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订婚的习俗就是嫁女的话都是需要随很多的彩礼,而且有个习惯就是会拼名誉,谁家礼随得多就能更加有名誉,所以对晋江一带的来说,嫁女儿都会比较吃亏一点,毕竟还要倒贴赔嫁。这是晋江人订婚的一些习俗人文。
同事还是朋友啊,这要随人家的。别人交情一样的交多少,你就跟多少。没固定。50也OK啊!你要包600,800啊?我们这长辈也要不了这个价啊!不过看你晋江哪里了,我是晋江磁灶,50起步,100差不多,200就很好看了,300很恐怖。再往上走啊,除了是我兄弟或是直系晚辈结婚,不然不用想!
所谓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就算是在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风俗习惯也是有所差异的。闽南婚俗在传承过程中既延续了传统文化,也不断受时代影响而加入许多新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南婚俗,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闽南结婚风俗所包含的内容。
一、初识阶段——相亲。
虽说现如今提倡自由恋爱,男女青年皆较为开放,但大多人仍选择走“相亲”之路,这时媒人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一般相亲分两个阶段:第一、先四处托媒人“探听”看谁家有女(男)到婚龄了,一旦“目标”出现,托人方就先去偷看下,这一步骤称之为“初瞥”,就是“稍微看一下”的意思。也有的把“初瞥”的地点选在媒人家。第二、如果“初瞥”觉得还好的话,就叫媒人安排男女双方正式地见面,地点一般选在女方家,届时男女双方皆会“派出大队人马参加”,共同参考,俗称:“对看”。当然啦,也有的则跳过“初瞥”这一阶段而直奔“相亲”主题。
二、发展阶段——探家风。
如果“相亲”成功了,那么接下来女方就要到男方家里“探家风”了。到了那一天,由女方的父母、叔伯、嫂婶组成的的“亲友团”就在媒人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开往男方家,其意就是看看男方的住址及家庭基本情况。回到家后相互听取意见,有的不放心的还托朋友或是亲戚询问其背景以及年轻人的情况。
三、确定阶段——谈聘金和衫裤钱、系红包。
如果“探家风”后女方觉得不错的话,媒人就要再次发挥重要作用——谈聘金和衫裤钱。这时事情已经是差不多了,这一阶段比较好说,只要女方要求不是十分过分,一般男方是会接受的,当然也有个别讨价还价的(怎么有点像是在做买卖)。聘金一般在3888元左右,衫裤钱则一般在10000元左右,意取吉祥,当然这其中有包括给女孩子买金器的钱。聘金和衫裤钱谈拢了,接下来男方就要选一天到女方家系红包,就是先拿一部分钱给女方父母,土话就叫“系三带”。女孩子则要从中拿出一小部分给自家的父母、兄弟姐妹买一身新
四、送小定(订婚)
送小定完成就代表这桩亲事已经确立下来了,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如果没有充分理由却退婚的话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可见这一程序的重要性。 “‘放小定’较简单,男方择卜吉日,当事人与亲人和媒人一起到女方家送上若干聘金为‘定金’。早些时候定金为82元(方言‘二’与‘字’谐音,‘八二’即‘八字’,象征好的生辰八字),后随着物 价上涨增至820元,8200元。” 在闽南地区送小定时,男家会带戒指,糕点,糖果等礼品(不同地方礼品的种类数量不尽相同)到女方家给女方戴戒指,当然之后女家也会回礼。之后双方将礼品分赠给亲亲朋好友来宣告婚事。
