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麦市街是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的一条著名街道,以美食闻名。这里有许多传统美食和地方特色小吃,是漳浦县居民和游客的美食天堂。
以下是一些漳浦麦市街的著名美食:
1漳浦肉圆:漳浦肉圆是漳浦县的传统美食之一,以猪肉为主要原料,配以糯米粉、葱、姜、鸡蛋等调料,制成圆形状,口感鲜美,外皮酥脆,内馅嫩滑。
2漳浦碱粽:漳浦碱粽是漳浦县的传统美食之一,是一种以糯米、碱、猪肉、咸蛋黄、虾米等为主要原料的粽子。漳浦碱粽口感鲜美,香气扑鼻,是漳浦县居民和游客喜爱的美食之一。
3漳浦海蛎煎:漳浦海蛎煎是漳浦县的地方特色小吃之一,以新鲜海蛎为主要原料,配以鸡蛋、地瓜粉、葱、姜、盐等调料,制成煎饼状,口感鲜美,外皮酥脆。
4漳浦沙茶面:漳浦沙茶面是漳浦县的地方特色小吃之一,是一种以面条、肉片、虾仁、青菜、沙茶酱等为主要原料的面食。漳浦沙茶面口感鲜美,香气扑鼻,是漳浦县居民和游客喜爱的美食之一。
总结起来,漳浦麦市街有许多美食,包括漳浦肉圆、漳浦碱粽、漳浦海蛎煎、漳浦沙茶面等,是漳浦县居民和游客的美食天堂。
胶东喜饼
早上,儿子起床,我问他想吃些什么,他答:“吃喜饼吧。”这喜饼,是胶东地区一种传统食品。它在我们家,可是源远流长的。
我姥姥、姥爷都是正宗的胶东人。在我小时候,逢年过节时姥姥就会自己做喜饼给我们吃。那时,她还有一套花模子,我想多半是她老辈留下来的。用桃木刻成,有各种形状,象是小动物、小花,做出来的饼就是这些形状的,又好玩又好吃。所以,姥姥管这种喜饼叫“巧花”。我时常央求姥姥给我做“巧花”吃。可惜,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这套花模子流落到哪里去了。
这些年来,姥姥年纪大了,不再自己动手做喜饼了。我们想吃时,只好在外面买。买喜饼也是有讲究的。只有那种看起来很利索、听口音是胶东人的,卖的喜饼才会好吃。
去年,我跟单位一位同事,她妈妈老家也是胶东的,学会了做自宗的胶东喜饼。这下,终于又吃到了口味地道的胶东喜饼。做这胶东喜饼,关键一点是和面不能用水,而是全用鸡蛋。这样做出来的饼才酥软可口,放置很长时间都不坏。制作的步骤是这样的:
1、鸡蛋、白糖、花生油搅拌均匀。(我一般用四个鸡蛋,放四勺糖、四勺花生油。也可以放蜂蜜。)放入微波炉里加热到30度左右。
2、将上述东西倒入加了发酵粉的面粉里,用筷子搅拌均匀。(我用的是自发粉,所以不再加酵母。)
3、揉成光滑的面团放到温暖的地方饧发。(冬天要半天时间,夏天两个小时差不多。)
4、面团发至两倍大时,就取出反复揉搓。
5、切成小面团,用手按成大约一厘米厚、直径六厘米的薄饼继续饧发。
6、放到电饼铛里烙到两面金黄即可。
关于这喜饼的来历,我只知道是胶东地区在结婚、生子等喜事时做了送给亲朋好友的。原来还有很多讲究呢。
和很多民族、很多地域的民俗一样,胶东民俗最隆重的莫过于结婚了,承载民俗理念最多的也就莫过于结婚用的食物了。而结婚食物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带着喜气,方便大家分享,还能略显新娘的精巧手艺。说“媳妇饼和抓格豆”,外地人听来一定是很陌生的,如果说起市面上有售的“胶东喜饼”,很多人一定略之一二,但是名称和实质都已经商品化了,只截取了胶东民俗的一点概念“喜”。
