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的习俗与当地自然特征有什么关系
一、内蒙古自然地理环境概述
蒙古族广泛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
该自治区位于我国的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
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
(一)气候特征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袤,所处纬度较高,高原面积大,距离海洋较远,边沿有山脉阻隔,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的特点,年平均气温为0℃~8℃,气温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为12℃~16℃。
(二)地貌特征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
除东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50%左右,由呼伦贝尔高平原、锡林郭勒高平原、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等高平原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
高原四周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狼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灰腾梁)、贺兰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
内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等沙漠,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
全区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占08%。
二、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民俗的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民族服饰的影响
内蒙古地区气候变化较大,冷热温差也大。
长期以来,蒙古族游猎放牧在这片土地上,服饰在他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可以说,服饰的产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
由长袍、窄袖、束腰和靴子构成的蒙古民族服饰的着装形式,其形成受到了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和草原的马背游牧生活的影响,服饰形制具有对这种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袍子的结构具有明显的御寒功能。
袍子的长度一般较长,蒙古袍袍子长及脚背,骑在马上可护住膝盖乃至小腿。
袍子的袖子也很长,长长的袖子既可以护住双手,又可以举起护住面部。
蒙古袍腰身肥大而耐磨,既便于骑马时护膝防寒,夜里安歇时,蒙古袍即成了被子。
斜襟、右衽或左衽可以防止冷空气进入。
腰部是人体上下通气的中枢区域,穿袍者均束腰,主要是腰带能够防止冷空气的上下对流,在寒冷的天气里挡风保暖,尤其可以保持住身体上部的热量,提高人体对环境的承受力。
穿上靴子,便于上马、涉草,宜于行走;还可以防湿、防虫蛇;冬季在靴子里面套上毛毡袜套,还可以抵御寒冷和潮湿。
自然环境不仅决定着人们衣着形制的繁简、宽窄、长短等,而且也制约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衣饰材料的选用。
北方草原的气候条件是冬季较长,春夏秋季较短,而草原游牧生活长年风吹日晒、草长水深,也只有那些即保暖又厚实耐用的服装才比较适合。
所以蒙古族服饰所运用的面料大多以毛皮、毛织物或者比较厚实的织锦、绸缎为主。
辽阔无垠的草原和高原地带,其自然条件非常适合于放牧牲畜,因此他们的服饰多用畜皮直接缝制,或将畜毛搓捻成线织成布或碾轧成毡制作而成。
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对色彩的理解和解释也不尽相同。
究其原因,与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宗教等固然有密切关联,但也离不开其生成地域自然环境的熏染。
人烟稀少、广阔无边的大草原上,人与人之间的行动距离相当大,鲜艳的色彩为人们提供视觉上的注意,甚至可以在较大的距离范围内辨别对方的年龄、身份、性别等等。
