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苗族服饰的资料

关于苗族服饰的资料,第1张

苗族服饰简介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 0 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 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 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 0 0 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关于苗族的资料 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739 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语族苗语支。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跳花节”。“跳花节”

是以吹芦笙伴歌舞为主要特色

的文化盛会,同时也是苗族服饰精彩展示的大好时机。

苗族过去盛行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较大的节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后举行一次。斗牛(牛斗牛)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活动,每年正月、端阳、火把、中秋等佳节都要举行斗牛活动。

苗族的礼仪有: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接。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绚丽多姿的苗族服饰

苗族自治地区

建国后,先后成立有: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52年7月1日)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1952年11月26日)

贵州威宁彝族 苗族自治县(1954年11月11日)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年7月23日)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年8月8日)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1956年11月30日)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4月1日)

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3年9月11日)

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1966年2月11日)

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1年12月31日)

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

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年11月7日)

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年11月11日)

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12月1日)

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984年11月10日)

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4年11月13日)

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1985年)

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85年)

两位苗族妇女正在制作彩色皮纸。贵州省

丹寨县石桥堡的白皮纸制作工艺已有1000

多年历史。1000多年来,当地苗族群众借

鉴汉族的造纸技术,以当地丰富的树皮、

杉根来制作白皮纸,其造纸工艺与明代宋

应星著的《天工开物》记载的造纸法大体

相似,保持了中国古代生产皮纸的传统。

日常食俗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多先把稻谷晒干(或炕干)倒入碓中舂去米糠>>

苗族的资料 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739 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语族苗语支。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跳花节”。“跳花节”

是以吹芦笙伴歌舞为主要特色

的文化盛会,同时也是苗族服饰精彩展示的大好时机。

苗族过去盛行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较大的节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后举行一次。斗牛(牛斗牛)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活动,每年正月、端阳、火把、中秋等佳节都要举行斗牛活动。

苗族的礼仪有: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接。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绚丽多姿的苗族服饰

苗族自治地区

建国后,先后成立有: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52年7月1日)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1952年11月26日)

贵州威宁彝族 苗族自治县(1954年11月11日)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年7月23日)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年8月8日)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1956年11月30日)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4月1日)

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3年9月11日)

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1966年2月11日)

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1年12月31日)

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

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年11月7日)

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年11月11日)

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12月1日)

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984年11月10日)

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4年11月13日)

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1985年)

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85年)

两位苗族妇女正在制作彩色皮纸。贵州省

丹寨县石桥堡的白皮纸制作工艺已有1000

多年历史。1000多年来,当地苗族群众借

鉴汉族的造纸技术,以当地丰富的树皮、

杉根来制作白皮纸,其造纸工艺与明代宋

应星著的《天工开物》记载的造纸法大体

相似,保持了中国古代生产皮纸的传统。

日常食俗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多先把稻谷晒干(或炕干)倒入碓中舂去米糠>>

苗族服饰的特点 苗族少女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这也是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的原因。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说到“服”,不得不想到“饰”。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伐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蝴蝶探花、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鱼戏水苗族银饰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族服饰(要图和介绍)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南蛮传》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苗族服饰是一种原始苗族人民的符号和象征,是一种规则和历史的存根,一种无字的历书,一种无声语言和标志。

苗族服饰由于性别、年龄、婚否等情况而不同,并且有地区差别,但都保持一种从古至今的传统款式。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百褶裙,图案花纹色彩斑斓,多刺绣、织锦、蜡染、挑花装饰。衣裙颜色以红、蓝、黄、白、黑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的传统。服饰用料则以居住地出产的原料为主,多以棉、麻、毛等经过家庭手工作坊精编细织而成。苗族男子的装束则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我们所说的苗族服装的款式多样,主要是指苗族女性的节日盛装或者叫礼服。苗族服装按地域可分为五种型制:黔东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型五种。

黔东南苗族服饰:流传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6个县市和都匀、荔波、三都、兴仁、安顺,广西融水、三江等区域。上衣有大领对襟或右衽半身。百褶裙长短不一,佩戴各式围腰和绑腿。发髻也有较大差异。黔东南苗族服饰大约有30多种款式。

