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姓是个拥有人口较多的姓氏,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于第56位。
关于钟姓形成的时间及原因,古人的谱牒学家说法不一。唐人林宝《元和姓纂》云:“钟,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钟离,因氏焉,子孙或姓钟氏。楚有钟仪、钟建,又钟子期与伯乐为友。项羽将钟离昧,昧中子楼(应为接)亦单姓钟氏。”这里所说的“宋微子”是殷纣王的哥哥,西周初期受周公旦之封在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为宋国的开国君主;宋桓公是宋国第19位国君,他有曾孙叫伯宗,在晋国任大夫,被称为“晋之贤者”但因忠直敢谏,得罪了执政的却氏,结果被杀。伯宗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后任太宰,食采于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其子孙以邑为氏,分为两姓,一支为复姓钟离。春秋时楚国有郧公钟仪,大夫钟键,还有善于听琴、与善鼓琴的伯乐结为知音的钟子期。秦末有伊卢(在今江苏连云港市海州镇西南)人钟离昧,为项羽将,其第二子接,开始居于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为避仇,省“离”单姓钟氏。
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郑人“囚郧公钟仪,献诸晋”;鲁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晋三却害伯宗,谮而杀之,及栾弗忌。伯州犁奔楚”。这说明在州奔楚之前楚国早已有钟氏。因此;宋人邓名世《古今氏书辨证》说:“钟建乃仪之后,而子期又建之孙,皆非出自州犁”,“今宜曰:钟仪之先仕楚,以所食邑为氏”。但是,钟仪的先人“食邑”在何地?邓名世没说,古籍也没有记载,所以,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认为钟氏“当是以官为氏”。据《周礼·春官》记载,古代有官名钟师,掌击钟奏乐。如按张澍所说,则钟姓最早的一支系以官为氏,是周期乐宫官钟师后代。
如上所述,行秦时期的钟氏,主要居住在楚国境(今湖北、湖南一带)。从汉代开始,以后数百年间,颍州长社一直是钟氏的发展繁衍中心,这里曾孕育出许多杰出人物,所以,许多姓氏书均说钟氏望出颍川(郡治在今河南许昌市东),钟氏族人大都以“颖川”为堂号。东汉时,长社人钟皓,隐居不仕,在密山以诗律教授,门徙达千余人,其7世孙钟雅,西晋末随晋室渡江,居于建康(今江苏南京), 在东晋元帝时为丞相记室参军,后官至御史中丞。据《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载,晋代从中原入福建省共13姓,其中有钟姓。与此同时,钟氏还有迁居今浙江绍兴者。钟雅的7世孙钟屿,为南朝梁永嘉县丞,屿子钟宠为临海令,避候景之难,徙居南康赣县(今江西赣州市)。南朝末、隋初有钟士雄,曾为南朝陈伏波将军,史书称其为“岭南酋帅”。岭南,指五岭以南,相当今广东、广西二省及越南北部一带。这说明南朝时岭南的少数民族中也有钟氏。唐初,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随从将佐有钟德兴,后在福建安家。唐代,钟氏还分布于今山西、四川、广东广州、安徽合肥等地。宋、元、明时期,福建的漳州、泉州、宁化等地,广东的南海、南雄、莲岭、潮州、梅州、兴宁等地均有钟氏的聚居点,从清乾隆时开始,闽、粤、钟氏陆续有人迁居至台湾,后有些人又徙居海外。
三国时,魏有大臣、书法家钟繇,颍川长社人,文帝时任廷尉,明帝时任太傅,故人称“钟太傅”;其书法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钟繇之子钟会,官至司徒,为司马昭重要谋士、博学,长于名家之学。南朝有文学批评家钟嵘,颍州长社人,历仕齐、梁二朝,所撰《诗品》,品评自汉至梁100多个诗人,在文学史上有重要位置。唐代有睿宗时宰相、书法家钟绍京、系钟繇10世孙。南宋初年有洞庭湖地区农民起义首领钟相,队伍发展至数十万,曾被推为楚王。元初有循州(今广东龙川)畲族人钟明亮,曾率众万余人起义,历时2年;元代还有戏曲家钟嗣成。明代有文学家钟惺。清道光年间有湖北崇阳农民起义首领钟人杰,曾称钟勤王。近代有植物学家钟观光。由此可见,钟氏为中国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 (山西翼城 )。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建立了杨国。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 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 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 (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 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 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人称杨石,又叫杨食我。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 ,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杨姓一开始在陕西,河南一带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迁入福建,并于元朝迁入广东。杨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华阴,修武,河内, 扶风,梅县等。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 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 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杨」氏。
