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美丽我对象叫王昆仑我们要结婚了,想找祝福词关于我们俩的

我叫王美丽我对象叫王昆仑我们要结婚了,想找祝福词关于我们俩的,第1张

《红楼梦》问世以来,在红学史上,对凤姐的各种评语是非常多的。比如说,认为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把凤姐叫做“女曹操”,把凤姐称之为“胭脂虎”,就是母老虎。那么在所有这些评论当中,像红学的前辈王昆仑先生,在他的《红楼梦人物论》中《论凤姐》的这篇文章里面有一句名言,就叫做“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这个恐怕是我们每一个《红楼梦》的普通读者都会有的一种感受。为什么这个人物会令人不见凤姐想凤姐,因为她是一个五辣俱全的人物。

一:红楼之王熙凤----一碗味道十足的麻辣烫

贾母在黛玉进府的时候说她凤辣子,这个辣字概括得更准确,当然这个辣和我们光吃辣椒的那个辣还不太一样。不是一个简单的辣椒的辣,所以我给她概括成五辣俱全,就是香辣、麻辣、泼辣、酸辣、毒辣。好一碗麻辣烫!香辣这个最典型,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就是黛玉进贾府,她拉着黛玉的手,说了一大堆好话。:“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后来她又说最重要的你得让老太太高兴。所以她常常用这种香辣的话,让人听了很舒服!我个人认为香辣的滋味最合适湖南人的口味,作为为湖南教育奉献的教师们在学生面前可以学学王熙凤适当多点香辣的语言。但是有时候,香辣也会透露出来不太真诚的一面,就是在做戏,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在做秀。麻酥酥的,进一步就演变为麻辣,就能够对人起了一种麻痹的作用。比如说,贾母就是第一个受害者,贾母就是常常被她的香辣,哄骗得信以为真。

而这个当中受害最厉害的是谁呢?是尤二姐,尤二姐之所以会被王熙凤骗入府中不得脱身,最后被害,关键之处她就是听了王熙凤的一番好话,她以为王熙凤真是很同情她。结果尤二姐一想,你这个正室,她本身是侧室,是妾,这么真诚地来请我进府,我能不去吗?那一番话,假话说得比真话还要真,王熙凤讲的时候非常真诚,打动人。因此,尤二姐在关键的一招上,出了错了,她进了贾府以后,她就出不来,她就处处受制,最后是被迫自尽,这个就是什么呢,就是王熙凤由香辣,说的甜言蜜语,花言巧语,让尤二姐上当,麻痹,这个香辣就变成了麻辣。

泼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协理宁国府”“协理宁国府”可谓是奉命于危难之间,能够把一个烂摊子整得井井有条,除了她的管理才能之外,还因为她十分泼辣。这个地方看得出来,王熙凤确是才干过人,女中豪杰,说她是脂粉队里的英雄,那是毫不过分的。那么泼辣下面,就是酸辣,酸辣在好几件事情里面,都可以看出来,回目里面就有,照理讲贾琏,不论是跟鲍二家的,或者是跟尤二姐等等,像这种事情,应该说,王熙凤她本来处于一个被损害的地位,她的丈夫和别的女人有外遇嘛,她本来应该处于一个被损害、被同情的地位。问题是王熙凤做得太过分了,她是把人置于死地,而且是想尽各种办法,因此这个酸辣就发展成为毒辣。

正因为她的性格中五辣五辣俱全,才成就了她的领导才能。

二:红楼之王熙凤----一位优秀的领导者

如果贾府是个企业,那贾母就是董事长,而美丽聪明的王熙凤就是一个很好的总经理。王熙凤不仅管着贾府上上下下的事,还管着贾府大大小小的开支。更让人钦佩的是,王熙凤大字不识一个,却把贾氏公司治理得有条不紊。

按理说,王熙凤在贾府当中,她的辈分是很小的,她是孙子的媳妇,为什么像王熙凤这样一个人物能够当上总经理呢?我们看王熙凤的后台:

(1)贾母史老太君。

老太太(老祖宗)是荣宁二府中辈分最高的老祖宗,最具权力。王熙凤很会讨好老太太,老太太和这个孙子媳妇之间关系十分融洽,王熙凤也深得老太太的欢心。其实在才女林黛玉的眼里,见到王熙凤深得老太太欢心,自认老太太是王熙凤的最具权力的后台。

(2)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

王夫人是王熙凤娘家的亲姑母,又是婶婆。王夫人自然喜欢王熙凤,娘俩之间互相互帮衬。王熙凤和贾琏不与父亲贾赦住在一起,反而和老祖母、叔叔、婶娘们住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他们是关系情感最近的人。

光有后台还不行,还必须有真正的本事。王熙凤的才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口才不凡,善于交际

在《红楼梦》五十四回里面,在庆元宵的时候,请了女艺人来说书,说书的女艺人夸王熙凤说:“奶奶好刚口。奶奶要一说书,真连我们吃饭的地方都没有了”。“刚口”是指的口才,连说书艺人都甘拜下风,足见王熙凤的口才不凡。这个并不是吹捧,女艺人不是说一味地吹捧,王熙凤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凤姐曾经很赞赏一个小丫头,叫红玉。这个小丫头把什么奶奶爷爷一大堆四五门子的话,说得齐全,说得利落,凤姐就很赞成,她说,我就喜欢这样子,她说,我就喜欢“声口简断”的,不喜欢哼哼唧唧的。其实,这也是王熙凤本人的话风,王熙凤的话风,你看她一出场,从王熙凤一出场开始:“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还有像“我要不入大观园花几个钱,我不入社,我不成了大观园的反叛了吗?”这些话就是凤姐有她的话风,关于凤姐的语言才能,我们也想从几个方面来看看。

首先,所谓会说话,言谈极爽利和心机极深细,是密不可分的。在这里,我们可以举,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来领略凤姐的语言风采。我们先从一个角度,就说同一件事,别人说和凤姐说,它的效果就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效果。比如,五十四回“元宵夜宴”的时候,贾母就问,袭人为什么没有跟宝玉来啊?言下有责怪的意思,贾母不高兴。那么王夫人立马就回,说:“她妈前日没了,去世了,因有热孝,不便前头来。”贾母听了不以为然,她说:“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她还跟我。说,如果袭人还跟自己,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奴才她没有什么个人的自由,跟了主子,一切就要以主子的意志为转移了。所以贾母在这个地方,对袭人没有跟来,她不满意。凤姐听了以后,她马上接过来,解释,说出一番几处有益的话来。凤姐怎么说呢?她说:“袭人没有跟来,”一则因为那个是元宵节,她说:“灯烛花炮是最耽险的”。那园子须得细心的袭人来照看;这是从安全的角度;再则“屋子里的铺盖茶水,袭人都会精心准备,宝兄弟回去睡觉,色色都是齐全的,”。凤姐就这样说,那么这番话,既符合主仆上下名分次序,而且更投合老太太的心理,老太太很怕元宵节到处是灯火,灯花花烛,怕失火。另外,更投合了老太太疼爱孙子的心理,那么宝兄弟回去了,色色都是齐全的,袭人在屋里妥当。那么贾母听了以后就称赞,说:“这话极是,比我想得周到。”她不但不怪袭人,反而是关爱有加,反而说袭人一个人在屋子里头,那么让鸳鸯去做个伴,还说应该拿点心给袭人吃。你看看,同是一件事,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效果。王夫人说了以后,就是这样子,那么凤姐就说出三处有益的理由。我们是讲,这个是同一件事,由于凤姐说,它就有不同的效果。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就是说,同一个主体,同是凤姐,她可以对待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语言。因为凤姐是个当家人,凤姐要和各色人等打交道,我们说,凤姐能够分寸得宜,不卑不亢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那个语言的艺术也是很值得我们来欣赏。这里我们也可以举两个例,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凤姐怎么样来接待刘姥姥?怎么说话呢?因为刘姥姥,就是凤姐要揣度对方的身份,和彼此的关系。刘姥姥是一个年高积古的,她年岁很大,辈分很高,那么也很有生活经验,她是一个年高积古的一个农村的老太太,她跟贾府并不沾亲带故,只不过偶尔来走动,那么也不能够简慢。那么凤姐揣度着对方的身份和彼此的关系,那么神态之间,当然她有一种凤姐的那种高贵,凤姐的那种矜持,自然可以看得出来,但是她说话还是很得体的。怎么得体呢?说出来的话,比如说,她既有谦辞,有比较谦逊的地方,说:“我年轻,不大认得,也不知道什么辈数,不敢称呼”。那么知道自己是小辈,有谦辞。另外,就是说,自己家里“不过借赖祖父的虚名,做个穷官儿”。同时她又告艰难,说:“外头看着轰轰烈烈,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这句话很有名了--“大有大的难处”,这句话常被引用,甚至在国际关系里头都引用,“大有大的难处”。这是凤姐的话。她就说,“不过是个空架子罢了”,既有谦辞,又告艰难。而且她还不乏人情味,她对刘姥姥讲:“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才有照应才是,那么你又是第一次来,第一次开口,不好叫你空手回去,如果你不嫌少,这五十两银子暂且拿了去。”你看,这样一些语言,这样的接待,应该说,凤姐这次接待,她是请示过王夫人的,她的语言应该说是符合,既不过分地热情,又不过分地简慢;既不丢份,也不炫耀,还是很得体的。

