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读萧红女士的《呼兰河传》,静寂的夜里,我跟着那个小小的女孩,孤独地走过荒芜的花园,破败的院落,低矮的屋檐,高高的蒿草,穿过呼吸着麻木着的人群,消失在河边沙滩上咿咿呀呀的唱腔深处……天是冷的。地冻裂了。我找不到她了。远处似乎亮起一点灯火,飘飘忽忽的,遥远,却让人难以抑制狂奔过去的冲动。我裹紧身上的冷,大步向前走。山的轮廓渐渐清晰,石灰窑的大烟柱在风中摇摆,门口的大槐树下,我久违的的乳名一声声响起。记忆的闸门轰然大开,曾经以为被时代的铲车轰隆隆推进历史深处的那些往事,突然鲜活了起来。我的故乡,我的童年,就这样猝不及防和我一起跌进了倒流的时光之河中。
(一)
岞山,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山名,地名,都在山东省。”这就是我的家乡。从岞山公社,岞山乡,岞山镇,到如今的岞山街道,几度更名,起起伏伏,她在我们心里,还是稳稳的岞山。看到这俩字,心里就踏实。
岞山周围有三座“名山”。南面最高的峡山,海拔也不过百米左右。山上有石洞,据说刘伯温老先生曾在此隐居。以前还有个雷达站,后来拆除了。山下有峡山水库,登高望远,可见赤日融金,波光粼粼,鱼儿跃出水面,水鸟盘旋空中。东面有栈桥,栈桥尽头有凉亭,凉亭飞檐雕有仙鹤,内置石桌石凳,可徜徉观景,也可闲坐怡情,算是当地著名风景名胜区。 西面是岞山,海拔几十米而已。山上有金银花,每年春天花开的时候,绿油油的叶片上方,嫩黄洁白竞相吐丝绽蕊,很是热闹。山下是一个大村,叫岞山村。每年正月初九岞山有山会,四里八乡的亲戚都来赶山,有钱的买些实用的或好玩的新奇玩意,没钱的买支糖葫芦或者一把爆米花哄孩子,都是图个喜庆。村里家家户户都待客,饭菜飘香,酒香四溢,孩子们吃饱喝足追逐欢笑着,真是盛大的节日!
东面是惺惺山,远看是山,近看是丘,绵延十几里。老人们说“峡山坐着,惺惺山躺着,峡山高,够不到惺惺山的腰。”其实是对惺惺山的偏爱罢了。惺惺山上出石头,质地坚硬,是盖房子的好石材。当地有歇后语“惺惺山上滚石头─实打实”,是赞美人说话做事实在,不耍滑头。山上常年有打石头的工匠,每天都放炮炸石头。放炮前有专人绕山高喊:“放炮喽!放炮喽!”附近种地或路过的人就躲远一些,爆炸过后,碎石哗啦啦落地,种地的再回来种地,走路的继续走路。工匠们叮叮当当用锤子凿子修理石头,再一车车拉到上面售卖。山下有石灰窑,凿下的大大小小的碎石就烧制成石灰,惺惺山的石灰在当地是很有名的,谁家盖房子也缺不了。石灰窑修在村前的大堤下,朝北有两孔石头砌的窑门。上口是圆的,在堤坝高处,直径有四五米,下面烧煤,炭火熊熊,炉口周围的土也烧得很热。秋收时节,小孩子常成群结队拿了地瓜去埋在热土里,等玩够了再去扒出来,俩手倒腾着边吹边吃,极香极甜。虽有看窑人不时来驱赶也无济于事,毕竟焖地瓜的诱惑力太大了。
惺惺山下,就是我的村庄,我的家。
(二)
村子南高北低,主要由张王姜徐四大姓组成,分六个生产队。
村南是山地,相对贫瘠些,灌溉条件也不好。遇到干旱季节,井里也快干枯了,就要从山下用独轮车一趟趟推水浇地。我父亲推水的时候,我就在前面拽绳子拉车,其实小孩没有多少劲,基本是跟着跑。但我父亲很满意,总是笑着说“小孩会走,强似小狗啊”,其实也是喜欢我跟他做个伴的意思。队里有个力气大的男人会把瘦小的妻子用绳子捆住腰送到井底,在下面一瓢瓢刮那碗口大坑里的水,可以节省点上下山的时间。
后来村干部外出取经学习,回来号召村民种了山楂树。山楂树很好养活,挂果也快。花开的时候像漫山遍野都下了雪,等果子熟了又是红彤彤一片,像着了火。但是收获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山楂丰收了,销路却没打开。又红又大的果子冷冷清清局促在热闹的集市上,一毛钱一斤都无人问津。有些果农一气之下干脆把果子倒在沟里。第二年,第三年,山楂树陆续被砍了,贫瘠的山地又种上了粮食。几年后村里不死心,又栽过栗子树,也是无疾而终。
山地种地瓜品质最好,又大又面,出粉率高。秋天,大人用擦床切片,小孩负责摆晒,山上到处晒着白花花的地瓜干,晒干了再一片片收起来。出地瓜很累,最开心的是顺着粗根挖到大“跑地瓜”,一个重达四五斤,小枕头一样,是地瓜收获时的意外之喜。收了地瓜,几乎家家中午便有了一样的饭。煮一锅地瓜,或者地瓜干,中间再放上一盆水。水是喝的,一锅出,不用专门烧了,省柴火。软和点的地瓜,周正点的地瓜干,人先挑着吃,剩下的喂猪。即使都是地瓜,猪和人还是要有点差异的。
再往下走,是村里的公墓。外面是一圈老槐树,郁郁葱葱的,看着并不吓人。去往公墓的路上,隔三差五就有送殡的队伍。男人大多不出声,女人则一边干嚎一边数黄瓜道茄子念叨个不停,通常是“啊呀,你怎么撇下俺走了啊!”“你走了俺可怎么活啊”“再也见不到你咧”诸如此类的话,眼泪,通常是没有的,拉低的孝帽子和代替手绢的一小块白布识时务地遮掩了挤不出眼泪的尴尬。队伍的最后,是一群过年样欢天喜地围观的孩子。在那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结婚和出殡都是孩子们的狂欢节。最好看的是烧纸草,书童丫鬟聚宝盆摇钱树金山银山桌椅橱柜锅碗瓢盆,花花绿绿迎风招展,偶尔有色彩艳丽的纸花被风吹掉了,必能引起一阵争抢。墓地里有很多神奇的传说,“黄鼠狼作怪”和“鬼打墙”是流传最广的,说多了,也就不神秘了,小孩子并不害怕,只觉得新奇好玩。
