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婆姨绥德汉,千沟万壑大舞台,陕北行5

米脂婆姨绥德汉,千沟万壑大舞台,陕北行5,第1张

(承接前篇:靖边,听千回百转信天游,于七彩波浪谷让思绪飞,陕北行4)

对陕北榆林的认识,过去仅限于对众多文艺作品的阅读。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世世代代的苦寒生活……辗转叹惋的陕北民歌……就是我对榆林的初浅印象。此番路过,算是多了一些直观认识。再不了解陕北的人,但可能也听说过“米脂婆姨绥德汉,清涧石板神府炭”的民谣。如果头一句属于人文描述,后一句就是物产特色了。据说貂蝉是米脂的,吕布是绥德的,这儿的女人美男人帅那就是自然而然的啰。这首赞美陕北人杰地灵的民谣传播力很强,陕北人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2020年8月的这一天,我们从靖边进入了绥德,不一会又进入了米脂县。从绥德到米脂路程共约40公里,两城之间有一个名叫四十里铺的小镇,距米脂城40里,离绥德城也40里,所以叫四十里铺。当然依序也就有了十里铺、二十里铺、三十里铺。

这里是,位于米脂县桥河岔乡刘家峁村局部俯瞰图,黄土高坡似乎已成良田美景。因为这里有个姜氏庄园,所以刘家峁村也远近闻名。米脂县地处黄土高原腹部,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升高无人机,一览众山小。我惊喜眼前所见的壮阔。

刘家峁位于无定河东岸,据说因为刘姓最先居住于此而得名。无定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也是榆林境内最大的河流。可是因为路行太过于匆匆,在此我没有见着河流的踪迹。

查阅资料,才发现王维于此还有一首《榆林郡歌》诗:“山头松柏林,山下泉声伤客心。千里万里春草色, 黄河东流流不息。”这不仅是对榆林环境的表现,也应该是诗人王维当时的心境写照。

山头处最显眼的是一排排风力发电机,在蓝天白云之下、千沟万壑之上,大风车随风转动,那不仅仅是美景,更是传递着一种无限的能量。这应该是千千万万风电人,将能源转型的杰作,那也是黄土高原人心中的太阳。

黄土高原因生态脆弱、土壤侵蚀剧烈而闻名于世,对于黄土高坡的百姓来说,水才是最贵重之物。长期以来,陕北人不懈实施坡面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断为治理高原水土流失而奋斗努力,再加之最近几年风调雨顺一些,高原上的绿植也眼见多起来了,流入黄河的沙子也因此大量减少。有专家还说人类活动的影响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黄土高原于广袤、雄浑中虽然也透着苍凉,然而峁梁起伏、沟壑纵横的绿植,又给大地以重生,给人类以希望。退耕还林还草,确实意义重大,然而耕地面积缩小,又形成了新的困局。

耳边似乎飘来当地人粗放率真的歌声:“陕北的山来榆林的水,米脂的婆姨实在美”、“毛格闪闪的眼睛粉格丹丹的脸,米脂婆姨赛天仙”……歌声婉转在这里的坡坡坎坎、沟沟弯弯之中。

记得有人在相关书中这样写过:“榆林人的性格如同陕北黄土高原特产的小米一样,晶莹明亮,质粘味香,储存数年,米质不变。焖成干饭,香甜松软,越嚼越香,回味无穷;煮成稀饭,色正味爽,粘糯爽口,清香四溢。”我想,总有那么一日,我会再来于此,体验这黄土高原小米与人的特殊味道。

当年,榆林因为贴近北边的毛乌素沙漠,人们太过穷困。现在不同了,榆林已不再是古老、荒蛮和贫困的代名词,地下丰富的天然气、煤矿资源正被不断开采利用,能源、化工产业正在兴起,榆林人将更加现代、文明和富裕。

