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朝皇帝短命?
因为不正当的日常作息和生活习惯。
东汉皇帝短寿早夭的现象,在当时已经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东汉末年哲学家仲长统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自己的著作《昌书》中,对其中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可惜原书失传。不过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引述了仲长统的论述。
仲长统认为“昼则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则房室输其血气。”“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气,或疾病而构精,精气薄恶,血脉不充。”
这话是说帝王将相饱食甘肥,沉迷享乐,造成身体羸弱,其子女尚未成年,早已生儿育女。后代再次重复父辈的荒*放纵。
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养护不及,势必体弱多病。自身不正当的日常作息和生活习惯,成为皇帝早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扩展资料东汉皇帝的平均寿命只有2671岁,相较之下,西汉皇帝的平均寿命达到3775岁。两者相差近12年。
十二位西汉皇帝中,有两人60岁以上,五人在40-49岁之间,昌邑王刘贺34岁,三人年龄在20-29岁之间,仅汉平帝刘衎低于20岁。
在东汉皇帝中,除婴帝刘懿外,生卒可考的有十三人。刘秀终年63岁,年龄最高,其次是刘协的53岁,刘庄47岁排名第三,4人在30到39岁之间,2人在20到29岁之间,4人在20岁以下。在大一统王朝中,东汉皇帝的寿命是最短的。
从宏观上看,西汉初期,全国人口仅有1300万。经过“文景之治”,人口数量逐渐增加。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人口突破3600万,不过,武帝后期加重了兵役和徭役的负担,导致国内“户口减半”。
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人口数量仅为2100万。在顺帝永和三年(138年),人口再次恢复到5386万。
此后,灾害和战乱不止,人口总数略有下降,始终在4900万附近徘徊。到东汉后期,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人口攀升到5648万。受灾害、战争和医疗条件的局限,汉朝人口的平均寿命仅有29岁。即便如此,东汉皇帝的平均寿命仍低于当时的平均值。
凤凰网--为何大一统王朝中东汉皇帝的寿命最短 平均不超27岁
东汉皇帝普遍短命的原因是什么,是偶然还是必然?东汉皇帝普遍短命,原因是什么?是必然还是偶然?看到此题时,我会不加思索的告诉你。绝非偶然,肯定是必然。任何一个正常人绝非偶然死亡,而且在古代养尊处优的皇帝更不可能偶然早逝!更何况东汉一朝都是短命皇帝!且下面看我道出缘由。
东汉拜三国所赐,多数人只懂东汉末年,却不知东汉早期。东汉一共传位14个皇帝,光武皇帝刘秀63岁、刘庄47岁、汉献帝刘协53岁、这三个人也都不算短命。章帝31岁,和帝26岁,殇帝1岁,安帝31岁,顺帝31岁,冲帝2岁,质帝8岁,桓帝35岁,灵帝32岁,都算短命。其中1岁的殇帝、2岁的冲帝是婴儿夭折,8岁的质帝是被毒死的刨去这三个孩童。其他6个30岁左右而亡的皇帝算是英年早逝。 导致皇帝英年早逝的局面,其实无非就是酒色过度,纵欲无节制!宫廷玉液酒一般人喝不到,皇帝虽然能喝到,但是喝多也是伤身体。这种酒越喝越上瘾,喝了还想喝。喝完以后没事儿干,就酒后寻*欲。这种欲无止境,欲罢不能就会导致身体孱弱多病。(好比感觉身体被掏空)自己的身体都孱弱多病,想想自己的精血也是先天不足。导致自己的孩子也是娇生惯养,孱弱多病。就这样一直死循环,恶性循环,自己的孩子也继续纵酒过欲,早婚早育。也同样身体恶化孱弱多病,再加上当时的医疗条件极其落后治不好病。哪怕是放到现在也无法治愈这种奢靡之病! 幼帝无法把持朝政,就难免会有外戚宦官专权。小皇帝长大以后就要亲政,这些宦官外戚肯定不允。皇帝既然又开始借酒消愁,借酒消愁愁更愁。愁完以后我没事干,又干什么呢?我上面说了,又开始思*欲呐。比如汉灵帝,据说他当朝期间所有的宫女们都必须穿开裆裤,言下之意大家也都明了。东汉近200经历十几位君王,能活到40岁的居然只有三个人。这样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东汉时期的皇帝都是短命之君。 看完这些,我们现代人也要珍惜自己的身体,不要荒诞无度。不要等到老时两行泪,才知道身体的重要性! 汉代皇帝为什么短命的那么多 为什么东汉的皇帝如此短命?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皇帝一直都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存在。对于后世人而言,皇帝是高贵的、是神秘的,所以一直以来关于古代皇帝的话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他们的文治武功、他们的历史功过、甚至包括他们的身世经历和私人生活都能成为后世人热议的话题。
其实、皇帝这一职业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光鲜亮丽,作为一个朝代的皇帝他们面对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一旦社会动乱、他们又不可避免的会成为众矢之的,在一些争权夺位的政治斗争中、皇帝也往往会成为无辜的牺牲品。所以古代皇帝的寿命普遍都不长。
明朝皇帝除了多奇葩这个特点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他们是公认的寿命比较短的一群皇帝。但如果真要纵向比较的话,汉朝皇帝、尤其是东汉的皇帝才是寿命最短的一群皇帝。我们先看看下边的这张表。
东汉共享国祚196年,前后出现了14位皇帝,其实准确点说应该是13位皇帝,因为后世一般都不承认东汉前少帝刘懿的皇帝身份。在这十三位皇帝中有10个没有活过35岁,把他们的年龄平均一下、只有25岁不到,要知道在东汉时期、成年男性的平均寿命达到了35岁左右,那么东汉皇帝拥有绝对优质的生活水平,为什么平均年龄跟当时的全国平均年龄还差了一截呢?仔细分析、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皇帝面对的是整个国家、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自然要比一般人高了很多,再加上他们整日养尊处优缺乏锻炼,长此以往、身体上就会跟不上节奏和状态,各种疾病就会接踵而至。
其次、其实这一点还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的,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人是很多人羡慕的,整日面对这么多的美女妃嫔,结果可想而知。
第三个原因可能跟东汉特殊的政治状态有关。我们都知道汉朝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后宫干政、外戚专权最为严重的时期,后宫的女人们不管是有孩子没孩子的都变着法的想过把独掌大权的瘾,一旦这些皇后或者妃嫔成功上位了,就肯定会想法设法的把自己的娘家人也好、把自己的老相好也罢都提拔起来,一来二去、皇帝就被架空成了傀儡。皇帝也想掌权呀、在没有实权的情况下、稍微一反抗不是被废黜、就是被这些外戚下黑手整死,活不久也是正常情况。
汉朝皇帝为何都命短这个问题中说纷纭,汉朝是所有朝代中皇帝数量最多,皇帝平均寿命最低的。相比之下,清朝却是皇帝寿命最长的。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较长的朝代(秦朝太短了),而清朝是最后一个朝代。所以说皇帝的寿命和医学科技发展息息相关的。
第二,汉朝皇帝多贪*,性生活过于频繁也是导致健康下降的重要原因。这点把汉朝皇帝和皇后的寿命对比一下,就可看出皇帝的寿命是和当时的医学水平不完全相关的。汉朝的皇后除了卫子夫中年被陷害让汉武帝给杀了以外,基本寿命都比皇帝长。吕后在刘邦死后又统治天下多年,她死后汉文帝即位,汉文帝寿命也不长,但是他的窦皇后在他之后又经历两朝。汉文帝死后,汉景帝即位,寿命就更短了,但他的王皇后却活了50多岁,到了汉武帝。汉武帝之后皇帝寿命都短。其中的汉成帝的皇后就是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后,活了84岁。 那么皇帝都寿命短,可皇太后寿命都长,不光说明当时医生水平不能完全解释皇帝寿命短,还能说明刘家基因也应该不太差(汉武帝寿命也很长)。应该说是和汉朝皇帝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止于风水之说,东西汉老刘家坐拥天下将近400年,中间出了n多荒*的皇帝却还是没丢掉皇位,在众朝代中汉朝的宫廷奢侈水平也是较高的,比如宫廷的人数也是非常庞大的,却能站稳那么多年,风水应该是不错的吧。呵呵 东汉皇帝普遍短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偶然还是必然,是毁于人祸还是毁于天灾?东汉的所有皇帝中,只有刘秀活到了63岁,其他大部分皇帝都在30岁以前就归天了。所以说东汉的皇帝普遍都短命,其实是必然的,这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国家颁布的政策。
在秦朝灭亡以后,由于多年的战乱城中的百姓人口大量减少,汉朝时期需要休养生息,于是就鼓励大家早婚早育,多多生孩子,为自己的家族繁衍后代,人丁兴旺,汉朝的皇帝也实行了这一政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九岁的皇帝娶了九岁的小女孩儿,因为他们过早的结婚,所以导致身体发育越来越慢,生活质量下降,身体质量也下降,没过几年以后,就因为纵欲过度而亡,大部分的东汉皇帝都有这种现象。
当时的医疗水平也十分有限,只有一些非常普通的药材可以医治皮外伤,一旦有了内伤以后就不再会医治了,当时皇帝的这个症状也算是大病了,所有的医生都不敢下手,而且那个时候也姓巫蛊之术,每当生病的时候,就会把巫婆请来为他们做法,当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只能相信这些迷信的东西了。
当然也有一点人为的因素,在汉朝时期一般都是外戚专权的,为了控制皇帝,他们都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把皇帝的身体搞弱,让他们无暇再理会朝政,这样自己就有机可乘了。所以才会出现后宫干政的现象,使得皇帝都年纪轻轻就死亡。
东汉皇帝为啥都无能东汉14个皇帝,除了开国皇帝刘秀,确实无能的偏多。
因为东汉皇帝的关键词是:短命、无子、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政。这三条在历史上都是有名的。 除了刘秀和刘协这一头一尾,东汉的皇帝一般都30多岁病死,甚至还有8个月的皇帝。这么早病死,一般就无子,或者皇子年幼。幼小的皇帝不能主政,于是就有了外戚和宦官的干政。 外戚是皇后、太后的家族,皇帝年幼自然要挺母亲、祖母的。而封建社会像武则天那样能干的女人并不多,他们一般会听自己娘家人的。外戚权利太大,有的皇帝会反抗,但是自己又太小,只能靠宦官帮助。有几代宦官成功诛杀了外戚,可是平叛首功太监,反而借此坐大。无论是太监还是外戚他们都不希望皇帝能干,影响他们的权利,所以他们挑选继承人,本着年龄越小越好,资质越差越好的原则;培养皇帝本着能教吃喝玩乐,绝不教治国理政的原则。这样皇帝无能也就很好解释了。 以下是东汉14皇帝简介 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25年—57年在位,共32年。原名刘绣,字文叔,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参加绿林起义军后,在昆阳以少胜多,打败王莽,25年刘秀称帝。病死,终年63岁,葬于原陵。 明帝刘庄 (28年——75年),57年—公元75年在位,共18年。初名刘阳,刘秀的第四子。明帝时在洛阳建白马寺,这是佛教传入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佛寺。病死,终年48岁,葬于显节陵。朝代故事:班超出使西域。 章帝刘炟(56年——88年),75年—88年在位,共13年。明帝第五子,章帝喜欢儒术,并且实行与民修养的政策,人口迅速增长,在位时班超出使西域。章帝还是一位书法家,尤善草书,被后世称“章草”。病死,时年31岁,葬于敬陵。 和帝刘肇(78年——105年),88年—105年在位,共17年。章帝第四子,10岁即位,由窦太后临朝称制,外戚窦宪掌实权。后来杀掉窦宪自己掌权。病死,终年27岁,葬于慎陵。 殇帝刘隆(105年——106年),和帝的小儿子,即位时刚满月,在位8个月就得病而死。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帝,葬于康陵。 安帝刘祜(94年——125年),107年—125年在位,共18年。章帝孙,父清河孝王刘庆,即位时才13岁,由邓太后掌权,他在太后死后掌权。于南下巡游途中病死,时年32岁,葬于恭陵。朝代故事:蔡伦造纸。 婴帝刘懿,汉安帝去世后,太后阎姬为了把持国政,在阎显支持下,迎立刘懿为帝。但即位二百余日后就因病去世。 顺帝刘保(114年——144年),125年—144年在位,共19年。安帝的儿子。顺帝是由宦官扶持上台的,朝政为宦官把持。政治日益腐败。他下令宦官可以养义子,并且可以世袭封爵。后来宦官与外戚相互勾结,政治更加腐败。病死,时年30岁,葬于宪陵。朝代故事:张衡和地动仪。 冲帝刘炳(143年——145年),144年—145年在位,不足1年。顺帝的儿子,在位半年。病死,时年3岁,葬于怀陵。 质帝刘缵(138年——146年),145年—146年在位,不足1年。章帝的曾孙,渤海孝王刘鸿的儿子。即位时8岁,非常颇伶俐。因说大将军梁翼为“跋扈将军”,被梁翼毒死,时年9岁,葬于静陵。 桓帝刘志(132年——167年),146年—167年在位,共21年。章帝的曾孙,蠡吾侯刘异的儿子。桓帝即位时15岁,当时外戚掌权,后来他依靠宦官诛杀外戚梁翼,此后又被宦官专政。病死,时年36岁,葬于宣陵。 灵帝刘宏(156年——189年),168年—189年在位23年。章帝玄孙,桓帝死无子,刘宏即位。灵帝朝一团污气,宦官把持朝政,称“十常侍”。灵帝常说:“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灵帝之世,民不聊生,买卖官爵,横征暴敛,社会矛盾激化,终于于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病死,时年33岁,葬于文陵。 少帝刘辩(176年——190年),189年在位5个月。灵帝长子,又称为皇子辩或弘农王。在董卓胁迫下自尽,时年仅十五岁,是东汉唯一被废黜的皇帝,葬于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朝代故事:黄巾军起义。 献帝刘协(181年——234年),190年—220年在位,共30年。灵帝的儿子,即位时9岁,董卓专权,后曹操迎献帝于许昌。公元220年,曹操逝世,曹丕自立为帝,建立魏国,汉朝灭亡,刘协被贬为山阳公。病死,时年54岁,葬于禅陵。朝代故事:孙策霸江东、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刘备入川、濡须之战。 为什么东汉的皇帝普遍寿命那么短?有很多是因为权臣的迫害,比如质帝、冲帝、殇帝。他们本来就是被扶植起来的儿皇帝,其命运掌控在当权的外戚手中,比如跋扈将军梁翼就害死过两个皇帝。
