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侗族

印象侗族,第1张

侗族,是广西四大少数民族之一,这次去广西,参观游览“马岭鼓寨”这个侗族人居住的寨子,得以了解到她们的一些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收获不小。

不过我们看到的寨子,是依据原村寨的格局仿建于山外的,为了提高她们的生活水平,改善原来贫苦落后的条件,像建造吊脚楼的木板,瓦片,屋里的空调、电扇等,是由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出资提供或捐赠的,有的木板也是旧的,每年刷一层桐油,防虫防潮,可以继续使用。

这里的吊脚楼大都建在土坡上,为了使屋子平稳,一侧底部须架空高些,下面围起的四方栅栏里,会养些鸡,牛羊一般拴在圆木上。这里的老人手工很巧,这些吊脚楼都是他们自己建造,全楼没有一个钉子,全木而成。二楼三楼才住人,结了婚的和没结婚的分开住。每家每户都会挂一个牛头在墙上,代表家里有老人,如果有百岁以上的老人,牛头就挂在屋外的门头上,很是荣耀!我询问这些牛头从何而来,阿嫂说,每年这里会举行斗牛活动,活动中死去的牛,牛头就保留下来,用在这里。

给我们讲解的阿嫂,已婚,发髻后戴一把银梳子,手里端一个银杯子。上身对襟白褂,绣花边,没有领子,内穿黑色绣花围兜;下身百褶黑短裙,绣花裹腿,青带缠系;脚穿黑色方口平底鞋。肤色黝黑,个子不高,但看起来健康壮实,质朴热情。我们从电视上看到的侗族穿戴,比现实中的华丽些,这里举行大型庆祝或祭祀活动时才会见到。

阿嫂教我们这里的称呼,千万不可叫“**”或“姑娘”,那都有不好的意味,未婚的女子,大点叫阿姐,小点叫阿妹,已婚的都可以统称阿嫂。如果你想知道名字,比如我们这个阿嫂叫徐花花,你去寨子里问,会有五个同名同姓的,所以还是叫23号阿嫂比较清楚。这个号码,应该是像导游一样的编号,方便识记。

阿嫂给我们讲这里“女娶男嫁”的风俗,让我们这一团之中所有女的艳羡不已!原来,在侗族人心中,女子承担着传宗接代的重任,自然应该当家做主。这样,谁家生了女儿,那是无上荣光,大肆庆贺,举寨欢庆,若是生了男孩,那就闭门不出,数月不露面,一家人也觉得脸上无光。归根到底,是生了男孩,就是“赔钱货”,到了一定年纪,是要嫁人的,还要赔上所有的家当当嫁妆,到了女方家里,也是洗衣做饭带孩子,女的掌管财政大权,是一家之主。

如果只是这些,你就羡慕了?还有呢,结婚之前,这里有“试婚”的风俗,男孩到女孩家里干苦力三年,这三年,家里所有活儿全包,得任劳任怨,禁得住考验的,三年后结婚,当然,三年内如果“偷奸耍滑”,不够忠厚老实,丈母娘不满意,最后会在门后放一袋米,煮几个鸡蛋,意思就是几年白干赶紧滚蛋。哈哈,这真是艰苦的过程,残酷的结局!不过,大多数都是终成眷属,和和美美的,毕竟他们勤劳能干,老实忠诚!

阿嫂说起她和阿哥的事情,一脸幸福。当年她出外打工,认识了山西人阿哥,用了两年时间追到手,在寨子里结婚。但这里结婚最起码要有银梳子,银碗筷,银杯子或者银手镯之类,总之,银饰在侗族人心中占据重要地位。本寨子的阿哥可能会做银饰,可外地的不会怎么办?好说啊,结婚前,阿哥会来到寨子里,跟着这里的老人学做工,吹烧、锻打、镶嵌、擦洗、抛光,道道工序都要学习,最后给心爱的女子打造饰品或家里用品,圆满成婚。

阿嫂从头上摘下她的银梳子给我们看,工艺精巧,上有花纹。阿嫂说,每天晚上阿哥和她都会互相用银梳子梳头,每次梳十分钟,感情非常好,头上也都没有白头发,也几乎不掉发。阿嫂家里摆放的银碗筷也小巧精致,据说这里的小孩都不是呵护在手心,而是早上放出门去自己跑着玩,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晚上喊回来,用银碗冲五六十度的温水给孩子喝,清清这一天肠胃里的细菌和垃圾,孩子在这碗水的保护下,健健康康成长。

