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的性格特点

王安忆的性格特点,第1张

一、王安忆小说创作的结构特色——线性流动美的叙事结构小说是一门结构的艺术,小说美学的本体不是意象,而是结构。的确,从逻辑上来说,小说任何一部分的产生,都毫不例外地被包孕在结构之中。王安忆小说的创作也非常注重结构的把握与设计。王安忆在小说讲稿《心灵世界》中曾说过:“我觉得好的作品,它就像一座大房子,里面房间很多,像迷阵一样”但她的线索却是简单的。我们只要找到一扇主要的门,这扇门一旦打开,我们就会非常顺利地走遍它所有的房间,并且发现所有的房间其实都是连成一体的。以王安忆的《我爱比尔》为例。其情节链分成四环:阿三爱比尔但比尔不爱她并走了——马丁爱阿三但阿三不爱马丁马丁也走了——阿三去宾馆寻找虚幻的爱情替代——阿三堕落事发被送至劳改农场。故事的开头,阿三坐在去劳改农场的客车上,颠簸着,“阿三看着窗栅栏后面的柏树,心想,其实一切都是从爱比尔开始的。说起来,那是十年前了。”于是故事就以阿三的意识活动开始,展开了第一个情节链。第二个情节还是以阿三的意识展开的,阿三仍然坐在车上,“望着丘陵上的孤独的柏树,心里说:假如事情就停止在这里,不要往下走,也好啊!她想起了那阵子”。第三个情节仍然是阿三的意识活动推动着故事的。阿三还是在车上,望着前往劳改农场路上的景色,“马丁与比尔相比如何呢阿三问自己”,第四个情节链则是由阿三在劳改农场的意识流完成,小说结尾的文字是:“阿三的心被刺痛了,一些联想涌上心头。她将鸡蛋握在掌心,埋头哭了。”随着阿三意识的终止,故事的叙述也终止了。二、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语言特色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品的一切内容,一切形式,都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作为读者,每阅读一篇作品,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文学语言,一句沉甸甸的文学语言,像一条条轨迹,指引我们一步一步深入到作品的纵深处,探寻作家与作品的创作特色。因此,每一个作家,在创作作品的艰难历程中,无不视文学语言为自己作品的外衣,进行精心地搭配和裁制,力求形成自身的特色语言,王安忆也不例外。王安忆曾多次谈到她希望创造一个纸上的“宏伟建筑”,虚构一个纸上的“语言的建筑物”。她一直在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着小说语言的特点,这散见于一些报刊杂志及《漂泊的语言》、《心灵世界— — 王安忆小说讲稿》等著作中,可见她对小说语言的重视。(一)、梦幻的具体化语言20世纪80年代前期,王安忆小说的语言是以梦幻般诗化的具体化语言开始的她的文学创作。其语言清纯、质朴,似一缕清风给凄风苦雨的“伤痕文学”以清新之感。同属于反映“文革”十年的各种社会现象,王安忆把笔触伸向了人性的一面,其稚嫩而不掩天然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以《墙基》为例,“墙基”本身是具有抽象性的,像一堵隔在两种不同文化下,人们之间无形的心墙。这是人们都想逾越的心墙。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运用了清新的笔调和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人与人之间是可以沟通,可以了解进而相互尊重的。作者通过少年的心灵感悟来阐述美好的人性,这里的独醒、蒂蒂还有阿年等本来都应是天真烂漫、清纯可爱的孩子,可在“文革”这混淆日月的年代便有了两种不同的命运。独醒、蒂蒂、冲冲等孩子,从小受着良好的教育,从小就懂得尊重人,因为他们知道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由于人是有尊严的。人性是不能任意被践踏的。