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男人结婚难,古代找老婆也难,哪个朝代找老公难?

当今男人结婚难,古代找老婆也难,哪个朝代找老公难?,第1张

说到婚姻,大多数现代年轻人一定会感到头疼。仔细想想,最大的90后群体也已经进入了真正的自信时代,但如果你对快到30岁的90后做一个调查,你会发现,婚姻大多在90后,在他看来,这比登天还难。男人要娶媳妇,最基本的是彩礼不能少。有些家庭还要求男孩有车有房,但这些男人刚离开社会才几年,根本付不起10万元的价格。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能结婚。然而,在一千年前的宋代,情况却完全相反。

宋朝可能是除唐朝以外的历代中国人中最受欢迎的朝代。宋代文人性格与烟火正合。在著名画家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你可以看到孩子们在街上嬉笑玩耍,你可以看到宋代街道上奔跑的马匹和马车,你可以看到文人和诗人在树下吟诗是的,这些都是宋代的烟花。

然而,宋代最令当代人惊叹的是宋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哪个朝代的妇女地位最高?有人会说这是武则天统治下的盛唐。其实,真正的答案是宋代。正是因为宋代妇女的地位高于其他朝代,所以宋代娶女儿的嫁妆也很高。

苏轼才华横溢,一生为官。与儿子苏轼相比,苏轼的仕途只能用“成功”来形容。苏轼后半辈子,由于政治敏锐度低,得罪了以王安石为代表的许多人。官场人物甚至最终成为“南方蛮荒之地”的官员。但是苏澈一生都活跃在政治舞台的中心。虽然当时官场腐败盛行,但苏澈一生清廉。正是贯穿苏澈一生的“洁”字,才造就了苏澈女儿结婚的故事。轶事。

宋代比较法盛行,尤其是女儿结婚时父母准备的嫁妆。在宋朝看来,如果女儿受到父母的重视,父母一定会为她准备相当数量的嫁妆。嫁妆不仅代表了女儿婆婆的面子和经济来源,也代表了女儿在婆家有多少话语权。

如果嫁妆不多,说明未婚家庭对这个女儿不太重视。既然处女家庭不看重这个女儿,公婆又怎么能尊重这个已经结婚的“外婆”?嫁妆少了就意味着失去了娘家的后盾,也就是说,即使你在公婆家被欺负,你也无话可说。一个有点嫁妆的女人,生活中更是悲痛欲绝。有的婆婆贪图媳妇的嫁妆,甚至对媳妇有点嘀咕。毕竟,如果媳妇要求辞职,所有嫁妆都可以带回娘家。

而苏哲因为女儿在娘家不受欺负而伤心不已。为了给女儿准备嫁妆,从不侵吞家产的苏澈几乎毁了家产。对许多当代年轻人来说,280万是一笔一辈子挣不到的巨款。苏车被用作嫁妆。为了防止女儿因嫁不出去而被邻居“捅脊梁”,苏哲已经赔钱了。钱送出去后,只能“吃土”的苏澈在日记中愤愤不平地写道:“嫁个破碎的家里的女儿”。

唐代的《酉阳杂俎》有多个章节记录了唐代的婚礼内容,今天就让您体验一把唐代的婚礼感觉。

结婚前的五礼基本上和先秦汉代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也就是民间说法有些不同罢了。

婚礼的彩礼也有周礼规定的鹿皮,丝帛变成了以下几种: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九事。每种都有特别的寓意。

合欢表示夫妻相爱永久,嘉禾表示福气共享,阿胶干漆表示如胶似漆,九子蒲朱苇表示能屈能伸,双石表示义在两固,棉絮表示情义绵长,长命缕表示相守久远。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到人们对婚姻的美好期望,同时也印证了民间风俗对婚礼的影响,因为如此多的附会性解释不大会出自礼仪制度本身。

结婚的当天,天还没有大亮,您就开始准备出发迎接新娘了。怎么回事儿?不是说黄昏之礼吗?到了唐代规矩改了?你您说的不错,唐的的结婚时间确实是有从清晨开始的了,起码说黄昏成礼不再是代表当时的全部婚礼形式。今天北京中午,天津晚上不还是也是典型的两种婚礼特色嘛。