当草原上出现白灾”和“灾”等主要的自然灾害时,在暴风雪中,鲜艳的色彩可能成为生死枚关的视觉信息。
因此蒙古袍的颜色以红、蓝、绿、粉、白、青、紫等较为鲜艳的色彩为主。
(二)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居住民俗的影响
居住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之一。
民居习俗的类型、分布、形成与发展,都深深地打着环境的烙印,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内蒙古自治区冬长夏短、雨量不多,牧民逐水草放牧,居无定所,这时的住所都是随时拆搭的帐幕,这种帐幕文献中称之为“穹庐”“毡帐”等,它一般为圆形,多用条木结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易拆易装,便于移动。
毡帐外围包裹物也可以按照气候的变化和其他的需要,揭开或盖上这种建筑形式极适于游牧民族的习俗,既方便又经济,从而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的形制以圆形为主,这是对抗草原上恶劣气候及环境的最佳形式。
蒙古包下部为粗壮的圆柱形,上部为圆锥形,这种流线形特点的形状,迎风所受的阻力最小,很难被大风刮倒,抗风效果好。
暴雨或暴雪集中的季节里,蒙古包的圆形锥顶,不积雪也不会存水,避免了屋顶渗漏,借其坡度还有助于快速排水。
从构成和建筑材料来说,蒙古包主体构架由“哈那”(围墙)、“陶敖”(天窗)和“乌乃”(穹顶)组成,围饰材料有门、围毡、顶毡、盖毡、系绳及地毡地毯等。
“陶敖”是蒙古包的天窗,是通风采光和排烟的地方。
它的大小由蒙古包的大小决定,一般用木材做成平面圆形。
“哈那”是支撑整个蒙古包包壁的骨架,一般是由柔韧的红柳条编成的活动网片,能够伸缩,因此可以根据不同要求调整墙的高度,十分灵活。
“乌乃”是连接陶脑和围墙的木杆,起着檩、檐及房笆的作用,它向上支撑穹顶,向下依托围墙。
乌乃上端略削扁六七寸长并打小眼,用以插进陶敖周围的乌乃窟隆中并用毛皮绳串起固定,下端也打眼与哈那的交叉处穿绳作套固定,使陶敖与哈那形成一个整体。
乌乃起到定形作用,一般用坚固的柏木和榆木制成。
蒙古包门是蒙古包的唯一出入口,一般都十分低矮,可以减缓寒风大量涌入,且其朝向大多是东南方向,可以躲避从西北方呼啸而来的风雨。
围毡、顶毡、盖毡等毡制部分用羊毛赶制而成,具有良好的隔凉和防潮作用,用来包裹围墙、覆盖穹顶。
系绳用马鬃、驼毛、生羊皮或生牛皮编制。
从材质上来说,蒙古包采用就地取材的原则,与草原真正地融为一体。
搬迁的时候,将哈那折叠起来,可当做牛车的车板或护围,车上放乌乃、陶敖、围毡和包门等,并以毛绳捆牢,十分方便。
从颜色来说,白色蒙古包是蒙古人尚白的传统爱好的表现,有着深层的寓意和内涵。
白色是乳汁、羊毛、白云的颜色,它含有神圣,纯洁、吉祥、美好的寓意。
白色的蒙古包与白色的云,白色的羊群,蓝色的天,碧绿的草原融为一体,使人感觉到空间十分辽阔,与草原环境相适应。
(三)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饮食民俗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民俗的影响也深刻表现在蒙古族的饮食习惯上。
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包括其饮食特点与习惯,这些特点与习惯又从不同角度反映着这个民族的血统、经济历史、生存环境,成为民族传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饮食内容上看,蒙古族的饮食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乌兰依德根(肉食)与查干依德根(奶食)。
乌兰依德根主要有:手扒肉、烤牛、烤羊、烤羊腿、肉干、肉粉等;查干依德根有马奶子、酸奶、奶酪汁、奶茶、奶酒、奶豆腐、奶干、奶皮子等。
这与草原上的游牧经济相协调,草原上牛羊成群,牲畜膘肥体壮,从而使牛、羊、马肉和牛、羊、马奶等牧业产品成为蒙古族传统食物构成的主要内容。
草原上气候寒冷,使蒙古人形成了饮用奶茶的习惯,它不仅供应方便,又可以增加热量以抵御严寒。
从食物的加工方式上看,夏秋季节人们将过剩的肉割成细条、撒上盐、放在通风处晾干,做成风干肉,或者加工成肉松,这些生肉经干制后,不但减小体积,而且不易变质,便于携带和保存。
人们将吃不完的牛奶或羊奶分离成奶和油。
奶经加工制成奶干、奶豆腐,奶酪等干制食品。
油则熬制成黄油,灌入牛胃或羊胃制成的皮囊中,然后,让其在通风处凝固风干,也是为便于携带。
牧民“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这种生活方式要求他们尽量减少不便携带的物品,而对于食物,他们则采用干制的方式,使其方便携带。
当冬春季草场枯萎时,人们可以将风干肉以及奶干、奶豆腐、奶酪等干制食品取出备用。
