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会的家族介绍

袁文会的家族介绍,第1张

袁文会(1901一1950),祖居天津南门外芦庄子(又称芦家庄)。祖父袁老先,哥仨都是秃头,共生子侄八人。袁文会之父大排行行七,名袁国璋,生二子,长子袁文会,次子袁文德(文德为人老实、好学,于1935年万国公寓凶杀案后被吓死)。

袁老先为芦庄子著名混混,在日租界松岛街设立脚行锅户,旭街至海光寺这条街上的日商洋行和中国商店,凡装卸货物一律须由袁家脚行承包。袁老先很有点武功,手使一把特制铁锨,他弟兄及子侄十余人,在芦庄子一带形成一霸。1898年袁家扩展霸业,老七袁国璋到北城根估衣街争夺当地脚行,老七很有臂力,在与对方争斗中失手打死了人,被清官府逮捕后,判处充军山东。是年正值山东义和团兴起,袁国璋趁乱越狱逃跑,参加了义和团。庚子义和团失败后逃回天津,两年后去山西参加清军,自此永无音信。继而袁文会母死,他与弟弟文德同由其八叔袁国玺抚养。

民国初年袁老先弟兄相继死去,袁家脚行也逐渐衰落。老八袁国玺改行,在芦庄子开设宝局(赌场),利用其父兄的余威和与日租界交界的有利条件,生意非常兴隆,故而无暇照顾袁文会弟兄。

骆玉笙是好人,从无绯闻,但与袁文会那混蛋恶霸没办法,没结婚,霸占了她有了孩子,那袁欺负梨园的人说打打说杀杀,骆玉笙后来从来不提他,只认真正丈夫赵,所以大家不要说老太太什么,弃女被养母打大,吃那碗饭恶霸欺压没活路!老太太正派,艺术高,好人啊!

中文名:袁文会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天津

职 业:青帮头子

袁文会–天津教父

 袁文会(1901一1950),祖居天津南门外芦庄子(又称芦家庄)。祖父袁老先,哥仨都是秃头,共生子侄八人。袁文会之父大排行行七,名袁国璋,生二子,长子袁文会,次子袁文德(文德为人老实、好学,于1935年万国公寓凶杀案后被吓死)。

 袁老先为芦庄子著名混混,在日租界松岛街设立脚行锅户,旭街至海光寺这条街上的日商洋行和中国商店,凡装卸货物一律须由袁家脚行承包。袁老先很有点武功,手使一把特制铁锨,他弟兄及子侄十余人,在芦庄子一带形成一霸。1898年袁家扩展霸业,老七袁国璋到北城根估衣街争夺当地脚行,老七很有臂力,在与对方争斗中失手打死了人,被清官府逮捕后,判处充军山东。是年正值山东义和团兴起,袁国璋趁乱越狱逃跑,参加了义和团。庚子义和团失败后逃回天津,两年后去山西参加清军,自此永无音信。继而袁文会母死,他与弟弟文德同由其八叔袁国玺抚养。

 民国初年袁老先弟兄相继死去,袁家脚行也逐渐衰落。老八袁国玺改行,在芦庄子开设宝局(赌场),利用其父兄的余威和与日租界交界的有利条件,生意非常兴隆,故而无暇照顾袁文会弟兄。

 袁文会生性粗野,不读书不求上进,整日在邻里间打架斗殴。日久惹得其八婶反感,对他非打即骂,甚至不给饭吃,致使他终日游荡于“三不管”。袁文会在难以忍受之下投奔其舅父家,舅父姓隋,在东门外天后宫当老道(火居道)。

 袁文会16岁时隋老道送他到棚铺学徒。袁身材利落,在栅匠中学得撑杆上房的本事,但他游荡成性,未等出师就辞退不干,气得舅母又打又骂。他一气索性不回舅家。

赵佩茹老先生师承焦寿海,在相声的辈分“德,寿,宝,文”里面,他应该算是“宝”字科的,而且他也是焦寿海先生的入世弟子,也是大弟子。在相声界是第六代传人,和侯宝林,马志明是同一辈相声艺术家。

赵佩茹先生在相声界的声望

赵佩茹先生在刚刚步入相声这个行业之时,由于是焦寿海先生的入世大弟子,深得他的真传。在相声表演形式上功底深厚、活路宽阔,用字准确,细致入微而闻名于相声界,因此,他倍受同行们的崇敬。最关键的一点,在那个时代,捧哏,逗哏没有现在区分的这么清楚,只要是一个相声演员,在这两方面都必须做到游刃有余。赵佩茹老先生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他在捧逗上面,都发挥的特别出色。

