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是怎样崛起?

徽商是怎样崛起?,第1张

1、同族间传授从商经验

徽州人大多从商,这与徽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徽州自古山多地少,耕种土地的产量也不多,因此徽州的人们只能寻找其他的方式来谋生。徽州人世世代代具备的最大特点就是群居,通常家族中有一个人外出经商也会向其他的族人传授经商经验。并且徽商培养的接班人也都是同族亲属。

所以徽州商帮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的家族观念非常强烈,只要有一人在外地站住了脚,就会将他的家人全部接到身边。整个家族中成百上千的成员历经世代都对商业经营耗费了心血,并从中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商业模式,因此他们会告诉后代用怎么样的方法经商才能更加轻松。

2、慷慨解囊回报社会

。许多徽州商人是因为家中贫困才选择从商,在经商之路上经历的无数次失败和磨难也不会使他们退缩。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即使在拥有了财富之后也会珍惜这些得来不易的财富。虽然生活富裕了,但日常生活习惯仍然是最初的质朴。许多徽商发财致富后,会选择用善举来回报社会。

明代徽州商人佘文义“少贫困,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利行人。”

徽州商人大都是这样勤劳致富、乐善好施。虽然拥有许多财富,但他们依然严于律己。但是一旦遇到了天灾或祸乱时,又会慷慨解囊,帮助贫苦的人。徽商真正做到了得益于社会,就要回报社会。

3、注重后代教育

。徽商不仅在经商上能力卓越,同样也很重视教育。在徽州的商人家庭中会将孩子们全部送去学堂中读书,只有实在不适合读书的孩子才会开始学习经商。明朝时,徽州就出现了392名进士。徽商们对孩子的学习环境极为重视。还会出资建造学堂供更多孩子学习。

《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中记载了徽商家庭:“富而教不可缓也,徒积资财何益乎”,这样重视教育的态度。以及“延名师购书籍不惜多金”的做法。

徽商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和他们历代在家族中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他们教育子女要勤奋读书,提携自己家族中的后辈,将自己赚取的财富重新回报给需要的人。这样积极的态度和无私的奉献都使徽商拥有了丰富的学识,积累了令人称赞的口碑,是他们能够发展成为大商帮的基础。

一是地域性。俗云:“出门三五里,一地一乡风”、“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郎溪亦然。

  以郎川河为界,南北两乡的民俗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说,南乡风俗的主调是河南一带的吴越文化,还有荆楚文化和徽文化相融其中。

  如婚丧喜庆活动:南乡讲究热闹、排场;而北乡更多的是礼仪、规矩。婚嫁中的哭嫁,南乡比较简单,有些只是象征性的;而北乡则有大量的“哭嫁歌”,如“哭爹娘”、“哭歌嫂”、“骂媒人”等,情真意切,色彩浓郁。再如丧事习俗中:南乡人在封棺前要将亡人口中的“含口钱”拽出来,以防亡人带走家中的财运;而北乡人则要让亡人衔着“含口钱”随棺材入葬,意在怕亡人转世时变成哑巴。

  在民间艺术上:渔鼓“道情”只在飞鲤、毕桥出现;而“打蛮船”却在南丰、涛城流行;“人灯”则活跃在幸福、飞鲤一带;旱船多在南乡,定埠一带基本看不到旱船。送春则以北乡为盛。还有山歌:北乡山歌故事性很强,有的长达上千句,已形成传统段子的有《风筝记》、《养媳妇》等;而南乡是放牛娃子喜闹逗趣的一种形式而已。

  饮食民俗也有明显的地域性。南乡三月三的“巴魂粑粑”用的是“齐头蒿子”,包咸菜馅;而北乡用的 则是“白毛头蒿子”,包红糖、芝麻馅。前者的特色是“香”,后者的特色是“粘”。旧时过年有“看菜”的习俗,除鱼之外,北乡的看菜是“子孙汤”(鸡蛋汤),南乡的看菜是鸭肫、鸡肫。在茶馆、澡堂里,提篮小卖的除麻花、瓜子、桂花糖外,南乡多有绿豆粑粑,北乡是米饭饼、芽蚕豆。而城关的大街小巷,都是徽州风味的小吃“拓餜”。再如南乡的“闷酱”、“腌青豆”、“楂辣椒”,北乡的“素鸡”、“压羊片”、“猪头膏”,都是郎溪的名牌食品,但口味迥异,各有特色。烹饪方法上,南乡以煎、炒、烹为主;北乡以蒸、炖、熘为主,地域性十分明显。

