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开平的春节习俗
碉楼之乡----开平市。它比邻港澳,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是全国著名侨乡。开平的碉楼潭江、苍江相会,穿流而过,水深河宽,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所以又名孔雀开平。
如大多数人一样,开平人很注重新年的团聚,本来大散四地的家人朋友们,一到新春佳节都会如潮水般回笼到自己的大家庭里,一起忙活气氛浓重的节日,很是热闹。我们这里的新年应该从年廿五就要开始准备了。
准备新年是一件很烦人的事,但这种烦人的事情能跟至亲至爱的家人一起分担的话,却变成了一副祥和的画面,画面中众人的笑容告诉你,他们只是在进行一个快乐而兴奋的游戏罢了。年廿五到年廿七这几天里,就要准备年货过年。这里没有年夜逛花市的习惯,所以一盆桔子和几盆鲜花都会在年廿九之前买好,图个大吉大利、花开富贵的意思,过了年廿八就不会再买这些了。
广东就有句“年廿八,洗邋遢“的俗语,就是说在年廿八那天要把家里弄得干干净净的,好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这样的大扫除通常都得全家总动员,女的负责洗唰唰,男的就要发挥他们的男子汉精神---搬重的,洗高的。
到了年廿九,就是要准备最后的努力了,贴春联、对子,是每家每户都要做的一道工序。跟所有的广东人一样,比较注重“意头”,门口上、墙上都得贴上写满吉祥话的对子、春联,把家里帖的红红的,增加喜庆气氛。有钱一点的人家还会买上灯笼、闪灯之类的装饰品,把家布置的象春节晚会那样子,煞是隆重!还会准备一些橘子、新鲜蒜苗以及小红包,将这三样东西用红线扎在一起,挂在门楣、床头、车上等等地方,寓意吉利和辟邪。
年三十,是女人们最繁忙的时候,准备一顿丰盛的团年饭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啊。现在城市人都喜欢在饭馆上订上一桌,乐得清闲自在。但是遵循传统的还是大部分人的选择,特别是在农村就更不用说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呗!!鸡和鹅是年夜饭必备的菜肴,还有的就是其他应节又有意思的菜式,如蚝油生菜(生意兴隆)、发菜干蚝(发财好市)、焖猪手(横财就手)、白灼猪舌(顺顺利利)等等。会一边吃一边说上这些吉祥话,挺有意思的。女人们虽然说烧菜弄的自己焦头烂额的,但是看到家人们相聚一堂、欢声笑语的,相信心里除了说不出的高兴外就没有他感了吧,毕竟一家人团团圆圆,开开心心才是最重要的。
吃过年夜饭,年轻一辈就喜欢在外面转转,或者放放烟花爆竹什么的(只有农村那里可以)。在晚上,只要你愿意仰起头来,你都能看到黑幕上绽开的一朵朵或大或小的烟花。炮竹声不断,锣鼓声不断,喜庆音乐不断,当然笑声更是不断,这是农村新年里晚上的一大特征。而叔叔阿姨辈的就喜欢晚上打打小麻将,或者开个棋局对战开杀。老人家就喜欢围在一起聊聊家常,嗑个瓜子这样子。在村里一路走过,每个画面都会让人会心恩慰地露出笑脸。不禁说上一句“新年真好!!”
到了年初一的凌晨,就是12点一过,如果你还没睡的话,就会听到由远到近的爆竹声此起彼伏不断,一声声囔着新的一年的到来。如果你还在街上的话,看到的将是一群群的孩子拿着一大叠卡片大小的红纸条挨家挨户送财神的画面。他们会停在一户人家门口,大声喊着“财神到,接财神”,然后那家主人就会出来,拿出红包去换那些写着财神二字的红纸条。有些有毅力一点的孩子,会从晚上12点送到早上的7、8点。当然那收入对一个孩子来说,还是挺可观的!