我们把视线放低,看看眼前。车,疾驰着,老窑洞、新窑洞,也一扫而过。不知为什么,很少见到三三俩俩的人群,就连白发苍苍、垂暮的老人和光屁股娃娃都很少见到。

曾经有幸读过这样一篇为陕北深切呼号的文章——《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陕北》,其中写到:“改革开放30年,陕北向着小康一路狂奔,有不少人已经跑到了财富的终点,却蓦然发现自己的精神是寂寞的。"这篇文章就是出生于榆林市榆阳区瓦窑沟上巷、西影导演何志铭,两年前所写。这是一个陕北人对陕北过去与今天最情真、最深重的思考。

这位见证西部**从崛起到走向辉煌的导演,继续这样写到:“陕北文化的缺失与忽略,似乎表现在了不重视人才,更缺少人才生长的环境。所以大学生走了,美女走了,连大款对生养他的土地都嗤之以鼻,去了西安、上海、北京,甚至远到山东海滨城市青岛买房定居。”现实如果真是这样的,那真是令人叹息了。

车行很快,姜氏庄园就在了眼前。

这就是传说中的米脂乔家大院 。

我们于此,浮光掠影、初浅领略,这黄土高原上庄园的蓬勃大气。

人很少,我们的到来才似乎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这是一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私宅,其宅主为陕北大财主姜耀祖,庄园建于山腰,很是森严。

通道陡峭,且严于防患,院内处处联通。

庄园布局依当地常规,分为:院前、下院、中院、上院四层,每层都有独特的设计及特色,同时兼具美观和实用性。

院院通达,却又相对独立。

充分利用了山势地形,严御外侵。前可守,后可退。

主体建筑特色:即陕西地区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合院式的影壁元素,也被加在了这所庄园之中。粗犷中不乏精致,从细节处就可以看出建筑的考究,美观而实用。

守园的主人家今天家遇白事,我们就不便深入,走马观花匆匆出宅。

姜氏庄园庄主姜耀祖何许人也?据说也是一位靠卖砂锅起家的商人,当年如何富甲一方,从这座耗资巨大的庄园就可见一斑。

时过境迁,人们淡忘了万恶的地主阶级对当地百姓的种种豪横欺压,留存的是这座幸存庄园的建筑之美学价值。呵呵。

我们继续前行,下午我们进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地方,一个与姜耀祖们似乎完全对立的地方:神泉堡革命纪念馆。它位于佳县县城西几公里处的佳芦镇神泉村。

中国 历史 不会忘记,中国***初建时的纲领:1 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 社会 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2 .直至阶级斗争结束为止,即直到 社会 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3 .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4 、联合第三国际。 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消灭私有制。

中国***人经过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悄然崛起,再经历抗日战争时期的浴血奋战,终于进入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面对国民党“动员戡乱”,党中央转战陕北,拉开了新一阶段战略进攻的序幕。

这就是佳县第一座革命纪念馆——神泉堡革命纪念馆。

据载:在神泉堡居住的57天期间,毛泽东主席起草了著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第一次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修改审定并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在这里,中共中央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训令》,重新修订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题外话插播:中共中央机关于神泉堡所住的这座大院,当时院主名叫高继荣,为当地一开明财主。当然你可以不知道高继荣,尽管他让出住宅为革命做出过贡献。可是,高继荣的儿子或许你有所耳闻,那就是曾在1983-1988年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高景德。高景德或许你也可能不知道,但高继荣的重孙子你可能就知道了,那就是名噪一时的文化名人高晓松。这样的 历史 渊源,真的很有些意思。