黔中南苗族服饰:主要流行于贵阳、龙里、贵定、惠水、平坝、安顺、平塘、罗甸,云南的丘北、文山、麻栗和广西隆林等地。其特点是以黑、白、蓝色线绣衣裙或蜡染。大领对襟开,百褶裙,包头帕或头巾,髻发。黔中南苗族服饰有5种款式。

川黔滇苗族服饰:主要在川南、黔西、黔西北和滇东北、桂西北以及云南昭通、威信、楚雄、金沙等地。衣料主要是麻布,服饰色彩较浅,蜡染工艺普遍。服饰和发型多种多样。

湘西苗族服饰: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松桃、四川秀山、酉阳、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有多彩头帕和变型式样,服饰亦有8种。

海南苗族服饰:由于海南苗族受当地黎族服饰的影响,苗女穿右偏襟长及膝部的长衫,仅一扣,无领,蜡染短裙,以黑、红色为主,花纹较少,束发,包一绣图案花纹的头巾,外面再盖一条绣有花边的尖角头帕,套上一条红带子垂在背后,显出与其他地区的苗族服饰的非常不同。

苗族没有文字,她把服饰作为载体,因而苗族服装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很高的美感或观赏价值、很深的文化内涵,它还有很高的制作工艺水平。苗族的蜡染和刺绣艺术就代表了苗族服装的制作艺术。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一般的苗族蜡染是先在整块的布上绘制各种图案,然后再进行染制。苗族刺绣技法多样,图案丰富。据统计,苗绣技法多达十二种,有平绣、挑花、锁绣、堆花、贴布、打籽绣、钉线绣、辫绣、绉绣、锡绣、马尾绣等;色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红色调,一种是紫色调,底部基本上都是黑色;图案也是极为丰富的,有各种花卉、稻谷、鱼、鸟、龙、凤,自然界里有的都能用来作为图案绣在衣服上,还有很多刺绣图案把传说故事都用在里边。苗族刺绣的使用主要是作为苗族服装中头巾、衣领、衽襟、袖腰、袖口、衣肩、衣背、衣摆、腰带、围腰、裙子、裙片、裹腿布巾、鞋子等部位的装饰。

苗族服饰的图案,是穿在身上的一部民族史书:褶裙上的彩色线条,是一条条河流,一条条山路;背牌上的回环式方形纹,是曾经拥有的城市,有街道、城墙、角楼;那披肩>>

苗族服饰 男子服饰为黑色无领,肥身对襟衣,纽扣为金属制品,下装已改着汉族装。剃光头或以长头巾缠头

苗族服饰都有什么象征意义 苗族服饰象征意义有:

[苗族历史] 解读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其现行的每件款式和饰物几乎都隐藏有极为古老的文化内涵。一定的服饰符号系统与相应的史诗、神话、传说、习俗解释所构成的全面阐释系统,起着沿袭传统,追根忆祖、记述往事、储存文化信息的巨大作用。在少数民族服饰的百花园中,苗族服饰最能系统地体现祖源与战争迁徙这类历史意识。苗族服饰的相当部分,都可说是历史意识的符号载体,而祖源与战争迁徙,亦可说是苗族服饰千年不辍的母题。

黔东北松桃和湘西苗族的“骏马飞渡”、“江诃波涛”图案;黔西北威宁、赫章和滇东北彝良苗族“天地”、“山川”、”田园”、“江河”、“城池”图案;川南苗族的“黄河”、“长江”、“城池”图案;贵阳市郊高坡苗族“蚩尤印”图案;黔东南凯里、黄平、施秉、台江一带苗族的“媪仿”

(黄河)、“媪育” (长江)、“盖霞” (军旗)图案等,就是其历史传统在服饰上绽开的奇葩。它们是苗族妇女盛装诸图案的母本,含有“妈妈花”的意思。即主体图案“母花”。图案的构思、设计、造型不仅凝聚着苗家妇女劳动智慧的结晶:还表现出苗族人民对历史祖先故土、战争、迁徙的回忆与缅怀之情.凝聚着巨大的心理容量和强烈感 彩的诸多原型。它是一种社会历史意义沉淀,一种深厚的符号积累。

“骏马飞渡”