到了新娘家中,不见了周礼中安静的行礼方式,好一阵喧闹,在新娘娘家人一顿劈头盖顶的棍棒加攻下狼狈的进了新娘家的院门。您问这是做啥?这也是唐代开始出现独有的风俗,弄婿,趁着新娘子还没出家门好好的捉弄一下您。

到了新娘闺房外,还是没算完,作为诗词盛行的唐代,不会念两首诗催妆怎么能过得了关?新娘子就在房门里面等着,您不念人家不出来,硬着头皮上吧。当然提前准备几首也是准许的,只要祈祷新娘子和家人没有临时出题的习惯,这可是真说不准的,。因为这个环节也是民俗,并没有一定之规,在今天的婚礼中,藏鞋有规定哪里可以藏哪里不可以藏吗?一个道理,玩嗨了古人未必比今人保守。

为了不占用篇幅,我就放您一马不管您念了几首诗,请新娘出来和您回家得了。新娘子会用盖头盖住脸,走出来,乘上迎接她的车子。等到新娘子上了车,您要骑着马,绕着车走三圈。什么?您说您不会骑马怎么办?不可能!唐代别说男子,就连女子仆役有几个不会骑马的,唐代不会骑马就像是今天在美国说自己不会开车!骑马带着新娘赶紧走人吧!

新娘家则会在新娘子出嫁之后的第二天,做一种肉粥(何不食肉糜?难道老百姓家要天天嫁女儿吗?)。应该算是庆贺新娘顺利出嫁。

这一路上也不太平,看到婚礼出嫁的车队,一批又一批的老百姓聚拢过来讨要喜钱!这是什么情况?障车族!没见过吗?在今天很多地区也有,看见婚车上来就拦路要钱!这真是历史悠久了!只不过唐朝的障车族基本上还属于文闹,风俗性质更多一些。而且基本闹得厉害的是大户人家娶亲,您也就当行善了!否则原文里动辄散财万计,普通百姓哪里承受的起。

推塔过关一样的可算到了家门。在新娘进门前家中已经做好了两件事情。一个是用三升小米,填满家里院子捣碎食物的臼。用一个席子,把家里的井口盖上。还会用三斤大麻的皮(不是老外常抽的那个大麻!这里大麻的皮是纺织用的原料),放到窗台之上。还会把三支箭,放在门框之上。这都是啥意思?还是借用衣食丰富,辟邪去晦的隐喻。

另外一件事就是家里的院子一角要搭建一个青庐,也叫百子帐?这又是为何?大概是唐代人也赶时髦,想做草坪婚礼吧?其实两者还真有点关系。唐朝人用青庐作为婚礼的现场是源于胡俗,而西方人做草坪婚礼也是源于西方游牧民族,两者都是没房子才用帐篷。结果主流社会后来反倒当成了风俗。当然了,有唐一朝中这一风俗也不绝对,唐朝人结婚也只是一部分用青庐,屋子里办喜事的也不是没有。唐朝比较开放,文化趋向于多元,兴许唐朝也生活着一群常常大开脑洞的婚礼策划师!

扯远了,新娘子到了新郎家,一进入门,进门。这时新郎家的小姑子小舅子,也就是新郎的兄弟姐妹,会全部都从新郎家的侧门出去,从正门走回来。这么做是干什么呢?是去踩踏新娘进门时的足迹,象征的含义是让新娘找不着回去的路,可以安心在夫家生活,未来婚姻生活会长久,这种习俗在今天有的地方还有保留。

新娘子进门后先去猪圈和灶台祭拜,这应该是对未来婚姻生活富足的一种祈祷。猪圈灶台都拜了当然您和爱人的互拜也是不能少的。甚至可能还有拜天地。不过拜天地文献里貌似找不到,只不过有多幅唐代壁画婚姻情景里,都有新人站在一起拜一个方向的场面,。还真说不好是拜什么,没有新的证据前姑且就算拜天地吧。

这一通折腾后,您与新娘在青庐中分坐左右,侍女递上同牢盘,里面装着同牢饭(不是一起坐牢吃牢饭!),您和新娘各自吃三口。然后侍女递上用五彩丝线捆在一起的一对金银酒杯,两个小孩子也坐到您的身边,念念有词:一盏奉上女婿,一盏奉上新妇。

喝完了合卺酒,您把新娘头上的红头绳解下来,就是汉时婚礼的解缨,但此时被称为合鬓,后世望文生意,生生发明了抄剪刀剪头发,结发,。或者让新人躺下把发髻捆到一起过一宿,两口子翻身都费劲,显然是有违常理的。

解了红缨您就可以起身把礼服脱了,头冠去了,鞋放一边然后怎么新娘子又拿了一个扇子出来?怕天热吗?

