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两次婚姻
爱因斯坦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出生在塞尔维亚(当时属奥匈帝国)。她在中学时就显示出对数学和物理的热爱,总是得到最高分。父亲于是让她到瑞士和德国学习。
米列娃最初在海德堡学习,后来转到苏黎世联邦工学院学物理。她是该院数学系的第一个女生。也正是在这里,她结识了爱因斯坦,并和他一起探讨物理问题。
在那个时代,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是大部分女大学生的命运。米列娃在学业上不太顺利,两次考试都未获通过,只得肄业。她在学术上的理想破灭了。
米列娃长得俊俏,但因患小儿麻痹,有点跛脚,又比爱因斯坦大三岁,因此他们之间的友情遭到了爱因斯坦父母的强烈反对,尤其是爱因斯坦的母亲更是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他们的结合。但友谊还是发展成了恋爱关系。1902年,米列娃未婚生下女儿小莉色儿。由于爱因斯坦的工作没有着落,他们将女儿托人收养。1903年他们结婚,婚后又生了两个儿子。由于性格不合,1919年他们离婚。
尽管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离婚了,但仍关心她的安全。纳粹上台后,爱因斯坦希望米列娃离开瑞士,回到她的出生地南斯拉夫。米列娃没有听他的意见。幸运的是,南斯拉夫后被德军占领,而瑞士却没受打扰。此后米列娃直到去世都生活在苏黎世。她的晚年饱受病痛折磨,生活颇为凄惨。
爱尔莎(1876~1936)是爱因斯坦的表姐,从小就与爱因斯坦相熟。1896年,她嫁给了一个纺织业主,生下了两个女儿,1908年离婚。1912年,她与爱因斯坦取得联系,不久他们之间的关系发展为恋爱关系。当爱因斯坦1916年到1917年间卧病在床时,得到了爱尔莎无微不至的照顾。
与米列娃不一样,爱尔莎在学识上与爱因斯坦并不般配,可她仰慕他的名气,保护他不受外界的打扰。虽然爱因斯坦不一定是最忠实的丈夫,对她却关爱有加,喜欢她在家里营造的温馨氛围。 (《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方在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第一任妻子: 米列娃爱因斯坦玛丽克(Mileva Mari�0�4) 是同班同学 米列娃出生在匈牙利塞尔维亚的一个富农家庭,从小聪明好学, 高中毕业后,在瑞士的一所女子学校深造。后来,她转学到苏黎世学物理学和数学 她比爱因斯坦大3岁。脚还有一点儿跛。 1902年,未婚先孕,回家乡生了女儿丽瑟尔。这个孩子生下来就患有精神病, 爱因斯坦也从未见过自己的这个女儿。猜测是被遗弃, 1903年,与爱因斯坦正式结婚 1904年,第一个儿子出世, 1910年,第二个儿子出世,但和他的姐姐一样,一生患有精神病。 1916年,爱因斯坦写信给米列娃要求离婚。 1919年,米列娃同意离婚,二个儿子由米列娃抚养 1948年,米列娃在苏黎世的一家医院与世长逝 第二任妻子: 爱尔莎 是爱因斯坦的表妹 1911年,与爱尔莎热恋,当时爱因斯坦已经是知名教授。 1919年,与爱尔莎结婚,但最后这次婚姻也不美满。 爱因斯坦在感情上对爱尔莎也不忠诚,但爱尔莎却深爱自己的丈夫, 容忍了这个“孤独的天才”一个接一个的桃色绯闻。
爱因斯坦与妻子商量,希望全家人搬到柏林去,以便自己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物理研究。可是米力娃的态度却十分强硬,坚决反对再一次搬家,而且是去她一直讨厌的德国。
两个人为此吵了很久,谁也不能说服对方。此时的爱因斯坦深知,他与妻子的感情已走到了尽头,要想再走到一起,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了。爱因斯坦最终下定了决心,他一定要去柏林,他不能放弃一流的研究环境。