五、放大定
放大定也被称为“纳采”、“完聘”。它意味着婚期已经不远了。放大定的彩礼包括婚书、牲醴、首饰、衣裙、礼饼、贡糖、聘金和全猪(“女方可收下猪肉,猪腿不能收,要退还给男方,这是循俗行事, 俗话说‘肉给人吃,骨不给人啃。’”[4] )等。在晋江,泉州一些地方会以花包代替礼饼。花包是一种以冬瓜条、花生、白糖、肥肉为馅的大包子。但是现在很多都折成钱或饼票送过去。
五、婚礼阶段——担盘,上头,举行结婚典礼。
喜宴结束后,等好友都散后,新娘还要在新郎的陪同下给双亲和直系亲属敬“乌糖茶”。敬茶应按长幼顺序逐一进行,新娘在敬茶时还需准备给公公和婆婆的礼物,并第一次叫声爸和妈,其它的也需在新郎指引下一一称呼。到了晚上夫妻同房前,两人还要同喝“合欢茶”,要以红枣、花生、桂圆、龙眼等泡入茶中,是取“早生贵子跳龙门”之意。有的地方晚上还安排“闹洞房”、“认亲同”等节目,大家都会玩得很尽兴。
六、结束阶段——回娘家,请女婿,请亲家。
婚礼结束后第二天,新娘子就要第一次回娘家,(也叫“头桌客”)女方父母要张罗着请女婿,到时参加的人是:新郎和伴郎、新娘和一个未婚女孩(有的地方是未婚男孩)、女方的亲戚。男方那天还要带足那天用的烟和钱,因为那一天请客的烟和钱要由男方出。宴席结束后新郎要和伴郎先回家,而新娘则要等到即将天黑后跟挑甘蔗的小女孩(取“甘蔗”寓为甜密和节节高)回婆家,取义为“入门乌,生搭补”(入门天黑可以生男孩),新娘回到婆家时新郎的家属仍需回避(不能看)。
结婚后第三天,新娘的兄弟或其他亲人会到男家探房,请新娘回娘家作客,新郎和新娘会在当天带着礼物去女家,并在当晚回来,这象征“暗摸摸,生查埔” 婚后,女家还要“请女婿”。新郎会和几位亲友一同前往女家而不与新娘一起去。“请女婿度,礼仪甚多,宾主座位和斟洒均严格有序,鸡、鳗两菜上席,女婿应即离席,故民间有‘见鸡飞,见鳗趖’之 说。青阳一带尤其忌上‘乌贼’,否则即会触发事端。”[9] 但是如今很多地方请女婿都提到婚前与轿前盘同时举行。 唐以后陆续有许多中原人因为各种原因迁移到闽地,他们与当地原住民共处﹑融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闽文化。所以闽南婚俗既深受中原礼俗影响又具有其独特之处。
七、闽南婚俗的特点
(一)念四句
“念四句”是闽南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些以闽南歌谣,谚语为主的吉祥话伴随整个婚礼过程,“念四句”概括了婚礼的一些情景和细节并通过谐音等方式来表示对婚礼的祝福,使得婚礼氛围更为喜庆热闹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
1人未到,缘先到。 在新娘到男家之前,媒人要先到男家向新郎的家人“撒铅钱”。铅钱是一种用铅粉铸成的小圆形薄片,“铅”与“缘”谐音,象征着结缘。媒人在撒铅钱时还要念些“人未到,缘先到”,“铅钱撒门口,夫妻吃到老,铅钱撒高高,生子中状元,铅钱撒落地,米粟无埭夏(放不下)”等吉祥语。这些都蕴含着新娘日后与新郎和谐相处,阖家平安,兴旺发达的祝愿。
2新扇换旧扇,上轿十八变 女儿出嫁前,娘家要准备两把扇,一把事先给女儿带上轿。女儿上轿后,母亲把另一把扇伸入轿窗,让女儿将所带的扇扔出来让新娘的弟弟或其他男孩捡回来,这就是“新扇换旧扇,上轿十八变”。因为 4 “扇”与“性”谐音,所以放心扇意为“放心性”是希望女儿放下性子改变不好的习惯。