图案是凤凰、古丈、松桃一带苗族的花边、花带最流行的图案。其特点是色调古朴,素雅大方。造型是:首先出现一条洪水滔滔的大河。苗语叫做“埋迈埋清”,即“浑水河”

之意。苗族妇女是根据花边带底色来说的。花边图案是由无数个像“马”的花纹组成的,相互连成一串横贯河水中间,表示万马飞渡黄河,驰骋中原。苗语谓之“大迈档务”

或“大迈长务”.意为“骏马飞渡大河”。“大迈”即“飞马”的形象,有“迈单”一直足马、“迈勾”一变足马之分,

比较抽象。只有从名称上才能联想到它们相似于直立的马鬃和或弯或直的马足,其造型与汉字的“马”的原始型态接近.构图虽然简单但富有腾空起飞之猛势,它包含勇猛顽强的意义。

的两边是由无数个形似三角形的或像花塔式的山叠着山相间排列,苗语称之“高本高介”

和“毕高”。意为“金山银山”

(苗族古歌中则有洋洋千言的一篇描述“运金运银”的活动场面).表示崇山峻岭.五颜六色。编织这些图案(山塔)时.均采用红、绿、蓝、黄、橙、紫各种颜色丝线挑绣而成.给人以一种悬崖深谷意境的感觉。

“骏马飞渡”

图案的两边用一条像铁轨式的图案镶嵌着顺水流方向延伸,苗语叫“乃勾阿登”,汉意就是“大路上的脚印” (此图案在中部方言黔东南苗族妇女服饰刺绣中使用频率颇高。当地苗语谓之“绞欧”,即“江河的意思”;海南岛苗族蜡染中此“江河”

图案也相当普遍)。

位于花带上的“江河波涛”图案的花纹更加明显,呈现两条白色横带,带中由一些细小的星点组成,花纹隐约可见。苗族说是表示黄河、长江同向奔流,苗家妇女管它叫“欧多民务”。北岸是些较小的土山坡,妇女称之“秀高刃”。两条大河的南面,是一朵朵既像花又像树,又像人乘船等形状组成立形花簇象征划渡式的图案,妇女们说它代表“洞庭湖”。这些图案脚下再次出现水波浪式花纹。苗语谓之“昂务乃本”,汉意就是“经过大水大浪的妈妈花”。南岸有一条小路和一排松树.象征苗族经过千辛万苦来到林青茂密的西南山区。

“江河波涛”

母题在“兰娟衣”

中也有生动展现。据说,黔东北苗族妇女穿的“兰娟衣”(一种没有衣领的女装)的来历,是一位叫“兰娟”的苗族女首领,带领苗族同胞南迁时,为了记住南迁的历程.就想了一个用彩线记事的办法。离开黄河时,她在自己的左手袖子上用黄线缝上一根黄线;渡过长江时,她在右>>

苗族服饰历史背景 (一)解放前的苗族服饰

苗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用服饰记载历史、传承文化是可以理解的。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我们祖先曾度过了赤身裸体的时代,那时“未有火化”,人们吃的是“草木之实”、“鸟兽之肉”,身上赤条条没有什么可以遮掩的东西。正如《庄子》言 ,“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天积存下柴草,冬天用来烧火取暖,叫做“知生之民”。由此推知其他民族亦然。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意识也逐渐增强,为了获得御寒、遮羞、装饰的服饰意识,他们遂以最原始的天然材料如树叶、草叶或兽皮等裹身,从而形成了最古老、最原始的服饰样式和服饰意识。《礼记礼运篇》:“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菅窟;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考古学家也认为,“最早的服装是原始人把树叶、草叶缠裹在身上,或用石器把兽皮稍加分割后披在身上或掩于 。” 《滇书》卷上称我国古代苗族“楫木叶以为衣服”,此亦印证。而到神农、伯余(黄帝臣子)、黄帝时期已被织造麻、丝布帛和垂衣裳的习俗所取代。(《礼记礼运篇》):“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庄子盗跖》):“神农之世……耕而食,织而衣”;(《淮南子汜论》):“伯余之初作衣也,纟炎麻索屦,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领其用,而民得以掩形御寒”;(《周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又此可以想象,服饰的创造和演变是一个曲折而痛苦的过程。

