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婚庆都有哪些习俗?大神们帮帮忙

榆林婚庆都有哪些习俗?大神们帮帮忙,第1张

榆林婚俗作者:百家公 来源:亿发起 发布时间:2009-12-15 榆林婚俗 婚俗是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婚姻形态。人类婚姻史经过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而进入一夫一妻制。婚俗习惯是伴随着婚姻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全体共同创造的一笔精神财富,与人类社会的婚姻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周代形成了“六礼”定制,“六礼”的婚俗制度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古代榆林地处偏僻,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与外界接触很少。因此,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小,形成“少诗礼,尊卑相见不知坐作之仪”的浓厚古风。榆林自古以来就是汉族与匈奴、党项、契丹等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至近代,受蒙回等少数民族影响很大,在婚嫁上,更多的受到游牧民族婚嫁习俗的影响。因此,榆林地区的婚俗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独特的迎娶风格。 一、榆林各地婚姻缔结过程及其差异榆林各地的婚姻关系是以择亲至新婚夫妇回门结束为全过程而形成的。民间成婚步骤,既有传统“六礼”的一般特征,也有当地习俗与时代特色。 (一)结婚前的准备1、择亲———揭开婚姻的序幕择亲,也称“相亲”、“提亲”,也是“六礼”的“纳彩”,其中各地关注的内容在程度上有所不同。 民间结亲,讲究门当户对,其一般条件为身分即门风、血统、辈分、八字等。在清涧、米脂、神府等县对社会声誉、人缘、双方老人的品德与威望也很讲究。在靖边、横山特别注意属相和“生辰八字”,防止犯月和“生肖冲克”。 如果择亲的条件双方父母都比较满意,并愿意结亲时,必须互换儿女庚帖(书写生辰八字),讲定聘礼,择日定亲。其中“聘礼”是榆林婚俗最主要的特点,即缔约习俗中强调经济交往关系。据光绪《靖边志稿》载,由于“地荒人稀,土民多占地产,然力不能垦,东路客民携眷迁居,并有以女易地者。”有些地区虽不是这种明显的买卖婚姻,但是在婚前仍须以多种形式对女家进行酬偿。民国《横山县志》称,婚姻议定后,“男家遣媒送酒盈樽,以枣为塞,俗呼‘定婚’。男家备财礼若干,脂粉、布匹、羔礼送之女家,名为‘纳采’”。这种形式在今天仍有,但已不是昨日的意图而是一种形式。 2、订亲———确定婚姻关系订亲,也称“订婚”,就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提亲,并由男方家带礼送于女方家,送过礼物,婚姻才算成立。各地订亲方式大致相同,只是在礼物的品种,类别,交接方式以及在谁家举行订亲仪式上,据当地特点有所不同。 在清涧,男方择吉日送彩礼钱,“过亲布”、手镯、耳环等。订婚后,男方的人若遇见未婚新娘,必须赠“肚肚”(肚褡)等物。 在靖边,订亲时,男方父亲、舅父、媒人带彩礼、酒肉饭食及衣物,到女方家,称“喝酒”,女方要请族长,娘舅来吃喜酒。所备东西需双。 在米脂,订亲时男方送女家酒、肉、果馅、头簪、耳环、兜肚、裤子等“订亲礼”,聚会说定;女方送男方鞋、帽、点心、食盐、所谓“稳跟鞋”,“铁头帽”,“喜结良缘”,订亲后一段时间若逢节日男方因时按分给女方送节令食品、项圈、手镯,谓之“添精神”。 在横山,订亲时男方准备酒、肉、烟、糖、枣等食品。有的地方还拿 18-72(凑成双数)个大果馅,以及女方本人的衣服、鞋袜,由介绍人、房头、娘舅到女家设宴订亲。神木、府谷、佳县,男方择定吉日,通过媒人向女方告知,并送一定的衣物、喜钱、米麦等作为彩礼。 各县订亲程序多为男家到女家进行,但在神府等个别县订亲仪式在男方家举行。横山县择定吉日选择双月双日,子洲、米脂、清涧、绥德等地订亲时必有 12-72(凑成双数)个果馅,其他地方无此俗。 (二)结婚仪式迎娶--最繁缛琐细的仪式迎娶,也有称为“嫁娶”、“结婚”的,实是“六礼”的“亲迎”,迎娶是男女婚姻关系形成步骤中最繁缛琐细的环节。成婚之日,把新婚夫妇婚姻关系形成过程推向了高潮。 在靖边,迎娶前一天,男方要到女方家送“妆穿”。