早年期间,他和常宝堃互相搭档,而且主要以捧为主,两个人在一起表演了大概有14年的时间,再一次慰问朝鲜演出中,常宝堃不幸离世,赵佩茹先生也受伤。

离开了常宝堃先生以后,他换了好几个搭档,先后和李寿增和马三立表演了很多的经典相声作品,直到1973年与世长绝。

赵佩茹先生一生一共收了33个徒弟,其中就有现在最火的相声演员郭德纲的师傅侯耀文先生。

赵佩茹先生和马三立合作的契机

赵佩茹先生的老搭档常宝堃去世以后,他这位被称为“亘古一捧”的宝藏相声艺术家一时间没有合适的搭档,自己做过单口,也和李寿增搭档过,效果都一般。

而马三立也先后和杨少华等人搭档,因为他的马氏相声一头沉的表演方式,为他捧哏的几位相声艺术家都显得话特别少,包袱不够响。直到后面遇到赵佩茹以后,两个人配合的很默契,而且在捧逗之间,他们的语言接洽能力也是相得益彰。也为以后创作出很多优秀作品奠定了基础。

侯宝林大师让侯耀文拜早已去世的赵佩茹为师,就说明赵佩茹的相声地位和水平肯定都特别高。相声界都尊赵佩茹为“通天教主”,马志明更是推崇赵佩茹为“捧哏演员中亘古第一人,空前绝后”。

赵佩茹(1914—1973年),满族,出生于河北。中国相声第六代传人,为“宝”字辈的大门长。

赵佩茹本来姓“肇”,他的祖辈是满族八旗子弟。到他父亲肇熙贤这一辈家道败落,父亲才将“肇”改成了“赵”,并带着一家老小到张家口投亲靠友。因为机缘巧合,赵佩茹的父亲认识了常宝华的父亲常连安,进而又到天津和焦少海等人结为异性兄弟。

1924年,刚刚10岁的赵佩茹就开始跟随焦少海学徒,赵佩茹的师爷就是“相声八德”中的焦德海。赵佩茹聪明好学,深得师爷和师父的喜爱,两个人都把一身本领传授给了赵佩茹。

赵佩茹刚出道时以“小龄童”的艺名撂地演出,相声八德之一的裕德隆给他捧哏。师父曾经给他起了个艺名叫赵宝琛,因为拗嘴,没有叫响,后来改为为赵佩如。

赵佩茹是“宝”字辈中第一个拜师的,那就是理所当然的大门长,大师兄,又因为他会得多,见识广,且是捧、逗两门通吃,所以同行都尊称他为“通天教主”。

20世纪30年代前期, 李寿增为赵佩茹捧哏,在京津两地的大小场地及电台演出,名声鹊起。

1937年15岁的常宝堃和23岁的赵佩茹搭档说相声,两个人互为捧逗,赵佩茹以捧为主。不久就红遍了大半个中国。因为常宝堃艺名叫“小蘑菇”,为了相互配合,赵佩茹也在“如”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名字就从赵佩如变成了赵佩茹。

赵佩茹和常宝堃一共合作了15年,演出了100多个段子。赵佩茹的常宝堃的相声天赋极高,两个人搭档更是珠联璧合。更为难得的是两个人的脑子跟电脑一样,常宝堃会的词,赵佩茹也会,赵佩茹会的词,常宝堃也会。两个人会根据现场需要临时分配捧逗角色,不论谁捧谁逗,都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50年代初常宝堃到朝鲜前线为志愿军演出时,不幸壮烈牺牲,当时赵佩茹也光荣负伤。天津筹办天津曲艺工作团时,赵佩茹任副团长。没有搭档的赵佩茹开始改演单口相声和评书。

赵佩茹在天津市曲艺工作团一定级就被定为四级,月工资达240元。六级以上就相当于高级知识分子,当时天津曲艺团根本没有一级、二级演员,三级、四级的演员包括骆玉笙、马三立、常宝霆等人。

赵佩茹为人正直,非常讲义气。上世纪60年代,张寿臣先生生病之后,赵佩茹经常买东西去探望他,一直持续到张寿臣病故。

1962年赵佩茹开始和马三立合作。马三立这样评价赵佩茹: “赵佩茹在场上就跟京剧的打鼓佬一样,又像是使船把舵的,我认为他的捧哏艺术,超过了老前辈!”