那么我们可以再举一个下对上,就是凤姐怎么样对待宫里来的那些太监,这是一个下对上的例子。这个也在小说里面,在七十二回,宫里的夏太府打发这个小内监来借银子。他怎么说呀?他说:“夏爷爷买房子,短二百两,上回借的一千二百两,年底再还。”其实说是借贷,其实也是一种勒索,那么凤姐在这个之前,她就听说,太监来了,她就叫贾琏先躲起来,她打发贾琏躲起来,自己出面来应付。这个地方,贾琏是不如凤姐的,贾琏不灵,要凤姐出马,她就叫贾琏躲起来,她说,我来。那么小太监说了这个话之后,凤姐怎么说啊?小太监说借二百两,还说上次欠的一千二百两就是没得还,年底再还。凤姐就说,接口就说:“你夏爷爷好小气!这也值得放在心上,我说一句话,不怕他多心,若都这样记清了,还我们,都不知还了多少了,只怕没有,若有只管拿去。”一面说这个话,一面打发人把自己的首饰拿去押了银子,拿去抵押了银子,来开发那个小太监,他不是要二百两吗?那么让他拿走。

那么刚才我举的凤姐这几句话,看上去她并没有得罪小太监,其实这个话是软中有硬,还是绵里藏针的,她有一种警示,就是说,像这样子名为借贷,实为敲诈,不知多少回了,已经“不知凡几”了,已经不止一次了,很多回了。她不是说嘛,若这样都记清了还我们,都不知还了多少了。而且她一方面命人去抵押,就预告我这个府里头就已经被掏空了,我要靠典当度日了。所以你看凤姐她就会这样来应对宫里的太监,所以有的评论者,就把这个细节拿出来评论的时候,就说,弱国的使者若能这样对付,贪得无厌的强国,也算得上“不辱使命”了。就说,凤姐她这个人她还真具有当“外交使节”、“公关经理”这样的一种潜能。

(二)、善于察言观色,辨风测向

我们觉得,凤姐常常像一个高明的心理学家,她非常善于察言观色,辨风测向。常常是这样的,对方还没有说出口呢,她已经猜到了;对方刚说呢,她已经办了。这种例子是很多的。你看看,一出场,林黛玉刚进府,那么王夫人说,是不是应该去拿一匹料子出来,给你妹妹做做衣裳?王熙凤怎么说?“我早都预备下了。”其实,这个地方,脂砚斋有一个评,他说:“其实阿凤并没有。”给林黛玉做衣服这件事并没有--“她是机变欺人。”但是王夫人就点头,就相信了。脂批说:“说明凤姐欺人成功。”那么像这类的例子,是多得很。比如,大观园诗社起来,探春这里刚刚出口,说:“凤姐姐,我们想请你做个监社御史。”探春这里刚出口,凤姐马上就猜到,你们是缺个“进钱的铜商”,你们想必是要赞助了,是不是?那么她说,我明儿立刻上任,我走马上任放下五十两银子,给你们会社慢慢做东道。就是说,你这边刚刚说,她那里早就猜到了,那么大家都笑起来。所以李纨说:“你真真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说凤姐“通体透亮”。那么凤姐在这种揣测对方的心理,善于察言观色,像我们刚才举的那些,还是一些比较平常的。那么有的时候,她还可以一百八十度地大转弯,同一件事,原来这样说,后来又那样说,但是她都说得入情在理,十分动听。

这个例子可以举邢夫人要讨鸳鸯,那么先来找凤姐商议。邢夫人说,老爷想讨鸳鸯做妾,那么就是把这件事先跟凤姐说,凤姐一听,她就连忙回说,她说:“别去碰这个钉子!”她脱口而出,她说:“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成,何况老爷放着身子不保养,官也不好生做。”就劝告邢夫人,说:“太太别恼,我是不敢去的。明放着不中用,反招出没意思来。”她先这样说,觉得这个事情根本是不行的,但是邢夫人一点也听不进去,不仅听不进去,反而冷笑,说:“大家子三房四妾都使得,这么花白胡子的一个儿子来……”,意思说,要个妾有什么不可以!她说:“老太太也未必驳回。”反而埋怨凤姐,说:“我还没有说,你就先派我不是。”凤姐听了邢夫人这话,知道邢夫人是听不进去,邢夫人“左性”大发。邢夫人这个人,大家知道,也是一个倒三不着两的人,凤姐就知道,刚才那番话全不对路,所以她立刻掉头转向,改换话锋,连忙赔笑,又说出一番话来。她怎么说呢?她说:“太太说得极是。我能活了多大,我知道什么轻重?想来父母跟前,别说是一个丫头,就是那么大的活宝贝,不给老爷给谁?”而且她举出一个例子,因为贾琏是贾赦、邢夫人的儿子嘛,她说:“琏二爷有了不是,老爷太太恨得那样,及至见了面,仍旧拿心爱的东西赏他。”就是说,老爷、太太待贾琏,父母待儿子是这样,如今老太太待老爷自然也是那样了。你看,她这个出语何等现成!而且何等有说服力!所以,当时邢夫人一听,立刻转怒为喜,立刻就欢喜起来。所以,同样一件事,同一件贾赦要讨鸳鸯这件事,一正一反,两番说辞,居然都能说得通情达理,动听入耳,而且都不露痕迹。那么像这样顺应对方的心理,能够急转直下,像这样一种本领,我们在《红楼梦》里面,只有在凤姐身上可以看得到。

(三)、卓越的管理才能

《红楼梦》里头有关贾府非常著名的情节,是“协理宁国府”,这是小说用浓墨重彩来写的所谓“阿凤正传”,凤姐是受命于危乱之际,就是对于宁府这个积重难返的局面,一上来就理清头绪,抓住要害,立刻找出宁府的五大弊端,第一件,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诿;第三件,需要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凤姐上来以后,都踩到点子上,对症施治,责任到人,立下规则,赏罚分明,而且自己是不辞劳苦,亲临督察,而且是过失不饶,惩一儆百。短时间的管理,宁府一切井然有序!

