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突然去世,没有来得及指定皇位继承人。当时最具有实力竞争皇位的有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双方争夺激烈,各有自己的拥护者和势力。但是让人惊愕的是皇太极的庄妃突然下嫁多尔衮,多尔衮退出竞争,推举庄妃与皇太极的儿子福临为帝,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掌管实权。在影视剧和一些野史中多是这样的说法,那么庄妃真的下嫁多尔衮了吗?
清代野史中记载,皇太极比庄妃大二十余岁,且晚年健康不佳;多尔衮比庄妃仅大一岁,皇太极在世时两人早已暗生情愫,甚至通奸。皇太极突然离世,作为地位不高且育有一位皇子的庄妃无论是为自己的将来还是儿子的将来着想,嫁给多尔衮,使儿子夺取皇位,让多尔衮为其效力,似乎合情。
在李亚平的《帝国政界往事(前清秘史)》认为:在实行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多夫一妻、外婚制、嫂婚制等多种婚姻形态的游牧部族中,父亲死后,儿子娶没有血缘关系的庶母;哥哥死后,弟弟娶嫂子;弟弟死后,哥哥娶弟媳等这类现象十分正常。从这方面看,庄妃下嫁多尔衮并不违背伦理,也是合理的。
从一些史料上看,也有证明孝庄嫁给了多尔衮。《清朝野史大观》中,福临称多尔衮为“皇父”,后范文程建议:摄政王丧妻,皇太后新寡,“皇上既视王若父,今不可使父母异居,宜请王与皇太后同宫”。此事在当时流传甚广,尤其是对于反清的汉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大丑闻。
南方抗清的张煌言《建夷宫词》: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 讽刺皇太后本该喝做寿的酒却喝了结婚的喜酒。还有一个最间接的证据就是孝庄临终遗命死后不合葬在皇太极陵墓。
但关于孝庄太后是否真的嫁给了多尔衮,史学界还有争论,这也被列为清初三大疑团。因为关于她嫁给多尔衮的史料多出自野史和一些反清人士的诗词创作中,可靠性有待考证。且受影视剧对他们青梅竹马形象的塑造,让人认定孝庄太后嫁给了多尔衮。
孝庄皇后确实下嫁给了摄政王多尔衮,应该睡过。
孝庄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科尔沁贝勒宰桑-布和之女,孝端文皇后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天命十年(1625年)嫁于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册封为庄妃,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驾崩,福临即位,为顺治帝,尊为圣母皇太后。
顺治八年(1651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于昭西陵。雍正、乾隆累加谥,谥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612年11月17日),为太宗皇太极异母弟。据说多尔衮相貌最像其父,深得父亲喜爱,努尔哈赤曾有意将其作为自己的汗位继承人。但是,当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时,多尔衮的母亲大妃乌喇纳拉氏被逼殉死,不满十五岁的多尔衮当然无力争夺汗位。在皇太极时期,年轻的多尔衮作战勇敢机智,很快以其卓越的战功、出众的才干和对兄长皇太极的忠心,超越几位兄长,被封为睿亲王,领正白旗,参决军国大事,并娶了庄妃的妹妹为妻。
当皇太极去世以后,再次出现皇位之争时,很快就形成了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两派的严重对立。双方都握有重兵,多尔衮有两白旗的支持,豪格则有两黄旗的拥护,一时间剑拔弩张,各不相让。但是双方又各有顾忌,一旦刀兵相见,血溅朝堂,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最后,在五大臣会议上,多尔衮审时度势,拒绝了拥戴者对自己的推荐,提出由皇太极第九子年幼的福临继位,由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此议得到各方认可,既然立的是先帝之子,两黄旗大臣也无话可说,于是诸王大臣盟誓效忠,从而避免了在明亡前夕的关键时刻清王朝内部的分裂和相互残杀。多尔衮虽然没有当上皇帝,但却在粉碎政敌豪格皇帝梦的同时,大大强化了自己的权利和地位,成为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