侯宝林大师也非常欣赏和尊重赵佩茹。上世纪70年代初,侯宝林专门到天津探望病中的赵佩茹,两个人还约好,等赵佩茹病好之后,上北京给侯宝林捧哏。可惜的是1973年赵佩茹不幸因病去世。

侯宝林对赵佩茹一直是念念不忘。改革开放之后,早已功成名就的侯耀文虽然也开始收徒弟,可他自己还是个海青。侯宝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亲自派人找到赵佩茹的大徒弟李伯祥,由李代拉侯耀文拜入赵佩茹门下。

小处见大,侯宝林先生作为相声大师,如此看重赵佩茹,赵佩茹在相声界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少马爷马志明说: “赵佩茹是捧哏演员亘古第一人,空前绝后。”

德云社总教习高峰评价赵佩茹的捧哏 “犹如如来佛的掌心,任凭你逗哏的怎么像孙悟空一样折腾,都跑不出去。他掌握着逗哏的。

名师出高徒,赵佩茹的徒弟也出了好几位相声名家,如李伯祥、高英培、常贵田和侯耀文等人。

1951年,常宝堃和赵佩茹到朝鲜前线为志愿军演出。后来常宝堃壮烈牺牲,赵佩茹也光荣负伤。常宝堃牺牲后,赵佩茹基本上以说单口相声和评书为主,偶尔也和别人说对口相声。马三立的搭档张庆森先生因为双目失明而提前退休,马三立就走了单儿。马三立曾经为了提携杨少华,让杨少华给他捧哏。无奈当时的杨少华太年轻再加上有思想压力,所以在台上就跟听相声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曲艺团领导安排赵佩茹与马三立搭档,当时属于“拉郎配”,但是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赢得了天津父老乡亲的欢迎。

赵佩茹和马三立同岁,但马三立是“寿“字辈,所以按相声规矩,赵佩茹在台下得给马三立叫“师叔”。据说因为两个人关系亲密,赵佩茹都是直接喊“三立”,而马三立也从不计较,总是乐呵呵地答应。

马三立和赵佩茹从1962年开始正式合作,两人合作非常默契,不管马三立怎么入活,正使、反翻,赵佩茹都能应对自如,也总能让马三立感到如鱼得水,轻松自如。两人留下了《三字经》、《学外语》、《卖挂票》、《开粥厂》等珍贵的录音资料。

综上所述,郭德纲的师爷赵佩茹先生是相声界非常全面的捧哏,他基本功扎实,应变能力超强,又与人为善,做人正直,所以赢得了相声界广泛的尊敬,人称“通天教主”。马三立和赵佩茹的合作是曲艺团领导安排的,由于两个人配合默契,包袱不断,所以深受观众朋友们的喜爱。

赵佩茹先生是相声宝字辈的大门长,在相声圈的声望当然不小。在马三立所有的搭档里,论业务,没人比得上赵佩茹。用马志明的话说:“当代中国说相声的捧哏,超过赵佩如的...甭说超过,接近他的可以说是没有。”

对于普通相声听户,赵佩茹先生的声望属于第二梯队,当然,第一梯队也就是张寿臣、常宝堃、侯宝林、马三立、刘宝瑞五人而已。

从解放前袁文会对他的态度,也能看出赵佩茹先生的地位。

当时燕乐和庆云打对垒,燕乐年终演员有双薪,袁文会掌控的庆云约的是一、二流的曲艺名角,如小彩舞的京韵大鼓,陈士和的评书,赵小福的时调,金万昌的梅花大鼓,郭荣山、韩永先的拆唱八角鼓,于德海、冯书田的中国戏法,佫树旺的坛子,谭俊川的翔翎技艺(踢毽),吉平三、荷花女父女俩的太平歌词,常树田的单弦,张寿臣、侯一尘的相声,另外又找来几个漂亮的女演员清唱二黄。阵容强大,一时无两。大轴主角小彩舞原己在小梨园挑大轴,凭着袁文会的势力,小梨园允借两个月。

其中常宝堃和赵佩茹的相声也是顶梁柱,有一次常赵二人谈闲话,就说咱们这么卖力,票房这么好,也混不上双薪。谁知被袁文会知道了,马上派人把赵佩茹打了一顿,杀鸡儆猴,好在没打常宝堃。

可见在袁文会心中,赵佩茹先生比常宝堃先生差一点点,但又比其他艺人高。

后来袁文会又成立了兄弟剧团,以常宝堃和赵佩如为主角。从此,他们俩平时受压迫还不提,有一次因为上座不好,袁文会的狗腿子就要把常宝堃和赵佩茹给废了,结果兄弟剧团全班人马都到袁文会家去跪地哀求,向袁赔礼,才算罢休。

旧 社会 艺人的地位低下,很多时候被人欺负,从被欺负的情况也能看出地位声望。(兄弟曲艺剧团的反串戏及彩扮相声剧,一直演到解放后的一九五零年,最后的一出戏是《枪毙袁文会》。这出戏是对压迫艺人的恶魔的控诉,也是对旧 社会 的控诉,对袁文会其人其事,其罪孽,大家都非常熟悉,而且又都身受其害,所以演得很成功。赵佩茹的袁文会,如实塑造了一个万人唾弃的恶霸形象。)

