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的中式婚礼

博士的中式婚礼,第1张

10月5日,国庆长假的第五天,我带着女儿和侄女儿去王村铺参加了一场中式婚礼。不光我没见过,村里很多老人也没有见过这种新郎骑马,新娘坐八抬大轿的中式婚礼,这种场面,很多人在电视剧里是见过的,而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我们所见过的婚礼都是清一色的婚纱,所以轿子一进村自然吸引了满大街的人。我们开车刚好跟在轿子的后边,像轿子那样慢悠悠的享受着喜庆的氛围,在这种环境里,这种氛围下是快不了的,慢才是它的节奏,慢才有它的味道。

娶亲的这家是我的堂姐,堂姐夫以前在煤矿上当过领导,现在退二线又在村里被选为村支书,而他们范家是村里老户,在村里也算是有名望的,加上他的儿子,女儿上学很有出息,尤其是这个儿子,现在是中国矿业大学矿井灾害防治专业的在读博士,今年将毕业参加工作。他的几个伴郎都是清一色的博士生,新娘和几个伴娘也是博士生

所以单单是这个博士,也为这个中式婚礼增加了一些吸引力。我的堂姐夫是个比较传统的人,不仅对煤矿业务非常熟练,而且对中国的文化也是了如指掌,从他家大门的装修上就能看出他对范家渊源的良好传承。一般人在外面混出点名堂之后,都会在家里盖现代化的房子,但是他却反其道而行之,退二线回来的主要目的是照顾老母亲,这足见他的孝顺。让儿子举办婚礼的时候骑马抬轿,可见他对中国传统习俗的认可和传承是骨子里的。

在“天作之合,龙凤呈祥"的右边,大门的两旁黑色的是篆刻者范仲淹事迹及相关文字的石刻,门旁对联里面也隐含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典故,还有红色的是关于范家谱系的介绍。猛一看,俨然一个民俗博物馆,这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都是一层房,墙是黄土和麦秸混合的夯土层,窗户是木格的,房门是带门轴的那种,成语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户枢在这里能够看到实物。

整个婚礼的过程持续了大概两个半小时,首先是从新娘住的酒店开始起轿,前面有八个人打着回避的牌子开道,新娘的弟弟骑一匹马打头,紧跟着身披大红花的新郎,其间有两个手拿彩扇的妇女和老婆儿在扭着秧歌,还有一个老汉跟在新郎的马尾后面做着各种动作。最后是八人抬新娘的大轿,缓缓的跟在马的后面。每到一个十字路口或者人比较多的地方,他们会停下来进行表演。表演的主角当然是这个老汉和其中一个扭秧歌的老太太,据说他们是夫妻,有70多岁了,但走起路来步伐矫健,说起话来铿锵有力,如果不是额头上有刀刻一样的深深的皱纹,我们无法想象他们已经七十多岁了。

一路上,乡亲们都跟在后面看热闹。有些小朋友好奇的要掀开新娘子的轿门看一下,按规矩这是不行的,但是新娘子也会很好奇的想往外看!终于到了新郎家门口的那条胡同,在这里进行了大概半个小时的表演,有猪八戒背媳妇儿,有钻马肚子,有夫妻恩爱秀等。或许是为了营造更热闹的气氛,也或许是在等待吉时,终于新郎在射了三箭之后,其中一箭射中了新娘的轿门,新郎下马,新娘下轿,新郎拉着新娘的手,缓缓的顺着红地毯走向家的方向,依此跨过马鞍,绕过火盆,然后进入喜堂。

在院子里拜天地,给公婆敬茶,收改口费,大宴宾客,接着磕头上拜,中式婚礼圆满结束,和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程序如出一辙。整个婚礼进行的过程中,耳边响起的是唢呐曲《百鸟朝凤》,喜公公、喜婆婆和二公公、二婆婆都被画了画脸,那个花脸的样式就像戏剧里媒婆的样式,喜婆婆的小辫子上还栓了两三个气球,让她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中国的婚礼讲究的就是热闹,正是在这个氛围中,每个人都乐在其中,既有对新人的祝福,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对传统文化的回味。

这两个博士新郎新娘全程也非常自然,看不出丝毫的违和,看得出,他们在心底里是接受这种中式婚礼的。全程都体现出稳重和彬彬有礼,也许这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结果,也许是高等教育熏陶的结果,总之,在王村铺这个有点历史渊源的村子里,举办这样一场婚礼,着实是让人印象深刻。

最后再离开王村铺,到村口的时候,突然发现那座桥写着"辉县市文物保护单位”,我便停车观看,这座桥叫镇山桥,建桥年代不详,可以看出很多栏杆已经被修补,但仍然有2/3是古迹。上面雕刻的花纹不尽相同,有植物,有动物,有几何图形虽历经岁月沧桑仍然屹立,惟妙惟肖。

我们的家族算得上书香门第,从我爷爷那辈起就非常重视学习,我大伯毛笔字写的好,在国民党当过干事,后来当过面粉厂厂长,包揽了村里很多人家过年的对联,我至今还记得每年春节,我们躲在楼上写对联,我负责按纸和晾晒。我二伯是人民教师,擅长书写绘画,儿女中也有擅长丹青和懂些文物的,这次婚礼的喜婆婆就是二伯的四女儿,他家的子女从事的行业都和煤矿有关,而且出了一个博士。我三伯书法有一定造诣,自小酷爱书法,在文化局离休,会计师,儿女都在文化局,邮电局上班,会计行业相关,孙女都是大学毕业,其中有一个孙女上的湖南大学。我四伯当过砖瓦厂厂长,高级会计师,儿女多从事会计相关工作,孙子外甥女都是名牌大学毕业,有从事配音工作的,孙子目前也是博士后,是目前为止我们家族中学历最高的。我父亲排行老五,60年支边,退休回家,子女中公务员2人,教师1人,其他工作2人,孙子目前已大学毕业目前,家族里的这两个博士是子侄辈学习的榜样!

有人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一个尊重文化的家族传承也需要几代相传才行,但父辈们的亲情随着子孙的增多,地域的阻隔反而淡化,其实是一种损失和遗憾,借着婚嫁之由把大家聚在一起,是重温亲情的契机,也是家族传承的纽带,希望我的家族在我辈手中传承下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5028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