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从口入,大家都知道却戒不掉,尤其许多人嗜吃甜食,饭后甜点根本无法抗拒,到底该怎么办?营养师顾中一认为,过多摄入糖会对血管造成冲击,并且囤积脂肪,肥胖后多种慢性病甚至癌症、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还会导致龋齿。可戒糖又总是那么困难。爱吃糖是进化带给我们的一种本能,与之相抗确实还是很难的,不过,你不妨尝试一下以下方法:
1确保热量摄取
注意让自己保持一定的热量摄入,不要总是处于饥饿当中。摄取一些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这些成分相对来说吸收速度比较慢,可以让你的血糖更稳定,这样不那么饿了,也就可以减少对于糖分的渴望了。同理,不要在饿的时候去商店,这时候你容易买更多的食物,而且对食物的营养价值也不那么挑剔了。
2用健康天然的食品代替甜品
用新鲜水果、希腊优酪乳、水果干、黑巧克力来代替甜食。
很多甜点其实都没有什么营养,它们除了讨好你的味蕾,通过使血糖快速升高让你得到满足以外,对健康没有什么好处。上述零食虽然同样含有一些糖分,但同时富含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多种抗氧化成分。
3不要用含糖的酱汁
很多烧烤酱、辣椒酱、番茄酱中的糖分并不少,可以用一些新鲜的辣椒来替代,也可以用芥末、醋、蒜来替代。
4慎选低脂食品
很多时候人们为了减肥都选择那些低脂的食物,殊不知企业在降低食物脂肪含量的同时,为了维持口感保证销路,常常会添加糖,这样对健康的危害更大。最典型的就是优酪乳类的产品,本身牛奶中含有一定的乳糖,为了口感,很多企业都会加入7%左右的精制糖,这样会使得整个产品的营养价值大大下降。相比之下倒不如去买那些全脂牛奶制成的食物,比如说拿铁咖啡,只要你不加糖,总比甜食、冷饮要好得多。
众所周知,骨骼是由钙组成的,骨组织当中含有大量的钙和骨胶原,如果缺少钙就患有骨质疏松症,骨量减少,骨强度、骨质量下降,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钙支撑着人体的重量。
钙离子在人体当中是非常均衡的浓度,一般在抽血检查的时候,钙离子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值,所以看是不是患有骨质疏松症,不是看血钙,而是做骨密度检查,正是因为钙对人体如此重要,所以要适当的每日补钙,避免人体出现缺钙的情况。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见很多老年人有经常晒太阳补钙的习惯,那么晒太阳真的补钙吗?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很多老年人都有晒太阳的习惯,当然,太阳照在身上,暖和和的特别舒服,其实晒太阳的过程不是补钙,晒太阳的过程是帮助钙的吸收。
在正常情况下,维生素B是以无活性的骨化醇存在于皮下,经过紫外线的照射以后变成有活性的,经过肝脏和肾脏两次转化形成125-D3。
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将维生素D有效地帮助肠道钙吸收入血,并把血中的钙运输送到骨骼及牙齿上进行沉淀储存。
相反,如果没有紫外线的照射,也没有加用活性维生素D,肠道的钙是不能吸收入血的,或者是吸收的量是非常的少。
大多数情况下建议老年人或者是儿童在冬季的时候要晒太阳15分钟即可,那么大家在晒太阳的时候尽量不要涂抹防晒霜,正常的情况下,每天15分钟左右就可以维持维生素D的激活。
第一:
