猎人笔记》读后感9

 这本书的作者是俄-国的作家屠格涅夫。《猎人笔记》是一部形式独特的特写集,通过作者每一次打猎的所见所闻的细致描绘,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当时的俄-国社会的种种现实。这本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首先是一些地主的残暴、狠毒、虚伪、空虚、无耻等;其次作者也揭示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还从一些新角度去发现农民的才干、创造力、优良品种和丰富的精神世界。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在表现这些时,并不是直接描写,而是显得含蓄、简约,言有尽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作者在书中表达了他对农奴制的痛恨和批判、并指出是农奴制使广大的农民陷入悲惨的生活境地。作者对农民和农奴表示出深切的同情,同时也对那些高傲而自私的'贵族地主给予无情的嘲讽和鞭挞。

 这本书我已看过了4次了,每次看都有新的感觉。每次看我都会在书中画满不同的注释,这是我小舅教的,看书就要注上不懂的,注上自己的看法同时我也把写得好的句子写在我的读书笔记里!大学都第三年结束了,发现我把我爱看书的好习惯都改了,很久没看过书了!下个学期我要再看我爱看的书。

 这本书现在也不知送给谁或者借给谁了,希望看这本书的人同样会去欣赏书中描写美好大自然的好句子,让你走过作者的美丽的自然世界,感叹美景中发生的悲剧!

《猎人笔记》读后感10

 《猎人笔记》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上星期的某天我班上的xxx兴致勃勃地把它带到学校来,倒是让我先睹为快了。这是一本以散文的形式写成的小说,通过写“我”到各个地方去打猎时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情景,反映了俄国当时的社会生活。

 这本书深深吸引我的原因首先是作者对大自然风光的精彩描写。我的童年生活里也有田野、森林,小河和溪流,可是,我从来没有用心去感受它的美妙之处,然而本书中作者那生动、形象的描述激起了我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勾起了我对童年时代暑假生活的美好回忆。每每读到诸如“我坐在一片白桦林里,秋天的天气有点怪,一会儿阳光普照,一会儿又下起了小雨,天空中时而飘满白云,一忽儿又都散得干干净净,蓝蓝的天空显得纯洁、平静而温柔……”这样的句段时,都会有一种想放声朗读的欲望,的确可以陶冶性情。

 其次,本书二十五个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有善良的农民,有受欺凌的农奴,落魄的小地主和冷酷无情的贵族地主,每一个故事的结尾都留有余地供读者想象和思考,有着意犹未尽的滋味。

 书中的“我”是贵族出身,因为所受教育不同而与其他贵族地主的言行举止大相径庭,他以一个受人尊敬的猎人的姿态记录了农奴们平凡的生活故事,但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农民和农奴深切的同情之心,对贵族地主的高傲和自私还大胆地给予了讽刺和鞭挞,这一点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我欣赏书中的“我”,因为他热爱生活,因为他风度偏偏,因为他腹有诗书,因为他爱恨分明,更因为他“出淤泥而不染”!

《猎人笔记》读后感11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叫《猎人笔记》的书。书的作者是屠格涅夫(1818—1883),他是俄罗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被列宁誉为俄国当代的语言大师。

 全书以一个猎人的游猎为线索,串起二十五篇故事,描绘出一幅充溢油画质感的俄罗斯风情画卷。以简单的情节,不多的人物,刻画出俄罗斯独特而敦厚的世情民风。同时也反映了旧俄罗斯某些地主贪婪狡诈、无耻放荡、凶残暴戾的一面。

 在这本书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霍尔。霍尔是一个老头,秃头顶,小个头儿,宽肩膀,结实健壮。他的脸型很像苏格拉底:额头是高高的,疙疙瘩瘩的,眼睛是小小的,鼻子是翘翘的。他是个认真、务实的人,有经营管理的头脑,是个纯理性主义者。他讲究实际,所以他造房子,攒钱,跟东家和其他有钱有势的人搞好关系。他还想当一名商人,是个有梦想的人。他为了成为商人,努力的工作,起早贪黑,在工作上勤勤恳恳,最终,达成了他的目标。而我是一个爱幻想的人,对任何梦想都抱有希望,没有努力去追求。曾经就发生过一件让我后悔的事:在上个暑假,我准备参加吉他六级的考试,希望能考到“优”。我决定好好复习,可是我却在练习时心不在焉,极其不认真,结果却得了良好。我很失望,也很伤心。所以,我要学习霍尔,瞄准目标,克服各种困难,不懈努力,不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