及期,由伯父、娘舅、2位女傧以及乐队组成迎亲队伍(人数为单),带上“催妆馍馍”、“离母糕”,拉上供新娘骑乘的“硬马”(富有人家抬花轿)前往女家亲迎。新娘离家前,先由新郎姐夫赶毛驴将新娘的嫁妆箱子运走,叫“赶箱”,女方也要去一名女婿客“押箱”。新娘不论冬夏都要穿“硬衣”,背束“照妖镜”。迎亲队伍到村时,新郎要骑牲口到村头迎接。 在米脂,群众极重视迎亲仪式,方言称“引(迎)媳子(音 xiouzi)”,极为隆重。事前尽力准备,选定吉日后约请爷、叔、姥、舅、姑、姨等主要亲朋好友前来做客,办喜事。吉日黎明,男家早早起床,熬红豆米汤(取红色为吉),打发“引(迎)人的”前往女家。唢呐班子(吹鼓手)放炮鸣号,响吹细打,出村上路。备花轿或毛驴相随,由“引人的”携“催妆馍馍”,“离母糕”去迎亲。女家事前也按规矩准备,办嫁妆,备酒饭,约亲朋,选择“送人的”。当日早起,为女儿梳妆打扮,等候迎娶。迎亲队伍到女方村庄,唢呐传讯。新娘父母笑迎来客,设筵待宾。“送人的”妇女将男家带来的新衣给新媳妇换上,名“披硬衣”。旧俗新娘出嫁穿红色上衣,取“洪福”的象征,红稠盖头。稍事片刻后,女家“打醋坛”(敬神求平安仪式)。送女儿踩红毡上轿或骑驴离家。 在清涧,男方由亲戚和族人前往女家引人。当地有“姑不引,姨不送,姐姐引的人样俊,妗子引个黑枣棍”之谓。姑娘,孕妇,再婚女子,寡妇等禁忌参与。送亲者总人数去时为单,回来时成双(含新娘)。送人妇女须为迎亲妇女的 2倍。女方外家押箱,弟弟跟箱,兄长押轿。迎亲工具,旧时为轿,继为牲口。起程前,新郎上轿一坐,抬行数步,称之压轿。新娘上马(轿)时,足忌着地,由舅父(叔父、兄)抱上,或走红色地毯(农村多以毡代之)。若距离较长用数条毡替倒,谓之倒毡(下轿入洞房同此)。 在神木,迎娶那天,男家备彩轿、骡马,选舅家 1人(称“龙头”),姑表亲 1人、** 1人组成迎娶队,总称“娶戚”,须凑单数,再由近房叔辈(称“老主家”)率领,同往迎娶。女家设宴招待毕,扶女上轿并以同类人选组成多于娶戚的偶数队伍送至婆家,称为“送戚”。行前,以迎亲老主家撒铜钱(俗称姊妹钱)为号,爆竹齐鸣,弟妹争相拾钱,甚是热闹。途经村庄常有道献茶敬酒以示贺意者,名曰:“种路”,或称“邀宴”。主家每以邀宴多为荣。 在子洲,婚礼当中,新人双双坐在炕头,背靠背,头发紧挨,一位年长的妇女一边给新人梳头,一边高唱“上头歌”。唱毕及上头仪式举行后,新娘的婆婆手端一个升子,内盛一个大馍馍,若干个小馍馍,也就是儿女馍馍,在上头歌声落时打开洞房门,一边念着:“手里拿个升子,我来年抱个孙子”。一边碎步向前将升子中的小馍馍抛向炕上,以此来希望新婚儿媳来年能早生贵子,自己膝下能儿孙满堂。而这些馍馍其他人又一律不得食用,成了新郎新娘的专用食品。 此外,在神木,横山,府谷一带有“背圪垴”的习俗,这种习俗是新妇抵达婿家后,由迎娶妇将新妇扶上炕,背朝吉方坐一夜,灯火彻夜不熄。清涧一带有唱《拉枣歌》,即在婚礼上有位歌手,手持一根挂满果实的枣木棍,高声吟唱赞歌。在清涧,绥德有“喜头”习俗,此处“喜头”与“洗头”谐音,显然是为讨吉利而有意写作“喜”字。 二、出现差异的原因根据以上叙述可知,榆林婚俗习惯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与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背景、移民以及行政区划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自然环境是形成差异的基本条件自然环境无疑是风俗形成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一般来讲会产生不同的风俗。榆林各地内部自然条件有差异,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地貌形态都不同,这就决定了内部风俗存在着差异。 地处黄土高原区深居大陆内部,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内,北部沿边地区内更分布有大面积的沙漠,中南部降水稀少,变率大,在地貌上具有岩石孤山,且侵蚀沟谷发达的黄土丘陵和黄土高原,区域内部地势起伏,地形破碎,流水侵蚀,沟壑纵横,坡陡谷深,土质疏松,风力强劲,暴雨频繁,水土流失严重。 最南端的清涧县,境内梁峁蜿蜒起伏,沟壑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这块土地迟迟得不到开发。这一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干旱气候,自然灾害频繁。 