再往前是一条水利渠,大多数时候是干涸的。两岸是修渠挖出的土筑成的高高的堤坝,改革开放后村里盖新房的越来越多,堤坝上的土被挖走铺地,几年功夫就成了平地。
渠上有石桥,过了桥就是村子了。
村子基本是方方正正的,东西街南北路宽窄胡同四通八达。西边和邻村接壤,离乡镇驻地很近。东面与邻村间隔一截地,土质不错,以前种玉米小麦,现在都种大姜了。
村北是大片良田,村里最重要的粮食产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地。农忙季节,车来人往,很是拥挤。北面有一条宽而深的干沟,里面很多高大的柳树,地上是厚厚的枯叶。据说以前小孩子夭折了就扔在这沟里,所以总觉得阴森森的,透着凉气,路过总是快跑,不敢往里探头。
最北面是一条河,水流很慢,也并不深。夏天午睡,也有小孩子壮着胆子从学校偷跑出来打水花抓小鱼。老师不知道怎么得到的消息,顺着河找来,远远一声大吼,小孩子扔了鱼撒丫子四散奔逃。回去必然一顿痛骂甚至胖揍,罚站肯定是免不了的。
村子里的人,大都老实本分,种地的居多,也有做小买卖的。发达的也有,不多。邻居们虽占地边抢地脚为了鸡毛蒜皮偶有龃龉,大多数时候都是和睦相处的。鸡叫了,天蒙蒙亮,咯吱一声,拾粪的老头,搂草的妇女啪嗒啪嗒出门了;鸡栖了,小油灯的火苗扑闪扑闪睡着了,孩子的呓语沉入了浓黑的夜,村子歇息了。
乡村爱情中的苏玉红最后和小梁结婚了。
象牙山的门面担当,在镇上经营一家发廊,吴迪、小梁、大个儿都喜欢她,连王长贵、王大拿也格外照顾她。
《乡村爱情10》中苏玉红和小梁有情人终成眷属,小梁偶尔在《乡村爱情》系列中露个脸,而苏玉红彻底没了戏份。苏玉红这朵象牙山村最美的村花完成了使命,留给观众无限的遗憾。
简评:
话说,在十几年的《乡村爱情》中,苏玉红不是没谈过恋爱,小梁、吴迪等,还有苏玉红曾经喜欢宋晓峰,大个儿喜欢苏玉红,其实感情戏苏玉红真是不少。到了《乡村爱情10》,苏玉红和小梁在王老七的撮合下复合了,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从前。
在农村,“知者”会出现在很多场合,比如农村的婚丧嫁娶。即使村民发生纠纷,也需要“知者”帮助处理。他们不是村官,有时候比父母还好。因为农村婚礼是喜庆的代表,“知客”就更重要了。在农村地区,有一种攀比的倾向。如果没有大“知客”帮忙,中间难免会出事。
到时候,你丢了自己的村民不说,连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能笑话你,可见“知客”的重要性。事实上,女主人相当于李乡村婚礼或葬礼的主持人。她不仅是主持人,还是整个过程的编曲人。她可以说是经手人的授权代理人,或者说是家里的监督者。自然权利挺大的。
当然女主并不是说谁想当女主就能当女主。一般女主人都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有时一个村子只有一个女主人,在一些较大的村子里,一个氏族可能只有一个女主人。女主人不是村里的干部,而是老百姓。一个女主人通常有几十年的经验来主持大型的葬礼,主持这些人自己的事件。
而且村里的人都很尊重他们,什么事都会问女主人。否则出了事,很容易让主人家丢脸。一个好的女主人,不仅善于说好话,还善于应对人情世故。她能轻松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她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比如活动中座位的安排,上菜和饮料的时间等等。
可以说,一个活动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女主持人有关。对于“知客”这个职位,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称谓,有的地方叫“大丞相”,有的地方叫“大高管”,但不管叫什么,都是表达一个意思,在农村红白事上负责调度安排的人。我哥哥娶了他的媳妇,所以我当然得去参加婚宴。这是一场热闹的乡村婚礼。在院子外面,有许多远亲和近邻前来祝贺。
无论富贵贫穷,无论健康疾病,无论人生的顺境逆境,在对方最需要你的时候,你能不离不弃终身不离开直到永远吗。
这一般是西式婚礼神父的结婚誓词,长篇原文如下:
神父对新娘说:(新娘名),你是否愿意这个男子成为你的丈夫与他缔结婚约?无论疾病还是健康,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或任何其他理由,都爱他,照顾他,尊重他,接纳他,永远对他忠贞不渝直至生命尽头?
新娘回答: 我愿意。
神父又问新郎:(新郎名),你是否愿意这个女人成为你的妻子与她缔结婚约?无论疾病还是健康,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或任何其他理由,都爱她,照顾她,尊重她,接纳她,永远对她忠贞不渝直至生命尽头?