说到底,蒙古族饮食与内蒙古地区寒冷的气候和广阔无边毫无遮拦的地理环境相适应,游牧式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了这些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四)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民歌的影响
内蒙古地区是“歌的海洋”,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音域宽广而闻名。
这是因为辽阔的草原地广人稀,在长期的环境适应中,人们养成了说话声音洪亮,唱歌的音域及音调特别高的习惯。
蒙古族民歌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歌词内容多以描述蒙古族的生活环境和风土人情为主。
蒙古族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长调的音乐特征为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气息悠长、旋律起伏跌宕,气势恢弘或苍凉凄楚。
这与北方草原的自然地理环境完全适应。
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流动放牧,在辽阔的草原上,牧民眼界开阔,胸襟宽宏,情感激荡,这种悠闲自在的游牧生产方式使牧民可以抒发情感,无拘无束的歌唱,为悠长舒展、节奏自由的长调民歌的形成提供了空间条件和时间条件。
从地理分布上看,长调主要分布在蒙古族人民依旧从事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劳动,过着流动的游牧生活的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以北的草原牧区。
大凡曲调短小、节奏较快,不同于长调民歌的歌曲,统称为短调民歌。
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奏整齐,结构紧凑,装饰音较少,旋律起伏不大。
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带有鲜明的宣叙性特征。
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和东部农业地区。
任何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蒙古族的一切都与草原环境有着生生相惜的亲密关系。
蒙古族民俗生存繁衍的过程就是对自然地理环境不断适应和利用的过程,在其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中国北部边疆,北邻蒙古、俄罗斯。古时属赵、燕等国及中国少数民族匈奴、鲜卑之地。全国蒙古族人口70%以上聚居在本区。内蒙古是中国跨占经纬度最多的省区。南北直线距离越1700多公里,东西直线距离大2400公里以上。内蒙古草场居全国“四大草场”之首。面积占自治区总土地的三分之二。全区养牛数目和畜产品绵羊毛、山羊绒和驼毛产量居全国第一。内蒙古东部的兴安林海和西部的沙漠奇观,十分吸引国内外游人。骑马、骑骆驼、逛草原、住蒙古包、吃手抓羊肉、参观成吉思汗陵等都是内蒙古独具特色的旅游。
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集会。它的前身是"祭敖包",即用祭祀的方式,感谢大自然的哺育之恩。现在,那达慕大会已经发展成商品交换和文化娱乐场所。期间有赛马、摔跤、射箭比赛。晚上还有篝火歌舞晚会。
蒙古族礼俗:
爱畜 如在草原上遇见畜群,汽车与行人要绕道走,不要从畜群中穿过,否则会被认为是对畜主的不尊重。
敬茶 到牧民家做客,主人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
敬酒 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是表达草原牧人地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
献哈达 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
内蒙古土特产品众多,包头的皮革制品,轻、美、柔软;河套蜜瓜"华来西"香甜可口,远近驰名;东部的口蘑、木耳, 西部的瓜子、发菜、小茴香、甘草、黄芪、枸杞、麻黄、大蓉及黄河鲤鱼等,均小有名气。名特产品有阿拉善鸵绒、呼市纯低粗毛线,包头和阿左旗地毯,多伦的民族用品马鞍、蒙古靴等。
内蒙古地处西北边陲,饮食业不够发达,但地方风味独特,举世无双。内蒙古有许多野味。狍子肉、山鸡肉、山野菜、野生蘑菇等美味佳肴品种极为丰富。其中扒肉和烤全羊,最有特色。熊熊火焰上,只见整只肥羊烤得哔叭作响,滴滴香油从焦黄脆皮上往下流淌,香气喷鼻,令人垂涎欲滴。特色风味有全鱼宴、炸羊尾、手把肉、烧罕鼻、整羊席等。
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结婚证需要用当地语言和汉语来标注,所以有的结婚证上是有蒙古文的。但不是所有的结婚证都有蒙古文,通常是蒙古族结婚的结婚证,上面会用蒙语来标注。汉族结婚的时候,会发放普通的结婚证,没有蒙古文标注。