可惜这样一位优秀的人才在当时的社会最后只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王熙凤的语言艺术王熙凤是《红楼梦》的主角,这一点周汝昌先生说的明白:“对话中所涉及的人物虽多,重点却只有两个:一是宝玉,一是凤姐”。《红楼梦》问世以来,在红学史上,对凤姐的研究及各种评语是非常多的。无论在《红楼梦》书里,或是书外,都是受评论最多的一个,遭人褒贬,亦赞亦咒。

在书里头,上自老祖宗,下至小厮头儿及所熟知她的,莫不对她都有评语。在第三回中贾母在王熙凤一出场的时候,就像我们介绍了凤姐,她说:“他是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收他‘凤辣子’就是”。“凤辣子”是贾母对凤姐的一种昵称,一种爱称吧,这足见凤姐在这位老祖宗眼中的地位了。秦可卿这位素与凤姐交好的少奶奶也对凤姐有评语,即在第十三回中凤姐在梦中听到的:“婶婶你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脂粉队里的英雄”凤姐称得起。在长辈及平辈人的心中对凤姐是这样一种评语,那么在低下人及外人的眼中凤姐又是怎样的呢?这里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一个是大家所非常熟悉的就是兴儿的评语:“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有一大段,可以代表贾府里面那些下人的民意。都总管来升的评语更是精辟:“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从这两个例子我们便看出凤姐在低下人心中的位置。还有陪房周瑞家的,她对凤姐也有一些评语,她说:“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她不过……。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另外对于外人对凤姐的评语,我们可以举第二回中冷子兴的话:“说模样又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还有一此在心里头以凤姐也有一些评议。如,黛玉进贾府,凤姐出场“未写其形,先使闻声。”黛玉不禁纳罕“这引起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她虽没有说出口,她就觉得有点纳罕,有点奇怪。这些无论就出来的还是不说出来的,都说明凤姐这个人物在《红楼梦》里面都议论很多的。人们把她与曹操相比,认为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把凤姐叫做“女曹操”,“胭脂虎”。凤姐这个人物是《红楼梦》里的支柱,如果把她从中抽掉,那么《红楼梦》的艺术结构就要坍塌。就如王昆仑先生在他的《红楼梦人物论》中《论凤姐》中所说的“《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大抵通过这几句话我们也知凤姐在全书中的作用了。

上述语言我们大体介绍了王熙凤其人,接下来我们重点要讨论的是王熙凤的语言艺术。“口才与威势是作战的武器”,谈王熙凤的语言我们可以借用书中第五十四回中的一个词—“刚口”在这里指的是王熙凤的口才,说书艺术虽然是对凤姐的吹捧,但也可见王熙凤的口才,这并非空穴来风,王熙凤确确实实当之无愧的。不仅说书艺人对王熙凤的语言才能、口才、自愧不如。在外人眼中更是佩服王熙凤的言谈:如上面所举的第二回的例子,冷子兴说“言谈又爽利”,第六回周瑞家的向刘姥姥所介绍的“……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她不过。”从二人口中方知凤姐好刚口,再如第四十五回,李纨清凤姐入诗社做监察,凤姐便说出一番长话来,不怪李纨说她:“你们听听,说的好不好?把他会说话的!”第三十六回,凤姐向王夫人说月例的事,薛姨妈笑说:“只听凤丫头的嘴,到像倒了核桃车子似的,只听他的帐也清楚,理也公道。”可见凤姐既能事又能言。老祖宗又是怎样评凤姐的呢?“这猴儿惯的不得了,只管拿我取笑起来,恨的我撕你那油嘴。”从“猴儿”“泼皮破落户儿”“凤辣子”等称呼中可见贾母对凤姐的喜爱。“油嘴”虽是嬉闹之语,但也从一方面说明对凤姐口才的肯定。

接下来我们来看王熙凤的语言本身,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是凤姐本人的话风。在第二十七回,凤姐曾经很赞赏一个小丫头,叫红玉。这个小丫头把什么奶奶爷爷一大堆四五门子的话,说得齐全,说得利落,凤姐就很赞成,她说,我就喜欢这样子,她说,我就喜欢“声口简断”的,不喜欢哼哼唧唧的。其实,这也是凤姐本人的话风,凤姐的话风,你看她一出场,从凤姐一出场开始:“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还有像凤姐去劝架,跟宝、黛劝架,说:“黄莺抓住鹞子的脚,都扣了环了。”这都是凤姐的语言,就说:“我要不入大观园花几个钱,我不入社,我不成了大观园的反叛了?”这就是凤姐的话风,包括联诗的起句“一夜北风紧”,这个话虽然浅,但并不俗。反而更显大气。

其次,我们说,会说话不等于就是会耍嘴皮子。像我们今天说,什么什么人的嘴很贫,嘴很油,并不是说,他会说话,并不是说,他很有语言的才能。反而对这个人带有一种贬意和讽刺的意味。王熙凤的这种会说话,即“言谈极爽利”,是和“心机极深细”,是密不可分的。第十四回,脂砚斋评中说“写秦死之胜,贾珍之奢,实是却写得一个凤姐”。又说“写凤姐之珍贵,写凤姐之英气,写凤姐之声势,写凤姐之心机,写凤姐之骄大”。而所有这些在凤姐的语言中都有所体现。在凤姐料理宁国府之前,都总管来升便评价这位管事的二奶奶“……倘或他来支取东西,或是说话,我们须要比往日小心些。每日大家早来晚散,宁可辛苦这一个月,过后再歇着,不要把老脸丢了。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可见凤姐威势,但凤姐确实“才高八斗”,能担当此重任。再看她与来升媳妇的对话“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脂砚斋旁批此句“先站地步”,这话说得极好,意思是“我先把丑话说在前头,你们若不听,怨不得我惩罚你们了。”另外还有“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还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才行。”“不要说”、“原是这样的话”写出凤姐要破尽痼弊根底,首先,她先摆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以及气势,引出后面“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此话说的很是。又如还是在这一回中,凤姐吩咐完干事的人工作后,又说“说不得咱们大家新棵这几日罢”,把自己与大家放在一起,是协理语气,先礼后兵是也。“你们家大爷自然会赏你们”好听之至,写出凤姐心机,真是个滑贼啊。

第三,同一件事事,别人说和凤姐说,它的效果就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效果。比如,五十四回“元宵夜宴”的时候,贾母就问,袭人为什么没有跟宝玉来啊?言下有责怪的意思,贾母不高兴。那么王夫人立马就回,说:“她妈前日没了,去世了,因有热孝,不便前头来。”贾母听了不以为然,她说:“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她还跟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奴才她没有什么个人的自由,跟了主子,一切就要以主子的意志为转移了。所以贾母在这个地方,对袭人没有跟来,她不满意。那么王夫人这个解释似乎并不能令她满意,贾母觉得不以为然。凤姐听了以后,她马上接过来,解释,说出一番“三处有益”的理由来。凤姐怎么说呢?她说:“袭人没有跟来,”一则因为那个是元宵节,她说:“灯烛花炮是最耽险的”。那园子须得细心的袭人来照看;这是从安全的角度;再则“屋子里的铺盖茶水,袭人都会精心准备,宝兄弟回去睡觉,色色都是齐全的,”;三则“又可全袭人的礼”。凤姐就这样说,那么这番话,既符合主仆上下名分次序,而且更投合老太太的心理,一个,老太太很怕元宵节到处是灯火,灯花花烛,怕失火。另外,更投合了老太太疼爱孙子的心理,那么宝兄弟回去了,色色都是齐全的,袭人在屋里妥当。那么贾母听了以后就称赞,说:“这话极是,比我想得周到。”她不但不怪袭人,反而是关爱有加,反而说袭人自己在屋子里头,那么让鸳鸯,因为鸳鸯的母亲也故去了,让她们两个做伴,还说应该拿点心,拿什么给袭人吃。你看看,同是一件事,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效果。王夫人说了以后,就是这样子,那么凤姐就说出三处有益的理由。我们是讲,这个是同一件事,由于凤姐说,它就有不同的效果。

“我是为了报恩才娶的她,如今家里好了,妹妹们大了,我更不会做出过河拆桥的事!”