最西端的定边、靖边,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过渡地带,中部白于山将地貌分为两大类型: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北部为风沙滩区。 最北端的府谷,神木,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处黄河中游,为陕北黄土丘陵向内蒙古高原,暖温带森林草原向中温带草原的过渡地带。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缓慢的特点使人们对婚姻的态度持有封闭的保守状态。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与条件下,其风俗自然保存了许多原始的特点。比如临近长城一带,其缔约时表现出买卖婚姻色彩,与这一地区地广人稀、生产方式粗放的特点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一带“地处极远,山穷水恶,天时则寒多暑少,地利则鲜膏腴。”如此恶劣的生产条件,使人们不得不在生产之外寻求一些增加收入的途径,借以维持生计。到了临近内蒙古高原的神木、府谷一带,受内蒙古地区以采集,狩猎,种植业粗放的生产方式影响,婚俗开始简单化,没有像其他地方那样繁琐。比如在“订亲”这一程序中的“彩礼”方面,在米脂、清涧这一带订亲时送的“彩礼”比较繁琐、讲究,而在以北地区的神木、府谷送的彩礼要简单的多。 (二)经济发展水平是形成差异的重要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使不同经济发展状态下的风俗各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使得民俗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在近代,“黄土高原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迫使人们对婚姻着重于经济交往方面,即以嫁女来换取一定的经济补偿,相反对婚礼的意义———迎娶仪式则不太注重。因此在这些地方缔结程序相对繁琐,以使男家将更多的财物转移到女家,如横山县就有 ‘订婚’,‘戴耳锥’,‘戴彩礼’,‘送衣裳’等名目繁多的缔约习俗。由于婚姻缔结注重的是双方家庭的经济交往,因此女家为了婿家对其资助的时间长,早早订婚的现象也就相应的产生了。男家在花费了大量的财物酬偿女家之后已无力再在婚礼仪式上多做文章,只愿以较小的代价娶进新娘。而女家也主要是以索要财物增加家庭收入为目的,如果迎娶仪式与礼后习俗过繁,只能空耗财物,对自家并无增益,所以双方对迎娶仪式与礼后习俗均不重视。” (三)行政区划对形成婚俗差异有显著的影响行政区划往往是某一地区自然、人文区域的综合反映,一旦政区形成后,往往会对区域的风俗、文化现象进行整合,在区域内形成相同的风俗文化。同时,不同等级的政区,其内部联系的密度不同,因此会形成不同等的风俗文化区。如清人李云生从山西进入陕北后,吟到:“我入北山来,问俗与晋异。” 从婚俗的内容来看,行政区划的影响也许更为明显。清涧处于榆林与延安的交界处,其婚俗既受绥米婚俗的影响,又与延安个别县相近。究其原因,是由于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影响到这里的婚俗。在清代至民国时期,由于辖区比较稳定,其内部的风俗,受中心城市的影响很深,较为一致。这主要由于同一区内交往频繁,而府治一般又是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方,因而人们从心理上愿意模仿中心城市的风俗。 三、结语婚俗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在演进过程中具有相当的传承性和稳定性。这一套纷繁的婚礼程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县、地区之间婚俗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是受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行政区划、移民的制约而形成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榆林各地的婚俗不仅由繁趋简,而且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迷信的丑陋的陈规旧俗从婚礼 中消失了,一些健康活泼的新风尚逐渐推广开来,各地的婚俗 不管以哪种形式它都会向文明、健康、时尚、节约的轨道上而 发展。