3过火熏,年年春(剩),明年好抱埔孙(男孩) 新娘到婆家后新娘要跨过烧着的“风炉”。送嫁娘这时要念“ 过火熏,年年春(剩),明年好抱埔孙(男孩)”人们认为火可以烧去新娘沿路招惹的晦气,祛灾驱邪,还带着红红火火之意据说这一习俗还有一个传说故事“据传宋末昺帝南下流亡之时,曾在南安官桥席里山驻跸。当地有一青年叫曾如水,为人诚实厚道,帮忙宋营送柴草,宋帝昺送给他一个取暖的小火炉。曾如水将这只“烘炉”收藏家中, 结婚时在炉中点燃木炭,让新娘跨过,据说婚后生活红火。”
4除了这些婚礼上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念四句”,像女儿拜别父母时的“吉日良时来娶亲,拜别父母养育恩,今日过门从孝顺,双竹透尾发万金”;新娘盖头纱时“纱巾掀过来,添丁大发财,纱巾遮头前,子孙代代出人前”;新娘上轿时“新娘坐乎正,入门才会得人疼”;新娘花轿启程时“佳偶良缘天注定,目屎流落心著惊,轿内坐椅要端正,阿母吩咐著爱听,向望入门翁姑疼,勤俭富裕有名声,期待翁婿有官名,水泼落地轿起行”;新娘出轿时“今日轿门两边开,金银财宝一直来,新郎新娘入房内,生子生孙做秀才”;新娘跨过门槛时“户碇跨乎过,新娘吃甲百二岁”; 新娘进入厅堂时“新娘带入门,金银财宝满满床,新娘带入厅,新郎好名声”;闹洞房时“新娘真古意,闹久会生气,大家赶紧走,新人著欢喜”等等。
(二)闽南婚礼中的茶文化
当男方到女家相亲时女方父母会叫女儿端茶给客人喝,双方就趁这机会来观察对方以考虑这桩婚事。定亲时,待嫁女会出来奉甜茶,男方客人喝完甜茶会送“压茶瓶”。在闽南有些地方会以鸡蛋茶或桂圆干茶等来替代合卺酒。并且在闽南闹洞房也叫“食新娘茶”。结婚第二天(有的地方时第三天),新娘要和新郎一起拜天公和家神然后给公婆和亲族尊长敬茶,这就是“拜茶”。如果有亲友长辈在他乡不能来参加婚礼,那么新郎家就会用红纸包一点茶叶寄去给远方的亲人以告知喜讯。
可见茶在闽南婚礼上担任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闽南茶是坚定不移,纯洁,多子多福的象征。在郎英的《七修类稿》和陈跃文的《天中记》有记载:“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旧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明代许次纾在其《茶 流考本》中也有‘茶不移本,植必生子’的表述。” 茶树只能用种子种植不能移植,人们认为这可以表示对婚姻坚定不移,长长久久的祝愿。而且因为茶树多籽这又可以表示多子多孙。所以茶就成了闽南婚礼的必备品之一。
(三)奢华的彩礼
送彩礼、嫁妆也就是所说的送大定(纳征)。“在城市和部分较发达的农村地区,明确的‘彩礼’已大致 消失” 金钱成了彩礼的主要部分。女方出嫁陪嫁妆是一种风俗,在闽南这种风俗被流传下来并且产生了攀比的现象。其中最为典型的要数晋江、石狮地区。在闽南的晋江、石狮等地“嫁妆的价值一般是 聘金的数倍,少则十几万,多则上百万,甚至上千万。” 聘金和嫁妆的多寡是由家庭收入水平直接决定的,但是有的人家为了不失面子,就算借钱也要拿出相当的聘金或嫁妆。 高额的嫁妆、聘金给新人和社会都带来不小的危害。
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父母亲常常是倾其一生的积蓄用于子女的婚姻,甚至是通过借债的方式,致使家庭负债累累。这种婚俗助长了通过婚姻谋求财富的想法,金钱成了择偶的首要条件,其次才是感情。而且许多人都想通过婚姻来取得财富,可以少奋斗几年,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奋斗力。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婚俗造成的悲剧不少。陈埭有一人家娶媳妇订婚时借了几十万的高利贷用来当聘金,结果结婚时女方没按婚俗如数返还聘金当嫁妆。男方母亲知道后昏倒在婚礼上。