单田芳 直视父亲的眼睛,口中说出的话掷地有声,包含着不可拒绝的坚定。

越过父亲不赞同的目光,单田芳心思逐渐飘远,他依旧清晰地记得那一段灰暗的日子里,一个充满温暖和力量的身影推开了那一扇厚重的门扉,如同炙热的阳光一般照入单田芳的生活。

为了回馈那一份温暖,他不会推开她,也不会离开。

那是单田芳最不愿意回忆起,而又最割舍不下的经历。

1951年,单田芳的父亲 单永魁 因为交友不慎犯了包庇罪而不幸入狱,这个消息对当时有 八个尚未成年孩子 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

单田芳的母亲王香桂眼看着生活无望,八个孩子的生存问题逐渐成为她心头萦绕挥散不去的噩梦。终于, 有一天她借演出的名义狠下心永远走出了这个家,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意识到母亲再也不会回来之后,单田芳原本的生活开始变得一团糟。

在单田芳的父亲还未入狱之前,他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子,被寄予了极高的厚望,家务事单田芳极少插手,而在家中翻天覆地的变化之下,他不得已开始照顾起妹妹的起居。

面对生活给予的重击,单田芳来不及自怨自艾,生活的重压压得他已经喘不过气。

某天深夜,单田芳倚靠着窗,感受着一阵阵冷风从缝隙里鼓了进来,将自己一腔热情吹得七零八落,感受自己的梦想在现实的狂风中折了枝。

他颤抖着微微端坐起来,点亮了火折子,火焰在静谧的空间里微弱地跳动着,照映在他沉默的面庞上,他拿出了录取通知书,上面赫然几个大字—— 东北工学院。

看着那几个大字,他轻轻地用手指在上面来回抚摸,似乎下定了某种决心,他毅然将录取通知书点了火舌,看着火苗慢慢扩大,带着他的梦想,如同一场绚烂的烟火,等烟火燃尽,一点点化为乌有。

他眼中的亮光逐渐熄灭,四周温暖的亮光开始变得阴冷灰暗。不知在原地驻足了多久,直到四肢开始僵硬,单田芳微微动了动身子,才抬脚离开。 身后,那个穿白大褂带听诊器的他,慢慢地颓了颜色。

母亲唱大鼓, 亲是弦师,单田芳从小跟着父母亲巡演,经常做的事情便是拿着箩筐在演出结束之后朝观众们讨个赏。

“‘捧场了捧场了’,就这么喊。人家爱给就给,不给钱也没辙。当时我心里觉着这跟要饭也没啥区别啊,我可不愿干这个。”后来单田芳回忆起自己的幼时如是说。

为了不看他人脸色,不步父母的后尘,单田芳立志成为一名医生。

而如今在这样的梦想破灭之后,单田芳一度陷入了绝望。

最终,迫不得已,他还是决定去学艺

做了这样的决定之后意味着单田芳要从一个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变成一个“说书人”。终究走上了幼时最不想走的路。

事情在在那一道倩丽的身影出现之后开始发生了转折,单田芳或许也没有想到,他会为了这一段时光而追逐终生。

王全桂作为单田芳母亲的徒弟,怎么也没有想到眼前竟是这番景象。

不知是出于责任驱使,亦或是同情心作祟,还是情愫暗生, 之后王全桂便开始频繁地朝单家跑,上一次带的是伙食,这一次是帮忙整理家务,下次是帮忙做饭,下下次……

除此之外,王全桂还给予单田芳生活费上面的补助。王全桂看到了单田芳的努力,也欣赏着单田芳的才情。打心眼里相信单田芳日后定可以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单田芳没有拒绝王全桂的好意,而是将王全桂的付出一笔笔记在了心里面,更加努力地学习曲艺等等知识,希望有一天可以出人头地。

将二人关系更加推进一步的是单田芳的师傅李庆海,他看到了王全桂的付出,看着二人的关系自然是着急,便是充当了一回牵线的红娘。

他先去问了王全桂,王全桂对于李老先生的牵线丝毫没有半分犹豫地点头答应。

而在此前她依旧还是将单田芳的想法放在了第一位,将选择权交于他手中——只要他(单田芳)不嫌弃我年龄大,我便可以嫁。

而单田芳记挂着王全桂的恩情,一心想着报恩,便是满口应下。

两个人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在一起,而二人在一起组建家庭的事情,马上在四周邻里引起了轩然大波。

众人如何都想不明白,单田芳年轻气盛、富有才情,为何却娶了大他八岁的王全桂。

明面亦或者私底下,偶有风言风语流入单田芳的耳朵,而单田芳依旧不为所动,心中对王全桂的感激之情已经成了支柱他接着往下走的一大因素。

在这一段简单幸福的时光里,二人诞下了一儿一女,日子过得一如普通家庭一般和和美美,生活逐渐走上了正轨,单田芳终于抓住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尽管单田芳在之后晚年的采访中无数次强调那一句:

“妻子长我8岁,当初结婚是为了报恩。”

其实在无数日夜的沉淀之下,那一份感情早已经脱离了报恩二字, 超出了爱情的边界,凌驾于其之上,将二人紧紧地绑在一起。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56年,单田芳碰到了命运递给他的橄榄枝,他拥有了第一次登台演讲的机会。

单田芳深谙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兴奋、激动、紧张……

当他站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上时,他目光缓缓地扫视在下方就座伸长脖子准备听讲的人们,脑海中竟然浮现出妻子踩着脚踏车勤劳质朴的身影,相对比一开始焦躁不安的心情,此时他出奇的平静。

单田芳深呼吸一口气,将那日夜只有妻子一人看的演说重现于众人的目光之下。

恰到好处的停顿,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随着剧情多变的声线以及表情让台下的观众在讲书结束之后回味良久。

一声鼓掌划破了寂静的讲书厅,众人宛若惊醒,紧接着,如雷的掌声爆发,底下叫好声一片。

“欲听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时间成为街坊口口相传之句。

当单田芳带着猪肉鸡蛋以及面上的喜气进入家中之时,王全桂微微讶异,片刻之后便是欣喜。

这一次单田芳说书获得了四块两毛五分,相对比之前家里的收入可谓是一笔不菲的金钱。

王全桂高兴的不仅仅是生活物质上的充足,还如同明珠蒙尘的单田芳终于被拂去灰尘。

王全桂的这一生几乎都是围绕着单田芳进行的活动,她将自己最好的年华都给了单田芳,为了让丈夫无所顾忌地去完成他的曲艺演说,王全桂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从大众面前选择消失。

在外奔波讲书的单田芳也没有辜负王全桂,一片丹心向玉壶, 为着妻儿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付出一切。

单田芳发父亲出狱之后极力阻止这一段感情,认为此时红透大江南北的单田芳应该停妻另娶,比他大八岁的王全桂“配”不上单田芳。

单田芳清晰地知道,没有当时的王全桂便没有现在的单田芳。他坚定地拒绝了父亲的建议,

王全桂在听说了这一件事情之后,第一件事情不是委屈和难过,而是选择反过来安慰单田芳,让单田芳缓和与父亲之间的关系。

不同于旧时代的女性,王全桂有的是女性的温柔、包容,但是却有不输于男子的坚韧,故而她没有跌倒在坎坷的岁月中,而是可以在每次事情中冷静分析,越过坎坷,给予单田芳最好的支持。