(二)解放后到90年代服饰

此时期的服饰纵横交错,既有传统的,又有改进的,类别繁多,交叉混杂,有关专家学者对此时期的服饰描述达六七种,笔者只选取比较典型的其中两种。

第一种描述见李廷贵教授等主编的《苗族历史与文化》第217页到218页:毕节北部的燕子口一带,穿绣花栏干的大襟短衣,外穿白麻布大领对襟长衫,无系也无扣,衣襟缠于腰间,衣背、两肩都缀有桃花锦件,衣领也挑花纹,当地汉族称“花褡褡”。其无袖无衿无扣,穿后敞胸。穿在里面的大襟衣,右边的绣花栏干均外露。著多截百褶国长裙,上端约一半为青色,其余一半依次为白、黑、灰色,裙脚为白色。前束一张挑花裙围,头掺假发盘于顶上,发外以大绺红毛线束紧,脚以白布裹紧,男人多穿汉装。

第二种描述见吴仕忠等编著的《中国苗族服饰图志》第38页:少女绾髻于头顶,用红头绳挽头一圈扎紧,包青布头帕,帕尾上翘。上穿对襟无扣长衣,两袖缀彩色布和刺绣图案。外套挑花披肩缀有蜡画,系蜡染丝绣长围腰,围腰边缘绣有花纹图案,数条重叠,露出围腰花纹,系白麻布腰带,包白色绑腿,便装为右衽衣,襟边。衣袖饰有挑花,刺绣花边。男人汉服装扮。

(三)2000年后的服饰

据笔者现场调查:妇女盘发于头顶,无髻,外用挑花带裹饰,外缘垂珠串及彩线流梳,脑后用铝条花布珠串等做成的两角像兔子耳朵向上翘起,后脑帽沿下缝上一块青色刺绣花帕遮于后面,直达颈部。上衣低领右衽,是绣花栏干的大襟短衣,衣肩围有一块半圆形的绣片贻饰,周边垂缨络,衣袖,衣身均用挑花或刺绣装饰,纹样丰富多彩,有桃花形,棱形等。下装为蜡染的白褶裙,裙长膝盖头,从裙头到裙脚,依次交叉以蜡染,织锦装饰,形成若干花包饰段。前系一与裙同长的挑花围腰,两端上各系有挑花飘带,绕腰一周系于身后。飘带末端以缨穗装饰。绑腿一种是百麻布裹腿,一种是长方形挑花巾,缠裹时花纹外露,也有用挑花布做成裹腿样式。内装海绵,套于腿上时,用按扣或拉链。脚穿现代皮鞋。服饰所用布料多为集市上最好的布料或上等丝织品。男装以现代汉服为主,但为展现民族风采,弘扬>>

苗族服装

威宁是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县,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等18个民族。各民族相依共存,和谐相处,组成了一个100多万人口的大家庭。彝村、回屯、苗寨星罗棋布。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回族开斋节、苗族花山节,场景恢宏、气氛热烈。摔跤、赛马、射弩、扭扁担、荡秋千等民族竞技活动丰富多彩。

撮泰吉

撮泰吉是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被称为“戏剧活化石”。“撮泰吉”为彝文译音,意思为“变人戏”,一般在农历

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以驱邪祟、迎吉祥、祈丰收。

开斋节

回民亦称为“大尔德”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内院外、巷道厕所,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成年回族个个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小孩子也都个个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光亮亮的。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清真寺,节日前该维修的维修,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布置一番,悬挂“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标语和彩灯。

“跳坡节”“赶花场”

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凡苗族聚居之村寨,不论男女老幼,都穿着节日盛装,自带午餐;年轻人带上芦笙和短笛,成群结队地到多年来约定俗成的山坡上“耍花山”,也叫“赶花场”。届时,将举行芦笙舞和穿衣、穿针、射弩、赛马、绩麻等竞赛和表演。