石狮有一新娘在结婚当晚一气之下返回娘家,就是因为男方母亲在新婚当晚质问新娘嫁妆为何这么少。为什么出现这种嫁妆,聘金攀比现象呢 首先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前提,改革开放后晋江、石狮的经济发展迅速,许多家庭经济能力都不错。再次如果有丰厚的嫁妆或聘金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是一件很体面的事。还有就是对于儿女的补偿心态,在闽南有许多出国经商或打工的,收入可能很高,但他们长期不在儿女身边,就会想要用金钱的方式来补偿儿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的,许多古老的婚俗仪式已经逐渐被新时代所淘汰和替换,“所谓男女择吉日同时裁衣、安床、合帐、把盏、放心扇、喝合房酒、吃合房丸以及换房、送点心、包嘴饼、合桌、住月、双人还等等,也只是少数上了年纪的家长为了讨个吉利而偶尔为之,绝大部分青年男女已不在乎, 婚礼过程中不少礼仪已被省略不用。” 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这些变化。对于一些不利于社会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的陋俗应该废除、禁止,像巨额的彩礼,它对于家庭婚姻都会造成很多伤害。对于那些符合社会要求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的习俗要好好保护。
像“念四句”、“拜茶”这种独特的风俗习惯需要我们好好的保护和传承下去。 现代的婚礼即传承了传统文化又被赋予新的文化元素,随着与世界的更多交流,许多国外的婚礼习俗也被融入闽南婚俗中,像婚纱、婚宴等。现在很多结婚礼服都是婚纱式的,闽南结婚忌穿白色的衣服,人们就将婚纱改为红色并与旗袍融合,设计出独特的婚纱款式。照婚纱照也成了结婚的必需要做的一件事。 闽南婚俗是闽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闽南文化也通过闽南婚俗呈现出来。我们在了解这些闽南婚俗的同时实际上也在了解闽南地区的文化。闽南文化十分显著的特色文化就是它的海洋文化,闽南人敢拼爱拼,从古时候开始就与海外交流频繁,现在随着闽南地区的发展,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也更多,闽南婚俗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走向多样化。
1、柯派高甲戏
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又称柯贤溪表演艺术,形成于1930年,当时柯被誉为“闽南第一丑”、“丑大王”;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有男女丑之分,男丑有破衫丑、公子丑、傀儡丑、服丑、家丁丑等,女丑由男扮最富特色。
2、闽台东石灯俗
安海端午嗦啰嗹习俗,又叫采莲。端午节午后,人们抬出供奉的龙王头雕像焚香叩拜,走街串巷进行采莲活动。由于行进间反复咏唱《采莲歌》,领唱者每唱一句歌词,众和声高歌嗦啰嗹啊伊嘟啊啊咧,意为消灾纳福,因而称采莲为嗦啰嗹。