可能是补钙剂量不足,家长只知道吃了钙,但不知道吃了多少钙,补钙剂量不足,不仅不利于孩子骨骼和牙齿的 健康 生长,还会使孩子忍受缺钙所带来的困扰,错过了最佳的补钙时期,没有办法为骨骼储存更多的钙,因此一定要注意是否补钙足量。
第二:
维生素D摄入是否足够,维生素D可以帮助肠道内钙的吸收,促使钙在骨骼中沉积,减少钙经过肾脏的排泄,缺少维生素D,吃再多的钙也吸收不了多少,骨骼内也不会沉积更多的钙。
第三:
要注意膳食的影响,膳食中的食盐量较高或者吃高蛋白,会使钙从尿中丢失增多,高脂肪饮食,大量的含磷酸,镁,咖啡因的食物,也会影响钙的吸收和排泄,食物中草酸也会影响钙的吸收。
人体每天需要钙的量取决于不同的生理阶段,以及不同的年龄,如果是婴幼儿补钙,每天需要钙元素300-400mg。
如果是孕妇或者儿童的补钙,需要每天钙元素的量进一步增加,达到800-1000mg,普通的人一般每天需要钙元素800-1000mg。
而在饮食方面,除了牛奶,豆类、坚果、深色蔬菜也是不错的补钙来源,根据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顾中一推荐了27种食物,含钙量比牛奶还高,具体如下:
不同人群缺钙时的表现如下:
& 婴幼儿及儿童
主要表现为多汗、夜啼、夜惊、出牙迟、换牙晚、龋齿、学步晚、鸡胸、厌食、X型腿、O型腿等。
& 青少年
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盗汗、易疲劳、龋齿、小腿抽筋等。
& 孕产妇
主要表现为腰酸腿痛、小腿抽筋、水肿、牙齿松动、骨软化、骨痛。
& 中老年人
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易骨折、牙齿松动、手足麻木、腰腿无力、小腿抽筋、驼背等。
生物碱等植物化合物 人们常说“苦辣酸甜”,食物中的“苦”味究竟从何而来?营养师顾中一说,食品中的苦味物质目前大致分为五类:生物碱、黄烷酮糖苷类、萜类和甾体类、氨基酸和多肽类、无机盐类。从进化角度来说,苦味最初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因为大多数天然的苦味物质都是有毒的,比如腐败的动物性食物(比如被污染的牛奶部分蛋白质水解为肽类就容易具有苦味)、未成熟的植物等等。整体来说有苦味的食物相对会不安全,这在野外生活中更值得注意。 “苦味食物通常含有较多的植物化学物,即植物产生的一种激素,植物化学物有上百万种,有苦味性质的有生物碱,苦味素等,这些植物化学物虽然没有被列入人体必需的常规营养成分,但却对身体机能有较显著的调节机能。”国家二级营养师韩慎武说。植物化学物虽然只占植物很小的一部分,却能让植物调节生长过程,有效抵抗病虫害。苦味素作为植物化学物的一种,从化学上看,属于萜类化合物的范畴,且多数是内酯的衍生物。但不同的植物、不同的土壤环境会产生不同作用的苦味素,如大黄素或黄连素等多种,它们在分子层面上差别较大,可以分为一萜类、倍半萜类、二萜类和三萜类。除了共同具有苦味外,它们的生物活性也是多方面的,作用不一样。这些差别会造成对人体不同的影响。 “苦”有何用? 苦味素能抗菌消炎 人体摄取不同的苦味素后,会对人体的内分泌产生影响。“像中医讲的寒热,主要讲的是植物化学物改变人的内分泌状态,调节人体的基础代谢水平,对那些基础代谢水平较低的人会有清热去火的功效。”韩慎武说从中药化学、食物成分学、植物化学研究分析,中药所起的作用,有一半是植物的营养成分,另一半是植物化学物的作用。 另外,苦味食物以其独特的味道刺激舌头上的味蕾,激活味觉神经,在增进唾液分泌的同时刺激胃液和胆汁的分泌,从而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对夏季肠胃不振、消化不良的人们有益。 