整体上看,是因为东汉从章帝早逝、幼主即位开始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皇帝即位早、生孩子晚、驾崩的也早、新皇帝即位的更早当然,过早的宫廷生活可能就是破坏皇帝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但是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争夺大权的斗争也是不少帝王的催命符 汉朝(51)短命(3)历史 长河 诞生了三百多位皇帝,在这些皇帝中,有明君,有昏君,有仁君,有暴君。有开国之君,也有亡国之君。形形 ,不一而足。那么,在这几百位皇帝中间,究竟有没有出现过一位符合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内心深处所希望拥有的最优秀、最理想、最完美的皇帝呢依我认为, 历史 上的确出现过这样一位符合封建社会老百姓帝王标准的完美皇帝:他,就是东汉开国君主——光武帝 刘秀 !
所谓完美,就是指各方面都很优秀。刘秀是不是最完美的皇帝,与其它历史上的名君做一下比较就知道了。
首先, 每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君主都无疑是成功的皇帝,但他们的其他方面都能和刘秀相比吗 让我们从头来看:
秦始皇 是封建社会第一个皇帝,他统一六国后就开始横征暴敛,压迫百姓,建长城,修陵墓,焚书坑儒,到处巡游。弄得民不聊生,是个十足的暴君。不知仁义为何物,怎能与刘秀相比。
第二个是汉高祖 刘邦 ,他是个著名的无赖,不学无术,然而靠着上天赐予的巨大运气,他幸运的成为了西汉的开国君主。但他建国后就开始残酷的杀戮功臣,品德低劣,根本无法与恩养功臣的刘秀相提并论。
三国的 刘备 与 曹操 ,都是具备优秀开国君主素质的人,但不幸的是他们生在了同一时代,彼此抗衡,结果谁也没有一统天下。
第三个是晋武帝 司马炎 ,他依靠祖父、父亲遗留下来的势力坐享其成,建国后并未对疲敝的国家进行有效地改革和整顿,政治才能极低。但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的长子 司马衷 是个近亲结婚产生的 ,世人皆知,他居然立其为太子,并在死后由他继承了皇位。让一个 当皇帝,司马炎真是滑了一个天下之大稽,依我看来,司马炎的智商比他的儿子高不了多少。
接下来是 隋文帝 杨坚 ,他结束了南北朝几百年的混乱时期,建立了甲兵强盛的隋王朝,并在开国后针对时弊进行了一些有效地整顿和改革。那么,他算得上一个优秀的开国君主吗,答案是不。谁都知道,杨坚和他的大儿子杨勇最后都是被隋炀帝谋害而死,下场悲惨。如果他真的是一个开国英主的话,那么,结果应该是他那个大逆不道,残暴不仁的儿子死在他的手上,而不是他死在儿子的手上。
唐高祖 李渊 只是名义上的唐朝开国皇帝,并无建树,不足以与刘秀相比。
宋太祖 赵匡胤 是四大名君之一,结束五代之乱,建立宋朝。他和刘秀一样,开国后恩养功臣,称得上有情有义。但他最后死于亲弟弟之手,下场不好。
元世祖 忽必烈 建立的元朝倒像是一个奴隶制社会,把天下之人分为三六九等,把人类中的佼佼者——汉族人民放在最下等,任意欺凌,这样的王朝又怎能长久的了。
明太祖 朱元璋 与刘邦极其相似,靠着运气和假仁假义登上皇位,即位后立即大肆杀戮功臣,品德低下,令人鄙夷。
清朝的开国皇帝难以定位,可以说是 努尔哈赤 ,但他并没有称帝,可以说是 皇太极 ,但他并没有统一天下。 多尔衮 虽然率领清军夺占了明朝江山,但他并不是皇帝。
这样看来,历朝开国君主中只有宋太祖赵匡胤足以与刘秀相比,下面就让我们详细的比较一下,看看他们两个谁更完美一些:
宋太祖赵匡胤与光武帝刘秀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二人都是“弟继兄业”:刘秀的大哥刘縯雄心壮志,豪情万丈。眼见黎民百姓饱受新莽盘剥之苦,奋然起兵。刘秀追随大哥,一心一意加入到光复大汉王朝的战斗中来。可惜刘縯锋芒太盛,城府不深,竟冤死于一群宵小之手。刘秀继承兄长遗志,忍辱负重,历尽艰险,最终完成光复大业,让汉朝百姓重新过上太平安定的生活。
后 周世宗 柴荣雄才大略,志向深远。本欲一统天下,奈何天不假年。在统一大业刚开了个好头的时候竟然身患绝症,英年早逝。赵匡胤挺身而出,继往开来,建立大宋王朝。相比之下,刘秀要比赵匡胤强得多,赵匡胤以宋代周,犹如顺水推舟。坐享其成。刘秀则不然,刘縯被害后,刘秀权势皆无,也岌岌可危,但他以非凡的勇气和高超的智慧保全了自己,并从头开始,历尽艰难险阻,最终取得胜利。刘秀的成功是赵匡胤所不能比拟的。
在军事上,刘秀和赵匡胤都曾打过一场决定当时天下命运的战争:刘秀的昆阳之战和赵匡胤的高平之战。刘秀在昆阳之战中以大无畏的非凡勇气和豪情万丈的英雄气概凭借不足两万人马打败了新莽王朝的四十二万人马,书写了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赵匡胤在高平之战中也是以超人的勇气决定了战争的胜利,但他并不是那场战争的主将,而且周军只是以数千赢了数万,远不能与汉军相比。
在政治上,刘秀和赵匡胤都加强了君主集权制,刘秀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但赵匡胤却产生了恶劣的影响,由于他过分的集中君权,导致宋朝将帅无用武之 地。宋军战斗力极低,有宋一代始终在辽夏吐蕃等国的任意欺凌中屈辱的度过。
在个人修养上,刘秀文武双全,即可安邦,又能定国。赵匡胤是一代名将,文采欠缺。且赵匡胤五十岁就驾崩了,历史盛传死于 宋太宗 之手,结局太差。相比之下,刘秀比赵匡胤要完美得多。
开国君主比完了,还有几个著名的君主需要比较一下,他们是汉武帝 刘彻 、唐太宗 李世民 、唐玄宗 李隆基 和清圣祖 康熙 。
汉武帝刘彻是古今第一败家子,他骄奢无度,把祖宗传下来的财富挥霍殆尽。他在位五十四年,给汉朝军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他的连年征战,他的卖官鬻爵,都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刘彻作为一个皇帝,在用人方面全凭个人喜好,任人唯亲,但他运气好,遇上了 卫青 和 霍去病 这两位千年罕见的无敌上将,为他开疆拓土,建功立业。也让后人误以为刘彻是一个有用人之明的皇帝。其实恰恰相反,刘彻任用卫霍,只因二人是他宠爱之人的亲属,并不是因为二人的才华被他发现,这一点从汉武帝后期拼命任用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 李广 利就可以看出。汉武帝执政后期更是一塌糊涂,任用小人害死了自己培养了三十年的太子,搞的民变四起。他与秦始皇极其相似,唯一不同的是他在临死前下了一道罪己诏,检讨了自己的错误。使行将就木的大汉王朝才得以勉强延续下去。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集英明与昏聩,辉煌与落魄于一身的皇帝。他前半生亲手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巅峰——开元盛世,后半生又亲手破坏了这一盛世。唐玄宗从极端走向极端,用亲身经历向世人阐释了一条真理:那就是——晚年,是衡量一位优秀帝王是否真正优秀的重要标准。
比到此处可以看出,在历史上能与光武帝相媲美的就只有唐太宗李世民和清圣祖康熙了。现在,就让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以现代的眼光,从政治、军事、爱情、晚年等多个方面来详细比较一下他们三位:首先,在政治上他们无疑都是成功的,特别是唐太宗,更是开创了贞观之治这一著名的历史时期。但我在这里却想换一个角度来比较:那就是他们三个从政的心态。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的动力,大半是来源于他内心深处的惶恐,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戮兄弟,逼迫父亲,帝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且大背伦理纲常。因此他唯有努力做出政绩,使百姓看到他好的一面而忘记他的过去,他成功了,但他的心却是苦涩的。康熙是个职业皇帝家,他总结了在他之前所有皇帝的工作经验,并且用穿越历史的眼光看到了他自己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他用自己总结的帝王之术兢兢业业的干着他应该干的事,他的心是疲惫的。刘秀与他们截然不同,他一生都勤于政事,晚年仍旧孜孜不倦,一如既往。太子劝他注意休息,他回答说乐此不疲。好一个乐此不疲!短短四个字却道出了何其高尚伟大的境界!这种发自内心的以勤政为爱好的境界又岂是李世民和康熙所能比拟的。所以到了晚年,李世民和康熙都因疲惫不堪而懈怠了。
在军事上,刘秀的昆阳之战已是光耀千古,但李世民在虎牢关以三千精兵大破 窦建德 的十万大军,也是精彩之极。二人足以相互辉映。康熙是守成之主,无法与身经百战的二人相比。
在爱情上,唐太宗与康熙更无法与光武帝相比,李世民与 长孙皇后 感情深厚,但 长孙皇后 在贞观九年就去世了,而且长孙皇后贤名素著,据说李世民经常向她请教政治上的问题,这样一来,二人倒更像是后宫里的一对君臣,李世民又风流多情,宠幸多人。他与长孙皇后之间只怕君臣之情要多于夫妻之情。康熙与皇后赫舍里也感情深厚,但赫舍里生完太子后就死了,这只怕是康熙一生的痛。刘秀与 阴丽华 的爱情堪称古代最完美的爱情,二人少年时期一见钟情,刘秀更是留下了“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 阴丽华 ”的千古名言。刘秀在大哥被害,自己被监视的困难时期,迎娶了心仪已久的阴丽华。后来当上皇帝,并最终封阴丽华为皇后。二人一生相伴,幸福终老。
在晚年,康熙与李世民更是无法与刘秀相比,且不说李世民晚年昏招迭出,康熙晚年腐败成风。单说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在这个严重关系国家命运和百姓福祉的重大问题上。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奇迹般地遇到了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钦定的太子才能不强,难当大任。而其他皇子中又有一个才能强干,能继皇位的。首先碰到这个问题的是光武帝,他和他的太子、群臣,以极其和谐完美的方式圆满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太子在光武帝耐心的暗示之下,主动请求辞去太子之位,光武帝准许了他的请求,封他为王,并另立才能过人的 刘庄 为太子,群臣也都能体会皇帝的心意,欣然接受这一变化。与光武君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太宗和康熙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居然采取了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态度,迟迟不表态,导致太子长期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最后悲惨的死去;导致其他皇子以为有机可乘,大搞阴谋诡计,钩心斗角,互相残杀;导致群臣分帮裂派,互相争斗,党争乱政。而他们自己也在垂暮之年眼见亲儿残杀,朝政纷乱,陷入痛苦的深渊,最后还是不得不换掉了太子。李世民常说“以史为镜”,康熙本人亦是汉学大师,光武帝明明已为他们做出了明确的榜样,他们却不知效法,这实在令人费解。莫非光武君臣所达到的和谐境界在整个封建社会是难以企及,不可理解的不管怎样,唐太宗和康熙帝的晚年是远远不能和光武帝相比的了。
