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名作小说推荐

国外名作小说推荐,第1张

  1、《欧叶妮格朗台》

  作者 巴尔扎克 国籍 法国

  时代 19世纪 作品类型 外国文学

  作品评论

  本篇是巴尔扎克讽刺作品中最生动最具活力的一部力作。守财奴葛朗台的形象已变成财迷狂的一个丑恶表现。金钱欲扑灭了葛朗台身上的一切人类的感情,他既不懂爱,也不知道自己亲手毁掉了女儿的幸福,小说批判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名利场》

  作者 萨克雷 国籍 英国

  时代 19世纪 作品类型 外国文学

  作品简介:

  作品着力反映西方资产阶级上层社会人际关系的而虞我诈、争权夺利、趋炎附势等丑恶的现象,揭露那种以金钱为本质的社会。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性格复杂而鲜明,作品读后给人以无尽的反思。

  3、《老人与海》

  作者 海明威 国籍 美国

  时代 20世纪 作品类型 外国文学

  作品简介:

  写一个孤独的老人单身出海捕鱼,与大鱼周旋,将它捕获结果又被大鲨鱼吃

  掉猎物,单身上岸的惊险故事。歌颂了人面对失败仍顽强拼搏,绝不屈服的意志。海明威因 此获普利策奖与诺贝尔奖。

  4、《廊桥遗梦》

  作者 JR沃勒 国籍 不详

  时代 不详 作品类型 外国文学

  作品简介:

  与其同名的影片让千百万痴男信女为之流泪,罗伯特金特,与玛丽安离婚后以摄影为爱好,也是生活基础。朗四斯卡,六十七岁的妇人。罗伯特在游历中看到她,然后去了一封信“不论怎样,我们必须再见面,不管是何时何地。”

  5、《简爱》

  作者 夏洛特勃良特 国籍 英国

  时代 19世纪 作品类型 外国文学

  作品简介:

  简爱是个孤女,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父母由于染上伤寒,在一个月之中相继去世。幼小的简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去世后,简过了10年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一次,由于反抗表哥的殴打,简被关进了红房子。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屈辱和恐惧,使她大病了一场。

  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从此,她与舅母的对抗更加公开和坚决了。以后,简被送进了罗沃德孤儿院。

  孤儿院教规严厉,生活艰苦,院长是个冷酷的伪君子。简在孤儿院继续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由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孤儿院经常有孩子病死。简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这时,她的好友海伦患肺病去世。简厌倦了孤儿院里的生活,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业。

  桑恩费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用了她。庄园的男主人罗契斯特经常在外旅行,偌大的宅第只有一个不到10岁的女孩阿戴列瓦朗,罗契斯特是她的保护人,她就是简的学生。一天黄昏,简外出散步,邂逅刚从国外归来的主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以后她发现她的主人是个性格忧郁、喜怒无常的人,对她的态度时好时坏。整幢房子沉郁空旷,有时还会听到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奇怪笑声。

  一天,简在睡梦中被这种笑声惊醒,发现罗契斯待的房间着了火,简叫醒他并帮助他扑灭了火。

  罗契斯特回来后经常举行家宴。在一次家宴上向一位名叫布兰契的漂亮**大献殷勤,简被召进客厅,却受到布兰契母女的冷遇,她忍受屈辱,离开客厅。此时,她已经爱上了罗契斯特。其实罗契斯特也已爱上简,他只是想试探简对自己的爱情。当他向简求婚时,简答应了他。

  婚礼前夜,简在朦胧中看到一个面目可憎的女人在镜前披戴她的婚纱。

  第二天,当婚礼在教堂悄然进行时,突然有人出证:罗契斯特先生15年前已经结婚。他的妻子原来就是那个被关在三楼密室里的疯女人。法律阻碍了他们的爱情,使两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简离开了罗契斯特。在寻找新的生活出路的途中,简风餐露宿,沿途乞讨,历尽唇难,最后在泽地房被牧师圣约翰收留,并在当地一所小学校任教。

  不久,简得知叔父去世并给她留下一笔遗产,同时还发现圣约翰是她的表兄,简决定将财产平分。圣约翰是个狂热的教徒,打算去印度传教。他请求简嫁给他并和他同去印度。简拒绝了他,决定回到罗契斯特身边。

  她回到桑恩费尔德庄园,那座宅子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契斯特也受伤致残。简找到他并和他结了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

  6、《幻灭》

  作者 巴尔扎克 国籍 法国

  时代 19世纪 作品类型 外国文学

  作品评论

  金钱不只毁灭人类最美好的感情,腐蚀青年人天真的灵魂,巴尔扎克通过本篇小说,表现了资产阶级社会中人才是怎样被毁灭的,文学、艺术怎样变成进行无耻交易的对象的。巴尔扎克回到了巴黎求功名的青年人的命运的主题,创造了一个典型的形象。

  7、《好兵帅克》

  作者 雅哈谢克 国籍 捷克

  时代 20世纪 作品类型 外国文学

  作品评论

  这是一部以一个普通的捷克士兵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为题材的小说。作者自身是俄国的一名士兵,所有素材均来自真实经历,因而读来真实感人,让人在对战争深深憎恨的同时倍加同情谦卑、被埋没的英雄帅克。

  作家简介:捷克作家。出生于布拉格一个穷教员的家庭。商业学院毕业后,无固定职业。任过短期的编辑。中学时就积极参加反对统治者的游行示威。一度还受过无政府主义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被征入伍,随部队到俄国。1918年参加苏联红军,不久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920年返回祖国。1923年死于利普尼采村。他主要写短篇、政论、小品文。作品大多以讽刺笔调揭露奥匈帝国的腐败和捷克资产阶级的虚伪,反映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受审判的杀人犯》、《得救》、《巴拉顿湖畔》、《矿井里的惨祸》、《女仆安娜的纪念日》以及《猪崽克萨威尔外传》等短篇都是他的重要作品。这些作品的特点是,情节简单,整个故事结构都着眼于强化作品所揭示的社会冲突;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突出反面角色,并以白描手法把他们心中那些可耻的、丑恶的方面暴露在读者面前。