顾中一也认为,我们常见的苦瓜等大众蔬菜,其安全性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其中含有的苦味物质往往也可以起到抗氧化、抗炎甚至抗肿瘤的作用,有一定的药理价值,虽然和中医传统的“上火”很难划等号,但也可以有所借鉴。 但并非所有的“苦”都能起到正面作用,“比如说蔬菜中的地黄、苦瓜的降火作用较为明显,杏仁降火作用较差,苦杏仁中还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不宜多吃。莲子芯降的是心火……所以,不能单纯从味觉上判断食苦可以清火,要结合食物中的其它功能成分和营养成分等元素,还有不同植物的生物活性的整体来判断。”韩慎武说,但苦味素的共同特点是有抗菌消炎作用。“从土里生长出来的植物本身有天然抗生素,能对抗一些炎症。” 如何吃“苦”? 胃肠道寒凉要少吃 “虽然夏天可以多吃一些苦味食品,但夏季分为两个不同阶段,一是下雨之前的夏天,与下雨后湿热的夏天。中医认为苦味属阴,有疏泄作用,容易消耗元气,在现实中我们也常碰到一些肠胃较热的人吃苦瓜吃多了会拉肚子,或吃多了苦味食品会肠胃不适,这些人在吃苦味的同时,也要尽量多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进行平衡,比如拿姜跟苦味食品搭配。中医认为冬吃萝卜夏吃姜,因为夏天吃生冷食品较多,容易肠胃着凉。”韩慎武说,胃肠道寒凉、大便不成形的人要少吃苦味食品。“每个人体质不同,摄入量也不同,孩子要少吃,因为孩子本身肠胃较弱。”物无美恶,过之为灾。苦味食物通常偏寒,如吃过量对身体健康也是不利的。 另外,很多人由于睡眠少,精神压力大,饮食营养失衡会导致眼睛干涩、口干,咽喉痛,牙龈肿痛,失眠等。当有这些症状时适当吃些苦味食物,对调节身体机能改善症状是必要的。因为中医认为苦味的食物属于阴性,较为寒凉,普遍具有消暑,退热、除烦、提神的作用。 热点问题 1、苦味食品如苦瓜对人体有益,并不仅仅是苦味素在起作用,而是它的整体在起作用? 苦瓜的钾含量丰富,对抵抗高盐对身体的危害起到关键作用,饮食如果高钠低钾会造成细胞水肿,形成高血压,心脏病等。另外,苦瓜甙是降血糖的主要成分。α苦瓜素和β苦瓜素和生物碱中的奎宁是抗癌的主要成分,主要对胃癌有作用。苦瓜70乙醇提取液对多种致病菌有抵抗效果。苦瓜提取液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苦瓜蛋白对柯萨奇B3具有直接灭活作用。 2、苦味食品每日的摄入量是否有推荐标准,过多吃苦是否有好处? 含有苦味的食品以蔬菜和野菜居多,如莴苣、生菜、芹菜、茴香等。在干鲜果品中,有杏仁、桃仁、黑枣等。什么东西“过多”自然都不好,比如每100克苦杏仁中所含的苦杏仁苷就可以分解释放出氢氰酸100-250毫克,而60毫克氢氰酸就可以置人于死地,黑枣中有很多的鞣酸,容易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结石,对于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很危险。原则上市场上常见的菜还是比较安全的,每日一斤以内不会有危险。
春节临近,朋友家人聚会往往会通过饮酒增进感情,调节气氛。近来,饮酒也越来越流行混搭风,比如红酒加雪碧,威士忌加脉动,还有五花八门的鸡尾酒等等。很多人都有不同的酒混着喝而喝醉的经历。
那么,用不含酒精的软饮料勾兑酒是否也一样容易喝醉呢还是仅仅稀释了酒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得弄清楚淸饮料对酒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有何影响。
吸收环节
饮酒后,酒精可以慢慢地经胃壁或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在这个过程,如能减慢酒精的吸收,就可以延缓醉酒。比如喝酒前先吃点东西垫垫底——胃内有食物时,酒精与胃粘膜的接触会减慢,减少酒精的渗透吸收。