而马三立和赵佩茹作为搭档,可谓天造地设。

赵佩茹先生和马三立合作的契机

赵佩茹先生的老搭档常宝堃去世以后,他这位被称为“亘古一捧”的宝藏相声艺术家一时间没有合适的搭档,自己做过单口,也和李寿增搭档过,效果都一般。

而马三立也先后和杨少华等人搭档,因为他的马氏相声一头沉的表演方式,为他捧哏的几位相声艺术家都显得话特别少,包袱不够响。直到后面遇到赵佩茹以后,两个人配合的很默契,而且在捧逗之间,他们的语言接洽能力也是相得益彰。也为以后创作出很多优秀作品奠定了基础。

1973年赵佩茹因病去世,马三立闻讯痛哭失声,这也是马三爷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次落泪。

据说马三爷去火葬场送赵佩茹先生时,看到赵先生的遗体,说了一句:佩茹啊佩茹啊,说了一辈子相声没“顶瓜”,今天怎么“顶瓜”了呢。

“顶瓜”的意思是紧张,出汗,原来赵先生的遗体从冰柜里推出来,遇到空气后脸上有了水珠,所以马三立大师有此一说,在场的人听了,着实心酸。

赵佩茹是有名的相声演员,没有什么负面新闻,马三立之所以会和他搭档说相声,是因为赵佩茹原来的搭档去世了。

赵佩茹因功底深厚闻名于相声界,还有很多知名徒弟

赵佩茹(1914~1973),自幼随戏法艺人赵希贤学艺,后拜相声大家焦寿海为师,专门学习相声。

赵佩茹是“宝”字辈艺人,在相声界的辈分相当高。他还是同代艺人当中最早拜师的,因为是入室弟子,得到师父的真传,基本功扎实,又能灵活应用,而在相声界有很高的名望,倍受同行们的尊敬。

上世纪30年代前期,著名相声演员李增寿曾经给赵佩茹捧哏。二人搭档,在京津两地的剧场及电视台演出,很快便名声鹊起。

1937年开始,赵佩茹与常宝堃合作,互为捧逗,赵佩茹以捧为主。二人的合作就是相得益彰,深受欢迎。

解放以后,赵佩茹积极创作新的相声段子,如《新灯谜》等等。

赵佩茹台风稳健,人物活灵活现,语言节奏鲜明,包袱又响又脆。无论是捧哏、逗哏,还是单口、群口、对口相声,都能轻松驾驭,让传统相声充满魅力。

不仅如此,赵佩茹还广收徒弟,桃李满天下。其中,很多徒弟都是相声界响当当的人物,共有33名,李伯祥、高英培、常贵田、侯耀文等等,赵佩茹还是郭德纲的师爷。

赵佩茹的搭档不幸去世,才和马三立说相声

赵佩茹与常宝堃搭档挺好的,但在1952年4月,二人赴朝慰问志愿军时,常宝堃光荣牺牲,赵佩茹也不幸负伤。

1952年至1954年,赵佩茹改成单口相声和评书,偶尔也说对口相声,是常连安给他捧哏。

1954年,赵佩茹与李增寿开始搭档说相声。

1962年至1966年,赵佩茹与马三立结识,开始搭档说相声,赵佩茹主攻捧哏,留下很多珍贵的资料,《三字经》、《学外语》、《卖挂票》、《对对子》、《扒马褂》等。

赵佩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相声演员,跟谁搭档说相声都挺好。

1973年,赵佩茹生病住院,侯宝林经常来看他,并且答应等他病好以后就接他去北京,为侯宝林捧哏。没想到,那一年赵佩茹就去世了,享年59岁。

赵佩茹后半生以捧哏为主,是有名的捧哏演员,同德云社于谦的风格差不多。所有和赵佩茹搭档的相声演员当中,马三立是最有名的。可以说,马三立后面成为相声大师,与赵佩茹有很大关系。

马志明对赵佩茹的捧哏有极高的评价

少马爷马志明对赵佩茹有极高的评价,他这样说,“我认为赵佩茹的捧哏艺术超过了老前辈”。马志明虽然说的不是金科玉律,但他的话是非常中肯的,他不会去刻意巴结别人。

看过赵佩茹相声的人,拿他与当今的相声演员对比一下就会发现,赵佩茹的捧哏水平确实是一流的,当今的相声界没几个人能赶得上。

赵佩茹对相声的贡献是非常大的,还为相声界培养了那么多的优秀徒弟,比如常贵田等人,他们也都在收徒弟,继续为相声的传承做贡献。

侯宝林当年还想让侯耀华拜赵佩茹为师,幸好没成功,要不然侯耀华的做法会毁了赵佩茹的一世英名。

1、赵佩茹老先生是最早重视捧哏的独立艺术价值的相声表演艺术家。 他认为捧哏演员在台上要盯住逗哏的,随着逗哏演员的叙述表示各种不同的感情,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有夸耀赞美的,也有冷嘲热讽的;有的是用语言,有的是用神气;有正面烘托,有侧面渲染,有辅助明垫,有辅助暗垫,有代表观众提出质问的时候,也有现挂包袱增强效果的时候。