通过和历代名君的全面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刘秀天纵圣才,他身上拥有一个封建帝王所应具备的所有优秀品质,而又克服了其他帝王的普遍缺点。称得上是古代最为完美的皇帝。另外,他还是传统社会中唯一一位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完成的儒家圣贤。他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穿越千年历史,直到今天,仍旧显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晋宁区妇幼健康服务中心。婚检即婚前体检,指的是结婚前对男女双方进行常规体格检查和生育能力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保障婚后的生活质量。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晋宁区妇幼健康服务中心可以婚检,有一个婚检的一个部门,建议可以咨询当地的一个婚检部门来确定。
名人读书的故事1、凿壁偷光
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
比喻:在艰苦的条件下设法坚持学习的精神。
名人读书的故事2、悬梁刺股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名人读书的故事3、李白的故事
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一次,他从学堂跑出来,到河边玩,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来磨去,李白很惊讶,就问老婆婆磨铁棒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棒何时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有恒心,铁棒一定能磨成针。”李白听完很惭愧,从此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伟大的诗人。
名人读书的故事4、映雪夜读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一、郑和下西洋的时代(1405—1433年)
郑和下西洋的时代,从1405—1433年,是处在15世纪15世纪最初的30年里,在亚欧大陆两端的东方和西方,几乎同时向海洋进军东方以中国郑和下西洋为代表,西方以葡萄牙亨利王子沿非洲西岸探索为代表,东西方的航海在很大意义标志着人类的活动舞台开始由大陆转向海洋
我以为,人类经过千百年的航海实践的积累,到15世纪初发生明显的变化,进一步认识到海洋的价值和作用,而大航海活动就是这种认识的一种实践但是应该指出,孕育和创造东方航海和西方航海活动的社会基础是有区别的,这就是我们要进一步分析郑和下西洋当时的社会背景
1、西方航海的时代
推动西方大航海的动力是经济因素,当然有部分宗教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这种经济动因来源于欧洲当时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家知道,14-15世纪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扩展到大西洋沿岸,当时西欧各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对商品货币的需求激增,尤其是对黄金、白银的追求各国都鼓励和支持航海探险,寻找黄金,开拓海外殖民地
因此,15世纪大航海时代的西方是处于进入“资本主义曙光”的前夜,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资本主义积累资本的迫切要求,是西方航海的主要动力他们的航海是血腥的,推进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2、中国郑和下西洋的时代
中国当时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由唐中叶的发展高峰向下坡缓慢的发展,但明初仍是世界上一个强大的国家,在许多方面仍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郑和下西洋的15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明初“永乐盛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
朱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作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除了郑和下西洋,还有浚通大运河,编撰《永乐大典》,建立奴儿干都司,迁都北京等朱棣在朱元璋恢复经济和生产的基础上,使明朝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松江成为全国的纺织中心,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是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矿业、冶炼业、造船业兴旺发达,出现了繁荣
永乐皇帝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了国家对外政策,采取对外开放,稳定周边,把中国的稳定和发展与世界、尤其是周边的环境结合起来,想争取一个长治久安的和平局面郑和下西洋就是其对外政策的一个重大举措所以,郑和下西洋是符合明初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朱棣也是很有政治远见的就郑和下西洋的动因而言, 主要是出于政治上考虑,经济活动也有,我个人理解,经济活动是作为实现朱棣天下一家的“大一统”的一个内容
从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的时代可以看出,是人类活动由陆地向海洋进军的时代,在没有机械动力、世界的海洋绝大部分还是未知海域、阻隔着世界的时候,郑和七下西洋是一个伟大的壮举
二、郑和下西洋的船队
(一)郑和其人
郑和(1371-1433年)原姓马,名和,字三宝,出生在云南省昆阳州人(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郑和的父亲和他的爷爷曾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觐郑和母亲姓温,非常贤良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哥哥叫马文铭郑家在当地很受人们的尊敬
1381年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派手下大将傅友德、蓝玉等率30万大军,发起统一云南的战争在战乱中,年仅11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虏, 被阉割,在军中做秀童云南平定之后,1385年,又随军调往北方,先后转战于蒙古沙漠和辽东等地19岁时,被挑选送到北京的燕王府服役,从此追随雄心勃勃的燕王朱棣身边,逐渐得到朱棣的信任尤其是1399-1402年,朱棣为和他的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进行了“靖难之役”,郑和立下功劳,帮助朱棣登上皇位郑和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1404年,永乐二年正月初一,朱棣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亲笔赐姓“郑”,从此更名郑和,史称“三宝太监”
郑和是太监,自己没有子女,他做官后,从他哥哥过继一个儿子,他儿子结婚繁衍后代,主要有两支:一支在南京,有几百人,苏州有个分支;一支在云南,主要在玉溪,并有一分支到泰国清迈市
(一)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1、人数众多,组织严密
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首先,人数多
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
第一次:27800人
第二次:27000人
第四次:27670人
第七次:27550人
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从现在看到的《武职簿》,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0人之间;170多;265人我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队编制 根据我们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喽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 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
2、船舶种类齐全
航海活动离不开船从中国造船历史看,由木筏—独木舟—船,由木船—金属船—合成材料的船,船的大小、形状、种类、材料都不断变化郑和下西洋的船,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这是我们许多船史专家长期研究的结论
(1)数量
每次出使都在200多艘大船“宝船”数量都在40以上——60多之间,而西方航海时哥伦布3—17艘;达加马4艘;麦哲伦5艘
(2)种类
一些学者根据文献如《龙江船厂志》、《武备志》、《西洋记》、碑刻等记载结合郑和航海的需要进行研究,认为郑和下西洋的船最少有7种,包括:宝船、马船、战船、座船(战座船)、粮船、水船等宝船——帅船,取宝之船马船——快速的综合补给船,搭载中层官员、军需品、各国朝贡的动物,并能作战战船——护航用,吨位小,机动灵活,配有火器和战斗员,保障整个船队航行安全座船——用于船队防海盗袭击和执行两栖作战粮船——装载粮食和副食品水船——储存运载淡水在当时世界的航海,都没有此船,配置专用的水船,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说明造船技术的先进和航海能力
关于郑和宝船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论。目前争论的主要焦点是船型、船的尺度。
3、装备先进
郑和下西洋船队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在宋代之前是冷兵器时代,从北宋到清代中叶是冷兵器和火器并存时代。明初,火器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不仅种类多,而且质量也有很大提高。热兵器所占比例增多。郑和船队中装备了先进的兵器;如碗口铣,一种可灵活操作的火炮;喷筒,用于水战、攻城池用的。在一些博物馆可以看到一些,水陆通用的。出现了新兵器“赛星飞”是世界上最早关于水雷雏形的记载。
郑和下西洋是一个庞大的船队,船与船、分船队与分船队之间需要联络、指挥、调度,当时还没有近代通讯方式,以及现在的电讯方式。茫茫大海上,晚上怎么联系?刮风下雨雾天怎么办?这都是古代航海要面临解决的问题。这么大、这么多、这么长时间、这么远,如何来管理?而且每次都安全返回,说明中国古代人在指挥和管理上的智慧是了不起的。那么郑和船队用什么方式联系呢?船队配有交通艇、音响信号、旗帜等装备。史书记载,船队“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务在前后相继,左右相挽,不致疏虞。”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郑和船队是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作战需要来进行编组的,在统一指挥下形成一支严密的船队,这是创造郑和成功远航的重要基础
(三)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技术
大家知道,在人类步入航空和航天时代之前,航海是人类科技成就的集纳点,航海科技的水平反映出一个时代科技发展水平高低今天,海洋技术仍然是高技术领域郑和下西洋的辉煌,就反映了我们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独领风骚的科技成就最能代表和体现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天文航海技术
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 “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 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2、地文航海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
3、《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 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 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三、郑和下西洋的航程