3、晋江布袋木偶戏
晋江布袋木偶戏即南派布袋戏,指泉州地区掌中木偶戏,以泉腔演唱,有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1951年7月,闽南布袋戏定名为掌中木偶戏,是我国木偶戏中的稀有剧种。南派布袋戏流行于闽南地区,其源头可追溯到晋代《拾遗记》及五代《化书》、南宋《巳末元日》中的史料记载。
4、晋江灯谜
灯谜活动在晋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唐贞元进士欧阳詹拟制中药谜,被药铺荔枝姑娘猜中,双方喜结良缘的故事至今尚在晋江民间传诵。明清以来,晋江海上交通顺畅,经济日兴,文风大盛,民间灯谜也随之活跃,并相继有李贽的《推谜类谈》、林桂舟的《锦江林画中隐语》等著作问世。
5、旋鼓舞
属泉州“跳鼓”舞中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泉州城乡及晋江、石狮、下南安一带。内容表现《水浒传》梁山泊好汉化妆成杂耍戏班,以卖艺为幌子,伺机混进城门,劫法场、抡卢俊义的这段故事。
—晋江
1、晋江民俗--“引水魂”与“叶落归根”
历史上,晋江华侨众多,他们均有“叶落归根”的愿望,即希望终老故园,埋骨桑梓。但事实上客死他乡的华侨时有出现,能运灵柩回故乡者毕竟少数,多数埋骨异域。为让亲人能魂归故里,其家属往往要择时辰请道士作“道法”,以一纸船(现也有改糊纸汽车、纸飞机)置于海边,吹打念咒,哭哭啼啼,将死者灵魂引入祖祠,俗称“引水魂”。此虽属迷信,不宜提倡,但却是对生者对于客死异邦的亲人所寄托的深切哀思的真实流露。
2、浅说隐语、行业语
旧时代,民间有一些行业用语和“僻语”,某些行业语有的与旧社会的迷信思想和旧风俗习惯有关,有一些行业语乃为防行外人知晓的隐语。
行业语与迷信风俗有关者,首推航海者和讨鱼人,时至今日,深沪,南沙岗、围头等地海滨渔民及航海人员乃至他们的家属,仍然继续使用着,或者也可称之为带有迷信色彩的习惯用语。试简述如下:吃鱼时,一边吃完了万不得已要翻动时,不说“翻”而说“转一转”。至于鱼骨,不说鱼骨而说“鱼爽”。
有人上船来探访,送行之时不说“慢行”而说“顺行”(因船家怕船行慢),“顺行”表示顺风行进之意。
渔民或船员不说“死”。有人过世就说“老去”、“故世”或“过面”,包括动物、大鱼死亡也说“善去”而不说“死”。
海上遇有死人,则称“人客公”、“头目公”或“好兄弟”。船上打翻东西称“打沏”,打倒物件称“打碍”,总之忌说死、慢、倒、翻等等不吉利语言。
商业方面的行业语,主要是一些数目字。业内人有时在商量价格,不让外人知晓就使用行业语,如天、下、平、口、水各代表数目字一、二、三、四、五,余者类推。
肩挑贩卒以及一些出卖苦力的劳动者,他们也有行业语,如“夹子”代表二,“川仔”代表三,“口仔”代表四,“对塘”代表五,“拐仔”代表七,“眉”代表八等等,主要用于工价钱的交谈或商量,不让外人知晓。
除了上述略举一二的行业语以外,旧时代晋江还有一些“僻语”。如“戏僻”,为戏曲人员专用的隐语。“乞食僻”,为乞丐专用的隐语。说这些隐语时,俗称“打僻”、“拍僻”。
当时社会上还流行两种“僻语”,一种是用语言反切的说法,像“酒”说成“柳振”,反切起来是“柳振振柳酒”。像“苦”说成“鲁肯”,反切起来是“鲁肯肯鲁苦”,这种反切说法的隐语,均用方言方音,根本无法用文字书写代表。所以虽然笔者当年也懂得使用这种语言,但要写出来就难了。
估计这种反切语的形式,乃因《汇音妙语》的流行,某些知识分子从中得到启发,创设了这种隐语。
这种隐语看起来比较难,但一旦掌握了窍门,便能熟练运用,故当时十分流行。