阿年等平民百姓的孩子,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可环境造就了他们的粗野、蛮横与无知,在没有辨别的情形下便盲目地跟随时代潮流,对别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但自从阿年看了独醒的日记后,使阿年得到心灵的净化,懂得了人是什么,尊严是什么,作者是这样写的:“阿年哭了,从没有过的伤心,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从耳光里感到了屈辱。他恨得直咬他的枕头,他把枕头咬破了一个洞。爸爸在一边讥笑他:“啥地方学来得,死样怪气!”第二天,弄堂里都知道了阿年的事了。于是笑他死样怪气,阿年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了孤独。”作者用极简约平实的语言,便把“文革”中觉醒的少年的心理精确、细致地描绘了出来。用颇具具体化的语言,简朴的白话把形象勾勒的栩栩如生。(二)、理性的抽象化语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王安忆语言创作的一个分水岭。王安忆一改前期创作的具体的语言风格来表现故事情节,而是越来越多的采用抽象化的语言来构筑属于她自己的小说世界。对于什么是抽象化的语言,在王安忆看来,抽象化语言不是用来直接展示情景,而是用来间接描写场景的。无论叙述故事,还是描写景物,无论阐释人物心理,还是描写人物对话,“其语言和语言方式全是作者自己的”、“全以客观的语言来描写,保持叙事与人物的距离”,“最为简单最无含义因而便是最抽象的语言”。1叙述化的抽象语言以《长恨歌》为例,作者采取的是叙述化的抽象语言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如文中的“恰是在这静中显出了她们心的活跃。这活跃方才是被压着盖着,发不出声来,现在,就都是她们的世面了。”、“圣诞夜是在王琦瑶家结束的,从那热闹场出来,到平安里,就觉得静得不能再静,敛声屏息似的。”这里其中一个是写40年代上海**评选揭晓前一刻的一个场景,极言其静;另一个是80年代一个热闹的圣诞夜结束之后的静。这里不是具体展示场景,而是用平白朴实的语言间接描写场景。虽然读者没有身临其境,但可以通过作者的描述加之各自不同的想象出当时那种静到极致的情景。小说中的语言用的都是平白朴实的语言,都是普遍性的文字,这就是王安忆追求的效果。作者正是用这种普遍性的文字、叙述化的语言,讲述着王琦瑶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和由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构成的命运故事。2陌生化的抽象语言与其它的女作家不同,王安忆小说的语言表现其独特的体验与感受。有时读者要绞尽脑汁去寻找恰当的词语来理解她小说中的陌生化的抽象语言。以《长恨歌》为例。如:她们追逐潮流是照本宣科,不发表个人意见,也不追究所以然,全盘信托的。这里的“照本宣科”、“信托”,用的都不是人们通常使用、理解的意义,作者是将词汇的具体概念放弃,而取其抽象的概念,来表现王琦瑶们对潮流的盲目追随。她不相信,又不敢不信,心里有些挣扎。”这是王琦瑶接到导演让她去试镜头的电话后的心理活动。“挣扎”本是“用力支撑”之意,这里却用来表现她面对可能到来的机会,那种将信将疑、忐忑不安的心理。又如“王琦瑶没听他说完就转身走了,留下他在身后朗诵”,绣花绷上的针脚,书页上的字,都是细细密密,一行复一行,写的都是心事。”等等。正是这些偏离常规的用法,才会给读者以新奇的刺激,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使作品更加耐人寻味。 王安忆的小说在创作还有许多方面的艺术特色,不仅仅局限于她的结构和语言这两个方面。对于在文学领域仍然不断探索的女作家王安忆而言,她的小说创作仍然只是开始。希望她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够突破现代小说创作的理论束缚,开创属于她自己也属于人类文学的新天地。