无定河从寸草不生的毛乌素沙漠汩汩而出,在这片硕大的黄土高原上蜿蜒而行,留下了两个美丽的城市——米脂和绥德。

站在这片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之巅,脚下是深达百米的黄土。纵目远望,山荒岭秃,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就像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这里曾经是古时争战的疆场。一曲“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千古名句,至今吟来,仍令人涕泪满襟……

这里是貂蝉和吕布的故乡。对此,这里的人们备感自豪,以致时至今日人们仍将俊俏的女子与剽悍的汉子当成当地的特产,而四处宣扬……

民歌中的米脂婆姨

“想你想你实想你,三天没咽下半粒米;白天想你屹塄上站,半夜想你挑灯花花看;前半夜想你翻不转个身,后半夜想你吹不熄个灯。”

一曲曲火热、率直、纯真的陕北民歌在黄土高原上的沟沟梁梁间回荡,听得让人耳酣心热,犹如畅饮了一杯醇酒,火辣辣地感觉荡气回肠。歌中所吟唱的就是陕北女子的写照。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瓦窑堡的石板清涧的炭。”正是这首流传久远的陕北民谣,将这片黄土坡坡上的人文与特产极简捷地勾勒出来。说起来,以民谣的形式夸赞自己家乡人文、物产特色的全国各地都有,但将男人与女人也作为当地的特产毫无掩饰地道出来的,可能绝无仅有。

陕北出美女,米脂犹最,传说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就出自这里。

米脂县城往西12公里处的杜家石沟乡有一个村庄叫艾好湾村,村北湾内有一奇峰突兀而起,唤做北山。半山腰上有一山洞,据说这便是貂蝉曾经生活过的“貂蝉洞”。

有关四大美女容貌的描述,版本极多。古人曾用八个字来描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闭月”指的就是貂蝉。但这些都是出自文人之笔,苍白,无味。

民间还有这样一个版本:吕布在白门楼败给曹操之后,曹操惜才欲留,受刘备挑唆后被杀,貂蝉则被关在静慈庵内,交与刘备处置。刘备既慕其美貌,又恐他人闲言。正在两难之际,关羽看出刘备心迹,怒从心起,一句“大丈夫焉能为女色所困”之后,拎起青龙偃月刀直奔静慈庵而去。到得庵前,一脚将庵门踹开,便要手起刀落直取貂蝉项上人头。