最让我生出敬意的,是这里特别的“生日”仪式。其实不是给孩子过生日,而是在这一天,不管外出多远的都要回到寨子来,给阿妈做些事。比如,给阿妈熬草药水泡脚;给阿妈洗头梳头;给阿妈做一顿好饭好菜等。每次吃饭,一定是老人先吃,沿袭下来形成了孝敬老人的好传统。对比之下,我们惭愧,应该向他们学习,而不是只把孩子当成手心里的宝。当然,这里的丧事也极其简单开明,人老后把身子洗干净,裹上白布,架起火堆烧了,骨灰撒向大地,来自自然,回归自然,赤裸裸来,赤裸裸走,不给子孙后代留下任何负担。

跟着阿嫂,我们在寨子里随意的走,这里家家户户都不锁门,一个吊脚楼是一户人家,窗帘或门帘都是蓝底白花的棉布做成。我见到一个老人在制作侗族亮布,她头发盘在头顶,戴银耳坠,手拿棒槌捶布。阿嫂说,这是在普通侗布的基础上进行靓蓝套染,之后用黄牛皮熬制的牛胶水反复捶打,使其渗透到每一根纱中,布面光滑发亮。仅此还不够,还需在布匹上均匀涂上蛋清,熏蒸、漂洗、捶打、晾晒,多次重复循环,才算制成了真正的侗族亮布,美观、实用、环保,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

走一路,听一路,学一路。曾经离我们很遥远的侗族,忽然间近在咫尺,但是又因为种种不同,而生出无限好奇,真是“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不仅仅侗族,这次广西之行,还了解到苗族、土家族的生活,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风俗习惯真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也希望例如银饰制作、捶染等手艺不要断了传承,不要断了根。

相见先问姓为苗族交际习俗。青年男女之间第一次见面,按规矩首先应问清对方的 姓。若双方同姓,以兄妹、姐弟相称,以礼相待,不能戏谑、对歌和跳舞。 若不同姓,可以戏谑和唱歌跳舞。但如要考虑向对方求爱,末修眉才可用 言语歌声探情示爱。打转也是苗族交社会俗。苗族男子喜欢佩刀。生下男孩后,父母和亲友要准备 一块与孩子体重相等的铁埋于地下。以后,男孩的每年生日,将铁挖起来 锻打一次。孩子长到16岁时,将此铁打成苗刀,佩在身上。

苗族妇女大多佩戴手镯、耳环,胸前有大项圈及银锁,有的在项圈与银锁上还垂下长短不同的银质珠穗,显得华贵富丽。

一、关于“许婚”。

串对子:是苗族青年男女双方恋爱谈婚的一种方式,每年初一至初五,苗族要过“花山节”,苗族青年男女串花山互相对歌,跳舞,找到对象的叫做串“对子”,花山节的最后一天,串好的“对子”私自定下终身,各自回家告诉自己的父母。

提亲:小伙子将自己找好的对象的事说给父母后,由男方请媒人在三日或七日后前往女方家提亲。

定婚:媒人提着相应物品做见面礼去女方家,与女方父母就双方结婚事宜达成一致后,确定结婚日子,一般不直出半年。

结婚:婚期确定后,女方自己准备嫁妆等待出嫁。

二、关于“拉婚”。

“拉婚”又叫“抢婚”,“拖姑娘”或“抢妹子”,这种强拉硬要的婚俗,与现代文明的社会不相适应,逐渐被淘汰。

苗族男青年路头路脑遇到苗族姑娘,若是姑娘被看上,无论姑娘是否愿意,小伙子可以把姑娘抢回自己的家中,请媒人在三天至七天前往姑娘家提亲,定婚期吃喜酒即成,姑娘从被抢之日就是小伙子的媳妇了。

三、关于“认婚”。

苗族山寨,哪家生孩子,全村都知道,生儿子的父亲或母亲在邻居家生孩子时跑到人家门外,若邻居家是“生姑娘”就大声说“”我家儿子认着啦!”从此这两个孩子就等于算认了婚约,小姑娘在娘家长到三岁,就被男方接到自家养起来,与男孩一起长大,直到十八岁,双方结婚,办喜酒,送“礼银”认亲。

