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的风俗如下
鄂伦春族的春节源于汉族习俗。节前,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清扫庭院;上山狩猎或在外工作的人们,都要赶回家,准备过年。除夕,家家户户祭祀祖先和北斗星,吃团圆饭,守夜。
初一清晨,人们忙着煮新包的“谢纳温”(饺子),鸣放鞭炮或向天空鸣枪,以示迎来了新的一年。全家人走出屋外,面向东或南,燃起九柱香,叩头祭拜天神和山神,祈求神灵恩赐猎物,保佑全家免灾免祸、吉祥如意。
太阳出来以后,人们穿上新衣服,携儿带女,带着酒肉互相拜年,先到氏族或家族中最年长者家里行拜,然后再到其他家。进门先烧香祭火神,向篝火里扔一块肉,洒一杯酒,主人陪同客人祭拜。
祭祀完毕,客人向主人敬酒、敬烟、叩头,并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受拜的长辈同样向来拜者说几句祝福的话,有的还要给压岁钱或几块糖。这一天,老人一般都在家里等候晚辈来拜年。
初二开始,老年人互相拜年,或聚集在一起饮酒娱乐,青年人则自动组织起来进行文体活动,或者唱歌跳舞,或者赛马射击、摔跤比赛,或者下棋玩牌。歌舞尤为人们所喜爱,他们的舞蹈有反映飞禽走兽生活面貌的,
有表现猎人捕捉野兽情景的,也有描绘妇女采集劳动场面的,动作古朴纯真,具有深厚的狩猎生活气息。娱乐活动一直延续到初四。
初五,人们认为是“鬼日”,忌讳出门,也不许娱乐和吵闹,这一天,人们都各自在家里休息。
初六开始,猎民可以上山打猎,恢复正常的生产活动。
1结婚当天回门带什么礼
没听说结婚当天回门的
一般都是三天或者四天回门
三有散的谐音 四一般代表四平八稳
所以基本都是四天回门
老说法是带四盒礼 就是要四样东西
先是烟和酒 要红色盒包装的 喜庆 这个是给老丈人的
然后是罐头 橘子的最好 因为有拘子的谐音
最后是糖 代表甜蜜
还有另外要带4根大葱 2袋粉条
大葱要葱白越多越好的 等喝了回门酒
从娘家回来的时候 要带回家2根大葱和一袋粉条
基本就是这么多了 还有要注意的就是不能见娘家灯
回门那天要早早就去 进门之后不能说话
丈母娘给小两口每人嘴里放点吃的 吃完才能张嘴说话
在娘家喝完回门酒 下午太阳没落山之前就走 天黑之前回新房
大概就这些了 结婚是个挺繁琐的事 累得很
2结婚三天回门需要拿什么回家啊
结婚三天回门需要拿什么回家呢
至于这个嘛,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同,可以问问长辈们就知道了。新婚夫妇回门带的礼物,都是成双成对的, 忌单数。
严格说来,回门是必须要当天返回的。因为新婚不能空新房。
回门禁忌也多是关于新妇的禁忌,不过是指新妇在回娘家方面的禁忌事项。
回门时日的禁忌,是要让新妇遵守往来之序,不该回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39653730门时一定不能回门,否则会有凶事发生;该回门时,一 定要回门,否则,也会有凶事发生。
一般结婚三日时,新郎新娘要回门看望二老,但是当晚必须在日落前返回夫家,因为新婚不能空新房。河南林 县一带,新妇三天回门时要顺着迎亲的那条道走,所谓“三天不走两条路”。彝族新妇回门时忌在路上与新郎交 谈,两人像陌生的路人一样。这与其不落夫家习俗有关。汉族回门时小两口总是亲亲热热,有说有笑的。民间有 “回娘家”的小调流行。新婚夫妇回门带的礼物,都是成双成对的,忌单数。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 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有些新妇,受迷信思想影响,直到一百二十天(四个月)后才能归宁,还有的要三年以后才能回家。浙江一些地 方有女子命犯所谓“破娘家”的,这样的女子,不可在家中上轿,出嫁时由男家接女出门,女穿破衣,扮作讨饭 模样,在庙宇中换装上轿,谓之“借嫁”,女家父母亲属必须避匿,一切由夫家照应。婚后一百二十天,才可归 宁。否则,娘家定会破败或遭受不幸。还有所谓命犯“离窠”(夫妻离散)及“回头禄”(遭天火)的,都要在 四个月后,甚至三年后才能回家。
一般新婚满一个月之后,姻亲间便可自由往来。回门时,新娘可住在娘家。住的天数颇有讲究。河南一些地 区有几日去的住几天的习俗。俗语云:“八对八,两头发”,“九对九,两头有”。就是说初八日归宁的就可在 娘家住八天,初九日归宁的就可在娘家住九天。这样,最多的时日是住个对月。如果是按这样住的,对男、女两 家都是吉利的,否则便不好。不过,也有忌住八天之说,所谓:“住七不住八,住八穷娘家。”
这一禁忌的形成一般是出于嫁出去的闺女不易在娘家多住的思想考虑。其中有感情的限制、道义的制约,也有经 济的压力和生产的需求,是多种因素促成了这一习俗的约定。
如果新郎和新娘一起回娘家,那么,他们在娘家的住宿也有不同的禁忌。在汉族和满族中都有新婚夫妇回娘 家忌同房的习俗。满族准许姑爷住在西炕,别的客人一律不许住在西炕。但姑娘和姑爷是不能住在一起的,据说 新婚夫妇在娘家同房会使娘家家道衰落。这也是性行为不洁、会亵渎神明的观念导致的。民间常以为,男女间的 事,女方总是吃亏的。出于这种考虑,女家心理方面总有一点受压抑的感觉。再说,娘家、婆家不归一个血统, 怎么能在娘家室内为婆家提供传宗接代的场所呢?假如真的是在娘家怀了孕的,岂不将娘家的“人势”、“财势 ”带到婆家去了吗?娘家一定会因此而衰落的。所以是绝对禁忌小两口儿在娘家同房的,这是这一风俗下的思想 观念。但是,同是在汉族,也有许多地方是不忌讳新婚夫妇在娘家同床共枕的。有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俗还 会并存于同一县境之内,例如在河南林县这两种风俗就同时存在。
