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虽然孔子并不是某个国家的君主和***,但是他对于历朝历代的影响都是非常的大的。因为孔子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也一直流传至今。他的名言名句至今大家还在学习,对于他的一些思想和理论,大家现在也是比较认同的,但是关于他个人生活和他的家庭问题在历史典籍上并没有很明确的记载,所以大家也是一直都比较好奇。不过大家普遍认为孔子的婚姻生活应该是不太顺利的,因为他几乎没有在公众场合提过自己的妻子和家庭,而且很多人都觉得孔子应该是离过婚,不过也有一小部分人觉得孔子应该从来没有结过婚。但是这些都是大家猜测的结果,孔子的婚姻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已经无从考据了。
孔子祖上是殷商王族,后来商朝灭亡之后,微子启建立了宋国。这时候的宋国大部分的百姓都是商朝遗民,但是孔子父亲并没有选择一直在送过生活,而是逃到了鲁国,并且在鲁国定居,所以孔子实际上也是鲁国人。在孔子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已经去世了,他和生母被嫡母驱赶,从那时候开始孔子就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孔子的一生都是非常的坎坷的,虽然是王族后羿,但是并没有给公子的生活带来任何的便利。孔子19岁的时候娶妻成家,这也是在史料上有记载的。
他的妻子是亓官的后代,虽然孔子和妻子结婚的过程我们不太了解,但是两个人自然结合的概率其实并不高,所以大家猜测应该也是政治联姻,或者是出于某些利益方面才结为夫妻的。因为亓官氏是宋国人,而孔子的祖先也是宋国人,所以大家猜测两个人的结合也是出于国家层面的考量。在公子结婚第二年的时候,生下了孔子的孩子伯鱼。从这个时候开始,孔子也开始入朝为官,虽然他的官职是非常低微的,但是他也没有什么微词。后来孔子便辞职开始办学校,还招收了很多学生,在当地也有了自己的名气。后来他又逃亡到齐国待了一段时间,又回到了鲁国,这个时候他的官位已经非常的高了。
不过因为改革失败,他也经过了很长时间的逃亡生活,而且在这期间他一直也在寻找当官的机会。不过一直怀才不遇,最终还是决定回到鲁国继续做自己的教书先生。所以很多人猜测孔子和老婆离婚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在流浪的过程中,两个人出现了矛盾或者是妻子没有办法过如此艰辛的生活,所以两个人最终分道扬镳。不过根据史料记载,孔子和亓官氏并没有离婚。因为在亓官氏却是之后他们的儿子非常伤心,有一次偷偷哭的时候被孔子听到了,孔子还训斥了儿子,就他儿子这样的行为是非常的丢人的,所以由此看来,孔子对自己的妻子是完全没有感情的。
孔子与亓官氏结婚后,生有儿子孔鲤。亓官氏作为孔子的妻子,无疑在家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可是,有人根据《礼记·檀弓上》篇的一段记载,推测孔子与亓官氏离了婚,而且,传说离婚的理由是,孔子认为亓官氏 口多言 。
《礼记·檀弓上》篇的记载是这样的:孔鲤的母亲(亓官氏)死了一年了,孔鲤还哭,被孔子听到了,问: 谁在那里哭啊? 门人回答说: 是伯鱼在哭。 孔子知道后不高兴,说: 嘻,太过分了! 孔鲤听到父亲的话,立即停止了哭泣,并脱去了身上的丧服。按当时孔子倡导的丧礼,儿子应为母亲守三年之丧,可是,孔鲤在母亲去世一周年时哭泣,却被孔子视为过分。这是为什么呢?