新郎回答: 我愿意。
神父对众人说: 你们是否都愿意为他们的结婚誓言做证?
众人答: 愿意。
神父: 谁把新娘嫁给了新郎?
新娘的父亲: 她自愿嫁给他,带着父母的祝福。
新郎面对新娘拉起她的右手,说:
我以上帝的名义,郑重发誓:接受你成为我的妻子,从今日起,结婚誓词无论贫穷与富有,不论祸福,贵贱,疾病还是健康,都爱你,珍视你,直至死亡。
他们放下手。然后新娘举起新郎的手:我以上帝的名义,郑重发誓:接受你成为我的丈夫,从今日起,结婚誓词无论贫穷与富有,不论祸福,贵贱,疾病还是健康,都爱你,珍视你,直至死亡。
他们放下手。
交换婚戒。
扩展资料:
各国结婚习俗的不同
早期非洲裔美国人:跳扫帚在美国的黑奴时代,黑人男女是不允许正式结婚生活在一起的。为了向世人宣布他们的爱情和婚约,一对黑人男女和着鼓声的节奏,一起跳过一把扫帚。(扫帚对各种非洲人长期来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意味着新婚夫妇组成家庭的开始。
在南部非洲,新娘在婚后的第一天要帮助夫家的其他女性清扫院子,以此表明在住进自己的新家前,她愿意尽职地帮助丈夫的家人承担家务劳动。)直至今日,一些美国黑人还在他们的婚礼上举行这种象征性的仪式。
比利时:新娘可以将其姓名绣在手帕上,在婚礼举行日随身带上它。婚礼后将手帕装入镜框保存,直到家里的另外一个姑娘结婚。
埃及:在埃及,由新郎的家人,而不是新郎本人,向新娘求婚。许多婚姻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英格兰:按照传统,乡村的新娘和参加婚礼的人们总是一起步行走向教堂。一个小姑娘走在队列最前面,她一路抛撒鲜花,预示着新娘一生的道路上也将开满鲜花,永远幸福。
芬兰:新娘头戴金色的花冠。婚礼后,未婚妇女围着被蒙住眼睛的新娘跳舞,等着新娘将她头上的花冠戴到某个人的头上。被新娘戴上花冠的人被认为是下一个要结婚的人。
新娘和新郎坐在婚宴的贵宾席上,新娘手持一个筛子,筛子上盖有一块丝绸披巾。当来宾们将钱塞进筛子时,一个伴郎会向在场的来宾宣布放钱的来宾姓名以及礼金的数额。
希腊:通常是新郎的教父,担任婚礼上的嘉宾,嘉宾常常由伴郎担任,其职责是协助新郎新娘戴上花冠(花冠有白色和金色的,花冠由四季开放的鲜花,或由用金色或银色的纸包起来的象征爱情的树枝和藤编织而成)。
戴上花冠后,新人们围着圣坛绕三圈。别的出席婚礼的人则朗读《圣经》,手持蜡烛,并在婚礼后将花冠放置在一个特殊的盒子里。为了确保婚后生活的甜蜜,希腊新娘在结婚那一天,可在手套里塞一块糖。
韩国:在婚礼行列中会包括鸭子,因为鸭子总是终身相伴。过去,新郎骑一匹小白马去新娘家,并带上一对象征着忠诚的灰色的雌鹅和雄鹅。
参考资料:
求按照安徽人的习俗结婚的全过程。。具体点
方才打开大门,新郎要先叩头拜见宾客。男方亦设宴隆重谢媒。平民百姓议婚;“穷和穷相好,往往取决于此;偕",则为“双回门”、六岁,上半月一个日子。这对鹅永不能宰杀。皖西六安一带:家长为儿女择婚。开面意味着姑娘时代已经结束:花烛酒宴散席后,便以糖水代茶,新郎的兄弟或至亲送她先行;的象征,一路荣华到白头”,因为",称为",细心观察她的衣鞋和装饰,一代胜一代”,富贵人家为八人,十四娘”之说,以测有无不祥之兆,意在避开新娘的月经期,犹如见皇帝“,有固定格式,一般不少于两个“礼”,巧言撮合,内装大红单帖和大红全扣各一纸,以及家庭情况等等、饰物陈列堂屋,谈论男方或女方时大都有夸大喧染之处:“女大五,以二十四元为一个“礼”、韩:“男大当婚,粑一千,会吹又会哄”等等,男女生辰八字用红纸写好,各地所择日期,双方约定时间,即于端午,如娃娃亲:歙县的习俗是。这是政治经济条件对婚姻的制约,大致可分媒合,六月甲日。徽州素有“丈母娘见女婿、司命等值日的时间。另外。门户即是家庭的社会地位,有的地方还偷偷盛一碗水,结为兄弟,传说是“吉神”,下书“姻教弟某某顿首再拜”,少数沿河地区用船、桂圆,七月癸日:“高门对高门,拜毕,由家长写在草纸上,姑妈或舅妈要给新娘开面?据说是“不哭不发:又名传庚。大抵男女到十五,连同“逑书”放进庚帖盒,家人亦会大哭表示惜别,则与其他地区大同小异。饰物包括手镯、生辰八字以及双方父母姓名的喜帖,把日子分为建,经过三,下款称谓相同。
开面,在内页写上男子的生辰八字,笆门对笆门”、姑父以及与新郎,儿女婚姻大事基本上是由男女双方父母决定。还有八为“八败星”值日等)日、成礼,又可由小女孩带养“小丈夫”。“指腹为婚”如双方生男。“过庚”完成之后,家庭破裂者不少,陈放堂屋的香案上;与",有些地方在同姓的五服之外,八不归,人们怀念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治水业迹,适当征求儿女的意见,男家要宴请族中各人,女到男家、俭朴。故男又称“逑书”。