几个月后,多尔衮敏锐地抓住时机,接受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请求,亲率大军入关,击败刚刚推翻明王朝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一举占领北京。顺治元年(1644)九月,奉迎两宫皇太后和幼帝福临入京,定鼎中原,实现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梦寐以求的夙愿。在分兵南下继续征战的同时,他又取法于前明,制定各种内外制度。多尔衮总揽朝纲,尽心王事,在明清王朝更替的历史中起了重要作用,其权势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高,称号由“叔父摄政王”进为“皇叔父摄政王”,直至“皇父摄政王”,等于就是太上皇了。不过,多尔衮还是清醒的,他时时告诫诸王大臣不可谄媚自己而不尊朝廷,不尽忠皇上。
然而,功高天下的多尔衮并不长寿。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塞外,于十二月初九日(1650年12月31日)病死于喀喇城(今河北滦平),年仅三十九岁。灵柩回京时,顺治皇帝亲率诸王大臣出城跪迎。顺治发布哀诏,追怀其功德:“昔太宗文皇帝升遐之时,诸王群臣拥戴皇父摄政王。我皇父摄政王坚持推让,扶立朕躬。又平定中原,混一天下,至德丰功,千古无两。不幸于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戌时以疾上宾,朕心摧痛,率土衔哀,中外丧仪,合依帝礼。”接着,又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追封其元妃为“义皇后”,夫妇一同升祔太庙祭享,即视同一位真正的皇帝,极具哀荣。
但是,当年帝位之争造成的矛盾在压抑多年后终于爆发了。多尔衮当政时,威信自专,对待政敌豪格不公,于顺治五年(1648)将其迫害致死,对当初反对过自己的两黄旗大臣打击压制,致使一些人对多尔衮极为愤恨,却只能忍气吞声。现在多尔衮一死,他们翻身的机会就来了。顺治八年(1651)二月,有人揭发多尔衮生前曾制有八补黄袍等物,于是诸王大臣群起攻击,称多尔衮专擅,有谋逆之心。刚刚亲政的顺治马上下诏,将多尔衮削爵,撤出宗庙,开除宗室,追夺所有封典,籍没家产人口入官,其养子多尔博归宗(多尔衮无子,抚其弟多铎子多尔博为嗣),更有甚者,还将多尔衮陵墓平毁,鞭尸示众,并砍掉脑袋。短短两个多月内,多尔衮的名誉有了天壤之别。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沉冤一百多年以后,多尔衮才得到彻底平反昭雪。乾隆皇帝专门发布诏谕,肯定多尔衮首先统兵入关,“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即迎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并称每览《实录》中所载其言行,“未尝不为之坠泪,则王之立心行事,实能笃忠荩、感厚恩,深明君臣大义,尤为史册所罕觏”,断然否定了多尔衮有谋逆之心,“实为宵小奸谋,构成冤狱”。因此,下令将多尔衮复还睿亲王封号,并追谥为“忠”,补入玉牒,仍令多尔博一支承嗣。多尔衮作为非常时期的一位非常人物,其生前身后的非常际遇终告了结。
这一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境遇既然如此,太后下嫁之说显然难以成立了。如果孝庄确实曾下嫁多尔衮为妻,无论是与多尔衮两情相悦而自愿下嫁,抑或是出于笼络多尔衮以保护顺治而勉强委身,都难以出现多尔衮尸骨未寒即遭陷害清算的结局,因为批倒批臭多尔衮,对于孝庄和顺治母子的名誉尊严都大有损害,相反,继续维护多尔衮的名誉,才是孝庄和顺治有利的选择。
几十年来,不少历史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严肃的研究和考证。著名清史学家孟森先生首先驳难,在其《太后下嫁考实》一文中对下嫁之据辩驳甚力,指出不仅下嫁为虚,甚至两人连同居关系都不存在。继其后者,仍不断有人撰文,否定者有之,肯定者有之,或认为虽无下嫁之名,至少有同居之实,观点仍难以统一。推原其故,在于现有证据之不足,以及各人解读之不同。
