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哭嫁歌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的内涵,即哭嫁和哭嫁歌。
所谓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开叹情”、“啼惨切”,是土家族新娘出嫁时履行的一种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的哭唱仪式活动。
哭嫁歌就是在哭嫁这一哭唱仪式上所唱的抒情歌谣;是哭嫁仪式活动所构成的固定曲牌及固定词章。其音调大都来源于土家族山歌,有又哭又唱、只唱不哭和只哭不唱三种。哭声低沉、短促、呜呜咽咽,气氛哀怨、悲切、忧伤;声调舒缓、昂扬,接近于朗诵调;也有汉语哭唱和土家语哭唱两种。 哭嫁一般在晚上,届时和新娘要好的姐妹和亲邻少女妇妪邀约待婚姑娘家的住处陪哭,一直哭到娶亲之夜。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也有前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先是在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请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依次围席而坐,哭起嫁歌来。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越临近婚期哭声越悲,往往通宵达旦,直哭得声音嘶哑仍不停哭。 到了出嫁前一天(当地称为“戴花”日)的晚上,是哭嫁的高潮。新娘的爹娘邀请亲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也是土家族哭嫁的独特形式。这段时间的哭唱内容相当丰富,但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顺序一般为: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哭叔伯、哭姑舅、哭陪客、哭媒人、哭苦情、哭扯眉毛、哭花、哭梳头、哭辞祖宗、哭离娘席、哭出菜、哭撒筷子、哭包露水帕、哭穿露水衣、哭穿露水鞋、哭打伞、哭踩斗、哭出门、哭上轿等。
“陪十姊妹歌”在三峡地区又称“姊妹歌”、“伴女歌”,是一种只唱不哭的长诗结构形式的哭嫁歌,有成套礼仪形式,不能任意颠倒,专家称为歌堂哭嫁歌。姑娘出嫁前一天晚上,邀请未婚女子九人,围桌打厢而坐,新娘头搭丝帕,行至堂前三拜九叩祖宗后,居中而坐,由新娘或最会唱的姑娘唱开台歌,接着是“坐歌堂”“数花”“盘歌”,最后是“送歌堂”。由新娘兄弟酌酒,依次传杯轮唱或对唱,胜者享受糖食,负者罚酒,直至夜深始散。十姊妹歌多为一人领唱,众女伴用同样的曲调以衬词伴和。唱到高潮处,在座的宾客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合唱。歌词有回顾也有祝愿,多为表达姑娘感怀父母养育之恩和出嫁前的离情别意,也有很大部分是关于孝顺公婆、敬夫教子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曲词优雅,场面井然。欢乐时,轻快的节奏、跳荡的旋律伴合着美丽的同句,生动地表达了姑娘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抒怀时,或高亢悠扬,或深情委婉,徐缓的节奏和柔美的音调中,蕴藏着姑娘深沉的情。
按习俗,婚礼前后哭嫁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过礼哭、娶亲哭和发亲哭,谓之“新娘三哭”: 是指娶亲的人在新娘家吃毕酒宴,经双方总管协商一致,准备迎新娘上轿,正式发亲(即迎娶新娘)前的一场哭,也是三哭中最隆重,最壮观的哭嫁。骨肉之情、别离之痛,纵有千言语万语言也难以言表,亲人们便以内容丰富的哭嫁来表达。这时哭的人员处新娘外,有母亲、伯母、婶娘、姑妈、舅娘、姐、妹、嫂子等一起哭,前来贺喜的满堂客人无不为之动情。哭嫁歌“十月怀胎”是哭诉母亲怀胎之苦、养育之艰辛的,其感情之真挚,听了令人潸然泪下;“新娘十哭”更是一首历数父、母、兄、嫂、弟、妹、叔、伯、舅娘等情谊的好歌。“一哭我的妈把我养大,女大就要到婆家;二哭我的爹当家劳累些,嫁妆多少由你给;三哭我的哥,兄妹也不多,正头七月要接我;四哭我的嫂,待妹实在好,上敬老来下敬小;五哭我的妹,从小一头睡,不知几时能相会……九哭天哭亮,声声哭爹娘,哭干眼泪痛断肠。十哭天已明,含泪别亲人,吹吹打打轿出门。”此外还有“十劝姐”、“五更寒”等内容。
发亲哭在众人的劝导下,适可而止。而后,在总管的“发亲”的一声令下,伴着长号、大锣和唢呐的奏鸣(不兴击鼓、放鞭炮),在众人的簇拥下由兄长背着新娘送上花轿,哭嫁便圆满结束。亲友们目送抬有新娘的花轿和好好荡荡的娶亲队伍渐渐远区。
哭嫁时,哭者、陪者都可以尽情的抒发感情,一字一泪,非哭断肝肠不可遏止。内容主要哭诉自己的身世和难舍亲人的离情别绪,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亲友善待之情,其中也含有对亲人的抱怨。还有哭骂媒人和勉励新娘的内容。 土家族哭嫁歌的类型大致有这么几种:
1、由新娘主哭。接着亲人们顶腔接声劝哭。你一声,我一声,自然形成了一种多声部合唱。
2、由人代哭,新娘陪哭。这种类型是因为新娘不会唱哭嫁歌,出嫁时,请人代哭唱,新娘在一边掉泪一边跟唱。
3、两人对哭。出嫁时,新娘和母亲、姐妹等又哭又唱,互相告别,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怀。
哭唱往往从新娘的哭诉开始,引起姐妹好友及母亲的不舍和劝慰之情。姿势多为坐唱,新娘手执手帕,用于擦泪,或用手挥动,借以抒情。陪唱者围坐在一起,低头或相视而唱,为了劝慰对方,调节哭唱的起止、节奏、速度、力度等。哭唱者还会相互拍背、拍腿以传达讯号。 如:哭父母
我的头发还没有生根,我的牙齿还没有长齐呀!