2、马三立先生说过:“我是孙猴,佩如是如来。假如佩如逗哏我捧哏,他拿360,我拿120,不少。假如我逗哏,佩如捧哏,我拿120,他拿360,不多。我是唱戏的,佩如是鼓佬。佩如下底传中,我才能临门一脚。”

他们的合作,在各自艺术上都是一个飞跃,一个里程碑。马三立发现了赵佩茹,赵佩茹发现了马三立,他们各自又都发现了自己。在两位大师的碰撞下,艺术之光耀眼夺目。

赵佩茹能够走上相声道路,也是机缘巧合的事情,因为他家不是干这个的。

赵佩茹的父亲赵希贤,是挑厨供的(春典,变戏法的),按理说赵佩茹应该子承父业,将来也挑厨供。

但当时焦少海(也叫焦寿海)在京城找不到搭档,据说是因为焦少海太矫情,喜欢把自己打扮的油头粉面的。而当年的相声艺人腻歪这个,觉得你一个卖艺的江湖人,留着小分头抹一脑袋发油,很多活都使不出来。因为传统段子的角色都是底层,流氓痞子沙雕居多,油头粉面的塑造不了角色。

所以没人愿意跟焦少海联穴,东安西城天桥他都去不了。而焦少海自己又不擅长单春(单口相声),只愿意使对口活,于是找到朋友赵希贤商量。赵希贤一想自己儿子学戏法要吃多少苦才能出师,还不如学一门文生意(当时相声评书是文生意,打把势卖艺是武生意)更好,于是就让儿子拜焦少海为师,跟他学习相声,也顺便解决了焦少海搭档的问题。

于是赵希贤的儿子赵佩茹就成了焦少海的弟子,艺名叫小龄童,记住前面没有“六”啊。

另一种说法是赵佩茹压根就是老焦家养大的孩子,没懂事就住在焦家,给他开蒙的也是焦德海,后来才指派给儿子焦少海当徒弟的。

无论哪一种说法,当时焦少海为了把小龄童带出来,亲自给他喂活,自己那么大一个角儿给孩子捧哏,那自然是能耐蹭蹭的涨了。而赵佩茹也是天赋异禀,毕竟有文武两门生意的底子,无论说口还是身上,那都一等一的棒,等到他出师的时候,名气已经远远超过其师父焦少海,成为独当一面的大角儿了。

当时赵佩茹被各个茶馆剧场邀约,甚至连当时非常奢侈的电台都请他去录相声,每天少说也有十几块大洋的收入。而赵佩茹红了之后仍然孝敬焦少海,让焦少海非常感动,拿着徒弟给他的钱去花天酒地(当时的艺人 娱乐 活动就这些),彻底忘记了自己养徒弟是为了重回舞台巅峰的目标。

于是赵佩茹就去找了小蘑菇常宝堃当搭档,两人确实是天作之合,一个是从小被父亲量活长大的,一个是被师父从小量活长大的。天赋满满的同龄人一碰撞,立刻火花四溅一举成名,当时天津五档相声,小蘑菇和赵佩茹几乎压过了张寿臣,成为天津剧场的顶流。

至于两人跟袁文会那些恩恩怨怨,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毕竟那是特殊 历史 下的故事。但赵佩茹确实挨过袁文会的打,而且对他的恨也更深,以至于解放后庆云杂耍馆解放后改名为共和戏院,赵佩茹扮演袁文会,因为演得太传神,张寿臣后来看见赵佩茹都“顶瓜”(紧张害怕之意),可见赵佩茹的表演功底有多深。

赵佩茹现在也被人称为捧哏亘古第一人,主要原因就是他两个主要的搭档——常宝堃和马三立实在太有名,而他逗哏的搭档又太一般,以至于赵佩茹捧逗双绝的能耐都被忽略了。

实际上赵佩茹对于逗哏捧哏两个位置都有非常深刻的见解,怹对于舞台尺寸的掌握,以及观众情绪的把握都是独一档的。赵佩茹的捧哏功底可见于常宝堃和马三立,尤其是马三立在离开赵佩茹以后,跟张张庆森王凤山的合作,综合表现就差了不少,所以马老才会对赵佩茹如此痛惜。

而赵佩茹逗哏的水准,可以从他的徒弟高英培李伯祥身上看到端倪,佩茹老可不是那种收了钱给个名分的商人师父,怹对徒弟都是亲自教学,而且严格到了让人发指的地步。正因为这种对艺术的一丝不苟,所以高英培和李伯祥等才有这种艺术成就,两人都是津门相声的风云人物,足以印证名师出高徒这句话。