  哈谢克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好兵帅克》(1920~1923),又译《好兵帅克历险记》,是一部杰出的政治讽刺作品。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50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8、《父与子》

  作者 屠格涅夫 国籍 俄国

  时代 不详 作品类型 外国文学

  作品评论

  这篇小说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是一部较成功的社会政治小说。小说通过描写巴尔扎罗夫费涅奇卡和基尔沙诺夫的三角爱情,反映了先进青年的思想和保守贵族思想之间不可调和的斗争,小说中的父辈和子辈正是以思想观点为标志。作品描写生动、细腻,含意深刻,给予读者高度的艺术享受。

  9、《基督山伯爵》

  作者 大仲马 国籍 法国

  时代 近代 作品类型 外国文学

  作品评论

  该小说发表于1844年,描写复辟时期遭到陷害而坐了十四年牢的水手 寻找宝藏,最后以基督山伯爵身份复仇的故事。||作品评论该小说发表于 1844

  年,描写复辟时期遭到陷害而坐了十四年牢的水手寻找宝藏,最后以基督山伯爵身份复仇的故事。||作品评论该小说发表于 1844

  年,描写复辟时期遭到陷害而坐了十四年牢的水手寻找宝藏,最后以基督山伯爵身份复仇的故事。||||作品评论该小说发表于 1844

  年,描写复辟时期遭到陷害而坐了十四年牢的水手寻找宝藏,最后以基督山伯爵身份复仇的故事。||作品评论该小说发表于 1844

  年,描写复辟时期遭到陷害而坐了十四年牢的水手寻找宝藏,最后以基督山伯爵身份复仇的故事。

  ------------------------------------------------------------------------------------------------------------------------------------------

  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

  摩诃婆罗多插话选[印度]

  罗摩衍那选 [印度] 蚁 蛭著 季羡林译

  五卷书 [印度] 季羡林译

  沙恭达罗[印度]迦梨陀娑著 季羡林译

  毒树 遗嘱 [印度]般·查特吉著

  诗选[印度]泰戈尔著 石真 谢冰心译

  戈拉[印度]泰戈尔著 刘寿康译

  万叶集选[日本]

  源氏物语[日]紫式部著 丰子恺译

  俳句选 [日]松尾芭蕉著

  小说选 [日]二叶亭四迷著

  我是猫 [日]夏目漱石著 于雷译

  破 戒[日]岛崎藤村著柯毅文 陈德文译

  阿拉伯古代诗选 [阿拉伯]

  一千零一夜选[阿拉伯]

  波斯古代诗选

  列王纪选[波斯]费而多西著 张鸿年译

  蔷薇园 [波斯]萨迪著 水建馥译

  不许犯我 起义者[菲律宾]里萨尔著

  诗 选[俄]普希金著

  叶甫盖尼·奥涅金[俄]普希金著

  小说戏剧选 [俄]普希金著满涛译

  死魂灵 [俄]果戈里著满涛 许庆道译

  往事与随想选[俄]赫尔岑著

  奥勃洛摩夫 [俄]冈察落夫著齐蜀夫译

  诗 选 [俄]莱蒙托夫著 余振译

  当代英雄[俄]莱蒙托夫著 草婴译

  猎人笔记[俄]屠格涅夫著丰子恺译

  罗亭 贵族之家 [俄]屠格涅夫著

  前夜 父与子[俄]屠格涅夫著丽尼 巴金译

  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 [俄]涅克拉索夫著 飞白译

  罪与罚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岳麟译

  卡拉马佐夫兄弟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戏剧五种[俄]奥斯特罗夫斯基著

  戈罗夫辽夫一家 [俄]谢德林著 杨仲德译

  谢德林童话选[俄]谢德林著 张孟恢译

  寓言选 [俄]克雷洛夫著

  怎么办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著

  战争与和平 [俄]列夫·托尔斯泰著

  安娜·卡列尼娜 [俄]列夫·托尔斯泰著

  复活[俄]列夫·托尔斯泰著

  中短篇小说选[俄]列夫·托尔斯泰著 草婴译

  短篇小说选 [俄]契诃夫著

  莱依里和梅季侬 [阿塞拜疆]尼扎米

  法尔哈德和希琳 [乌兹别克]纳沃依

  诗 选 [乌克兰]谢甫琴科著 戈宝权 张铁弦 梦海 任溶溶译

  俄国诗选

  高尔基短篇小说选瞿秋白 巴金 耿济之 伊信译

  戏剧三种[苏]高尔基著

  母亲[苏]高尔基著

  童年[苏]高尔基著

  塔杜施先生 [波兰]密茨凯维奇著

  傀儡[波兰]普鲁斯著庄瑞源译

  十字军骑士 [波兰]显克微支著 陈冠商译

  诗选[匈牙利]裴多菲著

  鲵鱼之乱[捷克]恰佩克著 贝京译

  金人[匈牙利]约卡依·莫尔著 柯青译

  轭下[保]伐佐夫著 施蛰存译

  奥德修纪[希腊]荷马著 杨宪益译

  伊利昂纪[希腊]荷马著

  伊索寓言[希腊]伊索著 罗念生译

  悲剧二种 [希腊]埃斯库罗斯著罗念生译

  悲剧二种 [希腊]索福克勒斯著 罗念生译

  悲剧二种 [希腊]欧里庇得斯著 罗念生译

  喜剧五种 [希腊]阿里斯托芬著

  希腊抒情诗选 水建馥译

  埃涅阿斯记 [罗马]维吉尔著 杨周翰译

  变形记 [罗马]奥维德著 杨周翰译

  金驴记 [罗马]阿普列尤斯著刘黎亭译

  古罗马戏剧选

  古罗马抒情诗选

  神曲 [意]但丁著 田德望译

  十日谈(选)[意]卜丘伽著方平 王科一译

  疯狂的罗兰 [意]阿里奥斯多著

  解放了的耶路撒冷 [意]哥尔多尼著

  约婚夫妇 [意]曼佐尼著

  斯巴达克斯 [意]拉·乔万尼奥里著 李俍民译

  喜剧二种[意]皮蓝德娄著吴正仪译

  罗兰之歌[法]佚名著杨宪益译

  特丽斯丹与绮瑟 [法]