  二是多样性。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历史。劳动者在创造社会、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采的民间习俗。民俗也从来都是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它所包含的面极其丰富的。郎溪由于移民的原因,出现土著较少,而客民较杂、较多的现象,这一现象也使郎溪的民俗被孕育的千姿百态。

  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涵,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和宗教情结。过年仪式不仅隆重,习俗也多种多样。以时间讲,大多团年饭在三十晚上,但也有在早上和中午的,还有的在半夜(黄州人);也还有腊月二十八过年和腊月二十九过年的。从祭祀供奉方面看:有的满桌子盛席,也有三荤三素的,三荤三素中也有三个碗、六个碗的;有磕头祷告平安的,也有背祖宗五代过年的。“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传统的时间意识和风俗,把春节装扮得既丰富,又多采起来。

  郎溪民间艺术活动更是异彩纷呈:有老龙、抬龙、滚龙等各式龙灯;有演“水浒”、演“三国”等故事的大、小马灯;有文、武狮子及云舞等。仅说唱艺术,就有玩旱船、打蛮船、人灯、送春、打五件、门头歌、山歌、书帽等不同形式,且各有特点。

  三是群众性。民俗的最大特点就是广大群众品质、道德、知识和智慧的渗透,没有这些,就不可能形成民俗。文化首先是一种模式,正是这种模式协调着社会、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五行八作中,凡是一些规矩、行业禁忌,所有的行商、坐贾、老板、店员都必须自觉遵守,并使他们感到这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不这样去做,就可能成为另类,于人们所不齿。因此我们看到:民俗文化本质上是同民众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些行规、习俗一旦形成,就成了人们的行为标准,并用它去约束自己的举止,规范自己的言行。

  另外,有一些民间艺术活动是少数人伺弄不了的,客观上要求群众的参政性。比如玩龙灯、马灯、舞狮等。抬龙出动,要一百多人,有的要上千人。大小马灯演“水浒”,没有三、四百人打不开场面。飞鲤湖滨村,素以爱唱戏闻名遐迩。裴村在清咸丰年间有300多户人家,2000多人口,村东、村西各有一个大戏楼,分别有十几间房子,雕梁画栋,十分壮观。大戏楼直到1956年因长久失修才倒塌。至今湖滨村尚有三分之二的人会唱戏。不大的一个湖滨,曾有三个剧团,现在还有九班狮子,十几班旱船和龙灯、狗婆灯、小马灯等。定埠的降福会出会,也在千人以上,围观参与的群众达数万人之多。显然,这些大众文化活动,没有群众的参与是根本不可能的。

  还有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农业生产、采樵渔猎、房舍建设、交通运输、商贸、饮食、信仰等领域里的古老民俗,经过岁月的洗礼,已适应了各个时代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被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来,并已溶解于大多数人平常生活之中了。

  四是教化性。每一种民俗的形成,都集中了社会和人们的某些需要,但就其经济和意识形态来说,大都离不了“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国泰民安”之类。在郎溪民间艺术的说唱词中,除了少部分插科打诨的话外,几乎都是“高台教化”

1徽州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首先,徽州的地域我们明确一下,应该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安徽省一带。在儒林外史小说故事发生的明朝,安徽大概相当于明朝南直隶下面的凤阳府、滁州府、卢州府、和州等。这些地方,是很多人物生活的地方:凤阳府天长县--杜少卿的家乡(北京时间5月17日,天长发生地震了,主何吉凶?呵呵。),滁州的全椒--作者吴敬梓的家乡。

太平府的芜湖关--牛布衣病死在那里的一座甘露庵里。等待。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在小说中有或多或少地提到了。比如杜少卿家里来来往往的那些人反映的士绅文化,县官多次邀约杜少卿而他拒不赴约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官士之间的关系,杜少卿和娄太爷之间反映的主仆文化;牛布衣客死芜湖关那一回,庵里的和尚帮他料理后事,写到了当时徽州的下层百姓之间守望相助的淳朴人际文化。

2儒林外史写到的市井百态,比如牛浦郎冒充牛布衣招摇撞骗的那几回,就写出了当时徽州的下层民众的生存状态。比如租房、测字、嫁娶、寺庙、宗教等等各种文化。尤其牛浦郎结婚那一段,写出了当时徽州的婚嫁文化和风俗。