四、关于“说婚”。

纳雍县境内的苗族婚俗,“说婚”较为普遍,“说婚”比其“拉婚”、“认婚”较为繁锁复杂,包括提亲、订准、给婚、结婚四个过程。

提亲:苗族青年经“花山”、“赶街”、开会、上山、下田等社交活动相互认识,进而相恋,一旦恋爱成熟变禀吸父母,由男家请媒人陪小伙子的叔叔携酒往女家说亲。如女有有意,当即饮酒表示“可”,并约来媒人共同商讨礼银、婚期、嫁妆等,礼银包括身价银、奶水钱、屎尿布、酒、肉等。

订准:如果女方家愿意与男方结亲,按说亲时商讨的日期,就会由男方家出酒送猪到女方家,由女方家请客吃饭,完成吃“订准”,也就是订婚。

给婚:男方家如果要讨媳妇,媒人必须提前两个月到女方家去商订,女方家要办酒席来决定给婚的日子。

迎亲:由男家择定吉日,于两日前媒人通知女家做好迎新生准备。迎亲日,小伙子的叔叔用雀笼挑着两只鸡,带上礼银,率领新郎,陪郎及一对家庭美满的夫妻,两个挑晌午的小伙子在媒人的陪同下前往女家迎亲。到了女家住上一宿,待新郎、陪郎拜过堂后,新郎的叔叔将礼银交给新娘的叔叔转交其父母。次日,叔叔将带来的鸡一只交女家,一只带回,认为是新娘有魂连同新娘一同带往男家转姓传代去了。这时女家送亲九人伴随亲人一同送往男家,中途(两家等距离)晌午后再走。到了男家,拦门设席三张,各置猪肝、猪内,豆腐、香烟各一盘。迎送诸人居中,新人在左,媒人在右,各据一席,进餐后入室,列坐中堂,烟茶接待。待拜过堂后,迎送诸人一新人围坐举行隆重的交接仪式,交接仪式由双方“长老”以对歌形式唱交接调表达两空的心愿。唱完,新娘才算正式交给男家了。晚间,室内点燃篝火,亲友及迎亲诸人围坐火边谈家常基对歌或独唱,尽情戏娱。唯迎亲送亲之人不得擅自离开,必须相伴至天明,待过早餐方将送亲失送走。

回门:苗族;回门日期不拘,中要在生孩子之前即行。这日,男方父母或哥嫂务办红糖一合。炒面一升,白酒二斤带领新人到女家回门。在女家住上几天。女家携带女儿用的围腰,女婿的鞋、帽随亲家到男家认门。经男家杀鸡款待之后从此来往不绝。

苗族的拜堂礼是由新郎、陪郎举行,新娘不参加。规矩是长辈居中正坐,同辈列坐左右。新郎、陪郎按长幼一一跪拜敬酒,礼毕入席就餐。

苗族寡妇可以再嫁,但随嫁子女如要改随父姓,必须经前夫同族许可,并给鸡一只拿去做改姓仪式后方得改姓。

苗族婚俗

多数苗族地区婚姻自主程度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择偶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的自由社交活动形式。湘西叫做“赶边边场”或“会姑娘”,黔东南苗族则称为“游方”,广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称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称为“跳花”、“跳场”等等。在这类社交活动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单独地、公开地或悄悄地对歌和交谈。以对歌的形式谈恋爱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于民族色彩的风俗。一些苗族社区还有专供青年们谈恋爱的场所,如黔东南的游方坪、滇东北的姑娘房等。苗族青年择偶不重财产和家境,更看重个人才华和品性。

找到合适的恋人后双方即可交换定情物。结婚,一般情况下需征得父母的同意。在大多数苗族地区,青年自主婚姻与父母包办婚姻并存,这两种情况不一定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只看哪种倾向更重。一般来说,父母和子女都互相尊重和征求意见,强迫成婚的很少。而且社会习俗允许并维护青年人的自由选择。因此更多的情况是自由恋爱后由父母主持婚姻。具体步骤是,青年人谈好了,男方征求父母的意见后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正常情况,女方父母不会反对,有时须用鸡卜来决定婚姻是否可行。一经说媒定亲,双方即商谈结婚日期和聘礼。结婚前,男方必须为女孩的舅家送一笔钱或其他财物,称“舅爷钱”。如果父母不同意,青年男女可以私奔,寻求亲属或社会力量的支持,时间长了,父母也就承认既成事实了。当然也有听从父母之命的,也有少数因父母包办酿成感情悲剧的。