此时恰逢天清月朗之时,貂蝉因吕布不幸殒命,正在院内梨树前伤心落泪。明月与红莲相映,梨花与红颜共衬,犹如梨花带雨,红莲沾露。猛然间身后门响,转身回望,只听得咣当一声,但见庵门洞开,一柄青龙偃月刀横卧于地上……

对于陕北女子的描述,最好的还应在陕北的民歌中:

“一对对毛眼眼撩哥哥,满口口白牙对着哥哥笑。”“长腿腿云彩遮不住天,长头发遮不住毛眼眼。”说的是俊美。

“听见哥哥唱着来,热身子扑在了冷窗台。听见哥哥脚步响,一舌头舔烂了两块窗。狗娃子一咬鞋底子响,毛眼眼等在窗棂上。”写的是清纯。

“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舀米也不嫌你穷。”“一碗谷子两碗米,面对面睡觉还想你。”道的是执着。

“拉上手手亲口口,咱俩一起屹崂崂里走。”述的是果敢。

陕北古时属“华夷杂处”之地,匈奴、突厥、鲜卑、蒙古族与中原汉族——其中还有不少发配、充军于此的江南富商大吏的后裔——上千年的时间里在此杂糅相处,繁衍生息, 孕育出了既有内地汉人俊俏秀丽的容貌,又有“胡人”粗犷豪放性格的“边塞”女子。

现在许多人到米脂寻芳,大多失望而返,怎么没见着倩女靓妹呀?其实这是不知道“婆姨”二字含意的缘故。“婆姨”在陕北方言中指的不是姑娘、女孩,而是指媳妇。米脂婆姨的美,不仅美在丰臀细腰,“白格生生”的面容和那一双醉人的“毛眼眼”上,而且美在勤劳、娴淑、聪明、果敢的本性。她们爱能爱得山河为之动,恨能恨得天地为之泣,但更多时,她们则能以坚韧的意志荡涤生活中的一切繁务琐事。

米脂不仅出美女,也出好汉。在北京紫禁城金銮宝座上只坐了一天的大顺皇帝李自成就是米脂人,至今在米脂县城北盘龙山上还有他的行宫。但宫内展室中所陈列的则大多是“米脂婆姨”了。除此之外,西夏国创立者李继迁、开明绅士李鼎铭、抗日民将杜聿明都是米脂人。

米脂县北距榆林,南邻绥德,东北离佳县也很近。开车而行,一进米脂县境,便见道路两旁的电线杆上彩旗猎猎,绵延数里。左边彩旗上书: “闯王故里,八千好汉闯市场。”右边彩旗上书:“貂蝉家乡,两万婆姨闹服装。”好一派豪气!

青史里的绥德汉

素有“秦汉名邦”、“天下名州”之称的绥德,古称上郡、绥州。地处陕北交通要冲,东邻黄河与晋通,南接八百里秦川,北经米脂、榆林通达内蒙古,历来为兵家征战、商贾辐辏之地。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经上郡北巡,曾命大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驻守于此,曝师于外十余年,北击匈奴,南修驰道,并修筑了至今犹存的秦长城。由此拉开了华夏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千年碰撞的序幕。

无定河,一条今天已鲜为人知的河流,至今仍静静流淌着,从绥德境内逶迤而过,经东南汇入黄河。然而,一千多年前它却是一条桀骜不驯、激流飞湍、卷石含砂、河床无定的险河、害河,同时也一直被作为战争之河、伤心之河写入史册。千百年来南北两大民族在此征战厮杀,无定河边血流成河,尸骨遍野,千万将士命丧尘沙。

晚唐诗人陈陶的《陇西行》,再现了无定河边那段悲壮而凄凉的历史画面:“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代诗人贾岛则在他的诗作《送陈判官赴绥德》中描述了当年绥德边镇的悲凉:“将军邀入幕,束带便离家。身暖蕉衣窄,天寒碛日斜。火烧冈断苇,风卷雪平沙。丝竹丰州有,春来只欠花。”

