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民族之间结婚法律上和习俗上什么要求吗

不同民族之间结婚法律上和习俗上什么要求吗,第1张

汉族和土家族通婚比率高。也很成功。没有特别的禁忌。土家族一般精通汉语和汉族习俗。事实上土家族就是古代巴人和华夏人(特别是炎帝部落)通婚的后代。汉族和苗族、瑶族、畲族、壮族等南方民族都是农耕民族。生活习俗没有过大的冲突。而且南方汉人的祖先都是到南方避难的。本身都是受游牧民族迫害的,而当时南方原始森林多,土地多,所以汉人和南方其他民族没有利益的根本冲突。相反汉人南迁,带来发达的医学。使夺取南方民族生命的疟疾病得以控制,避免地中海贫血的基因扩大。增强了南方民族的体质。汉人和南方其他民族的关系一向好。

汉人与北方民族的关系稍紧张。不过由于现代是智力时代,蒙古人也就积极和汉人修复关系。是北方除满族外,与汉族通婚多的民族。

主要是其他民族和穆斯林(伊斯兰教)民族有宗教和风俗的猛烈冲突。

一般不主张汉族、苗族、瑶族、畲族、土家族、壮族、布依族、傣族、黎族、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等民族和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维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共十个民族)通婚。有依据证明,汉族和回族的离婚率是同民族夫妻的几倍。一般土家族和北方的维族(不过湖南桃源县也有维族后裔,同样信仰伊斯兰教,有几百年的历史)几乎不会接触。但是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伊斯兰教的民族。是说汉语的民族。容易和通用汉语的土家族接触。建议土家族不要和回族通婚。没有幸福的结果。

最多的是壮族, 161788 万人。

最少的是珞巴族,029万人。

-----------------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29533亿人。其中汉族115940万人,占9159%;少数民族10643万占84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

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分组(单位:万人)

人口在10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2个)

壮族 161788 满族 106823

人口在1000—50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7个)

回族 98168 苗族 89401

维吾尔族 83994 土家族 80281

彝族 77623 蒙古族 58139

藏族 54160

人口在500—10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9个)

布依族 29715 侗族 29603

瑶族 26374 朝鲜族 19238

白族 18581 哈尼族 14397

哈萨克族 12505 黎族 12478

傣族 11590

人口在100—5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4个)

畲族 7096 僳僳族 6349

仡佬族 5794 东乡族 5138

人口在50—1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13个)

拉祜族 4537 水族 4069

佤族 3966 纳西族 3088

羌族 3061 土族 2412

仫佬族 2074 锡伯族 1888

柯尔柯孜族 1608 达斡尔族 1324

景颇族 1321 毛南族 1072

撒拉族 1045

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20个)

布朗族 919 塔吉克族 410

阿昌族 339 普米族 336

鄂温克族 305 怒族 288

京族 225 基诺族 209

德昂族 179 保安族 165

俄罗斯族 156 裕固族 137

乌孜别克族 124 门巴族 089

鄂伦春族 082 独龙族 074

塔塔尔族 049 赫哲族 045

高山族 045 珞巴族 029

  畲族婚嫁习俗不是以关来论的,而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的,具体如下:

  畲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这一,人口约67万。畲族的婚姻习俗,是同一定的社会制度相适应的。它是按照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轨迹而不断演进的。畲族保留的婚俗,从一侧面映其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

  一、觅偶形式

  畲族青年男女往往通过劳动、对歌、走访亲友等公共场合认识,以自由恋爱、父母包办、媒人牵线或收童养媳等方式择定对象,组织家庭。

  二、婚姻制度、方式、仪程与类型:

  畲族的婚姻文化保存得较好,几千年来已形成一整套约定俗成的婚姻制度、方式、仪程和类型。

  1、婚姻制度:

  畲族从古代原始社会的对偶婚过渡到一夫一妻制,与汉族略同。所不同的是,由于蓝、雷、钟三姓姓氏人口较少,同姓远房五代以上可以嫁娶。女子婚前交往自由但要守贞操,无卖*现象,极个别婚前有私生子者则被唾骂,且不准在家中生产,产后溺而不养。从早期实行族内婚发展变化成为族外婚、族内婚并行。畲、汉及各民族间融洽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这些变化大大促进了畲民人种的优化。

  2、婚姻方式:

  (1)女嫁男方:这是畲族青年普遍采用的一种婚姻方式。男女青年认识以后,通过托媒、聘定、迎娶等一系列仪程结为夫妻,婚礼仪式隆重热闹,长夜对歌留给人们美好的回忆。男方请媒人,送聘金,女方办酒食,置嫁妆,婚礼仪式复杂,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其组织新家庭,编织新生活。

  (2)招亲:又叫女娶男嫁。招亲就是招男子到女方家去做嗣子,男方须改为女家的姓,不受家庭和社会的歧视,如同已出。男子可以继承女方的地位的财产。结婚费用由女方负担。此俗充分体现男女平等。

  (3)做两头家:男女双方都系独生子女或一方弟妹年幼,或父母有病,缺乏劳力,则采用一对新人两头都住的办法,夫妻参加双方的生产劳动,赡养双方父母,子女分别继承双方姓氏,继承两家财产。婚礼仪式简单,其开支由双方共同负担,结婚之日不用迎亲队伍,男方先到女方家请客,然后双双步行到男方家摆酒席。4赘婿:女方弟妹年幼,缺乏劳力,男子到女方招婿,在女家劳动若干年后带妻子回家,男子以工代聘,婚礼较简单,开支由男方出。若女方条件好,男子久居女家,女婿顺理成章的就变成“儿子”,如同“招亲”。

  3、婚礼仪程:婚礼仪程包括托媒、相亲、聘定、送日子、做表姊、送糯米、迎娶、作亲家伯、拜堂、闹新房、回门、请新女婿。

  4、婚俗类型:婚俗类型包括大方而简约的“行嫁”,以喜作忧的“哭嫁”,隆重的“大户嫁”,“领酒水”的“借镬嫁”,双方默契的“抢亲”。

  三、家庭结构一职能

  1、家庭结构——以父系为首的家长制。畲族家庭,大多是一对夫妻加上未成年的子女为核心成员组成的小家庭(“核心家庭”)或再加上前辈老人(夫方或妻方的父母、祖父母),而形成稍为扩大的核心家庭,旧时以大家庭族居为荣,近代以来,一般新婚以后数年,兄弟便分家组成小家庭,三代同堂多是独子户,或父母跟随分家后的已婚子女共同生活,“四世同堂”家庭较少。

  家长(家主、户主、当家人)居支配地位,对内主持、统管家庭参与宗族、村落的社会活动。家庭成员都得尊重和服从他的意见,尤以一些大村落、大宗族、大家庭为甚。家长通常是男子,父亲去世,儿子继承;丈夫去世,儿子尚幼,妻代夫住,儿子成年再继其位;家长年迈,儿子已长成,可以先行接替。

  2、家庭职能:家庭是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基层单位,它的职能:在家中,经营耕作,狩猎、纺织等生产及收入的分配,赡养长辈,生育抚养教育后代;要血缘近亲支族内,家长要参与村、族、房议事,主持祭祀,分担社会事务、宗教事务以及公益活动等义务。畲民人际间以亲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联系密切。

  四、婚姻与性文化方面的利弊

  1、畲族婚姻性文化存在着一定的文明性、先进性和合理性,足以使它发扬光大。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封建包办婚姻因素较为淡薄,男女交往较为自由,自主择偶、婚配者较多。(2)男女都是生产者、财富拥有者和继承者,没有重男轻女思想,平等、和睦、不溺婴。(3)男女均可参加社会公益活动。(4)民间医术、中草药利用特出而普遍。(5)团结互助风气较浓。

  2、存在弊端:(1)童养媳铸成许多没有感情的夫妻。(2)女子体力劳动负荷过重,对生育产生不利影响。(3)山区卫生条件较差,导致妇女病增加,旧时婴儿成活率不高。(4)畲民居住条件差,经济尚不达,文化教育相对滞后。(5)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畲女嫁汉族多,有些地方男子觅偶较难。

一、习俗

1、婚姻

在畲族社会里,无儿的家庭多行招赘,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留“招儿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生有二子分别随父母姓的。

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要照顾,居无定处。这样维持几年之后,才确定在夫妻两家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家落户。

2、丧葬

畲族丧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习俗。畲人的丧葬习俗,从传统与史料来看,早期的葬习为悬棺葬和火葬。