郑和下西洋具有历史性的突破,他的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到达南端的好望角,也就是说抵达了大西洋,涉及三大洋,为此前的中国航海史上所没有,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居于领先地位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要早83年和107年,在当时靠木船、仅凭借自然的风力航行,克服海上种种困难是非常了不起的不仅要有航海技术、造船技术、航海经验,掌握海洋知识,而且也需要勇气和探险精神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在中国历史上,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期就开辟了西航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两广地区,最远到达今天的斯里兰卡唐宋时期,中国的远洋船舶抵达波斯湾,到了红海和东非海岸这在中国文献和阿拉伯文献中都有记载元代著名的旅行家汪大渊在1330年和1339年两次乘商船到达桑给巴尔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忽必烈皇帝曾经派遣使者访问马达加斯加这些为以后中国人的航海奠定了基础元代以前中国西航的远洋航线,船舶基本上是进行沿岸航行,船的规模、数量和人数、航行的次数,持续的时间都远不及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使中国的远洋航行出现了实质性的突破,开辟了一些新航线,形成了多点交叉的海上交通网络
郑和下西洋,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刘家港集结,沿海南下,在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等候太平洋西北季风,11—12月,季风来了,便穿过台湾海峡和南海, 第一站到达占城,再到东南亚各国,进入印度洋前三次主要在印度以东,最远到达古里它是古代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第四次开始到达西亚、东非地区 有学者对航线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认为郑和重要航线有56条,航线总长15000英里
如开辟了古里到溜山到东非索马里摩加迪沙(木骨都束)、卜喇瓦、肯尼亚的麻林地并向南航行到比剌(莫桑比克港)、孙剌(今索法拉港)分船队进入了德拉戈阿港附近附近的南非风暴区,远远超过了季风航行的要求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从航海发展史角度看,比较成熟,具有创新性的突破,为以后的航海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与功绩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4个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对外扩张,欺压周边一些国家, 威胁满剌加、苏门答剌、占城、真腊,甚至在三佛齐,还有杀害明朝使臣的,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再一个海盗猖獗,横行东南亚、南亚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得不到安全保障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中国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极大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 从而把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同周边联系起来,试图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明王朝的国际威望所以从明朝派遣郑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实现和平的使命
郑和下西洋调解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有利于周边的稳定,维护了东南亚、南亚地区稳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声望所以,可以看出郑和的船队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不是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实现和平目的在当时国际环境条件下,陈祖义几千人,阿烈苦奈儿上万人,没有强大军事实力做后盾,是难以实现和平的
李约瑟评价: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有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2、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当时,威胁明朝安全的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东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残余势力和西北的帖木儿帝国中国倭寇最早出现在元朝末年,日本国内发生内战,部分武士和浪人为了生存便到中国沿海抢劫,到明初朱元璋时期,非常猖獗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国内还不稳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内,国防上采取被动的防御战略,在沿海省份设立卫所,在北方修长城和派兵屯边
朱棣时期,陆海两方面对明朝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改变了被动防御战略,主动出机,陆上方向实施迁都、亲征漠北;海上方向组建了郑和舟师,震慑和打击倭寇和反明势力,并从海上实施战略包抄,对西北方向进行战略上的牵制,从而减轻明朝北部的压力
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国家实施这么大的战略行动,它是多方面考虑的在郑和船队下西洋过程中展开许多贸易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朝贡贸易这种贸易是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基本形式,带有封建宗主国的性质它通过这种形式获得这些小国对明朝宗主地位的认可,这是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当时各国都积极到中国来朝贡,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护,一方面得到的丰厚赏赐据统计,永乐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 次,平均每年15次,盛况空前更有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4个国家先后7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还有3位国王在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遗嘱要托葬中华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种官方贸易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双方官方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是明朝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郑和船队除了装载赏赐用的礼品外,还有中国的货物,如铜钱、丝绸、瓷器、铁器等这种贸易可以用明代铜钱买卖,多数以货易货最有影响的是击掌定价法在印度古里国,中国船队到达后,由当地的代理人负责交易事宜,将货物带到交易场所,双方在官员主持下当面议价定价,一旦定下,决不反悔双方互相击掌表示成交这种友好的贸易方式,在当地传为美谈郑和下西洋期间,尤其是后几次下西洋贸易规模扩大,遵循的平等自愿,等价交换,具备了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
第三种民间贸易这种贸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带动下出现的它不是通过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间自发性展开的郑和下西洋消灭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开辟了航线,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据有学者研究,郑和使团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带一些中国货物在沿途进行交换东南亚百姓对中国丝绸、瓷器、工具非常喜欢,郑和船队一到都争先恐后的划船或到码头交易,有的还请官兵到当地的集市设摊交易当时中国主要输出的瓷器、丝绸、茶叶、漆器、金属制品、铜钱等,中国换回的主要是珠宝、香料、药材、珍奇动物等,当时中国从海外进口100斤胡椒,当地价值1两,回到国内出售20两,利润丰厚
郑和下西洋进行的贸易活动有政治行为的贸易,也存在经济行为的贸易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不仅进行海外贸易,还传播先进的中国的文化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还肩负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使命郑和出色将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
现在在海外还流传许多郑和的故事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留下郑和遗迹,表达了当地人民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的先驱的敬意
4 、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占据着地球表面积708%,拥有着丰富的资源自古以来,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盛衰休戚相关我们的祖先早期创造了龙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纪初,郑和大规模远航活动,把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对人类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是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当葡萄牙的航海家达加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就告述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几次来到这里他们在阿拉伯领航员的帮助下,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线顺利到达了印度
二是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郑和航海图》就是通过大量海洋调查绘制的这种海洋考察活动比世界记载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国的“挑战者”号进行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对航海区域进行了战略布局郑和下西洋根据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辽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满剌加、旧港、古里、忽鲁莫斯等地作为海洋发展的重点区域,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
郑和下西洋在海洋事业上还有许多贡献郑和的功绩是辉煌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从30多岁开始,前后28年献身海洋,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已经60岁了,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业,他毅然率领船队出使,这次他再没有回来,病逝在印度的古里,时年62岁,永远的长眠在他开辟的和平的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华英杰中,郑和不但以先于西方人航海,胜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我觉得人们关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层面,恐怕是郑和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价值趋向,一种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
郑和这种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推进人类的文明
