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垣鼓书的发展完善

襄垣鼓书的发展完善,第1张

清道光年间,襄垣三皇东会艺人史金星吸收揉合了当地的民歌小调和道士的“化缘调”,对鼓儿词的唱腔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咸丰初年,史金星的徒弟路永泉自编中、长篇书目,题材扩大为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了更好地表现书中的戏剧冲突和刻画人物性格,他开始将地方戏曲上党宫调、落子、襄垣秧歌的掺入鼓书中。之后,盲艺人苗喜来在原唱腔基础上,创造了“悲板”和“抢板”。

民国初年,五代传人段明和在原有的紧、慢、悲、抢诸板的基础上,创造出起板、二性、垛板、截板,还将抢板细分为慢抢、紧抢两种。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襄垣鼓书的板式。其弟子侯义成、董才元等成功地把上党梆子、上党落子、襄垣秧歌完美地揉合到鼓书中,形成了襄垣鼓书中自如夹唱其它剧种板腔的特点。同时,董才元开创了一人操全套打击乐的先例。

在鼓儿词发展的同时,另一种以“明眼人”为主的说唱形式也悄然出现。据“柳调”第五代传人宋双环《襄垣“柳调”名艺人师徒排列表》)回忆:清光绪年间,襄垣县善福村秧歌明眼艺人田维,在“鼓儿词”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流行的小调《莺歌柳》,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唱腔,称为“柳调”,上下句反复说唱,开始只持八角鼓伴奏,后加上胡乎。

民国初年,“柳调”的伴奏乐器改胡乎为月琴,唱腔上出现了哭板、抢板、紧板。同时,开始与盲人演唱的“鼓儿词”交流融合,“明眼艺人”与盲艺人互相学习,逐步形成了今天的“襄垣鼓书”。此时的鼓书内容既有“神书”、“愿书”,也有民间故事和传说,且篇幅较长,有的可以说十五天至二十天。因盲人的行动不便,故很少有表现战争、打斗场面的书目,多是反映“忠与奸”、“才子与佳人”的主题。说唱形式为:乐队人数增加到五人以上。一人坐于乐队中间操全套打击乐器,文乐伴奏乐器:一人操作二簧(唱秧歌、鼓书)、矩琴(唱梆子)、板胡(唱落子),其余人分别操二把、胡乎、三弦、月琴、二胡、低胡。唱腔有起板、二性、紧板、慢板、垛板、截板、慢抢板、紧抢板、哭板等多种板式;曲牌以鼓儿词基本曲牌为主,夹唱其它剧种曲牌,属板腔综合体;叙事兼抒情且能表现戏剧性冲突,唱多说少。击乐者为主唱,伴奏者按书目中的角色分配,担当一至两个角色,大致分出了生、旦、丑等行当。这一时期,襄垣鼓书的板式与演唱形式基本定型,并开始初步发展。但是盲艺人社会地位仍然十分低下,被称为“下三行”。

兴盛时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八路军进驻太行山之后,襄垣鼓书开始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一方面,在中国***的引导下,盲人们摒弃了卜卦、说“神书”,开始以“宣传进步思想”、“宣传中国***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创作主题,创编新书,在太行山区义演。——这种社会功能的转变,使得襄垣鼓书迅速成为了太行山地区最具影响力、最为流行的说唱曲种之一。同时,襄垣鼓书在创作思路上开始紧跟时代主题,而且这种创作传统被继承下来,直至今天。

另一方面,随着政府领导下的专业团体的建立和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民间流散艺人、民间班社也迅速增多,形成了双轨发展的现象。

社会功能的转变

1“三皇会”解体与“盲宣队”成立——组织机构的变更

据王德昌老师整理的“襄垣鼓书大事年表”载:1938年1月,襄垣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了襄垣第一个盲人爱国宣传组,随后太行山地区相继成立了“盲人爱国宣传队”、“太行五县曲艺联合会”等等一批进步的盲人曲艺宣传组织,召集和吸收了大批民间的盲艺人,在太行山区以曲艺形式宣传抗日。此外,太行五县曲艺联合会还召开了三次会议,在会上传达新政策、新指示,并进行新书交流。 1945年秋,襄垣的三皇会解体,成立了“襄垣县盲人爱国宣传队”(以下简称“盲宣队”),以宣传中国***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为主,配合形势进行宣传活动。宣传队下设若干小组,每组5—8人,平时只有一组留守曲艺队,其他组按地区分片走村串户进行演出,吃住由当地村长安排在农户家中,年终或有新编书时回到队里集中学习。这个时期,襄垣鼓书在曲调、曲牌、板式结构、创作题材以及学习和借鉴姊妹艺术等方面都得到了高度发展,并且在太行山地区广泛地流传开来,扩大了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襄垣县盲人爱国宣传队继续保留,全体队员都为城镇户口,享受供应。至此,襄垣鼓书开始以政府专业团体的形式,开始了更新更快的发展。