新妇回门后,身份已经变了,是人家的人了,因而娘家也时常“防着她”。鄂伦春族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 禁忌刷锅。否则,娘家的财运会被她刷跑的。河南修武县也有类似的禁忌。当地民间忌讳出门的姑娘摸、拿娘家 的勺和火柱。说是“摸勺不死公公,死婆婆”,“拿火柱不死公公,死女婿”。还忌讳拿娘家的刀、剪,禁忌逮 娘家的狗等等。说是:“恐怕日后割断娘家的关系,咬断路。”总之是生尽百法,防止出嫁的姑娘再动用或者拿 走娘家的东西,如果出嫁后再拿娘家的东西,并且因此而发生了口角、争执,那势必会影响男女两家的关系的, 但是,严加防范毕竟不是好办法,怎么才能让她自觉地不拿呢?于是就用“死公公”、“死女婿”的咒语来吓唬 她,以警戒之。
新妇归宁,忌把在婆家遇到的不顺心事一一说给娘家人听,又忌回到婆家,再把娘家的事不分轻重地都倒给 婆家人听。这样“学舌”的结果常常会引起事端,影响男女两家的关系,新妇也会落一个“饶舌婆”的名声。因 而俗间有“会当媳妇两头瞒,不会当媳妇两头传”的谚语。这在新妇处理男女两家关系方面也确实是很有实用价 值的经验。
3结婚三天回门怎么算的
老的旧式统一算法,过去结婚当天也算一天,要是2号结婚,4号回门。
可现在有些地方,不这么算,结婚当天不算,2号结婚,5号回门,中间算3个整天。。那是因为大多数地方的风俗是家人去世,死人必须要在第3天出殡。。这样和结婚回门天数相同,听着感觉不好,有点相冲。。。所以新人们为了避免不喜庆,都改成3整天,事实上第4天回门。2号结婚,5号回门。
大多数地方是这样执行的,不过,还是以当地风俗为主,你最好问下家中老人,和当地风俗习惯一样就可以了。
望采纳
4结婚后三天回门有什么讲究吗
新媳妇三天回门有什么讲究:什么是回门
回门又称“归宁”,即“回娘家”,这是旧时汉民族的传统婚姻风俗。回门是新婚夫妇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回娘家省亲,夫妇二人需双双对对参拜女方父母,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新郎见到岳父岳母应改口为爸爸、妈妈,为整个婚礼正式收尾。也是让新娘父母看到二人婚姻美满之意,对于新娘来说,则是初为人妇后回到自己的娘家。
三天回门有什么讲究:回门时间
结婚回门的时间各地不一,古时是结婚第三日、第六日或七、八、九日,也有满月回门省亲的,回门时间通常是婚后的第三天。春秋时期就有回门之俗,后代沿袭至今。由于“回门”是新婚夫妇一块回门,故称“双回门”,取成双成对的吉祥意。
三天回门有什么讲究:回门装扮
婚后回门时,新郎新娘都应像参加婚礼那样认真修饰、打扮,保持婚礼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如女方需要隆重举办回门宴,新郎新娘应精心挑选回门礼服。
三天回门有什么讲究:新娘回门穿什么
每个地方的风俗不一样,穿的衣服也有所不一样。但总体上还是有些相似之处的,首先是要新的,颜色要以喜气为主。比如大红色,鉴于现在纯大红色衣服在平时不怎么能穿出来,服装总不能穿这么一次就浪费掉,所以,为了平时也能够穿着,在色调上可以选择淡些的粉色,粉红,粉紫,或者深些的红色,像是铁锈红,暗红,反正只要围绕着这个鲜明些的色调就好。
但是,需避免黑白灰蓝这几种颜色,毕竟看起来不喜庆。有些地方结婚那天穿了大红衣服,回娘家就不能再穿大红色,不过现在也没那么多的讲究。
衣服的样式以选择衣服长裤,或者小套裙连衣裙之类的,衣服长裙看起来很有气质,小套裙看起来稳重端庄,连衣裙看起来清爽明媚,旗袍显得庄重大方,这些都是最佳的回门服饰。但要注意,裙子的话到膝长度就可以了,不宜过短。服装也要根据一年四季的气温进行选择,春、秋天可以选择小毛衫、小套裙,夏季选择连衣裙,冬季的话选择漂亮的红色系羽绒服或毛呢大衣就好。
三天回门有什么讲究:回门注意事项
回门时,旧俗规定新娘走在前面,返回男家时,新郎走在前面。因为这次回门是女儿新嫁后第一次回娘家,有的又称“走头趟”。在“双回门”后,一般不准在岳家过宿,必须当日返回男家,因为旧时有新婚一个月内不空房的风俗。
三天回门有什么讲究:回门时应该准备什么
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视三天回门,因此新郎事先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此时的新女婿还要献给岳父母”回门礼”、”回门钱”,并根据各地不同,带上不同的礼品。有的带一只公鸡,取“吉祥如意”之意;有的带上些肉、鸡蛋、面等礼品;而更常见的还是奉橘子、苹果、香蕉、酒等,样式多不固定,但切忌回门礼为单,必须是双数,意为夫妻成双,合好百年,单数则不吉利。
三天回门有什么讲究:回门宴
一般,新人结婚回门时,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女亲家广设华宴,款待新婿,这就是回门宴。就餐时,新娘要陪着新郎,一一向父母、亲友和邻里敬酒,感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饭后,不要急于回家,应再陪父母聊一会儿,听听他们的教诲,然后再告辞回家。并应主动邀请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也可邀请亲友、邻里。
在中国,有很多地方还是有结婚回门这个习俗的,所以了解一下三天回门有什么讲究还是很有必要的。
5结婚三天回门带什么
回门穿什么带什么?