人们在做解释时,注意到了《礼记·檀弓上》篇的另一段记载与此相类似:子上是孔子的曾孙,子思的儿子,他的母亲去世,他没有服丧。子思的弟子很奇怪,问子思: 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 子思回答说是。弟子又问:那您为什么不让子上为母亲服丧呢?子思回答说:我的 先君子 无所失道,我哪能比呀。是我的妻子,就是子上的母亲;不是我的妻子,就不是子上的母亲。所以子思坚持不让儿子为 出母 服丧。这是因为 出母 虽然在血缘上是儿子的母亲,但其 出 了之后,不再属于自家人,死后不祭于家庙,不葬于家族墓地,所以儿子不能为其服丧。子思的这一规定后来变成了孔氏的规矩: 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
子思与其弟子一问一答提到的 先君子 是指谁?是指子思的父亲孔鲤,还是指子思的祖父孔子?由此作参照,对上述孔鲤哭母的记载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解释。
一种解释是,子思讲的 先君子 是指孔鲤。孔鲤的母亲亓官氏去世前,已被孔子休了,不再是孔子的妻子,对孔鲤而言则是 出母 。孔鲤是孔子的继承人,只能为父亲的正妻服丧,而不能为 出母 服丧,所以孔子视孔鲤哭母为过分。这一解释最早是由宋代朱熹提出的。然而,这一解释却忽视了 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 的明确记载,也就是说,子思以前,孔子未必反对为出母服丧,也没有定下不为出母服丧的规矩,他批评孔鲤哭母,当另有原因。
另一种解释是,子思讲的 先君子 是指孔子。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娶施氏为妻,因为生了九个女儿,不生儿子而被休。所以《孔子家语·后序》说:孔氏三世出妻,自叔梁纥始。叔梁纥休妻后,乃求婚于颜氏,生了孔子。其后,施氏去世,孔子为其办理了丧事。而孔子本人却没有出妻。孔子66岁时,妻子亓官氏去世,一年后孔鲤还在哭母,孔子作为父亲之所以提出批评,是因为按照礼的规定,如果父亲还健在的话,儿子为去世的母亲服丧一年即可;孔鲤过了服丧期之后 犹哭 ,是失礼的表现。换句话说,孔子批评儿子,是批评其失礼,不是批评其哭出母。
以上两种解释各有理由,综合看来,后一种解释更合情理,而且,《孔子家语》明言孔氏三世出妻,是指叔梁纥、孔鲤、子思,不包括孔子。所以说,孔子没有和妻子亓官氏离婚。(许东)
在古代,夫妻关系是不平等的。三纲五常中的 夫为妻纲 ,以及女子的三从四德等等,都反映了夫妻关系的不平等性。这种不平等性,反映在婚姻关系上,在求婚、结婚阶段,因为是 合二姓之好 以求传宗接代,对女方还是很尊重的,但是,到了婚后,特别是到了婚姻破裂时,就会表现出明显的夫权高于妻权。比如离婚,夫权有 七出 ,妻权有 三不去 ,就是说,丈夫有七项离婚的理由,妻子有三项捍卫婚姻、保护自己不被遗弃的理由。
七出 、 三不去 不仅仅是数量上的不平等,丈夫休妻理由有七,妻子保护自己不被扫地出门的理由却只有三;更大的不平等表现在权利和内容上。就权利而言,丈夫可以休妻,妻子却不可以休夫,这说明丈夫牢牢控制着婚姻的主
动权,妻子则处于被动地位。就 七出 、 三不弃 的内容来看,对妻子的要求是很苛刻的。
七出 ,又称 七去 、 七弃 ,最早见于《孔子家语·本命解》篇,其具体内容是:
(一) 不顺父母 ,指妻子不孝顺公婆。在古代,女子出嫁后,视夫家公婆胜于娘家父母,不孝顺公婆被视为 逆德 ,是很严重的事。
《列女传》 以乳哺姑 图
(二) 无子 ,指妻子不生儿子。古人信奉孟子说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婚姻本来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如果妻子不生儿子,意味着 断后 、 绝世 ,这是古人不能接受的。
(三) *僻 ,指妻子与丈夫以外的男性发生性关系。俗话说 百善孝为先,万恶*为首 ,妻有*行,不能容忍。
(四) 嫉妒 ,指妻子好妒忌。古代允许男子纳妾,要求妻子与妾和睦相处,不得因妒忌而 乱家 。
(五) 恶疾 ,指妻子患有严重疾病,不能参与祭祀列祖列宗。
(六) 多口舌 ,指妻子闲言碎语太多,惹事生非,挑起亲属间的不和。