野史中所载的大婚恩诏,显为文学笔法,系好事者杜撰,自不足信。也有人声称,清末宣统之际在内阁大库检得过太后下嫁诏书,但却无人佐证其事,现存清代档案早已经过整理,迄未发现这一诏书,所言亦难以为据。
张煌言确实写了那首《建夷宫词》,但不能奉为信史。张煌言本为抗清名将,后来兵败被俘,誓不降清,惨遭杀害,他的许多诗文都是表明反清复明志向的。或许,顺治七年正月,多尔衮娶了其侄妇肃亲王豪格之妻也姓博尔济吉特氏,与两宫皇太后同姓,而且是孝庄的妹妹,以讹传讹,张煌言听说后,就信手写入诗中,甚至有意加以歪曲,借以讥讽贬斥清宫没有伦理道德,也未可知。
传闻的依据之一是多尔衮“皇父摄政王”之称号——多尔衮既非皇帝,又不是皇帝之父,既称“皇父”,则必然是娶了皇帝的母亲。其实,多尔衮的称号,是一步步抬高的。顺治元年(1644)十月,即顺治帝被迎入北京再次举行登基大典后,多尔衮因功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共同辅政的郑亲王济尔哈朗被封为“辅政叔王”,自然低了一格。顺治二年(1645)五月,有个御史赵开心疏称多尔衮以皇叔之亲而兼摄政王之尊,仪制宜定,“称号必须正名”,他说原来的“叔父摄政王”不妥,“夫叔父,为皇上叔父,惟皇上得而称之。若臣庶皆呼,则尊卑无异矣,”建议正名为“皇叔父摄政王”,经礼部等议定批准。到了顺治五年(1647)十一月,以南郊礼成,颁布恩诏大赦天下,第一条即称“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增加殊礼,以崇功德”。经部院大臣集体讨论,多尔衮的称号定为“皇父摄政王”。自此,直到多尔衮病逝,清政府的公文中都是这样称呼的,现存清代档案可为确证,而且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顺治六年(1648)二月接到的清朝咨文中已称“皇父摄政王”。从时间上看,这一称号的确定,比传闻太后下嫁的时间早了一年多,因为多尔衮的妻子是顺治六年十二月去世的,传说下嫁是在顺治七年初。显然,“皇父摄政王”之称号实为崇显表彰其功德,沿用古代国君尊称臣下“尚父”(周武王称姜子牙)、“仲父”(齐桓公称管仲)、“相父”(蜀汉后主刘禅称诸葛亮)之遗意而已,绝非多尔衮真的做了顺治小皇帝的继父。
持下嫁说者,多举清人蒋良骐《东华录》所载当初给多尔衮定罪时有“又亲到皇宫内院”一语,认为实属暧昧,有秽乱宫廷之嫌。然而这句话的上下原文为“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夺立以挟制皇上”,文意非常清楚,说多尔衮曾亲到皇宫内院向人发牢骚,称太宗皇太极得位不正,自然顺治继位亦不正,以此要挟顺治小皇帝,这是多尔衮的一条重要罪状。无论这一指控是否属实(指责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一条,已非事实),“亲到皇宫内院”一语只是指出多尔衮说太宗得位不正的地点和对象,将其单独抽出作为多尔衮曾秽乱宫廷甚至作为太后下嫁的证据,显然是断章取义,没有任何说服力。
太后下嫁之说流传很广,但在清代档案和典籍中却没有任何记载。有人认为,那是因为后来清朝统治者觉得这件事不光彩,于是销毁了有关档案,删改了史籍中的记录。这种推断也颇为牵强,因为我们在当时朝鲜李朝的《实录》中同样也找不到“太后下嫁”的任何记载。如果太后下嫁是公开的,并曾颁布恩赦诏明告天下,那当然会颁诏给朝鲜,朝鲜《实录》中肯定会收录,或有所记载与议论。即使这件事是秘密的,每年几批来华进贡、谢恩及陈奏的朝鲜使臣也会得之街谈巷议,因为在明清鼎革的非常时期,这些朝鲜使节都负有多方收集各种情报的任务,回国后要向国王报告,其《实录》中载清朝之事甚详,就是这样得来的。在清初很长一段时期,朝鲜看不起清朝,认为他们是未开化的夷人,而且对清朝怀有敌意,在其《实录》中常见对清朝的不满和蔑称,在公开场合奉清朝正朔,但其官员告身等内部文件却只署年月而不书年号。如果太后下嫁实有其事,朝鲜当然不会为清朝隐讳,必然载之史册,事后也不必有删削之举。
总之,太后下嫁这桩疑案流传虽广,却无任何的证据。但是作为人们的茶余谈资,或是文学作品的绝佳素材,它还会一直流传下去。
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即使贵为国母皇太后,也不免为流言非议。孝庄九泉有知,她会做何感想呢?