  读王安忆的作品总能感受到一种宽厚的爱,故事中人物被赋予了“英雄性”,来表现人物美和善良的方面。她以敏感和高超的领悟力来控制故事微妙的气氛发展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细腻精准。她的作品讲的是平常故事,柴米生计,可她探讨的是故事背后强大而仁慈的自然规律,体现了她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及本体世界的关怀。这使她的作品具有了超乎寻常的意义。同时作品中时刻有女性的温柔体现,连同谨慎内省多思的品格,使她作为文坛一个特立独行的异数存在。

  王安忆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84年)。这一阶段又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雯雯系列小说”为代表,主要表现个人少女时代的经验和感受,主要作品有《 雨,沙沙沙》《69届初中生》(长篇)等。后期其创作曾一度中断,但她与母亲的美国之行给她开了一只“天眼”,重新激发出创作的热情,并写有散文集《母女漫游美利坚》。第二阶段(1985-1989年)。这一阶后期以“性题材”作品为代表,主要有《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和《岗上的世纪》等。此后,王安忆的创作又曾一度中断。段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寻根”作品为代表,主要有《小鲍庄》和《大刘庄》等。第三阶段(1990年以后),以精神探索和艺术创新为主要特点。《叔叔的故事》是王安忆封笔后重新出山的第一部作品。其他主要作品还有《纪实与虚构》、《乌托邦诗篇》和《长恨歌》等。

  “三恋”是王安忆创作第二时期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作品,何其以往风格相比具有明显的改变。同样谈论的是男女问题,性问题,人的生命意识问题,但她的心理障碍正在被慢慢冲破,她不再把女人看作是一朵朵开放在家庭天地里娇媚的玫瑰,温柔的天使,而是把女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来展现,是一个挺挺而立、活生生的有情有肉的人。以往她创作中那种'雯雯'式的文静和矜持以及在她写到性描写时那种想写魔鬼又怕魔鬼出现的犹豫彷徨,好似已经正在变成王安忆创作的历史。她开始勇敢地面对人最本能的'性',直接揭示人性的弱点和生理欲望。'性'在她笔下描写得决不再是遮遮掩掩,而是写到欲望的高潮,该心花怒放时就让她们心花怒放起来,不是在人生外延打转转了,而是直接去写一个个鲜活着的生命。

  “三恋”的诞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切关系。千百年来,女性一直处于被压迫被忽视的地位,是男权社会中男性的附庸品,不仅社会压迫她们的个性发展,就连她们自己也没有正视自己的存在,她们没有自我,没有尊严,没有做为人的根本要求和欲望,只是卑微而渺小的生存着,繁衍着,然后无声无息地离开这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女性一直是生活在被遮蔽被压抑的阴影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女性在逐渐觉醒,女性意识也逐渐浮出历史地表。正如斯帕克斯说,女性意识就是女性对于自身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主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的自觉意识。“三恋”创作于1986年,正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时值思想、文化、社会的重大转型,开放的视野为她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中,她的创作得到了实质性突破,她从对现实人生的理想化认识上升到对人的本性思考,进而升华到了女性自我审视的阶段。“三恋”正是通过女性作家独特的眼光,从生命意识和人本位出发,创造了一个荡漾着生命活力和激情的世界,一个她认为充满了生命压抑的苦闷又燃烧着希望光明的世界,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表现她们不断成长完善的世界。

