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是历史上功劳最大的太子之一,作为太子是绝对合格的。比如在入主长安的时候,李建成作为李渊的左右手,统帅左路军,阻挡屈突通。在第一次试探性进攻洛阳的时候,与李世民一起领兵,在李世民征讨天下的时候,在关中进行后勤方面的保障,或者防范突厥。
还有在武德五年年底,剿抚并用,讨平刘黑闼。在后期防范突厥的过程当中,也作为陕西一线的二线总指挥,防范突厥偏师。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其实和造就李世民的原因一样,那就是李渊的缺乏进取心这个特征。作为大一统的开国皇帝,李渊绝对算是最舒服的之一,比他更舒服的,只怕只有那些继承祖宗位置的。
比如晋武帝或者是秦始皇,或者是篡位的,比如杨坚。作为一个实打实打下天下的帝国,李渊是所有开国皇帝当中最轻松,他统一的速度也是所有帝国当中最快。
这不是说李渊的能力强过于其他所有的开国君主,而是因为李渊的两个儿子成为大唐帝国的另外两匹马车,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其实历史上最可笑的事情是,李世民的亲信对李世民的忠诚固然史书上桩桩件件记得清楚,比如尉迟恭,段志玄不收太子的贿赂,张亮被抓,宁可受刑,也不吐露李世民的计划。
事实上,太子的那些下属,虽然有一些中低层的被李世民渗透,但是大多数,尤其是高层,对李建成的忠实程度一直很高。这点从玄武门之变,太子齐王府的反抗就能看出来。
甚至隋炀帝这个反面典型,在江都宫变之后,虽然自己身死,但是如许善心,独孤盛等,或者是给使营的表现来看,都比大唐上下对于李渊的忠实度更高。
第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不会允许李渊换太子。
历朝历代,都会对之前朝代的缺点和现象进行反思。比如说,晋武帝司马炎立了那么多王,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看到了曹魏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宗室不强。那么对于唐高祖李渊来说,他从隋朝吸取的教训一共有两条。其中第一条,就是不能轻易的废长立幼。
虽然从实际上来说,杨广的才华比杨勇更高,但是,废了杨勇,隋朝二世而亡,看到与杨广相似的李世民,李渊只怕不会不这么联想。当然,李渊从北周和隋朝灭亡的教训当中,吸取了第二条经验教训。第二条经验教训就是,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完全解除掉宗室的力量,尤其是自己儿子的力量。
很多人在网文当中都奇怪,李渊后期对李世民并不好,但是并没有真心想要废了他,甚至还想出过,让他学西汉的梁孝王,自建天子旌旗。理由之一固然是儿时的李世民和李渊的关系比较近。
作为年长十岁的李建成,早已经是独挡一面的唐国公世子,在河东老家,或者其他地方,代替唐国公李渊处理事情。实际上承欢膝下的就是李世民。
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他看到在这个人心不稳的时代,没有强势的宗族,结局会是多么悲惨。北周宣帝杀了以齐王宇文宪为首的宗室明王,结局就是一旦周宣帝有问题,北周就被杨坚篡夺。
杨坚有五个儿子,但是秦王蜀王汉王分别被废,其他宗室,也被隋文隋炀两代皇帝猜忌,造成的结局就是,天下有变的时候,作为大兴和洛阳这样级别的首都,竟然只能托付给隋炀帝的两个孙子,两个十几岁的孩子来分别镇守,结局就是天下归唐。
李世民想争太子的位置,天下毕竟仍然姓李,但是杀了李世民,之后又有其他难以预料的问题的时候,那么只怕所有的宗族都会被灭。
第三,李渊对于李世民的防范其实很早。
李世民实打实有争夺太子之位的野心的具体时间不可考,但是第一次至少从李渊的角度上,发现李世民的野心,并进行警告的就是武德二年的刘文静事件。
在这件事情当中,至少当时的人认为是涉及到太子之争的,比如当时李建成的老师李纲就对李建成有一些微词。而李渊第一次采取行动限制李世民的权力的就在于东都之战灭双王。
很多人都把李世民当天策上将,认为是对之前平东都的奖赏。但是,武德四年得胜回朝的时间是在6月,而李世民被加封天策上将的时间却是在10月,这中间四个月的时间,难道李渊都在想着如何加封自己的儿子吗