慕容世兰是在小说《后宫甄嬛传》中的女四号。
“华妃”,皇帝玄凌的妃子,出身高贵,明艳逼人,容貌冠绝后宫。十七岁入宫,享尽了玄凌的恩宠,一路成为皇后之下第一人,位分最高至从一品夫人,因过于嚣张跋扈且皇帝忌讳慕容家兵权而故意不令其有孕,最终于冷宫自尽,大封六宫时,玄凌感念旧情,追封其为顺成贵嫔。
是在后宫中少数深爱着玄凌的女子。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慕容世兰 其他名称 :华妃、慕容妃、顺选侍、顺成贵嫔、皙华夫人 饰演 :蒋欣 配音 :蒋欣,黄凤儿 登场作品 :小说《后宫甄嬛传》电视剧《甄嬛传》 性别 :女 国籍 :大周(架空) 逝世日期 :乾元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八 主要成就 :帮助皇帝除掉了汝南王 寝宫 :宓秀宫 人物设定,人物经历,乾元十二年,乾元十三年,乾元十四年,乾元十五年,人物列传,人物评价,人物原型,影视形象, 人物设定 姓名: 慕容世兰(电视剧为年世兰) 别名: 华妃、慕容妃、顺选侍、顺成贵嫔、皙华夫人 慕容世兰 諡号: 顺成,德容如玉曰顺,内德纯备曰成。 身份: 皇帝玄凌的妃子(电视剧为雍正帝胤禛) 年龄 :20~21岁(乾元十二年),死时23~24岁。 父亲: 慕容迥 母亲: 黄氏 兄长: 慕容世松,慕容世柏 幼妹: 慕容世芍 下属: 费云烟、曹琴默、余莺儿、乔颂芝 敌对: 甄嬛、朱宜修、齐月宾、冯若昭、沈眉庄、吕盈风 进宫年龄: 17岁,封华嫔 逝世日期: 乾元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位份变化: 正五品华嫔→正四品容华→正三品华贵嫔→正二品华妃→正三品慕容贵嫔(未贬成)→正二品华妃→从一品皙华夫人→正二品慕容妃→正二品华妃→从七品顺选侍→追赠正三品顺成贵嫔(出场时已居妃位) 封号含义: 皙华。皙,一种只开花,不结果的枣树。华,美丽而有光彩。 皙一字,说明华妃不孕。 人物性格: 骄纵跋扈,心狠手辣,心机不足,敢爱敢恨,心胸狭窄,对皇帝一心一意。 容貌描写 : 一双丹凤眼微微向上飞起,说不出的妩媚与凌厉。华妃衣饰华贵仅在皇后之下,体态纤秾合度,肌肤细腻,面似桃花带露,指若春葱,万缕青丝梳成华丽繁复的缕鹿髻,缀满珠玉。丽质天成,明艳不可方物。 住所: 宓秀宫→太平行宫慎德堂→宓秀宫→太平行宫慎德堂→宓秀宫→永巷→冷宫 人物经历 乾元十二年 九月十八 新秀首次参见皇后、华妃, 华妃以一丈红惩诫梁 才人敲山震虎。 乾元十三年 四月十四 惠嫔沈眉庄得宠, 华妃主使人推眉庄溺水 。 四月十八至五月 甄嬛使计装神弄鬼逼疯丽贵嫔供出华妃指使余更衣谋害甄嬛一事,在皇后配合下 华妃被禠夺协理六宫之权 ,丽贵嫔打入冷宫。 六月十九 温仪帝姬生辰,家宴, 华妃借《楼东赋》复宠 ,赐居慎德堂,玄凌有复华妃六宫之权之意。 六月十六至七月 华妃以木薯粉害温仪吐奶之事陷害甄嬛 ,最终端妃帮甄嬛解了围。 八月初五至十二月 浣碧欲吸引玄凌注意。甄嬛利用浣碧计诱 华妃以为自己私探眉庄而大举搜宫,玄凌打消复华妃六宫之权之意 。 乾元十四年 二月 玄凌欲降华妃为贵嫔夺封号,华妃却在此时遣原陷害眉庄的太医江穆依兄弟**温实初研究成果来控制时疫,重新获得玄凌欢心, 复协理六宫之权 。 三月二十三 凤仪宫中赏花时甄嬛助皇后与华妃斗口舌, 华妃扯断珠琏滑倒众人 ,皇后之狸猫松子从悫妃手里仆出,甄嬛为避伤及杜良娣而摔倒并被松子抓伤面颊,被太医诊出有孕二月。 四月 方淳意因拾风筝被 华妃派人溺死于水中 ,追封淳嫔,以贵嫔礼丧。西南战事告终,汝南王享亲王双俸,紫奥城骑马,华妃父慕容迥加封一等嘉毅侯,兄慕容世松为靖平伯、慕容世柏为绥平伯,母黄氏封正二品平原府夫人,例比四妃之母。 华妃册 从一品晳华夫人。 六月初七 帝后出宫祈雨, 晳华夫人 (前面讲的华妃) 掌六宫 ,以迟到为名罚甄嬛跪于宓秀宫外育女诫,甄流产为玄清所救。 慕容世兰降为妃 ,夺封号,去协理六宫之权。 乾元十五年 七月至十一月 甄嬛与玄凌合计在华妃与乔采女乔颂芝(被纳为采女的华妃的侍女)面前演戏,凌以甄嬛不敬为名将甄嬛迁居无梁殿。玄凌派玄清、甄哥里应外合,夺汝南王兵权,革去王爵尊荣,贬为庶人,终身禁于府中。 慕容氏一族夺 爵位,斩华妃父兄,未满十四女眷没入宫廷为婢,余者流放。曹琴默出首告发 华妃毒害温仪、策划淳嫔之死、私交外臣、诬陷眉庄假孕 等罪状, 华妃降为从七品选侍 ,迁出宓秀宫居于永巷。 十二月 甄嬛与眉庄、端妃以苦肉计烧宫陷害慕容世兰,玄凌将慕容世兰打入冷宫欲赐死。 十二月二十八 甄嬛亲往冷宫道出玄凌用欢宜香使慕容世兰绝育之秘,导致慕容世兰绝望触壁而死,结束了她可恨可悲的一生,死后仅以七品选侍礼节下葬。 乾元二十三年: 玄凌顾念其情谊,在大封六宫时追封她为顺成贵嫔。并以贵嫔之礼将她改葬泰陵妃园寝。 人物列传 顺成贵嫔慕容氏,小字世兰,逆臣慕容迥之女。八年,初为华嫔,时年十七,妃丽而慧,宠冠六宫,累进华妃。十四年四月,进为夫人,号皙华。十四年六月,妃则嗜奢侈,又妒,降为妃。十五年十一月,帝平庶人玄济乱,以妃为慕容迥之女,贬为选侍。十五年十二月,赐自尽,,谥曰顺。二十三年八月,追赠为顺成贵嫔,以贵嫔礼改葬泰陵妃园寝。 人物评价 她是玄凌的宫里多年来一枝独秀的妃子,花团锦簇烈火烹油,连皇后都要在她身边被敛成一个淡淡的明**影子。为人虽跋扈,但在皇上面前却是一副深陷爱情的小女人。 慕容世兰 华卿,每次玄凌这么叫她,唇齿之间多多少少都带着流连眷恋。帝王家的恩爱,假情真心,利害扬抑,可是她偏偏笃信自己的不同。即便眼看着玄凌对数不清的女人温柔宠爱,只要听他慢悠悠地叫自己一声“华卿”,只这一声寡淡的称呼,她偏就能听出数不清的深情厚谊。 长日四方的天空,繁华到寂寞的景色里,争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有些女人争斗为了富贵,有些女人为著权力,偏偏她就什么都要。这也就罢了,她还要帝王家的那份真心。那一点点稀薄的情谊啊,这么多年的枕榻,她以为玄凌终究是愿意给她。 其实玄凌未必没有爱过她。当年她初进宫,那么明媚鲜艳的一个女孩子,跟宫中所有安安静静的妃嫔都不相同。那时候玄凌也还算年轻,心中总有几分真心容易付出。她骑马向他而来,红裙加身,潋灩著晴好的阳光。那一刻遑论是谁都愿意相信他的动心。 只是玄凌的心总是太重,为著世兰是将门出身,担心军权后患,竟能够亲自授意宜修下药打落她的孩子。玄凌愿意宠她,为着她的美丽她的热烈她的可爱她的好,更是为著让她的家族死心塌地为他谋权。只是若两人之间有了算计,暗流汹涌之间,有什么颜面再谈爱情? 她却不知道,还好不知道。 自入宫后,她的光彩夺目地黯淡了其他所有的妃嫔。她不曾见过当年他有多爱纯元,不用像宜修一样忍受冷落与耻辱,她不是从来得不到宠爱的端妃敬妃,不用漏液无聊,数清楚自己宫中的每一块砖瓦。即使她的幸福是皇帝有心编造的假象,那假象也足够让她在宫闱之中幸福以终老。 只是她的幸福终止于后来的那场选秀。 五分相似五分性情的甄嬛代替当年的纯元,安全而稳妥地走进了玄凌的心中。玄凌在年少时与纯元赌书消得泼茶香,也是在年少时亲眼目睹纯元的死亡。其实当年未必要有多爱,单单凭著在感情最深时失去,就足够让玄凌在漫长岁月中任意想像自己的深情。纯元因为一死,而或真或假地成为了他唯一放在心中的爱人。 所以一开始玄凌宠爱甄嬛,像极了交心,却又在每个紧要关头让人看出凉薄。就像甄嬛像极了纯元,却又终究不是她。 世兰开始害怕,终她一生,她从来没有这样害怕过一个人。她害怕年少得宠的甄嬛,所以她的手段愈发凌厉狠辣。 她陷害眉庄,陷害甄嬛,溺毙淳儿,利用温宜,多少阴碎狠毒的功夫,毁了多少个女人的安稳人生。而这些事情,玄凌当然全都知道。她的骄横跋扈是玄凌一手放纵,理由却不再是爱情。世兰的母家军功显赫,玄凌尚且不能舍弃征战的大将,因此维持恩爱假象,只为他的河山安平,基业永固。 玄凌算计得长久而妥帖,宠着她从来不肯重罚,宠着她恃宠而骄错行累累。待有朝一日她母家势尽,单凭往日过错便可断绝她的生路。 只是世兰不知,可惜她竟然不知。依旧一片真心倾数付出,从不思量是否错付。 她到底空有美貌和勇气,少了智慧。若是像端妃敬妃早早看出所托非人,不再有期待,即便寂寞,至少可以寂寞到老。不至于像她,为求玄凌真心永驻,竟把明媚活泼的自己断送成狠毒。 她太艳丽,太烈艳,如同引惹飞蛾的火焰,让人即便无心也容易烧毁。她可以轻描淡写地一句话掩过一场谋杀,也可以笑容艳媚入骨间断送一条性命。在这深不见底的皇宫,要恨她是最容易的事情。所以皇后恨她,甄嬛恨她,眉庄恨她。她们都恨不得她死去。 只是玄凌终归是不愿意看着她死的,他的心再怎么凉,也不愿意真的毁了她。她所做之事被人告发之时,即使玄凌勃然大怒,负手立于窗前静默良久,却仍旧留了她一个选侍的位份,留了她一条命。往日君恩如春在,她明白,这已经是一个帝王能给她的最后的东西 。 玄凌自以为痴心全随纯元而逝,可他仍然能有幸福的可能,就连他自己也意识到,拥有着其他的人,他也能像当年拥有纯元一样快乐。可惜世兰永远只是他幸福的可能中的某一种,即使真的舍弃也是愧疚远多于疼痛。不知玄凌将死之时是否曾有一刻清明,认清过往岁月里那个明媚艳烈的女子对他的真心。他或许没有珍惜过,但这真心不管珍惜不珍惜,错过一次,便纵有万千河山后宫佳丽,再没有别人能给得起了。 她喜欢芍药,曾说大红的芍药胜过粉色的牡丹。那日艳艳夕阳,甄嬛没有怜悯最后的真相,终归是让她知道了玄凌对她多年的算计。大红的芍药若是开错了门庭,倒不如粉红的牡丹长在寻常院落,花开花落安安乐乐也就罢了。 那么红的血,再艳烈也比不上她死去的爱情。 只是叹她不知道,那芍药原本的名字,叫将离。 人物原型 梁女莹(?—160年8月9日),汉桓帝刘志的皇后。梁商之女,大将军梁冀,顺烈皇后梁妠的妹妹。公元147年被立为皇后,死后谥懿献皇后。 《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第十下》 桓帝懿献梁皇后讳女莹,顺烈皇后之女弟也。帝初为蠡吾侯,梁太后征,欲与后为婚,未及嘉礼,会质帝崩,因以立帝。明年,有司奏太后曰:"《春秋》迎王后于纪,在涂则称后。今大将军冀女弟,膺绍圣善。结婚之际,有命既集,宜备礼章,时进征币。请下三公、太常案礼仪。"奏可。于是悉依孝惠皇帝纳后故事,聘黄金二万斤,纳采雁、璧、乘马、束帛,一如旧典。建和元年六月始入掖庭,八月立为皇后。
时,太后秉政而梁冀专朝,故后独得宠幸,自下莫得进见。后借姊兄荫势,恣极奢靡,宫幄雕丽,服御珍华,巧饰制度,兼倍前世。及皇太后崩,恩爱稍衰。后既无子,潜怀怨忌,每宫人孕育,鲜得全者。帝虽迫畏梁冀,不敢谴怒,然见御转稀。至延熹二年,后以忧恚崩,在位十三年,葬懿陵。其岁,诛梁冀,废懿陵为贵人冢焉。
桓帝邓皇后讳猛女,和熹皇后从兄子邓香之女也。母宣,初适香,生后。改嫁梁纪,纪者,大将军梁冀妻孙寿之舅也。后少孤,随母为居,因冒姓梁氏。冀妻见后貌美,永兴中进入掖庭,为采女,绝幸。明年,封兄邓演为南顿侯,位特进。演卒,子康嗣。及懿献后崩,梁冀诛,立后为皇后。帝恶梁氏,改姓为薄,封后母宣为长安君。四年,有司奏后本郎中邓香之女,不宜改易它姓,于是复为邓氏。追封赠香车骑将军安阳侯印绶,更封宣、康大县,宣为昆阳君,康为沘阳侯,赏赐巨万计。宣卒,赗赠葬礼,皆依后母旧仪。以康弟统袭封昆阳侯,位侍中;统从兄会袭安阳侯,为虎贲中郎将;又封统弟秉为淯阳侯。宗族皆列校、郎将。
帝多内幸,博采宫女至五六千人,及驱役从使,复兼倍于此。而后恃尊骄忌,与帝所幸郭贵人更相谮诉。八年,诏废后,送暴室,以忧死。立七年。葬于北邙。从父河南尹万世及会皆下狱死。统筹亦系暴室,免官爵,归本郡,财物没入县官。 影视形象 《甄嬛传》为2011年郑晓龙执导古装清宫斗争剧,改编自流潋紫所著的同名小说。 年世兰影视形象 电视剧改编的华妃年世兰为大清雍正帝的妃子,年羹尧之妹,由蒋欣饰演。 详见百度年世兰词条。
如果需要知道某一事件的意义的话,就在百度搜索这一事件,应该有答案的,你或者也可以在书店里买一本大事年表,一般在辅导书类和历史书类的地方都有卖的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14世纪~20世纪90年代)
14~15世纪 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世纪末 朝鲜王朝建立
14~17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年 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年 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年 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年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世纪早期 印度莫卧儿帝国建立
16世纪 西欧宗教改革
1566~1581年 尼德兰革命
1600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
17世纪初 荷兰侵入印度尼西亚;法、英、荷开始在北美掠
夺殖民地;德川幕府开始统治日本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年 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
立
17世纪 英法成为贩卖奴隶的主要国家
1689年 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7世纪后半期 法国路易十四改革
17世纪后半期 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中期 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改革
18世纪中后期 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皇和约瑟夫改革
18世纪60年代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年 北美独立战争
1776年 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独立
1785年 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年7月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792年9月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793年6月~1794年7月 法国雅各宾专政