1914年初,爱因斯坦带着对科学研究的渴望,孤身一人前往柏林。他终究没能说服米力娃同行,这次告别,也正式结束了他的第一次婚姻生活。
爱因斯坦与塞尔维亚数学家米列娃有一个未婚私生女丽瑟尔(1902—1903?),不过在1903年到1919年爱因斯坦娶了米列娃,后来米列娃为爱因斯坦生了两个儿子汉斯·阿尔伯特与爱德华。
爱因斯坦的第二任妻子爱尔莎是他的表姐,他们的母亲是亲姐妹,爱因斯坦与他的第二任妻子爱尔莎他们的曾祖父都是鲁普特·爱因斯坦。
职业嘛,估计就是家庭主妇了
爱因斯坦有两段失败的婚姻,一个是米列娃,一个是爱丽莎 爱因斯坦这个名字是与“相对论”和“天才”联系在一起的。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是一个充满灵感、圣洁而又温和的人。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最近出版的一本叫《爱因斯坦的私生活》的书则通过他两次婚姻的失败,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面。 当年,爱因斯坦认识他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时,充满了激情与浪漫。当时米列娃就读于德国一家综合中等技术学校。人们这样形容这位来自伏伊伏丁那省的塞尔维亚姑娘:“ 可爱、羞涩、善良、简朴和谦虚。”但她的同龄人却认为,她缺乏外表的吸引力,她的朋友说她:“是一位很好的姑娘,就是过于认真和安静。看着她,很难想到她很聪明。”她们还这样形容她:“瘦小、柔弱和平凡”,而且她还有一点儿跛。 而爱因斯坦则正相反,是一位英俊的年轻人。他端正的五官,浓密漆黑的头发和热情的眼睛。别看他对一切形式的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却从青年到中年都肌肉强健、体力充沛。 他们之间的友谊慢慢变成了浪漫的爱恋。这使爱因斯坦的熟人感到吃惊。一次他的同事暗示米列娃的跛说:“我永远不会和健康不是最好的女人结婚”。而爱因斯坦平静地说:“但她有多么美妙的声音。” 人们认为,爱因斯坦是因为米列娃的精神力量和聪慧而迷恋她,忽略了她的外表。爱因斯坦在生活方面十分笨拙。而米列娃比他大3岁,且很早就学会了做家务事。她在大学时就会做可口的饭菜,并能自己裁剪衣服,因此能够在生活中无微不至地照顾爱因斯坦。 他们的关系自开始就遭到爱因斯坦母亲波利娜的反对。当她明白,这一次儿子是非常认真时,便表现出明显的敌意。她有着对塞尔维亚人的固有成见,她不相信米列娃,不仅因为米列娃比爱因斯坦大三岁,更因为她身有残疾,她认为米列娃想把自己的儿子推入泥潭,更何况他们当时同居是有失体统的。可是家里的反对适得其反,更加加深了爱因斯坦对米列娃的爱恋。很快,米列娃就发现自己怀孕了。在那个年代,对于一个年轻的女子来说这实在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她远离父母,还有两个月就要考试了,对于将来还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考虑。但米列娃崇拜和爱恋爱因斯坦,而且为怀了他的孩子而自豪。当时爱因斯坦去了苏黎士,米列娃写信将此事通知他。爱因斯坦回信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但他表示还没有做父亲的准备。他诉说了不久前刊登的一篇物理学论文是如何鼓舞着他,表示而后才能考虑与米列娃的将来。 米列娃1902年年初生下了一个女儿。由于难产,她身体极其虚弱,连给爱因斯坦写信的力气都没有了。关于这个孩子没有任何出生记录,人们认为她出生在远离瑞士的地方,也可能就在米列娃父母的家里。米列娃的父亲写信将这事通知了爱因斯坦。