墙头的山花还绚烂着,令人眼前一亮。

这座院子,仍然是陕北典型的窑洞院落。

这里,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战斗过生活过的地方。

这就是当时联接全国的、指挥全军的通讯设施,我们常在**电视里面见着。同行一朋友曾经是部队的通讯兵,他内行的为我们讲解这套设备的通话原理,以解除我们的好奇之心。

当年的通讯班室内陈设。

许多重要文件,就是于此发往全国各地,有力地指导了全党全军的各项工作。

会议室

进得上一层院子,左起:陆定一旧居、(左二没写)、周恩来旧居、毛泽东旧居、任弼时旧居。

这就是中国革命最高***生活与工作的地方。

纪念馆以下面四个重要内容部分,具体展现了党中央转战陕北的 历史 过程。

扭转乾坤:

运筹帷幄:

鱼水情深:

走向胜利:

这是上院与下院之间的过渡带。

据说党中央机关在神泉居住期间,毛泽东主席还先后到佳县城及附近的几个村镇视察和居住过。离开时,途经乌龙铺住一晚后,前往了米脂县的杨家沟。

从李自成农民起义,到现代史上的陕北革命……陕北,在中国 历史 的大舞台上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方向与命运。 历史 曾经给了陕北以重要的机遇,如今新的能源革命或许又是一次新的 历史 机遇。

谢谢朋友们坚持阅读于此。敬请继续关注,后文待续。

这是陕北的民谣。

完整的应该是: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想吃糠果走横山。”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四十里铺的羊肉面。”

“米脂婆姨绥德汉,不用打问不用看。小伙子跑马一溜风,讨上米脂婆姨乐死人。石狮子守门钻不进猫,绥德汉一个比一个好。”

陕北人对头一句的注释:貂蝉是米脂的,吕布是绥德的。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怎样算长得好呢?形容人长得好是“棱棱鼻子老花眼,浑身上下没拨弹”,意思是高鼻梁双皮大眼,从头到脚挑不出毛病。笔者下乡时,乡亲们补充说,北京中央警卫团和仪仗部队都从咱绥德拔兵哩!给陕北人挣足面子。

如果头一句算人文,后一句就是物产了。“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怪哩!只有清涧溪河边的青石板可一层层揭开,正好给新窑上窑檐。陕北话“炭”指煤。1935年底,瓦窑堡召开***的重要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做了报告,瓦窑堡因此名垂史册。1939年,为了纪念与刘志丹齐名的革命烈士谢子长,县名由瓦窑堡改名子长,足见革命对此地影响甚深。子长煤好,据说用报纸就能引燃。

        绥德地处陕西北部,榆林地区东南部,位于陕北两条母亲河无定河、大理河的交汇之地,隔黄河与山西吕梁相望,素有“天下名州”、“秦汉名邦”、“西北旱码头”之美誉。站在绥德县城大理河石桥上,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天下名州”这四个碾盘大的隶字。它从清代道光年起就立在横崖断壁上,已经立了约一个半世纪。

      山环水匝古绥州,一片晴光碧树秋。绥德城池蜿蜒于疏属山、嵯峨山、雕阴山等山峁之间。史志记载,绥德“山势由南而北,水流则由北而南”,因此整座城“山绕孤城水绕山,洞门开傍两溪湾”。绥德县历史文化悠久,“绥民以德”更是本县的精神灵魂,一辈辈、一代代一直传承着“以绥为系,以德为先”的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又是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极为丰富。

        历史上秦太子扶苏、大将蒙恬,汉代名将李广曾率部驻守,著名的昭君出塞、文姬归汉、汉武巡边都从这里经过,是抗金名将韩世忠的故乡。1924年在绥德师范建立陕北地区最早党团组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抗日军政大学、警备区和359旅司令部先后驻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绥德战斗生活,众多革命前辈先后在绥任职工作。民国时期和上世纪50年代前,曾是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在陕北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是革命老区、秧歌之乡、唢呐之乡、剪纸之乡和石雕之乡。

        绥德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出土的文物绚丽多彩,有举世罕见的商周青铜器,国家珍奇瑰宝东汉画像石,造型别致的陶、骨、铜器,形象逼真的石雕造型,还有极具特色的黄土高原景观,郝家桥,革命历史博物馆,双水村更是远近闻名。一句名言“米脂婆姨绥德汉”、一首民歌《三十里铺》、一部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一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更是闻名中外。