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视三天回门,因此新郎事先天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
礼品事先备齐,买新娘家老人喜欢的礼品,礼品一般有四件。回门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动身。新郎新娘应参加婚礼那样认真修饰、打扮,保持婚礼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
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这时,新郎就应改口,跟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爸、妈妈,要叫得自然、亲切,对待亲友和邻居也应表现出亲切热忱,彬彬有礼,见人先打招呼,以礼相待。
6婚礼回门是怎么回事,知道的说说新娘具体要几天回门
回门即女儿偕女婿回女家认门拜亲。
回门的时间各地不一,古时是结婚第三日、第六日或七、八、九日,也有满月回门省亲的。春秋时期就有回门之俗,后代沿袭至今。
由于“回门”是新婚夫妇一块回门,故称“双回门”,取成双成对的吉祥意。回门时,旧俗规定新娘走在前面,返回男家时,新郎走在前面,因为这次回门是女儿新嫁后第一次回娘家,有的又称“走头趟”。
在“双回门”后,一般不准在岳家过宿,必须当日返回男家,因为旧时有新婚一个月内不空房的风俗。 婚后第三天,新娘要偕新郎,带着礼品,回娘家串门儿,俗称“回门”。
因这是女儿出嫁后第一次回家,又是新女婿第一次正式到岳父岳母家作客,所以女方家在接待上比较隆重。宴饮时新郎坐在首席,由女方家的近亲好友陪席。
“回门”时居住天数不限。女方家往往在女儿女婿“省亲回门”期间宴请宾朋、大操大办。
新婚一个月,新娘要回娘家“住家”一次,居住天数不限。
1 结婚回门流程
中国婚俗礼仪习惯,结婚三天新娘便要同新郎一起带很多礼物回家,也称3天“回门”。
这是中国人民间的一种礼节。新娘的家长非常重视三天回门的礼仪,是新娘全家的一件大事,因此新人3天回门,要在礼品上都要有好准备,争取给岳父岳父留下好印象。
回门礼品要提前准备,礼物一定是新娘家长喜欢的东西,回门礼物要买时尚的礼物。回到娘家必须是10点之间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向老人问候,新郎就应改口叫爸妈,对待亲友和邻居也应表现出亲切热忱。
在全家就餐时,新娘要和新郎坐在一侧,祝酒感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饭后不要急于回家,要陪父母多聊一会儿或者同家人搞一些娱乐活动,下午4点钟左右在太阳下山前迎着太阳回家,还要邀请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
2 婚礼回门宴流程详解 回门带什么穿什么都有讲究
(一)前期准备
10:30分,音响师选其曲目营造现场气氛。10:50分,总管安排迎宾事宜。双方父母佩戴胸花、新人佩戴鲜花、重要来宾佩戴贵宾花。11:16分,回门宴仪式正式开始。(根据来宾到场情况确定最终开始时间。)
(二)开场
1。9声钟声响起(现场乐队伴奏)
灯光要求:待第一声钟声响起,场灯陆续关闭,电脑灯摇曳,烟雾、泡泡若干。
2。待钟声响罢,电声乐队音乐强起。音乐风格:适合男主持人上场的音乐,与双方父母上场及新人上场的音乐有所不同,场灯陆续亮起。
主持人:从观众席内走过红地毯至舞台中央。(灯光要求:一束追光定格;乐队要求:待主持人自我介绍时,清婉的背景音乐响起。)
(三)仪式开始
1、开场白
主持人做简短自我介绍后接:“今天是个好日子,xx大厦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各位宾朋好友舍弃星期天娱乐放松的时间,一起来参加x府:爱婿xx、爱女xx元的回门宴席,首先请让我代表x府、x的双亲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现在我宣布:x府爱婿xxx、爱女xxx回门宴请答谢会正式开始”!!(音乐起)
2、介绍新人及新人父母
首先:我隆重的介绍一下出席我们今天活动的贵宾有xxxx。好,接下来A。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xx夫妇走过红地毯(音乐起)B。再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xx府的亲家,也是千里迢迢从山西太原赶过来的xx府的喜公公、喜婆婆登场。(音乐起)
3、新人家长致辞
接下来,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有请今天的2主角儿——新郎:xxx、新娘:xxx闪亮登场。(音乐起)。xx月xx日,在xxx地方,xxx与xxx两位新人举行了隆重的新婚盛典仪式,今天,这两位新人与父母一起站在了主席台上,为了表示对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多年来对陈凯先生全家的呵护与关爱,特策划了这场聚会。首先,请身为岳父泰山的陈凯先生致辞。请来自xx(地址)的喜公公先生致辞。
4、新人许愿
请新人站在许愿树前,向双方父母及所有关心、支持过的长辈及朋友们许下你们对他们的最美好的祝愿。请新人站在许愿球前,给自己许下最美好的祝愿。(灯光全部切掉,只留许愿球在闪烁,追光只切新人。)请二位新人按下象征爱情永恒的“手印泥”。
5、共进午餐
请双方父母登台携新人一起向所有来宾三鞠躬。(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仪式结束,感谢所有宾朋。请大家共进午餐。
3 新娘回门女方什么人去接
新娘回门有什么说法和讲究,还有一些什么样子的回门礼节,一起来看吧。
按照我国婚俗习惯,结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回门”。 回门礼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带着问题,例如双回门、回门穿什么等问题,来看看以下的介绍吧! 现在的婚礼,对于回门的仪式已经越来越看淡了,特别是在大城市。
因为现在子女婚后,父母还是经常能和子女们见到的,而且还有很多子女婚后也和父母亲住一起,所以也不存在象以前一样嫁了女儿一年可能只能见到一两次面的情况了。自然回门的礼仪也就越来越不讲究了。
可是虽然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但是新人们大多还是要或繁或溅的走一下这个程序,完成一下这个仪式。