但是如果我们看另一个时间点,那就是武德四年的9月,刘黑闼大破李神通和罗艺的联军。我们就明白这个所谓的天策上将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说的阴谋一点,李渊从来就不想给这个儿子进一步的过高封赏,但是刘当时拥有的是窦建德的主力。
天策上将是激励李世民出手的砝码。而在刚解决刘黑闼的主力的同月,也就是武德五年的3月,李渊就撤了山东道行台,进一步限制李世民。而二平刘黑闼,则换上了李建成。
至于从杨文干事件之后,李渊正是发现了李世民的手腕,从那个时候开始,李渊就不可能再立李世民为太子。
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7月2日,唐朝皇宫玄武门外发生了一场改变唐朝历史走向的重大政变!秦王李世民亲手杀掉了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两个月后,李世民登上皇位,成为了唐太宗,并开启了长达20多年的大唐贞观之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一起往下看。
那么,在玄武门之变发生13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评价这场政变呢换句话说,这场政变给唐朝政局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要想评价玄武门之变给唐朝带来的影响,我们先从一个人开始说起。这个人就是大唐开国太子李建成。
被抹黑1300年的开国皇太子
对于李建成,传统的正史都是一边倒的负面评价。然而,当我们仔细去阅读唐朝的另一部史书《大唐起居注》,我们就会发现:《大唐起居注》对李建成做出了相对客观的评价。
李建成是一位能文能武的皇太子,他是李渊晋阳起兵的主要谋划者之一,在攻打西河、霍邑、潼关和长安的战斗中,李建成和李世民并肩作战。大唐开国后,李建成被封为皇太子,但他的军事生涯并没有结束。李世民进攻王世充,李建成就带兵北上抵抗突厥,确保李世民的唐军能顺利的消灭王世充。在平等刘黑闼的战斗中,李建成的部队和李世民并肩作战,李建成还亲手斩获刘黑闼的首级,三军军心大振。
除了武功优秀,李建成的文治也不差。在唐朝建立后,李世民率领唐军经常在外打仗,而李建成一方面出兵配合李建成打仗,另一方面,他在唐高祖李渊的带领下处理唐朝国政。唐朝的很多典章制度,包括租庸调制的改革,都由李建成和李渊一起推动。
从整体上看,李建成是一位优秀的治国之才,如果没有李世民的干预,李建成登基后唐朝走向盛世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相比较李建成,李世民也是大唐政治舞台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在军功上,李世民和李建成旗鼓相当。李世民和李建成一样,都是李渊晋阳起兵的主要谋划者。随后,在唐朝的统一战争中,李世民也立下了很多功劳。李世民的军队也跟随李建成一起攻打潼关和长安。等到唐朝建国之后,李世民就率军征战四方。李世民首先率军在潜水源战役中打败了薛举,随后又打败了宋金刚和刘武周的部队。在虎牢之战中,李世民率军奋勇出击,一举歼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的主力部队。最后,李世民又率军平定了刘黑闼和徐园朗。
除了军功多,李世民比李建成更会拉拢人才。李建成手下的人才仅有魏征、王珪等人。而李世民手下,文官就有秦王府十八学士。李世民集团的势力如日中天,对太子李建成构成了直接的威胁。
说实话,李世民尽管不是太子,但他认为凭借着自己的战功和能力,自己应该成为大唐的皇位接班人。因此,李世民对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还是非常不满的。在玄武门之变的对决中,从表面上看,是李建成和李世民进行的对抗。实际上,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府开国功臣集团和李渊为首的大唐朝廷之间的对抗。当朝皇上李渊,齐王李元吉,宰相裴寂等人都支持李建成。太子和秦王之间的矛盾已经水火不容。