很快,爱因斯坦在回信中表达了对情人的同情,并在信中提出了一串问题:女孩儿健康吗?胃口好不好?是谁在喂养她?然而没有任何资料表明爱因斯坦一生中见过女儿丽赛尔哪怕一次。他似乎更关心怎样从父亲的责任中解脱出来。此事他没有对任何人谈过,几个月后,女孩便从他的生活中消失了,而且至今不知是死是活,如果活着应该是90多岁了。 爱因斯坦的收入微薄可能是不管女儿的原因,虽然这并不影响爱因斯坦与米列娃订婚后住到一起。如果米列娃生的是儿子,爱因斯坦也许会是另一个态度。也不排除是因为女孩儿病后有了残疾才被遗弃,但这些都只是猜测而已。 孩子的出世,改变了两个人的关系。一位传记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儿子汉斯的话说:“女儿一事成为他们婚姻中的一个疙瘩。”米列娃时常反省和自责。可见,她并不想与女儿分离,认为是爱因斯坦逼她走了这一步。晚年时爱因斯坦将米列娃描绘成一个沉默寡言、疑心病重和有忧郁倾向的人。 后来,爱因斯坦认识了爱丽莎,这是他的第二位妻子。那些认识米列娃和爱因斯坦第二位妻子爱丽莎的人,都认为后者更有吸引力。浅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丰满、华贵。不过她的近视常闹出笑话,头发看上去也乱糟糟。凌乱的头发还不是使人联想到她与爱因斯坦是同乡的唯一特点,他们都长着大鼻子,凸起的前额和坚定的下巴。在他们结婚16年后,一位拜访者发现两个人惊人地相像:身材都是矮而结实,都穿着长裤和高领衫。 爱因斯坦与爱丽莎在一起感到轻松。他与爱丽莎的关系是1912年复活节假期的最后一周开始的。为了不引起米列娃的怀疑,爱丽莎把信寄到爱因斯坦的办公室,后者看后就毁掉了。而她却认真保存他的每一封回信。在信中,爱因斯坦表达了其内心由于爱情的不满足而备受痛苦,抱怨没有机会“爱,完全意义地爱”那个一见倾心的女性。 汉斯回忆说,每天早上父亲都是一个人懒洋洋地躺在床上,晚上则和朋友们在一起弹琴,常去朋友家作客。朋友的女儿里斯贝特后来成了米列娃的好友。她曾在日记中写道:米列娃沉默而忧郁,她被风湿性关节炎折磨,连行走都很困难。但她的问题并不来自于健康,而在于爱因斯坦一心扑在另外一个女人身上,以及他终身探讨的物理学上,无暇顾家。 1913年7月,有人为爱因斯坦推荐了一份很好的工作,如果他同意,就会成为普鲁士科学院成员,得到柏林大学的讲台和物理学院校长的位子,不会有人要求他授课,他可以完全地献身科学。爱因斯坦接受了。米列娃由于儿子同时得了流感、百日咳和中耳炎而必须去洛迦诺。 妻子推迟了行期,爱因斯坦有更多的机会与情人呆在一起。米列娃是在1914年的4月中旬到柏林的。有一段时间他们维持着表面上正常的家庭生活。米列娃常感到不幸福,从而异常思念苏黎士。柏林的生活使她更加忧郁和意志消沉,每天忙着家务琐事,没有一个朋友。1914年暑假,她带着儿子们回了苏黎士。儿子们还以为,假期过后他们就会回德国,而事实上,这只是他们父母婚姻结束的开始,米列娃此后再也没有回到爱因斯坦身边。 米列娃离开后,爱因斯坦和爱丽莎结了婚。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的婚姻亦未能维持下去。爱因斯坦的两次婚姻都以失败告终。
爱因斯坦的后代
爱因斯坦的一位学生曾生动地描绘过这样的情景:“爱因斯坦坐在书房的写字桌前,桌上堆满了数学运算公式的研究报告。而他左手抱着幼儿,右手不断地记下各种运算思路。他的长子在地上搭积木,并不时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一一回答。”