2紧跟时代主题——创作思路的彻底革新

1953年7月文艺界开始大整风,盲宣队组织全体成员学习,提出“我们宣传队不搞口是心非,嘴里高唱社会主义,暗地偷搞封建迷信”的口号。从此,宣传中国***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襄垣鼓书和盲宣队的主要任务,“紧跟时代主题”成为其艺人创作的一种传统。

革新与兴盛

1襄垣曲剧——襄垣鼓书的第一次移植

1959年初,襄垣县政府鉴于襄垣鼓书一直局限于盲人说唱的范围,对继承与发展这一说唱艺术有很大限制,且很多盲艺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故决定成立襄垣曲艺培训班,招收外形、声音条件好的身理健全的青年男女,聘请当地名艺人、基层音乐工作者等担任教师和指导,开始了襄垣鼓书的移植工作,1960年又成立曲艺团,并欲改名为“襄垣曲剧”。山西省文化厅、山西省曲协将襄垣县曲艺团列入全省重点剧团。然而,随着1962年山西省文艺团体整顿,襄垣县曲艺团解散。曲艺团演员一部分调入县秧歌剧团和曲艺队(曲艺队即“盲宣队”。据曲艺队盲艺人王俊川介绍,“盲宣队”于1957年改名为曲艺宣传队,1962年在曲艺团解散不久,曲艺队也解散了,所有队员包括盲人户口全部迁回农村,由各村公社组织演出。),一部分自谋出路(多改为民间说唱)。

襄垣县曲艺团的成立,是对襄垣鼓书改革的一个非常好的探索,尽管存在时间很短,但却极大地推动了襄垣鼓书的发展。在培训过程中,当地名艺人和基层音乐工作者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唱词、唱腔、音乐过门及表演进行了全面大胆的革新,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襄垣鼓书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据时任曲艺培训班指导的王德昌老师回忆:“当时编演的剧目,很受群众欢迎,几乎是演一个火一个”。

尽管曲艺团最后解散了,但从另一发展角度来看:他们充实到农村之后,通过村公社组织演出和搭班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襄垣鼓书的影响,培养了大批观众。

同时,他们与当地极少数流散于民间的鼓书艺人搭班演出,相互交流学习,很大地提高襄垣鼓书整体艺术水平。并为襄垣鼓书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曲艺队现状

(一)组织机构。仍沿袭建队初的传统,设队长一名,副队长两名,会计一名,宣传队下设若干小组,每组5—8人,平时只有一组留守曲艺队,在城内演出。其他组按实现划分好的地区,分片走村串户进行演出,一年一换。

(二)人员流动状况。从业人员与分组数逐年减少,年龄段逐渐增大。

受社会尊重程度

从时间上来看,曲艺队90年代之前比90年代之后受尊重。从群体来看,老年人比年轻人尊重曲艺队员。原曲艺队业务队长、当地著名老艺人王俊川这样讲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称“宣传队”、“曲艺队”;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大部分人仍这样叫,有些叫“盲人说书的”,还有叫“瞎子们”的;到现在,叫“盲人说书的”,甚至“瞎子们”的,年轻人占多数。20世纪80年代,县委领导对待曲艺队的态度,曾使得使曲艺队状况好转起来。

曲艺队员对自身现状的认识

1因为盲人生理上的残疾,所以为了生计只能学说书。同时,盲人们生活要求不高,所以可以长期稳定的在曲艺队带下去,从而使一直能够传承下来。可是现在的人们不只要听书,还要看“说书”,即喜爱看走场说书。

2技术技巧上,经费不足,没法排练,因此人们就更不愿听鼓书了。

3现在的年轻人从小耳朵里没有灌输鼓书音乐,所以有个社会教育环境的问题。

4没有学徒,是由于曲艺队不能给予经济上的保障,同时鼓书艺人也不受尊重,如,李:1994年的时候,曲艺队里还有十几个小姑娘,带着下乡联系演出,干部们有的漫骂、给白眼,我们看不见。可是,小姑娘们看的见,受不了,再说也挣不上几个钱。

曲艺队员针对自身状况提出的一些解决办法

1曲艺队一方面由继续保留盲人说唱;另一方面,招收一批明眼人以舞台形式发展襄垣鼓书。——后一点,在襄垣鼓书的发展历史上是尝试过的,且效果甚好。

2将曲艺队员编入国家编制,或者提供办公经费。

1、襄垣县仙堂山 4A景区

仙堂山在襄垣县城北25公里处的强计乡境内,因建于半山腰的仙堂寺而得名。该山原名“九龙山”,主峰海拔1700米,方圆20余平方公里。登高眺望,重峦叠嶂,云雾弥漫,如九龙汇集。仙堂寺古朴庄重,雄伟壮观,镶嵌在半山腰上,寺侧独秀峰(翠微峰)突兀于群山之中。仙堂山十分秀美,秀美得像是一位躲藏在大山深闺中娇媚怕羞的**。黎城的广志山,使人感到一种男性的阳刚气概,仙堂山则使人觉得犹如投进母性的怀抱。