  巨人传 [法]拉伯雷著

  悲剧三种[法]高乃依著

  拉封丹寓言诗选 [法]远方译

  喜剧六种 [法] 莫里哀著 李建吾译

  戏剧选 [法]拉辛著 齐放 张廷爵 华辰译

  吉尔·布拉斯[法]勒萨日著 杨绛译

  波斯人信札 [法]孟德斯鸠著 罗大冈译

  伏尔泰小说选 [法] 傅雷译

  忏悔录 [法]卢梭著 黎星 范希衡译

  新爱洛伊丝 [法]卢梭著

  戏剧二种 [法]博马舍著 吴达元译

  歌谣选 [法]贝郎瑞著

  红与黑 [法]司汤达著 郝运译

  巴马修道院 [法]司汤达著 郝运译

  高老头 [法]巴尔扎克著 傅雷译

  幻灭 [法]巴尔扎克著 傅雷译

  农民 [法]巴尔扎克著 陈占元译

  中短篇小说选 [法]巴尔扎克著

  诗选 [法]雨果著

  悲惨世界 [法]雨果著 李丹译

  九三年 [法]雨果著 郑永慧译

  巴黎圣母院 [法]雨果著 陈敬容译

  中短篇小说选 [法]梅里美著

  木工小史 [法]乔治·桑著 齐香译

  包法利夫人 [法]福楼拜著 李健吾译

  小说选 [法]都德著

  小酒店 [法]左拉著 王了一译

  萌芽 [法]左拉 黎柯译

  金钱 [法]左拉著 金满城译

  小说选 [法]法郎士著

  莫泊桑之中短篇小说选 郝运 赵少侯译

  一生 漂亮朋友 [法]莫泊桑著 盛澄华 张冠尧译

  约翰·克利斯朵夫 [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

  巴黎公社诗选

  熙德之歌 [西]

  堂吉诃德 [西]塞万提斯著 杨绛译

  戏剧选 [西]维加著 朱葆光译

  戏剧选 [西]卡尔德隆著

  尼伯龙根之歌 [德] 钱春绮译

  戏剧二种 [德]莱辛著 商章孙等译

  抒情诗选 [德]歌德著

  浮士德 [德]歌德著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德]歌德著

  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 [德]歌德著

  母与子 (法) 罗曼罗兰 罗大冈 译

  戏剧三种 [德]席勒著

  诗选 [德]席勒著 钱春绮译

  雄猫摩尔的生活观 [德]霍夫曼著 韩世钟译

  小说戏剧选 [德]克莱斯特著 商章孙 杨武能译

  童话选 [德]格林兄弟著

  诗选 [德]海涅著

  小说选 [德]斯托谟著

  艾菲·布里斯特 [德]台奥多尔·冯塔纳著 韩世钟译

  亨利四世[德]亨利希·曼著 傅惟慈译

  戏剧二种 [德]霍普特曼著 韩世钟 章鹏高译

  臣仆 [德]亨利希·曼著 傅惟慈译

  布登勃洛克一家 [德]托马斯·曼著

  短篇小说选 [德]托马斯·曼著 钱春绮 刘德中译

  德国诗选

  卢西亚达斯 [葡]卡蒙斯著

  阿马罗神父的罪恶 [葡]克罗兹著 翟象俊 叶扬译

  绿衣亨利 [瑞士]凯勒著 田德望译

  卡勒瓦拉 [芬兰] 孙用译

  童话选 [丹麦]安徒生著

  普通人狄蒂 [丹麦]尼克索著

  戏剧四种 [挪威]比昂逊著

  女仆的儿子 [瑞典]史特林堡著 高子英译

  乌兰斯比格 [比利时]高斯特著

  诗选 [比利时]凡尔哈伦著

  愚人颂 [荷兰]埃拉斯慕斯著

  萨加选 [冰岛]

  坎特伯雷故事 [英]杰弗雷·乔叟著 方重译

  喜剧五种 [英]莎士比亚著

  历史剧二种 [英]莎士比亚著

  失乐园 [英]弥尔顿著 朱维之译

  鲁宾逊漂流记 [英]笛福著 徐霞村译

  格列佛游记 [英]斯威夫特 章建译

  汤姆·琼斯 [英]菲尔丁著 萧乾译

  多情客游记 [英]罗·斯泰恩著

  彭斯诗选 [英] 王佐良译

  中洛辛郡的心脏 [英]司各特著 章益译

  艾凡浩 [英]司各特著

  傲慢与偏见 [英]奥斯丁著 王科一译

  抒情诗选 [英]拜伦著

  唐·璜 [英]拜伦著 查良铮译

  抒情诗选 [英]雪莱著 查良铮译

  诗选 [英]济慈著

  玛丽·巴顿 [英]盖斯凯尔夫人著 荀枚 佘贵堂译

  名利场 [英]萨克雷著 杨必译

  董贝父子 [英]狄更斯著 祝庆英译

  大卫·考坡菲 [英]狄更斯著 张谷若译

  荒凉山庄 [英]狄更斯著 黄邦杰 陈少衡 张自谋译

  监护人 [英]特罗洛普著

  简·爱 [英]夏·勃朗特著 祝庆英译

  呼啸山庄 [英]爱· 勃朗特著 方平译

  米德尔马契 [英]乔治·爱略特著

  德伯家的苔丝 [英]哈代著 张谷若译

  戏剧三种 [英]萧伯纳著

  福尔赛世家 [英]高尔斯华绥著 周煦良译

  英国文艺复兴剧作选

  英国诗选

  英国散文选

  最后的莫希干人 [美]费·库柏著 宋兆霖译

  红字 [美]纳·霍桑著 侍桁译

  朗费罗诗选 [美] 杨德豫译

  汤姆大伯的小屋 [美]斯陀夫人著 黄继忠译

  华尔腾 [美]亨利·大卫·梭罗著 徐迟译

  白鲸—莫比-迪克 [美]麦尔维尔著 曹庸译

  草叶集 [美]惠特曼著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美]马克·吐温著 张万里译

  中短篇小说选 [美]马克·吐温著

  一位女士的画像 [美]亨利·詹姆斯著 项星耀译

  欧·亨利小说选 [美] 王仲年译

  章鱼 [美]弗兰克·诺里斯著 吴劳译

  马丁·伊登 [美]杰克·伦敦著 吴劳译

  癞皮鹦鹉 [墨西哥]维列萨尔迪著

  秘鲁传说 [秘鲁]巴尔玛著

  马丁·菲耶罗 [秘鲁]埃尔南德斯著

  玛利亚 [哥伦比亚]伊萨克斯著 朱景冬 沈根发译

  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名著丛书(外国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船长与大尉(上下)[苏 卡维林]

