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哈萨克族人的婚礼(上)

一场哈萨克族人的婚礼(上),第1张

        从天山大酒家离开时,已近凌晨零点24分,此时里面依然载歌载舞,热闹非凡的。 从镶嵌着花的拱门经过,从一个身形肥壮的男人身边走过,他头戴着小花帽身板后仰,半屈膝盖,正随着音乐的节奏起劲舞着,肥胖并不影响他跳舞的灵活胜,围绕着他旋转的是几个盛装的女人。欢快的节奏感强烈的音乐及歌声,晃动着满池的男男女女的尽情跳舞 ……  不错,这是一场哈萨克族人的婚礼,此时正如火如荼,没有结束的意思……

我们熬不住了,提前撤。

撤也是得有讲究的,在上了最后一道特色的主饭,浓郁的抓饭,( 有时也是那仁  ) 和大块的牛肉  马肉、马肠子后,所有人双手捧起、抚脸后,听完台上主持的话语, 就正式开吃,据说这样的肉不吃不行,并且不能剩下。

看到年轻的西装革履哈萨克男青年们习惯的伸手去捏 抓饭送至嘴里,吃的很香。依然不用筷子或 “ 勺子 ”。

这个月,巳经参加了三场这样的婚礼。

其实,作为一个汉族人去参加民族朋友的婚礼,内心也会痛苦,拿到帖子,我有些同事尤男同志都不大愿意去,你想呀。7点下班,正常也 8点吃晩饭,哈萨克族人的婚礼通常放在晚上,9点开启,到10点才开始上菜,挨到此时,才能吃上饭,胃早就不听话地抗议了 。 不喜热闹,不会跳舞或喝酒的汉族人还是不用去了, 待在那样的氛围里你才是真正的“  异类”  并且显得 格格不入。

也奇怪在这待了这么久,少数民族同事一大堆,维吾尔 、哈萨克常见,  有一年学双语还专门发了教材,每天早上学习哈语,还要考试, 可过后依旧全忘光,还是听不懂她们叽里咕噜的讲话。

当然,这并不妨碍我们日常的相处和友谊,应该感谢我周围这些聪明的少数民族,除了标致性的长像外,他(她)们几乎都操着流利的汉语做事,尤其工作时。当然,私下还是说自己的语言。 

有时,我会感慨地说:哎,其实汉族挺吃亏的, 你想呀,当她们突然叽里咕噜地说着本民族语言时,你在旁边不知所云。啥感觉,是在说你吗? 不会骂某个人吧。  可我们要凑在一起说汉话,说个谁谁谁,她们一听全都知道。

在婚礼现场,全程很热闹,都是啥萨克语主持。 我们才是真正的“  少数民族”  , 主持人在台上笑语连连,声音高吭洪亮, 一排排的人上上下下,可能新娘的家里长辈, 她们在干什么,在说什么,不知道。 我们只需带张嘴,看着就行了,该鼓掌时鼓鼓掌,该仪式时仪式。幸亏旁边的啥族同事 阿依努尔,  边吃边给我们现场翻译。

这个平日里跟我们在一起时没大没小的 曙光姑娘,就是今天的新娘,新郎叫 努尔开力德。以前都没有见过,经常见到的她身边的那位最终没有成,家里不同意。这位,应该是家长安排合适的。( 扯远了。 )

早几年的哈萨克族姑娘,山里牧民家的一般18岁就定亲结婚了,16岁嫁人的也有,过了20岁没人提亲就该着急了。 到现在,因为政策环境,主要受教育的原因,姑娘们(尤上班的 )也越来越晚结婚,像曙光,都过完28岁生日奔29了,这年龄就是放在汉族,也该结婚了, 可她不急不慌的, 还说谈一辈子恋爱多好,不想结婚。

现在的哈萨克族青年结婚,已经越来越开明和时尚,像那首脍炙人口的歌《大阪城的姑娘 》中 “ 赶着你的马车 ” 已成记忆。 以前的 “ 扶上马背被接走的  ”场景,早已被已被簇新的小车们所代替。宴请也多改在酒店。大门口摆着的长幅婚纱照,  场内的大屏幕也是回放着一张张的婚纱照。形式如一般的婚宴请客。

但也保留着好多不变的。阿依努尔说,哈萨克婚礼之前,亲朋之间有一系列走访和喜庆活动。持续时间半个月甚至二十余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结婚仪式,自然十分隆重,新娘由伴娘陪同进入父母毡房,举行“拜火”仪式,即由两个妇女将新娘搀扶在火堆前,一个妇女伸出双手在火焰上烤烤,在自己脸上虚擦几下,再伸进新娘的面纱里,在新娘的脸上擦几下。这时。来参加婚礼的女人们都祝颂“新婚幸福”、“让祖先的灵魂保佑新娘”等等吉祥祝词,基本上是以唱歌的形式去表达。