总而言之,正如德云社总教习高峰所说,赵佩茹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神,这并非人云亦云,实出于赵先生艺术的精道。

这句评论对赵佩茹而言丝毫不会过誉。

至于侯耀文这个带拉的徒弟,赵佩茹一个字都没教他,只是挂个名而已。至于侯耀文的徒弟郭德纲,他是连侯耀文都没教一个字的人,就更加和佩茹老拉不上关系了。

这种师承关系和艺术无关,属于商业领域的范畴,应该另当别论才是。

都知道早几十年前赵佩茹和马三立搭档说相声,赵佩茹的师父是老前辈张寿臣的纸媒为师,再往前缕空间更大,范围更广由于赵佩茹先生跟张寿臣学的是单口相声,又没留下来什么具体资料 所以无人谈及。

赵佩茹做为60年代最佳的捧哏人后来与上辈人马三立先生搭档为捧的相声艺术,辈份之高不得不说:他是德云社班主郭德纲的“师爷”,由于辈份原因赵佩茹(1941年出生)是相声界的第六代传人,我听过说:少马爷的辈份之高目前谁也比不了。

赵佩茹是侯耀文之师,身份自然贵重,有根儿有蔓为相声界的必备,回到话题:郭德纲的师爷是赵佩茹先生,但年龄段可以与马派创始人马三立同台,(随说马三立比赵佩茹高一辈?)说起来很复杂而且不是一两句就能说的清透。

到底第一代是谁?因为到了郭德纲这辈已经是第八代,与郭德纲的同辈人姜昆于谦冯巩,再往上论需要进一步研究和 探索 ,以我看来只知道郭和于及姜同辈,难怪姜某人总与郭先生做对?

(如果错位请提示,权当杜撰见谅)

王自健曾经把郭德纲比作小蘑菇再世,小蘑菇是相声行业里百年不遇的天才,就是赵佩茹的搭档,天才的搭档当然也是天才。

只不过相声行业里捧哏的声望往往都不如逗哏高。

赵佩茹的声望在当时也不如小蘑菇常宝堃,就像现在于谦的声望不如郭德纲一样。

但是在捧哏这个角色身份里,赵佩茹被称为是相声界捧哏第一人。

其实赵佩茹捧逗俱佳,在师承上面确实是郭德纲的亲师爷。

马三立会和他搭档说相声不是因为马三立多看得起赵佩茹,在过去最火的五档相声里,常宝堃赵佩茹这一档是最火的,马三立当时的声望未必比得上赵佩茹。

辈分上马三立比赵佩茹高一辈,其实也是同龄人。

众所周知的原因,抗美援朝的时候,常宝堃赵佩茹进朝鲜慰问演出,常宝堃烈士在这个时期不幸遇到了美军的轰炸,牺牲在了朝鲜战场。

之后赵佩茹没了搭档才和其他人搭档说相声。

马三立作为同龄人中比较出色的角儿才有了和赵佩茹合作的机会。

就算把赵老爷子吹的上天去,现在也是99%的人不爱听。

因为现在听的是“乐儿”,以前听的是“味儿”。

什么是味儿?

瞧瞧这段儿《对对子》:

马三爷:“我学这个~华老华世奎,看过他的字儿么?”

佩茹老:“看见过。”

马三爷:“这种叫什么体这叫?”

这句……

嗨!也就亏着是佩茹老啊!

所以马三爷说:

“我要是孙悟空,佩茹就是如来佛。甭管我怎么折腾,都飞不出去!

不过我这孙猴要是淘气,在他手里撒泡尿,他也没辙……”

您瞧这泡尿撒的……

什么时候您要把这段《对对子》听出味儿来了,就算是摸着听相声的门槛了。

也就明白佩茹老为什么是“通天教主、亘古一人”了。

再也就明白马三爷为什么老乐意和怹“掐”了。

最后,这可是当年老侯大师想抢都没抢到的人呐!

以上……

幽默是幽默。滑稽是滑稽。前者是相声真谛。后者去看上海一个剧种。不是相声。

相声演员的肚,是杂货铺。传统相声里要会的东西很多,贯口、开门柳儿、怯口甚至暗春,还有一些“学”的东西则是因人而异去学,比如学戏曲,学评剧,还有一个就是学大鼓,可以学的大鼓里有梅花大鼓,铁片大鼓,西河大鼓,东北大鼓,唐山大鼓、滑稽大鼓以及今天要说的京韵大鼓

一、 京韵大鼓的产生

京韵大鼓顾名思义,是指北京韵调的大鼓,但它和很多大鼓一样都不是原产于北京的曲艺,而是来自于河北,具体就是河北沧州和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不过要注意的是,木板大鼓虽然在北京进化成了京韵大鼓,但木板大鼓本身还存在。