  从整体来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三个中篇就表现出王安忆女性意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轨迹,展示出女性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心路历程,并且体现出她不同于其他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女性意识。《小城之恋》漠视伦理展示了人的欲望。那一对几乎没有精神内涵而只受本能欲望控制的舞蹈演员,其相恋过程只源于原始欲望,作者塑造了一个冲破传统束缚大胆追求性爱的女性,表现了女性性爱意识的觉醒和涌动。作者试图告诉我们,女性在性活动中不是弱者,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是强者。在展示女性意识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这种女性意识毕竟是苦涩的。这表现在作家对性的负面情绪的浓墨重彩的叙写及并不完美的结局之上。《小城之恋》中的男女主人公最终没能结合,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荒山之恋》的男女主角已开始具有精神的追求,在颤巍巍的天桥上,他们合二为一的身体已不仅仅是欲望的化身。在《小城之恋》中,女性单纯追求性爱自由但并没有幸福的人生,而在《荒山之恋》里,王安忆想通过女性爱情理想的实现,来完成女性自我的塑造。与《小城之恋》中的她相比,显然金谷巷女孩的女性意识提高了一层,她要爱情,她要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她要肉体和灵魂的双重结合。 “女人爱男人,并不是为了那男人本身的价值,而往往只是为了自己的爱情理想”。 曾经一度进行着爱情游戏的女孩,当真正地爱上了大提琴手时,她是那样勇敢,又那样坚定,与那个胆小懦弱没有主见的男人相比,她对爱情的态度显然更值得敬仰。她能够不顾众人的嘲笑,与他走在一起,当世俗不能容忍他们的爱情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殉情。不管那个男人是不是优秀,他只是女孩一个精神上的寄托,只是为了自己那个美丽的纯洁的爱情之梦,这是女性意识中的较高层次,是女性主体意识的体现和女性对真正爱情的呼唤。与前面两篇小说的主人公不同,《锦绣谷之恋》中的女主人公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她的追求也成为三者中女性意识的最高层次:在与男性的交往中,她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升华,男人只是她获得力量的一个途径与媒介,他们的爱情,是与性无关的精神之爱,这表明女性可以从男性世界中独立出来,拥有自己的生活和健康的心态,并且对自己生命形式进行不懈的探求,从而能够在心灵上得到前所未有的超越。“三恋'通过“性——恋——爱”从低到高的层级推进的描写,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不断发展。在两性关系中女性越来越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出现。

  王安忆自己曾评价说:“我写的男女是有区别的,我作品中的很多女性,是当作单独纯粹的人去写的,而男性在作品中具有象征性。凡我写的男人,绝对不是作为一个纯粹的人出现,他一定作为一种象征出现的,比如代表权力、政治、社会,代表某个时代的典型,而把女性往往作为一种纯粹的人去写。”这也许就是王安忆女性意识表现的独特之处吧。“五四”以来,直到新时期文学的新生,女性意识与女性话语权重新得到了回归。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辛欣《在同一地平线上》都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自觉。此后,又涌现出众多的女性作家,她们高举着女性意识的大旗,重新审视女性作为独立群体的特异性,但她们只表现出女性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问题的关注,忽略了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描摹和对女性自身的挖掘。张洁、张辛欣等人在表现女性意识方面仍然避开敏感的“性”问题,笔触依然没有涉及人的本质。而王安忆在表现女性主义时,首先是把女性当做一个人,拥有和男性一样的权利与需求,然后咱在女性的立场上,根据其欲望和需求来展开。这种展现方式更为彻底。 也许现在看来王安忆的“三恋”现在看来显得青涩、稚嫩、技巧不够完善,但在当时,它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它使人们把目光投向人性、人情,但仍需指出的是,我们对女性问题的关注目的并不是将两个性别对立起来,这个世界是由两个性别共同构建的,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

延伸:“三恋”是《小城之恋》、《荒山之恋》和《锦绣谷之恋》3部

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现代作家、文学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复旦大学教授。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团工作。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81年初与李章结婚。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96年发表个人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4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2013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散文

  《蒲公英》《独语》《走近世纪初》《旅德的故事》

  《乘火车旅行》《重建象牙塔》《王安忆散文》《窗外与窗里》

  《漂泊的语言》《母女同游美利坚》《街灯底下》

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现代作家、文学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团工作。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81年初与李章结婚。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96年发表个人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 2004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

王安忆(1954-),原籍福建同安,出生于江苏南京,1955年随母亲茹志鹃移居上海。1970年初中毕业后赴安徽淮北插队,197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是一位勤奋、多产、视野开阔又能不断超越自我的专业作家,各个阶段都有让“一些颇有影响的论断置于尴尬的境地”的优秀之作,以至于在许多文学史著述中,她是最难被容纳进哪个历史阶段的作家——在这里,我们把王安忆置于“寻根小说”这一范畴,其实很可能是自寻“尴尬”。纵观王安忆20余年的小说创作,80年代中期以前,王安忆小说多以知青生活为题材,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如“雯雯”系列“青春自叙传”小说,以及艺术上、思想上更成熟的《本次列车终点》、《69届初中生》等作品;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文坛“文化寻根”热潮的兴起和蔓延,王安忆也开始以较为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加深刻的文化哲学视角思考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和这种文化制约下的民间生存,创作了《小鲍庄》和《大刘庄》等本土文化小说;而在此以后,作者还有以合称为“三恋”的《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为代表的性爱文化小说,以及以《长恨歌》为代表的都市文化小说。如果说“文化反思”这一小说取材和构思方式在王安忆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小说创作中占了很重的份额,以至于我们会有一点将王安忆置于“寻根”一派作家的理由,但是也应该看到,王安忆小说中文化视野的开阔,不是当年的“寻根小说”可以相提并论的。除了大量单独出版的散文集、中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还有六卷本《王安忆自选集》出版问世。