千百年来在无定河边因征战而死的何止千万,而蒙冤屈死者亦有人在,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就是其中的两个。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在南巡途中,而后丞相李斯与中车府令赵高下伪诏逼令太子扶苏与大将军蒙恬自刭。扶苏死后葬于城内疏属山巅。城南卢家湾有一泉,相传就是扶苏屈死之处。传说扶苏被逼自杀死后,将士哭声震天,山河同悲,那泉水也呜咽起来,故名“呜咽泉”。迄今泉水涵滴,如泣如诉。泉旁石刻壁立,其间唐代诗人胡曾的《杀子谷》最为感人:“举国贤良尽泪垂,扶苏屈死戍边时;至今谷口泉呜咽,犹是当年恨李斯。”

蒙恬死后,葬于绥德城西的等子坪(现在绥德县一中内),与扶苏墓遥相对望。墓冢于平地突兀而起,巍然高耸,相传是秦军三十万将士怀愤含泪用战袍衣襟与头盔兜来黄土堆集而成。

在这里,千百年南北民族的冲撞、糅合,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根深蒂固的黄河传统文明,养育和锻造出了一批体魄健壮、潇洒英俊、粗犷豪放、纯朴耿直、能耕能牧、能商能文的绥德汉。

除了东汉一代枭雄吕布外,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也诞生于此。

在南宋能与岳飞相颉颃的抗金将领,可能只有韩世忠了。韩世忠,少时家贫,能挽硬弓,驯烈马,豪气盖世。曾亲率50骑在滹沱河风驰电掣追杀金军2000余骑。黄天荡一仗,以8000水军大败金军10万之众,金军统领兀术望风而逃险些被擒,博得了“中兴武功第一”的赞誉。韩世忠一生战功赫赫,全身刀痕箭疤累累,双手仅余4指,却又生性耿直。岳飞蒙冤之时,满朝文武噤若寒蝉,只有韩世忠挺身而出,面责秦桧。他的妻子梁红玉,也是一位女中豪杰。黄天荡之战,她身披盔甲亲执桴鼓助战。兀术逃脱,她又上疏陈言世忠失机纵敌,乞加罪责,举朝为之动色。

作为绥德汉的杰出代表,人们在韩世忠的出生地城南关砭上村建了一座蕲王庙,县城内塑了一座雕像,以示纪念。

绥德旧时为宁、蒙、晋、陕四省通衢之地。绥德人赶马帮,拉驼队,南来北往,贩运经商。不仅活跃了经济,同时还创造出了无数中华民歌中的瑰宝。

绥德是信天游的故乡,无数民歌在这里诞生,又跟随着走西口(宁夏一带)、跑三边 (定边、靖边、安边)、下南路(陕北以南一带)赶牲灵人的加工传唱,唱遍了黄土高原的每一道峁峁梁梁。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拉着你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路口。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你要走大路,人马多来解忧愁……”这首传唱了几代人的《走西口》,不知唱得多少离家汉子一步三回头。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四妹子爱上个三哥哥,他是我的知心人……”谁又曾想到,一件以发生在绥德县真人真事创作的歌曲,竟会成为中华民歌中的经典之作,至今广为传唱。

绥德,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似乎在它的每一道沟沟梁梁中都蕴含着许许多多的故事,它既养育出过无数的枭雄豪杰,同时又孕育出了多少执手相送的妹子;它粗犷豪放,却又温柔委婉;就像脚下的黄土一般,深不可测……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沟的炭。”这句赞美陕北人杰地灵的民谣,开口赞颂的就是“米脂婆姨”。 在被沉重的山体挤压的陕北沟岔里,出奇的是这个地方,偏僻而不荒落,贫困而不低俗。米脂婆姨绥德汉,不用打问不用看。小伙子跑马一溜风,讨上米脂婆姨乐死人。石狮子守门钻不进猫,绥德汉一个比一个好。