回门礼注意事项: 1 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视回门,因此新郎事先天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 2礼品事先备齐,买新娘家老人喜欢的礼品,礼品一般有四件。
回门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动身。新郎新娘应参加婚礼那样认真修饰、打扮,保持婚礼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
3 家,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这时,新郎就应改口,跟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爸、妈妈,要叫得自然、亲切,对待亲友和邻居也应表现出亲切热忱,彬彬有礼,见人先打招呼,以礼相待。
4 新娘要陪着新郎,一一向父母、亲友和邻里敬酒,感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饭后,不要急于回家,应再陪父母聊一会儿,听听他们的教诲,然后再告辞回家。
并应该主动邀请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也可邀请亲友、邻里。现在的回门和原来不一样了,所以现在的回门有好多种方式,只要是四种 一大婚当天中午之前回门。
1现在大部分的新人都是选择在中午12点钟之前回门,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把下午的外景时间,化妆时间,婚礼准备时间给空出来,当然了,坏处就是早上的行程会比较赶。
2如果新娘家和婚房离的不是很远的话,建议采用这种方式的回门。
早上只要控制好时间,中午在11:30左右回门就可以了。
3这种回门方式还有个好处就是中午的回门酒宴可以在新娘家搞的热闹一点。而且相对于晚上婚礼时间的紧凑可能没有时间好好和娘家人唠唠,中午的回门宴可以使新娘和自己家的亲朋好友们说说心里话,接受大家的祝福。
而且下午也有时间去拍外景或是提前去酒店休息一下,早点开始化妆弄造型了。
(更多礼节到缘定佳偶了解吧) 二大婚中午酒宴时回门。
1这个相对来说比较少见,但是我也是见到过的。那次因为女方家是外地的,新人也打算只在南京办一次婚礼就好了,所以就安排在早上迎亲结束后,在中午酒席的酒店进行回门的仪式了。
2其实仪式也是很简单的,就是在中饭前,新人向女方的父母进酒,改口,然后新娘子的父母亲给了份红包,就算是回门啦。
我觉得这样还是比较适合她们的,用不着为了所谓的规矩,把自己折腾的很累。
3这种方式的回门,因为不是去女方的家里,所以感觉不是很正式,我就不建议同在一地的新人们采用这种方式的回门了。但是如果你们碰巧也是象这种情况的话,可以考虑一下,这样的回门还是很省事的,而且不要再跑来跑去的乱花冤枉钱。
三大婚当天下午回门。
1这个方式的回门,我家人说很多,但是我自己还没有碰到过这种程序的回门。
这样的回门就是早上迎亲结束后,在婚房休息一下,安排中午招待亲朋好友的酒席;然后新人们意思一下,抓紧时间吃点,让新郎的父母招待客人,自己和新娘就可以出发去新娘家回门了。
2其实这个到是个蛮好的回门方式,比较适合新娘家和婚房相距较远的新人。这样不用把早上的时间安排的很紧张,时间和仪式也相对来说可以放长一点。
3这个回门方式的好处是早上时间相对宽裕,坏处是下午外景很可能就要取消了。
但是我觉得可以考虑在回门的时候,抓拍一些外景,比如说如果小区的环境比较优美,可以在小区里抓拍一些外景嘛;比如路上经过什么小公园,广场,城墙,甚至是闹市区,也能拍外景嘛,不一定非要是有花有草的才叫外景啊。
四大婚后的第三天回门。
1这个我不是很懂,但是家里人告诉我,如果结婚当天不回门的话,就要在大婚的第三天再回门。这种方式的回门就相对来说随意多了,顺便还能去蹭个饭,呵呵。
2这种回门的方式比较适合大婚当天安排比较紧凑的新人,如果新娘家和婚房比较远,婚宴的酒店离新房比较远,下午又要拍外景的新人,那建议还是第三天回门比较好,不然大婚当天太赶时间了,太累,也影响心情。
而且如果家在两地的新人,也考虑这种方式,毕竟,回门的礼仪还是需要的嘛。
4 结婚三天回门怎么算的
老的旧式统一算法,过去结婚当天也算一天,要是2号结婚,4号回门。
可现在有些地方,不这么算,结婚当天不算,2号结婚,5号回门,中间算3个整天。。那是因为大多数地方的风俗是家人去世,死人必须要在第3天出殡。。这样和结婚回门天数相同,听着感觉不好,有点相冲。。。所以新人们为了避免不喜庆,都改成3整天,事实上第4天回门。2号结婚,5号回门。
大多数地方是这样执行的,不过,还是以当地风俗为主,你最好问下家中老人,和当地风俗习惯一样就可以了。
望采纳
5 回门有什么讲究 结婚回门有哪些注意事项
回门又称“归宁”,亦即“回娘家”。
回门禁忌也多是关于新妇的禁忌,不过是指新妇在回娘家方面的禁忌事项。 河南一带,除了上文提到的正月十五禁忌回娘家看灯以外,还忌祭灶,正月初一回娘家。
因为女不祭灶,所以祭灶日亦不叫闺女回娘家。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了。
大年伊始,阖家团圆,自然不便回娘家去。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日,恐媳妇回娘家举家不团圆。
所以一般都是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十六回娘家。以便照顾到婚姻双方的团圆喜庆。
鹿邑县有“正月十六请(闺女),二月二送,一辈子不生病”的俗语。 浙江等地,旧时忌新妇在冬至节回门。
否则以为将克死其夫家家长。俗谚云:“娘屋住个冬,夫家去个公。”
江苏也有此俗。不过,理由不同,谓如冬至在娘家过,则娘家家道将因之而衰落。
陕北一带有六月六回娘家的习俗,传说是为了联络姻亲间的感情,届时娘家要请闺女、女婿回门团聚。河南也有此俗,不过,是与收麦打场的季节相联系的。
俗谣云:“收了麦,打罢场,谁家的闺女不看娘。要是闺女不把娘来看,不死公公就死婆母娘。”
回门时日的禁忌,是要让新妇遵守往来之序,不该回门时一定不能回门,否则会有凶事发生;该回门时,一定要回门,否则,也会有凶事发生。一般结婚三日时,新郎新娘要回门看望二老,但是当晚必须在日落前返回夫家,因为新婚不能空新房。
河南林县一带,新妇三天回门时要顺着迎亲的那条道走,所谓“三天不走两条路”。彝族新妇回门时忌在路上与新郎交谈,两人像陌生的路人一样。
这与其不落夫家习俗有关。汉族回门时小两口总是亲亲热热,有说有笑的。