新年初一是最热闹的一天,开平人初一都不会去探亲的,要等到初二才去。年轻的早上一起来去跟爸妈拜了年,讨了红包。就会出去玩了,周围走走。看到年长的结婚了的,拜个年,说上几句吉祥话准没错,都会收到大大小小的红包,走一圈回来,口袋通常都会满满的,不亦乐乎。早上还会有醒狮贺岁,就是村里的或者是其他村的青年舞动狮头,打起锣鼓,给每家每户拜年,这样的活动会一直持续到初三。妇女们早上就忙这拜东拜西的,祈求新的一年里家宅平安,风调雨顺。早饭一过,大家就会各找各的乐子去了。
初二开始就要去探亲拜年了。拿着个篮子,装上礼品水果之类的,去亲戚家去了。逗留的时间很短,现在家长都会把探亲交给孩子们去,孩子只要接到红包就会走人了,有时快的话,一天可以走十多处亲戚,平均每家坐上15分钟左右。很形式的一种拜年方式。
开平的习俗是必须要开了年才能在家里洗头发,才能扫地。所以如果要到初五初六才开年的人家,他们的孩子的发型都会很前卫的。年轻人的话就会去发廊洗高价头。
春节活动在十五才会结束,但很多人在开了年,吃了开年饭就会转入正常的生活状态去了。
开平婚嫁习俗
(一)旧式婚嫁
旧式男婚女嫁,都是奉父母之命,凭媒妁之言,一般经过相亲、文定、迎娶等过程。男女婚嫁一般花16岁左右。
l、相亲、文定
共和国成立前,礼教森严,男女青年很少有自已的择偶机会,大多都托媒相亲。在这种清况下,社会上出现了专以撮合男女婚姻为业的媒人,他们平时走东访西,对许多未婚男女的出生时辰、家庭环境和经济状况都了如指掌,一旦谁家子女相亲,就可以为其提供情况,穿针引线。相亲后,如果男女双方都满意,男方便择日把礼金、礼饼送到女家,女方收下便是正式答应男方的婚约。共和国成立后,"相亲"仍然存在,但内容和形式都有所改变。
2、嫁娶
嫁娶,根据不同的俗例要经过以下几种仪式。
匿阁姑娘出嫁前一个星期左右要上阁,由姐妹轮流陪着,不让别人看见,这就是匿阁。所谓阁,就是在屋内一角用床板搭成可容若干人坐卧的平台,四周围上布帐。匿阁期间,主要是反复练习出嫁时唱的“女哭歌”(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兄嫂教导之情和嘱咐弟妹要听长辈的话等),每次练习哭唱时厅里都挤满听唱的亲人。
上头新郎在成亲之日的早上要行“上头”礼,市内水口龙塘地区的“上头”礼最具代表性:新郎成亲之日,天末亮,长辈在家中摆设一个圆形大簸箕,并在其上面放一小木斗,斗内放一些谷、一枝柏和若干个铜钱;新郎坐在木斗上,臀部将斗口封严以示保住钱物,再由多子多孙或有名望的长辈为新郎梳头,边梳边唱为新郎祝福之歌,然后戴上插红插花的礼帽。
出阁上轿 结婚之日,新娘沐浴洁身,梳装打扮,待花轿一到,由择定的人背着出阁上轿;花轿抬至闸口时,弟妹上前“嘱轿”;随花轿而行的,有送行的姐妹,有挑嫁妆的人。新娘从离开娘家直到被抬出村外都唱女哭歌。
坠轿当新娘乘坐的花轿抬到男家的村口时,花轿要停下来,由同来的一名妇女撑开纸伞,由另一名同来年长妇女手捧谷斗把“爆谷”撒向花轿,取落地开花、谷米满地之意,此时新娘就要和送行的姐妹一一道别,当轿夫起轿时姐妹们突然上前把轿杠压一下,这叫“坠轿”,以示依依不舍之意。
踢轿古时,男的不用前去亲迎,待花轿到了男家巷口,新郎披红簪花在伴郎陪同下用纸扇在花轿门上轻叩一下,这叫做“踢轿”。接着,由一名妇女打开轿门把新娘背出,另由两名妇女撑开纸伞遮护新娘;新娘被背到男家门口时,由男家人丁兴旺的亲属中选一男孩给新娘递上门匙,意思是要新娘从此应照顾好男家门户。
跨禾竹 一些地方,在新娘人屋时,还有“跨禾竹”俗例,其做法是:由男家的司礼人预先把扁担(禾竹)横搁在门槛上,在门前堆放些黄茅草,待新娘来到家门口时就把茅草点燃,让新娘跨过。此时,伴娘高声提醒新娘把脚抬高,不要踩中禾竹,否则,会给家姑“带来不幸”。
拜堂 新郎、新娘共行拜堂之礼,仪式较严肃隆重:由司仪赞礼,新郎、新娘依唱礼顺序行礼,共同跪拜天地、祖先、家长,最后行互拜鞠躬礼。
宴客 新婚宴客,一般人家都重视,富裕人家还到酒楼大摆筵席。