还有一种形式就是抢婚或类似抢婚的形式。青年男女通过自由恋爱,愿作终身伴侣的,男方在某天夜里,邀约几个朋友或兄弟把女方带到或“抢”到家里来,即成婚姻。三天之后,才请个“全福”的老人带只鸡去给女方父母“报亲”,请他们认可这门婚事。然后双方商定“回门”(回娘家)办婚礼的日期和具体事宜。

苗族青年结婚的年龄一般在16~20岁之间,也有早婚的现象,大约在十四五岁,早婚夫妻通常要到双方成年方能同居。在婚姻选择上,同宗族(同姓氏)不婚,姑舅表婚优先,不同辈份不相通婚。不同民族甚至苗族不同支系间也基本上不通婚。 许多地区苗族有结婚当日夫妻不同房的习俗,新娘与送亲的陪娘及新郎的姐妹共度第一夜。有的地方办婚礼是主要在女方家。黔东南苗族有“不落夫家”(坐家)的习俗,即新娘回门后即长住娘家,仅在逢年过节或农忙时经召唤才回夫家小住,直到怀孕后才长住夫家。坐家时间长达一两年至四五年不等。

婚后因感情不合等原因可以离婚。一般地,提出离婚方须向对方赔礼赔钱。寡妇可以改嫁,也有地方有转房习俗,一般是同辈转房,但不带有强制性。 苗族均为一夫一妻制家庭。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苗族社会主要的家庭结构。女子与男子不管婚前婚后地位比较平等,在家庭事务中妇女有一定的发言权,但总体上还是男权社会。子女的血统从父,世系依父系计算,家庭财产按父系继承。苗族有父子连名制,现以黔东南为典型,其他地区多已不存。苗族有自己民族的姓氏,但是现在大多已通用汉姓。

仡佬族独特而古老的婚俗

仡佬族文化中,仡佬族的婚俗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仡佬族自称“穆迪人”,又称“土著人”。仡佬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仡佬族一般不与其他民族通婚。我们来了解一下仡佬族的婚俗,看看有什么奇怪的。

仡佬族婚俗是一种程序复杂、礼仪规范的民间仪式活动。仡佬族早婚是自由的。青年男女通过工作生活中的接触而相识相爱。民谣“一套新的细黄竹条,十几个猪草和两个守望者,迅速把猪草打了个落花流水,在大树下准备了家宴。”

“新锄头的嘴很薄,除草就像刮脑壳。只要姐姐愿意,除草就能成功。”讲的是仡佬族姑娘和恋人在野外自由恋爱,以天地为证,以树木为媒。

在封建社会,吸收了汉文化的婚俗礼仪后,对婚姻进行了限制,重点是“媒妁之言”、“三媒人六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等,逐渐形成了婚姻。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女孩,他必须通过媒人来安排这场比赛。只有征得女方同意,双方才能就婚姻的具体问题进行协商。

男人不能直接向女人求婚,女人也不会主动向男人求婚。即使和男人发生了某种关系,女人也只能巧妙地向男人透露信息,然后男人就可以向媒人求婚,而不是“做媒”。男人的程序是求婚,送茶,包香,过生日,报日期,结婚。这个女人的动作就是发布消息,安排媒体,结婚结婚。

一嫁妆

媒人把针穿过铁丝网后,如果女方没有其他意见,就开始给嫁妆。人类情感分为“一种人类情感”、“两种人类情感”和“三种人类情感”)。

第一人情比较简单。叫简单人情,包括白糖,土酒,面条,鸡蛋等等。吴川的《南苑纪事报》说:“婚礼不需要什么钱。最初媒体会投洪洞,书名不给。它被称为首席媒体”此时只涉及女方父母和直系亲属。

人情分两种,肉和人情。除了准备糖和酒,猪肉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应该扩展到祖父母、堂兄妹和米歇尔普拉蒂尼的养母。

第三宠也叫“尚香”,就是在第二宠的基础上,女人的女儿要得到布匹、鞋袜。女方父母要切猪腿。这一点非常重要。这种偏好要再扩大,酒要通知,让亲戚到时候都能站起来。这时,女人们会在香祠前烧香烧纸。她将有一个新年前夕和一个新的出生月份来决定结婚日期。