民间有“回娘家”的小调流行。新婚夫妇回门带的礼物,都是成双成对的,忌单数。
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有些新妇,受迷信思想影响,直到一百二十天(四个月)后才能归宁,还有的要三年以后才能回家。
浙江一些地方有女子命犯所谓“破娘家”的,这样的女子,不可在家中上轿,出嫁时由男家接女出门,女穿破衣,扮作讨饭模样,在庙宇中换装上轿,谓之“借嫁”,女家父母亲属必须避匿,一切由夫家照应。婚后一百二十天,才可归宁。
否则,娘家定会破败或遭受不幸。还有所谓命犯“离窠”(夫妻离散)及“回头禄”(遭天火)的,都要在四个月后,甚至三年后才能回家。
一般新婚满一个月之后,姻亲间便可自由往来。回门时,新娘可住在娘家。
住的天数颇有讲究。河南一些地区有几日去的住几天的习俗。
俗语云:“八对八,两头发”,“九对九,两头有”。就是说初八日归宁的就可在娘家住八天,初九日归宁的就可在娘家住九天。
这样,最多的时日是住个对月。如果是按这样住的,对男、女两家都是吉利的,否则便不好。
不过,也有忌住八天之说,所谓:“住七不住八,住八穷娘家。”这一禁忌的形成一般是出于嫁出去的闺女不易在娘家多住的思想考虑。
其中有感情的限制、道义的制约,也有经济的压力和生产的需求,是多种因素促成了这一习俗的约定。 如果新郎和新娘一起回娘家,那么,他们在娘家的住宿也有不同的禁忌。
在汉族和满族中都有新婚夫妇回娘家忌同房的习俗。满族准许姑爷住在西炕,别的客人一律不许住在西炕。
但姑娘和姑爷是不能住在一起的,据说新婚夫妇在娘家同房会使娘家家道衰落。这也是性行为不洁、会亵渎神明的观念导致的。
民间常以为,男女间的事,女方总是吃亏的。出于这种考虑,女家心理方面总有一点受压抑的感觉。
再说,娘家、婆家不归一个血统,怎么能在娘家室内为婆家提供传宗接代的场所呢?假如真的是在娘家怀了孕的,岂不将娘家的“人势”、“财势”带到婆家去了吗?娘家一定会因此而衰落的。所以是绝对禁忌小两口儿在娘家同房的,这是这一风俗下的思想观念。
但是,同是在汉族,也有许多地方是不忌讳新婚夫妇在娘家同床共枕的。有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俗还会并存于同一县境之内,例如在河南林县这两种风俗就同时存在。
新妇回门后,身份已经变了,是人家的人了,因而娘家也时常“防着她”。鄂伦春族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禁忌刷锅。
否则,娘家的财运会被她刷跑的。河南修武县也有类似的禁忌。
当地民间忌讳出门的姑娘摸、拿娘家的勺和火柱。说是“摸勺不死公公,死婆婆”,“拿火柱不死公公,死女婿”。
还忌讳拿娘家的刀、剪,禁忌逮娘家的狗等等。说是:“恐怕日后割断娘家的关系,咬断路。”
总之是生尽百法,防止出嫁的姑娘再动用或者拿走娘家的东西,如果出嫁后再拿娘家的东西,并且因此而发生了口角、争执,那势必会影响男女两家的关系的,但是,严加防范毕竟不是好办法,怎么才能让她自觉地不拿呢?于是就用“死公公”、“死女婿”的咒语来吓唬她,以警戒之。 新妇归宁,忌把在婆家遇到的不顺心事一一说给娘家人听,又忌回到婆家,再把娘家的事不分轻重地都倒给婆家人听。
这样“学舌”的结果常常会引起事端,影响男女两家的关系,新妇也会落一个“饶舌婆”的名声。因而俗间有“会当媳妇两头瞒,不会当媳妇两头传”的谚语。
这在新妇处理男女两家。
6 婚礼回门宴怎么办 如何办好结婚回门宴
回门宴怎么办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回门。回门:泛称“归宁”,为婚后回家探视父母之意,汉民族婚姻风俗。即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谒妻子的父母及亲属。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
回门宴主题
回门宴,也叫做答谢宴,因此必须体现出“谢”。但是“谢”谁,怎么“谢”,却也是根据时代的变化,有所不同的。古代人多一份对天地的敬意,所以回门宴中谢天谢地的比重显得非常重要。而现在的回门宴中的感谢则主要是针对新娘父母和宾客的。虽然现在女儿出嫁以后想要见到爸爸妈妈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对于父母的感恩与爱却并不会因此而比古时候少。
回门宴时间
就时间来看,陈妍希7月19日的婚期22日的回门宴,林心如7月31日的婚期8月2日的回门宴,都是非常标准的婚礼后三天。但是,沈腾的婚礼后12天办婚礼并不在上述时间里,是不是不对的呢?
其实,现在对于回门宴的时间的要求并没有古礼那么严格,能够在要求的时间办当然最好,如果不想太赶,在一个月之类完成也是可以的,当然也有一些因为工作因素或相隔太远等原因,超过一个月才办回门宴的也是有的。只要新人和双方父母(特别是新娘的父母)协商一致就可以了。
回门宴应该邀请那些宾客参加?
因为归宁宴是出嫁女儿第一次回娘家的宴会,当然首选必须要邀请新娘娘家的长辈亲友。当然如果有一些亲友因为时间、距离等关系,没有办法参加你们的婚礼,也可以邀请他们来参加你们的回门宴的。
回门宴风格
因为是中国的婚俗传统,所以很多新人会选择中国风的回门宴。沈腾的回门宴还在其中加入了新娘家乡四川的熊猫,有创意又有心意。但如果你的婚礼是中式风格的,回门宴就最好选择西式的了。这样一中一西更能体现出差异美。
此外,婚礼时,为了照顾双方长辈的看法,很多新娘会割舍自己的婚礼梦,来成就一场完美的婚礼,所以回门宴的时候,也可以选择新娘喜欢的风格,来弥补她的小小遗憾。
回门宴着装
因为已经办过正式的婚礼了,所以回门宴的着装并没有婚礼那么将就。虽然林心如还是准备了三套回门宴礼服,但是,如果你怕麻烦的,只准备一套简单的礼服也是可以的。还有就是,回门宴真的可以收起那些大拖尾的婚纱了,简约的礼服、旗袍等就可以了。
回门宴流程
讲真,现在在度娘看到的回门宴流程很多都是写的婚礼的流程,所以导致现在很多新人是婚礼、回门宴傻傻分不清楚。其实,我们只要记住哪些是回门宴不能有的流程,哪些是需要重点突出的流程,就行了。
回门宴不需要这些流程:交换信物、交杯酒、拜堂等。因为这些流程都象征着一生的承诺,婚礼上已经完成了,这里就不需要再重复了。
回门宴可以有这些流程:香槟仪式、蛋糕仪式、拥吻、小游戏等喜庆热闹的内容等可以在回门仪式上再次体现。当然,如果你希望在有意思一点,可以选择一些比较热闹的开场,比如唱着情歌。
此外,已经拿到婚礼视频的新人,最好可以在回门宴上播放你们的婚礼视频,一方面可以秀秀恩爱,更重要的是,能让没有参加你们婚礼的朋友们都感受一下你们一生一次的盛宴。
古人认为,回门宴结束,才算婚礼正式完成。从此两个人、乃至两个家庭真正的结合在一起。有人说,大家都好忙,回门宴还是省了吧。但是生活有时的确需要更多的仪式感,来教会我们纪念被尊重、被爱、被呵护的美好!