3徽州的建筑文化、明朝以来徽商的商业文化,也都可以在儒林外史里找到描写。

其实,以小见大,徽州文化代表了中国的在明朝兴起来的商业文明和儒家文化的冲突和杂合,不仅是徽州的,也是当时中国的缩影。

徽文化特点是什么? 作为一个区域文化的特征,它所表现的是这个区域文化在一个时代由其特殊的精神需要、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所构成的精神特征。徽文化精神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抽象的精神实体,它正具体地存在于徽州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中,并通过各个历史时期中那些普遍、恒久因素的积累、凝聚,而不断充实表现出来。那么,徽文化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怎么概括和表述?其价值是什么?这是探索徽文化精神的中心问题。这些年来,国内学术界众说纷纭,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有人认为“它所体现的那种理念或精神有:以义统利的义利观、公私兼顾的公私观、民富国强的家国观、遵守契约的诚信观、贾而好儒的人才观、冲突融合的和合观等”。这是徽州当时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还有人结合徽州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认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时代,又在徽州这块土地上造就了一代儒商――徽商,他们不甘穷困,开拓进取,凭借较高的文化素养,贾而好儒的特色,雄居中国数百年,所谓“无徽不成镇”,造成了徽州物质文化的历史辉煌。徽商是鼎盛时期徽文化的重要创造者,他们除了具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特征外,还具有冒险犯难、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徽骆驼精神”。研究徽文化精神,必须要讲“徽骆驼精神”:保旱乡土、严宗祠、尚祖祭、重教育、尚气好义、俭朴勤劳、文风昌盛、崇礼仪……还有人认为徽文化精神特征有:(1)保守僵化与开放创新并存(山的封闭与水的开放,理学的保守与徽商的创新,徽州工艺作品思想内容的封建落后与科学技术的创新、进步等);(2)艺术与环境的结合(徽派版画、新安画派、徽州盆景、徽州方言、徽州文房四宝、徽派建筑、徽菜等都与徽州特别的山川环境紧密相关);(3)吸收外地文化和向外扩张徽州文化并举(如新安医学先驱师湖北、四川名家,徽剧吸纳弋阳腔、西秦腔精华;而徽商的开拓又将徽文化扩撒至四方,徽戏进京,促成京剧产生,徽州版画“独鳌艺林”等);(4)刚勇好强与文质彬彬兼备(徽州文化是山越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的融合,兼具山越刚勇好强和土族衣冠尚气重礼的特性)等等。其他学者还有从不同角度对徽文化精神阐述的,种种论述统计起来恐怕有几十条,真所谓“丹青难写是精神”,徽文化精神内涵之广大,也令人叹为观止。我认为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徽文化精神,应找到贯穿于徽文化全部精神的本质的东西。徽文化的重要特点是它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浓缩和汇聚,含有中华文化的一个标本和缩影。正因为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始终受到这个大系统制度文化的制约和支配,所以它具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方面是徽文化之最具代表意义的徽商,他们身上的“徽骆驼精神”是中华民族顽强的原始生命力和勇于开拓创新精神的一个生动体现。以徽商为代表的“徽骆驼精神”向世界表明中华民族并不乏开放、进取精神和冲破“停滞不变的社会”的能力,中华民族有能力创造历史,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一精神,体现在一大批从徽州走向世界的先哲先贤们的开风气之先的首创精神。这是徽文化精神的核心与动力,是最有价值的,是徽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是徽州作为“程朱桑梓”,程朱理学成为徽文化的指导思想,使徽文化深深打下了封建文化的烙印,我们相信随着徽精神的多层面开拓和探究,人们将进一步加深对徽文化的认识,了解它的地位,取其精华为现代化事业服务。

分析徽州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特征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于安徽文化(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三个文化圈组成)。

徽州即今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上饶市)。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与敦煌学和藏学并称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徽州文化有什么特征 与历史上一般世家大族相比较,徽州文化世家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特征。

一是完整的宗族谱系。徽州的世家名族最重视修谱,“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不立,族无谱不传。”(绩溪《盘川王氏宗谱・凡例》)基于这种认识,他们视族谱为经典,把修谱看作是家族内部的一件盛事,至重至隆。每一族谱都包括了“始迁祖”以来的所有家庭成员,由源而流,本末一贯,形成了丰富、完整的族谱系统。仅据《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所载,该馆馆藏427部族谱中,徽州世家的族谱就占了一半以上,殊为可观。