  穿破裤子的慈善家(上下)[英 特莱塞尔]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斯·茨威格小说选[奥]

  西线无战事[德 雷马克]

  愤怒的葡萄[美 斯坦贝卡]

  起义[罗 李·列勃里亚努]

  恰巴耶夫 [苏联 富尔曼诺夫]

  钢铁使怎样炼成的[苏联 奥斯托洛夫斯基]

  普通人狄蒂[丹 尼克索]

  古斯泰·贝林的故事[瑞典 拉格洛孚]

  喀尔巴阡山狂想曲[匈 伊雷什·贝拉]

  自由或死亡[希腊 卡赞扎基]

  广漠的世界[秘鲁 西罗·阿莱格里亚]

  梅特林克戏剧选[比]

  变[法 米歇尔·布托尔]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墨 卡洛斯·富思特斯]

  艾特玛托夫小说选[苏]

  哈拉马河[西 费洛西奥]

  看不见的人[美 拉·艾里森]

  城堡[英 阿·约·克罗宁]

  莱尼和他们[西德 海因里希·伯尔]

  雪国[日 川端康成]

  农民(1~4)[波 莱蒙特]

  旋涡[哥伦比亚 里维拉]

  无产者安娜[捷克 奥勃拉赫特]

  刀锋[英 毛姆]

  缩影[日 德田秋声]

  侏儒[瑞典 巴·拉格维斯]

  丧钟为谁而鸣[美 海明威]

  菲茨杰拉德小说选[美]

  伪币制造者[法 纪德]

  在轮下[德 赫尔曼·黑塞]

  好兵帅克历险记[捷克 哈谢克]

  奥拉维亚短篇小说选[意]

  小城畸人[美 舍伍德·安德森]

  土生子[美 理查·赖特]

  喧哗与骚动[美 威廉·福克纳]

  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英]

  告别[德 约翰内斯·贝歇尔]

  血与沙[西班牙 伊巴涅斯]

  啊 拓荒者! 我的安东妮亚[罗 薇拉·凯瑟]

  人的大地 (法)圣艾克絮佩里

  人的境遇 (法)安德烈马尔罗

  豪门春秋 (美)伊迪丝华顿

  鲵鱼之乱 (捷克)卡雷尔恰佩克

  第七个十字架 (德)安娜西格斯

  大师和玛格利特 (俄)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

  罗生门 (日本)芥川龙之介

  告别马焦拉 (俄)拉斯普京

  沉船 (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岸 (俄)尤里邦达列夫

  蛇结 (法)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两宫之间 (埃及)纳吉布马哈福兹

  马人 (美)约翰厄普代克

  老妇还乡 (瑞士)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托诺-邦盖 (英)威尔斯

  间谍 (英)约瑟夫康拉德

  在少女们身旁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

  诺尔玛或无尽的流亡 (法)罗布莱斯

  独粒钻石 (乌拉圭)基罗加

  烟雨霏霏的黎明 (俄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圣女桑塔 (墨西哥)甘博亚

  愚人船 (美)安波特

  堂塞贡多松布拉 (阿根廷)吉拉尔德斯

  青春——康拉德小说选 (英)约瑟夫康拉德

  幸运儿彼尔(上下) (丹麦)彭托皮丹

  大地的成长 (挪威)克纳特汉姆生

  考德威尔中短篇小说选 (美)欧斯金考德威尔(2000年再版更名为《烟草路》)

  北纬四十二度 (美)多斯帕索斯

  一九一九年 (美)多斯帕索斯

  赚大钱 (美)多斯帕索斯

  人树 (澳大利亚)帕特里克怀特

  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 (俄)高尔基

  大街 (美)辛克莱路易

  裸者与死者(上下卷) (美)诺曼梅勒(再版本合并为一册)

  风中芦苇 (意大利)黛莱达

  红颜薄命 (芬兰)弗埃西兰帕(漓江版译本译为“少女西利亚”)

  《幼狮》[美]欧文·肖

  《蝇王》[英]威廉·戈尔丁

  《赤手斗群狼》[德]布鲁诺·阿皮茨

  《加布里埃拉》[巴西]若热·亚马多

  《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蒂博一家》[法]马丁·杜·加尔

  《达洛卫夫人 到灯塔去》[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权力的走廊》[英]CP斯诺

  《劳伦斯之女克里斯丁——十字架》[挪]温赛特

  《养身地》[厄瓜多尔]豪尔赫·伊卡萨

  《夸齐莫多 蒙塔莱 翁加雷蒂诗选》[意大利] 夸齐莫多 蒙塔莱 翁加雷蒂

  《甘露街》[埃及]纳吉布·迈哈福兹

  《海浪》[英]弗吉尼亚·吴尔夫

  《血的婚礼》[西班牙]加西亚·洛尔卡

  《名望与光荣》[波兰]雅·伊瓦什凯维奇

  《基希报告文学选》[捷克] 基希

  《儿子与情人》[英]劳伦斯

  33

    在1787—1799年的“法国大革命”中,随着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国王被处死之后,10月14日,他的妻子玛丽·安托瓦内特也被交付革命法庭审判,两天后也被送上断头台。“也许几天之后”,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写道:“巴黎就已经几乎不再有人记得昔日的法国王后安托瓦内特被斩首,以及她的尸体在玛大肋纳公墓的情节。…… 不久,就没有人想起安托瓦内特了。”除了王后的小狗,“有几天四处奔跑,(在监狱里)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嗅,从一张床跳到另一张床,寻找它的女主人”(刘微亮等译),还有她的一位知交费尔森,此外,大概全巴黎,甚至全法国的人都恨这个奥地利女子。但是这种仇恨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误解,尽管她,茨威格在为她写的传记中说:“既不是保皇派所恭称的那种伟大的圣人,也不是革命派所攻击的那种无耻的妓女,……她并非特别有才,也不特别愚蠢。……她缺少愚蠢的凶蛮,同时也不具备成为英雄的激情。”而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女人”。