《猎人笔记》读后感12

 当翻阅完《猎人笔记》的那一瞬间,我的内心不由得被屠格涅夫笔下的任务所感动。《猎人笔记》完美地赞扬了普通人纯朴、善良和真挚的品质。美好地讴歌了老百姓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更歌颂了大自然美丽富饶的自然景观。为此我不由得称屠格涅夫为“神笔”。

 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品位完这本名著时,我深深地被其中的《美丽的梅洽河畔的卡西扬》吸引了。故事中的卡西扬是极其热爱大自然的人。他只要走进树林就会完全沉醉在其中。他会不由自主地学黄鹂鸣叫,学青蛙远跳,学那憨憨的小熊漫步,与森林的动物呼应。他浸透在了这自然世界。卡西扬还是一位热爱生活向往自由的人。他说我不喜欢那些禽兽,因为它们泛滥了我的自由。这是一句深富哲理的话。后来我才知道,这禽兽代表的是那些专横无理的财主,是常欺压老百姓的恶霸。而那自由却有着对地主的反抗与平等的向往。我们怎能不能去赞扬卡西扬,赞扬屠格涅夫呢从他的身上我也学会了博大的爱和善良的纯朴及从来不会泯灭的自由的内心。卡西扬就是美丽的。

 这伟大的作家屠格涅夫不仅把笔下的任务写得栩栩如生,更让大自然优美的景色活跃在了纸上。

 《别任草地》和《树林与草原》更是猎人笔记中一曲举世无双的歌谣。当读者走进屠格涅夫笔下美丽夺目的“画卷”时,你就会看见七月的早晨灿烂的霞光,明亮的太阳,闪烁的星星在一同起舞;看见和睦自在的大家庭。这是你一定会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时,你不会不称赞屠格涅夫为“大自然的诗人”。这也陶冶了我粗暴的性格。

 屠格涅夫笔下的《猎人笔记》让我们看到了进步的思想,耳目一新的人物及美丽宜人的风景。也让我学会了善良,纯朴,丰富内心世界。

 屠格涅夫,你是俄国乃至世界的妙笔。

《猎人笔记》读后感13

 “漫长荒芜的沙滩上,炽热的阳光照着一张张黝黑消瘦的脸秀,一双双眼睛中闪烁着无助与绝望的光。遥遥望去,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前进着,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交织在一起。”这段话就是对列宾所作的一幅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描写。

 每每看过“农奴”一词,我就会迅速联想到一张张凄惨的面孔,无助痛苦的呻吟,而当看了《猎人笔记》这本书后,我就对“农奴”一词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也对当时俄罗斯的黑暗主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这本小说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两地主》这篇文章中的地主斯捷古诺夫。

 斯捷古诺夫称自己是一个“老实人”,“办事按老规矩”,生活中的一切都保持古风,他是个热情待客的人,因此在别人眼中他是个“好心肠的人”。但对于他身边的农民、奴仆来说,他却是个残暴无情的地主。他吩咐人鞭挞奴仆,自己坐在凉台上一边喝茶一边随着鞭打声的节奏喊:“啪啪啪!啪啪!啪啪!”

 文章的末尾,猎人的一句话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那一句“这就是旧俄罗斯呀!”不停在耳际回响。是啊,这不就是屠格涅夫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揭露与批判吗?这也是当时所有农奴饱受折磨的原因。这一句话包含着作者的无奈,揭露了黑暗社会的残暴与无情。

 缓缓合上书本,我的耳际又仿佛响起那一声声纤夫的呐喊,响起了那一声声人性的吐露……

《猎人笔记》读后感14

 最近为了上《麻雀》一课(同课异构)利用空闲时间,我看了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俄国的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写的《猎人笔记》。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这本书展示了一些地主的残暴、狠毒、虚伪、空虚、无耻;同时作者也揭示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还从一些新角度去发现农民的才干、创造力、优良品种和丰富的精神世界。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在表现这些时,并不是直接描写,而是显得含蓄、简约,言有尽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作者在书中表达了他对农奴制的痛恨和批判、并指出是农奴制使广大的农民陷入悲惨的生活境地。作者对农民和农奴表示出深切的同情,同时也对那些高傲而自私的贵族地主给予无情的嘲讽和鞭挞。

 这本书二十五个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有善良的农民,有受欺凌的农奴,落魄的小地主和冷酷无情的贵族地主,每一个故事的结尾都留有余地供读者想象和思考,有着意犹未尽的滋味。 这本书中的作者是贵族出身,因为所受教育不同而与其他贵族地主的言行举止大相径庭,他以一个受人尊敬的猎人的姿态记录了农奴们平凡的生活故事,但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农民和农奴深切的同情之心,对贵族地主的高傲和自私还大胆地给予了讽刺和鞭挞,这一点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猎人笔记》读后感15