 《米脂县志》记载:三国时的天下美人貂蝉是米脂人。《绥德县志》记载:“才貌双全的吕布是绥德人”。貂蝉嫁吕布,吕布戏貂蝉,史书记载各异,且不去管它。但是,米脂的女子长得漂亮,绥德男子长得英俊,却是事实。陕北那句名谚:“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一直家喻户晓。著名作家朱千华在其地理人文随笔《中国美女地理》中,对“米脂婆姨绥德的汉”有详细解读。

貂婵,陕西米脂人。米脂的婆娘绥德汉,是陕西的一大骄傲。米脂出美女,据说和当地居民的白部鲜卑血统有关。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开创了北魏、后燕等朝代。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道武帝拓跋圭,雄才大略,威镇一时。据说,大同云岗石窟中的佛像就是仿照拓跋焘面容所刻。怎么看,这些大佛的特征也和我们黄种人不一样。白部鲜卑有白人的基因,额宽,鼻隆,眼大,皮肤白净。这些特征放在女性身上,不刚好符合一般民众的审美标准吗?鲜卑人当了皇帝,逐渐汉化,鲜卑族很快被融化到了汉族当中。也许是由于陕北交通不便,人员流动性较差,保留了一些特殊的基因,使得米脂的婆娘能够成为四大美人之一。不过,在四大美人当中,貂蝉留下的记录最少。在史书上没有记载,既不知道出生何处,也不知道安葬何地。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也真是的,既然已经成功地塑造了貂蝉这样一个人物,干啥不再写几个字交代一下她的结局?

1、陕北民谣云:“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吾虽熟知但不祥知其意。

2、简介:每天清晨,在陕西米脂县城与绥德县城之间的柏油路上,一队队骑自行车的男男女女如水如波奔涌。右边一行自行车队,源头是米脂城,尽头是绥德城,蹬车的多是女子,地道的米脂婆姨。左边一行自行车队,起点是绥德城,终点是米脂城,骑车的大都是男子,标准的绥德汉。米脂婆姨的车辆匆匆地朝绥德城驶去,又匆匆地向米脂城返回。

大型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

同样,绥德汉的车辆匆匆地朝米脂城驶去,又匆匆地向绥德城返回。这也成了当地一景观。从米脂到绥德路程40公里,乘汽车40分钟可到达。两城之间有一个名叫四十里铺的小镇。小镇距米脂城40里(20公里),离绥德城也40里(20公里),所以叫四十里铺。骑车的米脂婆姨与骑车的绥德汉,在四十里铺相遇、相识、相爱。请听代代传唱的信天游: 米脂婆姨绥德汉, 不用打问不用看。 小伙子跑马一溜风, 讨上米脂婆姨乐死人。 石狮子守门钻不进猫, 绥德汉一个比一个好。

3、《米脂婆姨绥德汉》这部陕西舞台上出现的歌舞剧,这几年很受欢迎。该剧的成功,当然是导演、音乐、演员、舞美等诸多方面努力的结果,而剧本的杰出,不仅为整个演出提供了成为经典的基础,也对陕西的文学创作有着许多新的启示。

        绥德地处陕西北部,榆林地区东南部,位于陕北两条母亲河无定河、大理河的交汇之地,隔黄河与山西吕梁相望,素有“天下名州”、“秦汉名邦”、“西北旱码头”之美誉。站在绥德县城大理河石桥上,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天下名州”这四个碾盘大的隶字。它从清代道光年起就立在横崖断壁上,已经立了约一个半世纪。

      山环水匝古绥州,一片晴光碧树秋。绥德城池蜿蜒于疏属山、嵯峨山、雕阴山等山峁之间。史志记载,绥德“山势由南而北,水流则由北而南”,因此整座城“山绕孤城水绕山,洞门开傍两溪湾”。绥德县历史文化悠久,“绥民以德”更是本县的精神灵魂,一辈辈、一代代一直传承着“以绥为系,以德为先”的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又是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极为丰富。