织麻纺纱做不起,背柴挑水做不起 ,
你们就狠心地把我推出门,
做人媳妇活受罪,做不会也要做了。
我的肩膀压肿了 ,还满不了人家的意。
十八指头磨烂了,还顺不了人家的心。
这日子怎么过呀 早晓得这一天,
刚把我生下来时,为什么不把我往泥潭里泡了呢
早晓得这一天 ,刚把我生下来时,
为什么不把我往岩坝上丢了呢
丢在泥潭里,还要起个水泡泡哩,
丢在岩坝下,还能长一蓬草草哩。
又如:
我的父母,眼力好来志量宽,把我放到茅草山。
茅草山上草不张,尽长牛毛毡。
我的父母,听媒讲来听媒音,把我坑害一平生。
先前我在大地方坐,现在却不得在大地方过……
歌中怨诉了父母只听媒人言,而不考虑女儿的想法,自作主张将女儿嫁了。女儿在哭的过程中即对父母作了委婉的控诉,也唱出了无奈与绝望。
对包办婚姻的控诉,出嫁女子抱怨的对象不直接是父母,而是包办婚姻的始作俑者---媒人,就成了出嫁女子控诉的罪魁祸手,往往把一腔怨恨泼在媒人身上。
骂媒人:
韭菜开花一二台,背时的媒人天天来
蚕豆开花绿茵茵,背时的媒人嚼舌根
豌豆开花夹对夹,背时的媒人想鞋袜
板栗开花球对球,背时的媒人想猪头
你做媒人想饮酒,山上的猴子骗得走
说活我的爹和娘,媒人死后变马牛羊 随着时代的进步,包办婚姻逐渐减少,于是,倾诉亲人间的骨肉分离便在土家族哭嫁歌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其凄凉哀婉,催人泪下,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如:哭哥嫂:
哭一声哥来叫一声嫂,难舍难分骨肉同胞。
兄嫂待妹千般好,为妹费心又操劳。
这大恩大德还未报,又得拜托二年高。
爹娘前代妹多行孝……
如:哭家人:
我的婶娘我的叔,往时兄妹情义深
我今搭了露水帕,今朝多了我一人
人家老少都敢骂,送给人家当贱人
我今穿了露水衣,难舍歌妹离别情
人家老少都敢欺,哥呀妹呀兄弟呀
我的哥呀我的妹,往日喊我喊的甜
挨到哥哥十八年,如今竹子已砍断
哥哥不再有负担,牵着手儿不觉得
哭父母
在娘三年怀中滚,头发白了多少根。
青布裙来白围腰,背儿过了多少山坳坳。
布裙从长背到短,这山背到那山转。
风也吹来雨也打,爹娘把我拉扯大。
爹背晒成糊锅巴,我娘瘦得象个风筝架。
……。
只道父母团圆坐,谁知今日两离分。
哭声爹来刀割胆,哭声娘来箭穿心。
哭父
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
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头言难尽。
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生疾病;
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费苦心。
四怕我们无文化,送进学堂把书念,
把你女儿养成人,花钱费米恩情深。
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
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肠!