另有一种隐语,采用音韵相近的缀尾式说法,如“去”说成“去思”;来,说成“来西”,以此类推,比较简易。此处还有连续缀尾式的隐语,即一个字之后,缀了相近两音,如“穷”说成“穷凉省”,“大”说成“大赖徒”等等。这种隐语说起来显得十分累赘,所以只能偶尔用之。
3、嫁公鸡
所谓“嫁公鸡”,就是华侨不能按择订婚期回家举行婚礼,只好借“公鸡”为新郎,为其洞房花烛,其程序就是把公鸡,绑在床底下,然后由陪嫁姆,引新娘走进新娘房,说了几句吉利的话,算为结婚。这是晋江侨乡在婚礼形式上的一种特殊仪式,也是一种陋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提倡婚事新办,此俗已绝迹。目前,婚礼仪式,除一般形式外,还采用外来的办法,即举行旅行结婚,到外地、到港澳地区甚至到海外渡蜜月。这是旧的婚礼的一种冲击,也是一种革新。
4、历史古远弄龙舞
晋江侨乡各大市镇,每逢迎神赛会、元宵佳节或其他盛会庆典活动,都有规模盛大的弄龙节目参加。
弄龙舞,民间俗称为“弄龙”,这个名称刚好与“狮”相对应。庆典活动或是迎神游行,常常有“狮队”和“弄龙队”参加,前者以表演武技为主,杀气腾腾,令人有威武雄健之感,后者则是舞蹈和拳术相结合的综合性游艺,刚柔相济,婀娜多姿,深受群众的喜爱。
晋江各主要乡镇如安海、石狮、永宁、深沪、衙口和金井等市镇乃至人口较多的自然村,在过去均有弄龙队之设立,以适应各地元宵佳节以及节日庆典酬神娱乐之用。如解放前安海龙山寺观音到浙江南海普陀山进香谒祖的特别盛大队伍,就有好几队弄龙队和狮队。至于到石狮城隍公,到白沙镇江宫六姓府,到金井南沙岗镇海宫等著名宫庙进香、乞火和谒祖,其浩浩荡荡的迎神队伍中,也必定有弄龙队和狮队参加。
舞弄之龙的形象有很多体式,一般的“布龙”,是用篾片铅线扎成一个威武雄壮的龙头,龙嘴可以开合,也有血红的舌头,圆睁的“大龙目”和峥嵘的龙角,穿以木柄,以便舞弄者手擎舞弄。龙身则用篾片铅线扎成空心圆筒,中间也扎一支木柄以便操持。龙身有十余节之多,最后有一个高高翘起的龙尾,用绘满龙鳞的厚质布包裹,这就是常见的“布龙”。如果“龙身”里面可以点烛,夜间舞弄通体明亮者称为“火龙”,现在已改用电池点亮小电珠,两个“龙目”也用高亮度电珠,使这种“火龙”十分现代化,也更能吸引人。
除了上述“布龙”和“火龙”之外,此外还有每节龙身扎糊成蝴蝶的形状,连接起来便成为形体特别的“百叶龙”。另有一种是整条龙身插满点燃的炷香,于夜间舞弄,既如火龙翻滚,又散发出阵阵香味,这就是十分独特的”香火龙”。这种龙工艺比较复杂,所以比较少用。
此外还有比较简陋临时拼凑,以应付一时之需的龙。用十几块同一规格的木板凳加上龙首和龙尾拼凑而成的“木板龙”,还有由稻草临时捆扎而成的“草龙”等等。
关于“弄龙”的“弄”字,习用于唐代,广泛用于戏曲之中,如《事久弄》、《妙泽弄》等等。晋江自古以来即称“弄龙”而不叫“舞龙”。这种风俗自唐代开始而随中原移民南来晋江,并一直传承至今。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泉州的公园、小巷、别墅区成了新人们婚纱照的拍摄胜地。穿着大红旗袍、撑红伞的新娘子不多见了,而拖着华丽婚纱和新郎在街边、海边拍照的新娘见怪不怪。随着与世界的一步步接轨,一向以保守婚俗著名的泉州人开始从传统的条条框框走出来,礼仪程序逐渐简化。然而,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使得有些“古礼旧家风”仍存在现代泉州人的婚姻习俗中。 说起泉州的婚嫁习俗,不仅礼节繁多,而且每种习俗都富有地方色彩,千奇百怪,令人叹为观止。