(七) 窃盗 ,指妻子偷东西。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 七出 中的*和窃盗两项似不为过分,其余五项则比较苛刻,有的近乎荒唐。比如有 恶疾 一项,妻子患有恶疾,正需要医治,岂能乘妻之危而将其遗弃?这不合人道,违背人情,所以尽管有此一项,却很少见以此出妻的。
古人讲 夫为妻纲 ,并不意味着丈夫在离异问题上可以随意而为,不必尊重妻子的权利,而是对丈夫的行为也有规范。《孔子家语·本命解》篇在 七出 之后,接着又讲了有名的 三不去 ,即: 有所取无所归,与共更三年之丧,先贫贱后富贵。 第一个 不去 有所取无所归 ,是指妻子被休之后无家可归,生活无着落,在这种情况下,不可以休妻。第二个 不去 与共更三年之丧 ,是指妻子与丈夫一起为去世的父母守过三年之丧,尽了为妇的孝道,不可以被遗弃。第三个 不去 先贫贱后富贵 ,是指早年贫贱娶妻,后来发达富贵,不可以休妻,也就是俗话所说的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可见, 三不去 实际上是在三种情况下保护妇女权利的规定,体现了儒家重视的人情牵挂和人道关怀。(许东)
人都不是圣人,即使没有恋爱,但是他们都对对方也有爱慕之情
人为什么结婚?是为爱。我们活着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让身边的人快乐。我们结婚,是为了让这份爱完整,丰满。传说中女人是男人遗失的肋骨,男人和女人打从一生下来,就只有一半的生命,我们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爱人,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另一半。茫茫人海,我们只有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才能拥有完整的人生,才能让生命丰盛、快乐。所以我们不停地寻找,勇敢地恋爱,错了,伤了,痛了,然后绝望了,迷失了,因为没有找到真正的爱人,因为真爱是可遇不可求。人这一生可能会遇到好几个爱人,也可能只有一个。你可能会和爱人永远在一起,直到老死的那一天;也可能幸福就像昙花一现,快乐或者忧伤,都是爱情,都是婚姻。
其实很多人误解了结婚的真正含义,特别是一些年轻的懵懂少年.结婚应该是真爱最终的见证,是神圣而庄重的,也许有人会误认为结婚是一种枷锁,可以将两个人栓在一起,或者有人认为是有个家的归属.虽然结婚实质上也只是一种形式,但却一定具有很深刻的意义的.
不管怎么样,都该自然而然,不问原因。一切该发生的就让它发生着,顺势而为,不用勉强,也无需刻意。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结婚去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实在无聊了斗斗嘴也好,免得一个人寂寞。
愿你幸福!
孔子的妻子是谁?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记载孔子的言行,没有一个字是关于他的妻子的。历代研究孔子的学者很多,没见过专门研究他老婆的。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人似乎并不存在。但是孔子必须有一个妻子。因为,论语记载了孔子的教子和嫁女。既然有儿子有女儿,可见孔子必有妻子。第一个提供孔子妻子信息的人是三国时期的王肃。
她是个什么样的女人,能和一个圣人组建家庭,生孩子?圣人之妻是一种怎样的风度?每个人可能都很渴望和好奇。
孔子一生坎坷。他出生后不久就失去了父亲,十七岁时又失去了母亲。孔子虽然有九个姐妹,一个兄弟,但都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孔子的弟弟孟丕残疾跛足。孔子可以不靠兄弟姐妹的帮助而结婚。一个“又穷又贱”的孤儿,能靠自己的能力娶妻生子,既说明了孔子的品德、言行出众,也证明了当初暗恋他的姑娘确实有思想,有眼力。
论语年史记孔子世家:‘按索隐年孔子十九年,娶宋代关琦家之女为妻。’
关琦的家族和孔子一样,都是宋朝的后裔。他们在民族文化上有着共同的源头,所以自然就多了一点共同点。公元前533年,孔子按照母亲的遗愿,娶了宋朝的女儿为妻。9岁的孔子娶了关琦的妻子,一年后,关琦的儿子出生了。有一次派人送鲤鱼来祝贺他。孔子感到非常荣幸,就给他的儿子起名为鲤鱼,他的名字叫于波。后来,关琦也生了一个女儿。他们有孩子,生活本来应该是一个“好”字。但据一些古籍记载,孔子为孔子生子后,与妻子离婚,是第一个涉及离婚的中国名人。不过那时候不叫“离婚”,叫“离妻”或者“离妻”,一度被称为“离婚”。