他们的感情从来都不是单向付出,在那一段相伴而行的岁月里,二人双向奔赴,将彼此的生活融入对方,再也无法分割。

随着家里的物质越来越丰富,自己的曲艺也蒸蒸日上,看着自己的妻儿逐渐地过上了较好的日子,单田芳终于看到了生活的曙光。

就在他以为自己从生活带给他的苦难走出来之时,命运再次给了他一耳光。

文革爆发,人人自危,说书的单田芳却是众矢之的,成为了批判对象。

单田芳不甘心,为什么命运要如此捉弄他,将他来之不易的成果毁于一旦?他渐渐产生些许消沉,消沉中有怨、也不甘心,但却不得全盘接受这颠沛流离的生活。

日日夜夜的忧思以及心中的邪火郁结让单田芳的嗓子哑了,牙也落没了,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王全桂看在眼里,急在心中。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此时最好的做法便是陪伴。她将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用温暖和陪伴和单田芳度过这一段岁月。

想到自己还有一个家庭,单田芳强压下多日的苦闷,再次站在台上,已全然是不同的心境。

他带着满口的假牙,沙哑的声音宛若饱经沧桑的老妪,将那些前尘往事一并道来,在场之人无不为那道嘶哑的嗓音所着迷。 而今后,单田芳拥有了自己独一无二、极具吸引力的嘶哑嗓音。

单田芳已经学会了咬牙不甘屈服于这多舛的命运。

1969年4月,单田芳被流放到乡下,不得已和妻子和自己的儿女分离,忍着自己的思念心切,单田芳心知,面对局势的不可抗,他如果回去连累的便是自己的妻儿。

满腔热血苦于无处发泄,单田芳选择辗转于多个城市,将自己埋名于芸芸众生之中,四年的时间,单田芳感觉如同过了一个世纪般长远。

这四年里,他见惯了人生百态,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而王全桂心系自己的丈夫,风里雨里四年如一日地来回于城市和乡镇之间,给予单田芳经济和物质上的需求。

他阅尽千帆,洗尽铅华。老天或许便是要让单田芳脱胎换骨再大放异彩,四年,不多不少,刚刚好。

1978年,文革逐渐落下了帷幕,单田芳恢复了名誉,这便意味着,他可以重新站在众人的目光之下,在评书的舞台继续大放华彩。

在单田芳认为好日子终于到临,准备和家庭一起迎接这黎明的时光之时,王全桂却病了。

当演出回来的单田芳看到面色铁青、毫无生气瘫倒在地上的王全桂,一时间恐慌、害怕袭上心头。

在生老病死面前,人的一切活动都显得如此渺小,单田芳眼见得科室门口的绿灯转为红灯,仿佛又是回到了幼时,面对那一抹红色,无奈而凄凉的情绪袭上了他的心头。

不同于幼时,这次他再也没有力量去对抗和挽回。

后来的某一日清晨, 当电话那一头儿子说出“妈走了” 那一句话之时,单田芳沉默了好久,他尝试蠕动嘴唇,想要说出只字片语,出口的是一片无言。

电话中因为死一般的沉默,使得医院那一头传来的哽咽声更为清晰。

单田芳感觉自己浑身的温度一点点凉了下来,知道这样的结果迟早要承受,但是当最后的结果赤裸裸地摆在他面前,他竟没有勇气面对。

“低调处理,一切从简……不必通知街坊邻居。”

说这句话不知道花去了单田芳多大的力气,怕自己的情绪控制不住,单田芳颤抖着挂了通话键。

挂了电话,妻子长达40年的陪伴在他脑海中如同走马灯一样闪过,那一帧帧,都是她温柔,包容,坚毅的眉眼。

好像一直以来支撑着自己的力量被抽走一半,单田芳第一次感到空虚,他环顾四周,明白空荡荡的家里再也不会有那一道质朴温暖的身影之时,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出来,他不由得痛声哭泣。

王全桂来世间这一趟,似乎就是为着单田芳而来,她的任务便是陪着单田芳走过这几段灰暗的人生,而在任务完成了之后,她便闭了眼,安心的离去。

单田芳是遗憾的,当家庭可以真正意义上的过上好日子,她却不在了,为了他劳累了一生的王全桂,到最后也没有享受到人生的甜便撒手尘寰。

单田芳也是痛苦的,在与妻子的日日相处之中,那份感情已经超越了报恩。或许他不曾发现冥冥之中,早已经对妻子感情深厚。

“我和妻子全桂相处了几十年,可以说风雨同舟,她对我的照顾和对家庭所作的贡献是一般妻子很难做到的。她走时,我甚至不知道生活应该怎样继续。” 在之后接受采访之时,回忆起这一段痛彻心扉的时光,单田芳眼中划过复杂的情绪。

单田芳没有再娶,无论是在王全桂生前,还是在她过世之后,这38年的相处,已经可以温暖他今后的余生,支撑他自己一个人,连带着王全桂的那一份一起走下去。 整整38年,单田芳将用往后26年来回忆。

王全桂是幸运的,她没有过人的才气,也没有美丽的容颜,更是没有显赫的背景,但是却是让单田芳念念不忘了余生。

单田芳亦是幸运的,在踽踽独行的岁月里遇到了不离不弃相伴一生的人。

后来,单田芳名誉加身,成了家喻户晓的“国嘴”,他铸就了中国说书的艺术大厦。

但是单田芳没有让名誉花了自己的眼睛,他更加专注于曲艺的研究之中,在精妙绝伦的演出之后,转身将那功与名抛在身后。

  “评书”之评是什么意思呢?张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桥》里说:“评者,论也,以古事而今说,再加以评论,谓之评书。”评书因地区不同而名称各异。北方叫做评书;江浙一带以及福州叫做评话;湖北、四川等地仍叫做评书。

  评书是古老的艺术,历史渊源流长。据《墨子·耕柱》篇载云:“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

  这里说“说书”并不是指说唱艺术,不便作为评书的源头。

  优孟、优旃、淳于髡等古代“俳优”的劝谏活动,其中就有说故事的,可以看做构成“说话”艺术的重要因素。

  隋代笑话大王侯白所说的故事,明显地孕育着评书的因素。

  到了明代,北方评书已臻于成熟。从那时起,评书的发展过程出现了四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在明末清初。那时,评书名家辈出,柳敬亭是其中的佼佼者。关于他的生平经历,沈龙翔《柳敬亭传》载云:

  “敬亭名逢春,字敬亭,面多麻,人皆以柳麻子呼之。本姓曹,泰州曹家庄人也。李公三才开府泰州,缉地方不法,长吏以逢春应,时年十七八岁一恶少耳。开府轻其罪,乃出亡,云泰兴,佣于某,久之意不乐,遂去。游四方,至宁国,醉卧敬亭山下,垂柳拂其身,遂慨然曰:‘吾今姓柳矣,即号敬亭可乎?’于是名逢春,号敬亭焉。偶闻市中说弹词,心好之,辄习其说,遂以说闻。”

  这里的“说弹词”其实就是说书,因此,柳敬亭后来被誉为大说书家。他从师莫后光,颇得真传,擅长说《水浒》、《三国演义》、《精忠岳传》等,技艺卓绝,炉火纯青。周容《春酒堂文集·杂忆七传柳敬亭》载云:“癸巳借敬亭于虞山,听其说数目,见汉壮缪,见唐李郭,见宋鄂、蕲二王,剑戟刀槊,钲鼓起伏,髑髅模糊,跳掷绕座,四壁阴风旋不已,予发肃然指,几欲下拜,不见敬亭。”