乱房(也叫闹新房)当新娘进入新房时,先让一群孩子爬在床上,由一名妇女把糖果、橙桔、炒米糖等撒在床上,让孩子们争抢,以取“满堂子孙”的意头。接着,一大群伴郎和看热闹的乡亲走进新房,先看新郎新娘在龙凤烛案前按司仪人赞礼进行交拜,随即开始闹新房。闹新房,主力是那班伴郎,他们各出“奇招”要新娘解答各种难题或做各种为难动作,若被难倒就要受罚,即使有时玩得“过火”一点,新娘新郎也尽量忍让,目的是令大家高兴。
这套旧的迎娶方式,到共和国成立以后已逐步加以革除。虽然拜堂、宴客等活动仍保留,但是其封建迷信的内容已基本摈弃。
(二)新式婚嫁
新式婚嫁的主要特征,是男女间通过自由恋爱而结合,即使有些是经过介绍相识、“相亲”活动也离不开最终自由恋爱而结合。
市内新式婚嫁始于民国时期,那时有少数上层文化知识界人士提倡男女婚姻自由,并在这基础上举行新式婚礼;而政府当局,亦藉此新风举办过新式集体婚礼,以图改变旧式婚俗。但是,在旧观念、旧制度没有多大变动的情况下,新式婚礼始终难以形成风气。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制定了《婚姻法》,用法律形式规定男女婚姻自由,简化结婚手续,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提倡婚事新办,还不定期举办集体婚礼,从而形成新式婚嫁的新风尚。近十多年来,新式婚嫁又出现了一些新中有旧的现象,在婚姻自主的前提下,一些家庭又复兴“礼银”、“礼饼”,一般农村家庭又复兴旧式“拜堂”、“送礼”和宴客等仪武。
(三)特殊婚俗
1、童养媳
贫苦人家无力抚养女孩,将女孩送与有男子人家童养,待长大后就让其男子择日拜祖圆房。此俗,到共和国成立后已由政府明令禁止。
2、用公鸡代新郎举行婚礼
不少在国外谋生的男子,到了当婚年龄,自已希望在家娶个妻子以代他侍奉父母,或者父母希望为在海外的儿子成家立室以完夙愿,但由于侨子收入不多,且交通不便而不易远归,或者因为侨子业务缠身而抽不出时间远归,回乡结婚便成了难题,于是人们想出了用活公鸡代替新郎举行婚礼的方法。其做法是:用活公鸡代新郎“上头”,就如真新郎一样,由长辈执梳在公鸡头上梳理,也边梳边念诵好意祝词;用“上头”的公鸡去迎接新娘,行“踢轿”礼,把新娘引进屋里,让新娘与公鸡一起共拜天地祖先,随即将公鸡缚在新娘房里以示与新娘共度“良宵”(到第二天天亮才将公鸡捧走)。
这种特殊的婚俗,其发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婚后妻室留在乡下,以代侍父母,甚至还收养一子以增添家中天伦乐趣;一种是婚后托人带新娘出国团聚。前一种情况较多,其出现的时间较早也较长。这种特殊婚仪,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
(四)其他婚俗
守切 未婚丧夫,女到夫家与神主牌或公鸡拜堂成亲,夜则与木主同卧,行守孝之礼,这叫“守切”,女则被人们称为“切娘”;如不愿守切,要待亡夫举行冥婚之后才能改嫁。此俗,在民国期间已渐渐消失。
冥婚 为夭折的少年男女举行婚礼,叫冥婚。此种婚礼举行之日,女方将女儿灵位、年庚及彩纸制作的嫁妆送到男家,在男子灵前或门前焚烧成礼;男方家,一般置薄酒宴请亲友。“结婚”之后,双方家庭以亲家礼往来,俗称神亲戚。
入赘 男到女家落户结婚,称为入赘,除行谒祖礼外,农村一般不举行仪式。
寡妇招夫 男子被称为“入门郎”,又称“返生某某”。
续弦 丧妻再娶称续弦,后妻以父母礼事前妻的父母,前妻父母亦以女相待,俗称此女为“返生女”。
泉州婚俗