我们很自然的会想孔子为什么会离婚,但是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我们可以看到证明他们夫妻关系不好的具体数据,就是家语的记录:
鱼妈妈死的时候还在哭。老师一听,说:“谁哭了?”那人说:“鲤鱼。”主人:“哎!即便如此!”“鱼闻到它,然后把它处理掉。
孔子的儿子孔鲤,一年前母亲去世时,因思念母亲而哭泣,被孔子斥责为过分。从孔子对孔鲤的斥责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关系过于冷淡。更让人惊讶的是,礼记檀弓说“孔子三世出嫁”,孔子、孔鲤、孔子的孙子孔_都离了婚。
关于孔子是否“结婚”,为什么结婚,历史上有很多争论。唐代孔在礼记檀弓年对这篇文章的解释是:虽然当时孔鲤的母亲被孔子退位,但孔鲤作为她的儿子,仍然可以在她死后一年内为她哀悼。纪念日过后,她不应该哭。孔子认为这是违反礼仪的,并指责孔鲤。
今天,由于我们的年龄和有限的信息,很难确定孔子离婚的原因。孔子之所以要把妻子赶出家门,用今天人的眼光来看,根本原因大概在以下几个方面:
是官职的开设惹恼了孔子。列举了“离妻”的规律和理由:“女人离七次:不顺从父母,违背德行;无子,为其绝世也;殷,为其乱家也;羡之,为其乱家也;有恶疾,因为不能互相分享;多言,为其别离也;窃者,为其反义。”与这些标准相比,关凯的家庭犯了“说得太多”的错误。话多是女人的通病,话多就是唠叨。女人总是喜欢唠叨,男人最怕女人唠叨。你的唠叨合情合理,我虚心倾听;如果你唠叨,我会充耳不闻。孔子是谁?为了赶时髦,孔子办了一所私塾。在学生面前,他被他没文化的妻子责骂和讽刺。是不是难以忍受?我们来想象一下,比如口无遮拦,学生颜回带来的肉太肥,学生送来的鸡太瘦,孔太没用,用嘴讨吃的。孔子认为,话多必失。这样的女人连老公的事业都敢讽刺。我为什么要留着她?
第二,孔子和关凯之间有很大的差距。男女之间稍有差距也没关系,可能会相得益彰,增强婚姻的磁性。问题是,差距不能太大。如果太大,夫妻就不是一丘之貉了。太大了。到头来,夫妻之间毫无共同之处。当然,关家是农妇。孔子30岁站起来之前也好不了多少。就连他自己也坦言,“我是有点贱,所以很多事情我都可以用鄙视来做。”孔子曾经当过仓库保管员,替别人看管过牧场,等等。每个人都没有地位。大家都是农民阶级。你把水带到我的花园,但它滋养了你的婚姻。
但是,孔子后来当了老师。当了老师的孔子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欢迎。他也参与政治,所以他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他不必经受风吹雨打,但他没有食物和衣服。关键是,孔子已经成为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换句话说,他追求的是精神生活。然而,他的妻子,关凯的妻子,还在原地踏步,刻板不思进取,以为自己为生孩子立下了汗马功劳。用通俗的话说,孔子和他的妻子除了性,没有爱情。后来因为恨之入骨,孔子干脆连“性”都不要了。
第三,孔子和关凯无话可说。夫妻俩本该无话可说,但当他们最终无话可说的时候,这样的婚姻一定离结束不远了。无话可说,死了,就是老阎打转的象征。当代中国式离婚走的是这样一条路:一言不发——吵架——和好——再吵架——再和好——懒得吵架——无话可说——被当成陌生人——离婚分手。没想到,历史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孔子当时也处于尴尬的境地。当然没有记录孔子司空见惯的婚姻生活,而是揭示了孔子“不吃不睡”的生活状态。其实这也是孔子婚姻疲劳的写照。男人一天看他的女人四次,却不想说话,不想说话,不想说话。这是什么意思?说明他失语了,说明他把话憋在肚子里了,说明他真的和她没有交流了。没有共同语言,出路只有一个:分手。