5、以封地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周灭唐 (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给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叔虞(又 称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临晋水,就改称晋侯。这样, 叔虞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杨者。杨,在今山西 洪洞东南。春秋时灭于晋国,成了晋国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杨 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6、为五胡十六国时氐族姓氏。据《晋书》云 ; 氐有杨氏,世居仇池 ( 甘肃仇池山 )。
7、出自「扬」姓。以邑为氏。古时有「扬氏邑」
火德公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后,是唐昭宗的后代。
李火德,原名炳凤,号闽海,南宋开禧二年(1206)十一月初八日生于福建宁化石壁村。21岁迁居上杭县胜运里丰朗村。为人忠信孝友,乐善好施。他并非达官显贵,也不是在某方面有特别成就的名人,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他后裔奇多,分布奇广,且名人辈出。
扩展资料
李火德先妣钟氏生二子逝世。次妣王氏生二子:文珑、文凤,战乱中走散。续娶伍氏为原配。宋末与兄木德及妻伍氏迁往上杭县稔田镇丰朗村开基。
原配伍氏未育,宋咸淳四年 (1268年)纳娶丰朗陈梅山(时任潭洲太守)之女陈氏,婚后生有三子(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二女(桂英、淑英)。李火德卒于宋壬辰岁八月六日,享年八十七岁 ,葬于丰朗岗头“螃蟹游湖”穴。
原配伍氏,生于宋嘉定元年戊辰岁(1208年)五月十二日子时,娘家在宁化县禾口村,十六岁与李火德结婚,随夫迁上杭县丰朗村,婚后未生育,卒于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 十一月二十八日辰时,享年九十一岁。葬于丰朗岗。
继配陈氏,生于宋咸佑十年庚戌岁正月十五日酉时,出生于上杭丰朗,十九岁与李火德结婚,婚后生三男二女,卒于成宗大德元年(1300年)壬寅岁十一月九日子时,享年五十三岁 。葬于上杭丰朗李家山。
—李火德
一、厦门交的住房公积金在三明宁化可以买房贷款的,但是要符合三明宁化市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公积金异地贷款政策才可以的,不同城市的公积金异地贷款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目前暂未全国统一实施。
二、公积金异地贷款的办理流程:
(一)贷款城市公积金中心接受职工的异地贷款业务咨询,并一次性告知贷款所需审核材料。
(二)职工本人或其委托人向缴存城市公积金中心提出申请,缴存城市公积金中心根据职工申请,核实职工缴存贷款情况,对未使用过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或首次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已经结清的缴存职工,出具《异地贷款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证明》。
(三)贷款城市公积金中心受理职工异地贷款申请后,向缴存城市公积金中心核实《异地贷款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证明》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核实无误的,应按规定时限履行贷款审核审批手续,并将结果反馈缴存城市公积金中心。缴存城市公积金中心对职工异地贷款情况进行标识,并建立职工异地贷款情况明细台账。
(四)缴存职工在异地贷款还贷期间,如住房公积金个人账户转移,原缴存城市公积金中心应及时告知贷款城市公积金中心和转入城市公积金中心。转入城市公积金中心应在接收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后,及时对异地贷款情况重新标识和记录。
(五)异地贷款出现逾期时,缴存城市公积金中心应配合贷款城市公积金中心开展贷款催收等工作,根据贷款合同可扣划贷款职工公积金账户余额用于归还贷款。
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发展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通知》。新政策主要包括,职工连续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6个月(含)以上,可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贷款对象为购买首套自住住房或第二套改善型普通自住住房的缴存职工。
远祖钟烈,黄帝五十九世孙,黄帝十七世孙商汤的後裔,武王伐纣,微子启持宗庙祭器跪于军前请罪,武王扶起安慰说:“都是纣的罪过,与你们兄弟没有责任”。微子启、微仲衍兄弟仍回原封地东海(今江苏沛县);将纣之子武庚封于商丘,以继殷祀;并封武王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于武庚周围,史称“三监”。三监之乱后,周公旦奉成王之命发兵平叛杀武庚,废“三监”,派人到东海迎来微子启,将其封在商丘,国号宋,位公爵,为周王室分封的五大公爵之一,从此有了宋国,宋国于宋偃公时分封宗室为大夫,食采钟邑。宋国虽有宋襄公为春秋五霸之一,却不过是昙花一现,宋国于公元前286年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国破之后,烈公前往许州襄城(始皇设为颍川郡)隐居,以封邑为姓,是为钟姓,堂号颍川堂,祖山为中岳嵩山。发祥于今安徽省境内,而后则以河南为其繁衍中心,其中以迁入颍川的钟氏从一开始就著称于世,后来成为全国各地钟氏的主要来源。钟姓诞生了钟繇,钟子期等一批历史名人。
钟姓的起源
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战国时期宋国末代君王偃的三弟公子烈,属于避祸改姓为氏,之后公子烈称钟烈,为钟姓始祖。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楚、魏三国联军攻灭,公子烈奔至许州(今河南许昌)。为避祸,他以自己曾被封为“钟邑大夫” 改子姓为钟氏世代繁衍至今。戴偃为宋戴公之后裔,戴公往上溯是宋国开国始祖微子启之弟微仲衍。微子启和微仲衍同是商代末代君王纣的庶兄,分别是帝乙的长子和次子。从微子启再往上溯三十代是商代始祖契。契是帝尧的同父异母兄弟,即帝喾的儿子。帝喾的父亲是娇极,娇极的父亲是玄嚣。玄嚣的父亲就是轩辕皇帝。