社会文化事业

近年来,威宁县通过转变作风,提高效能,完善基层建设,强化市场管理,多措并举推动文体事业蓬勃发展。

稳步实施惠民工程,不断完善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基础。相继建成30个乡镇文化站、3个村级文化广场、10余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活动室,610个村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实施了总投资500余万元的文化设施配备工程。建成乡镇级农体工程14个、村级农体工程181套、路径工程23套,体育训练基地9个,大型体育场馆1个。共计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35840户、“户户通”工程93048户,广播覆盖率达到87%,电视覆盖率达到91。22%。

引导广大群众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娱活动,推动文体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持续开展送文化下乡、节庆文化活动和科技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等主题活动近200场次,举办公益性讲座和免费培训100余场次。举办大型专业体育赛事和一般体育赛事40余场次;组织参加省市级体育赛事15场次。通过参与和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和赛事,推出了一大批精品文艺节目,耐力型竞技体育在省级乃至省际间大型赛事中脱颖而出,还涌现出一些独具特色的文化村寨,板底乡今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贵州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优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确保文化市场安全稳定、繁荣发展。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运行机制,通过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及法律法规培训,不断优化行政执法,文化市场总体结构合理、布局恰当。威宁县现有国营文化经营企业3家、较大规模的私营文化经营企业5家、文化娱乐经营个体28家、网吧经营个体22家,电子游艺4家、印刷个体5家、个体书店10家、打字复印个体30余家。自2010年组建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以来,共处罚违规经营案件70多件,收缴罚款20余万元,没收非法出版物和音像制品25000余件。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底蕴不断丰厚。实施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凤山寺、玉皇阁古建筑修复工程和石门光华小学遗址抢救工程。编制了彝族向天墓群和牛棚土目庄园两个文物保护单位的修复和环境整治规划。将四堡古道、六洞长堤成功申报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的报复范围。2013年还开创性地举办了威宁县民族民间暨历史文化展览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步推进,威宁县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项。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面积6295平方公里,人口约1263816;威宁是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县,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等18个民族。其中彝、回、苗等主体少数民族占总人口243%。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境中部开阔平缓,四周低矮,峰壑交错,江河奔流,是“四江之源”。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日照时数1812小时,无霜期180天,年降雨量926毫米,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暖夏凉,夏季平均气温18度。

位置境域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处贵州省西北部,位于东经103°36′-104°45′,北纬26°36′-27°26′之间,西、南、北三面分别与云南省接壤,是云贵川三省的交通要冲,总面积629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平均海拔2200米,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乌蒙山脉贯穿县境,其间屹立着四座2800米以上的高峰;县境中部开阔平缓,四周低矮,峰壑交错,江河奔流,是“四江之源”(即乌江、横江的发源地,牛栏江的西源、东源,珠江的北源)。

铁路

经过威宁县境的铁路线有贵昆线、内昆线、大水线,穿过县城的铁路线是内昆线,在县境内共有铁路车站17个。草海站是内昆铁路在县城设置的客货运站,位于县城西北角,距县城5千米,可乘公交车和出租车到达,已开通往返六盘水至昭通的慢车,同时还开通了直达贵阳的往返K9587双层列车;沿线梅花山站、凉水沟站、金钟站、草海站、朱嘎站、李子沟站、老锅厂站、迤那站、仙水站、花土坡站均可乘车;除以上列车外,每天通过威宁的客运快速列车13列,可直达贵阳、六盘水、昭通、昆明、重庆、成都、广州、杭州等。

民俗文化

1、撮泰吉

撮泰吉是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被称为“戏剧活化石”。“撮泰吉”为彝文译音,意思为“变人戏”,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以驱邪祟、迎吉祥、祈丰收。

2、开斋节

回民亦称为“大尔德”。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内院外、巷道厕所,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成年回族个个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换上新衣服,小孩子也把脸洗干净。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清真寺,节日前维修,节日里打扫,有的地方还专门布置一番,悬挂“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标语和彩灯。

热情,好客,性格开朗。

经查询中国民族网,苗族人的民俗民风形成的性格主要为善良、淳朴、热情,讲究真情实感。

苗族是一个古老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六桥街道办事处。通过查询百度地图得知,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政局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六桥街道办事处渔市路。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隶属贵州省毕节市,为贵州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县。

结婚装箱喜话顺口溜

(在新时代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基层)