结婚了就一次 完事掰了还说什么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我就不明白了呵呵! !!!!!!!从孔子的生平及年谱中我们可以得知他一生只娶了一个妻子: 63岁: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 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 由楚返卫,途中又遇隐者。 64岁:公元前488年(鲁哀公七年) 孔子在卫。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65岁:公元前487年(鲁哀公八年) 孔子在卫。是年吴伐鲁,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66岁: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 孔子在卫。 67岁: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 孔子在卫。 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 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 才能从何而来?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于归鲁。 孔于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季康子欲行“田赋”,孔子反对。孔于对冉有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丘亦足矣”。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孔夫子有句话很有名,经常被大家拿出来诟病,认为孔夫子是个钢铁直男,鄙视女性。
也经常有孔子的粉丝来维护孔子的形象,说这句话的意思是的“与小人”嫁给小人,女人万一嫁错了人,那就麻烦了,是这个意思。还有人发挥说这说的是女人生孩子太难了,与小人是生孩子的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孔夫子的老婆是难产死的,所以孔夫子才会这样感叹。
这样的推测都是没有根据的。
要说孔子对待女人的态度,还得从他和身边女性的关系来看。
孔子第一个最亲近的女性自然是他的妈妈。
《史记》上说:“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是爸爸叔梁纥和妈妈颜徵在野合而生,关于这个野合,一般的想象就是在野外结合,就像动物那样。
但是,这种私密的事别人怎么知道的?
再说了孔子出生的日期是在农历的八月份(参见《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公羊传》),倒推回去的话,孔子妈妈受孕的时间应该是在上一年的腊月里,腊月的山东是很冷的,如果不像武侠小说里那样,孔子的爸爸中了*毒必须要马上解毒的话,这种事很难发生的。
其实这个野合的意思,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上说得很清楚:“非谓草野而合也,但徵在耻其与夫不备礼为妻,见孔子知礼,故不告。”
也就是说这个野合并不是在小树林里擦枪走火发生关系,而是说老孔和颜徵在是未婚同居,两个人没有经过礼仪程序就住到了一起,所以这叫野合。
也就是说孔夫子是个私生子。
而孔子的老爸叔梁纥是个风流鬼,而且他这个人力能举起闸门,所以精力也旺盛,他这一生堪比段正淳了,所以才会有一个和孔子长得很像的阳虎,阳虎很可能也是叔梁纥同志当年种下的风流根。
孔子的爸爸能力举千斤
因为孔子是私生子,所以孔子一直在外婆家长大,而颜家的人似乎都不太富裕,例如著名的“一箪食一瓢饮”的颜回。
孔子一直到十五岁母亲去世才回归孔家。
作为一个私生子是怎么被孔家所接纳的呢?
孔子把妈妈的棺材摆放在最热闹的大街,号称是要把妈妈和爸爸合葬,但是不知道爸爸埋在哪儿。
最终孔家的人出面了,认了孔丘,孔夫子这才得以回归到孔家。
如果不是这样,孔子恐怕就叫颜子了。
孔子最亲近的第二个女性应该是他的妻子了。
孔子差不多十八岁结婚,他的妻子不知道是谁,因为记载很少。
不过有一件事应该可以确定,孔子和他妻子离婚了。
《礼记》上说,他妻子去世后,儿子孔鲤就服丧一年,有时候想起来妈妈还哭。
有一次孔子听见了,就问身边的人:“这是谁哭啊?”
弟子说:“您儿子在哭。”
孔子有点生气说:“过分!”