起源二
源于赢姓,为复姓钟离所改。出自周王朝时期伯益后人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周王朝初期,周武王姬发将远古东夷族首领伯益的后人封在钟离邑,后建有钟离国,亦称童鹿国,是一个很小的诸侯国,子爵,国君称钟离子。钟离国最初的国址在山东地区,后来在东周初期迁到淮河中游流域(今安徽蚌埠)。到了春秋中期,钟离国被强大的楚国在周景王姬贵七年(楚灵王熊虔三年,公元前538年)攻占,钟离国灭,楚灵王分改钟离国故地为濠州、舒城,钟离子被迫成为楚国的下臣。后楚灵王又允许其复国,但成为了楚国的附庸小国,钟离国君的爵号降为“君”,国境限于钟离城一带(今安徽蚌埠小蚌埠镇双墩村)。
另一种说法认为,钟离姓出自子姓。如《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锺氏出自子姓,与宗氏皆晋伯宗之后也,伯宗子州犂仕楚,食采于锺离,因以为姓楚。汉时有锺离昧为项羽将,有二子,长曰发,居九江,仍故姓。次子接,居颍川,长社为锺氏。" 该记载存在比较多疑点。比如,为何大多史料认为伯州犂为郤氏旁支(姬姓);还有锺离昧二子为何不一齐改姓。它更像是在揉和子姓钟氏(颍川钟氏)和赢姓钟离氏(九江钟氏)以寻求一个共同的起源。
起源三
源于芈姓,楚公族钟建封于钟吾国,其后为钟吾氏,后简写为钟氏。东周时钟吾子爵封地,建立“钟吾国”,在今江苏新沂市。宿迁为钟吾子国,后归附楚国。公元前512年钟吾国被并入吴国。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1年),又被楚国夺回。
起源四
源于羌族 和吐谷浑部落等,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西汉甘肃临洮的钟羌,以族名汉字音译为姓。
北魏高祖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执政时期,有羌族人内附,北魏孝文帝特赐其姓钟氏,全名为钟岂。其后裔子孙世代为钟氏至今。 秦汉以后,北方部落逐渐强大,不断南侵扩张,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火连年不断,中原政权频繁更迭,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中原百姓南迁东移,南北朝北魏吐谷浑部落的羌族、唐朝川北岷山的羌族中均有钟姓
起源五
源于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少数民族中钟氏最多的是畲族,传说是高辛氏后裔伯夷的后代。传说,畲族的始祖盘瓠生有三子一女,三子分别姓盘氏(盘庚)、蓝氏(蓝光辉)、雷氏,一女名叫龙郎公主。后来,有一个叫钟志深的汉族青年入赘,与龙郎公主结婚,因而由汉族改为畲族,并将汉姓钟氏带入畲族,钟志深遂成为畲族钟氏的始祖。 隋朝岭南临贺的俚人有钟姓,临贺大概在今广西钟山和贺州地区。畲族钟姓的先民,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汉化程度较高。
畲族钟氏一族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粤、桂数省之地。
起源六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钟吉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抚顺(今辽宁抚顺)、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nggi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钟吉氏所冠汉姓即为钟氏。
起源七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宗佳氏,亦称周佳氏,或音译作钟吉氏,满语拼音为Jonggiya Hala,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河(今黑龙江上游或嫩江一带),后多冠汉姓为钟氏、周氏等。
⑵满族觉罗氏,满语为Gioro Hala,后有冠汉姓为钟氏者。
起源八
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彝族钟氏,源出狄俄米安家支的钟里氏、钟拉氏。后在名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省改为单字汉姓钟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九
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裕固族,起源于唐朝时期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民族,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丁零、公元四世纪的铁勒和居住在色椤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该民族曾称自称为“撒里维吾尔”。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其本民族的意愿,确定以同明朝时期的称谓“尧呼尔”谐音相近的“裕固”(汉文富裕巩固之意)为民族称谓。1954年2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在甘肃省建立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裕固族钟氏,源出贺郎格家部落钟鄂勒氏族,世居甘肃南部,在清末民初改汉姓为钟氏。
起源十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今白族、回 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钟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钟姓名人
钟烈
钟烈,钟姓受姓始祖,生于公元前334年,死于公元前250年,战国时期宋国末代君主宋康王之子,公元前318年,宋康王自立为王后封烈公为“钟邑大夫”。公元前286年,宋国灭亡,烈公逃到豫州钟离山(定居,因宋康王曾封烈公“钟邑大夫”,所以烈公就以封地“钟”为姓,成为钟氏烈系受姓太始祖。
钟明亮
钟明亮,元代前期农民起义领袖。至元二十四年(1287)冬﹐在福建汀州(今福建长汀)起义,至元二十七年﹐钟明亮病逝﹐起义趋于失败。