1794年 法国热月政变
1799年 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1804年 海地宣布独立;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
始
1810~1826年 拉丁美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
1815年 维也纳体系确立
1830年 法国七月革命
1831年和1834年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世纪30年代 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年 英国宪章运动
1844年 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1848年2月 《***宣言》发表
1848~1849年 1848年欧洲革命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大起义
19世纪中期 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年 美国内战
1864年 第一国际成立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1871年 普法战争
1870年 意大利统一最终完成
1871年 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871年3月~5月 巴黎公社
19世纪70年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881~1899年 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
1882年 德、意、奥三国同盟形成
19世纪80年代 法国最终确立了对越南的统治
1889年 第二国际建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世界殖
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初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03年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1905~1908年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907年 英、法、俄三国协约的最后形成
1910年 日本正式吞并朝鲜
1910~1917年 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11月7日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俄历10月25日)
1918年11月11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8~1922年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1919年3月1日 朝鲜“三一”运动
1919年3月 共产国际成立
1919年1月~6月 巴黎和会
1920~1922年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华盛顿会议
1922年10月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
1922年12月 苏联成立
1925年10月 洛迦诺会议
1929~1933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年9月18日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件
1933年1月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开始建立法西斯专政
1933年3月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5年7月~8月 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1935年10月~1936年5月 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1936年7月~1939年3月 西班牙反对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战争
1937年7月7日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8年9月 慕尼黑会议
1939年9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年6月 法国投降
1941年6月22日 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6月 中途岛战役
1942年7月~1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3年12月1日 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
1943年11月~12月 苏、美、英举行德黑兰会议
1944年6月6日 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1945年2月 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年5月8日 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1945年7月~8月 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
1945年9月2日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年10月 联合国建立
1947年8月 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独立
1948年 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东战争
美国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1953年 美国侵略朝鲜的战争
20世纪50年代初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70年代初
1954年7月 《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字
1955年4月 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
1955年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56年 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1956年10月 第二次中东战争
1959年 古巴革命取得胜利
1960年 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
年”
20世纪60年代初 不结盟运动形成
20世纪60年代初~1973年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20世纪60年代中期 “七十七国集团”产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亚洲出现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和地区
1967年 欧洲共同体成立
1968年 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971年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972年2月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发表
1973年 美国在《关于结束越南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
上签字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9年 中美建交
20世纪80年代末 东欧剧变
1989年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
1991年底 苏联解体
1993年 欧洲联盟建立
1994年 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形成
1997年 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
1999年 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略]
约四千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尧、弊、禹时期。
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至殷。
约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殷,西周时期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行政。我国历史开始有确切纪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春秋时期开始。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任管仲为相。
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七国联军伐楚。
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宋襄公败。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楚军大败,晋文公称霸。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称霸西戎。
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晋军大败。楚庄王称霸。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伐楚。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大败吴军,阖闾死。吴王夫差即位。
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开始,我国进入封建社会。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
公元首403年韩、赵、魏三家被立为诸侯。
公元前359年(一说,前356年)商鞅在秦变法开始。
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孙膑大败魏军。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
公元前284年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
公元前283年蔺相如完壁归赵。
公元前279年田单用火牛阵攻燕,恢复齐国。
公元前278年诗人屈原投汨罗江。
公元前270年范睢入秦,秦实行远交近攻计。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白起大破赵括。
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
公元前256年秦灭周。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亲政。
公元首227年荆轲刺秦王失败。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灭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改称始皇帝,建立郡县制。
公元前213、前212年奏始皇焚书坑儒。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李斯、赵高立二世皇帝。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梁起兵。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大破秦军。
公元前206年刘邦灭秦。刘邦被封汉王。西汉纪年开始。
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项羽自杀,刘邦称帝。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在白登被围。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杀韩信、彭越。
公元前188年吕太后临朝。
公元前180年吕太后死,陈平、周勃迎汉文帝即位。
公元前167年缇萦上书,汉文帝废除肉刑。