“鄂伦春”是民族的自称,是“山岭上的人”之意,也有解释为“使用驯鹿的人”。他们大部分生活在黑龙江,内蒙古地区。有人把鄂伦春人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确是精骑善射的民族,世世代代在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里以狩猎为生。早年,他们居无定所,过着游猎生活。解放前,私有制虽然确立,但鄂伦春族还保留着原始公社的残余。鄂伦春的民族公社叫“穆昆”,是同一父系血统人民的共同体。“穆昆”是鄂伦春语,即“兄弟们”或“同姓人”的意思。“穆昆”有各个“乌力楞”组成,“乌力楞”是鄂伦春语,即“子孙们”的意思,指同一父系所传的 子孙。一个“乌力楞”就是一个父系家族,由几个或几十个“斜仁柱”组成。“斜仁柱”,类似美洲印地安人的庐帐住所,是非常适合游猎生活的居住之所。它用松木或桦木做支架,盖上桦树皮,冬季用兽皮围盖,底部直径约七八米,高五六米,地中间生篝火,可做饭,取暖和照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心鄂伦春人的生活,在依山傍河的地方为他们建造新居,把他们从散居的山里请下来。1953年,鄂伦春人实现了定居,一步跨越千年,结束了原始社会生活。鄂伦春族是我国11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之一。
黑河市瑷珲区新生乡坐落在美丽的剌尔滨河畔,这里是鄂伦春族聚居地。特有的民族习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到这里来参观、考察、探秘、采风的人络绎不绝。近年来,乡、区、市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发展鄂伦春民族旅游,省市旅游部门也将新生鄂伦春民族乡确定为民俗风情游的重点线路。
到新生乡去旅游,要经过90公里山路。沿途经振边酒厂、卧牛湖风景名胜区,跨越法别拉河时,可见采金船采金场面。春看达子香花红胜烈火,夏观绿色林海浩瀚无边,秋望漫山遍野红叶凝丹,冬赏白雪皑皑纯净天地。路边有无尽的白桦林,四季风景处处展现美丽的画卷。山道弯弯,一会儿下坡,一会儿上岗,非常有趣。
伴随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在鄂伦春猎民的家里已难寻觅那独具的习俗,家家都是彩电、洗衣机、音响等电器以及衣柜、沙发等家具摆满屋子,有的家庭也已装上电话,和汉族家庭没有明显差别。但是,如果逢上喜庆日子,他们会从箱子或衣柜里翻出民族服装穿上,你可一睹民族服饰的风采。
在鄂伦春人的家。游人可以看到典型的民族服饰。大衣叫“苏恩”,是冬天穿的皮袍,用狍皮 精心缝制,狍皮为面、毛为里,穿起来非常暖和。皮靴叫“其克密”,是用16只狍腿的皮拼制成的短靴,以野猪皮或熊皮做底,以狍筋代线缝制。在雪地上穿着适用,轻便保暖。“灭塔哈”,是用狍头做的皮帽。用白桦树皮制作的器皿,有桦皮篓、桦皮盒,做工精巧,上面用彩色丝线刺上美丽的图案,是民族工艺。鄂伦春族菜肴风味独特。主要有“库明拉”(晒肉干)、糖拌“吉厄特”(都柿)、狍肉炒“昆比好哇”(柳蒿芽)、野猪肉炖“抗骨拉奴哇”(老山芹)、狍肉炒“给老搔”(黄花菜)、还能吃到“依恩”(猴头蘑)、“莫锅”(木耳)、“豆嫩阿特”(桦树蘑)、吃红鳞、金线、柳根池等冷水鱼,喝“吉厄特啊拉嘿”(都柿酒)。
石头人风景区距离乡政府10公里。它依山傍水,剌尔滨河从这里流过,风光非常优美。夏季可顺河漂流,冬季可赶马爬犁。石头人度假村以“乌力楞”为单位,建设民族部落,以“塔路”、“铁克沙”、“迈罕”、“雅塔安嘎”四种“斜仁柱”为主要形式。“塔路”是用没有加工过的桦树皮苫盖在“斜仁柱”骨架上,然后用绳索捆牢。“铁克沙”是将桦树皮加工成很薄的一层,在锅里蒸煮晾干后,缝合起来,覆盖在“斜仁柱”的骨架上。较之“塔路”,用“铁克沙”覆盖的“斜仁柱”内光线好,缺点是怕冰雹。“迈罕”是用三幅白布接成长方形的布蓬,搭在两根竖起的木杆和一根横着的木杆上,然后四角插上细木杆,将布蓬上的绳套套在杆上,“迈罕”就搭成了。“迈罕”是出猎时的临时住所。“雅塔安嘎”又叫“恩克那力新哈汉”,与“斜仁柱”形状一样,是妇女分娩用的产房。
游人看到的这些既能观赏又能让有能让友人居住的小木屋,叫“奥伦”,进去看一看还是很有意思的。这棵高大挺拔的落叶松,距地面两米左右高的树干被砍去树皮,在上面画一个脸形,用红布遮盖,这就是鄂伦春人崇拜的山神“白那恰”。新生乡政府还准备选一处树林较密的地方,建一处风葬点,显示树杈卡、吊棺、横担担棺等几种不同的风葬(也称树葬)葬式,使游人了解鄂伦春人从前的丧葬习俗。
新生乡鄂伦春民族风情游,是独具魅力的旅游线路,热情、豪爽、淳朴的鄂伦春人用“赞达仁”(山歌)欢迎您,用“阿拉嘿”(舞蹈)欢迎您。
鄂伦春民族乡位于扎兰屯市区最北部,驻地为滨洲铁路的一个小车站——南木,都习惯称南木乡。
本世纪初,生活在格尼河上游毕拉河流域的鄂伦春族一个部落约60户、260人,为谋生存和开展新猎区,逐渐移动到绰尔河、济沁河、阿木牛河流域,即大兴安岭东麓浅山区游猎,使这一带原始森林开始有了人烟。1939年,伪满洲国强令居住在黑龙江省讷河、龙江等县的达斡尔族和蒙古族50多户约300余人迁到阿牛河中游(距南木20公里)一带,设立村公所,受伪布特哈旗直接管辖,次年中东铁路在南木设南木临时车站。从此,身居密木深处、几乎与世隔绝的鄂伦春人与居住在阿木牛的达斡尔人开始有了交往。1948年春,党和政府帮助这部分鄂伦春人下山定居,在阿木牛河畔建立了努图克。