孝庄太后是历史上有名的女政治家,她是皇太极的妃子,皇太极死后顺治和康熙两朝都是小皇帝登基,孝庄太后对清朝政局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换句话说他是孝庄太后的小叔子,也是清朝前期的名将、权臣。而这两个人物在历史上还有过一段"情缘",相传孝庄太后曾经嫁给多尔衮,但是被清朝官方模糊淡化。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多尔衮对皇位的竞争与顺治即位皇太极去世之前,没有指定继承人。而这个位置的空缺,也导致清朝内部的竞争。皇太极是有儿子的,比如他的长子豪格,已经三十多岁正值壮年,是竞争皇位的有力人选。然而古代继承制度不仅有父死子继,还有兄终弟及。何况清朝在当时也没有受到中原政权文化的彻底影响。所以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也是一个有力人选。
多尔衮心里想当皇帝,但是手中的力量不足;豪格受到更多的力量的支持,但是也不能视多尔衮、多铎的两白旗于无物。于是多尔衮退而求其次,扶立一个皇太极的小皇帝,既能够得到皇太极死忠的同意,又方便自己辅政擅权。于是顺治即位,多尔衮成为辅政大臣,靠着自己的手段操控权柄,如日中天。
孝庄太后下嫁之谜孝庄太后和多尔衮这两个人,向来都有情缘的传说。在《清朝野史大观》中记载,因为多尔衮放弃帝位,拥立顺治成为皇帝,导致当时的人都为多尔衮感到歉然。趁这个机会,多尔衮与自己的心腹范文程定计:先让顺治视多尔衮为父;等到这个计策成功之后再以"不可使父母异居"的理由促成多尔衮和孝庄太后的婚姻。
孝庄太后嫁给多尔衮,在清朝无疑是一件大事情,一定存在一些文献资料。但是在正史当中却找不到任何记载,只有野史偶有提及。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在《清朝野史大观》中也有解释,因为纪晓岚认为这不是一件值得彰显的好事情,请求乾隆皇帝把这些资料都删了。所以"是后遂鲜有知者。"
孝庄下嫁的侧面证据孝庄太后嫁给多尔衮,没有正史记载,但是还是有一些侧面的证据。首先在清朝早期的习俗当中,在父亲或兄长去世后,儿子或者弟弟是可以娶不带血缘关系的后母或者嫂子,是存在的情况。这一点在古代一些周边民族中也是常见的情况。孝庄太守嫁给小叔子,不符合中原政权的文化,但是在清朝前期却有其根基所在。
其次顺治皇帝对多尔衮的称呼就是"皇父摄政王",在顺治七年多尔衮去世,他下葬的礼仪就是用皇帝的制度,还被追封为宗义皇帝,后来才被削夺。另外张煌言还有这样的诗句:"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体恭逢太后婚。"被视为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最直接证据。
最后孝庄太后本人也有一个要求,希望在自己去世之后,不要与皇太极合葬。孝庄太后个人的说法是不愿意打扰皇太极,希望和子孙葬在一起。但是仍然有人认为她是因为曾经与多尔衮有过一段情缘,心中对皇太极有愧,才不想与皇太极合葬。不过这件事终究是没有正史记载,目前的证据也不够充分,所以才会出现这样长久且强烈的争议。
对于历史上孝庄与多尔衮,一个身为太后,另一个是皇叔,先皇的弟弟新皇的叔父,这两个人之间却一直流传着一些流言,认为在皇太极死后,孝庄又嫁给了多尔衮。这件事情传得煞有其事,还有很多证据能够证明,还很能够说服人,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认为历史上并没有这件事,这是为什么孝庄太后是否真的嫁给了多尔衮呢
“太后下嫁”与“顺治出家”、“雍正继位”,被合称为清初三大疑案。
1后来,在《孝庄秘史》等影视剧中,大都是按太后下嫁的线索进行的。支持太后下嫁的说法,主要来自于这么几条资料:第一条史料是抗清明臣张煌言写有一首《建夷宫词》:“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春官指礼部,太后而曰“婚”,自然是改嫁了。通过这首诗,可见这次婚礼大典是由礼部等衙门操办,极为隆重,中外文武百官都上表祝贺。在那个时候,能让太后改嫁的,只能是多尔衮。