从择偶到正式结婚,根据周·“六礼”,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程序。但“六礼”并没有包括婚姻仪礼程序的整个过程,其中只有“亲迎”为嫁娶当日的仪礼,其余五礼则为婚前仪礼,至于嫁娶之日过后尚须行之的仪礼,“六礼”当中就无礼可遵了。而且自古以来,六礼之行,殊不一致,历代多有变更。南宋·泉州遵《朱子家礼》,只用“纳采、纳征,亲迎”三礼;明·惠安惟用“纳采、纳征、请期、亲迎”四礼,泉属各县相差五多。“亲迎”乃婚礼之重,无论“三礼”、“四礼”,此礼必不可少。由于中国传统的婚礼建筑在古“六礼”的基础上,因此现代有的婚礼程序虽已简化,而六礼之目,在传统观念中仍自在焉。
一、婚前
择偶:
除“相亲”外,相当于古六礼之“纳采”、“问名”和“纳吉”。“纳吉”后来演化为今之订盟(也有把订盟归人“纳征”)。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婚姻大事,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后期也有托亲友说亲的,在确定缔亲意向时,有的家长也能征求一下婚嫁本人的意见作为参考。
“提生日”:即议亲。媒人把男女双方的庚贴送到对方家里,各自压置于厅堂神龛香炉底下卜吉,若三日内双方家中均平安无事,称“三日圆”。如果有一方没有“三日圆”,议亲必须取消。
相亲:经双方家长认可后,男方家庭择日由其祖母、母或伯叔母、姑母等女性尊亲前往女方家中,实察女方容貌仪表等。
定婚
相当于古六礼中的“纳征”和“请期”。
“压定”:亦称订盟。一般由男方女性尊长把戒指、订仪、喜糖等礼品,送到女家,并亲自把戒指戴于嫁女手指上,宣告婚事已定。
“轿前盘”:“压定”之后,男方先后三次备办丰盛的彩礼送往女家,称“戴手镯”、“送花”和“轿前盘”,合称“行大礼”。清末以来,逐渐把“行大礼”合并为“轿前盘”,称为“花叠盘”或“盘担”。有的地方是把“压定”和“行大礼”合并在一起举行。“行大礼”把婚前的准备工作推向了高潮,而“行大礼”和“压定”的中心内容都集中在钱物方面,男家向女家送聘金和礼品,有酬谢其养女之恩的用意。
“送日头”:送“盘担”时,要通知女家迎娶吉日及冠笄时刻,叫“送日头”。
“送嫁妆”:在婚前一、两天,女家要派人把金银首饰、珠玉古玩、绸缎布匹等众多的嫁妆送往男家。德化畲民嫁女,旧时有资送刀斧之俗。
二、婚娶
新郎须亲至女家礼迎新娘,这在古“六礼”中称“亲迎”。
清代前期,泉州婚俗中,除个别宦族外,婚礼皆不亲迎;至期,办好彩轿,遣媒送至女家。
古籍对婚姻本义是这样解释的:昏时行礼,故谓之“婚”;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因此古时亲迎必在黄昏之后,乃至深夜,连一切迎送人员都得穿黑色礼服,这显然是远古时代夜间抢亲习俗的遗存。
旧时泉州迎娶都在白天,但新娘须头蒙乌巾,并要有一对轿前灯,这当是沿古礼黑夜亲迎之遗迹。
新娘出嫁是大喜事,反而要“哭嫁”,以示悲伤,全国南北皆然。可能是思相离而悲,或是随俗,但民俗学者认为,此乃原始社会掠夺婚姻的遗俗。
花轿抵达男家,一时鼓乐、鞭炮齐鸣,喜气洋洋。
新郎至轿前,下马威似的朝轿门轻踢一脚,轿内新娘马上应战,还踢轿门一脚,这是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向人们宣示:日后男不惧内,女不示弱。
男家一位平辈男青年或下辈男孩走到花轿前,揖请新娘出轿;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长辈手牵新娘出轿,送嫁娘举起贴有红双喜字样的米筛为新娘遮面。在三通喜乐声中,新娘慢步跨过火炉,踏上瓦片,进入洞房。
据说“遮米筛”和“踏瓦片”是为辟邪,但安溪人却有独到的解释,称此举寓有明亡之后,其孤臣遗老尚望“反清复明”,教示新婚夫妇“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的隐意。至于“跨火炉”,人们认为可以利用火神的威灵,将新娘在其家里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气烧尽。