结婚证正本一式两份,男女双方各持一份,其式样由民政部统一制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一印制,县、市辖区或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加盖印章,结婚证书须贴男女双方照片,并加盖婚姻登记专用钢印。
关于结婚证的其他规定。
办理结婚登记的内地居民应当出具下列证件和证明材料:
(一)本人的户口簿、身份证。
(二)本人无配偶以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签字声明。
婚姻登记机关应当对结婚登记当事人出具的证件、证明材料进行审查并询问相关情况。对当事人符合结婚条件的,应当当场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对当事人不符合结婚条件不予登记的,应当向当事人说明理由。
说起蒙古,在我们的心里她一定是这样的蒙古是一个神秘,而不那么遥远的国度。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遍地是牛羊蒙古人的交通工具是汗血宝马,人们骑着马儿去上班,骑着马儿送快递,骑着马儿送外卖。说起蒙古,我们一定会想起那首著名的歌曲:乌兰巴托的夜有一个地方很远很远,那里有风有古老的草原,骄傲的母亲目光深远,温柔的塔娜话语缠绵,乌兰巴托林屋德,那木汗、那木汗,歌儿轻轻唱,风儿轻轻吹,乌兰巴托林屋德,那木汗、那木汗,唱歌的人不许掉眼泪。乌兰巴托是蒙古国的首都,意为“红色英雄”,屋德是夜晚的意思。乌兰巴托林屋德中的“林”是蒙文词缀“的”,读“硬”。那木汗是“静静的、静谧的、安静”的意思。歌曲表现了乌兰巴托夜晚的美丽和对她的热爱。不过也有好多人到现在都分不清内蒙古和外蒙古。我一直和他们解释,内蒙古是中国的,外蒙古是国外的。记得我在一场发布会发言的开场白:我第一次知道蒙古这个国家是因为金庸金大侠的射雕英雄传,也因为射雕而了解了蒙古大英雄成吉思汗。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成吉思汗到目前为止也是蒙古人心中的英雄。扯远了,本文就回忆一下一个310在蒙古一年半的生活。
这辈子从没想过会去外蒙古工作生活一年半,也是机缘巧合,坑蒙拐骗加利诱,我在2017年的年底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签证
去蒙古需要签证,某宝很多旅行社都可以代办,和办其他国家的一样,价格视办理的天数而定,不着急的 旅游 签一周多时间,只要500元左右就可以,着急的话就要7~800元了,收到护照当天出签最晚隔天。但是去年在蒙古抓了800个中国人(电 信 诈 骗、线上U O),所以现在对中国人的签证会比较严格,可能会拒签。另:因为新冠疫情,蒙古国到今年年底都是闭关状态,所以想去的朋友也只能等明年了。
交通飞机
乌兰巴托有两个机场,一个在市区,叫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机场很小很小。还有一个是正在新建的机场,离市区很远,50KM左右。
乌兰巴托有到北京、二连、呼和浩特、满洲里的航线,执飞的航空公司有国航还有蒙古的Miat航空公司。国航的航班隔天才有,一天1班,蒙古的Miat每天都有,而且价格还比国航便宜,唯一不好的就是空乘都是蒙古人,需要用英语沟通。阿拉上海没有直飞乌兰巴托的航班,需要到北京中转。
飞机票
乌兰巴托~北京 国航的稍贵,单程机票2000元左右,蒙古Miat的便宜大约在1400元左右,正常情况下3000元左右可以买到往返的了。飞机票可以在中国的各大 旅游 A上直接预订,某程、某哪儿都可以。
火车
乌兰巴托~二连浩特、呼和浩特、北京绿皮国际大列。这个火车不是每天有,反正我一次都没坐过,时间太长,到二连需要12个小时左右。车票的价格是300RM左右(二连)。
蒙古火车的列车员可以带货,例如我在某宝买的东到二连后托二连的朋友给列车员,等火车到乌兰巴托后,自己去找车厢拿就好了。
蒙古人民的收入水普遍不高,一般在60万蒙图~100万蒙图之间,换算成RM大概是:1500块~2000块之间,所以列车员很乐意带货,她们休息的小房间堆满了带的货,一个来回少则4~500块,多了上千,何乐而不为呢?
这种人肉带货的原始方法是发货到蒙古最便宜、最快的方法,一个小箱子大概2~30块RM,大的也就5~60块。
汽车
汽车 ~大巴,蒙古有直达二连浩特、呼和浩特和北京的大巴(需要到扎门乌德换车),每天一班,还有无数的私家车做这个生意的。车票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130元左右,非常经济。司机也会带些车上装的下的货物。
TIS
坐火车也好,坐大巴也好,到了扎门乌德会停留很长时间(检查护 照。签证,出入境),记得下车后千万别抽烟,随时会有蒙古的警察抓你,抓住就是罚款,200元~500元,试想你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怎么办?