        历史上秦太子扶苏、大将蒙恬,汉代名将李广曾率部驻守,著名的昭君出塞、文姬归汉、汉武巡边都从这里经过,是抗金名将韩世忠的故乡。1924年在绥德师范建立陕北地区最早党团组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抗日军政大学、警备区和359旅司令部先后驻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绥德战斗生活,众多革命前辈先后在绥任职工作。民国时期和上世纪50年代前,曾是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在陕北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是革命老区、秧歌之乡、唢呐之乡、剪纸之乡和石雕之乡。

        绥德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出土的文物绚丽多彩,有举世罕见的商周青铜器,国家珍奇瑰宝东汉画像石,造型别致的陶、骨、铜器,形象逼真的石雕造型,还有极具特色的黄土高原景观,郝家桥,革命历史博物馆,双水村更是远近闻名。一句名言“米脂婆姨绥德汉”、一首民歌《三十里铺》、一部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一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更是闻名中外。

        陕北民歌的不朽之作《三十里铺》,是诞生于绥德民间的爱情歌曲,在陕北的沟沟峁峁间传唱,成为陕北民歌最经典的曲目之一。陕北广袤贫瘠,历来战火纷争不断,造就了陕北人极强的生存意识和生死相随的牺牲精神,民歌往往出奇大胆,动人心弦。以信天游为主要代表的陕北民歌,不受格律束缚,随时随地即兴而唱,曲风高亢嘹亮,自由奔放。凄然悲壮、无限拖长的高音如沙漠一般辽阔,大起大落、沉郁顿挫的旋律如陕北高原的万千褶皱。千百年的流传中,山、沟、草、沙、骡子、脚夫等黄土高原常见的人、物、事,是陕北民歌的经典符号,其中绥德民歌颇具代表性。拦羊嗓子回牛声,野调哼出天籁音。绥德民歌多是群众在耕地、赶路、放牧等各种生活场景里触景生情,即兴编唱的;歌词创作多用赋比兴、排比、夸张等手法直抒胸臆,还常用大量古老而又原汁原味的陕北方言叠字、重词如毛眼眼、俊脸脸、白牙牙、巧手手、蓝格英英、红格艳艳、白格生生、绿格争争等,与曲调结合后,更显动听、俏丽、情浓意切。陕北民歌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或许正是《诗经》的延续。

      绥德县素有“石雕之乡”的美称,石狮随处可见,巳成为当地一种符号。在绥德有千狮桥,天下第一石牌楼,天下永乐大道石版画,天下第一狮等石雕。绥德石雕艺术是绥德汉情感的一种宣泄,同时也是绥德男人的一种艺术。它凝结着绥德男人的直率、淳朴、顽强拼搏的精神,从古至今,绥德的石雕工匠们大胆随意的想法以及自然娴熟的雕刻艺术,雕刻出了绥德男人的五彩斑斓的情感世界。“石魂广场”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石雕建筑,也是陕北黄土文化的门户。在陕西绥德县城石魂广场内,有一对巨型石雕狮,两座石狮高达195米,直径11米,看上去气势磅礴。这对石雕狮是近年来陕北最大石雕作品,仅狮子口就能容纳十多个人。石狮子高大威猛,被称为“天下第一石狮”。绥德石狮,以当地石头为建造材料,形成了气势恢宏的石狮阵容,体现了陕北绥德县独特的地域性和唯一性,以唐宋石狮风格为主。

      绥德古城悠远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使其声誉远播,摩崖石刻的题词者兼涉古今,既有古代帝王将相、官员,也有革命领袖、党政军高级领导以及作家、书法家、艺术家和各界名人。绥德“秦时明月汉时关”摩崖石刻景观以普通的石壁,加以巧妙利用后却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提升了绥德的文化品位,还可以作为文化景观供人欣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9916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2
下一篇2023-10-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