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
公元前138、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诱匈奴兵至马邑。汉、匈之间战争开始。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匈奴退至大漠西北。
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后回汉)。
公元前99年司马迁下狱。
公元前87年汉昭帝即位,霍光辅政。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王昭君去匈奴。
公开8年王莽建立新朝,西汉亡。
公元17—27年绿林、赤眉起义。
公元23年昆阳之战,刘秀大破王莽军,新朝亡。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
公元67年汉使者从天竺取佛经回国。
公元73年班超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132年张衡制作地动仪。
公元166年第一次党锢事件。
公元169年第二次党锢事件,李膺、范滂等被杀。
公元184年张角领导黄巾军起义。
公元189年董卓进洛阳。
公元190年关东州郡起兵讨董卓。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城。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大致袁绍。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大破曹军。
公元214年刘备进占益州。
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称帝,国号魏。东汉亡。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公元222年彝陵(猇亭)之战,刘备被陆逊所败。
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七擒孟获。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
公元234年诸葛亮屯兵五丈原,病死。
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
公元263年钟会、邓艾攻蜀,蜀亡。
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魏亡。
公元280年晋杜预、王浚等伐吴,吴亡。
公元291—306年八王之乱。
公元301年氏族人李特率流兵起义。
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
公元316年匈奴刘曜攻占长安,西晋亡。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东晋开始。
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称赵王。
公元354年桓温北伐,到达灞上。
公元376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苻坚大举进攻东晋失败。
公元399年孙恩起义。
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宋朝(刘宋),东晋亡。南北朝开始。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公元462年祖冲之创大明历。
公元479年萧道成称帝,建立南齐,宋亡。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公元502年萧衍称帝,建立梁朝,南齐亡。
公元523年六镇起义。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西魏、东魏。
公元548—552年侯景之乱。
公元550年高洋建立北齐,东魏亡。
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立陈朝,梁亡。字文觉建立北周。西魏亡。
公元531年杨坚称帝,建立隋朝,北周亡。
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
公元605年隋建东都,开凿大运河。
公元611年隋末农民大起义开始。
公元613年隋炀帝再征高丽失败。杨玄感反隋。
公元617年瓦岗军占领兴洛仓;李渊太原起兵。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隋炀帝被杀,隋亡。
公元621年李世民平定东都。
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即位。
公元629年玄奘赴天竺取经。
公元630年唐灭东突厥。各族君长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和吐蕃松赞干布结婚。
公元683年唐高宗死,武则天临朝。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
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次年任姚崇为相。
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颜杲卿、颜真卿发兵抵抗。
公元756年马嵬驿兵变。唐肃宗即位。
公元757年张巡、许远守睢阳;郭子仪等收复长安、洛阳。
公元762年诗人李白死。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
公元770年诗人杜甫死。
公元783年朱泚之乱。
公元805年王叔文改革(永贞革新)。
公元817年裴度、李愬想平定淮西。
公元824年文学家韩愈死。
公元835年甘露之变。
公元846年诗人白居易死。
公元874年王仙芝起义。
公元880年黄巢进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公元907年朱温称帝,建立后梁。唐朝亡,五代时期开始。
公元916年契丹耶律阿保机称帝。
公元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
公元936年石敬瑭借契丹兵灭后唐,建立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
公元946年契丹灭后晋。
公元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刘知远称帝,
建立后汉。
公元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后汉亡。
公元954年高平之战,周世宗大败北汉。
公元959年周世宗死。
公元960年赵匡胤称帝,建立北宋,后周亡。五代结束。
公元986年北宋征辽失败,杨业战死。
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顺起义。
公元1004年寇准保宋真宗亲征,宋辽澶渊之盟。
公元1038年党项族元昊称帝,建立西夏。
公元1043年范仲淹实行新政。
公元1069年王安石变法开始。
公元1084年司马光完成《资治通鉴》。
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
公元1120年方腊起义。
公元1125年金灭辽。
公元1127年金兵攻入东京,北宋亡。宋高宗即位,南宋开始。
公元1130年钟相起义。韩世忠在黄天荡阻击金军。
公元1140年郾城之战,岳飞大破金军。
公元1141年宋金绍兴和议。次年,岳飞被杀害。
公元1161年采石之战,虞允文大败金军。
公元1162年辛弃疾到建康。
公元1206年韩侂胄北伐失败。铁木真统一蒙古,称成吉思汗。
公元1210年诗人陆游去世。
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
公元1271年忽必烈称帝,定国号为元。
公元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
公元1279年元军攻占厓山,南宋亡。
公元1283年文天祥就义。
公元1351年红巾军起义。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明军攻入大都,元亡。
公元1403年燕王朱棣进应天,建文帝下落不明。
公元1403—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于谦率军民保卫北京。
公元1457年夺门之变;于谦被杀害。
公元1510年刘六、刘七起义。
公元1565年戚继光、俞大猷基本肃清倭寇。
公元1572年张居正辅改开始。
公元1593年李时珍去世。
公元1601年葛贤领导苏州织工反税监斗争。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公元1619年萨尔浒之战。
公元1625年杨涟、左光斗被阉党杀害。
公元1626年苏州市民暴动,颜佩韦等五人就义。宁远之战,努尔哈赤受重伤死。
公元1628年陕北农民起义。
公元1633年徐光启去世。
公元1636年李自成称闯王。后金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
公元1641年李自成破洛阳,张献忠破襄阳。徐霞客去世。
公元1644年李自成建大顺政权,入北京,明朝亡;吴三桂降清,清兵入关。
公元1645年清兵南下,史可法守扬州。
公元1647年夏完淳被害。
公元1652年李定国在桂林击败清军。
公元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公元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
公元1682年顾炎武去世。
公元1685、1686年雅克萨之战。
公元1689年中俄订《尼布楚条约》。
公元1690、1696、1697年康熙帝三征噶尔丹。
公元1764年曹雪芹去世。
公元1782年《四库全书》修成。
公元1796-1805年白莲教大起义。
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
公元1919年54运动
公元1945年抗战胜利
公元1949年开国大典
2005年7月11日,是我国伟大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6O0周年纪念日。
探寻郑和之路”划上圆满句号
(2005-7-11 18:23)
名城网讯(记者:周末)历时五个月的中新社记者“探寻郑和之路”采访活动,今天在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日和中国首个航海日里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太仓市政府官员和中新社有关负责人出席了在苏州“和舰科技”举行的结束仪式。
中
新社文字记者韩胜宝、摄影记者蒋振江,带了一百多个题目,在以郑和舰队命名的苏州“和舰科技”的特别支持下,于今年年初从郑和起锚地江苏太仓出发,行程数万公里,沿着郑和的足迹,探寻郑和遗址,记叙风土人情,共发新闻通稿一百多篇,新闻一百四十多幅,被海外报刊和网络媒体广泛刊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探寻期间,他们先后到了郑和遗迹比较集中的东南亚地区的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在国内到了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江苏太仓,郑和七下西洋“大本营”及造船地南京,郑和出生地云南晋宁,郑和下西洋停泊港福建长乐、“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福建泉州,以及与郑和有关的福建漳州和山东德州等地,探访郑和在海内外的遗迹五十多处,采访了八十多位海内外郑和研究专家学者、数百名海外华人华侨和国内相关地点的官员、百姓。
在探寻采访中,他们从政治、军事、航海、经贸、文化、科技、外交、宗教等领域,通过文字和全方位向世人揭示许多鲜为人知的郑和之谜。郑和是回教,又是太监,是一个很伟大又很复杂的历史人物,许多历史事件因档案被毁,明史记载又只有寥寥数语,海内外专家学者对不少问题尚有争议,没有定论。因此,对探寻郑和之路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为了完成此次探寻,他们与海内外专家学者广交朋友,经常保持联系,虚心讨教,阅读了大量的有关郑和的资料。
寻访尚未发现和披露的郑和遗迹佚事,是他们“探寻郑和之路”的追求。一路上,他们在“探寻”上下功夫,发了不少独家新闻,如郑和到过新加坡“龙牙门”、文莱首都有一条“王总兵路”、“失踪”六百年的文莱第二世苏丹、中华建筑文化登上泰国殿堂、南京净觉寺是郑和奏请的唯一皇家清真寺、郑和下西洋影响海外饮茶风俗、“郑和堤”上追寻航海家的脚印、云南晋宁郑和碑林镌刻航海伟业、太仓郑和纪念馆为何假座天妃宫内等报道,都是在探寻中挖掘出来,引起了海外报刊和网络媒体的兴趣,广为转载。尤其是“印尼巴厘岛民族村形成受郑和影响”的独家报道,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关注,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新发现。