其实,他们憎恨她的几个主要理由,都缺乏有力的证据。

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Antoinette,1755—1793)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一世和皇后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王的第十一个孩子,是女王最喜爱的女儿。她从小就受到最好的教育:维也纳大学校长弗兰茨·安东·梅斯梅尔给她授课;大作曲家克里斯托夫·格鲁克给她讲音乐;帝国宫廷诗人,来自意大利的欧洲最负盛名的歌剧歌词作家彼得罗·梅塔斯塔齐奥给她讲授意大利语;法国两个最著名喜剧女演员之一的玛丽·德·奥弗雷斯内教她欣赏歌剧和艺术,女王还委托驻巴黎的大使为她物色了一位忏悔神父和法语教师。女王对她寄予厚望。

1770年,玛丽·安托瓦内特15岁时嫁给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之孙,16岁的路易王储。路易于1774年即位,成为路易十六国王。

这是一桩为加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国波旁王朝的和解而结合的政治联姻。为了履行这项政治使命,离别时,女王嘱咐女儿:“要向法国人尽可能显示如同你所能说的善意。要使法国人感到,我给他们送去了一个天使……”在以后的日子里,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王又通过大使,先后给女儿写了74封信,告诫她应如何在各方面严加注意。

对于母亲的叮嘱,玛丽是重视的,尽管从第一天见面之时起,她就发现王储如一位那不勒斯公使所描述的,牙齿不齐、眼睛近视、拙手笨脚、面额肥厚,“给人的印象,他似乎是在森林中出生和受教育的”,无论哪方面看都不像一个想象中的王子。她也是希望尽力实现母亲的意愿的。但是没有用。不但在历史上的“三十年战争”(1635—1648)、“荷兰战争”(1672—1678)、“大同盟战争”(1689—1697),就是在近几十年里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波兰王位继承战争”(1733—1735)和“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1—1748)中,这两个国家都打过仗。因此在法国人的心中,一直就把奥地利看作是他们的宿敌,并很自然地迁怒于她。加上玛丽·安托瓦内特初来法国时,不会说一句法语,使法国人在潜意识中就不欢迎这个“外国的”王后,使她和跟随她来的她原来的老师韦尔蒙神父(Abbe de Vermont)生活得非常困难。

不妨具体地看一下玛丽·安托瓦内特是怎样引起人们误解的。

玛丽·安托瓦内特本性上就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她不仅具有奥地利人崇尚自然、正直、坦率而热情的个性,还如《玛丽亚·特蕾西亚传》的作者亨利·瓦洛通说的,她在奥地利时见惯了她父母过的“一种在那个时代极不寻常的市民式的夫妇生活”,影响她习惯于自由随意、一切听其自然,而不喜欢一本正经、装腔作势。问题是凡尔赛的宫廷,向来就要比玛丽亚·特蕾西亚的宫廷刻板得多。每天起来之后,连穿着、觐见、用餐等等大小事务,都有一套规定的死板仪式,被作为她必须奉行的职责。这套仪式的规定,渐渐地使玛丽感到厌倦,觉得是对她个性的限制,而疏于或者懒于去遵守。到后来,在这类仪式中,有时会发现她在发笑,偶尔还打个呵欠的情况。这些,在玛丽的祖国,是不算什么大事的,但在这里看来,就是无视法国王族的礼仪,是断断不能容忍的。于是,对她的原来埋在心里的敌意也就表面化了。

玛丽·安托瓦内特不仅长得漂亮,且风度优雅,适合欧洲人的时尚和趣味,显示出无穷的魅力,比她丈夫更受人赞赏。但作为一位王后,她首要的任务是要为王国提供一个王位继承人。可是七八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仍然让宫廷大臣万分焦虑。他们认为责任是在王后。其实,只有国王自己知道,这是极大的误解。

路易十六从一开始就不准备、也不希望做一个国王。他的兴趣,甚至在即位后,也只是在狩猎、制锁、做泥瓦匠等个人爱好上,整天都表现得怠惰、昏庸。他作为一个年轻的丈夫,传记作家说,就在结婚那天,酒足饭饱之后,“除了美美地大睡一觉之外,在这个新婚之夜没发生任何事”。一种看法认为他是性无能。1772年,皇家的医生们第一次提到,说王储有所谓phymosis的生理缺陷,即包皮过紧,不能完全缩回,影响射精。也有人认为是对房事的无知造成的。总之他是不能做一个合格的丈夫的,因此感到非常自卑,胆怯而害羞,又不肯明说,在七八年里,都使玛丽独守空房。

最初的一两年,玛丽·安托瓦内特还只是一个孩子,可她很快就成长为一位少女了。活寡生活已是够痛苦的了,不明真相的贵族和民众却指责她不能为法国生下一个王位继承人。于是,作为对所受压抑的抗争,她的生活开始放松,或者说有点放纵、难以“管束”了。她挑选自己的服饰,拒绝穿规定的紧胸衣和撑条,还撇开周围的随从,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同伴外出,去驾雪橇、看赛马、听歌剧,参加生日聚会、假面舞会,甚至赌博……她爱听德国的克里斯托夫·格鲁克、意大利的朱塞佩·普契尼和安东尼奥·萨利埃利等歌剧作曲家的作品,而不喜欢法国路易·库伯兰或弗朗索瓦·库伯兰的拨弦键琴,认为他们的作品已经过时、陈腐。而“在巴黎”,正如让-雅克·卢梭所指出的,“人们对意大利音乐是怀有成见的”。本来,玛丽的此类趣味都属正常,甚至是可贵的,但却被看作异端。于是,有关她的真实的或虚假的闲话就更不计其数了。