二是发达的教育事业。徽州士人普遍把培养子弟读书视为修身、齐家第一要紧的事情。“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绵世泽莫如积德,振家声还是读书”,这些徽州古民居的楹联充分说明了对读书的重视和期望。徽州地区拥有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除了官办的府学和县学,还有宗族或士绅们建立的私塾、社学、书院等各类学校。至于学校的教师,必择方正饱学之士,并为此而不惜资力。绩溪《金紫胡氏家谱》言其家“诲其子必千里求师”。于是科举发达,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徽州府籍的进士人数仅次于苏州府,全国名列第二。许多世家名族往往科甲蝉联,朱紫盈门。如婺源坑头的潘珏一门有明一代就出了十多位进士,其中四位又官至尚书,故后人誉之储“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

三是辉煌的学术成就。徽州士人进学修德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谋求功名利禄的仕宦或营商,还在于能够自觉地以担当、传承和弘扬学术为己任。他们或利用书院、文会的组织研讨讲学,或潜心隐居著书立说,从而留下了大量的学术文献和著作,有力推动了中国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这是徽州世家名族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表现。以清朝乾隆年间纂修的《四库全书》为例,这是整个封建社会学术文化建设的一项标志性成果。该书收编著作总数3461种,其中徽州一府士人的著作就有197种,占收编著作总数的1/18,超过当时州府平均数的十多倍,也超过了大多数行省的著作数,成就辉煌。这些著作的内容几乎涉及到“四部”的所有领域,其中又以经部最多,子部次之,显示出了浓厚的学术特色。

什么是徽州文化?有哪些特点?徽州文化的成因有哪些 主要是徽商,你去查查百度

徽文化特点是什么? 徽州文化特色

“徽州”,既是一个地理区域概念,更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徽州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区域。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大移民所形成的宗法社 会,“东南邹鲁”的文化氛围,徽商经济的厚实基础,促成了徽州文化区域总体全面发展。宋代以来,徽州“儒风独茂”,文化教育及科举昌隆,名人辈出,人文荟萃,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学术流派和文化品牌。徽州文化是指以历史上徽州府为中心地带、长期积累、并有丰富遗存的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它包涵着由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所构成的体系内容,客观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层次结构关系。物质文化主要有徽州历史地理、徽州古村落、徽州古城镇、徽派建筑、徽商、徽州历史人物、徽州文物、徽州文献、徽州文书等。非物质文化主要有制度类(如徽州宗法制度、徽州佃仆制度、徽州教育制度等),思想学术类(如新安理学、徽州朴学等),文学艺术类(如新安文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派盆景、徽州戏曲等),科学技术类(如新安医学、程大位珠算法、徽派建筑学等),传统工艺类(如歙砚、徽墨、徽菜、万安罗盘等),乡风民俗顶(如方言、民间乐舞、民间游艺、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等)。