13世纪80年代,相继起事的有广东陈良臣、黎德、欧南喜和福建黄华等。至元二十四年(1287)冬,福建汀州(今福建长汀)钟明亮起义,把斗争推向高潮。汀州一带,山深林密,广东、江西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千百成群,移居到此,开荒种地,称为畲民。钟明亮就是畲民之一。他发动起义后,义军很快发展到十万人,活跃于福建、江西、广东三省边界地区。在他的影响下,广东董贤举、江西丘元、谢主簿、刘六十、卢大老、福建泉州陈七师、兴化朱三十五等,纷纷起义,互相呼应,对元朝统治形成很大的威胁。元朝政府集中大批军队围攻,钟明亮采用流动作战的方法,出没无常,东击则西走,西击则东逸,使元军疲于奔命。为了在军事上取得主动,他曾两次假降,但一当形势有利,便重新举事。元军围剿数年,始终未能取胜。至元二十六年(1289),丘应祥被月的迷失俘获。月的迷失请以其人等为元官吏。不允,诏押往京师。至元二十七年,钟明亮病逝,起义趋于失败。
钟繇
(151-230),字元常,三国魏大臣、大书法家。颍川长社(属今河南长葛)人。东汉末举孝廉,累迁廷尉正、黄门侍郎。曹操执政,任侍中、司隶校尉。曹丕代汉,任廷尉,封崇高乡侯。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 傅”。工书法,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临终时授子会曰:“吾精思学,学其用笔,每见万类,皆画像之,其专挚如此”。
钟子期
春秋时期楚国人。精音律。相传伯牙鼓琴,他能分辨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因被伯牙引为知音。他死后,伯牙在他的墓前弹了一次琴后就不复鼓琴。
钟会
(225-264)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人。三国时魏国谋士、将领,曹魏大臣钟繇的儿子
钟嵘
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曾任参军、记室一类的小官。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诗歌评论专著《诗品》。以五言诗为主,全书将两汉至梁作家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故名为《诗品》。《隋书·经籍志》又称之为《诗评》。在《诗品》中,钟嵘提倡风力,反对玄言;主张音韵自然和谐,反对人为的声病说;主张“直寻”,反对用典,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诗歌品评的标准。
钟若玉清
(1737-1802)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女,字文贞,号元圃。工写墨梅。画临崔白,字学钟、王,诗宗韩、柳。以鬻字自给,腕力苍老,不类闺阁人书。晚依婿家藩氏,以训女生为业。卒年66。《墨香居画识、明斋小识、墨林今话》
钟天纬
江苏华亭人,清代著名翻译家,译书数十种,著有《则足集》。
钟荣光
广东香山人,清光绪22年加入兴中会,并创办宣传革命的报纸。1928年岭南大学收归国人自办,任第一校长。次年改任岭南大学荣誉校长。
钟世铭
直隶天津人,字蕙生。清光绪进士。光绪三十二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充直隶高等工业学堂英语教员、教务主任。1921至1925年间,先后任北洋政府盐务署署长、财务处长及总代长。后调任奉天交涉员,未几辞职。
钟芳礼
清代广西人,一说广东花县人。一说原名芳球。入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后,为御林侍卫。咸丰三年,在天京被封为丞相。
钟颖
清代满州正黄旗人,爱额觉罗氏。曾充四川陆军小学工程处提调〉光绪三十三年继任四川陆军第三十三混成协统,兼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总办。辛亥革命后奉调入藏,为办事长官。数年后回川。
钟离春
战国时期齐国人,她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才取胜的皇后。本来就是齐国人,相貌奇丑无比,40岁了还没有嫁人。于是她自己去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的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被齐宣王采纳,并立为王后。
钟绍京
钟嵘之弟钟屿的玄孙,唐代宰相、书法家、藏书家,善书直凤阁,时号小钟。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李白、杜甫以外事名最大的唐代诗人,他写诗敢为百姓诉苦,敢批评皇帝官僚,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易懂,在当时,妇女和獐都能欣赏。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而且很快传到朝鲜、日本等国。白居易是最早写词的诗人之一,《忆江南》就是一首词。
①忆江南――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
②旧曾谙――从前很熟悉。
③江花――江边的花。
④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先说选材。这首词就是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可以说,写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正是写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
再说修辞。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
长恨歌:
注解:
1、汉皇:指唐明皇。
2、御宇:治理天下。
3、姊妹句:杨贵妃受宠后,其姊妹三人皆封夫人。
4、渔阳鼙鼓:指安禄山在渔阳起兵叛乱。
5、薄:临近、靠近。
6、信:任凭。
7、碧落:道家称天空为碧落。
8、玉扃:门闩。
9、迤逦开:一路敞开。
10、阑干:纵横。
韵译:
唐明皇好色,日夜想找个绝代佳人;统治全国多年,竟找不到一个称心。
杨玄瑛有个女儿才长成,十分娇艳;养在深闺中,外人不知她美丽绝伦。
天生就的一身丽质,很难长久弃置;有朝一日,被选在皇帝身边做妃嫔。
