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礼上的祈福
典礼上的祈福
新人不时被阻挡接受“刁难”
一对新人
新郎父母合拉娶亲车
的风俗习惯,深受民族传统和汉文化双重影响。 自古以来看重婚姻的严肃性和延续性,并作为一种神圣契约长相厮守。结婚时必须举行双方同意联姻的仪式,也就是“尼卡哈”(证婚)仪式,婚姻才算合乎教律才算有效。和其他民族婚姻一样, 婚礼也经过提亲、送礼和娶嫁等程序,然而实际内容却大相径庭。
提亲
小伙看中一个姑娘,就要托媒人去提亲。有些地方除了这一个媒人之外,还要点定另两位媒人,共商下聘定亲事宜,因而才有“三媒六证”一说。
基于独特的历史背景, 的风俗习惯,深受民族传统和汉文化的双重影响。
婚礼习俗奇异而充满神秘色彩,遵古又贯穿喜剧元素,仿佛一道独特的风景,从中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现代文明。
婚礼的整个过程要经过提亲、送礼和娶嫁等程序,然而实际内容却和其他民族大相径庭。譬如提亲,如果一个小伙看中一个姑娘,就要托媒人去提亲。几次三番之后,如果女方父母同意这门亲事,就会向媒人明确表示。
过去有专事说媒的媒婆,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一手托两家,来回穿梭游说,而当事人家为了儿女终生大事办得顺利,往往也会对媒婆好生招待。所以俗语讲:“媒婆婆,嘴吃得油坨坨”。
有些地方除了这一个媒人之外,还要点定另两位媒人,共商下聘定亲事宜,因而才有“三媒六证”一说,可见说媒之事不小,也并非所有人都能担当。
媒人功劳可谓不小。要“说好”一门亲事,媒人磨破嘴皮子不说,跑烂几双鞋也不奇怪。我就不止一次在婚礼上听人对新郎开玩笑:“尕娃子听好了,你可不要‘媳妇娶进房,媒人撂过墙’啊!”
送礼
送礼又有“落话礼”、“水礼”和大小礼之分。
“落话礼”表示女方家答应亲事,接受了礼行。这个所谓礼行也叫“包包子”,包着“糖、茶、核桃仁、红枣”四样东西,且因分为“红黄绿蓝”四种包装颜色,又名“四色礼”。
“送水礼”也叫“开口礼”,实际上就是开口要“包包子”。“包包子”份额的多少,取决于女方直系亲属的多少,要“包包子”的人,除了父母,还有父母双方的老人和兄弟姊妹,少则三五家,多则一二十家。“包包子”在 生活中占有相当尊贵的位置,尤其在婚事当中贯穿始终。有些时候看似非常完满的一门姻缘,会因为“包包子”出了问题,导致退婚,从而留下终生遗憾。
送“小礼”,除去“包包子”之外,就是几套衣装和化妆品。送大礼俗称“定日子”,男方家不但要送金银首饰和“奶水钱”,还要一项就是“扎死”。这里所说的“奶水钱”,是 教的一项传统,蕴涵着感戴母亲的养育之恩,不可或缺。而“扎死”,意味着所有“爱待布”(礼数)礼行到此为止、不再派生。
在娶亲的头一天晚上,女方家还有一道“喝花茶”仪式。
“喝花茶”就是新娘告别少女,走向成熟的意思,因而受邀对象均为未婚姑娘。姑娘们一边畅所欲言,回忆青春年少的亲密无间;一边祈愿新娘,走进婚姻殿堂美满幸福。这是新娘人生转折的重要一晚,因而餐桌上要敬上十三个花碟子,各种糖果和糕点五颜六色,令人目不暇接。而那沁人心脾的一壶绿茶,倒在茶杯里,仿佛盛开的绿色花瓣,品茗于口中,则是余香满口,浮想联翩。
在伊犁一带, 还受到 尔族生活习俗影响,“喝花茶”仪式结束之后,还要载歌载舞, 欢娱至深夜才算尽兴。
“认大小”
人娶亲的时候,有一个叫“认大小”的固定仪式——结了婚就是一家人,新郎官就要论资排辈说“赛俩姆”(请安)了。
把参加婚宴称为“吃席”,以前在乡下,一家结婚,全村吃席。特别是那些姨娘婶子们,怀里抱着一个,手里领着一个,有的身后还跟着一个。到了席桌上,端来一盘菜,一人搛一筷子,就已所剩无几,哪个孩子不留神东张西望一下,再一回头就都是空盘子了,于是就“哇哇”哭起来,弄得一桌子人都不好意思。