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逐渐升级,双方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像刘文静被杀、杨文干事件的出现,就是秦王和太子之间矛盾升级的重要标志。为了保住太子之位,李建成在李渊的默许下先后驱赶了秦王府的重要谋士房玄龄和杜如晦,李建成还打算对李世民的武将尉迟敬德等人下狠手。这一系列的举动引起了李世民的巨大反弹。
然而,即便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形同水火,李建成仍然拒绝魏征等人杀害李世民的建议,他仍然希望自己的弟弟能回心转意。可是,李世民已经不给李建成任何机会了。为了夺得大唐王朝的最高统治权,李世民带领秦王府的卫队,以及尉迟敬德、秦琼、长孙无忌等人先下手为强。在政变行动中,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及两人的10个孩子和100多名部下全部被李世民集团杀害。李世民更是亲手射死了曾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大哥李建成。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利成章了。李世民不仅要夺取太子之位,他还要夺取大唐的最高统治权。在解决李建成之后,李世民派出尉迟敬德携带武器冲入皇城,逼迫李渊将大唐军队的最高指挥权交给了李世民。随后,李渊被迫下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在两个月后退位。李世民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帝王之位。
玄武门之变的正反面影响
以上就是玄武门之变的前后过程,那这场政变给唐朝的政局带来了什么影响呢对于玄武门之变的影响,我们可以从正面和反面两个方面分别做深入剖析。
玄武门之变的正面意义是:首先,结束了唐朝可能爆发的内战。
我们在前面提到,李建成是一位优秀的治国之才,如果李建成登基,唐朝可能会走向盛世。但是,要想让唐朝在李建成的登基下走向盛世,李建成必须先下手为强除掉李世民。然而,现实的历史告诉我们:李建成是一个性格宽厚的人,面对弟弟的不断挑战,李建成不想杀害自己的弟弟。
如果李建成在没有除掉李世民的前提下登上皇位,李世民很有可能会率领军队和李建成之间展开决战,由于兄弟二人的军事才能都非常优秀,这场内战估计一时半会难以分出胜负。而内战的直接结果就是唐朝国力损耗,老百姓生灵涂炭。因此,玄武门之变的发生结束了李建成登基后可能爆发的内战。
李世民能力很强,其贞观之治已经成为国人都向往的伟大盛世。李建成的能力也很强,但他自己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把握住机会。李建成上台可能会引领大唐走向盛世,但这仅仅是历史的合理假设。如果站在贞观之治的角度看,玄武门之变的正面历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玄武门之变结束了唐朝可能爆发的内战,但给唐朝的皇位继承带来了很大的负能量影响。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后的100多年里,唐朝皇位继承先后发生了李承乾政变未遂、李元景和李恪政变未遂、神龙政变、景龙政变、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等一系列宫廷政变。
这一系列政变手段阴险毒辣,矛盾纵横交错,连续政变的发生让皇位继承无法正常进行,并给唐朝的中央政府带来了严重的内耗。
而且,从亲情和人伦的角度看,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杀兄逼父亲的行为也是不能原谅的。即便李世民夺取皇位,李世民也应该守住做人最起码的底线。只不过,由于李世民登基后开创了震古烁今的贞观之治,人们已经记住了李世民的功绩,并渐渐淡忘了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的凶残。
毕竟对于老百姓而言,老百姓不管皇上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只要皇上能让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老百姓自然拥护你。很显然,李世民做到了这一点。