玛丽一直不明白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对不起他们的事,才使他们对她如此的愤怒和仇恨。后来,在与她的知己、奥地利驻法国大使默西伯爵说起她为什么沉湎在这类生活享受中时,玛丽说,那是因为她没有孩子;另外,她还写道:“如果我做了母亲,我就会被看成是法国人了。”的确,要只有二十出头的玛丽忍受如此的压力,怕是任何一个女子都难以做到的,她这种生活可以说不过是一个女子的基本生活方式。实际上,只要稍稍客观一点地看,对玛丽的所谓“放纵的”生活,都完全能够理解。

1777年,经多次劝说,路易十六终于同意,做了一个小手术。第二年,王后生下第一个孩子,女儿玛丽·泰雷兹·夏洛特。她的心平静下来了,开始满足于婚姻生活,做一个忠实的妻子和母亲。当1781年她生下第一位王太子时,她开始获得公众的认可和支持,但这孩子不幸在1789年夭折。后来玛丽又生了一个女儿,但也死于婴儿期。最后在1785年又生下一位王太子。朝廷和公众等了11年,终于等到一位王位继承人,他们对玛丽不再像以前那样严厉了,但是对她的生活方式,却从来没有真正抱有宽容的态度。有几件典型的事件,最可以看出他们对她是多么误解和无根据的苛求。

据研究,玛丽·安托瓦内特在生活上一度确曾相当奢侈,但她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腐败和愚蠢。来法国后,母亲多次教导她:“一个王后,时时刻刻不能掉以轻心,让自己在奢侈中堕落下去。”“您不要学法国人的轻浮,要做一名严肃的德意志人,您应为此感到自豪。”事实上,当她比较成熟之后,她对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的确有相当的收敛和节制,服装穿得朴素些了,她还摆出姿势,与孩子一起让人画像,希望借此改变自己在民众中的形象,只是效果甚微。既然他们在思想深处就憎恨这个奥地利女人,对她的成见是那么的深,他们就看不到她的改变,顽固地坚持说她挥霍过度、举止轻浮,是“赤字夫人”。

在法国宫廷和民众中,普遍传说玛丽·安托瓦内特有一次听说农民们都在挨饿的时候,竟然不顾他们的死活,冷冷地说:“那么就让他们吃蛋糕吧。”

这话虽然流传很广,甚至已经演变成一句俗语,意思类似于中国的“富人不知穷人饥”,但缺乏证据证明它确是玛丽·安托瓦内特说的。

学者研究,是法国的让-雅克·卢梭在他的《忏悔录》中第一次写到这句话的。卢梭说,他自己从来没有光喝酒不吃东西的习惯,而总是要在用餐时留下一些面包。写到这里,这位哲学家说:“我想起了一位尊贵的公主的蠢话,有人告诉她说农民没有面包吃了,她回答说:‘那就叫他们吃蛋糕吧!’”(人民文学出版社,《忏悔录》,黎星译,1984年版)

对卢梭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卢梭生于1712年,逝于1778年。他是在接受他的出版商的建议后,于1766年初开始写他的自传,7年后,即1769年才完成这部作品,题为《忏悔录》。这段时间,玛丽·安托瓦内特只有十多岁,一直生活在奥地利,还没有嫁给法国王储,所以她不可能说这样的话。另外,研究者分析,卢梭文中的“那就叫他们吃蛋糕吧!”原文为Qu’ils mangent de la brioche!这种自负的(pompous)口气也不像是玛丽·安托瓦内特历来一贯的说法。而brioche一词,中译文虽然将它译为“蛋糕”,实际上不过是a type of egg-based bread,not quite cake。所以不是什么奢侈的食品。何况卢梭说的是“一位尊贵的公主”(d’une grande princesse),而不是“皇后”,就更没有理由把它加诸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了。

再说,据报道,近年已有学者研究,证明“那就叫他们吃brioche吧!”实际上是法国路易十四的王后玛丽·泰莱莎说的,她是比玛丽·安托瓦内特早一个多世纪的人。可见,有了成见之后,是很容易做出违反事实的认定的。

另一件发生于1785年的所谓“钻石项链事件”(L’Affair du Collier),也是属于典型的栽赃。

主角,女骗子拉·莫特伯爵夫人让娜·德·圣雷米·德·瓦洛瓦(1756—1791)为了使她和她的同谋攫取一条160万的钻石项链,声称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有此需要,利用有名望的枢机主教路易斯-勒内-爱德华·罗昂-盖芒(1734—1803),拟从巴黎珠宝商夏尔·博埃梅和保罗·巴桑热那里得到这条项链。伯爵夫人设计让罗昂主教看过她伪造的王后信件,并安排他同冒充王后的妓女奥利维埃夫人在凡尔赛宫花园匆匆会晤之后,罗昂主教终于毫不怀疑,王后真的是如骗子说的,想暗地里购下这条钻石项链。主教本就一心想获得王后的青睐,觉得这是讨好王后的好机会,就同意以自己的名义分期付款,来购置这条项链。1785年2月1日,他从珠宝商那里取得这条项链,于当天下午亲自把它交给拉·莫特夫人,让她转交给王后,并一心等待王后对他的垂青。可是第一次付款他就失约,于是珠宝商就直接诉诸王后,致使事情败露。路易十六下令逮捕罗昂主教,在巴黎高等法院对整个事件进行公开审讯。最后,罗昂主教虽被宣告无罪,但被剥夺所有职务,流放至一隐修院;伯爵夫人被判处鞭笞、打烙印和终身监禁。尽管审讯证明玛丽王后全属无辜,但一贯的偏见使公众一口认定,她是德行不慎,才会被骗子所利用。