再看现在的席桌,盘子摆得满满当当,有的时候甚至盘子摞盘子,让人无从下口。冒着热气的焖肉、外焦里嫩的加沙、清香扑鼻的丸子,哪一个不是让人垂涎欲滴啊!曾经有个内地朋友,因为吃过一次 喜宴,至今记忆犹新。用他的话说:“肉多菜少,味道真好,肚子吃撑了,眼睛还没饱。”
其实真正叫绝的,还是 人独有的“九碗三行子”。不仅要用九只大小一样的碗盛菜,而且在摆法上也要讲究对称相等,即每边摆三碗,成为一个正方形,故名“九碗三行子”。除此之外,在上菜时也有技巧,先摆四角,再放中间,而且一律不过油,吃起来不腻人且爽口,别有一番风味。
人娶亲这天还有许多礼节,其中“卧其里应声”最为主要。
“卧其里”是 语,意为“主婚”,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般由娘舅担任,安排整个婚姻过程,地位仅次于新娘父母,必须终生相认。而所谓的“应声”,就是说序进程,完全由“卧其里”说了算。
事实上,为了烘托婚礼气氛,不少人都乐于即兴发挥一番。 人娶亲的时候,有一个叫“认大小”的固定仪式——结了婚就是一家人,新郎官就要论资排辈说“赛俩姆”(请安)了。
于是就有人开上了玩笑。“说‘赛俩姆’一是声音要洪亮,二是要九十度躬身,你一样都不达标,重来,重来!”新郎脸一红,恭恭敬敬、认认真真又重复一遍,和第一次相比,声音也提高了八度。“新郎官倒是符合了要求,可陪女婿(伴郎)又出了问题,没有办法,只得再来一遍!”开玩笑的人吹毛求疵,不依不饶。
前几日侄女结婚,有人让新郎站在凳子上说“赛俩姆”。新郎本来个子就大,站在凳子上就像踩着高跷,颤颤巍巍的,让人看着都担心,可新郎实在是娶亲心切,还是会一次又一次完成高难度动作,直到对方满意为止。
“认大小”一般都是在“卧其里”引导下进行,但也有岳母亲临一线指挥的,就像我的一个亲戚,女儿结婚那天就亲自领着女婿和陪女婿说“赛俩姆”。
“耍公婆”
“结婚三天没大小”,这在 婚礼“耍公婆”的游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按照 传统礼俗,娶亲这天,婆家除了给新娘一份“催妆礼”——一套衣服,还有一份事关重要的“裙带钱”。这个“裙带钱”必须男女双方数目相等,类似于新娘的私房钱,押在箱底不能轻易花销,所以民间俗语说:“裙带钱装得齐,一辈子不受气。”
人父母不参加娶亲,一般由新郎的长辈和同辈等代劳。男的讲究要选德高望重的人,女的则要选德淑贤惠的小媳妇,送亲的人也是如此。
这个时候,等候在家的新郎父母,或许已经被那些迫不及待的人们“乔装打扮”起来。或者涂成大花脸,耳朵上再挂一串红辣椒;或者反穿皮袄,后腰插一把大扫帚。都说结婚三天没大小,这在 婚礼“耍公婆”的游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想想看,在一个极具淳朴民风的乡村院落,不知从哪里牵来一头毛驴,几个人三下五除二就让公公倒骑在驴背上,一人前面牵着,一群人后面追赶着。如果是一头老实听话的毛驴倒也罢了,一路小步慢跑,虽小有颠簸,却也优哉游哉;如果是一头欺生的犟脾气叫驴,哪里容忍如此“前呼后拥”瞎折腾,说不定老公公刚一跨上驴背就挣脱缰绳跑开了,而且一边跑一边“昂哧昂哧”高叫着,不留神,一个蹶子就把你给撂下来了。
到了城里,就是另一番景象,倒骑毛驴换成公婆一同拉亲车。打扮得花里胡哨的公婆,喜笑颜开,情绪激昂,俨然摆出一副“只知低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的架势。当然实际上都是做做样子而已,数以吨级的铁疙瘩,根本就不是人拉的。再说了,车上坐着自己的亲儿子和儿媳妇,即使司机忍心,他们也不忍心呀。