详细>>

2、后湾水库

后湾水库位于襄垣县虒亭镇后湾村附近,海河流域浊漳西源。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为1300平方公里,其中流域内有两座(月岭山、圪芦河)中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27平方公里,并有七座小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25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设计10437万立方米,实际12003万立方米,多年平均降雨量设计520毫米,实际5479毫米,多年平均输沙量设计92万立方米,实际294万立方米。水库于1959年11月兴建,1960年3月竣工。总库容145亿立方米,现达10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是一座防洪、灌溉、工业用水、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库。

详细>>

3、灵泽王庙 文物保护单位

昭泽王庙位于襄垣县王桥镇到郭庄村的路边。庙为二进院落,平面长方形,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现存建筑有正殿、东西角殿、老君殿、土地殿等。正殿是供奉昭泽王的主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梁架规整,为前搭牵对三椽栿通檐用三柱。前檐石柱为四角抹棱起线,均有金代确切记年,整座大殿梁栿用材硕大、结构简洁。山门之上建戏楼与正殿相对,东西角殿和东西廊房左右对称,错落有致,主次分明。

详细>>

4、襄垣文庙 文物保护单位

襄垣文庙位于山西省襄垣县城新建街第二中学内,始建于金天会年间。元元贞二年至大德四年(1296—1300年)扩建,后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有大成殿、东庑殿、藏书楼。据襄垣县志记载,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建成文庙大成殿。原建小殿三间,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扩建为大殿五间。历经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隆庆元年(1567年),天启元年(1621年),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康熙五十一年(1713年),嘉靖十年(1806年)多次重修。襄垣文庙于2006年5月25日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5、襄垣五龙庙 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有3处教著名的五龙庙,由北到南以此为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五龙庙、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五龙庙和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五龙庙。五龙庙是第四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城北关。其创建年代不详,元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重建,明清时期均有修葺。

详细>>

6、襄垣永惠桥 文物保护单位

永惠桥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惠桥为单孔实腹尖拱石桥,长295米,宽85米,桥孔净跨128米,矢高75米,高跨之比约为1:059。整个建筑用长方形、梯形、微弧形石灰岩条石横置砌成。永惠桥俗称北关桥。据清乾隆县志载:永惠桥始建于金天会九年(1131年)。历经明成化年间,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清道光十九年(1838年)多次维修。现存永惠桥及附属文物五龙庙山门、正殿、乐楼。

详细>>

7、襄垣昭泽王庙 文物保护单位

襄垣昭泽王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郭庄昭泽王庙位于襄垣县王桥镇郭庄村。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东西26米,南北68米,占地面积1768平方米。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现存大殿主体结构为金代遗构,其余建筑为清代遗构。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仅存山门、大殿。梁架残存彩绘,山墙残存壁画。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保单位

不免费,门票是100

1)免费:对儿童、残疾人、现役军人、70(含70岁)以上老年人等实行免票。(凭有效证件)

2)半票对象:景区凭合法有效证件,对学生、60岁以上老年人等实行半价优惠(凭有效证件)

襄垣旅游景点排名为仙堂山景区、昭泽王庙、襄垣文庙、五龙庙、永惠桥。

1、仙堂山景区

仙堂山景区,位于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井背村,是一个迷人醉客的风景区。景区春繁桃花,夏盖野菊,秋满红叶,冬有青松翠柏,一年四季,花开不断,更有那鲜为人识的礼花树,簇簇红花,令游人叹为观止。

2、昭泽王庙

昭泽王庙位于襄垣县王桥镇到郭庄村的路边。庙为二进院落,平面长方形,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现存建筑有正殿、东西角殿、老君殿、土地殿等。

3、襄垣文庙

襄垣文庙位于山西省襄垣县城新建街第二中学内,始建于金天会年间。元贞二年至大德四年扩建,后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有大成殿、东庑殿、藏书楼。

4、五龙庙

中国有3处教著名的五龙庙,由北到南以此为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五龙庙、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五龙庙和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五龙庙。五龙庙是第四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城北关。

5、永惠桥

永惠桥为单孔实腹尖拱石桥,长295米,宽85米,桥孔净跨128米,矢高75米,高跨之比约为1:059。整个建筑用长方形、梯形、微弧形石灰岩条石横置砌成,横跨于襄垣县城北门外的甘水河上。

-永惠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724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6
下一篇2023-06-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