顺口溜里话真情 热词地标开新篇——乌蒙山区新征程上的走读

贵阳7月20日电 题:顺口溜里话真情 热词地标开新篇——乌蒙山区新征程上的走读

记者邬焕庆、初杭、欧甸丘

乌蒙山区曾是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群山莽莽,阻隔着几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2 年3月,六盘水市贫困县全部出列。2022 年11月,毕节全市脱贫摘帽。乌蒙腹地翻开崭新一页。

这是7月16日在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寨乐镇拍摄的红托竹荪种植(无人机照片)。记者 杨焱彬 摄

“现在,中国团结带领中国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引前进方向。

脱贫摘帽山区如今是啥模样,又以怎样的状态迈向新的赶考之路?记者近日深入位于乌蒙腹地的毕节、六盘水探访,从一个个细节中走读新征程上的山乡画卷。

人们走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奢香古镇的花海梯田间(7月15日摄)。记者 徐钦 摄

顺口溜里话真情

出毕节火车 ,沿着盘山过岭的柏油马路向南,经过约两小时车程,才能到达位于群山深处的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

村民们介绍,村广场新景观墙上雕刻的两句顺口溜道出了箐口村人的心声——

过去:茅草房巴掌大,一天三顿无变化。

现在:房屋漂亮马路宽,金果飘香乐心间。

在村里走走,就会发现这顺口溜并不夸张。在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几千亩猕猴桃树布满山野。村民说,2022 年开始,村里引导发展猕猴桃种植,实行群众自主管理经营,村两委统一包装和品牌商标注册,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行统一销售,产量可达两三百万斤,产值超千万元。富裕起来的农民筑起花园民居,财力充裕的村集体修起文化广场、柏油路,还盖起漂亮的新学校。

这是7月15日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拍摄的猕猴桃园。记者 徐钦 摄

采访中,像这样反映生活之变的山区顺口溜还有很多。在毕节威宁彝族苗族自治县,以前“麻布衣裳破草鞋、苞谷洋芋度春秋”的威宁人曾向湖要粮,围湖造田;如今,记者看到,依托精准扶贫措施发展多元产业,“威宁哥哥下山来,汽车开起进城来”,威宁不仅彻底撕掉了贫困标签,还在修复草海,力求生态逆袭。

在六盘水市水城区新街彝族苗族布依族乡,流传着这样,“龙头山山风吹来新风文明,北盘江江水流走陈规陋习”。当地群众告诉记者,脱贫后当地继续发展特色种植,如今“四季有花、四季有果”。2022 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152元,每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在20万元以上。记者走访看到,走向富裕路的新街乡正着力改善农村环境面貌,着力移风易俗,乡风乡俗文明向好。

山区顺口溜里有深山巨变,有田园牧歌、难忘乡愁,有发展企盼、振兴热情,更有对党的感恩和落实指示的豪情、干劲……脱离绝对贫困,“下一程”仍需坚持努力。乌蒙深处,新的希望在萌发,更明媚动人的生活在召唤。

山乡热词大

记者走访乌蒙山区,翻过高山、入乡进村时总能听到基层群众总结的“热词、新词”转化为发展实践,令人耳目一新。

“室内产业”——在黔西市绿化乡湾箐村,不少村民家前屋后,整整齐齐摆着一大批黑塑料筐。原来,当地投资400万元发展起了红托竹荪产业。除传统的林下和大棚种植,村里发动农户利用闲置房屋进行室内居家种植。既可以种在闲置的房屋里,还能种在院坝里、阳台上,红托竹荪成为湾箐村村民增收的“阳台经济”“室内产业”,一些产品“借 出山”,村里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村民在贵州省黔西市绿化乡湾箐村一处种植大棚外装箱栽培红托竹荪(7月14日摄)。记者 徐钦 摄

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在一处种植大棚内清理红托竹荪(7月16日摄)。记者 徐钦 摄

“周末经济”——在毕节金海湖新区响水乡青山村,村两委近两年大规模推广种植食用玫瑰,一亩地收益5000元左右,收益是种玉米的10倍。当青山村里种植玫瑰已超过1800亩,当地又琢磨围绕农旅融合做活“周末经济”,结合少数风情建设起“青山·玫瑰庄园”。村民告诉记者,每到周末,当地民宿、农家乐红红火火、一席难求。青山与玫瑰牵手,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支撑。