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结婚第二天早晨,女方家人会做好包子端到新郎新娘面前,俗称“睁眼包子”。就是娘家人有意在包子当中,搭配一两个特别咸,或者特别辣的,其用意既有戏耍的成分,也有考验女婿是否心细的因素。如果新郎是个楞头青,狼吞虎咽时或许真的碰上其中一个,随之大呼小叫起来,一来显得不成熟,二来还成了笑话。如果早有思想准备,即使不小心吃到了,也一定会在不动声色中吞进肚里,因为生活的酸甜苦辣,从此时起已经真正开始了。
一、合八字
媒人提亲获女家同意后,双方互换庚帖,根据双方出生年、月、日、时和属相推算,查其是否相生相克,谓之合八字。
二、彩礼与嫁妆
最典型的就是“三大件”:70年代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80年代是冰箱、彩电、洗衣机;90年代是空调、音响、录像机;21世纪变成了房子、车子、票子。
除此之外,女孩子的嫁妆还要准备新棉被,各种颜色的缎子被面以及其他织物。亲戚们赠送的礼物往往作为女方第二天出嫁的陪嫁,一般为布匹、箱子、毛巾、水壶以及礼金等。
男方的彩礼则要准备两只鸡、几十斤肉、几十斤米、几斤花生、酒以及礼金200~600元不等(根据家庭经济条件而定)。
三、坐歌堂
坐歌堂就在院坝中摆上几张桌子,放上几盘瓜果。女方的手帕朋友、四邻亲友、细娃儿、小妹崽,大家随意坐着站着,闹闹热热唱着歌,恭贺新娘出嫁,唱歌还有红包拿。
亲友们用歌唱的方式陪姑娘度过做女孩的最后一夜,那缠绵的离情别绪,令人荡气回肠。
四、哭嫁
哭嫁是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
听老人们说,早些时候,没有嫁而不哭的人家。如果出现嫁而不哭的姑娘,也会被邻里看作没有教养的人,传为笑柄。
五、送亲与迎亲
送亲:出嫁的女子由两个好朋友陪同前往男方家中,这两个朋友称为“送亲客”,同时女子哥哥嫂嫂或兄弟姐妹也将一同前往男方家中参加婚礼,但女子父母并不会参加婚礼。
在婚礼完成后,“送亲客”和陪同的新娘哥哥嫂嫂或兄弟姐妹也会得到毛巾作为礼物。
迎亲:在新娘距离男方家中还有一段距离时,厨子会抓一只红公鸡现场放血并围绕新娘转一圈,同时也会在附近燃放爆竹来烘托喜庆的气氛。
随后由媒人主持新人拜堂、入洞房,新娘将在嫂嫂或者“送亲客”的陪伴下在新房待一段时间到给客人敬酒的时候,而新郎将从新房出来陪客人们聊天或者准备婚宴的相关事宜。
六、闹洞房
闹洞房不但喜家高兴,闹洞房的亲朋好友,也乐得借机喧腾一番,使出各类新招数,让新郎新娘“坐困愁城”哭笑不得。
古代中国人通常是盲婚哑嫁,不仅缺少婚前交往,甚至素未谋面。闹洞房有着一个迫使新郎新娘相互配合的过程和必须亲近依赖对方才能过关的感觉,实际上帮助了他们自己更快进入夫妻的角色。
现今一些闹洞房低俗化的不文明现象,一方面是人们忘记了闹洞房的是否有被需要的现实意义,为谁而闹;另一方面现代人见多识广,反而因为闹洞房者触及不到临界点,才想出许多恶俗做法。
七、散客酒与回门酒
婚期第二天,又叫散客酒,亲朋好友吃完早饭就各自回家,新郎、新娘就送些礼物给“红娘”,叫谢媒人。
然后男方婆婆就翻新娘嫁妆箱子的四个角,若女方母亲将箱子四个角放了钱,男方婆婆也要成倍再添上些钱,女方母亲还要在箱子的面上放些翻箱的礼钱。
之后,新娘新郎就回娘家。这时,女方家又做回门酒,招待新朋好友共贺喜事,这就办完一件婚事。
八、坝坝席与九大碗
九大碗,也称作坝坝席、九斗碗,是川渝地区农村特有的传统民俗盛宴,每逢红白喜事、过年过节等都要摆席,少则几桌,多则几十桌,招待乡邻亲友,场面盛大,婚礼更是必不可少这一项。
九大碗的特色注重蒸菜,原意是以蒸菜的九大菜而得名,分别为:软炸蒸肉、清蒸排骨、粉蒸牛肉、蒸甲鱼、蒸浑鸡、蒸浑鸭、蒸肘子、夹沙肉、咸烧白。
结婚本是大喜之事。贴窗花,摆喜宴热热闹闹,新郎新娘一身大红,大气富贵。
各地结婚习俗中的陋习千奇百怪,各种花招,让人意想不到,无奇不有。