在举行正式婚礼之前,“行大礼”等准备工作就得花费许多心思,包括“戴手镯”、“送花”、“请鞋样”、“轿前盘”等步骤,这些婚前习俗,很大程度上等价于结婚,在“花包”的礼节上就能看出泉州人对“行大礼”的重视程度:一般“花包”每个重一斤左右,用上等的精白面粉做皮,白糖、花生、肥肉、冬瓜糖等做馅,面皮的正中,要盖上圆的双喜字。除此之外,还要准备一担 “礼担”,连同“轿前盘”一起送往女方家感谢女方父母养育之恩。随着时代的前进,旧婚俗中一些奇异的习俗,逐渐消失于城市人的视线里,在闽南的一些乡村婚礼中,则还在沿用。 ●婚庆中的一些习俗 “滚床”盼子 在南安、晋江等地都有“滚床”的习俗,婚礼前一天,新郎家要叫一个属龙的“少年家”到新房的婚床上“滚床”,小男孩吃过红枣和花生后,在新郎的床上睡一夜。这是从关东流传到闽南的风俗,据说当时关东大地人烟稀少,生产力低下,为了从事繁重的农业、渔猎生产,每家都希望男丁兴旺。有一赵姓人家连续生了6个姑娘,把赵姓夫妻愁坏了,有天中午,赵氏劳累后睡着做一梦,梦中一白发老者告诉她,欲得子,可借一儿童在炕上滚三滚,赵氏醒来,对丈夫说了梦中情形,丈夫大喜,即上兄弟家抱来一对双胞胎儿童,扔到炕上滚了三滚。过了10个月后,赵氏产下一对双胞胎儿子。用男孩滚床能生小子一事从此在关东盛行,并传入闽南。传说虽说带有重男轻女的嫌疑,却平添着结婚的喜庆气氛。 “盐米” 撑红伞 婚礼当天,新娘从娘家迎出去的时候,媒婆会拿着“盐米”从新娘家出来后边走边撒,据说这是为了祭祀路神,与我国传统婚姻礼俗中“撒谷豆”之习相近。“撒谷豆”出现在西汉,两宋时北方盛行,其传统的说法是为了“禳三煞”,亦即驱鬼避邪,只是“撒谷豆”多为北方遗俗。出门后新娘就要撑开红伞 “犹抱琵琶半遮面”,怕与人“相冲”。 因为闽南人以红为尊、为大、为喜、为吉,所以喜好用红伞。 跨火炉 熄明火 新娘到达新郎家门口时,要跨过一个火炉,人们认为这样可以利用火神的威灵,将新娘在其家里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气烧尽,并让男方兴旺,表达着泉州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新郎家的厨房不能烧火,一切明火都要熄灭,灶洞里面要放上一碗水,而且新郎家的人这时要回避,不能见到新娘。据说见到了就会“无缘无分”。 接着媒婆还会让新郎新娘面对面、背对背贴着。面对面贴着,寓意心心相印,背对背贴着,寓意“金银满背”。 头次客 双人返 婚礼第二天,新娘一早就要回娘家,俗称“头次客”,“双人返”或“新娘做客”,父母家人要设宴款待女儿女婿。这天早上,娘家会叫人过来(一般是新娘的弟弟)来把新娘接回家,这里有个小忌讳,新娘要回娘家的时候,要静静地走,不能告诉家人,新郎也要同往。接近傍晚的时候,新郎家就会派新郎的弟弟到新娘家接新人回来。 ●婚庆中要准备的一些物品 扇子针线盒 准备扇子两把、针线盒一个(里面的针得拿掉)、龙凤剪、尺、镜子、梳子、灯(灯和镜子得事先自己偷偷带到男方家里藏起,婚后取出),这些东西都要贴上喜字和红纸。婚礼当日上车后,把扇子扔出车外,女方父亲拾起藏衣服里带回家收好。 五谷春牛图 婚礼当天新娘的内衣裤上得缝着小圆铝片,包里还得带些五谷和春牛图、小圆片(圆片到男方家泡茶时放在茶里,据说这样可以让新娘和男方家里人有缘)。 带尾的甘蔗 第二天新娘家要送给新婚夫妇两根用红绳绑住的带尾甘蔗,把它竖在新房门后。寓意新婚夫妻相亲相爱“有头有尾”,夫妻甜蜜美满幸福。 近一个世纪闽南婚庆演变史 ●专家说史 近一个世纪闽南婚庆演变史 据民俗专家黄炳元介绍,民国时期,闽南陆续出现了文明结婚,无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青年经人介绍或自己相识,经过一段时间交往、恋爱,经双方家长同意而结婚,新式婚礼的形式趋于简单,去掉了坐花轿、拜天地、闹洞房等习俗。