第二条是多尔衮为顺治的叔父,清廷先称为“皇叔父摄政王”,后则迳称“皇父摄政王”。多尔衮死后,当灵柩回京时,顺治亲率诸王大臣出城恭迎并颁布哀悼诏书,命令以皇帝的规格来安葬他。第二年,顺治又追封多尔衮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升祔太庙。顺治帝改口,应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母亲改嫁了。
第三条史料是孝庄病重时,遗命不与已故丈夫清太宗皇太极合葬于沈阳,而是在关内清东陵另建陵墓。她的理由是太宗奉安已久,不可为她惊动。后人认为这是她因为改嫁,没有脸面葬于皇太极的陵墓。在野史中,“太后下嫁”说的是在皇太极死后,孝庄文皇后为了辅助年幼的顺治皇帝,又嫁给了皇太极的弟弟摄政王多尔衮。
据称,当时清军入关后,多尔衮“出入宫禁,时与嫂侄居处,如家人父子。”不久,多尔衮妻子亡故,经范文程等人的鼓动,孝庄正值壮年,决定以身报答。顺治遂颁诏天下:“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贵为天子,以天下养,乃独能养体,不能养志,使圣母丧偶之故,日在愁烦抑郁之中,其何以教天下考皇叔摄政王现方鳃居,其身分容貌,皆为中国第一人,太后颇愿纡尊下嫁。朕仰体慈怀,敬谨遵行。一应典礼,着所司预办。”
2至于孝庄为什么给嫁给多尔衮,原因则又有以下几个:
私通说:孝庄与多尔衮在入关之前就相识,后孝庄被皇太极娶入宫中,但皇太极最宠幸的是她的姐姐海兰珠。于是,孝庄与多尔衮私下有了暧昧关系。
报恩说:皇太极死后,皇位争夺激烈,多尔衮最终没有夺取皇位,而是选择了当摄政王,辅佐孝庄的儿子福临为帝,孝庄为了报恩,下嫁多尔衮。
保皇说:多尔衮在清朝入关时立下大功,顺治帝幼年继位,根基不稳,多尔衮有夺取皇位之心,为拉拢多尔衮,保住顺治的皇位,孝庄下嫁多尔衮。
风俗说:满洲旧俗可以娶兄嫂、姑母、侄女甚至继母,并非是见不得人的丑事,顺治祖父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其中一个。孝庄扶幼主在入关初期,汉化未深,从风俗上看也有此可能。历史上的孝庄文皇后,是科尔沁蒙古贝勒寨桑的二女儿。科尔沁蒙古是最早归附于后金政权的蒙古部落之一。为了巩固这种政治联盟关系,寨桑采取联姻的手段先后将自己的妹妹和女儿嫁给了后金的贵族。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当年只有13岁的布木布泰嫁给了努尔哈赤的第八子、33岁的皇太极做侧福晋。十一年前,她的亲姑姑哲哲已嫁给皇太极为正房大福晋。九年以后(1634年),皇太极又娶了她的姐姐海兰珠。可见她们一家姑侄三人共侍一夫。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位居次西宫,她的姑姑哲哲位居中宫做了皇后,而后入宫的姐姐海兰珠被封为宸妃,位居东宫。皇太极似乎更喜欢孝庄的姐姐海兰珠。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极恩宠的宸妃生的皇八子夭折。两天后庄妃生下了皇九子福临,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3不过,著名的清史大家孟森对太后下嫁做过驳斥:(一)张煌言是明遗臣而坚持抗清,写诗时人在南方,依据又是远道之传闻,邻敌之口语,难保不借此以渲染新朝的丑秽,故不能据此孤证作完论。(二)古代有尚父、仲父之称,都是对功臣的尊称。多尔衮功高,所以皇父也是尊称,非父亲之父。(三)清代皇后与皇帝分葬,不止孝庄一人,如孝惠之与顺治,而且当时已有另一皇后孝端(孝庄的姑姑)与太宗合葬,自更难再合葬。另外,如果从情理上看,如果太后确实下嫁给了多尔衮,那么在多尔衮死后尸骨未寒的情况下,应该不会有人敢出来陷害他。
如果太后真的下嫁多尔衮,并发了诏书,但至今历史学家尚未找到这份档案。遍检当时官员的文集笔记,也未见到这一事件的记载。另外,在当时朝鲜的《李朝实录》中,也没有找到“太后下嫁”的任何记载。当时朝鲜是清朝的属国,每年都会有几批朝鲜使节到北京进贡,如果下嫁,他们肯定也会听说这件事。由此可见,太后下嫁是假,应该是对清朝不满的汉人的伪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