她回眸一笑时,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六宫妃嫔,一个个都黯然失色万分。
春寒料峭,皇上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温泉水润,洗涤着凝脂一般的肌身。
侍女搀扶她,如出水芙蓉软弱娉婷;初蒙皇恩润泽时,就这般娇娆涔涔。
鬓发如云颜脸似花,头戴着金步摇;芙蓉帐里,与皇上度着温暖的春宵。
情深春宵恨太短,一觉睡到日高起;君王深恋儿女情,从此再也不早朝。
承受君欢侍君饮,终日陪伴无闲时;春从春游夜专守,双双形影不分离。
后宫妃嫔有三千,个个姿色象女神;三千美色不动心,皇上只宠她一人。
金屋中阿娇妆成,夜夜娇侍不离分;玉楼上酒酣宴罢,醉意伴随着春心。
姊妹封夫人兄弟封公卿,封地受奖;杨家门户生光彩,令人羡慕又向往。
使得天下的父母,个个改变了心愿;谁都看轻生男孩,只图生个小千金。
骊山北麓华清宫,玉宇琼楼耸入云;清风过处飘仙乐,四面八方都可闻。
轻歌慢舞多合拍,管弦旋律尽传神;君王终日都观看,欲心难足无止境。
忽然渔阳战鼓响,惊天动地震宫阙;惊坏跳舞的歌伎,停奏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楼与宫阙,烽火连天杂烟尘;千军万马护君王,直向西南急逃奔。
翠华龙旗一路摇,队伍走走又停停;西出都城百来里,来到驿站马嵬亭。
龙武军和羽林军,六军不走无奈何;缠绵委屈的美人,最终马前丧了生。
贵妃头上装饰品,抛撒满地无人问;翠翘金雀玉搔头,珍贵头饰一根根。
君王宠爱救不了,掩面哭成个泪人;回头再看此惨状,血泪交和涕淋淋。
秋风萧索扫落叶,黄土尘埃已消遁;回环曲折穿栈道,队伍登上了剑门。
峨嵋山下路险隘,蜀道艰难少人行;旌旗黯黯无光彩,日色淡淡近黄昏。
泱泱蜀江水碧绿,巍巍蜀山郁青青;圣主伤心思贵妃,朝朝暮暮恋旧情。
行宫之内见月色,总是伤心怀悲恨;夜雨当中闻铃声,谱下悲曲雨霖铃。
天旋地转战乱平,君王起驾回京城;到了马嵬车踌躇,不忍离去断肠人。
萋萋马嵬山坡下,荒凉黄土坟冢中,美人颜容再不见,地上只有她的坟。
君看臣来臣望君,相看个个泪沾衣;东望京都心伤悲,任凭马儿去驰归。
回到长安进宫看,荷池花苑都依旧;太液池上芙蓉花,未央宫中垂杨柳。
芙蓉恰似她的面,柳叶好比她的眉;睹物怎能不思人,触景不免双目垂。
春风吹开桃李花,物是人非不胜悲;秋雨滴落梧桐叶,场面寂寞更惨凄。
兴庆宫和甘露殿,处处萧条长秋草;宫内落叶满台阶,长久不见有人扫。
当年梨园的弟子,个个新添了白发;后妃宫中的女官,红颜退尽人衰老。
夜间殿堂流萤飞,思想消沉心茫然;终夜思念睡不着,挑尽了孤灯心草。
细数迟迟钟鼓声,愈数愈觉夜漫长;遥望耿耿星河天,直到东方吐曙光。
冷冰冰的鸳鸯瓦,霜花覆盖了几重;寒刺刺的翡翠被,谁与皇上来共用?
生离死别远悠悠,至今已经过一年;美人魂魄在何方,为啥不曾来入梦?
四川有个名道士,正到长安来做客;能用虔诚的道术,招引贵妃的魂魄。
辗转相思好伤神,叫人对王表同情;就叫方士去努力,专意殷勤去找寻。
驾驭云气入空中,横来直去如闪电;升天入地去寻求,天堂地府找个遍。
找遍了整个碧空,找遍了整个黄泉;天茫茫来地苍苍,找遍天地没看见。
忽然听说东海上,有座仙山蓬莱山;仙山耸立在云端,云来雾去缥渺间。
玲珑剔透楼台阁,五彩祥云承托起;天仙神女多无数,个个绰约又多姿。
万千娇美仙女中,有个芳名叫太真;肌肤如雪貌似花,仿佛是要找的人。
方士在金阙西厢,叩开白玉的大门;他托咐侍女小玉,叫双成通报一声。
猛然听到通报说:唐朝天子来使者;九华帐里太真仙,酣梦之中受震惊。
推开睡枕揽外衣,匆忙起床乱徘徊;珍珠廉子金银屏,一路层层都敞开。
乌去发髯半偏着,看来刚刚才睡醒;花冠不整都不顾,匆匆跑到堂下来。
轻风吹拂扬衣袖,步履轻轻飘飘举;好象当年在宫中,跳起霓裳羽衣舞。
寂寞忧愁颜面上,泪水纵横四处洒;活象春天新雨后,一枝带雨的梨花。
含情凝视天子使,托他深深谢君王:马嵬坡上长别后,音讯颜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情,年深月久已断绝;蓬莱宫中度时日,仙境幽幽万古长。
回头俯身向下看,滚滚黄尘罩人间;只见尘雾一层层,京都长安看不见。
只有寄去定情物,表表我深情一往;钿盒金钗寄你去,或许能慰藉君王;
金钗儿我留一半,钿合儿我留一扇;擘金钗来分钿盒,一人一半各收藏。
但愿我们两颗心,有如钗钿一样坚;不管天上或人间,终有一日会相见;
临别殷勤托方士,寄语君王表情思。寄语之中有誓词,唯有他俩心里知。
当年七月七日夜,我俩相会长生殿;夜半无人两私语,双双对天立誓言:
在天上,我们愿作比翼齐飞鹣鹣鸟;在地上,我们甘为永不分离连理枝。
即使是天长地久,总会有终了之时;唯有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令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至于白氏自身有爱情悲剧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其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无穷的艺术魅力。
兵车行:杜甫
注解:
1、妻子:妻和子女。
2、干:犯,冲。
3、点行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4、里正:即里长。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5、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因应征才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裹头。
6、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这里暗喻唐玄宗。
7、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东”。
8、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这里举其成数。
9、县官:指官府。
韵译:
战车叮铃响不停,战马声声嘶啸;远征的壮丁,个个把弓箭背在腰。
爹娘呵妻儿呵,都匆匆跑来相送,车马扬起的尘埃,遮蔽了咸阳桥。
拖的拖抱的抱,拦路顿脚放声哭,悲惨的哭声,一阵阵冲上九重霄。
有一个行人,同情地问一个壮丁,壮丁只轻轻说:频繁地点名征兵。
有的人十五岁,就征去驻守黄河,到了四十岁,还编入屯田的军营。
当年出发,还是村长替他扎头巾,归来头白了,还要再去卫戍边境。
边境上的战士,鲜血已流成海水,皇上拓边的雄心,仍然没有休止。
你没听说吗?汉朝的华山以东,有二百多个州,千村万落,处处长满野草和荆棘。
虽有健壮的妇女,把握锄犁种地,但是庄稼杂芜,阡陌也难辨东西。
再说关东士兵,素以苦战称第一,如今被人驱赶,与狗鸡并无差异。
要不是你这个老人家来问究竟,我怎么敢把心中怨恨向你提起?