一、审时度势待价而沽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出身于世代为官家庭一祖父杜徽曾在隋时任怀州刺史,父亲杜吃曾任隋昌州长史一少年时代的杜如晦聪明勤学,尤喜好文史,他气质英爽,以风流自命,隋大业年间,参加支部人才选拔,支部侍郎高孝基对他很是器重,认为他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但又暂时叫他俯就率职,补任为涂阳县尉
隋炀帝的残酷统治,使民怨沸腾,各地纷纷揭竿而起,农民起义如火如茶。先是山东邹平王薄,领导农民义军杀富济贫,攻占山东不少州县。及后,起义如烈火愈烧愈旺,到大业十二年农民起义的队伍已增加一百三十多支,参加人数有三四百万之众,全国有三支强大的起义队伍。河南的瓦岗军,宾建德的河北起义军和杜伏威的江准起义军。杜如晦虽然很早就辞掉了淦阳县尉的职务,不愿为朝廷服务,但由于家世、经历和所受的教育,使他不可能和农民起义军走在一起。在动乱的时局中,他和房玄龄一样,密切地注意着时局的变化。统治阶级内部也高举起了反隋的大旗,隋的统治已分崩离析,摇摇欲坠。大业十三年大原留守,在晋阳举兵反隋他率领其子李建成、等向南方进发,由于甚得民心,加上策略得当,次子李世民英勇有谋,因而进军神速,所向披靡,在十一月,就迅速占领了隋代的都城长安。李渊父子攻克长安后,杜如晦见大局已定,又深知李世民英勇有谋,广结天下豪士,便只身投靠了李世民李渊进入长安以后,把隋炀帝的严刑苛禁尽皆废弃,并与民约法十二条一除对拒不投降的阴世师等十余人处死外,其余一概不问;出于策略原因,按起兵时定下的方针,李氏政权立年仅十三岁的杨侑为天子,并尊逃往江都的隋场炀帝为太上皇
不久,江都发生兵变,隋炀帝为其部下宇文化及所杀。李渊遂即迫使杨侑下了退位诏书,禅位于自己李渊接帝位于太极殿,改隋义宁二年为唐武德元年,立李建成为皇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十九岁的李世民当上了尚书令,李渊父子达到了化家为国的目的。李世民拜杜如晦为秦王府兵曹参军,执掌王府簿书、考课、仪卫等事务。过了不久,杜如晦被调任陕州总管府长史。总管府是在边塞之地设立的统率军队的机构,长史为总管府的次官,当时,秦王府的很多谋士勇将被调往外地任职,李世民对此非常忧虑
记室房玄龄对李世民说: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房玄龄对杜如晦的这一荐举,使李世民大吃一惊,他对房玄龄说:尔不言,几失此人矣!李世民马上奏请高祖,将杜如晦硬留下来,仍为秦王府属官。从此,李世民把杜如晦视为心腹,常与他商议军国大事
李渊虽然称帝,但实际上只掌握着关中和山西、巴蜀等一些地区,周围都是割据势力。如何消灭这些割据势力,统一天下,是李氏王朝面临的重要问题。李渊父子经过商议,确定了巩固关中,出兵西北,进而进占关东,收并江南,统一全国的方针政策。李渊命李世民为右元帅,率军征伐,杜如晦亦随李世民转战南北。李氏集团采用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于武德元年打败了陇西割据势力薛仁果,紧接着又铲除了在凉州称帝的李轨,巩固了唐在长安以西的统治,武德三年平定了盘居晋北的刘武周。后来刘武周逃至突厥,为突厥所杀。当把关中周围的割据势力剿灭以后,李世民就决定出关东进,对盘踞在洛阳的王世充发起攻击
王世充是李在关外最重要、又最难对付的对手一他原先是隋炀帝的鹰犬,曾任隋王朝的礼部尚书;用阴谋手段夺取实权,王世充后来自己当了皇帝,国号郑。他利用李世民与刘武周作战的机会,趁势攻占了的大片土地。在李世民的大举征讨中,王世充手下的名将如罗士信、秦叔宝、程志节等先后降唐,许多州县的官吏,如淆、邓、荣、汴、豫、显等州相继降唐,李世民对于归降的官吏一般都以和相待,这就使得更多的人,纷纷脱离王世充集团,出现了河南郡县相继来降的局面。在李世民军队的进击下,王世充连连败退,洛阳被围,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王世克向农民起义军窦建德求援