1949年又动员他们与达斡尔一道迁至交通便利的滨洲铁路455公里处定居,使他们第一次过上了真正的定居生活。1950年这里正式建站,取名南木车站。1956年撤消努图克,设立南木鄂伦春民族乡人民政府。鄂伦春猎民也由解放前主要从事脆弱的单一狩猎生产逐渐学会了农牧业生产,以农养牧,农牧结合。
(1)服饰
旧时鄂伦春人以狩猎为主,因而他们的衣服、鞋帽等都是用各种兽皮制作。鄂伦春皮袍做工精细,样式讲究。男皮袍“苏恩”领口袖头镶异色皮毛;女皮袍面上绣精美花纹和“吉哈布顿”(项圈)。鄂伦春妇女的绝活,是给猎手制做“密塔哈”(狍头帽子)主要起诱惑野兽的作用,具有实用功能。鄂伦春民族的皮靴,有用鹿、犴皮制做的“温得”、用狍脖子皮作底而毛朝外的“其哈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既轻便又保暖,适于在林海雪原上穿。
随着生产内容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扎兰屯市鄂伦春居民平素多着汉族服装,但年长者仍愿意穿传统民族服饰。逢喜庆节日和重大场合,年轻者亦多穿着绸缎等面料的民族服装。
(2)饮食
淬瀹肉与吊烧
过去鄂伦春人没有锅釜之类容器,煮肉很难。《龙沙纪略》载:“东北诸部落,……无釜甑罂之属,熟物刳木贮水,灼小石淬水中数十次,瀹而食之。”所谓灼石淬火,即将火烧石子不停地抛入刳成空心的的木头水容器中,将肉瀹熟。这种灼石淬水烩制而食之的方法虽原始,却为鄂伦春人所独有,堪称别有风味的“淬瀹肉”。
吊烧即用兽胃煮肉,也是原始的煮肉方法,即将猎来的兽胃洗净,放进水和肉块,吊在火上烤。等到胃烧焦了,水也达到沸点,里边的肉也八分熟了。这种办法很适应游猎生活。
古俗“敖布”
鄂伦春民族乡的老一辈猎民至今仍保留着古俗“敖布”的残余,即猎物平分,人人“敖布”一份。未实行定居前,鄂伦春人在深山密林中猎获野兽,特别是熊、鹿、犴、野猪等大型猎物,驮回驻地后,不论本部落或外地人,也不论男女老幼,每人平均分得一份,其中要把最鲜嫩、最有营养的犴肝等奉南给深受尊敬的老人“阿亚莫列根”(狩猎能手、英雄)承包到户后,这一习俗仍被保留,老弱病残或鳏寡孤独者仍可分得猎物而不受歧视。
(3)居住
扎兰屯市鄂伦春族居民旧时因主要以游猎为生,故无固定居住场所,一般多住“木刻楞”或“斜仁柱”。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鄂伦春族居民实现定居后,住上了砖瓦结构的固定房屋,室内陈设亦与当地汉族居民相近。
(4)礼仪
鄂伦春人以尊老好客为荣。青年人遇见长者,必须口称“阿亚”(平安),施曲膝请安礼。对远来的客人,以好酒、好肉、奶茶招待并安排住宿。
互助友爱是鄂伦春人世代相传的美德。猎人狩猎归来,无论相识与否都可讨取,拿多少由其自便,主人不问,分文不取。狩猎时一人获猎物而另一个空手,则二人共同剥兽皮平分兽肉。
对其他兄弟民族同样友爱无私,路遇相求,解囊相助,不问还期。
(5)传统艺术
赞仁达
鄂伦春语“山歌”。这里鄂伦春族歌唱艺术的主要形式。南木鄂伦春民族乡的鄂伦春老人几乎人人都会唱,在山场、密林中、田地里或场院中,随时都可以听到他们那别有风味、拉着长调的歌声。如有贵客临门,酒酣耳热之余,他们会连唱不休,直至通霄达旦。
“赞仁达”有相对固定的曲调,但无固定歌词,一般也无需乐器伴奏,节奏自由,旋律高昂,刚健而悠扬。鄂伦春人有很高的即兴编词能力。在演唱时,他们根据情景事件即兴编词,用“讷依耶”、“希讷耶”等为衬词,表达自己发自肺腑的真挚感情。“赞仁达”中,情歌占有重要地位,且以语言朴素、感情真实、比喻生动而著称。
吕日格仁
鄂伦春语“舞蹈”。鄂伦春人的舞蹈大体可分为娱乐性、仪式性和宗教性三大类。无论哪一类,其动作速度都是由慢至快,并以激烈动作结束表演。舞蹈表演一般不用乐器伴奏,而伴之于词曲,即边歌边舞。舞曲经常以“额呼兰德”、“额乎德乎”、“介边介回”、等词为衬词,同时还以“哲黑哲”“加黑哲”“达乎达利”之类衬词作为伴舞的节奏呼号。
舞蹈
鄂伦春舞蹈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模仿动物动作或吼叫的舞蹈,如“群禽舞”是一种模仿数种飞禽动作及其鸣叫声的大型舞蹈。表演者分两队,相隔十余步远,一臂平屈于胸前,另一臂平举于后侧,舞步轻盈,臂、肘、腕、指都不停摆动,呈波浪形,表示雁飞。在“盖苏盖”的呼喊中,两队相遇,每人旋半圈,臂在头上划动半圆表示雁击长空,远望表演者臂腕摆动,恰似群雁翱翱。“盖苏盖”之场震耳,酷似群雁齐鸣。此外还有“布谷鸟舞”、“熊斗舞”、“野猪搏斗舞”、“树鸟舞”等粗犷豪放,模仿性极强。另一类是表现劳动生活的如“依如嫩舞”,表现猎后高兴地将猎物驮向马背的情形;“红果舞”表现妇女采集红果时的欢笑场面;“鲁力该嫩舞”场面较大,人们手拉手围成一圈,左右跳动,欢快无比。
雕刻与刺绣
鄂伦春族有较高的雕刻与刺绣艺术,不但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平。鄂伦春人的各种精美桦皮制品几乎全部由妇女制作,如“宽给查”(桦皮桶),“红盖”(桦皮筒)、“卡密”(桦皮篓)、“奥纱”(桦皮针线盒)、“阿达勒”(桦皮箱)等,无不雕有不同样式和颜色的图案。这些雕刻花纹大体有三种,云雷纹作为中心图案,象征吉祥;回转达纹用于制品的边沿或花纹四框;组合花纹主要用于制品盖的中央。雕刻的花纹除少部分外,大部分没有象征意义,主要是为了欣赏。雕刻时先用纸剪好底样,绘在桦皮制品上,然后用自制的特殊工具“陶格陶拉温”(骨制刻刀)雕刻。在桦皮制品中,“阿达玛勒”是最精美的雕刻艺术品,这里待嫁姑娘的嫁妆。“阿达玛勒”为长方形,花纹染成红、黄、黑三色,各表示喜庆、吉祥和坚贞爱情。