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他刚刚当上父亲。每天除了做大量的研究外,他还要照顾好孩子。无论是在瑞士首都伯尼尔,还是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人人都能看到,这位在科学领域诸多方面提出全新、突破性理论的科学家,总是一面推着婴儿车,一面思考着研究课题,并不时停了记录数学方程式。爱因斯坦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典型的全身心投入数理研究的教授,而他的儿子却认为他还是一位关怀体贴的好父亲。长子汉斯·亚柏在1951年向公众透露:“我们小的时候,父亲常常讲故事给我们听,还演奏小提琴,好让我们安静下来。不过,我记得母亲说过,即使是最吵闹的小孩哭声,也丝毫不会影响父亲,他完全能够不受外界噪声的干扰,继续他的研究工作。”
爱因斯坦曾形象地比喻说:“我宛如一匹载着单人座骑的骏马,不适合与其他的马一起拉一辆马车,因此我不适宜参加小组研究工作。老实说,我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不属于朋友,甚至不属于我的家庭。这种感受以前隐约地存在着,而近几年,它更加深刻。我发现,我只属于自己,于是便超然离群起来。”
尽管爱因斯坦曾表示由于自己不美满的婚姻,驱使着他致力于理论的研究。其实,也正是因为他对科学执著的偏爱与追求,最终导致婚姻的破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爱因斯坦在柏林从事研究工作。他的妻子梅兰芬却离开了他,带着两个儿子回到了瑞士。战后,夫妇俩于1919年正式分手。不久,爱因斯坦与其表妹结婚,但两人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父母离异时,汉斯正凭借着自身的能力,开始了科学家的生涯。后来,他对外界表露过自己的想法:“虽然父亲于1921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在科学界声名显赫,自己却从未感觉到在事业上的能力表现会被父亲的名望所掩盖。”他说:“父亲太杰出了,他的成绩的确会给自己带来压力。倘若我没有学会对这种压力一笑置之的话,那真是件伤透脑筋的事。父亲总是想为我提供一些建议,但很快他便发现,他是在浪费时间,因为我总坚持自己的看法。”
1932年,希特勒上台,并将其势力扩展到欧洲大部。爱因斯坦立刻离开德国前往美国。汉斯也随父亲,于1938年前往美国。后来,他成为一名水力工程学教授。1947年到1971年,汉斯一直在加州的柏克莱大学任教。1973年,汉斯因心脏病发作病逝,享年69岁。
爱因斯坦的幼子爱德华的境况比起兄长要艰难得多。父母分居时,他只有4岁。他9岁时,父母离异。因为他一直在瑞士的苏黎士长大,所以很少与住在柏林的父亲见面。爱德华10多岁时,对父亲充满着敬佩和爱慕,兴致勃勃地写信给父亲。但由于爱因斯坦的忽视,忘了回信,造成了他长久的怨恨和痛苦。爱德华长大后,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而且刻苦地钻研医学和精神病学。
1929年,爱德华不幸得了精神分裂症,医生诊断认为精神疗法不会有任何效果。爱因斯坦得知后特地前去探望,对孩子所遭受的疾病折磨深感痛苦。爱因斯坦的第二任妻子后来写道:“爱因斯坦探望儿子后,内心非常难过。他比任何人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虽然他表面上装得非常坚强,毫不在乎,心中却承受着最大的痛苦。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
1933年,爱因斯坦离开欧洲后,爱德华继续留在瑞士,父子俩从此再未见过面。爱德华一直受到母亲梅兰芬悉心的照顾,直到梅兰芬1948年去世。之后,爱德华被送往苏黎士的精神病院治疗。1965年,他在医院去世,终年55岁。这一年正好是爱因斯逝世10周年。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美]马尔克姆·福布斯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