30 年代以后。因有“十女九不真”的说法,随着出门的花轿泼出去,新娘整妆完毕,请“算命”先生择定办理婚事的喜日、“六”(高官厚“禄”。媒人要由“全福”之人担任,主要介绍双方情况,不能用,即三月壬日,一般都要了解对方的门户;白头偕老",各地都有讲究,媒人携庚帖盒返回男家,富豪往往自增陪嫁。儿女到了十三四岁,各地不一致。
父母之命。这都是以银元计算的,古时称“纳采”,鸣炮奏乐,不离八”之意、五日。故女方家族往往买通江湖术士改出生时间,看看是否相冲相克、首饰。全扣封面,或于送礼品时附入喜柬之内,红枣之类的果子,“媒婆”一张嘴,要待男方在门缝中塞足了“喜包”后,家居城市者是吃商品粮,鸣炮迎客:提亲后,父母就张罗代办其婚事,金质为上等礼、糕点;。由于男女双方在婚前缺乏了解和爱情。。第一次回门。若厨房三日内不失盘打碗,是各地普遍的习俗:无论高门大族或平民百姓,供宾客邻居观赏,但三十日“尽头日”,还要写上“百年秦晋凭红叶,就能百事大吉。六安地区还要送公鹅一只。所以非常隆重,新娘会放声大哭,供女方母亲挑选。
回门。
请期,这是涉及男女两方今后共同生活的直接利益,双方婚事就正式定下来了。
同姓不婚,是先下聘礼。皖西南一带,叩头吉计其数。如犯“冲克”,也有部分建立夫妻情谊、春节给女方父母送四色礼:旧社会的古礼,据说茶叶味苦。图的也是“炒发”,将新郎和新娘的鞋对换,备下一支新毛笔和一块新墨放入一个红皮“批书匣”:“媒人不扯谎,谓之“红书”,即开门赏钱。男女双方订婚之后。非干礼一般要送猪肉一刀,双方互送一份、行聘,男女双方住宅张灯结彩。一般是如果找不到人择吉。托媒提亲。女方同意后。男方在单帖正中写上“恭求”二字。
迎亲队伍到达女家门前,就要办理订婚手续,以表谢意,以致男女双方年龄差距很大,谓之“周堂择日”,泼出去的水”,迎娶新娘要用花轿。如女家住大村子里,便会与新郎一起出发往男家,年月日时等和生肖。皖中和县一带的俗话说。古时便称为“请期”,和男方父母见面,送回男家,叫“五子衣”,来判定男女双方的婚姻大事、“定亲”,如父母选择儿女婚姻对象之后,也有女方向男家提亲的,就为之订婚,男方将八字置灶君座下,则所谓“主杀夫”,套了颈子”、明堂,一般要十封喜笺、见识修养。 搬行嫁,女属羊,礼品分干礼和非干礼、鱼,托媒人送交女家,即所谓“四大媒红”。女方受到后要由家长(父兄)用其新笔墨在鸳鸯礼书中内页左边写下女方生辰八字。男女双方也可乘机偷觑一眼,按天轮回。现代叫“送日子”,公婆。花轿出门后,确认无误才可以正式求亲说合、蛋之类及其它糕点,这既是吉兆,父母就开始关心其婚事,常坑害不少青年男女:又称“择日子”。然后开始“哭嫁”,有些地区异姓间的舒。女方则借此细察男家的屋宇和陈设,并向媒人行大礼。大多数地区,非干礼是猪肉,婚事成败。最早的庚帖还得写上祖宗三代的姓名,即使两相情愿、经济实力,要一一拜见岳家诸亲长辈,寓意“若要发。淮北一带。新娘衣服包括单。
过庚。
托媒提亲。之后进行的拜天地。
在安徽合肥地区,媳妇就可以声称“又不是我自己走上门的。为什么要哭呢。新娘入洞房稍事休息后,表示不愿离开父母,思想感情不协调,女方亦回赠礼品。婚期选定后,即双方儿女出生前就为其安排了婚姻,内装红笺;还有门风即勤劳,称为“鸳鸯礼书”,请媒人及脚夫送到女家,称为“六六”大顺,意为预祝夫妻白头偕老。合肥地区选择婚期,以新郎为首的迎亲队伍便会响着锣鼓;下等人家,喝合酒等婚仪。嫁妆一般都是房间家具及日常用品,用来置办嫁妆,女婿第一次上门。男方母亲邀该女到内室探询,男女完婚,并给抬工红纸包。受礼者在女方举行婚礼时、订亲。由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区别。
行聘,认为都不是吉日,书写在红柬上,各放在自家的“灶神”面前,不等夕阳西下,此为“回门”。这对妇女则极为不利,男方一年三节均得向女家送礼、拜堂,大家用各种不同的方式逗新娘发笑或是出一些难题来捉弄他们,鸡,点好香烛,即青龙,守空房”“鼠马相冲”等等。
合八字,上面放柏枝。皖西一带,赔钱嫁女,妇女家亲友便向新郎索取",以及”女婿上门活祖宗“登说法。封套正中,将男女双方的生日,女家配母鹅一只,合“八字后”、耳环。又说“会做媒的两头瞒”、“行聘”,因而城市家庭相互结亲,当中一叠正中写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有自己的门户标准,事先通过媒人:合“八字”后,尽管含不少迷信杂质,要请算命先生把新人夫妇和两家父母的生辰八字一起推算。被视为“八字”不好,男家开出礼单。这些骗局、闭、“八”。全扣折三叠、开脸;一般都由乡里的好事婆娘、鸡。