  在观众眼前,但见说书人物,不见说书艺人,像莫后光说的:“听者倘然若有见焉;其竟也,恤然若有亡焉。”说书说到这般境界,可谓出神入化。

  敬亭之后,虽无敬亭,却有他培植的桃李,其中应该一提的是承前启后的评书名家王鸿兴。据传,王鸿兴之后有所谓“三臣、五亮、九茂、十八奎”之说。

  第二次高潮在清末民初。代表人物有号称评书大王的双厚坪。

  双厚坪,生年不可考,卒于1926年,满族人,艺名双文星。与戏界大王谭鑫培、鼓界大王刘宝全并称“三绝”。

  双厚坪所会书目甚多,最拿手的是《隋唐》、《水浒》、《封神榜》、《济公传》。他的艺术风格细腻、风趣、透僻、生动,最善于描绘细节,于细微处显神奇。尤以刻画人物见长。他说《隋唐》,说到秦琼发配到北平,遇见姑母,把他们之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艺术功底极为深厚。

  第三次高潮,30~40年代。代表人物有王杰魁、连阔如、陈士和等。

  王杰魁(1874~1960),青年时代就开始在北京说评书,渐渐享名。他最拿手的书目是《七侠五义》。如果说,评书以细腻为艺术风格特色,那么,王杰魁则是细中又细。他说书,吐字慢,像在拉长音,娓娓说来,别具艺术魅力。又善于使用“变口”,用不同的方音刻画人物。

  连阔如(1902~1971),满族人,早年从师李杰恩学说《西汉》,后来又向张诚斌学说《东流》。抗日战争前即以《东汉》享名。《三请姚期》、《马武大闹武科场》、《战昆明》等片断最为精彩。他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特别是吸取京剧的表演技巧,丰富了评书的表现力。他的说功、做功、打功都有独到之处,尤其是摹拟马跑、马嘶,堪称一绝。

  第四次高潮,是50年代以来。这时,涌现了一批技艺精湛、深受欢迎的评书演员,如陈荫荣、袁阔成、李鑫茌、姜存瑞、田连元等。他们各有特色,陈荫荣表演细腻、逼真,尤擅运用典故,李鑫茌艺术功力深厚,表演细腻、平和,而袁阔成则是热闹火炽、幽默风趣。

  评书艺术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一劫,中断达十年之久。粉碎“四人帮”之后,刘兰芳的《岳飞传》一炮打响,先后有数十家电台竞相转播,形成了风靡全国的“岳飞传热”。刘兰芳嗓音洪亮,吐字清楚,语言流畅,气势雄浑,感情充沛,风趣幽默。

  以刘兰芳《岳飞传》为突破口,评书艺术得以迅速复苏。不论传统评书,还是新编评书,都获得空前的发展,评书园地呈现了百花吐艳的动人风貌。

  下面再谈一谈评书的艺术结构内容。评书的艺术结构十分丰富,这里只说说“梁子”、“扣子”以及剪裁艺术。

  所谓“梁子”,就是旧时评书艺人手里类似提纲的底本。根据“梁子”说书,曲艺术语叫“匝”或“跑梁子”。新编评书大抵是先有文学脚本,然后排练演出。虽不排斥即兴式的“现挂”,但文学脚本与实际演出内容出入不大。旧时说评书的情形有所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由师承关系口传心授得来的,曲艺术语叫做“道儿活”;另一类型是由文学著作发展而成的,曲艺术语叫做“墨刻儿”。不论“道儿活”还是“墨刻儿”,都可能有“梁子”,即专门供艺人说书时使用的提纲式的底本。

  随着时代变迁和评书艺术的发展,新编评书大抵都有了文学脚本,“梁子”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跑“梁子”所体现的“匝”的功夫却仍有一定的现实作用。不论文学脚本多么严谨和完备,评书表演中的即兴发挥仍是不可缺少的。它反映了口头文学艺术的变异性,如果一位评书演员熟谙跑“梁子”的技巧,将大有裨益。

  评书的情节由大大小小的单元组成。曲艺术语称大的单元为“坨子”,如《水浒》里有关武松、宋江等几个十回书,俗称“武十回”、“宋十回”,就属于“坨子”。小单元称作“回目”,即演员说的“当日书”,如“赤壁之战”里的“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蒋干盗书”、“草船借箭”、“阚泽下书”、“庞统献计”、“孔明看病”、“借东风”、“华容道”等。有时一个“回目”也不见得当天说完,其中又可以包括若干小的“回目”。如“武十回”里的大“回目”“杀嫂”又包括“武二回家”、“武大显魂”、“告状”、“杀嫂”、“怨兄”等几个小“回目”。“回目”之间扣子连接。譬如《朱元璋演义》五十一回《逛滁州太量探军情,布阵迷元帅攻心术》里说到脱脱看练把式,觉得此人真有本事,顿生爱将之意,正待上前,结尾处拴了“扣子”:

  脱脱一看,正是个好机会,我去跟他们爷儿俩商量商量,脱脱想罢,刚要往把式场里边走,忽然身后有人往前一挤,说了声:“慢走!”他回头一看,惊叫道:“哎呀,不好!”欲知后面来者何人,且看下回。

  脱脱大声惊叫,说明来者不善,逗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只好“且看下回”,可是,“他扭头一看,原来是刚才在当铺门口把算卦先生带走的那个老头”。“扣子”解开,就接着往下说。

  “扣子”有大有小,每个“回目”里“扣子”常常不止一个。大“扣子”可以贯穿到底,小“扣子”俯拾皆是。评书《王者》的大“扣子”是60万两饷银的下落和巡抚、州佐的命运,贯穿着整段评书。其中较为重要的“扣子”有庙里失银,巡抚限期追回银子,进山见到王者,持函复命,再次寻找王者,巡抚丧命。每一个“扣子”都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又环环相扣,步步发展,构成曲折多变,摇曳多姿的情节。有些“扣子”并非出自情节,也可以语言叙述引起悬念。

  评书讲究剪裁艺术。什么“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张嘴难说两家话”,“剪断接说”,“有话即长,无话即短”,“无巧不成书”,“说时迟,那时快”,这此些评书术语都是多年积累的艺术经验的概括。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张嘴难说两家话”,都属于处理头绪和线索的剪裁方法。评书里的人物、情节、线索常常不止一个,为了便于叙述,必须分清先后顺序,轻重缓急,用这类剪裁方法加以处理。“各表一枝”的“枝”应当是大情节的枝杈,至少两个,多则不限,说完一个,再说一个,可以解决头绪纷繁的问题,而从积极意义看,则解决了时间错落和空间转移的问题。

  “剪断接说”,又称“剪短截说”、“简短捷说”,属于省略的剪裁手法。“有话即长,无话即短”的“话”,不是“说话”的意思,而是“故事”的意思。“一路无话”,“一夜无话”的“无话”就是“没有故事”的意思,也是省略的剪裁手法。如评书《向杲》里的一段:

  波斯一听向晟兄弟是那么知理,心里自然格外的喜欢,当天就规定好了迎娶的日子,其实一千两银子哪行?波斯把自己积下来的钱,全都加在一块儿,这才够了身价的数目。银子交给了领家妈妈之后,又拿出了若干钱给跟人、唱手、伙计的,就这么一说哇,波斯光光彩彩,欢欢喜喜的离开院了。简短捷说吧,波斯成了向晟的妻子,已经有两三个月了。

  《岳飞传》第六回《枪挑小梁王》说到小梁王柴桂在武科场耀武扬威,有这么一段:

  杨再兴这一败走,科场的举子更议论了:“这小子使的是宝刀,削铜剁铁,切金断玉,一般兵器不行。”你捅我,我捅你,都自己掂量自己,不行,别给人家凑数。另外,柴桂现在玩命了,叫他伤了白伤。

  剪断截说,小梁王柴桂连胜五杰,威震科场。等他再叫阵,科场上鸦雀无声,没人答言。

  这两处“剪断接说”虽然都是省略手法,但也略有不同,前者着重于时间的跳跃性,在向晟与波斯结婚后的两三个月里,没有什么事可讲,因而一笔带过。后者则着重于情节的跳跃性。小梁王打败杨再兴之后,武科场里并非没什么事,而是发生了“小梁王柴桂连败五杰”的故事,如果一一写来,艺术上雷同,索然无味,不如省略。有故事之处多说,没有故事之处尽量节省笔墨,是这一剪截手法的要领。