当然不是!最后您还要念诗若干首,让新娘把扇子去了,好一起洞房安歇呀!是不是很坑?完了,完了还有还要再为难您一次,继续调动脑细胞作诗对对吧!反正唐朝人好这口,别说结婚这等大事,就连去酒楼喝个花酒都要来点诗词雅兴。

总之催妆诗却扇诗念过了,新娘的扇子去了,侍女就可以灭了蜡烛出账去了。您的大唐婚典至此礼成!

要说古代的彩礼,就必须说到“六礼”。根据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昏义》记载,古人结婚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结婚时的“六礼”是古代贵族必须遵循的结婚程序,如果是头婚,“六礼”必须具备,缺一不可。此外,先秦时期庶人娶妻没有这么严格,省去了“问名”和“纳吉”两个程序。原因是先秦时期的庶人地位低,没有名字,也没有宗庙,所以省略了“问名”和“纳吉”。这种风俗,一直沿用到了清代。当然,现代也有“问名”,主要是拿去核对八字,只是一个形式,无伤大雅。

古代婚姻

在“六礼”当中的第四个程序“纳征”又叫“纳币”,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彩礼”。此外,“征”即“成”的意思,使者纳币以成昏礼。按照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缴纳了彩礼,婚事就成了。

现在的“纳征”其实就是送钱,阔绰一点的送房子和车子。那么古代“纳征”男方会送什么东西呢?由于每个朝代不一样,所以“纳征”时给的彩礼也不同。

先秦时期的“纳征”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庶人和贵族是不能相比的,所以对于“纳征”送的物品也各不同。那么,在先秦时期庶人和贵族主要送什么物品呢?

天子纳妃

根据《礼记》的说法:“庶人则缁帛五两;卿大夫则玄纁,玄三纁二,加以俪皮;及诸侯加以大璋,天子加以谷圭。”意思是:庶人娶妻用布帛一匹。卿大夫娶妻时则用三匹黑色布帛和两匹浅红色的布帛,外加成对的鹿皮作为彩礼。诸侯娶妻用宝玉,天子娶妻用礼玉作为彩礼。

春秋时期平民老百姓结婚主要送一匹布,所以《礼记•杂记下》就说:“纳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在先秦时期,计量单位是十个为一束,一束为五两,一两为五寻,一寻为八尺。合计一束为四十尺,即“一匹布”。一匹布有40尺,那么有多少米呢?按照现在的算法据说有13米多长,按照周代的算话有8米多长。古籍很多人在幻想,如果是现在多么希望一匹布就能娶一个老婆。别以为在古人结婚就很容易,在先秦时期这么长的布料,不是普通人都能消费的起的。

两汉时期的“纳征”

根据《白虎通•嫁娶》对纳征的记载:“纳征玄镇、束白、俪皮,玄三法天,维二法地也。阳奇阴偶,阴阳道之大也。离皮者,两皮也。”汉代贵族男子结婚讲究五行阴阳调和,婚礼制度基本与先秦时期的婚礼制度相同。比如,皇太子娶妻必备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三匹外加两张麋鹿匹,总共有三十种物品作为彩礼。那么,民间用什么物品作为彩礼呢?

根据唐代杜佑在《通典》对汉代纳征的记载:“后汉之俗,聘礼三十物,以玄纁、羊、雁、清酒、白酒、粳米、稷米、蒲、苇、卷柏……凡二十八物,又有丹为五色之荣,青为东方之始,共三十物,皆有仪俗。”

由于民间结婚“纳征”与贵族送的彩礼无法相比,所以在汉代民间效仿贵族们的做法,采用三十种常见的物品来代替。《通典》所说的这三十种物品,普通百姓家庭基本能备齐,且这些物品,也具有很深刻的象征意义。所以,象征意义重大,不比贵族所送的彩礼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纳征”

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八年(公元287年)皇太子结婚,“纳征”所用物品为“玄纁束帛加谷珪,马二驷,羊雁酒米如故。”晋武帝的婚礼制度是按照两汉三国时期的婚礼制度来的,纳征所送的物品与前朝相同。到了后期皇太子结婚时所送的彩礼为白羊一口,玄纁帛三匹,绛二匹,绢二百匹,兽皮二枚,钱二百万,玉璧一枚,酒十二斛,白米十二斛(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考证:1斛=1石,汉代1石=2斗,1斗=135斤,1石=27斤米。)马六匹。