徽州文化的学术意义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徽州位于黄山脚下,古称新安,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建徽州府,遂得名。范围包括今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及黄山区的一部分,以及现属于安徽省宣州地区的绩溪县、属于江西省的婺源县。徽州社会和文化是在南宋以后崛起,明清时达到鼎盛与繁荣,清末以后衰退的。历史上有纷呈的学派与流派,内容几乎涵括文化的所有领域。其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人才辈出,自宋至清,徽州共建有书院、精舍等260多所;社学明初有462所,清康熙时达562所,私塾更是林立,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科举及第者众,仅明清两代徽州本籍中举人者996人,中进士者618人,状元数仅清一代本籍加寄籍有18人,曾涌现出了朱熹、程大位、汪道昆、朱升、江永、戴震、俞正燮、王茂荫、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更有影响深远的徽商,成为人们长盛不衰的 研究话题。徽州文化之所以影响深远,笔者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学术意义。一、 考证中国农村封建社会的真情可籍以 史志官记述历史,尽管多为公正或诚实,但多少带有文饰或烙上个人主观意见,且记述的亦多为上层社会大事、国家民族大事或地方区域大事,民间的、老百姓的事则很少问及。即使是正直文人、学富五车的彦儒、文士,记述了下层社会的一些事件,也总难免受中国传统文化及封建社会价值观念的内在不自觉的影响而存有偏见,或囿于一叶障目。于是,对反映作为一个世界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文化和现实的资料甚少,有也是加了选择和文饰的,而这恰是徽州社会与文化存在的空间。 徽州介于万山丛中,如世外桃源,历史上除太平军乱外,少有战祸,人文荟萃,素有东南邹鲁、文礼之邦、文物之海之誉称。再加上徽州人由于文化素质较高,对文物、文化的保护意识强,即使是文革的十年浩劫,也有许多历史文物资料被保护下来。仅黄山市境内的徽州古代地面文物如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古桥、古塔等就留存近5000处。特别是古代徽州的大量文书的保留和发现,更被称为一大奇迹,被各博物馆、图书馆、大学、研究所收藏的就超过十万件。50年代当这些文书被大量发现时,曾被誉为是与甲骨文、汉简、敦煌文书、故宫明清档案等齐名的中国五大发现之一,还散落在民间的未被发现的估计至少还有近十万件,仅笔者收藏拥有的也达千余件。这些徽州文书,如各种契约、谱牒、官书、家书、鱼鳞图册等,上可溯至宋,下至解放初期,均属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且绝大部分是徽州民间老百姓缘于自己切身利益等而形成的,第一手性和真实可靠性强,数量多,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研究它们可以真实地了解和再现当时徽州农村社会的真实情况,其中包括老百姓真实的生活、劳动、人际交往及社会结构、土地关系、商业经营、文化发展等情况;此外,不仅有历史文书、档案资料,还有几乎保存原貌的村庄、村落、祠堂、房屋、原始物件及当事人的后代等,内容鲜活,因而学术价值高,内在而有效地填补着中国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空白。二、 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文化发展典型的标本研究价值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随着南宋王朝的靖康之渡而彻底移向江南,江南从此成为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最为活跃、最具代表性地区。 而徽州文化正是在>>

徽州人生礼俗有什么特点 徽州人生礼俗作为社会民俗的礼仪,与徽州文化及宗族社会特正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多种、多重的民俗结构,呈现出一种由生到死的社会生活过程和由死到生的信仰生活过程。

生儿育女是家庭生活中的大事,也是宗族的一件大事。人口的增加,可使家庭兴旺,宗族发达,提高家庭和宗族在社会中的地位。歙县石门、叶村、杨村一带,本族新婚之家,祠堂要送一盏“百子灯”,直到生了小孩,祠堂才将这盏灯收回。

婴儿出生的第三天“做三朝”时,给孩子取名。在徽州严格的宗族制下,不可偏废于“亲疏有别,长幼有序”的规律,必须按祠堂所拟定的排行,顺次取名。如歙富溪大本堂汪氏七十二世至九咐一世排行诗:“仁玄文学士,元世大昌宗;裕德应承志,经书启后昆。”一个字代表一代人。如遇过房承继,可按昭穆,弄清辈份,,然后办理宗祧立嗣过继。

男子一般18岁成丁,女子15岁成人,到时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给男孩加冠,须是德高望重的男性尊长;给女孩加笄,须是子孙双全的老太。行过冠礼后,开始有资格人祠祭祖,并在宗谱上添名。首次入祠要向祖宗献金“谢恩”,俗称“冠金”,数目多少视冠丁家境而定。结婚后的第二天,新郎新娘着礼服,携祭品至祠堂谒拜。

社交礼仪是人生礼俗中的重要一环,在徽州社会生活中占重要地位,这些礼仪不但是等级秩序的标志和人际往来的行为准则,而且也是一种被强化的道德观念。宗族礼仪是社会礼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徽州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成为一种道德控制的社会力量,直接反映了徽州地区的社会风貌,并揭示了御州社会风俗的本质特点。