窦建德为隋末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袖,李世民围困王世充,使窦建德也感到震惊,他担心一旦王世充被唐军消灭,自己也会受到直接威胁,便亲自前往洛阳支援王世充。窦军来势凶猛,唐军决定调转枪口先消灭援军窦建德。于是,李世民指挥唐军,以待战机。当窦建德军队饥倦、疲堪之时,李世民见时机已到,便突然发起攻击,帅轻骑先进,大军继之东涉;巴水,猛冲猛杀,窦军大溃,窦建德也受伤被俘。窦建德战败后,李世民乘势于武德四年集中兵力围攻洛阳。王世充眼见大势已去,就率领群臣出城投降。武军之役是唐统一中国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战役;此次战役的胜利,决定了整个中原的形势
李世民大胆而果断地指挥了这一战役,取得了一石二鸟之功,一举摧毁了二个强敌。因此李世民受到嘉奖。因为功勋卓著,前代官皆不足以称之,特置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又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增邑二万户,武德五年,刘黑阔在河北漳南筑台告祭建德,自称大将军,公开打起反唐旗帜。不久,刘军攻占大片土地,定都洛州,自称东汉王。李世民率军攻打刘黑阔,此次战争,旷日持久,打得十分艰难。最后刘黑阔大败,逃往突厥。然而两个月后,刘黑阔又返回再战,太子李建成亲征,并采纳建议,用镇压和安抚相结合的办法,最后击溃刘黑阔,统一战争结束了,在这场战争中,李世民兄弟虽各有建树,但李世民显然取得了更大的战功。而在这方面社如晦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他在军中,对战争双方的情况判断准确,他杰出的才干,受到了军内外的赞赏。杜如晦也由此而升迁,李世民任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杜如晦任大行台司勋郎中,封爵建平县南,食已三百户。不久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
文学馆是李世民为接待四方文士而开设的。十八学士中,以杜如晦为首。李世民曾令人画了十八学士图像,藏于书府。像赞日:建平文雅,体有烈光。怀忠履义,身立名扬,可见,李世民对他的礼遇之重,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后,开府置官属,又拜任杜如晦为天策府从事中郎,成为天策府的高级幕僚
二、玄武事变理政治国李世民卓著功勋,使他的威望与日增高,权势也逐渐扩大,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也迅速增长,李世民不仅掌握着大量军队,还担任尚书令的职务,居宰相之职。这在唐王朝的上层统治集团中,尤其是在李氏兄弟中间有着特殊的地位,另外,在太原起兵和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李世民礼贤下士,广求人才,收罗了一批谋臣猛将,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政治集团。这个政治集团的形成和他在唐王朝中的特殊地位,使李世民产生了不满足于当秦王的野心。然而他的哥哥李建成,位居东宫,为人宽简、仁厚,辅助李渊处理政务,在唐王朝的初创过程中,他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李世民与李建民在打天下时,两人同心协力,但到坐天下时,情况就不一样了。为了夺取皇位,兄弟俩变成了仇敌。统一战争结束后,李世民与李建民的斗争日趋表面化
武德七年,李渊带三位皇子打猎,命他们驰射角胜,李建成乘机将一匹烈马交给李世民骑。李世民不知有诈,骑上这匹马追逐野鹿,马烈性大作,三次尬蹑子,险些把李世民掀下坐骑;武德九年李建成约李世民宴饮,暗中下毒,李世民饮后心中暴痛,吐血数升
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斗争中,齐王李元吉完全站在李建成一边,他和李建成经常会同后宫诬诉李世民。李渊常常偏袒太子,信以为真,要加罪于李世民,幸亏良臣常常进谏,李世民才幸免于难。紧接着,李元吉又密告李世民有谋反之意,要求速斩李世民。不过此时李渊明智,他认为李世民有平定天下之功,谋反的证据又不足,没有下手杀害李世民。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李建成和李元吉合在一起的实力,大于李世民,况且李建成又处于太子地位,这更处于优势地位。这种形势使秦王府的僚属非常担心