 假期里我又看了一本有趣的书《猎人笔记》,让我印象深刻,又让我受益匪浅。这书书是俄罗斯的著名作家屠格涅夫,他有好多的作品,这《猎人笔记》是他的出名的作品。

 这本书里写的景物,景象是多么的美好。在幽默的森林里有了小鸟儿就变的热闹,有着高大的树木就变的生机勃勃。在平静的湖水里倒映出来的一切景象比真实的还要美好。可是在这美好的环境里却是有这杀戮和欺负还有不平……

 《猎人笔记》讲述的是屠格涅夫一个贵族的后代在打猎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事情,有着很多故事刻写的是每个地主的贪财和下流无耻好还有欺骗狠毒。而其中我最喜欢有一个小故事就是在卡鲁加省的地主包特鲁京和雷利还有卡里内奇。他在那里打猎认识了地主包特鲁京,随后有认识了雷利和卡里内奇。可笑的地主包特鲁京把自家的酸桃子和烂萍果送给那些姑娘要一个好老婆。太可笑了。雷利有一个美好的家庭,有着几个儿子和女儿。而卡利内奇却经常跟着包特鲁京打猎,对地主和其他人很好,可唯独他的妻子,那是又打又骂的。

 这25个小故事都很有趣,可我仔细读到后来才感觉这本书其实重点写的是当时俄罗斯这个国家里的地主和奴仆之间的不平。对地主制农奴的不平和反对,可他却无法改变着这一切。

 读完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现在我们之间的所有美好都是难得的,我们要珍惜啊!

1、基弗

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画家之一。他被公认为德国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和美术家。70年代,他曾师从德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前卫艺术家约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和Peter Dreher。 

基弗曾有“成长于第三帝国废墟之中的画界诗人”之称谓,其画无论创作手法还是呈现面貌均极为现代,但往往主题晦涩而富含诗意,隐含一种饱含痛苦与追索意味的历史感。这位怪僻而孤独的欧洲天才,创造了一个被自知之明和怜悯之心拯救了的世界之深刻反思的最终充满希望的景象。

2、格哈德·里希特

格哈德·里希特,1932年生于德国德累斯顿(Dresden),尽管自诩为德国的波普艺术家,但是格哈德·里希特和他的朋友对商业文化的认识与他们在美国与英国的同行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所处的经济政治环境的差异。

抽象绘画、基于照片的写实作品、具有极少主义倾向的绘画与雕塑风格等等,格哈德·里希特不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时地将惊奇带给这个既丰富又单调的艺术世界。

3、贾斯培·琼斯

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1930年5月15日-),生于美国奥古斯塔 (佐治亚州)。为美国当代艺术家,主要媒介为油画和版画。他的作品在美国由 Matthew Marks 画廊代理。

琼斯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其最著名的作品是旗帜(1954年-1955年),此作品是由他梦见的美国国旗所启发而作的。

琼斯的作品常被划分为新达达主义,而并非波普艺术,虽然其创作材料经常包括流行文化的图像和物件。尽管如此,许多关于波普艺术的介绍都会包括琼斯的作品,因为其所运用的再次赋予一张已知图像或事物新意义的创作手法。

4、雷纳托·古图索

雷纳托·古图索(Renato Guttuso)是意大利画家。他1911出生于巴勒莫,20岁来到罗马,很快成为浪漫主义的罗马学派的成员,还参加“米兰潮流运动”和战后的“新艺术阵线”。古图索十分关心社会现实并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

他早期的画风是表现主义的,并受到毕加索的影响;后期的作品是写实的,这是一种艺术的回归传统,但不是原来意义的传统,而是充满现代气息的写实。

5、乔治·莫兰迪

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 ,1890-1964)生于意大利波洛尼亚,是意大利著名的版画家、油画家。青年时考入波伦尼亚艺术学院,曾经长期在这所学院担任美术教师,教授版画课程。莫兰迪既推崇早期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也对此后各种流派的大胆探索有着强烈共鸣。

哥特弗莱德-勃姆在他的《乔治-莫兰迪的艺术观念》一文中写道:莫兰迪在他的“形而上”时期借用了这一异质,他着迷于塞尚对想象、构成和创造的拒绝。 以上哥特弗莱德-勃姆的这段文字,对理解莫兰迪的绘画十分重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31478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2
下一篇2023-08-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