        陕北民歌的不朽之作《三十里铺》,是诞生于绥德民间的爱情歌曲,在陕北的沟沟峁峁间传唱,成为陕北民歌最经典的曲目之一。陕北广袤贫瘠,历来战火纷争不断,造就了陕北人极强的生存意识和生死相随的牺牲精神,民歌往往出奇大胆,动人心弦。以信天游为主要代表的陕北民歌,不受格律束缚,随时随地即兴而唱,曲风高亢嘹亮,自由奔放。凄然悲壮、无限拖长的高音如沙漠一般辽阔,大起大落、沉郁顿挫的旋律如陕北高原的万千褶皱。千百年的流传中,山、沟、草、沙、骡子、脚夫等黄土高原常见的人、物、事,是陕北民歌的经典符号,其中绥德民歌颇具代表性。拦羊嗓子回牛声,野调哼出天籁音。绥德民歌多是群众在耕地、赶路、放牧等各种生活场景里触景生情,即兴编唱的;歌词创作多用赋比兴、排比、夸张等手法直抒胸臆,还常用大量古老而又原汁原味的陕北方言叠字、重词如毛眼眼、俊脸脸、白牙牙、巧手手、蓝格英英、红格艳艳、白格生生、绿格争争等,与曲调结合后,更显动听、俏丽、情浓意切。陕北民歌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或许正是《诗经》的延续。

      绥德县素有“石雕之乡”的美称,石狮随处可见,巳成为当地一种符号。在绥德有千狮桥,天下第一石牌楼,天下永乐大道石版画,天下第一狮等石雕。绥德石雕艺术是绥德汉情感的一种宣泄,同时也是绥德男人的一种艺术。它凝结着绥德男人的直率、淳朴、顽强拼搏的精神,从古至今,绥德的石雕工匠们大胆随意的想法以及自然娴熟的雕刻艺术,雕刻出了绥德男人的五彩斑斓的情感世界。“石魂广场”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石雕建筑,也是陕北黄土文化的门户。在陕西绥德县城石魂广场内,有一对巨型石雕狮,两座石狮高达195米,直径11米,看上去气势磅礴。这对石雕狮是近年来陕北最大石雕作品,仅狮子口就能容纳十多个人。石狮子高大威猛,被称为“天下第一石狮”。绥德石狮,以当地石头为建造材料,形成了气势恢宏的石狮阵容,体现了陕北绥德县独特的地域性和唯一性,以唐宋石狮风格为主。

      绥德古城悠远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使其声誉远播,摩崖石刻的题词者兼涉古今,既有古代帝王将相、官员,也有革命领袖、党政军高级领导以及作家、书法家、艺术家和各界名人。绥德“秦时明月汉时关”摩崖石刻景观以普通的石壁,加以巧妙利用后却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提升了绥德的文化品位,还可以作为文化景观供人欣赏。

由于习俗不同,各个地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老百姓,更是以自己独特的生活风情演绎着他们民俗文化。

   我们且来看看这陕北人民的婚嫁习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在旧时特别讲究门当户对,多由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而定。婚嫁仪式城乡大同小异,略有区别。

   儿女婚事,一般先由父母托媒提亲,经双方家长调查(诸如年龄、品行、门风等)同意后,即择日定亲。定亲一般由男方送女方家4色水礼(烟、酒、肉、糕点之类)、首饰、布料、粮食、衣物和彩礼,女方也给未婚夫馈赠鞋、帽或衣服等作为双方定婚之礼。