怎样认识徽州文化的价值和地位 ①文化的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④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徽商文化的文化特征 徽商,作为中国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商派,从中国众多的商帮中脱颖而出,风流数百年,发扬了中国历史上的儒家文化,推动了中国商业的繁荣昌盛,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品质,打造了具有生命力的商务理念,积淀了一道永不磨灭的亮丽风景,是现代商业运作的典范与楷模。徽商文化是中国商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商业文化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从商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和最佳教材。徽商最基本的特性是诚实守信和儒雅风范。据史籍记载:徽商经营之域,“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几半禹内”,其地无所不至。徽州六县宋元明清历代致富商人至少有近千人,其中,拥资百万的巨贾富商有二百三十人之多。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的江浙一带,商品经济颇为发达,徽商云集,势力强盛,故有“盖扬之盛,实徽商开之”的说法。在湖北汉口,徽商不但建有豪华的同乡会馆,而且,还在江滨建设有“新安码头”,专供徽商停泊船只之用。在沿江其他城市,徽商也是聚集成帮,雄居广大市场。那么,源自深山僻壤、“流寓四方”的徽商为何能在天南地北落地生根、站稳商埠、立于不败之地呢?研究徽商这一重要的历史现象时,人们就会发现其核心就在于“诚信为本”的商业经营理念。 清末许奉恩所著笔记小说《里乘》中有一个“一文钱”的故事:有甲乙两位安徽商人,挟重资来苏州贸易,两人各恋一 ,未几,便为此挥霍一空。很快,他们沦落到日则行乞,夜则寄宿古刹。一天晚上,两人就地燃火,相对[欷。甲徽商摸出仅存的一文钱要扔掉,乙徽商急忙拿住说:“我有办法了。”不一会儿,乙徽商怀抱竹片、草茎、破纸、鸡鸭毛等物归来。他鼓动甲徽商和他一起用一文钱买来的面粉,索水调浆,将草缠竹片上,蒙上纸,再遍粘鸡鸭毛,一共做了二三百件宛然如生的各种禽鸟纸玩具。待天亮,甲乙徽商各携这些禽鸟纸玩具至玄妙观。玄妙观为苏州寺观之薮,特别是春天,游人如织。妇孺士人见甲乙徽商所携禽鸟,以为酷肖,争求购买,顷刻俱尽。每具禽鸟是以十数钱出售的,甲乙徽商收入了五千多文钱。这时,乙徽商才告诉甲徽商:竹片、草茎、破纸、鸡鸭毛,皆拾于诸市上,又用那一文钱买点面粉,这就是全部“家当”。此后,甲、乙徽商用一文钱赚来的钱,添购各色纸张,拾来鸡鸭毛羽,以肖人物花草等状。两人夜间分制,白天便到玄妙观出售。不到两年,甲、乙徽商便积资数万。他们遂于苏州阊门开设一爿布店,为不忘此店所本,大书“一文钱”三字榜于门。从此,“一文钱”名扬苏州,生意日隆。无独有偶,徐珂《清稗类钞》也记录了一个类似的故事,主角是江西南昌籍商人,在明清又称作“江右商”:一“江右商”因经营不善,在年末只剩下二百钱,债主毕集。于是他到坟间准备自尽,却遇到一位也想自尽者,他急救下,相与慰劳。那人知道“江右商”寻死的原因,嘲笑他二百钱办不了事的观念,便向“江右商”要了那二百钱,买了一坛酒,一块肉,几十件玩具,两人找座古庙,席地饱餐一顿。翌日清晨,那人叫醒“江右商”,告诉他:今日新年,士女嬉游,你去卖玩具,如大人买,可便宜些,如有带小孩,小孩牵衣索买的,可卖贵些。“江右商”按这话去做了,结果发了笔小财,返见那人,并打算再去贩卖玩具,那人却笑他:此子之所以折阅也。昨尚岁暮,市中玩具价较廉,故贩售之,可以获利。今已新岁,市中玩具价亦涨矣。吾侪成本无多,利货速售,方足以资周转,非若多财善贾者流,可居奇货以待善价也。徽商是在几乎什么都没有的绝境中,只凭着一文钱,买来面粉,捡来禽毛破纸,依其自身所具备的艺术才能,做成了长者幼童皆喜的玩具,而且他们敢于到玄妙观去和别人竞争。玄妙观在清代确为一商业中心之地,店肆密布,伎艺纷呈,甲、乙徽商却以新美的玩具获>>

江西赣州寻乌县晨光镇结婚风俗有

一、采茶戏

采茶戏是江西地方小戏的总称,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

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恢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解放以后,江西各路采茶戏经挖掘整理,推陈出新,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赣南采茶戏《怎么谈不拢》、《茶童戏主》,高安采茶戏《小保管上任》、《孙成打酒》,抚州采茶戏《秧》等,曾在全国性地方戏汇演中获奖并拍成**上映。

二、江西方言

汉语目前可分为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湘、赣、闽、粤方言和客家方言。江西大部分地区通行赣方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南昌话和抚州话。赣方言的语音特点是一般没有浊音,因而赣方言许多词语的读音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异,甚至会发生歧义。赣方言的词汇特点是保留了许多古代词汇,被汉语史专家称为古代汉语词汇的“活化石”。如南昌、抚州话称“白天”为“日上”,称“谈话”为“话事”,称“多少”为“几多”,称“脏”为“腌臜”等等。 