其实,两位珠宝商先是想将这条项链卖给路易十五的最后一个情妇杜巴里伯爵夫人的,由于这位国王突然死亡,路易十六即位后,将她放逐到隐修院,因此自然无法成交。后来珠宝商又想出售给西班牙宫廷,也没有卖成。1778年,路易十六曾有意购下这条项链,送给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王后还曾戴着它在贵妇们面前展示过,但不愿意买,说:“花这么一笔大钱去买一条项链,还不如去购置一艘新的战列舰,不管它多么的美丽……”1781年王太子诞生后,两位珠宝商又再次想将这条钻石项链卖给玛丽·安托瓦内特,又遭到了拒绝,可见玛丽明显是出于对以往奢侈生活的悔恨。

还有一些无中生有的传说是说玛丽·安托瓦内特有很多风流韵事,竟然在公共场合与男性或女性情人幽会。这类谣言漫天盖地,每日都有大量的*猥的歌曲、图画甚至小册子在对她谩骂。这些libelles(诽谤性的文字)诬蔑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怀有贪婪的性欲望,要求除费尔森、又称查理X的阿托斯伯爵(Comte de Artos,CharlesX,1757—1836)等人外,有更多的情人。1779年的一本小册子《查理和托伊内特的爱情生活》的描写更是图文并茂。1780年代初甚至还出版过一本题为《玛丽·安托瓦内特传记随笔》的伪造的玛丽·安托瓦内特自传,流传很广,一再重印,声称她自己忏悔说她是“一个野蛮的王后、通奸的妻子、没有道德的女人,为犯罪和*荡所玷污,这些都是装点我的标签”。

这类谣言中最集中针对的是瑞典外交官费尔森。

汉斯·阿克塞尔·封·费尔森(1755—1810)是弗里德里克·费尔森(1719—1794)的儿子。他最初参加瑞典军队,后转入法国军队,在法国将军罗尚博伯爵麾下服务,有良好的表现,从而能出入法国宫廷。费尔森在宫廷中能受到青睐,除了因为他的1739年加入法国军队的父亲对法国有所贡献外,还因为这个“le beau”(漂亮的)年轻人风度优雅且和蔼可亲、幽默机智。

费尔森第一次见到玛丽·安托瓦内特是在1774年1月,当时,他们两人都18岁,最后他成为这位王后的知交。在1791年大革命最危急的时刻,费尔森亲自驾车帮助路易十六和玛丽·安托瓦内特出逃,但未能成功。玛丽的死,使他感到“悲痛欲绝;……每天都沉浸在深深的哀伤之中”。(茨威格)

因为两人的这种关系,有人不但怀疑费尔森是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情人,还认为玛丽生于1785年的王太子路易-查理(Louis-Charles),即后来的路易十七即是费尔森的儿子。

专家认为,费尔森无疑是玛丽最亲密的男友之一,但说是她的情人,则不能肯定,至于说路易-查理为他所生,更缺乏证据。最新的研究,不论是路易-查理的传记作者德博拉·凯德伯里2002年的《失踪的法国国王:革命、复仇和寻找路易十七》,或是哈罗德·品特第二任妻子、著名传记作家安东尼娅·弗雷泽夫人2001年的《玛丽·安托瓦内特传》,都不相信这种猜测。德博拉·凯德伯里在这部书中这样写道:

“阿克塞尔·费尔森伯爵会像有些史学家所提到的,是这个孩子的父亲吗?他仅仅是libelles中有名有姓的许多王后或许与其有过风流韵事的一个人。无疑,他们之间互相爱慕,但历史学家不同意他们有超过本质的关系。这是费尔森保持一段距离、谨慎地爱着王后的一段宫廷罗曼司?还是多次在她(凡尔赛宫)小特里亚侬(Petit Trianon)花园秘密约会中的浪漫激情?玛丽·安托瓦内特和费尔森通信中后来被费尔森家属作过的许多删节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最合适的结论似乎是,虽然他们可能有过风流韵事,但没有证据说路易十六不是路易-查理的父亲。相反,(玛丽)受孕的日期和国王进他妻子卧室的日期确实完全一致。”

黎星结婚了,李艳超没有结婚。

截止2022年12月10日,经查阅相关公开资料,黎星在四十岁的时候结婚的,截止2021年,李艳超还是单身。

李艳超,1989年出生于山西省大同市,中国内地现当代舞女演员,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

谢欣。根据查询黎星个人信息得知,在2017年,黎星与谢欣结婚,截止2023年7月6日,并没有孩子。黎星,男,1991年1月14日出生于湖南郴州,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青年舞蹈家,导演。

法国教育家卢梭(1712-1778)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社会契约论》(1762)、《爱弥儿》(1762)等。

(一)教育要顺应自然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因此,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3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说, "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3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达到他自己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卢梭还进一步分析:"在这3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决定的;事物的教育中人在有些方面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因此,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所说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和器官,也就是人的天性。因此,"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卢梭强调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剥夺儿童应有的权利,结果只会打乱自然的次序,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

卢梭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二)教育要培养 "自然人"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从小就被训练尽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没有永远求助于人的习惯,也没有向人夸耀的习惯;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从小就以自然为师获得许多经验,而不以人为师;身体和头脑同时都得到锻炼,不仅身体健壮,而且头脑聪明,富有见识。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是能够尽到社会职责的社会成员,而不是回到原始社会的没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脱离现实的野蛮人。

应该看到,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龄特性

从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出发,卢梭强调指出,教育应该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性。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1、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因为健康的体魄是智慧的基础,是儿童接受自然的教育的条件。卢梭主张应该让婴儿在乡村环境下自然地生长,注意婴儿对于食物的自然选择能力。他反对用襁褓去束缚婴儿,更反对对婴儿娇生惯养,指出要 "锻炼他们的体格,便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能够忍受饥渴和疲劳"。

2、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这一时期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展了,他们的感觉能力也发展了,但还不适宜进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识方面的教育。应该指导儿童锻炼及发展各种感觉器官,积累丰富的感觉经验,为下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感觉教育上,卢梭指出首先是发展触觉,其次是发展视觉,最后是发展听觉。卢梭提出了感觉的具体方法,并把游戏、绘画、唱歌等活动看作是感觉教育的最好途径;此外,还提出应加强儿童的体育锻炼,以促进感觉能力的发展。