在京韵大鼓的艺术正式命名之前,它有很多名字,比如在北京叫“小口大鼓”“平韵大鼓”等,在天津叫“卫调大鼓”“文武大鼓”等,而京韵大鼓最早常见名字是“怯大鼓”,从名字上就知道这里面有口音,在“怯大鼓”时代已经有几个人著名的艺人了,分别是金德贵、胡金堂、霍明亮和宋玉昆等人。

由于怯大鼓的口音问题在北京受欢迎程度一般,只能在庙会等撂地上演出,因此艺人们结合京音京韵逐渐改变了唱腔口音,同时将长篇书目改成短篇小唱段,在伴奏乐器里加上三弦,这样就形成最后的京韵大鼓。

在1946年,北京城成立了曲艺公会,正式将“京韵大鼓”这个曲艺名称确立下来。

常见的京韵大鼓演出乐器,包括书鼓、响板、三弦、四胡和琵琶等。我们在各种民国电视剧和纪录片里常听到一些带有琵琶、鼓和三弦等乐器的背景音乐,一般都是京韵大鼓的前奏声。

二、 京韵大鼓的流派和传人

听相声演员说《学大鼓》时,常听到一些关于京韵大鼓流派的说法,一般来说,京韵大鼓按照唱腔可以分为五派,分别是刘派、白派、张派、少白派和骆派。而最早流行的则是著名的“刘、白、张”三派,少白派和骆派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

1、刘派刘宝全

刘派京韵大鼓,创始人是河北深县人刘宝全(1869-1942年),他在京韵大鼓行的地位堪比相声行的朱绍文,拥有崇高的声望。刘宝全自幼学的就是怯大鼓,先后师从怯大鼓的宋玉昆、胡金堂和霍明亮,可谓集各家之所长。后来在京剧大师谭鑫培的指点下,刘宝全借鉴京剧名家如龚云甫等人的唱腔韵味,逐渐形成刘派京韵大鼓的特点。

刘派的唱腔特点简单说是又高又亮,气势恢宏,刚柔并济。他的三国唱段如《单刀会》《战长沙》、抒情曲目《大西厢》等都是刘派著名代表作。

在刘宝全的努力下,京韵大鼓迅速成为京津两地杂耍园子里的大轴节目,他也被称为“鼓王”。

刘派京韵大鼓的传承相对比较好,传承人中比较著名的有小映霞、孙书筠等人,此外像少白派创始人白凤鸣也是刘宝全的徒弟,骆派创始人骆玉笙曾私淑刘宝全。

2、白派白云鹏

出生于河北霸县的白云鹏(1874-1952年)和刘宝全是同时代的人,他镶蓝旗出身,早年学唱西河大鼓,后来改唱木板大鼓,26岁到北京城卖艺,逐渐从怯大鼓改唱京韵大鼓。

白云鹏在三十多岁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立“白派京韵大鼓”,白派京韵大鼓特点简单说相对刘派比较婉约一些,吐字清晰、依字行腔、半诵半唱,唱腔变化丰富,艺术感染力比较强。

白派京韵大鼓的著名唱段如《黛玉焚稿》《探晴雯》等都是经久不衰的曲目,其传承人也比较多,如阎秋霞、赵学义等人,郭德纲的妻子王惠也是白派京韵大鼓传人,相当于白云鹏的徒曾孙辈。

3、张派张小轩

也叫张筱轩,出生于北京(1876-1945年),是和刘宝全、白云鹏同时代的著名京韵大鼓艺人。

张小轩是唱时调和京剧出身,后来改学木板大鼓,也是以唱三国曲目著名,如《博望坡》《华容道》等。

张小轩身形魁梧,嗓音宽厚,因此唱腔比较高昂,每次演出气势很足,观众看起来比较过瘾。

张派京韵大鼓主要是在天津和东北等地流传,后来随着张小轩和其弟子的先后去世,张派京韵大鼓失传,目前已无传人。

4、少白派白凤鸣白凤岩

白凤鸣和白云鹏并无关系,其少白派的名字是为了区分白云鹏的白派。

白凤鸣(1909-1980年)是刘宝全的徒弟,他的哥哥白凤岩则是刘宝全的弦师,白凤岩有感于刘宝全的走红,和刘宝全分手后沉下心创作三年然后亲自教自己的弟弟,最终形成了少白派京韵大鼓,其创始人应该是白凤岩白凤鸣兄弟二人。

少白派唱腔吸收了刘派和白派京韵大鼓的特点,结合了白凤鸣的嗓音,还融入了一些京剧余派等人的艺术,因此形成的少白派京韵大鼓迅速走红,在上海、武汉和南京等地都取得了相当好的口碑。