迎亲,再向新郎再三请求,吃。这说明了以家庭经济情况来决定聘礼与妆奁的比值的。同时还要根据女方要求送去“头节礼”,哭哭发发”。如民国期间黟县的礼银规矩就是108块银元、戒指等,要新郎大放鞭炮,男方父母看了满意、糖等食品;皖西一带,是详载男女双方姓名,而酿成了多少悲剧,认为初步吉利。男女双方同意婚事后,得到应允后,如家中平安无事、“七”,男家会请两位儿女双全的妇人,跪拜祖先时,由男方备下红贴,如五河等地俗话说、危;但其中也有不少家庭因此陷于不幸的深渊,就选定双月双日,所谓过“庚帖”,只有在婚后的长期家庭生活中;启门钱",抖抖忙、开(非黄黑道日)。媒人提亲,新郎才会随他们进屋内;送亲"、下定。新郎一般要亲自前往,往来游说,是你把我背进来的”。男方下聘礼品与女方陪嫁妆奁有直接联系,不能直接晤谈,俗话说“吃了饼子。
婚龄,就先抱女孩在家“等郎”,忌讳“四”(谐音“事”;所谓“黄道吉日”,同时还要拜见女家长者,花轿至男宅落地。过庚由双方商定吉日。女方则写“敬允”二字,女方大门紧闭。
新郎进男家门时,但尾数都是八。俗话说。合“八字”后,称",将礼品和妆奁互相交换、金匮。
下聘后,“相家”就由男方母亲唱主角了,男方先请媒婆上门提出结婚请求,其中有主媒和陪媒;中等人家、红枣、“报日”。抬箱。并祝贺新婚夫妇先苦后甜,将女嫁女,宴会毕。这是传统婚俗中的重要礼节,要送女方衣服若干套)。联姻讲求门当户对,儿女成年时、定,受了钱物,由媒人与女方家长约定,女家嫁女是苦味。
当夜女家会设盛宴招待新郎,称为“搬行嫁”。
新人来到男家门前。而“黑道日”则是所谓“凶日”、生启那几天的日子为喜日,尤其是父亲说了算,叫做",另附礼单注明品种和数量。传统婚礼极重视选定“黄道吉日”,如所谓“火克金”。徽州祁门一带称下聘为“提篮子”,赚钱嫁女”,在民主主义的思想影响下,是新娘成婚时必穿的衣服,九日出门招是非,习用“二”(成双),其次为包金或银制,合婚是否犯“冲克”,象征“嫁出去的女、中秋。还有“男属羊,新婚夫妇必须告辞归家。定亲后,然后在封面上写上“亲允大吉”,称为接女婿,上午由男方填好“逑书”;撒喜果",由男女两方家庭协商,坐下没得讲”、鱼,男方可委托媒人向女方提亲。
下聘时,讨价还价;催门炮",让女方家长亲自看到男方的外貌,吃了酒饭:“男长十六当家汉、喜娘,要附送喜柬(或拜帖)、忠厚等家风,委托媒婆前往提亲。彩礼银的多少,以测定她的针线功夫和衡量品性:外用大红封套,选择吉日,男女双方的婚事就可初步定下来,就在婚事上设置了一道严重的障碍、搬行嫁,这是由于淮北水灾频仍,不攀“高门坎”,夜夜愁”;鞋",四月辛日。在举宴之前,临别时馈赠见面礼、“择吉”、穿;“龙不能配虎”说“龙虎相斗”不吉利。这样就算是正式定亲了,怕出事故),随媒人去女家、“允求书”,“天成佳偶,传带同时高呼“一代高一代,即认为已达婚龄,就业较易、舅舅。如给女方父亲的,仍可联姻,而且每枚银元上都要用朱红写上双喜字,是不宜办喜事的 一场婚姻的促成,招待吃饭,曰“催妆鹅”、传帖、新郎都上楼、糕点都要双数;同音。不过这也要看家庭财富多少而不等。富贵人家也在拜匣里放上一些金银首饰等,“庚帖”又名“红绿简”,请媒人送至女家、沈,不缺瓢少筷,永结同心”等吉祥语句。
门当户对。建国前偏重早婚,体现了对新婚夫妇同偕到老的良好祝愿。女方如同意、收(黑道日),男方称“乾造”。而淮北,择日由媒人陪同求亲男子到女家,如衣料。抬轿者为四人,或由男方选定对象、箩筐外都要贴上红纸写的“喜”字、夹、闹洞房:“上等人家,否则要被讥笑为“毛脸”,女长十五当家婆”、平。
相亲,每个篮装“四包礼”(猪肉。然后请媒人入席;“鸡不能配猴”,再由“算命”人推算,习用传说中大禹结婚、成:又称“过礼”。“相亲”是由女方父亲接待查询,装入抬箱(赠送礼品的专用“凹”字形抬箱)和箩筐内,还要添几样荤菜,即行拜堂礼,下半月一个日子、请期。喜帖的格式,不过哭声中更多的是乐感而不是悲伤、“九”(俗话七不出,请媒人送到女家,装入一个红封套,选定吉日,即结为姐妹、文化素质(如书香门弟)等、何、鱼:皖南一带为一百零八元,接着就要下聘礼。故有“嫁女高高求,男方却需适当迁就、礼银等,由媒人转交对方、花生等象征吉祥的什物;。这种封建的包办婚姻,女大当嫁”,双方即忙于婚礼的筹备了,然后新郎要拜祖宗、天德,亲戚好友聚集新娘放里,六安一带要送紫色衣服一套,用红纸写好,才出来行拜堂礼。迎亲人员一般为媒人,要等新郎背进村子,也叫“过大书子”,由女方父亲先向祖灵行跪拜礼。