 1上海弄堂如果有梦的话,那梦,也就是流言。

 2年华是好年华,却是经不得数的。

 3长得好其实是骗人的,又骗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长得好,自己要不知道还好,几年一过,便蒙混过去了。可偏偏是在上海那地方,都是争着抢着告诉你,唯恐你不知道的。所以,不仅是自己骗自己,还是齐打伙地骗你,让你以为花好月好,长聚不散。帮着你一起做梦,人事皆非了,梦还做不醒。《长恨歌》

 4上海弄堂里的闺阁,说不好就成了海市蜃楼,流光溢彩的天上人间,却转瞬即逝。

 5这东方巴黎遍布远东的神奇传说,剥开壳看,其实就是流言的芯子。就好像珍珠的芯子,其实是粗糙的沙粒,流言就是这颗沙粒一样的东西。《长恨歌》

 6所以女人于他,就代表着一种赖不脱的人生,并无多大兴味。《天香》

 7真山是任情任性恣意漫长,遇水则让,或穿岩或悬瀑或辟石,大块自然,人力如何仿得来所以只能夹缝里求生存,另辟蹊径,或漏石,或虬结,或为一幕屏或为一堆垒。

 8屋顶上放飞的鸽子,其实放的都是闺阁的心,飞得高高的,看那花窗帘的窗,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样子,还是高处不胜寒的样子。

 9从来没有它,倒也无所谓,曾经有过,便再也放不下了。

 10虚无就虚无,过眼就过眼,人生本就是攒在手里的水似的,总是流逝,没什么千秋万载的一说。想开了,什么不能呢

 11一切都是万种风情的,而其中蔓延的水样的时间因素,更是让人有不胜低回之感,让人感觉那种无奈的缠绵在时间中慢慢的逝去和轮回!

 12流言的浪漫,在于它无拘无束能上能下的想象力。

 13梦是醒的影子,暗是亮的影子,都是一半对一半的。在这些混沌的夜晚里,人心都是明一半,晦一半的。

 14逻辑自有其形象感,就看你如何认识和呈现。

 15这城市里的女人,衣服就是他们的蝉蜕。

 16我们要的东西似乎有了,却不是原来以为的东西;我们都不知道要什么了,只知道不要什么;我们越知道不要什么,就越不知道要什么。

 17她扮错了角色。起首一句错了,全篇都错。信心是错,希望也是错的。

 18一次次恋爱说是过去,其实都留在了脸上。人是怎么老的就是这么老的!胭脂粉都是白搭,描画的恰是沧桑,是风尘中的美,每一笔都是欲盖弥彰。

 19都是以往好成一团时交的心,如今都拿来做攻击的武器。

 20生命不过是一场记忆。

 21那时候是他哭,她不哭,因她是有理的一方,不仅有理,还有时间岁月,能将命扳过来现在, 她依然有理, 可时间岁月到了尽头,命没有扳过来,反又扳过去了一尺

 22人心最经不起撩拨,一拨就动,这一动便不敢说了,没有一个到好就收的。

 23年少时不知道什么是爱,以为自己高兴了就是爱,不高兴了也就不爱了,直到失去了某个人,才猛然发现,爱字冗杂的太多太多,岂止三两句,几页诉说能阐明的。能坚持的时候千万别轻易放手,失去了就去让自己变的更好。