且说象今年已经是冬天了,关西守卒没一个回家休息。
县官衙役急匆匆追逼租税,无人种地租税从哪去筹集?
早知生男孩招来许多麻烦,倒不如生女孩还来得适宜。
生女孩可以嫁给隔壁邻居,生男孩尸骨埋在战场草地。
你没看见吗?就在青海头的那边,自古来白骨堆成山,没人去料理。
新鬼含冤烦恼,旧鬼不停地哭泣,倘若是阴天雨天,更是啾啾咿咿。
赏析: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道旁”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的情况。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真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
李白作品:
将 进 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瓷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蜀道难
噫吁唏,危呼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儳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虺,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注:虺为兀旁加豕。
冰为石旁加冰
儳为山旁。
行 路 难
三 首
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关 山 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行 路 难
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古 风
其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髻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注:髟下加耆。
详解>>>
行 路 难
其三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古 风
其一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划,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文。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麒。
注:文上加日。
详解>>>
战 城 南
去年战,桑乾源。
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鸟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远 别 离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尧舜当之亦禅禹。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言尧幽囚,舜野死。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梁 甫 吟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 逢时吐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壶多玉女。
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
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契俞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
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台尔为徒劳。
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
大人儿兀当安之
注:契、俞,各加犭旁
台加口旁
儿兀加山旁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福建客家人盛情好客,远近闻名。客来必以家酿酒娘相待,自古至今。饮酒必到尽兴,欢乐而散。
福建客家酒娘源于何时?相传一千多年前,中原汉人因避饥荒、战乱,大举南迁。一君妇女徙步越过千山万水,进入福建,累得再也走不动了,一个个昏睡在深山野岭之中。不知过了多久,一阵清风夹杂着一种特别的香味沁人心间,一位年长妇女慢慢苏醒时,见一位满头银发、红光满面的长者,用竹制的杓子,从容器中舀出清澈透明的液体,递给老妇说:“喝下去吧!”老妇轻轻呷了一口,刚闻醇香浓郁的气味,顿觉心旷神怡,随即疲累全消。老妇按照长者的指点,给每个姐妹嘴里灌了一口,转眼个个苏醒,精神焕发。望着妇女们惊奇的目光,长者哈哈大笑说:“这是用糖米酿成的酒娘。”接着向大家介绍了酿造方法,之后,扬长而去。这群妇女找到她们先来的家人,就在石壁定居开拓,生息繁衍。后来,石壁成了客家人的祖籍地,客家酒娘也世代相传。传说是否属实,未做考证,但可以肯定,福建客家酒娘起源古老,制作独特。
客家先民原居中原,北方汉民素嗜白酒,南迁来到福建,何以黄酒盛行?此中原委,一是北方盛产高梁、小麦,此是酿制白酒的主要原料;而福建闽西是稻作产区,盛产糯稻,糯米是制作黄酒的原料,取材便利。再则闽西地处山区,山高林深,地下泉水,洁净甘味,水质特好,适于酿造米酒。而米酒酿造简便,家家户户都可以自己酿造。只要将糯米洗净浸透。置饭甑内充分蒸熟。酿酒行家说:“酿酒无功夫,只要糯饭蒸得熟”,说明糯米饭蒸熟、蒸透,是酿酒的重要环节,不能忽视。糯饭蒸熟后,将其撒在簸箕内摊凉,或直接将饭甑置于木架之上,用冷井水将糯饭淋凉,此叫“淋酒”,将酒饼(酒曲)研碎成末用冷开水调匀,此叫“蒲水”。把摊凉(或淋凉)的糯米饭盛入酒缸中,撒上“蒲水”,用手反复搅拌均匀,此叫“台酒”(土音)。再将缸中拌匀的糯饭压平,中央挖一“酒井”,加盖保温三天,即见酒井中酒娘满井。一般每缸用糯米一斗(约十五一十七斤),可酿酒娘七壶左右(约十六斤至十八斤)。宁化酒娘用途广泛,除平时自饮和待客外,烹饪调料、配药治病都要用酒;还可做礼品馈赠亲友;娶亲聘礼中都要讲定酒多少坛;媳妇生孩子,要备鸡公一只,酒娘六壶,向外公外婆家报喜,称为送“姜酒”。外公外婆则要把酒分送亲友邻居,每人喝一小杯,叫“喝喜酒”。此外,民间还有说法是北方地寒,人体质多虚寒,宜饮白酒;而宁化地处热带,人体质多属热性,更适宜饮用米酒。由于上述诸多因素,宁化客家酒娘,户户皆有,四时不断。
福建客家酒娘,味美香醇,含酒精度低,一般酒娘含酒精25度左右,水酒含酒精18度左右,甘甜可口,不易酒醉,饮用的人很广,男女老少皆饮。每逢宾客好友,或婚娶喜庆,用锡壶盛酒更佳。客家人性格豪爽,此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高兴劲儿,难于言表。
米酒质量好坏,一靠水好;二靠酿造技术,但更关键的则在酒饼(酒曲)。据传,福建客家人用的酒饼源于畲族。福建畲家历来善于酿酒,户户家中都存有陈年老酒。其酒饼主要成分是草药,如酒饼草、金樱子等,晒干碾成粉末,以谷粉做基,经发酵,做成拇指大的小圆团,每缸酒用六、七粒即可。客家人学得了这一技术,并有人专制酒饼出售。经长期实践和不断改进,有的成了家传秘方,流传也不广。例如淮土的酒饼就是酿制特产黄酒的材料,极受欢迎,但制作这种酒的奥秘却成了淮土人的专利。由此可知,畲族酒文化对客家酒文化影响之一斑。
福建客家酒文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发展、提高,丰富多彩。在酒的名称方面,因含酒度不同而各有所称:刚酿造出缸未加水的叫酽(浓)酒子;酽酒子存放时间长了则叫酒娘;酒娘兑入30%至50%的冷开水,腌浸三、五天,榨去酒糟,烧开澄清后即为水酒。因酿制季节和存放时间不同而酒的名称亦有别。自家酿酒多在秋冬季节,尤其在“冬至”前后酿酒的最多,其酒名为“冬酒”,存放时间为一年,至次年冬季开缸饮用的称“隔冬酒”;存放多年的称“陈年老酒”;酿造时加入滋补药物的称“补酒”。泉一带民间还有酿制“鸡补酒”。其制法是,选用健壮结鸡(阉公鸡)一只,宰杀放血,拔毛开膛去内脏,洗净沥去水分,再选用当归、党参、黄芪、杜仲、牛夕等十几味滋补中药,藏鸡腹内,将鸡置酒坛底,上压拌好酒饼的糯米饭,密封坛口,存放一年时间,开坛时,鸡及酒糟均已液化,捞去鸡骨、药渣,盛锡制酒壶内煲开,每天喝一小碗,精力倍增,干活特别有劲。