先说说蒙古的钱吧。
蒙图
蒙古的货币叫蒙古图格里克(MNT)本文我就简称为蒙图,人民币最暴涨,目前的汇率1人民币兑换430蒙图,我在蒙古时候的汇率是1元人民币兑换360~390蒙图之间,已经涨了好多喽,蒙图贬值厉害。
最大面值是2万蒙图,最小的是10块蒙图(还有5块的,但基本看不到)。最左面的就是2万面值的,从左到右依次是,一万、五千、5百。
TIS蒙图中国银行都没得换,只有在内蒙古的部分城市的银行才能换到,而且我们的手机支付:Z和V在蒙古都是不能用的,极少数中国开的店能用。在蒙古通用的是中国的银联卡,基本都能刷,但是汇率么,呵呵了。
在蒙古100万蒙图叫一个塞,蒙文是:нэг сая,他们买大件的东都是说几个塞,例如:一个普锐斯的车大概是1200万蒙图就是12个塞。我的皮夹里一般都会放2个塞左右的现金。
气候就一个字,冷!
我是12月初到的蒙古,天寒地冻,白雪皑皑,寒风刺骨……请允许我用上所有和冷相关的成语,不是冷,是透彻心扉得冷,这辈子从没有这么冷过!
哪能形容呢?这么比方吧,我去嘘嘘,明明很急很急,感觉就在门口了,但就是出不出来。在屋子外抽根烟的功夫,能冻得两个耳朵发红,生疼生疼。
这一年我遇到了蒙古比较极端的气温,零下43度,零下30度是常态。
行公交
蒙古国没有地铁,出行只有私家车(出租车)、公交车、自行车,还有就是11路了。
先来说说公交车,公交车票500蒙图,可以从起点坐到终点,但公交线路并不像上海那样四通八达。部分地区还有中巴车,中巴车票是1000蒙图,基本都是跑郊途的。
蒙古也有公交卡,30分钟内换乘第二辆车是免费的。
出租车
蒙古正规的出租车少之又少,如果你在马路上打到正规的出租车,恭喜你,这个真比中福利**500万都难。
那蒙古人是怎么出行的?他们的私家车很多会做出租车生意,就是我们说的黑车,马路边一站,伸手拦车,停的就是愿意带你走的,但语言是个大问题,懂英文的很少,懂中文的我没碰到过,所以你最少得用蒙文说出你要去的地方,然后知道大致的路和方向。
蒙语
我最先强迫自己学会的蒙语除了日常打招呼的常用语外,就是指路指方向的几个单词
左:zuun
右:baruun
直行:chigeeree
打车,先和司机说去的地方,听到他说ZaZa,(中文是的,好的,英文YES的意思)他就是听懂知道了
然后给他指路,zuun……大转弯,chigeeree笔直走,baruun,小转弯
学会指路的蒙语后确实方便很多很多
你要问付钱的时候怎么办?结账由于语言不通,一般我都会多给个几千图小费,就是给个一万蒙图不用找了。司机或者大叔通常都会很开心。
黑车
蒙古黑车按公里数计算,一公里是1000蒙图,折算成人民币21~26元左右,堵车的时间不收费。从市中心出发,基本1万蒙图都能搞定了。
因为语言问题,偶尔也会遭遇宰你的黑心司机,刚到蒙古时我就遇到过一个,不远的路问我收2万蒙图,那天我喝了酒,就用英文和他吵了起来,最终给了一万走路。想想有点后怕。
还有一次,刚到蒙古的时候,打车3000蒙图,我给了一张2万的,他找给我很厚一叠钱,我急着有事,没仔看,就走了。后来一看,找给我的一叠都是50,100的小票面,被坑了一万多蒙图。
黑车、蒙古的私家车
乌兰巴托150万人口,私家车有60万辆,25人就拥有一辆私家车,在这个并不富裕的国家是不是很夸张?所以乌兰巴托是我见过最拥堵的城市,比上海、北京都要堵,为什么会这样?