因此,同样的饮酒速度,用不含酒精的饮料勾兑过的酒由于降低了酒精的浓度,也能减慢酒精的吸收。
但碳酸饮料需要当心,由于富含二氧化碳气体,能使胃部迅速膨胀,增加胃吸收酒精的面积;且二氧化碳还能促进酒精进入小肠的速度,增加酒精在小肠中的吸收,所以用碳酸饮料勾兑使人更容易醉酒。
分布环节
酒精进入血液后,即随着血液循环迅速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乙醇有脂溶性,较易透过血脑屏障。乙醇进入大脑的速率主要取决于血液中的乙醇浓度,其浓度越高,进入大脑的酒精就会越多,直到二者大致持平。
而二氧化碳气体和乙醇一样,是通过扩散作用透过血脑屏障的,并不会影响乙醇进入血脑屏障的速率。所以,即使是用含气饮料兑的酒,在这个环节并不会加速酒精进入大脑,反而能通过稀释作用减缓这个过程。
代谢环节
酒精的代谢主要在肝脏内进行。经由胃和小肠吸收入血的乙醇,通过门静脉输入肝脏,90%的酒精通过乙醇脱氢酶转化为乙醛,再通过乙醛脱氢酶转化为乙酸,之后转变成热量或储存为脂肪。
如果饮酒过多过快,超过这些酶的代谢速度,就会造成酒精和乙醛在血液中积存,引起头昏、恶心、呕吐等醉酒症状。
人体的酒精代谢酶类基本上是稳定的,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研究发现,半数亚洲人受遗传影响,体内乙醛脱氢酶不足,代谢酒精能力较弱,因此相对于欧洲人酒量差。
对于这部分人而言,即便少量饮酒,也很容易就出现所谓的“亚洲红脸”、心跳加快、恶心、呕吐等醉酒症状。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加不加饮料并不会影响人酒精代谢的能力。
排泄环节
还剩大概10%的酒精会以原形通过尿液、汗液和呼吸排出体外。勾兑了软饮料的酒含大量水分,会加速排尿的速度,利于酒精的排泄。
饮料兑酒会更容易醉吗
从上述酒精在体内的作用过程来看,吸收、代谢和排泄都可能会因软饮料的摄入而产生影响。如摄入的是可乐或雪碧等碳酸饮料,其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会使得胃部膨胀、促进肠道蠕动,加速酒精的吸收,更容易造成醉酒。
但如果摄入的是非碳酸饮料,由于稀释作用,降低了酒精浓度,也减慢了酒精的吸收速度。
大量水分的摄入还会加速酒精的排泄,因此能避免醉酒。但要注意的是,这种酒精度低的混合饮料也容易让我们不自觉地饮用过量,造成总量的累积,最终也会喝醉。
即便不醉,大量酒精经肝脏代谢后,产生的热量会转变为脂肪储存,容易引起脂肪肝、高血脂症,长期下去甚至导致肝脏硬化。因此,不管怎么喝,酒都不宜多喝。
春节防醉酒,给你支三招
酒喝多了伤身,可是不喝又不行,那怎么办呢以下是几招防醉酒的方法:
一、切忌空腹饮酒:饮酒前要先吃点东西垫底,如肉类、牛奶、面点等。肉类等脂肪食物不易消化,保护胃壁,能减少酒精的渗透吸收。蛋白质类食物富含氨基酸,能加速酒精的分解代谢。
多吃富含维生素B族的动物肝脏、蔬菜、粗粮,也能提高身体的解酒能力。但不要用咸鱼、香肠、腊肉等腌腊制品下酒,这类产品多含有亚硝胺,亚硝胺在酒精中的溶解度较大,会增加患食管癌、胃癌的风险。
二、选择最佳的酒类:从健康角度考虑,果酒之一的葡萄酒为最佳。在几种经常饮用的酒类中,对肝脏损伤最小的为葡萄酒,黄酒次之,白酒则最为严重。
三、小口慢饮,多喝汤水:慢饮能让机体有时间分解代偿体内的乙醇,而汤水则能让酒精稀释并尽快随尿排除体外,因此喝酒时要勤上厕所。
另外酒醒后,容易头晕,可以多喝些水,缓解脱水状况,另外吃一些食物,缓解酒精对消化道的刺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