新娘到夫家后,又有拜天地、挑乌巾、喝交杯酒、宴请宾客等节目,其中闹洞房为是日婚礼的压台戏。俗谓洞房不闹不喜,不闹不吉利,而且在新婚七天内可以连续闹,有“七日内不分大小”之说。闹洞房的内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妇,当众做出种种亲呢举动,诙谐有趣。
“公鸡娶妇”:在晋江、石狮侨乡,已定好婚期的海外青年华侨,因种种原因,近期无法回家乡按时完婚,经男女双方家长协商同意,如期举行婚礼,新郎则以一只大公鸡代替。这只大公鸡在七日内放在新婚洞房的床底下,七日后才移到室外鸡窝,精心饲养,至其“寿终正寝”。
三、婚后
婚娶之日过后,婚姻仪礼还没有结束。
上厅堂:新婚第二天黎明,新郎陪同新娘,由原“牵新娘”的妇人引导到厅堂,先拜祖先,然后依次与公婆及夫家诸亲属相见(今或提前至婚娶当日下午)。这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只有拜过祖先,新娘才算男方家族的人,而今后要开始新的生活,就必须认识夫家的长幼尊卑,这是对新娘进行伦理教育的一节必修课。
“落灶脚”:新婚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同样由原“牵新娘”的妇人引导,来到“灶脚”(即厨房),让新娘摸摸各种饮具、餐具,并让新娘到附近水井去挑水,这些象征性的家务劳动,目的是让新娘熟悉新的生活环境,俗称“落灶脚”,这是新娘进人家庭妇女角色前的一次预演。
“上厅桌”:新婚第三天中午,为新娘上厅堂特设宴席,称“上厅桌”,由夫家女眷及外戚作陪。从此,新娘真正成为夫家的成员之一。
“探房”:新婚第三天还有“探房”习俗,即新娘的幼弟(堂弟亦可)到姐夫家去探望姐姐,男家一见面即要给这位“阿舅仔”馈赠红包,称“结衫带”。探房含义说法不一,一说是娘家对出嫁到夫家已三天的女儿放心不下,特遣其弟前来探望:有否一堂和睦,起居是否安好?同时,“阿舅仔”还得完成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敦请姐姐回娘家会亲,邀请新姐夫到岳家做新女婿。由于探房是婚姻双方亲家礼尚往来的第一次感情交流,故宴请“阿舅仔”的筵席力求丰盛,惟恐款侍不周。
会亲:在新婚第五天(今俗于婚娶次日)天刚蒙蒙亮,新娘先丈夫回娘家,向娘家长辈行礼请安,诉说在夫家三天的新生活。娘家于中午设宴款待。
请女婿:会亲当日傍晚,宴请新女婿,由妻舅或姻叔等主陪;今俗一般为午宴,与会亲一起举行。这是新女婿初次到岳家,且与岳家的主要亲人相识,故宴席极为隆重。散席后,小夫妻要带着引路鸡和长尾蔗,同回夫家。至此,婚姻仪礼基本完成。
婚事过后,女儿与娘家之间有送花及每年均有的数次送节等习俗。
在惠安东部沿海一带,旧时有妇女婚后长住娘家之俗。新娘出嫁三大后即回娘家长住,每年只有在逢年过节和农忙时,才到夫家暂住几次,一年大约共有十来天。长住娘家的时间,要看怀孕的迟早,少者二、三年,多者甚至长达一、二十年。住娘家的时间太短,会受到人们讥笑;但时间太长,也会被认为不光彩。如果年纪大了尚未怀孕,其权宜之计即由夫家抱养个孩子,这样便可名正言顺地长住夫家了。该习俗产生的原因,学者说法不一:或曰为原始社会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时期的婚俗的遗余;或曰为古代少数民族婚俗之遗留;或曰应从两性分工的经济方面去探讨原因,等等。
泉州,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人发达了,思想就不一样了。结婚这样的人生大事不仅是为了找个伴侣,在泉州人眼中还是为了炫富。其中也不是整个泉州都这样啊!主要还是“石狮和晋江”两个小小的城市啊!说城市并不是指城里人才这样,而是农村也这样,因为在这里没有明显的城市和农村之分。