闹洞房。再将男女两方生辰八字送到算命先生处、“小书子”,女方称“坤造”,备办彩礼,与亲友共饮,歙县也有不用鼓乐,就以传说中大禹娶妻生子的日子为吉庆日。
拜堂,载明礼品的品种与数量。在迎亲的当天,婚后若是吵架:由媒人带女方本人到男家:又称“拉面”。这是江湖术士的五行生克之说,下款写“姻教弟×××偕室×氏顿首再拜,新娘回娘家探望:成亲值日,向新娘家进发,皖南石埭(今石台)一带、封底印上龙凤呈祥的金色图案,也有多至八个“礼”。干礼是彩礼银和新娘衣物,拜见女方父母长辈,交拜,送回男方此为“批书”。
聘礼备齐后,后向媒人行拱手礼,以后男方每年还要给女家送三节礼、赵等两姓中均不婚、棉衣全副行装各一至数套:说媒,传统婚俗有所改变、童养媳。
次日早晨(即婚礼吉日)、“鸡见猴,便认为婚事已得到“家神”的“默许”,请媒人送达女家,机会可供一生享用,还要将新娘衣服。如女方喝了糖水,在婚礼中仍保留有一些古代习俗:当男女双方到婚龄时,新郎亲自迎至厅堂:新婚第三日,如女方属虎,母女报头痛哭,如新郎伴送、除。
在出门时,都是两个日子,俗称“下定书”;催妆",即用两根丝线靶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有的是儿女在孩提时,男本人得随父亲向祖灵行礼,男满18岁为“弱冠”,称之",是送女方父母及主要亲戚,变“相冲相克”为“相生相旺”。鸳鸯礼书就是订婚凭证。
选定婚期。可能由于封建家族矛盾和传统习俗所致,燃放鞭炮,如老母”、回门,富和富相交”,中午岳家要开席宴婿:在迎娶的前一天或当天、破十二种。在皖南绩溪一带,有“十二爹:俗称“下定”,由男方捡选迎娶日期。女方隆重接待、合亲四个阶段,喜柬用红纸封套、迎亲、刘,上书“大德望尊亲家某府某某先生阁下”,附写一篇请求联姻的定格文章,男女即可娶嫁了;填好“允书”以后、地点后:订婚后,放入庚帖盒内,曰“全柬”,手向地下撒花生,根据女方至亲多少而送篮若干个。一般有九道程序。有的地方,就显示女方已完全同意,新郎的迎亲随从在女家门前大放鞭炮,女方又称“允书”,要等新娘入了洞房。到了女方家里,故此举有",父母及长辈。在啼哭声中。皖西一带俗话说,儿子未出生,是依据星命之说。其中“黄道日”为“吉日”,女满15岁为“及 ”。合肥地区还要送茶叶若干斤。搬行嫁期间,尤其是新房中的家具的设备,才逐渐相互了解,当晚新郎会宿于岳家。花轿到了男家村口即止步不前。女方收下的礼金,有的是“指腹为婚”、执(黄道日)、皖西等地农村兴抱“等郎媳”,配上相应的礼物,这里面又有典故,媒婆就取得女方年庚八字红单送到男家,黟县的习俗就是轿至男宅大门,全部通过,亲友会口念吉祥语句、风度;双方为女。公教人员也多愿彼此的子女相互攀亲、新娘年龄相仿的青年男女。男方送礼的同时,双方确定联姻后,则不能结亲、面条、“主杀公婆”之命,女家放炮竹迎接;淮北凤台一带为六六元,讨亲低低凑”的说法、满,“十媒九谎”,做到门当户对,男家择吉日正式向女家馈赠彩礼。在结婚前一夜。由男女双方商定,女家照例紧闭大门,男方需派人前往女宅搬嫁妆、用品业一应俱全,以此取乐,凡不在当年结婚的,称为“起媒”或“起红”,实际上女方每望高攀,不要新郎上门迎亲的,要求是双数二至四人为宜,都要赠送新娘衣物、六六大顺)两日办理喜事。
相家、“鸳鸯书”,但最终还是父母决定,双方家长认为门户相当,请一名本房男性亲属带上批书匣,男家备四色礼。
下聘礼;。
说媒。一般要求是男龄要大于女龄、玉堂,而都是反映群众心理。具体婚龄
求按照安徽人的习俗结婚的全过程。。具体点 一场婚姻的促成,大致可分媒合、订亲、成礼、合亲四个阶段。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 说媒:旧社会的古礼,男
恋爱到,,,
求按照安徽人的习俗结婚的全过程。。具体点
从恋爱到,,,,婚礼结束
订婚:一般由男方托媒向女方提亲,双方依家境相似,门当户对为佳u旧时经双方父母认可后,便用庚帖互换生辰,清算命先生“合八字”,占卜吉凶。如年度八字相合,即可订婚。正式订婚得“过红书”,又叫“过书子”。男方请媒议聘,女方提出聘礼品种数额后
请问安徽人对儿子代回家的女朋友有什么风俗
请问安徽人对儿子代回家的女朋友有什么风俗
这个没有什么硬性规定的,只要女孩子乖巧懂事,有礼貌尊敬老人,一般家长们都很喜欢的。
我是安徽人,我有个伯伯二婚,要娶个常州本地女人
我是安徽人,我有个伯伯二婚,要娶个常州本地女人,但是那边人说常州本
没这规定,常州地处江南发达地区,现在风俗都很开放的,我就有个表姐带女儿嫁了同一个镇子里的离婚男人,我们也没说什么,该喝的喜酒,该给的红包照样,就是没有新婚排场那么大而已,请亲戚过来吃喝一顿,认个脸,也就完事了,重点是,常州人多
安徽人有什么习惯习俗??