古代美女

南北朝时期,南北婚俗各有所异。南朝是汉人建立的王朝,而北朝属于汉化的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所以,南朝政权大多按照两晋时期的婚礼来制定的。

南朝宋明帝泰始五年(公元469年),太子纳妃,皇帝想用谷珪和虎皮作为彩礼。礼仪官认为玉器和虎皮不够隆重,必须加豹和熊皮。后来,皇帝应允,太子纳妃用玉一块,虎皮两张。外加豹、熊罴皮各两张。

而北齐的纳征之礼,比南朝所送的彩礼要丰富许多。皇子结婚用黑色的布帛3匹,浅红色的布帛两匹,丝帛十匹,大璋一个,虎皮两张,锦采六十匹,绢两百匹,羔羊一头,羊四头,牛犊两头,酒黍稷稻米各十斛,从车百乘。

此外,文武百官所送的彩礼也有严格的规定,一品以下至从三品用璧玉,四品以下璋璧皆无,兽皮2张;百官一品以下至从五品用豹皮两张,六品以下至从九品,用鹿皮两张,锦彩六十匹。

还有新婚时迎接新娘的从车也有限制,皇子有一百辆,百官一品五十辆,二、三品官员三十辆,四、五品二十辆,六、七品十辆,八品以至庶人五辆马车。南北朝时期平民所送的彩礼,与隋唐时期民间所送的彩礼大体是相同的。

隋唐时期的“纳征”

《隋书•礼仪志》载:“后齐聘礼,六礼皆用羔羊一口,雁一双,酒黍、稷、稻、米、面各一斛;自皇太子与王以下至九品皆同;流外及庶人则减其半。”隋朝皇太子与封王“纳征”时用“玄三匹,纁二匹,束帛十匹,大璋一,兽皮二, 绢二百布, 羔羊一口, 羊四口, 犊二头, 酒、 黍、稷、稻面各十斛。”这个和北齐皇族纳征时所用的物品是相同的。而唐朝的婚礼也沿袭了隋朝的制度,不过对大臣的纳征物品作了规定。

隋唐美女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其诸臣之子,一品至于三品为一等,玄纁束、乘马,玉以璋。四品至于五品为一等,玄纁束、两马,无璋。六品至于九品为一等,玄纁束、俪皮二,而无马。俪皮二,内摄之,毛在内,左首,立于幕南。其余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大抵皆如亲王纳妃。

唐朝大户人家一般采用“以聘财为信”,按照个人的财力来酌情给予的彩礼。普通老百姓,讲究吉祥,与汉代民间婚礼同俗。按照《酉阳杂俎》的说法,隋唐民间的聘礼固定为九种:“合欢、嘉阿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各项物品皆有祝福夫妻爱情永固的意义,比如:“胶漆取其固;绵絮取其调柔;蒲苇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分福也;双石,义在两固也。”唐朝民间结婚与汉代的民间“纳征”时所用的聘礼差不多。唐朝只是对汉朝纳征时所用的30种物品做了缩减。虽然说这些东西不值钱,但是象征意义很大。

宋朝时期的“纳征”

宋朝“纳征”叫“纳财”,婚嫁讲究轮财力说媒,无论是贵族还是庶人,基本跟财力挂钩。根据《宋史•礼志》记载:“诸王纳妃,用金器百两,彩千匹,钱五十万,锦绮、绫、罗、绢各三百匹,销金绣画衣十袭,真珠翠毛玉钗朵各三副,函书一架缠束帛,押马函马二十匹,羊五十口,酒五十壶,系羊酒红绢百匹,花粉、花幂、果盘、银胜、罗胜等物。” 这只是宋朝贵族纳征时所用的彩礼,而在纳采的时候还要用羊二十头,酒二十壶,彩帛四十匹。羊、酒、彩各加十,菜叶一百斤,头嬃巾段、绫、绢三十匹,黄金钗钏四双。