千百年来传统结婚习俗中,确实蕴藏着各种陋习,各个地方加以变化赋予了当地风俗。花样百出,但都有一个共性,就是让新郎新娘出丑,以此种方式来试探新郎的忍耐力。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天能忍过去,就说明以后婚姻中新郎能忍辱负重有担当。
说起来好像蛮有点道理,但是在结婚之时所作所为却变成了一种冷爆力(陋习),为人不耻。
就拿当地来说,结婚当天新郎要光一只脚穿一只鞋。半条破裤子像游本昌。头上扎尖尖帽,两个痰盂挂胸前,像游街一样招摇过市。朋友行人向新娘身上扔臭鸡蛋泼脏水来考验他(她)的忍耐力。
网上报道还有把新郎绑在树上浇白酒。陋习太多都应该改一改。
结婚前男女双方都要准备结婚所要的东西,那么结婚之前需要准备什么东西呢?一起来看看本文的介绍。
一、结婚之前需要准备什么
1、婚前半年
(1)商量好结婚的日子,然后才能够着手准备婚礼的事情。
(2)准备婚纱和礼服,多听听已婚人士的建议,避免踩雷。
(3)如果结婚之后需要度蜜月,那么需要提前办护照和签证。
(4)确定好婚期以什么形式来举办,并且好考虑到家里的风俗。
(5)粗略统计下宾客名单,一般邀请自己的邻居、亲戚和朋友们。
(6)找婚庆公司,告知婚庆自己想要的婚礼,选择合适自己的婚庆套餐。
(7)大致了解下婚礼预算有多少,这样心里才能够有数,不会花太多的钱。
(8)结婚的地方是在户外还是在酒店,需要提前预订价格才会便宜,才有档期。
2、婚前三个月
(1)开始准备结婚戒指,根据自己的预算来决定。
(2)租赁婚车,一般婚车头车会选择奔驰、宝马、劳斯莱斯、奥迪等。
3、婚前两个月
(1)开始预订婚礼的化妆师,选择化妆技术好的,并且价格比较合适的。
(2)准备拍婚纱照,选择喜欢风格,合适的套餐,可以当地拍也可以旅拍。
(3)开始选择婚礼的伴娘和伴郎,一般是选择未婚的,如果不介意也可以找已婚的。
4、婚前一个月
(1)确定好婚礼的主婚人,再次确定宾客名单,并且发结婚请帖。
(2)事先越摄影摄像沟通一下婚礼拍摄的照片和视频,还要约化妆师化妆等。
5、婚礼前一天
(1)婚前一天要早点休息,婚礼当天才更有精神。
(2)准备好婚礼要穿的婚纱礼服,安排信赖的人来保管。
二、结婚前男方要送节礼吗
1、送节礼习俗
送节礼是汉族的一种习俗,在遇到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的时候,女儿需要跟女婿一起带上礼物去探望父母,或者是儿子带上儿媳回家探望父母。一般带的礼物是鸡蛋、腊肉、粽子、咸鸭蛋、白酒和月饼、鱼肉等,该习俗在四川一些地方比较流行。
2、婚前婚后送节礼
在婚礼前送节礼,称为是追节礼。一般是男放给女方送,表达想要促成这桩喜事的心愿。一般女方家收下了男方的送节礼,那么就表示同意让孩子结婚。在婚后送礼物,就叫做送节礼,一般在中秋节的时候,送莲藕、月饼,寓意美满团圆。
总结:
本文详细为大家介绍了结婚之前需要准备什么东西,以及结婚前男方要送节礼吗,相信大家对于本文都有了了解,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喜宴当天该注意的重点,让你体体面面 提前半小时到达 出席喜宴要提前半小时到达,而且要整理一下仪容,不要匆匆忙忙地赶到,不然很没礼貌。在接待柜前先将礼金袋交给接待人员,并签名祝贺。 如果迟到、早退的话要事先通知对方 如果有事会迟到或早退的话,要事先通知对方。迟到时不要自行进入会场,最好让招待人员领你进去。若要早退,最好等来宾都致完词后再走。离开时不需要再跟新郎、新娘打招呼,但要跟坐同桌的两侧人打招呼。 在接待柜前,先说些祝贺的话 ①先对新人的亲戚道贺,报上大名,并要说谢谢他们的招待。 ②递上礼袋,正面朝上递给对方,此时顺便说些祝福的话。 ③在签名簿上签名,如果夫妻一起出席,要先写先生的名字,再写太太的名字。
麻烦采纳,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