鄂伦春人的刺绣艺术主要还表现在皮革制品上,主要是“阿文”(皮帽)、“苏恩”(皮袍)“阿拉木西”(皮套裤)、“乌塔罕”(皮口袋)、“萨勒巴齐”(皮手套)、“卡巴达拉嘎”(烟荷包)以及马褡、鞍鞯上。其中皮手套、烟荷包最为精美。皮手套的图案花纹用各色薄皮贴绣而成,其中手背多为吉祥结或云彩卷图案,手指关节是桃形或菱形图案,指尖部分则有指甲状图案。烟荷包上的图案多象征纯洁爱情,制作精美,使人爱不释手。
(7)婚嫁
鄂伦春人在婚姻缔结上主要有求婚、认亲、过彩礼和结婚等一系列过程。求婚:男孩到15—16岁、女孩14—15岁,家里就要为他们张罗婚事。求婚由男家提出,男家父母看中了某家姑娘,就托媒去求婚、认亲;求婚成功后,媒人和男方的母亲等带着烧酒、野猪肉到女方家,男子给女方长辈嗑头,唯不给岳父母嗑头,即为认亲;过彩礼一般是2—3匹马、两桶酒、两口野猪;结婚:举行婚礼的前几天,新郎到女方家接新娘,女家的人要出来很远相迎。回去时,新郎再要早走一天,新娘由本家叔伯等送到新郎家,而且还要带上一些礼物。当主人把所有的男女双方的宾客让至坐位上后,新郎新娘开始拜天,两人面朝正南方向磕头,然后由新娘拜公婆及男方家长辈亲友。接着酒宴开始,把预积的干柴点燃,来宾围着篝火而坐,主人把酒和肉送到客人面前。席间新郎和新娘要给所有长辈磕头敬酒,受拜者一面向新人祝福,一面赠送礼品。酒至数巡,歌声大作,客人翩翩起舞,热闹异常,直到深夜。入夜,新郎新娘用一个碗吃“老考太”(粘粥),并同用一把刀,吃一盆肉,象征永远亲密,白头到老,永不分离。最后,由婶娘或嫂嫂给铺床,并看着新人宽衣后,两盖着一床被躺下后才离去。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除仍然实行氏族婚姻制外,婚嫁仪式多随汉族,民族婚俗已不多见。
(8)丧葬
清代至民国初年,鄂伦春人丧葬主要是实行风葬,即用柳条编一个棺材或选一段粗树干,凿成空穴,将尸体置于内,将其架在树上或用一横杆搭在两树的树杈上,把棺材吊在横杆上,一年后埋在土中。火葬主要是用于患急病亡故的青年和孕妇。葬地一般选在有山有水的地方。
鄂伦春人认为,人死后在冥阴界里要生产生活,因此要把生产生活用具放在棺材里殉葬,也有杀马殉葬的。葬仪中,周年祭最为隆重。
民国末年至解放初期,鄂伦春族繁杂的丧葬习俗基本湮没。近代鄂伦春人亡故后,一般为其换上新衣服,然后用木棺装殓,进行土葬。
(9)鹿笛与狍哨
鄂伦春人在长期的狩猎活动中,发明了鹿笛和狍哨。用这种工具诱打犴、鹿,很见成效。
鹿哨称“乌力安”,用松木削成牛角形,然后纵向锯开,将木心挖开,合上后用绳扎紧。使用时猎人将“乌力安”细端放在唇边用力吸吮,发出的声音很像雄鹿的鸣叫声,群鹿循声而来,便可射杀。
狍哨称“皮卡兰”,即将一条一厘米多宽的薄桦树皮叠成扁圆形含在口里,发出狍崽样叫声,母狍或仔狍欢蹦乱跳跟随来,即可举枪射杀,也可将闻声而来的猞猁等物射杀。近年来,随着野生资源的有效保护,放下猎枪的鄂伦春猎民早已转产。“鹿笛”与“狍哨”已派不上用场。
鄂伦春族,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鄂伦春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一般通用汉语文。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新中国成立前,鄂伦春族还处于原始社会,社会内部尚未形成社会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间的自然分工。社会生产以集体狩猎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五十年代后,在政府的扶持下,鄂伦春人开始走出森林从事农耕和工业。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 的物质生活极具特色。除食肉、衣皮外,过去的住所“仙人住”亦是狩猎文化的一种创造。“仙人柱”形同半张开的雨伞,由30多根树杆塔成,外面夏季覆盖桦皮,冬季覆盖兽皮,可很快塔成,可随时拆卸。“仙人柱”入门正对面的上方和左右两侧,专供人们坐卧,但有严格的规定。“仙人柱”中央终日燃烧着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仙人柱”后面的树杆上悬挂着盛有神象的桦皮盒子,一般不准妇女接触。 鄂伦春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实行严格的氏族外婚,各互相通婚的氏族成员之间,大多亲上加亲。家庭中男女地位不过分悬殊,唯财产继承权一般属于男子。一个家庭两代人共居的较多,如果人口过多,常常是长子结婚后在父母居处附近另立一“仙人柱”。妇女生育不得在原来的“仙人柱”内,须到远处设立产房,男人也不得入内接近,满月后才回家。以往,人死后一般行天葬(即风葬)。下山定居后,一般行土葬。
婚丧习俗:鄂伦春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氏族内通婚,辈分不同也不能结婚。子女的婚事由父母包办,解放前没有自由恋爱。鄂伦春族的婚事要经过四个程序:求婚,认亲,送彩礼和迎亲。在传统的鄂伦春婚姻中,一度盛行指腹为婚的婚姻习俗。
民族食俗
过去一直以各种兽肉为主食,一般日食一、两餐,用餐时间也不固定。近年来,鄂伦春族的日常饮食多了许多米面品种,面包饺子也很常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