福建客家人饮酒很普遍,男女老少皆会饮,有时以酒代茶,因此,除农家自酿自饮外,还有专门酿酒卖酒为业者,乡村到处都有酒店,清康熙版《宁化县志》载:“启祯之交”(1627-1628年),汀州县城“孟夏龙舟水过,多以小舟代园馆,鱼缕清醪,必以水滨是问”。可见当时汀州县城酒店之普遍性。
由于饮酒在客家人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酒,成为各种宴宾筵席的代称,如新年期间,家家都请“新年酒”,小孩出生,三朝要请“三朝酒”,满月要做“满月酒”;子女毕业要请“毕业酒”;订婚请“订婚酒”;结婚请“结婚酒”;建新房迁屋要请“乔迁酒”;老人寿诞请“贺寿酒”。这说明“做酒”并非单指酿酒、制酒,而是一种酒文化现象。
福建客家人饮酒也盛行猜拳。通常猜的是“顶载拳”,即“一品高升,两人要好,三星高照,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六顺,七个巧,八大仙,九九长,宝一对,满堂红。”还有连喊带唱的“叮当拳”。猜输的人喝酒,每到酒席散时,则共同举杯吆喝一声“满堂红”,各将自己碗中酒一饮而尽,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盛情待客的一片衷情。
客家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有关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为 嘉应州、赣州、汀州。
客家渊源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的记载。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旅上出现。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
第三次大迁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地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幸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
第四次大迁徙在公元1645——1843年间,这次迁徙却是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迁徙是在1866年以后,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理智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500万人。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南和粤东北部。广东的客家人有2000多万,占全省总人数近30%,其中纯客县15个。
河源作为东江流域的纯客家地区,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入龙川与当地土著族人杂居的中原人。但是,作为客家人大规模迁徙到河源地区的时间,却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迁徙这一时期,即公元1127——1644年间。
河源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承传着客家民系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广东梅县的山歌文化独树一帜。河源的东江客家菜则比较有特色。
客家习俗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主要节日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婚姻礼俗
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壁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 (此礼仪在梅州地区亦已不常见,被现代婚礼模式取代)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
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 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传统喜庆习俗
1诞生礼仪
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
催生
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
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项圈、风衣、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
一百天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
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2成年礼仪
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笄礼”。 (现在好像已经无此礼仪,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没有了)
3寿诞礼仪
做生日 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 (此习俗亦已简化,只做大寿:六十岁以上)
祝寿 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
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贴外,不贺不请。
4建房迁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迁入新居时,要随带灯笼(或油灯)、火笼、秤等进屋,还要带一窝小鸡,蒸一甑饭捧进新屋,以示新丁兴旺,喜气盈庭。迁新居要办“入宅酒”,宴请亲友和建屋工匠及帮工等。菜肴中要有韭菜、豆腐、猪肠、猪血和米糕等,示意长长久久,发财高升。
客家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娘”。这种“酒娘”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离席。
客家人喝酒时,为了增添酒兴和热闹气氛,在各种宴会场合,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习俗。猜拳时还有一些规则,比如出三时,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时,大拇指要侧向,不能往上翘。出二时,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时要侧向,不能象灯驳壳枪一样食指指向对方,以表示礼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丰富的知识性。猜拳的数字从零到拾,如猜中双方所出的手指合计数,即为胜方。如双方同时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时叫“一品高升”;猜“二”时,叫“两家和好”;猜“三”时叫“三星高照”;猜“四”时叫“四季发财”;猜“五”时叫“五子登科”;猜“六”时叫“六六顺心”;猜“七”时叫“七巧成图”;猜“八”时叫“八仙庆寿”;猜“九”时叫“九久长长”;猜“十”时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语。