<未完待续  >

2019--11    ( 赏心  )

中国是泱泱大国,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地的婚礼习俗各不相同,很多好玩的婚礼习俗到现在以后消失殆尽了,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我国各个民族都有哪些好玩的婚礼习俗。 婚礼习俗--汉族  订婚前要请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订婚时,由男方给女方一些财物作“订礼”,结婚时女方也要带给男家很多财物,叫“陪嫁”。  举行婚礼那天,新郎要坐上礼车或花轿,到女家去“迎亲”,礼车或花轿前边有乐队。新娘被迎进男家后,要参拜天地和父母。礼毕,新婚夫妻入洞房。这时男家设宴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朋。有的地方还有闹洞房、听壁脚的习惯。  查日子:汉族婚姻风俗。又称报日子。流行于中国多数地区。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  中国古代汉族婚姻风俗。即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谒妻子子的父母及亲属。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至此完成。此俗起于上古,泛称“归宁”,为婚后回家探视父母之意。后世各地名称不一,宋代称“拜门”,清代北方称“双回门”,南方称“会亲”,河北某些地区称“唤姑爷”,杭州称“回郎”。近代通鲍在婚后第三天,又称“三朝回门”。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新婚夫妇或当日返回,或留住数日,若留住时,则不同宿一室。  婚礼习俗--僳僳族  僳僳族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或靠山倚水之地,很少与其他民族通婚。缔结婚婚的就是本氏族内的人,但不是同一家族内的人。虽然这些地方曾遗存原始的转房习俗,但为数很少,演变的也快。普遍的婚姻形式就是一夫一妻制,且遵循男娶女嫁、幼儿与父母同住的习俗。  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家庭宴请宾客,迎亲队伍带酒、馒头、猪肉和象征着光明和松明往女方家,队伍中必须有舅舅和媒人。到女方家后,迎亲者邀众对歌跳舞,形成一种热闹的气氛。次日,新娘离家,多由母亲陪送,送亲队伍相随,有有还边走边歌,在男方家门口又要隔门对歌。新人进门,拜认公婆。此后欢宴宾客,到晚上,就在院中烧燃箐火。村人围火歌舞,常常酒酣歌畅,舞乐人乐,不知夜深。  婚礼习俗--朝鲜族  朝鲜族十分重视人生仪礼中的冠、婚、丧、葬四大仪礼。青年男女只有举行过冠笄之礼后,才可以选择配偶。托媒说亲也严格按纳彩、问名、纳吉、纳币(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程序进行。亲迎时的仪礼先在女家举行。  朝鲜族举行婚礼时,新郎要身穿礼服,接受嘱咐,辞别父母,亲自骑马到女方家去迎亲。一路上,有一位手捧双雁的“雁使”,走在迎亲队伍的最前边。迎亲者到了新娘家,要举行一系列仪式。其中有一项仪式是在“新郎房”前举行的。  通往“新郎房”的路上铺着毯子,伴郎交给新郎一把系有白绸子的扇子,雁夫将木雁放在毯子上,要求新郎用扇子把木雁推向台阶。如果不小心推翻了木雁,就会受到人们的讥笑。朝鲜族的推雁仪式和六礼习俗一样,是一种古俗。它用象征仪式,祝新郎新娘像大雁一样白头偕老。  婚礼习俗--满族  满族婚礼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婚礼习俗--土家族  婚礼别具一格,姑娘在出嫁时要唱“哭嫁歌”,送亲时姑娘和母亲唱“发轿歌”,新婚夫妇进了洞房,歌手就唱“贺喜歌”和“拜客歌”。湘西南瑶族有“抢亲”风俗,新郎去迎亲时,新娘避之,新郎追赶,如此往复3次,才算成婚。据说这样结成的夫妻,能够互敬互爱,白头到老。  婚礼习俗--傣族  傣族“开门节”即阳历10月15日后,才能举行婚礼,婚礼十分热闹而隆重。婚礼开始前,新婚夫妇要先到佛寺拜佛,祈还求吉祥幸福,白头到老。之后,在女方家竹楼上举行婚礼,双双在并坐在婚礼桌前,接受德高望重的长者的祝福。桌上摆着送给女方的衣、筒裙、银器、长刀、煮熟的鸡、米酒、糯米饭、红糖、芭蕉、盐巴、白线等。  祝福后,新人要去抢酒盅里的槟榔叶,据说谁先抢到谁就会在将来的家庭居于主导地位。之后,婚礼主持人要为男左女右跪在面前的新人拴线,从男方左肩一直围到女方右肩,再拿起两束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白线象征纯洁,拴线意味着把他们的心拴在一起,婚礼仪式就算结束了。之后,便开始婚宴,在赞哈(歌手)的歌声中,开怀畅饮,人们不时发出“水、水、水”的欢呼,频频举杯向新人祝福。