“能人效应”——在纳雍县寨乐镇红托竹荪种植里,村民个个手脚麻利,几分钟就能组装好一个栽培筐。纳雍县引进“能人”建起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统筹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赋能周边多个乡镇山村,2022 年产值145亿元,解决就业超过700人。引进技术能人、经营高手、管理人才,纳雍山村逐步把路径产业选准,闯出发展新路。

“旅游家底”——六盘水旅游一度“在深闺人未识”。近年来,当地紧住气候优势,在炎炎夏日以一个“凉”字破题,念好生态利用“山字经”,唱好旅游文化发掘“融合戏”,把“中国凉都”这张名片越擦越亮。“中国凉都”“康养胜地”……六盘水旅游家底逐渐摸清、攒厚,乌蒙山川中正在酝酿一股“文旅力量”。

比起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乌蒙山区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仍有许多困难会扑面而来,但山区始终奋力向前。“林下经济”“森林碳汇”“农旅融合”……随着越来越多的“热词、新词”闯入乌蒙山乡,大山深处也将有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这是7月14日拍摄的贵州省黔西市凤凰山公园(无人机照片)。记者 徐钦 摄

地标变迁看未来

地标是一个地方的代表号。摊开毕节、六盘水地图,一些地标悄然嬗变,新地标崛起诠释着新发展的方向。

“荒丘洼地”——“奢香古镇”。奢香古镇位于毕节市大方县,如今是集观光旅游、餐饮购物为一体的特色小镇,成为4A级旅游景区。人们很难想到,在2022 年以前,古镇所在地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山丘,正中位置原来是一个巨大的积水洼地。经过精心设计建设,“花海梯田”和古色古香的文旅商业街“落户”于此,同时“入住”的还有 大方县27个乡镇的12万多名易地扶贫搬迁居民。搬迁群众不仅住进交通便利、环境良好的县城新居,当地还通过就业培训、创业扶持等措施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如今,打好“文化环境牌”的奢香古镇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旅游目的地,搬迁群众老穷根拔得出,新生活稳得住。

这是贵州省毕节市金海湖新区响水乡青山村的景色(资料照片)。发

“废弃矿山”——“城市公园”。凤凰山公园位于黔西市城区南部,艳阳午后,市民到这里观飞瀑、赏绿植,畅游美景。凤凰山曾是一座废弃矿山。2022 年,黔西市决定拆除周边棚户区,修复受损山体,完善城市公园功能。经过石漠化治理、山体植被修复等一系列措施,凤凰山变成了一个集市民休闲娱乐、人文历史展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当地群众切实享受到生态建设的“绿色红利”,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发展观念也在巩固、茁壮。

“苞谷薄地”——“花果园地”。“去年全区猕猴桃产量225万吨,产值约6亿元,今年产值预计可达8亿元。”六盘水市水城区东部园区管委会主任陈颖说,当地原本“石多山高”、村民多种苞谷,引入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农业种植后,猕猴桃、刺梨等一批新的经济作物逐渐布满山岗,成为一方百姓致富“金果”,为山乡带来新的希望。紧邻六盘水的纳雍县厍东关乡陶营村,青山巍巍、暖阳镀色,几千亩樱桃园已成为旅游点,以前土气的“砖瓦村”、贫瘠的“苞谷地”已被悄然取代。村民们经济收入成倍增长,振兴发展势头昂扬。

在贵州水城经济区,贵州初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在刺梨口服液生产线上忙碌(7月17日摄)。记者 徐钦 摄

必须正视,刚刚脱贫的山区还面临着很多发展短板,发展后劲不足、民生保障不充分不平衡、生态环保压力较大等问题仍然存在。但新在“激活”、新家底在“攒厚”、新产业在“生根”……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多彩多姿的新发展实践,正在乌蒙腹地生长。(参与采写:王如歌、潘德鑫、何凡、刘晶瑶、梁文雅、侯伟利)

以上就是与结婚装箱喜话顺口溜相关内容,是关于三农的分享。看完结婚装箱喜话顺口溜简单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4739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0
下一篇2023-09-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