1、车的使用成本很低,牌照基本不用花钱,油便宜,很多地方停车都不用花钱
2、80%~90%的车都是日本过来的二手混动车,最多的就是田的ruis,这个车在上海很难见到,在蒙古国是街车,10辆车里少说有6~7辆。这个车有多便宜呢?2011年左右的车大概3万RM左右,我刚到蒙古的时候就买了一辆3万2千RM,开了半年卖掉了,卖了3万,换了一辆11年的大众途观,5万出头一点,开到现在。
3、蒙古的交规没有中国这么严格,摄像头只有几条主路才有,99%的马路上是没有摄像头的,都靠蒙古警察人工去抓违章。
蒙古的警察虽然工资不高,但真心敬业,一天24小时,不管哪个时间你都有可能被拦查酒驾,零下30多度的凌晨3点,一大早7,8点,一次晚上我10点出门办事,11点回家,被查了3次酒驾。
蒙古的汽油
蒙古的油都是进口的,只有民营加油站,为了争抢生意,加油站之间价格竞争激烈
92号油:1630蒙图左右,372元
95号油:1820蒙图,423元
是不是很便宜
ruis这个混动小车很省油,百公里5~6个油,冬天8个左右,所以深受蒙古人民喜爱
蒙古也有黑心加油站,油里面掺水,所以加油的时候尽量找口碑好的加油站,贵一点但有保障。
行行的最后一段
自行车、电动车、马
自行车和电动车这些中国的主要交通工具,在乌兰巴托的街头很少能看到。极端的严寒气候是主要原因,零下几十度在街上骑个5分钟10分钟就冻坏了。
在夏天偶尔能看到骑自行车的人,他们主要是玩或者是锻炼身体,冬天就看不到了。
电动车我是一辆都没看到过,主要原因是电在零下气温损害太大,所以这里没人卖,更没人骑。
马,我在乌兰巴托市里看到过两次,一次是蒙古的骑警在 巡逻,一次是那达慕节日,仪仗队骑马在我家楼下路过,非常帅。我找了两张照片,脑补一下吧。
离开乌兰巴托,去蒙古的牧区,马儿就随处可见了,成群的马儿吃草、喝水、奔跑撒欢。蒙古的孩子从小就会骑马,每年的那达慕节,都会举办赛马比赛,7岁以上的孩子就能参加比赛了,第一名都是10岁左右的小孩。我在牧区见过小孩骑马,那骑的真溜,他们没鞍具的马都能骑,骑的飞快,马不停蹄一溜烟得绝尘而去。
吃
分为两部分,一是蒙古的传统 美食 ,另一部分是蒙古街头巷尾好吃的 美食 店介绍。
Khuushuur,火烧(音译),是蒙古人很重要的食物之一几乎家家都会做,蒙古餐厅也都有卖,那达慕节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做了吃,祝节日。
吃
蒙古人的日常饮食比较简单,和方国家相似,以餐为主,他们是分餐制,在饭店吃饭也是,自己吃什么点什么。
他们的主食以面食为主,大米为辅。
主菜就是羊肉和牛肉,因为气候严寒,蔬菜品种很少,土豆、白菜、洋葱、黄瓜是最常见的,这个和我们东北类似,蔬菜种类少基本都是容易保存不容易坏的。蒙古的极寒气候导致他们没法种绿叶菜和水果,大部分靠进口,所以在蒙古蔬菜的价格比肉贵。有部分中国人在蒙古做大棚种植但也只能做几个月,成本太高,也赚不了什么钱。
这是我经常去的蒙古菜市场:меркури хүнсний зах,中文叫米丽古丽,一个星期去一次,采购一个星期的伙食。
蒙古的生活没有中国那么便捷,我住得小区(市中心)周边没有菜市场,买菜需要开车去,大概20~30分钟的车程。市中心的超市也有卖部分肉类和蔬菜,但品种很少,价格贵得离谱,只有应急的时候才会去买。
吃
炒饼
这是蒙古家庭经常吃的主食之一,听名字是炒的一种面食,其实不是,这个炒饼是蒸出来的。
做法看似简单,但要做得好吃很难,水放多少,蒸得火候等等,我老婆是做不好这个炒饼。
先炒蔬菜:土豆、胡萝卜、白菜等等,你喜欢吃什么就放什么。再炒肉:羊肉或者牛肉。炒完之后盛出。锅里放水煮开,放入生的面条,面条上放刚炒完的蔬菜和肉,盖上盖子,蒸20分钟后就可以了,中间不能揭开锅盖。蒸完之后,盖着盖子颠一下锅是灵魂所在,这个操作应该是让汤汁均匀得入味。
蒙古的羊
羊肉是蒙古人民的主食,蒙古是个游牧民族,说到蒙古,我们自然想到了课本上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没错,蒙古国确实是一个盛产牛羊的国家。
蒙古国土地辽阔30%的人口从事游牧或半游牧。据统计,绵羊(3100万只)和山羊(2700万只)是当地人放养最多的,人均拥有20多只绵羊。其他:牛、骆驼、马加起来3000万只左右。
蒙古的羊肉很便宜:在菜市场里买8000蒙图/KG,2年前是5000蒙图/KG,已经涨了很多了。那到底多便宜呢?涨价后换算成人民币186元RM/KG,没涨价前是116元/KG。