  “无巧不成书”,此属误会手法。就是把具有偶然性的因素编织在一起,构成富于变化,饶有情趣的情节。如评书《向杲》里的一段:

  向晟就在这个地方来回地遛:由北头遛到南头,再由南头转回来往北遛,每天就这在这地方转着。等走到庄公子住的胡同儿,自己就微微的探身往里看看,走到这儿就掉脸往里瞧瞧。他是每天如此,说话,可就有这么四五天的功夫了。

  事有凑巧,这天向晟在胡同口儿外来回遛着,正赶上庄公子的管家买好,这小子也不知出去买什么去了,提着一包东西从外边回来。刚要进胡同啊,一眼就瞧见向晟了。

  向晟在庄公子住的胡同外边来回遛,是一件事情;庄公子的管家买好从外面回来,是另外一件事情。两件事情碰到一起,庄公子管家买好就瞧见了向晟,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寓必然于偶然,就是“无巧不成书”的“巧”。只有偶然性而没有必然性,则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只有必然性而没有偶然性,平铺直叙而已。俗语说的“哪壶不开提哪壶”,当然蕴含着一个“巧”字;其实,“哪壶开了提哪壶”,也蕴含着一个“巧”字。正确地把握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就能充分发挥“无巧不成书”的效用。

  “说时迟,那时快。”评书《头请姚期》里说到邳彤跟姚期交手有那么一段:

  只见邳彤催马拧枪奔了姚期,抖枪就扎,枪尖直奔姚期的哽嗓咽喉,姚期也不躲不闪,“蹲裆骑马式”往那儿一蹲,左胳膊往前一伸,左手握拳,右手的鞭搭在左胳膊腕上,使了个“霸王亮甲式”。刘秀在旁边儿这份儿着急啊!心说:“糟了!这是什么把式?‘狗熊耍扁担——挨揍的把式’啊!甭说邳彤用枪扎啊,就是人家用马一冲一撞也受不了啊!完了!姚皇兄非丧命在邳彤的枪下不可!”说时迟,那时快,眼瞧着邳彤的枪真扎来了,刘秀“哎哟”一声:“姚皇兄性命休矣!”一闭眼,准知道这回姚期完了。邳彤手中枪扎过来也藏着招哪,姚期要是让扎,那他就真扎呗;要是不让,那就抽枪变招。可是,姚期他真不躲不闪,那邳彤还真不扎,扎枪恶狠狠地奔了姚期,眼瞧着就要扎上了,姚期不躲是不躲,稳如泰山;要躲,急如风,快如电,“唰”的一声,两条腿就并到一处啦,往右边稍微一躲,邳彤的枪就扎空了!

  邳彤大枪一扎,姚期巧妙一闪,间不容发,“那时快”嘛。但演员说到这儿,必须拉长时间,慢慢地把事情说个一清二楚,“说时迟”嘛!只有如此,才有助于渲染紧张气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她是《大宅门》里风情万种、敢爱敢恨的杨九红,也是《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千娇百媚、恃宠而骄的三姨太梅珊。

由于饰演了不同的姨太太角色,观众亲切称她为“姨太太专业户”。

她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江南美人——何赛飞。

何赛飞学戏曲出身,她主演了越剧**《五女拜寿》《红楼梦》等经典影片,还被邓颖超亲自邀请到家里做客。

从舞台到荧幕,何赛飞演技百变,不论是古装剧里倾国倾城的美人,还是生活剧里家长里短的婆婆和妈妈,她对角色的把握都游刃有余。

事业有成的何赛飞,从小就很苦,她在单亲家庭长大,父亲为了抚养她终生未娶。

幸运的是她找到一个好老公,嫁给了初恋,结婚34年,恩爱不减当年。

何赛飞说: “我有今天的一切,要感谢我的父亲和我先生,正是这两个男人的支持,让我走到今天。”

然而,在何赛飞事业刚有成就时,父亲因病去世,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何赛飞永久的遗憾。

01

1983年春天,正在上课的何赛飞听同学说班主任病了,下课后,她提了点水果,去看望老师。

来到老师家里,得知老师的病好多了,何赛飞转身准备走了。

老师留何赛飞吃饭,何赛飞听从老师的挽留,决定吃过饭再回学校。

也正是这顿饭,为何赛飞安排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老师正在做饭,何赛飞一个人在客厅坐着,突然她瞄见墙上相框里的全家福,除了老师和爱人外,还有她家四个儿子。

何赛飞突然有个感觉,自己有可能会和老师成为一家人。

果然,这顿饭后,老师再次邀请何赛飞去家里吃饭,这次,饭桌上多了一个人——老师的二儿子杨楠。

杨楠比何赛飞大六岁,他一见清丽又活泼的何赛飞便心生好感,何赛飞对英俊帅气又稳重的杨楠也颇有好感。

自这次会面之后,杨楠经常去学校找何赛飞,邀请她去家里做客,或是说自己妈妈有什么事要找何赛飞。

杨楠的目的再明显不过——他喜欢何赛飞。

老师和蔼可亲,何赛飞很小时候父母离婚,她觉得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眼前的杨楠性子温和,看着忠厚老实。这样的家庭,想必不会错。

何赛飞答应了杨楠的追求。

随着两人了解的加深,两颗年轻的心,慢慢贴合在一起。

02

先前,杨楠也从妈妈那里了解到何赛飞的一些情况,知道她很小时妈妈就走了,她跟着爸爸一起生活。

妈妈对这个乖巧灵秀的学生很是喜爱,她学习刻苦认真,性子平和又不失活泼。

而两个人在一起之后,杨楠对何赛飞又多了一丝心疼。

何赛飞的父亲,原本是市里文化局的干部,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被下放到舟山岱山县,成为一名渔民。

何赛飞姐妹三人就出生在岱山县一个小小的渔岛上,她排行老二。

特殊年代改变了很多人和事。从何赛飞有记忆起,父母便经常为了很小的事吵架。

到五岁这年,父母离婚,何赛飞跟着爸爸,开始了单亲家庭的生活。

家里没个女人,一个大男人,要照顾一个五岁的女儿,总不是件易事。

好在爸爸手非常巧,他不仅会买来布料,自己照着服装店衣服的样子,为何赛飞缝制漂亮的衣服。

还会用中草药治一些小伤痛,平时哪里磕着碰着,练功受伤,都是父亲弄了何赛飞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草药来。

父亲神奇的手,总是药到病除。

父女俩相依为命的孤苦日子里,唯一让何赛飞感到快乐的,是父亲经常在家里拉三弦,说书。

父亲神情专注,似有满腹才情,唯一的听众,只有自己的女儿。

除此之外,父亲有空时,还会在家里练拳,舞动棍棒。

在小小的何赛飞眼里,父亲无所不能。

得知女儿也喜欢戏曲,父亲很高兴,省吃俭用请来老师专门教。何赛飞也很争气,20岁这年便考上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也认识了杨楠。

父亲对这个未来的女婿很满意,辛苦多年,为了照顾女儿,他一直没有再娶,只要女儿幸福,便是他最大的心愿。

然而,还没等到何赛飞结婚生子,一场变故,让她彻底失去了父亲。

03

1984年,团里挑选演员,准备筹拍越剧**《五女拜寿》。

刻苦好学,能力突出的何赛飞,被团里挑中饰演翠云这个角色。

然而就在**拍摄期间,父亲突然生病了。

这边**已经开拍,家里父亲也需要人照顾,何赛飞分身乏力,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此时杨楠走到何赛飞身边, “男朋友此时不用何时用?一切交给我吧,你放心去拍**。” 一句话减轻了何赛飞的顾虑。