喝酒猜拳时,一般以三杯酒为一组,输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过关。如余兴未了,可再来一组或几组。如需请人代拳、代酒,应和对方协商,,征得对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还有出手指点数字斗酒,做法是席间指定一人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总数,算到谁,谁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从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为喝酒者。另外也有“转汤匙”斗酒的,桌中摆一个汤匙,由一人旋转汤匙,待汤匙停止转动时,汤匙柄指向谁,谁就得喝一杯。除外还有“猜单双”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两枚硬币,让别人猜单、双,输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样多,有文化的人还喜欢“字词令”(包括地方特产令、农谚令等)、“诗词令”,此外还有“通令”(多是别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谜等。客家人喜欢通过酒规酒令、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游戏,增添酒兴,消除寂寞困倦,直至尽欢尽醉。
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客家建筑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自然的了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设计建筑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围龙屋隐含的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围龙屋内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鱼池和盆景,正屋后面半园“花头”和正门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载有各种花木和果树,围龙屋背后的山头林木叫“龙衣”,严禁砍伐,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环境优美而静雅。
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相敬如宾。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承传。据考古资料表明,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中潜意识地蕴含了其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如遇上不尽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风水屋场”的巫术文化,如俗谚:“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等。
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因为,他们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
客家人做了新屋,一般都要举行“搬新屋”礼俗,叫“出煞”。要请风水先生驱赶“三煞”之后,才会平安吉利。迁居之日,大排宴席,祭祀神灵。
客家方言
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称客 方言,客话,客家话,属于汉语七大言之一。从分布上看,主要在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台湾,四川 等7个省,海外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具体说,国内主要分布:福建--闽西地区的长汀县,连城,上杭等8个县;广东梅州,惠州,蕉岭等16县市;江西南部宁都,瑞金,兴国等14县市。 此外,非纯客县,如福建南靖,平和,绍安,龙岩;广东潮州,海丰,韶关,东莞;江西铜鼓,广昌,永 丰等不少县市的许多地区也讲客家话。此外,台湾海南四川湖南等不同程度地分布着客家话。依据内部的 差异,客家话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客家话,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粤东客家话,以 赣县蟠龙话为代表的赣南客家话。进一步,可以分为如下八片:汀州片(又称闽客片),粤台片,粤中片, 惠州片,粤北片,宁龙片,于桂片,铜鼓片。
客家美食
客家人的饮和食,与汉族其他地区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而由于本民系发展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背景等等,饮食文化也别具特色。
客家菜特点的形成,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有很大关系。客家人早期既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区,地湿雾重,食物宜温热,忌寒凉,故多用煎炒,少吃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更为突出,菜肴有“鲜润、浓香、醇厚”的特色。出门即须爬山,生产条件艰苦,劳动时间长、强度大,需要较多脂肪和盐分补充大量消耗的热能,饮食以烹调山珍野味见长,略偏“咸、油”。 长期的迁徙流离及聚居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客家人艰苦度日,就地取材,制备咸菜、菜干、萝卜干等耐吃耐留的食物,家居可佐番薯饭并抑胀气,出门可配野菜充饥,这便形成了“咸、熟、陈”的特点。从上述特点的形成,也可见客家人适应环境能力特强,并创造了有特色的饮食文化。
另方面,客家人既传承祖居地传统,又能吸取迁徙所经之地诸多饮食特色,更善于与聚居地的土著相融合,这便形成了客家饮食的丰富性。客家人的食谱,既有吴越地区的酸甜菜肴,也有巴蜀湖广地区的辛辣食品,更有闽粤地区的酱腌味菜。又由于客家人虽则平日粗茶淡饭,但甚好客,崇尚祭祖及重视节令喜庆饮食,因人、因事、因时而有不同的吃法和不同的饮食习俗,饮食文化更形多姿多采。
客家比较有特色得菜有酿豆腐,肉丸(包括鱼肉丸,挥丸),东坡肉,酿香菇,酿春卷,白切鸡,酱鸭等。
清代客家移民祖籍与分布表
省份 府州 县份 语腔
福建省 漳州府 诏安、南靖、平和、云霄 诏安腔
汀州府 永定、武平、长汀、宁化 汀州腔、永定腔
清流、连城、明溪、上杭
广东省 潮州府 大埔、丰顺 大埔腔
饶平、惠来、普宁 饶平腔
揭阳、海阳、潮阳
嘉应州府 长乐、兴宁、镇平、平远 四县腔
梅县
惠州府 海丰、陆丰 海陆腔
四县腔 在台湾客家移民中,以嘉应州的人数最多,约占全省客家人数的三分之二。
嘉应州府的客家移民,包括今之五华县(旧称长乐)、兴宁县、平远县、蕉岭县(旧称镇平)
等四个县分及梅县。今天主要分布在南部的高屏地区,和北部苗栗、桃园一带。
海陆腔 也即是由惠州府来的移民,占客家移民总数的第二位。
今之新竹县竹东、湖口、新丰、新埔、关西、芎林、横山、北埔、峨眉、宝山和
桃园县的新屋、观音一带最为集中。
大埔腔、饶平腔 潮州府的客家移民,占客家移民总数的第三位。
大埔腔;集中分布於台中东势、石冈、新社一带。
饶平腔;苗栗卓兰、彰化员林、永靖、田尾等地及少数参杂。
永定腔、汀州腔 汀州府的客家移民,台北县三芝、石门乡为主。
诏安腔 漳州府的客家移民,以云林仑背、西螺及桃园八德、大溪为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