媳妇饼和抓格豆是胶东家庭闺女出嫁时必备的东西,但是不一定是待嫁的女儿亲自动手做的。一般由母亲、婶子、姑姑、姨妈、姐姐等近亲女眷,聚在一起乐乐呵呵地干起来,当然,期待成为新娘的闺女也会满含羞涩与幸福地参与进来。我妈妈因为面艺比较好,经常会被邀请帮忙,所以童年的我经常有机会感受制作媳妇饼和抓格豆的过程和场面,熟悉它的制作工艺流程。
首先要视新娘新郎两家亲戚的多少和人缘的疏密来定量,就像城市里计划散发多少喜糖喜烟。因为乡村习俗人情醇厚,往往要在全村散发,所以制作量一般是很多的。首先备好一个甚至几个大盆,选用上好的白面,关键的东西是质量可靠的老面引子,讲究的人家会提前用新娘和新郎两家的老面引子和起来,制作出新的老面引子,专门用来作媳妇饼和抓格豆。这样含有美好祝愿因素的老面引子,会把面发的特别好。千万不能忽略的是,面里还要加进大量的醇香花生油和新鲜的鸡蛋,再加进适量的清水,然后把和好的面放到炕头上暖和着,待面“开”好了就可以动手制作了。
在我的家乡,媳妇饼还叫“茶饼”,其实跟茶毫无关系,而是与茶杯关系紧密。把发好的面团放在面板上反复揉搓,直到面团变得十分柔软均匀,切成适当大小的块,用擀面杖擀成大约半公分厚的大饼,然后找一个大小适中的陶瓷茶杯,在大饼上使劲一摁,就可以得到一个圆圆的小饼,如此这般,一个个大小厚薄相同的“茶饼”就制作成了,放在一边“醒”着,等待下锅。烙饼也是一个技术活,火要文火,饼一下锅就要勤翻勤挪,烙糊了或者欠火候都会让新娘脸上无光哦。
制作抓格豆的前期工作与媳妇饼是一样的,只是成饼那一道不同。用菜刀把擀好的面饼先切成约半公分宽的长条,再把长条顺刀切成大小匀称的菱形小面块,看起来有花生米那么大,切好后均匀地摊开“醒”着。醒好后下锅“炒”,像炒花生米一样,不过要做到不粘不连还挺难的,也要求个技术,有的人家干脆用油炸。说一个题外话,胶东还有一种食品叫“大抓格”,制作过程与“抓格斗”一样,只是把菱形块切的大一些,像烙饼一样烙成。“大抓格”一般是专给外出参加考试的人当干粮,寓意容易被“抓”上去,以期金榜题名。
媳妇饼和抓格豆的用处到底在哪里呢?当然是用在关键的时候。胶东习俗,结婚当天上午新郎携车前往新娘家迎娶,宴罢携新娘回自己家。新娘家的门可不是容易走出去的,全村的人会自发地围聚在新娘家门口,新郎必须频频地散发香烟才能开道。同样,新郎的家门也不是那么容易进的,新郎全村的人都在等着看新娘,这时就必须新娘来露一手了。娘家准备的媳妇饼和抓格豆就派上了用场,新郎的家人帮着新娘向看热闹的人散发媳妇饼和抓格豆,人们会根据媳妇饼和抓格豆的口味和外形,品评着新娘是否贤慧灵巧。
新媳妇娶进了门,新郎家为了昭示村人和感谢友邻照应,还有显摆新媳妇娘家的手艺,用新媳妇的红包袱包上搭配有媳妇饼和抓格豆、可能还会配上一些花色饽饽,派几个小孩子挨家挨户地送上门。
人们平常跟一些待字闺中的大姑娘打趣,也会说“什么时候吃你的媳妇饼和抓格豆啊?”所以,在胶东媳妇饼和抓格豆就是出嫁结婚的代名词,具有十足的“喜”味。不过如今,随着各种结婚新时尚的流行,这种意味似乎淡了,即使还很在意这种传统形式的人家,也已经有了省事的方法,一些商家看中了其中的商机,很多点心作坊都可以来料加工媳妇饼和抓格豆,有烤的有炸的,市场上甚至还出现了像包装好的喜糖一样的袋装媳妇饼和抓格豆,方便办喜事的人家选用。外形变了,口味变了,却保留了原有的概念。古老习俗没有消失,总还值得庆幸。