这里说的男不娶女不娶,并不是说双方不恋爱不结婚不传宗接代,而是因为扎巴族人还是延续的母系社会,所以不能用男不娶女不娶这个说法来形容。

扎巴族延续着母系社会的婚俗

由于他们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交通相对阻塞,所以人们还处于不发达的状态,他们一直延续着母系社会的婚俗,保持着不嫁男人不嫁女人的古老婚姻习惯,一般扎巴男人到了十六七岁就会和当地的女子谈恋爱,如果男子看上了某个女孩,就会在白天抢女孩的头巾暗示,这就有点像恋爱的男孩都是幼稚的,就喜欢惹你一样。而如果女方也对这个男孩有意思,就会羞涩的跑开,然后晚上会在自己家中点一盏灯,等着意中人的到来。

由于扎巴族的房屋墙壁笔直,而女孩都被安排住在顶层,而男孩们按照习俗必须爬到外墙上去找自己心爱的女孩,如果你从大门直接进入,则会被人嘲笑,如果你不会爬墙,那就表示你失去了这个机会,这也是测试男性体力的方法。

当然男性如果从窗户爬进了女生的闺房,当天晚上来第2天早上走,这就有点类似于一夜情,今天晚上过了之后,我们再没有任何关系,由于是延续的母系社会的习俗,女孩也可以有一个以上的男人,且女人所生的孩子,男人不需要负责。但这并不完全像古代社会近亲都可以结婚,在扎巴族男女之间如果有血缘关系,那是绝对禁止两人结婚的。在扎巴族,母亲才是家庭的***,而家里面的男人一般都做体力活。

扎巴族人有自己的语言

就像之前说的,由于扎巴族人一直处于大山之中,不与外界沟通,所以他们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由于历史悠久,很多语言专家也不清楚他们的语言出处。

扎巴族人可能正是由于与世隔绝,所以一直保存着单纯的性格,心地善良,真诚,对生活充满热情,扎巴族人所居住的房屋和我们并不相同,他们的房屋叫做碉堡建筑于山上,房子从外观上来看是长方形,一般3~5层,而顶层一般都是给家里的女孩住,1楼设有大门从2楼起并设有窗户,这也是为何男孩想和女孩约会只能爬窗户的原因。

少数民族公民的结婚年龄2021年新规定,男不得早于20周岁,女不得早于18周岁。

法定结婚年龄规定的依据: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人的身体发育和智力的成熟情况。从医学角度上看,女性的生殖器官在20岁之后才趋于成熟,人体的各个神经系统需要在24岁以后才能发育完善,因此制定的法定结婚年龄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并且古话有云,“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完实而交合,则交而孕,孕而育,育而为子,坚强壮寿。“这些说法其实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含政治、经济、人口发展情况等。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并且一直以来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方针政策,那么在规定法定结婚年龄时,就应该考虑到这样一个人口发展情况和政策的相关制定,为日后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政策基础。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六条 结婚应当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禁止任何一方对另一方加以强迫,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加以干涉。第一千零四十七条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第一千零四十九条 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完成结婚登记,即确立婚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第一千零五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

(一)重婚;

(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

(三)未到法定婚龄。第一千零五十二条 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

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当事人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哈萨克族的结婚禁忌

在过去,哈萨克人的婚姻大多数是由父母包办的,属明显的买卖婚姻。缔结婚姻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财礼的多少,在过去的哈萨克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话“美丽的姑娘值八十匹骏马,一个人生下几个女儿,就可以成为一个大巴依(即大地主、大富豪)”。如今,这种不良的习俗和观念已有了很大转变。现在哈萨克人的结婚择偶仍然十分讲究门当户对。另外,男方家庭还特别注意女方的母亲,他们有句谚语:“母亲是女儿的影子,母亲好,女儿也一定错不了。”按照哈萨克的习俗约定, 同一部落特别是七代以内的近亲不能通婚。哈萨克族的结婚仪式十分隆重,结婚前都要举行一系列走访和喜庆娱乐活动,他们对氏族部落内的任何一家婚事都象自家办喜事一样热情参与、欢乐与共。婚礼这天,男女双方以及双方的歌手都要唱许多约定俗成的婚礼歌。其中新娘在最后离开父母家人时,要唱与父母亲人的哭别歌。姑娘出嫁后,第一次回娘家,娘家还要给姑娘送一份厚礼,有条件的一般要送 100只羊,15匹马。条件差的也要尽力而为,有所表示。哈萨克族结婚后的男女在日常生产生活上的分工是十分明确的,属于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2954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9
下一篇2023-10-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