吃过三次饭的姑娘,就是没进门的媳妇。男人随时可以去找女人,尤其是农忙季节,女人家责无旁贷。三次恩惠后,女孩将为她未来的丈夫缝制衣服、鞋子和鞋垫。

两个。结婚

随着婚礼的临近,女方父母会选择最好的木材。最好的木匠忙着准备嫁妆,包括桌子、板凳、柜子、衣柜、火盆架、脸盆架等生活用品,有时是成对的。有钱人家还要送牛,送田,送合同,甚至送女人。

1哭着要结婚

婚礼前几天,姑娘大声哭喊着要结婚,寨子里所有的亲戚朋友都紧紧地站在一起。女生在哭的时候一般不吃东西,只吃烧饼、酥饼等。哭嫁的顺序通常是父母,在世的直系祖父母,米歇尔普拉蒂尼里的养母,直系长辈和同代父母从最年长到最年轻,亲戚朋友依次到达。

出门上轿子之前,人要在正房的亡祖神龛前有一个特别的哭。这个神社叫“祖宗”。哭婚的时间从1天到4天不等。女生哭着要结婚的时候,哭的人可以陪着哭,主要是给亲戚长辈鼓励,或者给现金,也就是所谓的“眼药水”。大部分都是普通亲戚朋友。哭泣的歌词有自己的系列,有完整的歌词集。女生在哭着要结婚的时候,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家庭背景和处境来作词。

问候亲戚

吴川仡佬族娶姑娘,一般是姑娘坐轿子出嫁。男人一定要打扮好轿子,提前准备好彩礼。在红寺河与邻县之间的江边地区,男女婚期错开。女方结婚第一天,男方结婚第二天,男方必须准备专门的队伍迎接新娘。女方入席当天中午左右,男方必须带着彩礼、吉祥纸等必须物品交给女方,在院子外等候婚礼。这一男一女各有一个专门的接待员,名叫李耀先生。

双方雅礼老师都要鞠躬伸手,说四句话八句话,走几步,坐在座位上。只有当他从院子外面走到正房时,他才通过。从90年代开始,这个过程逐渐简化,成为一种形式。在古代,是很讲究的。如果邀请的李耀老师不会说话,可能就进不了家门了。

之后,放盆。女人在房间里放了两张八仙桌,把它们连在一起。男人一个个收起彩礼。这个人主持了仪式。新郎在房间前鞠躬磕头,并邀请她的亲戚鞠躬,喝酒,接受嫁妆。接下来,男士接待组按资格入座,女士派专人陪同,按照姚三桃的最高礼仪接待。

这段时间新娘会出来包烟,给媒人和客人哭。每个哭的人都会按照仪式得到“眼药水”,不管多少。当然,新郎只需要出800元或者1200元。宴会上还有一种特殊的吃法。先是茶,然后是酒,然后是米饭。第一次上茶、酒、米、菜时,会送相应的礼盒。

宴会结束后,男士接待团队可以进行一些自由活动,然后过夜。晚上,女人有一个专门靠炭火和夜空取暖的人。唢呐要吹一次,新娘要断断续续出来见几次。每次,哭的人都会像往常一样收到‘眼药水’。

天亮了,新娘洗脸,梳头,打扮,收拾好要带走的东西。天亮后,男子的接待小组开始收拾家具,分头工作。新娘哭着向父母和亲戚告别。她被一个特殊的人领出了房子。她踩在一个筛子上,筛子上放着一盏七灯心草点燃的桐油灯。

筛子里有12个或24个铜钱,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有些“照明”需要鸡、纸和钱。说了几句咒语后,王先生把鸡扔到了轿子顶上,预测姑娘婚后的好运。这时,新娘从新郎手里接过一两尺红布,绑在轿子上,戴上铜镜,由有福气的人牵着扶着上了轿子。轿子“起来”了,新郎要在主屋的香下烧纸鞠躬才走。

姑娘到了婆家,会被一个有福气的人带走。此时,男方的房间和香火神龛已经装饰得又红又亮,纸钱已经烧完,刻有龙凤的两根大蜡烛已经点燃。新郎新娘向男方的祖先、父母、礼仪官磕头,并递上早准备好的酒和礼物。