女儿错为菜子命,枉自父母费苦心;
我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
为女不得孝双亲,难把父母到终身;
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
又如哭爷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呐,再帮娘啊梳把头。
曾记鬓发野花艳,何时额头起了苦瓜皱
摇篮还在耳边响,娘为女儿熬白了头。
燕子齐毛离窝去,我的娘唉,
衔泥何时得回头 ……
哭同伴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岩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长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灯过;
织麻同麻篮啊,磨坊同岩磨…… 出嫁,意味着生活脱离父母的庇荫而独立支撑往后的日子。对“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不可知”的出嫁女子,于未知的新生活充满了惶惑,迷茫。因此,哭嫁歌的内容就充满了依恋,矫情的特色。
如:开声哭父母:
太阳起来三重楼,我慢洗脸来慢梳头。
随到自己的父母住,父母双手煮来单手递。
吃完早饭碗一丢,想到哪去到哪去。
鸡刚叫来天刚亮,我快洗脸来快梳头。
随到别个的父母住,急忙把饭煮好递拢去。
筷子落地有人捡,娘儿分离无人留。
今后心想来望你,二姓父母不放口。 亲人对即将出嫁的女子用“哭”来表达出不舍之余时,还对她们的未来生活充满憧憬,希望他们美满幸福,同时也给他们讲述一些做人的道理。
如:娘哭女:
我的女儿我的心,你到婆家要小心
只能墙上加得土,不能雪上再加霜
婆家人可大声讲,你的话却要轻声
金盆打水清又清,你的脾气娘知情
铜盆打水黄又黄,你的脾气要改光
亲生爹娘不要紧,公婆面前要小心
十月一满临盆降,我娘分身在一旁
牙齿咬得铁打断,双脚踩得地皮穿
醒来一看儿的身,是女是男娘伤心
“夺床”,按照土家族婚俗,新娘跪拜天地后,新郎新娘要尽快站起来,直入新房,抢先坐在床上,叫“夺床”。夺床的规定,是男左女右,以正中为界。有心计的新娘常常坐在界线上。这时新郎也不让步,用身子尽力把新娘挤到界线以外。双方互不相让,难解难分。这时新郎猛地一下揭开新娘的盖头巾,新娘羞得一笑,夺床也随之告终,据说,谁先坐床,将来由谁当家。
“哭嫁”是土家婚俗的又一特色。因哭声文词巧妙,有腔有调,悦耳动听,所以人们又称为“哭嫁歌”。其内容是哭爹娘,哭兄嫂姐妹,哭祖先等,以诉离别之情。出嫁前一天晚间,姑娘和乡邻姐妹十人围着火炕同哭,称“陪十姐妹”。土家族曾把会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现在,除一些偏远山寨还保留“古之遗风”外,姑娘出嫁已无须袭旧时的“照例必哭”了。就是哭,也只是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惜别之情。 土家族的婚姻不论是旧婚还是新婚都要经过求婚、认亲、拜年、送日子、娶亲五个阶段 。婚前一个月或半月,新娘就要哭嫁,哭嫁那天晚上,全寨相好姐妹都来陪哭,土家语叫“坡”。在此期间家族亲友都要宴请新娘一餐丰盛的饭菜,叫做“嫁饭”。结婚前一天新娘正式"开脸",请人扯去脸上汗毛,眉毛扯成新月形,发辫梳成“粑粑髻”。下午男方派两三乘轿子(花轿抬新娘,篷轿抬送亲的)和抬嫁奁的队伍。“头嘎”即媒人或媒人的代理人,是迎亲队伍的领队,其标志是拿一把雨伞。“二嘎”即管理各项礼物的督官,其标志是背一个花背篓。当晚,女方向督官要哭嫁粑粑,厨师茶钱等礼品。迎亲队伍到达女家后,女方要举行拦门礼。然后鸣炮奏乐,将轿子停在院子里,上席吃饭。第二天早上,新娘穿上红呢子长衣,哭拜辞别祖先后,把手中的两把筷子往前后各丢一把,上了花娇,哭着“哭嫁歌”,一直到男方家听到她的哭声为止。拜堂入房后,还要进行“夺床”,男青年闹新房。婚后第二天,新郎新娘端着茶盘向前来道喜的亲友、长辈敬茶,长辈还要送茶钱,婚后三日还要“三朝回门”。
女人婚前婚后眉毛的区别可能是有的,但这些差异取决于个体差异和个人的生活经历。
一方面,有些女性在婚前可能会更加注重自己的外貌,包括眉毛的修饰。这时候,她们可能会选择修眉、画眉或者纹眉等方式来塑造更加精致的眉形。在这种情况下,婚前的眉毛可能会更加整洁、精致,甚至有些女性会进行定期的眉部护理。
另一方面,女性在婚后可能会更加注重方便和效率,对于眉毛的修饰可能不再像婚前那么细致。而且,婚后的生活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导致女性无暇顾及眉毛的修饰。因此,婚后的眉毛可能会显得更加自然,但可能不如婚前那么精致。
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的差异,具体还要根据个体的情况和生活经历来决定。无论婚前婚后,每个女性都有权利选择如何塑造自己的眉毛,只要她们感到舒适和满意即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