  双方同意定婚后,便是择日迎亲结婚,结婚为新婚夫妇一生最为隆重的仪式。

   结婚迎亲由迎人婆姨1—2人,男子数人组成(去时为单数,回来时与新娘合为双数),同时携带“离母糕”、“大馍馍”以及新娘上轿衣服、首饰品并抬花轿(没有花轿则骑毛驴)。还有锁呐鼓乐队,大吹大擂,去新娘家迎亲。届时新娘家备以丰盛酒席和佳肴款待迎亲宾朋。然后,女方家也同样约请本族和亲戚中妇女3至5人,男子7、8人组成送亲队伍,并携带陪送嫁妆前往送人。

   新娘坐轿或骑毛驴,均应面戴红纱巾,也叫“盖头”,一路上鼓乐高奏,路人争睹,热闹异常。 在新娘迎回进入洞房之前,婆媳之间互赠见面礼,生活特别富裕者互赠手镯、戒指、耳环等,一般平民则赠内衣、兜肚、针簪等。新娘、新郎进入洞房后,在旧时还有“踩四角”、“揩脸”、“上头(结发)”、“吃儿女扁食(意为多儿多女)”等风俗。而后设宴招待送人亲戚和前来祝贺婚礼的所有宾朋。

   入夜,则是闹洞房,由同辈年轻男女与新郎、新娘逗趣取乐,闹房内容,花样翻新,丰富多彩,兼大欢喜。闹房结束,新郎、新娘共进晚餐。最后是“送儿女馍馍”。旧时由婆母身着山羊皮袄,一手持擀面杖,一手以升子端馍头7个。用擀杖戳破洞房窗户纸,将馍投入洞房,并念念有词曰:“手里端个升子,来年抱个孙子,拦门敲一棍,孙子一大群”。以此祈求五男二女,后继兴旺。然后夫妻“收四角(床铺四角置放的红枣、核桃、银针、红线)”,同榻就寝。

   次日晨起,新娘梳洗打扮,谓之“开脸”。早餐后,新郎新娘出洞房举行礼拜。先拜祖先,次拜高堂,夫妻相拜,再拜媒人及所有亲朋来宾之长者,谓之“见大小”。凡受礼者均馈赠礼钱,置于盘中,由新郎端至洞房门口,新娘从盘中抓一把钱,谓之“抓拜礼”,所抓之钱属新娘之私房钱。礼拜后,开午宴,新郎新娘逐席斟酒礼拜,谓之“拜席口”。饭后亲戚宾客分别各自返回,至此,迎亲结束。

    次日,新娘陪同新郎回娘家,谓之“回门”。新郎回门期间,新娘家户内近亲分别宴请女婿客(新郎),新郎首次回门,宴请就餐均坐上席,不分老少长幼都应予新女婿敬酒(但下次再去岳父家则无此俗)。新郎新娘返回时,新娘父母同行而去,叫作“看回门”。双方父母,互称亲家,同桌而坐,频频举杯,促膝谈心,甚是融洽。至此婚礼仪式全部告毕。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瓦窑堡的石板清涧的炭。“是陕西民谣对陕西四大宝的前说人,后说物一种顺口溜式的简介。米脂,古称“银州”,因“地有流金河,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这里说的米是小米,米脂的小米金光灿灿,煮成小米粥,上面会漂着一层淡淡的油脂,吃这种小米长大的婆姨们也就如花似玉,肤如凝脂。米脂婆姨究竟美在何处,众说不一,信天游中有这样几句歌词:光格堂堂的眉脸,墩格实实的身,黑油油的发辫,忽闪闪的眼。

  米脂的婆姨不像江南美女那样纤细妖娆,但她们俊俏雅致,能歌善舞,聪慧干练,仪态端方,成为了陕北妇女中的杰出代表。米脂县也因为多有美女嫁给各地的达官贵人,所以在陕北地区被戏称为“丈人县”。指的是米脂的女人天生丽质,富涵美人情愫,而绥德的男人则剽悍英俊,充满阳刚之美。三国演义中大美女貂禅(这是真正在历史上不曾存在的人物,貂禅只不过是一个冠而已)和第一猛士吕布,就分别是米脂和绥德的人。

绥德彩礼三十万高不高?