由于儿童的理智还处于睡眠状态,因此,不要强迫儿童去读书。卢梭认为,在儿童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读书对他们是无用的。宁愿让儿童一个字也不识,也不便他们为了学到一些学问而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

在纪律教育方面,卢梭反对体罚,也不赞成口头说教。他提出,当儿童犯了错误和过失后,不必直接去制止或处罚他们,而让儿童在同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和过失带来的自然后果。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人自然后果法"。

3、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由于儿童已经受到良好的体育和感觉教育,因而己经具备了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

卢梭认为,智育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而在于发展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儿童不能学习一切东西,只需要学习应该学习的东西。他说: "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但是只有这样的知识才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寻求,从而也才值得一个孩子去寻求,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培养成那样的聪明人。总之,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在智育的方法上,卢梭主张让儿童通过实地观察,在大自然中获得知识;强烈反对让儿童靠死记硬背去掌握书本知识,甚至提出"以世界为惟一的书本,以事实为惟一的教材"。他还指出,成人对儿童的指导要少,不要教给儿童正确的答案,而应该让儿童自己去获得,引导儿童独立解决问题。

卢梭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也非常重视。他指出,劳动是每个自由人的社会义务,只有靠劳动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劳动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通过劳动学会适应各种工具以及相关技术,锻炼身体,发展人的心灵。卢梭最推崇手工劳动,认为它最自由,最近于自然状态,最独立,不受他人束缚。总之,卢梭希望儿童能够"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

4、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由于青年人处于激动和热情的阶段,需要用道德准绳的力量加以调节,指导他们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断和坚强的意志。卢梭指出,应该通过各种善行练习,即通过道德的实践来培养儿童坚定的意志。同时,他指出,应把道德教育放在城市中进行。

孟德斯鸠——近代法学的百科全书

简要评价:他的法的精神论连接了18世纪的理性主义和19世纪的历史主义,他的政体理论和分权理论是近代宪政的理论基石。

生平概述:18世纪上半叶法国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驱之一。1689年1月18日出生于贵族家庭,1755年2月10日卒于巴黎。曾任律师、波尔多议会议长。从1728年起到奥、匈、意、德、荷、英等国作学术旅行,实地考察其社会政治制度和其他情况。1731年回国后专门从事著述。

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很高的荣誉。曾被选为波尔多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主要著作有:《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公开承认上帝是世界的始因,认为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保养者”,但又认为世界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上帝不能改变自然规律,它的活动同样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他在自然神论外衣的掩盖下,揭露和批判了天主教会和僧侣的无耻罪行,指出了宗教世界观对人类社会的危害,猛烈抨击了宗教裁判所迫害异教徒的残暴行为,提出了各种宗教之间应该互相宽容、和睦相处、互不干扰、互相尊敬的主张。

孟德斯鸠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一个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类历史的命运归根结底要以个别政治活动家(主要是立法者)的意志为转移。他特别强调地理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土壤和居住地域的大小,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精神面貌、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他这种地理环境决定论虽然是错误的,但却具有反宗教神学的性质,它企图证明: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不是由上帝的意志决定的,而是由自然界本身的原因决定的。

孟德斯鸠站在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对封建专制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主张进行社会改革,建立以“开明君主”为首的君主制即君主立宪制,用三权分立的办法来限制君主的权力,剥夺君主及其政府干预司法事务的权力,以保障人民的政治自由和生命财产的安全。

孟德斯鸠的社会政治理论尤其是关于分权和法制的学说,对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过相当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对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霍布斯

国籍:荷兰

年代:公元1583年至1645年

派别:自然法学

著作:《论海洋自由》、《战争与和平法》

主要思想:以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为基础的国家学说;以自然法推演出国际法关系;主张主权在君。

霍布斯的自然法思想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而自然法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普遍法则,用来禁止人们毁灭自身或放弃保存生命的手段。

在主权方面,霍布斯主张主权在君,并认为主权者的权力也不受法律的限制,且不受他自己制定的法律的限制。与孟德斯鸠等人的分权主张不同,霍布斯认为构成主权的各项权力都是统一不可分的,他反对分权的主张,认为主权如果由几个机构分掌,就会使国家机能失调。他将国家分为三种政体,即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并认为君主政体最好,因为君主政体能避免内乱。霍布斯主张的是一种极端的专制主义,他将布丹的主权至高无上理论发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以至到了主权者不服从任何权威的地步。霍布斯的著作涉及最多的是刑法,他是从对罪与恶的区别与联系中得出犯罪的概念的,他把属于道德范畴的“恶”与属于法律范畴的罪加以区别。关于犯罪的原因,霍布斯认为一切罪行都是来源于无知、谬误,来源于仇恨、*欲和贪婪等激情,虚荣是导致犯罪的主要原因。关于罪行轻重的衡量,他认为应该根据犯罪的原因、犯罪的危害后果及时间、地点和人物的不同,区分各种犯罪程度的轻重,要参考犯罪的原因、后果、时间、地点和人物。他对刑罚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刑罚就是国家的统治者,根据人们对于法律的禁与令的作为与不作为,而对违犯法律的人所施加的一种痛苦,目的在于使他人知道违犯法律必受惩罚而守法。他把刑罚分为神罚和人罚二类。霍布斯是英国新兴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忠实代言人,尽管他有许多反复,但仍不愧为一位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斗士。

洛克

国籍:英国

年代:公元1632-1704

派别:自然法学

著作:《教育漫话》、:《政府论》、《人类理解论》

主要思想:国家权利的唯一合法源泉就是人民。

约翰洛克(Johe-Locke。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教育思想家,经验论哲学家、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分权论思想史上起到承上继下作用。

洛克认为,国家是人民为了保护其天赋的、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而以签订契约(实际上就是宪法)的方式成立的,其权利的唯一合法源泉就是人民,其职能是保护人民的天赋权利。任何国家的统治者,一旦破坏了和人民的“契约”,损害了人民的天赋权利,人民就享有革命的权利--推翻现有的国家统治者,订立新的契约,另立新的统治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5531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6
下一篇2023-10-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