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等都认为,必须才能转危为安,他们劝李世民早下决心,尽快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以保国家长治久安。当然,李建成也看到了这一点,他想方设法瓦解秦王府的武将。谋士,不过这一策划没有获得成功。但他们在李渊面前诬陷房玄龄、杜如晦。李渊听信谗言,把房、杜人驱逐出秦王府。武德九年夏,突厥数万骑犯边。李建成认为瓦解、分化秦王府精兵强将的机会来了。他向李渊推荐,由李元吉代李世民出征。李元吉又请求将秦王府的名将迟尉敬德、程志节、段志玄、秦叔宝等调归自己使用,以增强北征实力。这一着实际上是要扼杀李世民
李世民感到已危在旦夕,便与长孙元忌、高士廉、迟尉敬德等商讨对策,并派人密召房、杜二人进府,密商计策。经过一番精心策划,李世民于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在玄武门内设下伏兵。一举射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为李世民夺取皇位扫清了障碍,接着,又逼着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此时军政大权已完全落在李世民手中李世民拜任杜如晦为左庶子,协助他处理政务同年七月,又调任杜如晦为吏部尚书。武德九年八月,李渊让位一李世民即帝位于东宫显德殿,改元贞观,尊李渊为太上皇。李世民做了皇帝,对群臣论功行赏,以房玄龄、杜如晦等五人功居第一进封杜如晦为蔡国公,赐食已一千三百户。贞观二年晋升杜如晦为检校侍中,兼支部尚书。检校侍中,即代理侍中,是门下省的长官,也就是宰相
贞观三年下诏授杜如晦为右仆射。诏曰:杜如晦,识量弘恢,神彩凝映,德宣内外,声溢高堂。从此,杜如晦与房玄龄同朝为相,为唐朝的盛世之治。杜如晦是宰相,又是吏部尚书,执掌着选官任能的大权,他在引荐贤才,罢除不良官吏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杜如晦取士用人,注重实践。当时选官取士往往重言词口笔,而不察其品德。杜如晦录用人员,主张先由川郡推荐,然后考核录用。在临终前他还推荐刚正不阿的戴胄做支部尚书、杜如晦精于理政治国,唐初的典章制度,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之后,国家纲纪松弛,百废待兴。杜如晦和房玄龄拨乱反正,使唐朝初期的政治制度和统治秩序逐渐走上正轨,贞观之治新局面的开创,与房、杜所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杜如晦在朝廷,君臣关系如同鱼水,同僚之间也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唐太宗每与房玄龄商讨大事,房玄龄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两人同朝辅政,取长补短、发挥了各自的特长,因此资治通鉴称二人深相得,同心询国。杜如晦用人,非常推崇进谏之臣,他认为天下有净臣,虽无道不失其天下,把净臣看做是挽救国家危亡的栋梁,他鄙视隋代内史侍郎虞世基,认为他身居要位,处得言之地,但他对隋炀帝的荒*残暴,却缄口不言,无语谏之语,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用这样的人执掌大政就是厂位素餐。作为宰相,杜如晦以的传统道德要求自己。他宽厚待人,雍容大度,他能正确对待别人的长处,发挥别人的长处,资治通鉴说:故大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译谏而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因而,杜如晦虽为有唐一代名相,但史书记述他的事迹并不多。贞观三年十二月,杜如晦因病情严重辞去宰相职务。病重期间,唐太宗亲自前往探望。对杜如晦的英年早逝,唐太宗非常悲痛,废朝三日,赠司空,徙封莱国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