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又称河南梆子,产生于明末清初,多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喜爱。豫剧演唱以旦角为主,逐步形成了常、陈、崔、马、阎五大名旦,再加上桑派,就成了六大名旦。以六大名旦为代表,形成了豫剧六大流派。说起豫剧六大流派,常派代表人物是常香玉,被誉为“豫剧皇后”。陈派的代表人物是陈素真,她本名王若瑜,17岁即被誉为“豫剧皇后”,22岁又获“梆子大王”的美称。马派代表人物是马金凤。崔派的代表人物是崔兰田,是豫剧“十八兰”( 指18位名字中间带“ 兰”字的演员) 中的代表人物。阎派的代表人物是阎立品。桑派的代表人物是桑振君。生角中,唐派代表人物是唐喜成,牛得草是著名豫剧丑角演员。他创立了豫剧牛派唱腔,李斯忠是著名豫剧净角演员,刘忠河被誉为豫剧“红脸王”。说起豫剧,不能不提“豫剧十八兰”。 豫剧十八兰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大意是说,早期有18个兰字辈的女演员跟豫西名须生周海水的大乙班学戏。因为当时女演员较少,一时在西部山区引起轰动,中途不断有人退出或者改行,又不断有人补充近来,人数已经不绝对是18个了。解放后整理戏曲史的时候,连周海水本人也已经记不清楚前期的十八兰究竟都谁了。因此,后来的十八兰有多种说法。毛兰花、崔兰田、罗兰梅、周兰凤、李兰菊、范兰荣,车兰宝、汤兰香都在豫剧十八兰之列。后来,崔兰田改唱旦角,李兰菊技艺也日益成熟,遂有了“提起豫剧十八兰,就数小菊和大田”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豫剧新秀辈出,其中张宝英、王清芬、虎美玲、牛淑贤、李喜华、菅爱梅、朱巧云、李金枝、陈淑敏、马莉、胡小凤、章兰被称为豫剧十大名旦(意指豫剧十大名旦不止十人)。汤玉英、李金枝、王清芬、虎美玲、谷秀荣、陈淑敏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被称为“六朵梅花”。 豫剧界所谓“郑州三玲”的提法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中后期,系指原郑州市豫剧团的三位台柱——虎美玲、王希玲和刘伯玲。王善朴、魏云、高洁、杨华瑞、马琳等主演的《朝阳沟》、由柳兰芳主演的《小二黑结婚》、由常香玉和王善朴主演的《人欢马叫》、由任宏恩、汤玉英主演的《倒霉大叔的婚事》这些剧目,都是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风格在全国获奖。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往往唱得酣畅淋漓,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由于豫剧的独特风格,使豫剧在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演出团体遍及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约200多个,仅每年跃在河南省的业余团体,达2000多个,目前,豫剧已成为全国剧团数量最多的第一大戏剧剧种。
11981年:
主攻:郎平、张蓉芳、杨希
副攻:周晓兰、陈亚琼、梁艳、曹慧英、朱玲
二传:孙晋芳、周璐敏
接应:陈招娣、张洁云
21982年:
主攻:郎平、张蓉芳、姜英
副攻:陈亚琼、梁艳、周晓兰、曹慧英、朱玲
二传:孙晋芳、杨锡兰
接应:郑美珠、陈招娣
31984年:
主攻:郎平、张蓉芳、姜英、侯玉珠
副攻:梁艳、杨晓君、朱玲、周晓兰、李延军
二传:杨锡兰、苏慧娟
接应:郑美珠
1980年代初的中国,正是百废待兴,女排以拼搏精神赢得三连冠和五连冠的成绩,中国女排成为了当时中国人的模范和骄傲,更是中国在80年代腾飞的象征。
扩展资料
1982年,中国女排参加在秘鲁举行的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初赛对美国队曾以盘数0-3落败,主教练袁伟民果断起用年轻队员梁艳、郑美珠,结果中国女排以3-0轻取古巴,赢得了扭转战局的关键一役。中国女排在决赛以直落三局轻取主办国秘鲁,首次获得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
尽管在1983年的亚洲锦标赛决赛败于日本,进入调整期的中国女排仍是洛杉矶奥运会的夺标热门。
1984年,中国女排参加在洛杉矶举行的洛杉矶奥运会,虽然中国女排又在分组赛被宿敌美国队击败,其后却越战越勇,最终,中国女排在决赛以直落三局轻取主办国美国,报却分组赛一败之仇,并首次获得奥运金牌,同时亦成为女子排球三连冠。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