虽然都是唱越剧,但毕竟**的表现形式和舞台表现形式完全不一样。那段时间,何赛飞边拍边适应,心里还挂念着生病的父亲。

好在杨楠非常积极主动,他带着何父去医院,跑前跑后拿药、递单子。

何父住院期间,杨楠向单位请假,24小时衣不解带守护在病床前。

他给老人喂饭,擦洗身子,细心又周到,同病房的病友都以为这是亲儿子。

对杨楠的帮助,何赛飞心里非常感激,拍摄间隙一有空,她便回到病房,和杨楠一起照顾父亲。

然而父亲病太重,几个月后还是去世了。

那段时间,何赛飞精神恍惚,世上唯一的、最亲的人去世了。

第二年,何赛飞凭着《五女拜寿》获得了小百花奖优秀戏曲片女主角奖,邓颖超非常喜欢这部影片,还将何赛飞等几个主演,邀请到家里做客。

对演员来说,这是无上的荣光。可惜这一切,父亲永远看不到了。

自己事业刚有点成就,还没能让父亲享福,他就永远地离开了,这成为何赛飞心里永久的遗憾。

04

父亲去世,在何赛飞最悲痛的那段时间里,杨楠一直陪在身边,尽自己所能安慰她,开导她。

杨楠更是经常带何赛飞来自己家里吃饭,让她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他用实际行动向何赛飞表白 :“父亲去世了,你还有我。有我,就有你的家。”

杨楠的体贴入微,让何赛飞的思念、愧疚之情稍微减轻一些,她再次投入工作,用忙碌来缓解丧亲之痛。

《五女拜寿》取得空前成功,何赛飞在团里的地位越来越不可替代,她又参演了**《红楼梦》,饰演了超凡出尘的妙玉。

等演完妙玉,何赛飞终于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制作——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

在这部影片里,何赛飞饰演了三姨太梅珊。

梅珊是个悲剧人物,她唱戏出身,因声音婉转容貌清丽又娇媚可人,被陈府老爷收为三姨太。

乱世飘萍的女戏子,本以为做了姨太太就是自己最终的归宿,没想到却成为自己一生的牢笼。

梅珊云袖翻飞,飞不出这高墙大院;歌声如泣如诉,诉不尽平生悲凉。

那段时间,何赛飞把自己完全沉浸入梅珊的命运里,表演得入木三分。

每一滴汗水都不会白流。《大红灯笼高高挂》上映后获奖无数,何赛飞也终于凭着这个角色,从戏曲舞台正式走到了大荧幕。

她说: “演完这个角色,耗尽我全部心血,像跟着角色过完了一生。”

影片拍摄结束,何赛飞像被掏空一样,她病了好几个月,杨楠一直陪在身边,尽心尽力照顾。

05

结婚之时,何赛飞演艺事业刚步入正轨,她不想太早生孩子耽误了自己喜爱的事业。

何赛飞郑重其事找杨楠深谈了一次, “我知道这对你很不公平,但我请你给我几年时间,允许我事业稳定再生孩子。”

尽管父母也有早点抱孙子的心愿,但为了心爱人的事业,杨楠坚定地支持何赛飞的决定。

“我知道演戏是你的艺术生命,有艺术的滋养,你的生命才更充沛。我支持你。”

其实两人结婚时,生活还非常拮据。

没有单独的婚房,何赛飞和杨楠就跟父母住在一起。

也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只有一个组合衣柜,是公婆给的;没有钱拍婚纱照,还是结婚后有个照相馆想做广告,邀请何赛飞和杨楠去,提供了衣服、化妆等,免费帮他们拍了一张。

直到现在,这也是夫妻二人唯一的一张结婚照。

条件艰苦,杨楠觉得有些愧对何赛飞,他也非常感激何赛飞的大度、明事理。

小两口互相体谅,心里只记得对方的好,日子也慢慢好起来。

《大红灯笼高高挂》之后,何赛飞又饰演了《大宅门》里的杨九红,这也是个姨太太角色。

何赛飞凭精湛的演技,把敢爱敢恨又悲苦的杨九红诠释得非常好。至今只要提起何赛飞,大家都会想到杨九红。

演员能有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这便是最大的成就感。然而何赛飞却说 :“我知道大家很喜欢我演的姨太太,但我自己还是想有更多尝试,演一些不同于以往的角色。”

1995年,何赛飞参演了抗日战争片《敌后武工队》,凭片中小红云这个角色,何赛飞夺得当年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

从越剧到**,何赛飞终于用不俗的成绩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她也开始专心准备新的生活。

1998年,结婚第十个年头,儿子虎娃出生了,大名何啸风。

尽管是妈妈,但何赛飞坦言,自己远不如孩子爸做得好。

新手妈妈总是手忙脚乱,而杨楠多年来照顾家庭,不仅做起家务得心应手,还练就了一副好心态,他永远不急不躁,耐心带娃哄娃。

儿子出生后,何赛飞保持一年一部戏的工作量,把更多重心放在家庭。

“事业很重要,但有了儿子之后更让我知道,有了家庭的托底,事业才能更有所成。”

06

杨楠是圈外人,他的收入远不及做演员的何赛飞。但他心态很平和,并没有觉得自己赚得少就没面子,相反,他更觉得妻子不容易。

而何赛飞身处复杂多变的 娱乐 圈,入行几十年来,却从来没有任何绯闻,出污泥而不染,十分难得。

每次拿到片酬,她都主动存在杨楠名下,尽管家里名义上是何赛飞管钱,但她说“钱在我手上,但都是他在花。”

两人结婚34年来,互相信任,一直恩爱如初。

儿子今年24岁,个子早就比妈妈还高,他已经大学毕业,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近几年何赛飞没有以前那么拼了,如果没有适合的剧本,宁可不接,她更多在享受生活。

杨楠已到退休年龄,夫妻俩平时在家也过得非常充实。

现在很方便,什么都能送到家。但杨楠几十年来习惯了自己亲自去菜市场,挑选新鲜的蔬菜瓜果,他觉得,这才是自己亲手创造的生活。

生活好了,很多病是吃出来的。何赛飞杨楠夫妻俩,饮食方面却比以前更清淡。

平时五谷杂粮是主食,有段时间何赛飞血压有点高,杨楠做菜不仅少油少盐,还翻阅食谱,为妻子做出可口而又降血压的菜。

一段时间调理后,何赛飞血压一切正常,而这一切,归功于杨楠。每次何赛飞外出拍戏,杨楠一定电话叮嘱再叮嘱,要注意饮食,要留意血压。

何赛飞说: “这个老公有时像个老妈子一样,太唠叨了。”

嘴上是嗔怪,其实是幸福的斗嘴。

如今生活闲下来,何赛飞最喜欢饭后夫妻俩牵手遛弯,去附近公园散散步,和熟悉的邻居们聊几句家常。

这种接地气的生活,让大明星何赛飞,变成了生活中普通的一员。

儿子工作后,搬出去住,夫妻俩最高兴的,是每周末儿子来家吃饭。

一大早,杨楠便外出采购,买回来儿子爱吃的菜品水果,亲自动手,做上满满一桌菜。

每次儿子都吃得肚子圆,说再也不敢来家吃饭了,否则发福路上一去不复返。

杨楠则学时下流行的话说: “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

步入59岁的何赛飞,参加了央视戏曲综艺节目《角儿来了》,在台上,她教主持人李思思演戏。

不少观众感慨,不愧是戏曲专业的。何赛飞眼波流转,顾盼生辉,一举一动都很有古典韵味。

无论是身姿、仪态,还是手势、眼神,都让人觉得舒服。

雍容华贵、优雅万方,何赛飞这幸福的样子,绝对是几十年生活浸润出来的好状态。

相信她会一直幸福下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3189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0
下一篇2023-10-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