在之前的朝代,大多数是用大雁和鹅,而宋朝贵族都不用雁。可以说宋人结婚非常的奢华,不得不说宋朝的确是一个富裕的朝代。即便是宋朝,面对战争也奉行“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尽量不使用武力!”所以,宋仁宗在位期间与辽国40年没动用兵革。在宋仁宗去世时传到辽国,辽道宗耶律洪基还为其建立了衣冠冢,辽宋40年没有打仗,这跟宋朝的财力庞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古代彩礼

虽然说,贵族很奢华,但是民间并非这么大的财力。朱熹在《家礼》中说:“纳币少不过两,多不过十,今人多用钗钏洋酒果实。”也就是说,民间男子娶妻纳币不用像宋朝贵族那样“宗室子聘礼赐女家白金五千两”。 普通的富贵人家也没有那么多钱,所以大多数用金钏、金锭、金帔坠“三金”居多,外加一些酒水和果品即可。

在《东京梦华录》中也记录了当时宋朝结婚时的场景:“凡娶媳妇,先起草帖子,两家允许,然后起细帖子,序三代名讳,议亲人有服亲田产官职之类。”除此之外,男方家的亲人还可以到婆家看新娘,如果看中就以钗子插头上,谓之“插钗子”;如果不如意,就留下一两端彩缎,与之压惊,则此亲不成功。从朱熹的《家礼》和《东京梦华录》来看,民间也没有那么奢华,不过宋朝的皇室将婚礼办的确很奢华隆重,其他朝代为之失色。

明朝时期的“纳征”

明朝婚礼制度,于正统七年(1442年),明英宗朱祁镇大婚时开始制定仪。根据《明史》的记载:“纳征用玄纁、束帛、六马、谷圭等物”并制词:“兹聘某官某女为皇后,命卿等持节行纳吉、纳徵、告期礼。”皇太子纳妃,傧相出告,使者入陈玉帛礼物,不奠雁,宣制曰:“某奉制告成。”

古代新娘

明朝的庶人婚礼,在《明史》当中也有规定:凡庶人娶妇,男年16,女年14以上,并听婚娶。婿常服,或假九品服,妇服花钗大袖。其纳采、纳币、请期,略仿品官之仪。有媒无宾,词亦稍异。亲迎前一日,女氏使人陈设于婿之寝室,俗谓之铺房。至若告词、醮戒、奠雁、合卺,并如品官仪。见祖祢舅姑,舅姑醴妇,亦略相准。

在明代的婚礼,南北嫁娶礼俗各异。南方纳征,常用钗币、酒牲、梹榔,随俗。上户通用的银子不过15两,中户所花费不过10两,下户花费不过6两。在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间,明代学者黄佐在《泰泉乡礼》中说:“近日纳采、纳征者,止用细茶一盒,纳钗物其中,尤为简便,可以通行。其送礼之人,非隔水路者,毋得多与铜钱,下程惟待以酒饭。”从黄佐的记叙来看,在明代的南方娶妻用一盒茶叶和金钗就可以将老婆娶回家。

清朝时期的“纳征”

根据《清实录•顺治朝实录》记载:清朝的婚娶有纳币之礼,和硕亲王、及和硕亲王未分家之子。纳币时用“珍珠、金、银、花缀、糚缎、蟒缎、素缎、袍、褂、裙、共九袭。蟒缎、素缎、衾、褥、七床。外加金项圈一个。”对于一个皇族而言,从纳币的物品来看不是很奢侈,即便是普通富豪在当时也能出得起。

清朝美女

清朝的平民结婚的时候,用一套衣服,被褥一床,金耳环一副。定期的时候用羊一只,酒三坛。娶妻时宰猪、羊、二口,酒五坛。从《清实录顺治朝实录》来看,婚礼很朴实。不过,对于清朝普通家庭而言,用金耳环,宰猪羊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当时应该也很隆重了。

除了史书里面有记载关于 “纳征”,清朝从很多文学作品当中也可以看到,比如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到第三日,娄府办齐金银珠翠首饰,装蟒刻丝绸缎续罗衣服,羊酒、果品,共是几十台,行过礼去。”这是民间大户结婚所使用的物品。像清代学者姚廷遴在《历年记》中自叙中说:“送纳币礼20两,并报日结亲。三月,又付银30两,赎祖母膳田卖钱清芝者。初十日,叔祖备酒送余往乡,临行,大伯送铺盖一副,二伯送银四两,叔祖又赠我四两。”在清朝时期,一两的银子价值1000-1500枚铜钱。一出手就是几十两,应该是大户人家了。如果说有钱,出手都很阔绰,七大姑八大姨都有钱拿。