三、赣剧

赣剧是江西传统的地方代表性剧种,源于元末明初我国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迄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弋阳腔发源于江西弋阳县,亦称“高腔”,曲调高亢激越,粗犷奔放,所演剧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连台戏为主,加之它善于“错用乡语”,即能入乡随俗,故在明代便风行全国,并由此产生出很多不同的流派如青阳腔、义乌腔、徽州腔、京腔等。清代以来,赣剧在弋阳腔的基础上,吸取了昆腔等诸腔,在艺术表演方面,注重程式化的同时,仍保持了接近生活、细腻逼真的特点,传统剧目,包括联本戏和折子戏,共有三百多种。新中国成立以后,赣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除赣东北各县专业剧团外,南昌还成立了由周恩来总理题名的“江西赣剧团”,该团的传统剧目《珍珠衫》、《还魂记》曾被拍成舞台艺术影片在全国上映。

四、波阳节节高

节节高”由学龄前儿童扮演群众喜爱的历史或小说人物,每8人为一节,组成三百多节,称“节节高”。表演时,庞大的队伍或川流不息,或排列阵式,或组成造型,令人目不暇接,赞叹不已。 

五、金阁老龙灯

进贤李家渡一带百姓为纪念神话传说造福于此地的金阁老龙而扎制的巨形彩灯,用木、竹、藤、稻草、丝绸、金属等为原料。龙身长百余米,上置数百个花盆、花篮及农产品模型,龙头高数米,长数米、上挂宫灯、花篮灯、八宝灯、鲤鱼灯及包公、孔明、穆桂英等人物造型。须几十上百人扛在肩上游动,使整条“金阁老龙”上下起伏,左右蜿蜒,周身熠熠闪光,大有倒海翻江之势。

五、江西老表

“江西老表”的称谓源于朱元璋在赣遇难获救,报答恩情之说。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在平定江西时曾在康山负伤后被百姓救护,为感激江西百姓的搭救之恩,朱元璋许诺若得天下,江西人遇事可以“老表”名义直接找他。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有一年,江西大旱,便选出代表去南京以“老表”名义进见皇帝,要求减免赋税,朱元璋为笼络天下,果然下令减免了税收。从此,江西人乐于自称、亦被别人称作“江西老表”。

六、江西山歌

江西山歌以赣南客家歌为代表,尤以兴国山歌著名。据《赣州府志》记载:赣南客家山歌起源于伐木客,伐木工人边伐木边唱歌,山鸣谷应,引起樵夫、农民的唱和。

客家山歌的特点是,运用比兴、夸张、拟人、反衬、谐音、重叠等多种手法,触景生情,因事起兴、即兴而歌。内容根据需要,可长可短;音调因情而异,或慷慨激昂、或委婉低回;表现形式有对花、猜花、锁歌、盘歌、捡脚跟、丢观音、绣褡裢等。唱腔开头是一声独具韵味的“吱呀嘞“,接着是一句或两句歌头,定下一首山歌的内容和韵脚,结束句前有句呼应声“心肝哥”或“心肝妹”等衬词,它使山歌有亲切感,同时也预示了结束句的到来,形成赣南客家山歌独一无二的风格。 客家姑娘小伙子常常以歌代话,相互叙说衷肠,结交知己。每逢节日、山歌会、婚嫁等喜庆场合,客家男女老少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智慧和祝愿,直唱得山舞水笑如痴如醉,客家山歌无歌不传情,无情不成歌。

七、鄱阳鱼灯

鄱阳湖的渔民们将各种鱼类彩灯顺序排列,头灯为鳌鱼。其次为春鲢、夏鲤、秋鲑、冬鳊,象征四季太平,接着还有其他鱼类灯,最后是风稍尾鱼灯。各种鱼灯色彩缤纷,相互辉映,使水乡泽国充满了丰收的喜悦。 

八、节日食品

节日食品是丰富多彩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旧时代的宫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庆典等仪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代汉族的多数地区,这种现象早已结束,只在少数偏远地区或某些特定场合,还残存着一些象征性的活动。

(二)是供人们在节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这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另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都是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饮食中的信仰、禁忌

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5184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