男方父母用夫妻俩跪在地上“封”了几句吉祥话。然后“喊礼物”。主持仪式的人站在大门口喊道:“叔叔,叔叔,宝爷,宝娘,在堂前接受仪式!”被叫去给新娘和新郎逐一磕头并在大厅前接受礼物的亲戚。

仪式结束时,新娘和新郎互相致意,然后进入新房。新娘进屋后,丈夫的哥哥会给她放洗澡水。我嫂子想把“红”钱给她小弟弟。如果你没有弟弟妹妹,你也应该在你的直系亲属中寻找。

为新娘送行

女孩子结婚,家里会组织专门的陪嫁。一般来说有8到12人,甚至更多。游行队伍中有男有女。男人主要是想保证女孩子不会被轿子打扰,轿子要稳,也就是说要跟着轿子走。当伴游队把姑娘带到男方家时,男方会热情接待,然后新郎会把她送回去。

4建一所新房子。

新娘进新房后,男女老少挤进新房,向新娘要糖果、向日葵、花生等。她从她母亲家带来的。富有的妻子家也在糖果向日葵花生里放了一些硬币。仡佬族的习俗是“洞房三日,不分辈分、年龄、婚姻。”

回到门口

三天后,新婚新郎带着新婚妻子带着酒、烟、美食去拜访岳父母,这叫“回家”。在旧社会,仡佬族的其他婚俗还有:早婚、“指腹为亲”等。

小婚指出,娃娃还在背上,父母双方都订过婚。他们成年后才会结婚,有的人11、12岁就结婚了。指腹为吻,指父母双方还在怀孕的孩子的腹部为吻。如果孩子是同性所生,孩子将作为兄弟或姐妹结婚,如果孩子是异性,婚姻将得到确认。双方将开始仪式并继续他们的事业,当他们成年后,他们将成为夫妻。

此外,仡佬族还有“鸡酒”、“新娘敲牙”、“门房”、“泡妞”、“湿亲戚”等习俗。这些习俗在仡佬族的婚俗中也很有特色。

订婚用的“鸡卦酒”

仡佬族订婚时会吃“鸡酒”,即杀鸡后用鸡的股骨来预测吉凶。“鸡卜”与“吉卜”谐音。目前,密切关注鸡股骨上的图案是吉祥还是不祥,已经不再是最初的“神圣判断”了。反而把吃订婚酒叫做“鸡卜酒”。

“鸡不九”在姑娘家举行。未来女婿认了未婚妻的女婿,送给岳父岳母“鸡不九”。第一碗酒一定要给他丈母娘。吃第二碗酒的时候,公公也要夸老婆,说“孩子是她养的,是他妈定的。”有人说这是人类母亲婚姻权力的遗留。

新娘打掉了她的牙齿。

仡佬族女性结婚时会自动打掉上颌骨上的1-2颗大牙。据说这是一种习俗,因为他们害怕女人伤害丈夫的家人。我老公家觉得处女很可怕。才敢跟他们结婚,需要打掉他们的牙。这是中世纪和遥远的民俗的深刻遗迹。

门锁

“门锁”是指新娘离家出嫁时,必须用双手紧紧握住门锁,以示不离不弃。这时候媒人就会过来强行牵着新娘的手,把她带离娘家。

追一个女孩

“追女孩”是指一个女孩在结婚前要大声哭,唱“为婚哭泣”。结婚前,一定要趁人“不备”和“逃跑”让女性亲戚把她带回来,比如她结婚的姑姑和嫂子。离家结婚前,新娘的父亲应该向她的祖先致敬。女孩的父亲应该解开她的衣领,以表明已婚女孩不再是氏族成员,已经加入了氏族。

湿吻

“湿吻”是指新娘嫁到婆家时,将他家准备的清水泼在接待她的人身上。传说这样就能浇透清水辟邪,求好运。

与其他民族不同,仡佬族通常在新娘出嫁时打伞,由迎亲的人护送到婆家。到了婆家后,她没有进行正式的拜访,而是直接被介绍进了新房。婚礼当天,新娘的婚纱不会带到婆家,只有第一个孩子满月后,娘家才会把嫁妆给婆家。

仡佬族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彩礼很重。现在他们也变了。选好吉日后,新娘会打一把伞,在亲戚的陪同下,步行到婆家,带他们去新娘的新房,而不是去祭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1618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0
下一篇2023-09-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