孔鲤吓得不敢再哭了,丧服也不敢穿了。
朱熹在这里注解说:“这是因为孔鲤的妈妈和孔子离婚了。”离婚是咱们现代说法,朱熹的说法是“出”,也就是被赶出了家门。
赶出家门就算了,还不让儿子哭,说明孔子和这个老婆感情不深。
孔子后来没有再婚过,也没有小妾丫鬟什么的。
唯一闹过绯闻是在卫国,和卫灵公的夫人南子。
子路怪他,他气得赌咒:“我要是有什么别的想法,就让老天爷劈了我吧。
有趣的是孔子的儿子孔鲤后来夫妻感情也不好。
孔鲤的老婆生不出来孩子,就纳了一个妾,小妾生了一个儿子,儿子名为孔伋。
生完孩子,这个老婆就把小妾给卖掉了。
看来这是个凶悍的老婆,孔子爷俩拿他也没有办法。
《孔子大历史》的作者李硕老师说:“孔夫子晚年周游列国,大概跟家里人关系不好有关吧。”
孔伋长大后,听说亲生母亲去世了,就跑到家庙里去哭。
这个时候他爷爷和爸爸都死了,按说没人管他了,但是不要忘了,孔子桃李满天下。
孔子的弟子说:“这女人跟你们孔家没有关系了,你怎么能还哭呢?”
可怜的孔伋只好跑到外面哭。
这个孔伋后来也结婚,也把老婆赶走了。
这个老婆还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孔白。
母亲死的时候,孔白想要哭。
孔伋禁止他穿丧服,更不许他哭。
这时候孔子的弟子们就不明白了,你这也太不近人情了吧。
孔伋的理论比当年还要残酷:”能当我孩子的妈妈前提是要是我老婆,已经不是我老婆了,就不能享有我儿子的哭声。“
这理论说起来铿锵有声,咱们现代人听起来才是胡说八道。
可见孔子三代人都搞不好男女关系,所以对女性态度才会那么差。
其实孔子的其他弟子也搞不好男女关系,就只有压迫老婆。
曾子当年因为梨没有蒸熟,就把老婆赶出家门,孟子也曾因为害怕影响自己的事业,把老婆赶走了。
一直到宋朝,司马光写《家范》,还说:“昔孔氏三世出其妻,其余贤士以义出妻者众矣,奚亏于行哉?苟室有悍妻而不出,则家道何日而宁乎?”
言下之意就是:老婆如果不听话,就一定要赶走。
当然我们不能苛责古人,但是作为现代人,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儒家文化里有这种糟粕,最擅长往女人身上泼脏水,我们要时刻警惕这种文化苗头。
公元前五世纪,在西方文明的发祥地雅典,思想家柏拉图在一本书中为人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一个由哲学家统治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和谐相处,各谋其事,举国上下协调一致,秩序井然。这本书就叫做《理想国》。
而在此之前大约100年,东方有一位文化巨人,也把关切的目光投向了人类社会,他用一生的精力,试图创造和建立一个有爱心有秩序的太平盛世,但他最终还是带着他的理想和遗憾在纷争的战乱中离开了世界。不过他没有想到,在他离开后,一代又一代人继承了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曾经养育他的民族。
公元十七世纪初,当西方传教士跨进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时,竟把这里误认为是他们的老祖宗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令他们难以理解的是,一个凝聚着数十个民族、有着亿万子民的大帝国,依靠什么思想而如此和睦相处呢?