在广西钦州市钦南区黄屋屯镇关塘村李屋也有这种风俗习惯啊,临近接新娘的前一天才和礼金一起挑去女方家的,但要看女方那边有多少长辈及小孩要“等手”的,如果长辈及小孩多的话就会送去多一点,女方那边人少的话就送少一点,要是只有十户长辈需要送的而已,每人送十个或者八个大饼就行了,总共大概送180个在饼中间染红的大圆饼。关塘村那边的风俗买两百个饼干送大概180个饼干给女方而已,留两袋出来男方家自己人吃的,风俗习惯买什么东西都要留一点点出来给男方家,不能全部都给女方家的。有些穷人给身价钱(彩礼金)女方也是,事先说好一次性给2万整的,最后给女方家的结果是分两次给完,结果两次加起来总共给19998元而已。广西钦州市黄屋屯镇的结婚礼饼一般都是中等大小一个的,饼表面微**,口感软脆,形状扁圆扁圆的,很薄,在饼的表面中间点一点红,以示喜庆。拿在手上很轻的,估计一个饼大概半两或一两重这样。男方家(准新郎家)订婚时挑一次过来,订婚的时候也可以不用这种饼,可以买一些散装的饼干,结婚之前也跳一次过来,结婚一般挑过来的都选大一点的饼干。每次都是差不多一个箩筐的礼饼(十个装一袋,一百个以上,但男方家拿两个出来了。),还有一个箩筐的“圆蹄”(切成四斤左右的一块正方形新鲜生猪肉,女方家有多少个长辈男方就拿几个“圆蹄”送过来),结婚的前一天要送女方十份左右“圆蹄”和两个连着30斤左右的重大猪脚肉挑过来。
麻薯饼(白薯籺/白糍粑)也可以作为订婚、结婚聘饼的。曾经见我堂妹订婚的时候,准妹夫和准亲家公从钦州市浦北县挑来一大箩筐的白色糍粑(白色麻薯饼)作为订婚礼饼给我堂妹。下图是我堂姐在结婚的前一天,男家担郎挑来的礼饼及圆蹄(猪肉),是拿来发给家族里面的长辈老人的,一户老人发十个大饼、一块36至6斤重的猪肉、两瓶白酒,如果之前举办订婚宴(谈婚落定酒席)的话,订婚的时候也要发一次的。
漳浦比较好吃餐厅推荐:
漳浦县位于福建南部,既有大海又有山水,孕育了独特的风味美食。下面为大家介绍几家比较好吃的餐厅。
第一家是招牌满江红烧肉,可以说是漳浦最具特色的美食之一。这家餐厅的烧肉质地鲜嫩,入口即化,口感绝佳。烧肉不仅有肥瘦相间的层次感,还带有香辣浓郁的味道,让人吃过之后回味无穷。
第二家是位于漳浦火车站附近的凤凰油饼,店铺不大,但生意却很红火。这里的油饼非常地道,清香酥脆,口感十分顺滑,外脆内嫩,令人垂涎三尺。油饼里面可以自选加凉菜、小黄鱼、肉丝等多种口味,品尝起来非常美味。
第三家是漳墟黄姜饭,不仅味道好,而且价格相对便宜。这家店的黄姜饭选用新鲜的黄姜和当地特产米一起煮,再加上炒熟的肉丝、腊肠等可口配料,让人香气四溢,口感丰富。
总之,漳浦的美食琳琅满目,以上三家餐厅是当地的特色美食。无论你是当地居民还是过客,来漳浦一定要到这些餐厅一尝,品尝之后相信你会为此而感到满意。
漳浦县结婚习俗在迎亲前一天,男方须选派一名机警善变青年,率“客仔”前往女家送礼。女家则选几名巧言善辩姑娘与对方进行“舌战”。如男方败阵,女方则群起作哄,甚至燃炮驱逐。第二天迎亲时,又要百般刁难。迎亲日,由媒人引花轿至女家迎娶。新郎头戴红顶瓜帽,身穿长衫马褂,新娘身着红裙红袄,头戴凤冠霞帔,俨然如朝廷命官命妇。
新娘至,由新郎的小弟或侄辈揖请新娘出轿,并由人扶出步红毯,头罩八卦米筛,跨“烘炉火”入门。良时一到,便举行婚礼,一对新人先拜天地神明,后拜父母,再夫妻对拜。一条红缎新郎牵引新娘,同携一篮大米进入洞房。夫妻吃四果汤和合婚汤圆。厅堂正中悬挂母舅缎联,宴请宾客,母舅坐首席。洞房中大红花烛通宵达旦,洋溢着喜气。
翌晨,新婚夫妇鸡鸣则起,准备四果汤,先拜祖宗,再敬父母和直属长辈,称为新娘“拜茶”。新婚第三日,新郎陪新娘回娘家省亲,称“归宁”,俗称“做客”。礼物之外,还携带两株有尾的甘蔗,意取夫妻感情从头到尾如蔗甜蜜。岳父母宴请,新女婿坐首席,享受殊荣。席间有许多礼节,女婿常闹出笑话。省亲后,娘家回赠一对小鸡或小猪,称作“带路鸡”“带路猪”,祝愿男家六畜兴旺。至此,婚礼才算结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