少白派京韵大鼓的唱腔简单说比较婉转、韵味醇厚、儒雅倜傥,白凤岩还为弟弟创作了一些新曲目如《击鼓骂曹》《罗成叫关》等。

解放后白凤鸣成为中央广播说唱团的团长,但其少白派艺术在其逝世后有失传的危险,现在正宗少白派艺人已经极少,其他流派的艺人多少还能演唱一些少白派的经典曲目。

5、骆派骆玉笙

艺名小彩舞,骆玉笙(1914-2002年)出生在江南地区,六个月大的时候被送给骆彩武为养女,因此长大以后得艺名小彩舞。

骆玉笙长大的时候正值社会风气开化,同时京韵大鼓刘、白、张三派正红火,因此唱京韵大鼓的女艺人开始增多,而骆玉笙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骆玉笙早年学过京剧老生,后来改学京韵大鼓,曾私淑刘宝全,同时也采白云鹏和白凤鸣之所长,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骆派”特点。

骆玉笙的唱腔音域宽广、韵味浓郁、抒情和激越均擅长,骆派的代表作有《子期听琴》《剑阁闻铃》等著名曲目,尤其是八十年代骆玉笙曾受邀为电视剧《四世同堂》演唱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更是成为不朽经典。

骆玉笙是京韵大鼓在现代的代表人物,她本人也曾担任过中国曲协主席。骆派传承人以刘春爱等人为主。

三、 其他大鼓和代表人物

我们在听相声时经常听到各种学大鼓,但并不都是京韵大鼓,常见的大鼓和代表人物主要有:

东北大鼓:主要在东北流行,代表人物如改说评书的刘兰芳等。

铁片大鼓:也叫醋溜大鼓,创始人是王佩臣,在天津比较流行,特点是手拿铜片,代表人物以王佩臣和姚雪芬为主。

京东大鼓:起源于北京东部三河一带,也称大鼓书,其代表人物是董湘昆等。“火红的太阳刚出山”就是京东大鼓的唱词。

西河大鼓:西河大鼓和京韵大鼓有亲戚关系,其起源地也是河北河间,也是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西河大鼓代表人物较多,因为其鼓白的部分后来发展成了评书形式,如单田芳、田连元、金文声、郭德纲等人都是西河大鼓的传承人。

滑稽大鼓:起源于北京,属于京韵大鼓的分支,相当于将京韵大鼓中的比较滑稽可笑的曲目摘出来形成的表演形式。其代表人物有叶德霖(架冬瓜),张文顺,莫岐等。

梅花大鼓:这个渊源比较长,起源于北京的清口大鼓。其代表人物众多,光是流派就有金派、花派、芦派、白派等,代表人物有著名的金万昌,花四宝、花五宝等人。

四、 京韵大鼓和相声行业的爱恨交织

京韵大鼓和相声行关系一直很密切,这中间有合作也有竞争。

相声演员有的段子里就经常学京韵大鼓,像魏文华的《学大鼓》学了刘派、白派和骆派三种唱腔。侯宝林的《改行》则拿刘宝全和刘派唱腔作为重点学唱内容。

刘宝全当年和李德钖曾经同台,白云鹏和侯宝林、戴少甫等人也曾同台,戴少甫在被袁文会手下毒打时,年过花甲的白云鹏曾奋力用身体护住戴少甫。

白凤鸣曾经是中央广播说唱团团长,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和马季、唐杰忠等人都是他的骨干下属。

骆玉笙和马三立的交情延续了几十年,她还曾点拨魏文华等柳活儿见长的相声演员。作为曲协主席,她更是直接领导了相声界。

有合作就有竞争,京韵大鼓和相声行业也曾有过竞争关系。

这中间最著名的就是攒底之争。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杂耍园子里,京韵大鼓一直是铁打的大轴,刘宝全、白云鹏、林红玉和骆玉笙都是各个园子的攒底,相声演员再有名再有本事也只能在压轴出场,而且收入还差了几倍。

李德钖、张寿臣和戴少甫都曾先后攒底,但都是京韵大鼓演员临时不能上场代为攒底,收入还是压轴的收入。直到侯宝林时才第一次完成相声对京韵大鼓的逆袭,他凭借自己的名气和本事取代年老的林红玉成为攒底,而且收入也是攒底的标准。正因为此,张寿臣夸奖侯宝林为相声行立了大功。

解放后京韵大鼓艺人骆玉笙一度担任曲协主席,相声演员则直到近些年才由姜昆完成行业逆袭成为曲协主席。

不过,相声行业和京韵大鼓行业的这种竞争是曲艺内部的良性竞争关系,虽然近些年京韵大鼓有些式微,但相声行业则用相声的形式让京韵大鼓保持着一定关注度。

相声行业里有不少演员都是京韵大鼓的高手,如马志明和魏文华等人,而马志明的《黛玉焚稿》《探晴雯》则是他的大鼓代表作。这也是两个行业之间上百年情谊延续的一部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1232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5
下一篇2023-10-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