前几年有个研究机构对全国各个城市的年轻人爱情进行调研,得出结论是“泉州的年轻人是最没有爱情”可言的。我看到这个结果认为非常的正确。年轻人都看在钱的份上了。泉州年轻人的信仰是“爱情诚可贵,面包价更高”。到现在泉州很多年轻人的婚姻仍属于媒妁婚姻。媒婆在我们这边是一个很吃香的职业,而且这个职业不分男女老少,当然老的会更多一些。媒婆牵线成功一桩婚姻,就能拿到聘金、嫁妆总和10%的红包,因此,媒婆会极尽三寸不烂之舌促成婚事,甚至在男方这边说女方会有多少嫁妆、在女方那边说男方会有多少聘金。媒婆在一桩婚姻中可以获利几千甚至上万元,也就是说,石狮和晋江的婚俗中除了有媒婆的介入,还必须有高聘金高嫁妆。男方订婚时送来聘金,但在结婚时如数返还,而女方在结婚时却要支付大量的嫁妆。有个来我们这里做生意的外省人说:“石狮晋江是全国唯一嫁女儿要陪钱的地方。”呵可不知为什么我们这边“重男轻女“的思想不会严重。 以石狮某镇为例,嫁妆30万元、50万元和100万元以上分别是低、中、高档婚礼的“行情”。首饰不以“克”为计量单位,而以“斤”计量,一般一场婚礼需花费黄金2斤-3斤。客人送上的礼金,“行情”底价是200元,上不封顶,500元或1000元甚至几千元都不鲜见。 聘礼主要由首饰、现金和食品三部分组成。首饰包括戒指、项链、耳环、手镯、手链、脚链等若干套,以黄金为主,随着时尚变化,珠宝、钻石和白金已经成为“新宠”。 现金包括聘金、礼金和布钱,聘金是给女方当事人的,几万元到几百万元量力而行,作为女方嫁妆的组成部分将被全额返还;布钱相当于古时的绸缎,一般花费万把块钱。食品可以简单到只有一桶食用油外加一盒精美饼干,也可以复杂到糖果、罐头、水果、海鲜干货等各几色。单糖果这一项,约需花费8万-9万元。
上面说的是有钱人家。普通的人家是怎么样的呢?
最普通的人家,也是石狮晋江最最简单的婚俗。男方给女方差不多15W的聘礼,这些可以让女方来买嫁妆,但女方在出嫁时,必须返还男方同样数目的2倍以上。石狮会更多。 也就是说,差不多是双倍返还,如果男方给你100W的聘礼,那你需要带200W的嫁妆,这个算比较正常。具体数目是双方商定的。但女方家庭不带任何的嫁妆,是不可能的,这样以后女方在男方家庭很难有地位。 如果男方女方都没钱怎么办呢? 通常是这样做:男方借钱。由于风俗问题,结婚借钱还是比较好借到的。然后,女方也借钱。结婚后,马上还掉,当然,这不也不能让别人看出来就是。我上面所说的15W,是最低限度。石狮晋江虽然经济发达。但20年前也是由农村发展起来的,婚礼比较传统,光喜宴,正常都要整个村子请,上百桌。结婚前一天,新娘嫁妆先行,这时,会很多人来帮忙搬。嫁妆的的多少,人家一看就知道。
上面是前两天一个亲戚女孩子结婚时穿红婚纱照的照(靠!干么不能引用?我是结过她允许的。无聊!)猜猜她从头到身上再到脚上的黄金首饰有多少斤吗?吓到了吧!有88斤。千万别以为这就是全部嫁妆了,那你就太小瞧石狮晋江人了。一般能陪嫁这么多黄金的人家都会再陪嫁别墅或商品房或店铺,小轿车那更是少不了的。小轿车在我们这边当嫁妆的很普遍了,虽然不是人人都有。对了,还有现金,当然还是现钞,那太显眼了。都是到银行换成“银币”(就是存折之类作用的。),然后做一个很大很漂亮的镜框放里面了,镜框也是用100元现钞铺底的。抬到嫁妆车一路到男方家,人人都有看得到。
新郎因无法到场,“妹妹代替哥哥”拜堂迎娶新娘,还参加过奇葩婚礼包括公公被媳妇上花轿、宴会没有桌椅等。
1、四川一名女子到大梁上去参加婚礼,结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凉山的婚礼一点都没有结婚时的喜庆。这一次的婚礼是在荒郊野外,很多宾客都被这一场奇葩的婚宴震得目瞪口呆。宾客到齐之后既没有桌子,同时也没有椅子,所有的宾客都站着。