逢年过节牧民会开个车来市区,一个金杯车或者一个越野车,车后面放着刚杀的羊,一只羊大概20~25KG,这种就更便宜了,一整头连皮毛一起买,小一点轻一点的,8~9万蒙图/只,大一点的12万蒙图/只,换算成RM,小的187元,大的也只不过280元。
羊杂
蒙古人很少吃羊杂。羊杂很便宜,在中国炒一盘几两的羊杂就要5、60元,而在蒙古买一整只羊的内脏只需要5000蒙图,116元,用羊胃包起来,很大一只,大概一个足球一个篮球那么大吧。我老丈母娘听说我喜欢吃这个,买了一只过来,我就放点青椒炒了吃,太多了,吃了一个月都没吃完,后来都扔了。
蒙古羊肉最常见的做法
蒙古的羊,以生活能力强,适于游牧、耐寒、耐旱、而著称,膘肥体壮。游牧散养,吃的是纯天然的牧草,喝的是大自然的天然水,所以蒙古羊的肉质异常优异,煮蒙古羊不需要任何调味料,清水煮熟后撒点盐直接就能吃,由此可见蒙古羊味道鲜美。
一、清水炖羊肉
这个是蒙古家庭最常见的羊肉做法,除了日常自己吃,也会用来招待尊贵的客人。
我第一次去我老婆家,我丈母娘就做了这个羊肉招待我,我的块头算大了,胃口也不错,但吃2块就饱了,吃完之后一个月不想吃羊肉。
上门之后,我每次从中国回蒙古家后,丈母娘都会做这个羊肉给我吃。
二、石头烤羊肉
这也是最常见的蒙古羊肉做法之一,顾名思义,石头烤肉,就是用烧的滚烫的石头来烤这个羊肉。我到蒙古后吃的第一餐羊肉就是这个石头烤肉。
也叫奶桶烤肉(蒙古语:opoг,霍尔霍克:Hhorkhog),你去餐厅说你要吃霍尔霍克,服务员就知道了。
这是蒙古族的一种烧烤方法,在奶桶中放入烧红的石头和肉,然后奶桶下面加小火烧熟。
1、艺术习俗
一提起蒙古族很多人除了会想起烤全羊之外,还会对马头琴悠扬的琴声情有独钟。蒙古族人能歌善舞这是公认的事实,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蒙古人用勤劳勇敢的人生态度,以及独具草原特色的大智慧,创造出了极其丰富而又宝贵的草原音乐。
每当马头琴响起之时,都会让蒙古人精神振奋,而其他民族也会从马头琴的琴声中,听到蒙古族人或喜或悲的复杂情感。在蒙古族中无论男女老少人人皆会跳舞唱歌,作为蒙古族最为独特的艺术习俗,也为我国艺术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借鉴。
2、建筑习俗
现在很多人在去内蒙古旅游的时候,都能够看到极具蒙古族风情的蒙古包。《史记》和《汉书》分别对蒙古包有所记载,在古代历史中蒙古包又被称作“毡帐”或“穹庐”。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就有“天似穹庐”的诗句。
但是在蒙古族史书中记载,蒙古包又可以称为“斡鲁格台格儿”,按照汉语翻译可以得知就是没有窗户的房子。这种房子具有安装方便、可拆卸等特点,一般都是由质地比较坚固的毛毡、木栅撑杆、等构成。
据历史记载,这种特别具有蒙古族风情的房屋,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经出现,并且最先在突降、东胡等部族中流行。蒙古部落也延续了这种住房特色。作为一种冬暖夏凉、具有防风防沙功能的房子,直到现在社会在蒙古地区依然比较盛行。
3、祭火习俗
对于古代社会中的游牧民族来说,“火”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蒙古牧民、猎户来说,他们对“火”更具有崇拜之情。蒙古族人之所以崇拜“火”,其实与祖先崇拜有非常大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祭火”习俗分为年祭、月祭两种,农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汉族小年,蒙古人会在长者的主持下举行“祭火”仪式。简单说就是将牛羊肉、酒等投入火中,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获得火神爷的庇佑,并且还可以人畜两旺、五谷丰登。
“月祭”则在每个月的初一、初二举行,祭祀仪式基本上与年祭差不多。事实上在蒙古族聚居区有很多关于火的禁忌,不能向火中泼水或人杂物,同时也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乱捣。笔者认为这种习俗就是比较原始的自然崇拜。