有的新娘出嫁就坐汽车,陪同的亲人则坐人力车,新娘不一定要穿红衣服,可身穿白色礼服,这在传统习俗中是非常忌讳的,总之,整个婚礼趋势从传统的封闭式开始走向开放。20世纪四五十年代,处在新中国建设时期,闽南婚事从简成为风尚,结婚时请支腰鼓队庆祝就已经不错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所有东西凭票购买,很多人为办一场婚礼,要从亲朋好友那里借粮票、布票、烟票、糖票;上世纪80年代,市区一般人家出的聘金要2万元,冰箱、电视机、洗衣机和录音机成为新人们结婚时显摆的东西。20世纪90年代开始,婚事形式开始丰富多彩,婚纱照、花车、礼服、酒宴,逐渐成为婚礼上必不可少的元素。 进入到21世纪,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传统的风俗已渐渐消失,而此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渴望起了那种怀旧的感觉,他们认为怀旧是一种文化的追忆,同时也是一种时尚的体现。 泉州古婚娶习俗程序 ●古婚礼六大程序 据《泉州旧风俗资料汇编》记载:“婚姻大事,古有六礼”,这婚姻六大程序分别为: 纳采:由男家具备礼物,遣人(一般用媒妁)前至女家,纳其采择之礼,意在征求女家允许其婚娶之期。 问名:以男家主婚人名义,具书至女家问女之名,女家复书具女之出生年月以告。 纳吉:意谓归卜于庙得吉兆。使复于女家,表示婚姻之事已定。 纳徽:后改称“纳币”,俗称“过定”。择吉具书,备送礼物、章服等于女家。女家受物复书,回送礼物,如“纳采”之仪。 请期:择吉具书,备礼物告女家,女家受礼复书,其仪如“纳币”。 迎亲:婿(新郎)服礼服,率仪仗从妇舆(花轿)至女家,奠雁毕,乘马先返于门,妇至,降舆;婿引导入室,行交拜合卺礼(此礼泉俗鲜用,一般俱用采舆迎妇)。 ●嫁娶当日的仪礼 踢轿门:花轿抵达男家,一时鼓乐、鞭炮齐鸣,喜气洋洋。 送嫁娘忙备小火炉,放置在新人进入洞房必经之处。炉上置生猪肉一片、芦刺,撒食盐、白米、铅粒于热炭上。 送嫁娘一手捧米筛,一手握铅米,引新郎倒步至轿前,背向轿门,使劲倒踢一脚,轿内新娘亦须使力还踢轿门一脚。这是在用特殊语言向众宣称:日后乾纲振作,男不惧内;坤道树立,女不示弱。这一来一往,以脚还脚,当然各有幕后人为之指导,似乎闻到了八千年前那场父权制代替母权制的激烈革命的火药味。 请出轿: 男家于迎娶前,必先选请一男孩,大多为亲属中的平辈或下辈,最好生肖属龙;如无属龙的,其他亦可,但寅年出生属虎的不行。 新郎踢过轿门,送嫁娘即引男孩至花轿前三五步,作一长揖,请新娘出轿。礼毕退。 牵新人::男家主妇,于择吉迎娶有期,预请亲属中福命大的女长辈如婶母、朋眷,届期莅男家。俟“请出轿”后,奏三通鼓吹喜乐,由送嫁娘引福命妇至轿前,启轿门,手牵新娘出轿。送嫁娘一手捧米筛,一手握铅米,将米筛为新娘遮面,边念四句,边撒铅米,同牵新娘的福命妇拥新娘慢步跨过火炉,踏上瓦片,进入洞房。
镇有镇的差别,村有村的不同我说下我们村的:1、订婚男方要包钱给女方买喜糖,我们那里还要油和米!女方选择拿多少钱,然后不够己再出。2、女方要办桌请客,一般是亲戚!结婚的话才会请全村人,一般每户一个。3、订婚当天男方拿聘金来女方家,一般都是过过场!男方回去的时候还是带回去。如果男方拿1万来,结婚的时候女方要拿至少2万嫁妆出来,没有退的!!其实很复杂的```说几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