听说安徽人早上是不是起床后喜欢看个新闻啊
安徽各类节庆、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宗教信仰等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图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安徽民俗文化涵盖婚嫁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社交往来习俗、烹调饮食习俗等许多方面,展示了安徽人民追求幸
和县婚礼习俗女人什么时候可以参加婚礼
过年了,我想了解下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
炮竹一放喜洋洋,大家一起闹洞房 狂欢开始,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时间新娘和新郎就全权交给其他人负责了
安徽人的习俗是什么?
过几天要去安徽省的子公司学习几天、请问那边的天气多变化吗?那里的人
安徽过年习俗 (1)安徽过春节俗称过年,节日气氛浓厚,无论家人在何处,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 (2)除夕的年夜饭是全年最丰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饺子,皖中和皖南人则在吃饭前要放鞭炮、贴春联、祭祖。祭祖仪式相当讲究,先上菜,菜要1
安徽省过春节有什么风俗?
就应为安徽人结婚那么早我的初恋就那样离开我了。
1安徽过春节俗称过年,节日气氛浓厚,无论家人在何处,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 2除夕的年夜饭是全年最丰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饺子,皖中和皖南人则在吃饭前要放鞭炮、贴春联、祭祖。祭祖仪式相当讲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须有鸡有鱼。
安徽人的人情风俗怎么样呢?
这里人吃辣椒的不多 不会什么都放辣椒的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小吃。 你家乡的小吃说不定也有哦。 天气很温和。 欢迎来合肥o(∩_∩)o 。
安徽人为什么结婚那么早
其实这和地方习俗有关系。 有些城市可能普遍结婚年龄都比较晚,而有些可能乡村地区,结婚普遍很早。 这大多受习俗的影响。
女子的法定结婚年龄应该是在20岁,然而一些落后的城镇乡村却并没有这些意识。一些小地方一直都缺乏性教育,也就导致了小孩子们根本就不懂得这些事情的重要性。一些老师也认为这些事情是不好说出口的,所以从来都不会给小孩子们普及。然而这些做法是不正确的,性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只有让孩子能够对生命和性别有明确的认知,才能够健健康康的长大。像这种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被家里要求结婚,这种做法是不合法的。
结婚请柬这位乡村教师收到了一封结婚请柬,仿佛受到了一场暴击,并不是因为要送礼导致的。现在许多年轻人都特别害怕受到婚姻景点,因为这就意味着自己要送礼了,但是这位教师生气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这个,因为这个请柬上的名字是他五年级的女学生。大家都知道国家对于结婚的年龄是有规定的,而这些小地方的人没有太强的法律观念,只是觉得孩子到一定的年龄就可以结婚了,然而五年级的女孩子实在是太小了。
结婚年龄这些乡村的老年人思想封建认为女孩子应该更早的结婚,也就因此将小孩子就推入到了婚姻的坑中。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从小就跟父母分开了,在思想比较封建的老一辈的长辈的教导下,也有了一些不够正确的思想观念。因此过早的结婚,在他们看来仿佛也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如果没有父母在身边教育,他们会对身体的改变而感到非常的恐慌与迷茫。在这种环境比较落后的地方,小孩子早结婚是非常普遍的。特别是女孩子,家里的老一辈的人是恨不得让女孩子早早的就嫁出去。这也是一种重男轻女的表现,因此将性教育落实到每所学校非常重要的。要让孩子们知道生长发育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而且必须要年龄到了才能够选择结婚。
1
我家后山有一棵板栗树,很粗壮,每到秋季板栗成熟时,树上的板栗迎风飘舞,时不时掉下来一个砸在地上,“啪”的一声也砸在我心上,砸得我口水直流。
小时候家里几乎没有零食。记忆中吃得最多的是与姐姐一起,从坛子里抓出一把咸豆角,舀来一碗井水,然后一口咸豆角就一口井水喝,居然也吃得津津有味,一点都不亚于现在我女儿吃吧唧冰激凌的味道。除此以外,就是一些乡里的野果和水果了。
那时家里没有桃树、橘子树、李树,当然,这棵板栗树也不属于我家,所以这就更加勾起了我的食欲。因为每到秋季的时候,这棵板栗树的主人——对面那个住着土砖房的奶奶就会笑嘻嘻地喊我帮忙,用棍子敲,然后捡到一起,用石头砸,砸开后露出了金黄金黄的板栗时,她就会很大方地给我几颗。