30万彩礼在我们这儿来说,应该是已经很高了,因为我们这平时都是20万左右的的。绥德也许是因为收入比较高,所以才达到那么高的彩礼吧,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根据生活条件决定的。

也有的是因为家庭条件特别好,就像那种自己开公司,钱特别多的,为了炫富,也有给50万,60万的都有。

好像这些和地方的风俗习惯有关系,下面我就摘录一些婚俗习惯,你可以看一下。

.婚姻观念及其变化。杞县民族成分主要有汉、回两族。汉族的传统婚俗为女嫁男家,随男方生活终身,即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俗称娶媳妇。中途丧妻再娶称续弦、填房,中途丧夫再嫁称改嫁。也有离异而另择婚配的,但多属男娶女嫁。另一种形式为男人女家,随女方生活终身,称为入赘、招上门婿,即俗话说的倒插门,称男子为赘婿,多发生于女方家中没有兄弟,且姊妹少,又缺少劳动力等,也称招养老女婿。也有丧夫不愿再改嫁而娶男到原夫家养老扶幼的,类同入赘,不过此种形式很少。男到女家人赘往往受人歧视,非男方无力婚娶或其他特殊原因,决不如此。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人民群众逐步摆脱了旧的封建思想束缚,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指腹为婚、换亲、转亲等婚姻现象已不复存在,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自主婚姻者逐渐增多。一般由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介绍,男女双方经过认识、了解,认为满意之后,逐步确立恋爱关系,成为恋爱对象。自由恋爱还为数不多,通过新闻媒体征婚的则少之又少(多为大龄男女)。1995年后,农村出外打工的逐渐增多,青年男女在外接触的机会也不断增多,自由恋爱的越来越多。往往是男女双方谈成以后,找个熟人当介绍人,便登记结婚,但也有未婚同居的。各乡镇在办理婚姻登记的同时,积极宣传党的计划生育政策,宣传优生优育、晚婚晚育,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婚育新风。各级政府还积极鼓励男到女家落户,对农村男到女家落户者,可以优先批给宅基地。2002年后,婚姻登记不再由各乡镇办理,而是统一到县民政局办理。

离婚再嫁也不再受到周围群众的歧视。人们已改变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从一而终的旧观念,奔向了婚姻自由。凡属夫妇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双方对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问题协商好后,可凭结婚证和所在单位的介绍信,到结婚登记部门或乡司法所办理离婚手续。也有极个别村民为逃避计划生育处罚而假离婚的。回、汉两族不通婚的封建陋习有了较大改观,相互通婚者日益增多。

2.婚俗礼节及其变化。旧俗男女成婚,要经提(说)媒、定媒(即换帖)、送好(即商定婚期)、迎娶、拜堂、回门等礼节,但所有程序完全由父母包办,男女当事人无权过问,必须恪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否则将被视为不轨。现在,农村青年一般男到18~19岁,女16~17岁时便开始谈婚论嫁。

提(说)媒。专业媒人平时多主动"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并从中得到多少不等的酬谢礼。部分媒人是受男方或女方之托,成人之美。

定媒,分小见面和大见面。小见面是在媒人的安排下,男女双方的初次见面,双方父母均在场。大见面时,男女双方召集本族亲人商定婚事(在女方家中),男方要给女方一定的见面钱(也称彩礼、聘礼、压帖礼)。旧俗男女双方要相互交换生辰八字,经占卜确认双方命运相合,互不相克后,男方再备数目不等的钱物作为聘礼,女方收下方算订婚(俗称换帖)。过去有十五六岁甚至更早即开始订婚的。现今虽不再写庚帖,但男方必须给女方买衣服,送压箱礼,女方要给男方回小四样。婚姻一旦定下就不能反悔。若女方反悔要退回彩礼,男方反悔,则彩礼很难退还。此后,男方逢年过节都要到女方家中走亲戚,并给女方带去一定的礼物。

新人婚礼开始之前,宾客都会在座位等待,这时候无聊的时候,可以准备一段视频哦!那么适合婚礼上放的视频有哪些

适合婚礼上放的视频一、相知相爱

两个人能够确认过眼神,最终走到一起,肯定是有一个过程的,有的人甜蜜,有的人心酸,好在结局我们在一起了!