此外,在清代浙江婚俗,纳采与纳征合并,先用婚书拜帖书二姓合姻之礼,聘金多少不同。多至二、三百元,少则至二、三十元。再备月饼、冰糖、榔槟、豚肩、老酒、烛炮、礼香等物,总之家里有什么都可以作为聘金。纳币的时候男家用缎绸、布匹等物,令媒人送至女家。据说,送绸缎布匹都是富人家才用的,而贫困家庭很少采用绸缎和布匹。至于那些,很贫穷的人家,其实家里有几亩良田,能养活媳妇,基本可以娶到媳妇,而彩礼一切从简!

结婚不要攀比,量力而行!

从古代“纳征”的物品来看,宋朝的贵族婚礼最奢侈,清朝对于不同等级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都有不同的规定,纳币也是不俗。对于民间婚姻,主要讲究门当户对,贵族往往与豪族联姻,普通老百姓和贵族阶级在嫁娶时期,所送的彩礼,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由于不同时代拥有不同的婚俗习惯,彩礼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比如上个世纪60年代结婚,聘金4元钱,聘礼2斤糖。外加双人床、热水瓶、脸盆和痰盂花费大约100块。到了70年代,需要“三转一响”也就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外国收音机,大约400元左右。80年代结婚流行三大件电视、洗衣机、冰箱,这些东西在今天看来不算什么。但是,在哪个年代很少有家庭买得起。其实,现在结婚也是一样,普通家庭和富豪不能攀比。虽然说彩礼不能免,但是量力而行即可。

宜芳公主的丈夫受到了安禄山的挑拨,决定反叛大唐,宜芳公主作为大唐的公主,被用来杀鸡儆猴,她也因此成为了唐朝与奚族战争的导火线。

公主一般都是被君王用来和亲以巩固统治,但是在我国的唐朝历史上,曾有一位公主,刚嫁过去没几天就被丈夫割了头,她就是宜芳公主,宜芳公主是卫国公主的女儿,也是唐玄宗的外孙女,她被唐玄宗用来与奚族和亲。

当时奚族屡屡进犯唐朝的领地,那片区域的老百姓都十分不安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玄宗派宜芳公主和亲,奚族是我国南方的一支很重要的军队,奚族和契丹是同一个族类。

在唐朝刚开始建立的时候,奚族就被唐朝十分重视,甚至重视程度还超过了契丹。后来,奚族和契丹一起起兵进攻唐朝,唐朝派了李袆前去镇压,没想到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奚族就直接投降,还表示愿意归顺大唐。

唐玄宗虽然很疑惑,但是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所以他将奚族首领封为奚王。与此同时,唐玄宗还将奚王的儿子李延宠作为质子留在唐朝,以防奚族再次进犯。

后来奚王去世了,李延宠也被归还到了奚族,唐玄宗还将宜芳公主派过去与李延宠联姻,芳公主也十分理解唐玄宗的良苦用心,于是远嫁奚族。

没想到刚嫁过去没过几天,李延宠就受到了安禄山的挑拨,李延宠还割了宜芳公主的头来表示要和大唐决一死战。

唐朝男女双方要想正式结成婚姻关系,那么特定的程序就必不可少。也就是所谓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一共六道程序,一道都不可以马虎。

1、纳采

就是男方与女方结亲的想法得到应允以后,男方需要遣媒人拿着礼物,一般都是雁,然后送给女方。

2、问名

就是男方让媒人到女方家里去问女方的姓名与生辰八字,当然事先肯定已经知道了对方的姓名,所以这只是一个形式。本质的目的是去要女方的生辰八字,然后测算两人的命理合不合。

3、纳吉

就是问好生辰八字,进行测算以后,将吉兆通知女方,让对方安心,然后约定订婚送礼的时间。

4、纳征

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下彩礼,男方带着礼物亲自上门送到女方家里。

5、请期

俗称选日子,就是男方派人到女方家里去通知结婚迎娶的日期。男方家里派的人带上礼物,说明日期,得到女方父亲的同意以后,再返回男方家里复命。

6、亲迎

又称迎亲,六礼中的最后一礼。就是新郎亲自到女方的家里去迎娶新娘回到自己家中的礼仪。

-唐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4972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