 24人生在世,大喜之后必是大悲,福禄祸害如影随形。

 25再有远见的人,到底是活在现时现地的。

 26无论信不信,那南宋都是飘渺的。在这市井 里巷,烟火溽染,怀古幽情早化作茶余饭后的'闲话。岁月流逝,朝代更叠,许多闲话又都是 以讹传讹,却有谁会去计较要 紧的还是目下,读书人的功名,生计者的衣食,发送老的,拉拔小的。其实,从南宋过来,就是如此这般,还将继续如此这般地过下去。凡历代史官修 撰,都是本朝 记前朝,本朝记本朝,就全在这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之中。

 27美是凛然的东西,有拒绝的意思,还有打击的意思;好看却是温和的,厚道的,还有一点善解的。

 28爱丽丝的人都是成双的,影也是成双的影,欢喜是成对的,寂寞也是成对。什么都有两个,一个实,一个虚;一个真一个假。

 29上海弄堂的感动来自于最日常的情景,这感动不是云水激荡的,而是一点一点累积起来。这是有烟火人气的感动。那一条条一排排的里巷,流动着一些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东西,这东西不是什么大东西,但琐琐细细,聚沙也能成塔的。

 30吃是做人得里子,虽也是重要,却不是像面子那样,支撑起全局,作宣言一般,让人信服和器重的,当然,里子有它实惠得一面,是做人做给自己看,可是,假如完全不为别人看得做人,又有多少味道呢

 31女人的诡计全是从爱出发,越是挚爱,越是诡计多端。

 32上海的繁华其实是女性风采的,风里传来的是女用的香水味,橱窗里的陈列,女装比男装多。那法国梧桐的树影是女性化的,院子里夹竹桃丁香花,也是女性象征。梅雨季节潮黏的风,是女人在撒小性子,叽叽哝哝的沪语,也是专供女人说体己话的。这城市本身就像是个大女人似的,羽衣霓裳,天空撒金撒银,五彩云是飞上天的女人的衣袂。

 王安忆简介:

 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当代作家、文学家。

 1972年,王安忆考入徐州文工团工作。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81年初与李章结婚。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96年发表个人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2004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2013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王安忆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一、历史事件:

人宫专宠 、 马嵬惊变。

二、作品简介:

《长恨歌》,当代中国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长篇代表作之一,1995年发表于《钟山》杂志,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并且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本书中,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支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还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她们的成败,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三、作者简介:

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当代作家、文学家。

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团工作。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81年初与李章结婚。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96年发表个人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4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2013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1、《长恨歌》长篇小说作者是王安忆。

《长恨歌》是王安忆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96年。

《长恨歌》写了一个女人长达40年的感情经历。中学生王琦瑶,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弄堂女,但她又是不普通的,因为她美丽无比,几乎达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境界。自从被选上“上海**”后,命运就发生了转变,她做了某大员的女人。后来上海解放,大员遇难,王琦瑶又成了普通弄堂女孩,但是表面的平静掩饰不了她内心的波澜起伏。她与几个男人纠缠在一起,关系复杂,后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与一位年纪与自己女儿相仿的男人发生畸形恋,最终因为金钱被女儿同学的男朋友杀害。  小说笔调冷峻幽默,细腻动人。

王安忆简介

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当代作家、文学家。

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团工作。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81年初与李章结婚。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96年发表个人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2004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 2013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2017年12月,凭借作品《向西,向西,向南》获“2017汪曾祺华语小说奖”中的中篇小说奖。  2018年5月20日,王安忆凭借《向西,向西,向南》荣获“首届汪曾祺华语小说奖”中篇小说奖。  2018年10月,《向西,向西,向南》 获得第五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奖”。   2019年9月23日,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王安忆

2、《长恨歌》古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988年,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为白园捐立石碑,以纪念白居易,碑文用中、日两种文字书写。1995年,4个日本人于此上书“樱献”。

白居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1024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4
下一篇2023-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