4、蒙古族婚俗
在古代社会蒙古族由于并未形成婚礼制度,所以他们的婚姻方式基本上都是“抢婚”。但是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以及礼仪形成,蒙古人抛弃了最原始的“抢婚”习俗。而是汲取了汉族人的婚俗礼制开始实行“聘婚”。
“聘婚”其实与汉族人所说的“三书六礼”婚姻制度差不多,在公元十三世纪之后“聘婚”在蒙古族中开始流行。这其实与社会制度和发展有很大关系,因为在十三世纪之前蒙古族一直都处于奴隶制社会。
但是在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之后,蒙古族开始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大家都知道封建制虽然有其固定的缺陷,但是在婚姻礼俗方面却做得比较完善。所以,当蒙古族人开始实行“聘婚”习俗之后,其实也预示着向文明社会迈进了一大步。
5、蒙古族服饰习俗
相信很多去过蒙古大草原的人,曾看到过身着蒙古传统服饰的蒙古人。蒙古族作为一个有本民族文字和语言的古老民族,在其形成之后服饰文化就已经开始萌芽,并逐渐向更加具有文化素养的方向发展。
但是按照历史学家的说法蒙古族服饰文化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新旧石器时代。但是笔者却认为一旦服饰与文化相互融合之后,就预示着已经拥有了文化特征。很显然蒙古族服饰文化应该是在,东胡时期才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
蒙古族服饰的主要特点就是长袍、长袖,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长袍都特别肥大。但是从颜色上来讲多以红、黄、深蓝色为主,这说明蒙古族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掌握的染布技术。或是与汉族手工业者学习之后,进而形成了独具蒙古族风俗习惯的染布技术。
一般情况下蒙古族长袍无论男女下摆均不开衩,而在穿长袍的时候腰部还会系着一条红、绿绸缎腰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将肥大的腰身固定住,这样在穿长袍之后才更有利于日常生活。
把握光线,规划构图。根据查询美图秀秀APP教程显示。
1、把握光线,光线是摄影的灵魂,在拍照时,注意观察光线在蒙古包的方向和强度,自然光是最佳的光源,尤其是在黄金时段(日出和日落前后的一段时间)拍照片好看。
2、规划构图,构图是摄影的基本要素之一,合理的构图可以让照片更具视觉冲击力,使用“三分法则”来安排画面中的主体和蒙古包的位拍照,拍出来的照片会好看。
蒙古族的人体貌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肤色:蒙古族人的肤色在世界所有人种中居中,呈**或黄褐色。这是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高原和草原地区,受到强烈的阳光照射和风沙侵蚀的影响。
2 头发:蒙古族人的头发大多色黑且直而硬,部分人有轻微的卷发;少数为浅色发。这是由于他们的祖先主要来自中亚地区,与其他亚洲民族有着共同的基因。
3 眼睛:蒙古族人的眼睛有神,多呈杏仁形或柳叶形,眼角稍上翘。这是由于他们的祖先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需要适应风沙和强光的环境,形成了一种保护性的结构。
4 鼻子:蒙古族人的鼻子多呈扁平或低鼻梁,鼻孔稍向外张。这是由于他们的祖先在寒冷干燥的气候中,需要通过扩大鼻孔来增加呼吸效率和保持体温。
5 颧骨:蒙古族人的颧骨突出,面宽耳阔。这是由于他们的祖先在长期骑马和吃肉类食物中,锻炼了咀嚼肌和颞肌,使得面部骨骼发达。
总的来说,蒙古族的人体貌特征主要体现出黄种人的特征,包括中等肤色、直硬头发、杏仁或柳叶形眼睛、扁平鼻子、突出颧骨等。同时,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体貌特征也会有所差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