在畲族中广为流传的《盘瓠王歌》中就载有畲人祖先盘瓠“半年是清闲,日日擎弓去射箭”,“石壁岩前山羊打,被羊抵落石壁前”乃“跌落石壁前,身尸挂在树尾上,老鸦来叫引路线”,“一阵龙风来发起,吹断树尾搁不牢,大大小小跑地拜,句句哭公是不该”的传说。

因“高岩石壁崎又岖”所以无法取得祖先尸身,只好“任得树梢安祖坟”,后世畲人为怀念先祖于是便悬棺而葬了。三国时,吴沈莹在《临海水土志》中有“人悬棺”的记载。“人”即历史上的“南蛮”,它是畲族等南方民族的先人。由此可见,畲人悬棺而葬的习俗由来已久。

二、节日

1、分龙节

分龙节是流传于南北各地的民间节日。此际多雨,传说是龙分开到各地去行雨的日子。除了汉族,它也是毛南族、畲族的传统节日。

有趣的是,这个节日的内容与日期都不太统一。地区不同节日内容也有所不同,人们或祈雨、或傩舞、或唱戏拜龙王、或龙舟赛、或演习防火,但是,都与雨水有关。

2、祭祖日

祭祖日,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3、二月二

又称会亲节,是畲族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闽东的福鼎、福安等县。所谓“会亲”,系指原由福鼎双华、福安坂中分炉至浙南、闽东各地的畲族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回祖地相聚,举行会亲活动。

福建双华“会亲节”规模最大,遐迩闻名。节日这一天。畲家门前都升起白底红边的三角形族旗和颇似古时“华盖”的圆伞,从双华分支出去的各地族人都盛装打扮回到祖地会亲。人群熙熙攘攘,歌声笑声不绝于耳,宁静的山村顿时成欢乐的海洋。

特别是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松明火照耀得如同白昼,增添了节日的热烈气氛,歌会进入了高潮,人们引吭高歌,嘹亮的歌声在山野回荡,越唱兴致越浓,通宵达旦,热闹非凡。

4、三月三

又称“乌饭节”,是畲族人民纪念本民族英雄同反动统治阶级斗争取得胜利的节日。相传:在唐高宗总章年间,畲族英雄恨兴领导义军反抗唐王朝,被官军围困在大山里,粮断援绝,处境十分艰难。

眼看有全军覆灭的危险,时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山里各种植物都已脱叶落果,唯有一种叫乌稔的野生植物,枝条上还挂有串串的甜果。畲军采集回营,雷万兴之香甜可口,便传令全军四出采集,军粮解决了,雷万兴便于三月初三日杀出重围,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扩展资料

畲族起源

畲族族源歧见很多,但概括起来有外来说和土著说两种。外来说者认为畲族源于汉晋时代的“长沙武陵蛮”。持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是“武陵蛮”和畲族有共同的盘瓠图腾信奉。土著说者认为畲族源于周代的“闽”人。

“闽”是福建的土著,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遗裔就是今天的畲族。“闽”、“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此说的主要论据是“闽”、“畲”之间有着密切的内涵联系,即“闽”——“蛮”——“僚”——“畲”一脉相承。

此外,还有人认为畲族源于古代河南“夷”人的一支,是属于高辛氏近亲的一支氏族部落。有的认为畲族源于河南,其祖先是“龙麒”,等等。

参考资料:

-畲族

可以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少数民族计划生育的若干暂行规定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

(1984年7月14日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批准 省人民政府公布施行)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有关法律、政策,结合我省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暂行规定。

二、在少数民族中,要大力提倡优生优育,禁止近亲结婚,努力提高少数民族的人口素质。

三、在我省境内定居的少数民族(除壮族外),包括国家干部、职工和城乡居民,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

四、少数民族(除壮族外)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人申请,乡、镇审核,经县级计划生育部门批准,可以有计划地安排生育三个孩子。

⒈夫妇已有两个孩子,其中有一个是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为正常劳动力的;

⒉夫妇都是独生子女的;

⒊再婚夫妇一方是初婚,新组成的家庭只有两个孩子的。

凡是批准生育三个孩子的,生育间隔必须满四周年。

五、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夫妇在结婚时商定所生子女为少数民族的,适用本暂行规定;商定所生子女为汉族的,不适用本暂行规定。

六、本暂行规定自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批准之日起施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2619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8
下一篇2023-10-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