后来他们发现,支撑着这个泱泱大国的思想基础就来自那个东方的文化巨人,他就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人们都尊敬地称他为孔子。此时,他已经沉睡了2000多年。
这里就是孔子的故乡,2500年前,这里是鲁国的国都,当时的鲁国,被人们称为礼仪之邦。
据说孔子年幼的时候,就和各种礼仪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最爱玩的一种游戏,就是摆上大盘小碗,模仿大人们敬拜天地祖先;而他喜欢的另一个职业是吹鼓手,遇上红白喜事,他就去给人家做吹鼓手,这样总能换回来一些干肉。
礼和乐,这两个儿时的爱好,与他从小贫寒的家境有关,同时也影响了他的一生。
这个背靠尼丘山、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小村庄叫做鲁源村。公元前551年的一天清晨,这个平常的小村庄,诞生了一个不平凡的生命。在这个生命诞生前,父母来到附近的尼丘山祈祷,希望能有一个儿子。似乎是山神显灵,这个愿望果然实现了,他们兴奋的同时就给这个男孩取名叫丘,取字仲尼,也许这正是为了报答山神的恩惠吧。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孔子。
尼丘山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永久的平静,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从此,年轻的母亲颜徵在带着年幼的孔子相依为命。他们来到了鲁国国都郊外一个叫阙里的地方,开始了艰难的生活。
一个年轻的女人带着一个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这在当时,必定会引来各种怀疑的目光,在这种目光下,母子俩的处境是可想而知的。孔子从小就习惯了这样的目光,在同龄的孩子中,他有些早熟,对人情冷暖格外的敏感,然而,他并没有因此变得孤僻和冷酷,相反却养成了他勤于思考、执著向上的品德。
所谓礼乐制度,就是以各种礼仪,规范人们的行为。孔子所在的鲁国,是当时周王朝统治下的一个诸侯国。周王朝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时代,据说周王朝统治的数百年时间里,刑法只用了40年。
鲁国的第一 任国 君周公,是周王朝开 国之 君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提倡礼治,周王朝许多礼仪典籍都珍藏在鲁国,所以这里被人们称为礼仪之邦,而周公也是孔子年少时就最为崇拜的偶像。
然而孔子所处的时代,以礼治国的制度已经走向崩溃,诸侯国之间开始相互吞并,人民流离失所。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对周公的礼制时代就更加向往,他憧憬着一个人人以礼相待的社会秩序,而要实现这样的理想,首先就要学会做人,做一个对国家尽忠、对长辈尽孝的人。
公元前535年,孔子失去了和他的朝夕相处的母亲,他决定为母亲披麻戴孝守孝三年。这一年,他17岁。一个年仅17岁少年的如此举动,感动了所有的人,孔子孝尊长辈的佳话,也就在这时家喻户晓,就连当时的 鲁国国 君鲁昭公也对他另眼相看。
孔子19岁结婚,20岁那年,他自己也成了父亲,此时,他的博学多能已经远近闻名。鲁昭公亲自派人送去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就给刚刚出生的儿子取名为孔鲤,字伯鱼。从此,他的子子孙孙就这样生生不息,一直延续到今天。
2500年过去了,当年他和他的子孙们曾经居住过的“生活空间”,经过历代的修建,已经形成了今天的著名旅游圣地孔府、孔庙和孔林。公元一九九九年,这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鲁国的北部近邻是一个土地肥沃、农业发达的大国,这里叫齐国。公元前516年,孔子来到这个当时被称为一等大国的地方,这是他平生第一次有记录的政治活动。在这里,他希望能够实现他恢复礼制的治国理想。而此时的鲁国,已经发生了政变,鲁昭公被迫寻求政治避难,也在这里。
齐国国 君问孔子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孔子说了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要维持好统治秩序,各人按照自己的名分办事。齐王听后,高兴地说:“对呀,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我就是有再多的粮食,也吃不上饭呀。”
然而齐王最终并没有重用他,他恢复礼制的主张首先遭到了当时齐国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晏婴的反对,齐国的贵族势力对他那套烦琐的礼节教化也不感兴趣。重重阻挠之下,齐王不得不对他说:“我老了,精力不济,不能任用你来图谋改革了。”
孔子在齐国的政治活动虽然失利了,却在那里听到了他从没有听到过的美妙音乐,一种叫做“韶”的古乐。据说他听“韶”乐,到了废寝忘食、如痴如醉的地步,竟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他自己这样说:“我没想到我当时是这样被吸引到音乐里去了”。
从小就陶醉于做吹鼓手的孔子,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鉴赏能力。他用尽善尽美来评价“韶”乐,而对另一首叫“武”的音乐,他的评价是尽美不尽善。他指出:前者不仅好听,而且表现了一种和平思想,后者虽然好听,却有着鼓动战争的气息。
他把对音乐的痴迷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融为一体。他在学音乐时,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纵情去感悟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去体味创作者的内在情感和思想境界。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在中国东部山东省的境内,屹立着一座被称为“五岳独尊”的山峰,近年来,这里和孔子的故乡一样,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这就是泰山。公元前497年,孔子登上了泰山,放眼望去,他脚下的大地竟变得如此渺小,他要用自己宏大的理想来改变这片苍凉的土地,建立一个充满仁慈和爱心的社会。
在这里,他走上了自己的木轮牛车,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唱着歌,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开始了长达十四年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他55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