所以你们的恋爱就是最好的快剪内容啊,想一下,新人坐在一个房间里面畅所欲言地讲述彼此的爱情,多美好啊!

这个有几个点可以给大家借鉴下:

怎么认识的

怎么确认关系的

第一次见父母的经历

还有一个就是方法讲将两人的的爱情故事做成照片集,出去旅游的照片啊,过生日啊,自拍大头照啊,然后独白加照片混剪,这样会更有代入感。也更有纪念意义。

希望大家即便一路走来即便风风雨雨,但最终身边都还有ta。

适合婚礼上放的视频二、成长经历

在你结婚之前,你所经历的一切都可以以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告诉大家,比起传统的视频,人们的好奇心驱使着他们想要听完你的讲述。

上学

年龄

恋爱

最喜欢最讨厌

就像填写一份同学录一样,只不过这一次却是结婚录哦!

而且这时候可以选择一首给力的背景音乐,这个就看个人喜好了哦,当然也可以两人自己录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这样会更加有纪念意义,即使很多年后在看到这段视频,也许都会眼泛泪花!

适合婚礼上放的视频三、求婚过程

哇塞,这个就是很浪漫了,一般求婚的时候,肯定有人录下来的。所以结婚当天,快剪的内容不就是有了吗我跟你讲放出来那全场都不用主持人暖场了,估计全场都要沸腾,哈哈!

适合婚礼上放的视频四、关于父母

有没有想过,视频的主角不再是新人呢这次来点不一样的,别总按套路出牌啊!想象你出嫁的这一天,最高兴又难过的是谁

其实我们可以采访一下双方父母的心情,一般来说这一天,男方父母都很开心,女方父母除了开心,可能更多的是不舍吧,视频中,新人父母可以谈一下老一辈保持婚姻长久不衰的秘诀,并且对新人婚姻的一些建议,这些都是很不错的想法哦!

适合婚礼上放的视频五、真心话大冒险

想知道另一半不为人知的故事没关系,亲朋好友来为你解答,视频中亲朋好友可以说一些他或她从小到大发生过的有趣的事,糗事啊啥的。

还有就是在视频中问一个问题,让新娘新郎现场回答,或者是大冒险,在婚礼快剪视频播放完的时候,主持人趁机提出来,让新人完成,绝对创意慢慢。

适合婚礼上放的视频六、朋友祝福

相信两人结婚有不少亲朋好友等不及要送上祝福,那么在婚礼前可以让一些好朋友录制一个简短的祝福视频,然后你们再把这些视频剪辑在一起就成了婚礼上播放的视频啦~

满满的温馨和感动有木有~

适合婚礼上放的视频七、拍婚纱照花絮和婚纱照

现在很多的婚纱摄影机构都有拍微**的服务,说白了就是你们两人拍婚纱照的花絮。

其实这也算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内容,将这些花絮很婚纱照一起剪辑一个在婚礼上播放的视频也是一个不错的注意哦~

适合婚礼上放的视频八、婚礼筹备过程

筹备一场婚礼是很复杂的过程,从你们确定日期,到试婚纱礼服,到找酒店布置酒店等等的过程中应该还是会留下一些照片的。

将这些照片合在一起以时间顺序剪辑成一个视频在婚礼上播放,大家看着一个婚礼的从有到无,看着你们为一场婚礼的付出应该会很有感触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0885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4
下一篇2023-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