“探寻郑和之路”所到之处,海内外都在开展纪念郑和活动,不少郑和遗迹正在修缮,他们都在第一时间及时发出。如海啸后印尼巴厘岛追思郑和“友好遗迹”、华人引以为豪的印尼爪哇首府三宝垄、马六甲再现郑和下西洋雄风、郑和故里云南“三宝楼”尽展航海家风采、海外侨领福建长乐追忆先辈出洋、南京郑和下西洋文化公园先睹记、起锚地来了东非“中国村”女孩等,因采写郑和新闻数量多、速度快、立意深,而受到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今年是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为了纪念他对世界航海史的巨大贡献,有关部门和地方举办了各种丰富多采的纪念活动,包括航海展览、夏令营、航海暨海洋知识竞赛、电视片等。他的出生地、开航地、出航地以及他所到过的地方也已经成为旅游热点。本版主要介绍郑和生平,七下西洋的时间、经过,船队情况及部分主要旅游线路等。
郑和其人 郑和 1371— 1433年 原姓马名和,字三宝,出生在云南省昆阳州 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一个回族家庭,祖先来自西域布哈拉 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布哈拉 。元初杰出政治家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是郑和的六世祖。郑家在当地很受人们的尊敬。郑和19岁时,被挑选送到北京的燕王府服役,从此追随雄心勃勃的燕王朱棣身边,逐渐得到朱棣的信任。尤其是1399 1402年,朱棣为和他的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进行了“靖难之役”,郑和立下功劳,帮助朱棣登上皇位。郑和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1404年,永乐二年正月初一,朱棣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亲笔赐姓“郑”,从此更名郑和,史称“三宝太监”。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时,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 1433年 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一位杰出人物,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一个重要事件,他也被国际上公认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由大小船只百余艘,人员27800余人组成。从明永乐三年 1405年 至宣德八年 1433年 ,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远航至东南亚、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航程之远、历时之久、船舶数量之多、吨位之大、船员之众多、组织之严密、造船和航海技术之先进,均是当时世界之最,为中外航海史之壮举,远在欧洲人所谓“地理大发现”的大航海之先。
第一次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 1405年7月11日 ,明成祖朱棣下旨,令郑和组织船队下西洋。他与王景弘率领船队,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江苏太仓刘家河编队集结出海,驶向福建长乐县太平港驻泊,等候东北季风到来。冬天,郑和率船队从福建闽江口五虎门出洋远航,经南中国海域,首先到达占城 今越南归仁 ,然后到爪哇 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 、满刺加 今马来西亚马六甲 、旧港、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 以上四地均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上 。从南巫里进入印度洋到达锡兰山 今斯里兰卡 然后到达小葛兰 今印度奎隆 、柯枝 今印度科钦 、古里 今印度卡利卡特 。郑和在古里立碑纪念,碑文说 “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皓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这是郑和在国外建立最早的一块碑。郑和船队于永乐五年九月初二 1407年10月2日 回国。
第二次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 1407年10月13日 。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渤尼 今文莱 、暹罗 今泰国 真腊 今柬埔寨 、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七年二月初一 1409年2月15日 ,郑和、王景弘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夏 1409年 回国。
第三次 永乐七年九月 1409年10月 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航,11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同年12月从福建五虎门出洋,顺风经过十昼夜到达占城,后派出一支船队从占城直接驶向暹罗。郑和船队离开占城又到真腊,然后顺风到了爪哇、淡马锡 今新加波 、满刺加。郑和在满刺加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以备使用。郑和船队去各国的船只,返航时都在这里聚集,装点货物,等候南风开航回国。郑和船队从满刺加开航,经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到锡兰。在锡兰,郑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 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 、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 1411年7月6日 回国。
第四次 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 1412年12月18日 朝廷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一次远航。永乐十一年 1413年 冬开航。首先到达占城,后率大船队驶往爪哇、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刺。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 今马尔代夫群岛 。而大船队从苏门答刺驶向锡兰。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 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 。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郑和船队由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 1415年8月12日 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
第五次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 1416年12月28日 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五年五月 1417年 冬远航,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 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 、柯枝、古里。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 今索马里摩加迪沙 、不刺哇 今索马里境内 、麻林 今肯尼亚马林迪 。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 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 ,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 1419年8月8日 郑和船队回国。
第六次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 1421年3月3日 ,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 今索马里朱巴河 、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 今肯尼亚的蒙巴萨 。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 1422年9月3日 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第七次 宣德五年六月九日 1430年6月29日 ,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同年闰十二月初六,船队从龙湾 今南京下关 启航,2月3日集结于刘家港。在刘家港,郑和等立《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绩碑》。船队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灵应之记》石碑。两碑都记下了他们六次出航的历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队从五虎门出洋。这次远航经占城、爪哇的苏鲁马益、苏门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返航。当船队航行到古里附近时,郑和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于宣德八年 1433年 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郑和船队由正使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经苏门答刺、满刺加等地,回到太仓刘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郑和船队到达南京。
郑和部下后裔现住肯尼亚小岛
2003-12-03
近日出版的《纽约时报》刊载了该报一位资深记者的专文,破解了过去1000年来人类航海史上最大的谜团:为什么哥伦布而不是中国明朝的郑和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如果郑和先哥伦布登陆新大陆,那么今天的美国可能是炎黄子孙的天下,说不定《纽约时报》已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中文报纸。
《纽约时报》驻东京特派记者纪思道为了寻找答案,于今年2月专程去了15世纪初郑和到过的东非肯尼亚沿海的一个原始村落,访问当地的居民,探听他们的祖先可曾流传下来有关中国人的故事,或是他们的祖先根本就是中国人。
史载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曾率舰队七下南洋,最远到达东非海岸,宣扬天朝的声威。这个时间是1405年到1433年,比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早了将近60年。纪思道说,以郑和当时所率舰队的威力和先进的航海技术,很容易驶过好望角,与欧洲人建立贸易关系,再奔合恩角,登陆新大陆。但中国人那时认为欧洲人相当落后,对欧洲的毛织品、酒类等物产也无兴趣,反倒对非洲的香料、象牙和野生动物更感兴趣。
当时郑和下西洋所率舰只多达300艘、官兵28万人,最大的船长400英尺,宽160英尺,有如足球场一般,而60年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所谓舰队不过3艘船,最大的船不过85英尺长,根本没法和郑和的无敌舰队相比。郑和的事迹在近年引发了西方学者研究的兴趣,1994年美国女作家雷瓦西出版了《当中国称霸海上》的郑和传,此书说郑和的探险曾远达肯尼亚,并在肯尼亚发现了郑和麾下中国水手的后裔。
纪思道寻访的是肯尼亚沿海、东非一个叫佩特(Pate)的小岛,此地与世隔绝,似乎仍生活在15世纪的郑和时代。当地有些居民肤色较白,头发也不似非洲土著的卷曲。据一位自称已120岁的村老证实,他的祖父告诉过他,很多很多年以前,有一艘中国的船在沿岸触礁遇难,水手游到一个叫山姆加(Shamga)的村落逃生,当地土人收容了他们,这些水手留了下来,并与土女结婚留下后代。
纪思道遵照村老所提供的信息,遍访佩特岛的村落,在一个叫希丘(Siyu)的村庄,遇到一位皮肤较白、眼睛细斜、40多岁的渔夫,总算真正找到了汉家儿郎的非洲遗子。询问之下,渔人说他属法茂族(Famao),目前这一族大概还有50到100人,相传他们的祖先是中国人。
据纪思道说,山姆加名称与现在的上海有关联。纪后来又遇到一位像亚洲人的土著,这位叫宓奇的土人除叙说中国水手遭遇海难外,还透露他的祖先曾送长颈鹿给中国,这与郑和当年从海外确曾带回长颈鹿相吻合。
除长相之处,法茂族人还有中国的陶器,当地人编织篮子的方法也与华南的编织手法极为相近。目前唯一没能发现的是古墓上或其他文件上的中国文字,但不争的事实是郑和的舰队到过非洲肯尼亚,还播下了大汉天威的种子,带回中国视为麒麟的长颈鹿。
谢谢投我一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