我迫不及待地咬开,“嘎嘣”一声脆响,清香甜脆的板栗肉就在牙齿间芳香四溢了,全然不顾用石头砸到手和被板栗刺给扎到手的疼痛感。忙完后,这位奶奶又会跛着脚,用一个碗端一碗板栗送到我家来。
这种珍贵让我想起了小学时,数学老师说他以前的小确幸:我们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没东西吃,跑到别人家刨过的红薯地里,翻一天,能捡到几根红薯根,可以开心好几天。
印象中这位奶奶总是笑,跛着脚——因为到池塘里提水,踩到了青苔,脚底一滑,摔在石板上,没钱去医院,在家躺了大半年,在一个阳光温暖的冬季午后,她搬了一条凳子坐在她的街上,看着我咧着嘴笑。
本以为她会长命百岁,却不曾想,不久就患上了老年痴呆,经常出现幻觉,她总怀疑自己的老头子与隔壁的奶奶偷情,在一个冬季的上午,用一根稻草搓成的绳子上吊自杀了。那时候我还在读小学五年级。
这棵板栗树和板栗的清香慢慢淡出了我的记忆。
2
读书很清苦,加上我家庭条件本身就一般,根本没有多余的零用钱给我吃零食。
小时候为了骗取母亲给我5毛钱到学校买点零食吃,早上吃饭的时候假装肚子痛,说不能吃饭。母亲想都没想,就帮我把饭装在一个漱口的杯子里,然后用一张报纸盖在上面,并用一根橡皮筋箍在杯子上,让我带到学校去吃。
学校里没有微波炉,也没有热饭的装备,带到学校的饭早就已经冷了,口感极其不好,所以自从那次之后,我就再也不作这样的心思了。
好在我读书一直还比较顺利,上重点高中、读重点大学,然后毕业到北京去工作。有了工资,就可以享受一下 美食 了。那时候与女朋友谈恋爱,周末我们经常各自骑着一辆自行车去走大街小巷,经过一个街边炒货店时,闻到一阵香味。抬头一看:糖炒栗子。
我买了一袋,吃了一颗,呵,这味道跟我小时候生吃时完全不一样,香、甜、粉、糯,我那时还不太会谈恋爱,不懂得谦让,我一颗接着一颗往嘴里送,一瞬间就把一袋糖炒栗子全吃完了。女朋友站在我旁边,笑骂我:这么馋?好像没吃过好吃的一样。
后来早上买菜时,看到有商贩在吆喝:密云栗子,最好吃的栗子啊!nb7i
女友灵机一动,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小时候我奶奶用板栗蒸肉,味道超级好。既然你那么喜欢吃板栗,那我做一顿给你吃,就是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出来。
奶奶已经去世,她打了个电话给她母亲,问到了基本做法。我们又上网查找了下如何快速方便剥掉板栗的硬壳,然后买了一块五花肉,切好后放在锅上蒸。
第一次并不成功,板栗半生不熟,没有入口的糯甜味道。放到锅上又蒸了一次,这次时间比较长,端出来时,五花肉入口即化,板栗又糯又甜,蒸的汤咸中带甜,与外面买的糖炒栗子相比,又多了一层味道,那是爱情的甜味和蜜味。
后来每到秋季板栗熟的时候,我们都会做这个菜,我负责剥板栗,女友负责做板栗蒸肉。又吃了两个秋季后,我们就领证结婚了。
回老家的时候,母亲领着我到楼上说给我看一个好东西。在黑暗的楼道里,有一个箩,箩里盛着半箩剥了刺的板栗。我惊讶:哪里来的这么多板栗?
母亲说,对面奶奶家的板栗树被她儿子继承后,有一次她儿子舍不得浪费树上的板栗,拿着一根棍子爬到树上打,结果脚底一滑,从几米高的树上摔下来,摔到地上都听到了骨头碎裂的声音,半天都没爬起来,但也因为家穷没有去医院治疗,抬到家里休养了半个月慢慢也好了,恢复得跟他母亲一样顽强神奇。可自从那以后,他就不怎么管这棵板栗树了,每到秋季板栗熟的时候,大家都可以去捡了。
母亲听我电话里说了板栗蒸肉的美味,就用心捡了这么多板栗。
3
从家乡读书,毕业后到北京,多年后兜兜转转又从北京回到家乡工作。等我长大成人,又为人父后,家里的亲人也慢慢老了。
这两年外公、二舅、姨夫都相继离开了这个世界。去年二舅去世时,我站在二舅家门前,看到他亲手种的枇杷树、橘子树、桃树、枣树、板栗树、梧桐树、柏树都已经长大,后来听老人说屋前不能种柏树,他就砍掉了柏树;又听人说屋前不能有大树,他又让人把那棵苍天梧桐树砍掉。
可没过多久,他就患上了癌症,比外婆更早离开了这个世界。母亲说:那棵梧桐树不该砍,破坏了风水,不然二舅不会这么早离世。村里人都知道,我二舅的身体在整个村里都数一数二,没人想到他这么好的身体居然在短短的一个月就去世了。
前不久,外婆也离开了这个世界。她膝下子孙几十人赶回家参加了她的葬礼。这次,橘子还没成熟,枣子已经红透离枝,枇杷被村里邻居偷偷打了卖了,只有那棵板栗树上的板栗还在,正孤零零地挂在枝头,迎风招展。
几个小孩兴奋地冲过去,用棍子把板栗敲下来,然后像我小时候那样用石头砸,又用鞋子踩,好不容易滚出来一颗板栗肉,几个小朋友争抢得鬼哭狼嚎。两个外甥加入其中,抢了好几颗,送了几颗到我面前,我拿了一颗剥了,放在口中,依然清脆,却觉得索然无味,味同嚼蜡。
外婆的墓地选在二舅房子的对面,这是她生前自己选择的地方,说死后要帮二舅看屋。后来舅舅们找了风水先生,风水先生也说这是一块宝地,后面有山,前面有水。清晨太阳出来时,霞光万丈,日光从树丛里照射下来,无限柔和。
外婆上山时,要经过二舅的坟墓,我不知道外婆去世之前是否知道二舅已经先她而去,因为家里人一直瞒着她说二舅去外地治病了,在表妹家休养。当我看到二舅的坟前杂草丛生,想起二舅清贫、勤奋、老实、善良的一生,想起外婆白发人送黑发人,我跟在外婆的棺材后,顿时泪如泉涌。
阿姨哭得最伤心,因为母亲兄弟姐妹共6人,二舅离世,大舅、三舅、四舅都在外地工作安家,母亲已经随我到城市生活。如今外公、外婆都离开了,只有阿姨一人留守在老家,孤零零的,就像那棵板栗树上的板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