吃饭的时候大家都站着,拿着饭碗边吃边帐。作为婚宴的主办方理应尊重到来的宾客,可能有些人认为说这是不尊重的表现,其实自己是习俗不同。婚宴上有着明显的差别,总的来说各种韭菜和鸡鸭鹅肉都是不少的。但是婚宴的规格和标准却是会因地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很多新人很重视婚礼事项,因为这是一辈子一次的婚礼。都希望亲朋好友能够到场来捧场,即便是单纯的看结婚也是有意义的。婚宴本身也有着待人之道的理念在。生活在大多数的人对婚宴虽然态度上谈不上一定要奢侈。但是一定要周到。
因为各种条件上来看,大多数都会比乡村的好。大凉山本身是条件比较艰苦的,而且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习俗。蹲着吃饭的现象并不常见,即便是餐桌上的各种美味佳肴都有,可是站着吃饭会让人觉得很奇葩。
3、婚礼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慎重而又有意义的。因为当你老的时候回忆起来,可能会勾起你对生活的向往。婚姻关系着一辈子的幸福,有些人就此走入了另外一个家庭。家庭当中的磕磕碰碰总是有的,而婚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从此与过往的生活告别,走入新的生活。因此在这么重要的日子里,其隆重可想而知。
公鸡是新的一天的象征,同时它也代表精神集中和头脑清醒。梦见公鸡预示着生活中将有一个新的开始,或者提醒你需要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某些情况。
公鸡,是一种家禽,品种很多,翅膀短,不能高飞;啼声能报晓。
公鸡是法国的国鸟 ,原因是由于它那英勇、顽强、好斗的性格。
公鸡的传说
话说雄鸡打鸣天下白,你知道公鸡为什么要打鸣吗。
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太阳是玉皇大帝的女儿,名叫彩枝,分管着人间的温暖和光明。
后来彩枝因为触犯了天条,被打入了阴曹地府。从此,天黑七年不知晓,地黑七年不知明,庄稼和山林里的树木都不能生长,人们分不清白天黑夜,就烧香许愿,求神拜佛,祈求菩萨保佑早日见到阳光。
反正我之前参加过只有新郎没有新娘的婚礼,好像是因为新娘的腿不太方便就不能过来了。
我参加过的最漂亮的婚礼是婚礼后的那场。这些婚姻争吵完全打破了底线,我对新娘和新郎毫无尊重,仪式主持人讲话的那一刻,我感到非常熟悉。抬头一看,我发现主持婚礼的人自己就是新郎。新郎在整个婚礼过程中都做了自己的工作,并通过各种游戏调动了整个婚礼的气氛。虽然这种方式似乎比较新,但我总是觉得有点奇怪,因为我的婚礼必须由我自己主持,这实际上不是很真实。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能让他们拥有美好回忆的婚礼场景,但总有特殊的原因。许多婚礼场景总是有一些令人惊讶的东西。有时候,婚礼现场的一些意外总会给整个婚礼现场增添一种愉快的气氛,但并不是所有的婚礼场景都能让每个人满意。婚礼上的客人非常高兴。许多孩子对这对新婚夫妇很好奇。也许他们还年轻,所以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两姐妹在大厅里结婚。
人们只能说,不同地方的习惯完全不同,所以每个人都没有必要用自己的眼睛来判断别人的选择。这一次,我妹妹真的代表我哥哥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我相信他们之间的关系将来会越来越好。
许多网友还开玩笑说,他们的嫂子在结婚后应该和妹妹更亲近,毕竟,他们才是真正要结婚的人。婚姻本身就是幸福的,所以他们当然会选择最合适的方法。作为局外人,我们不必支配他们的习惯。然而,一些地方的婚礼使用并没有那么严格。如今,每个人结婚时都注重简化一切,只要他们快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