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婚礼敬茶的习俗
古代婚礼,行聘多用茶,谓之茶礼,亦名“受茶”。
为什么要用茶?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十四“种茶”有解:“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 其实,茶用种籽、扦插或压条皆可繁殖,古人此说应是当时茶树栽培的情况。
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九载,淮南一带人家,男方下给女方的聘礼,“珍币之下,必衬以茶,更以瓶茶分赠亲友。”至迟宋代已有这种婚俗。
其他地方也有这种风俗。并延续到近现代。
清人福格《听雨丛谈》卷八载有:“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满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可见这是很普遍而且很严肃的。
也有一些人娶妻入门,有时不用茶,但定亲的聘礼却要叫做“下茶”,表示定亲以后不可移易。 今天甘肃东乡族,订婚前男家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应允后,男方送给女方一件衣料、几包细茶,即算订了亲,故称“订茶”。
的“吃喜茶”也叫“下定茶”。青海循化地区女方允婚后,由媒人三人于吉日将茯茶、衣服、化妆品以及绿头绳、红头绳送至女家,表示已经订婚。
云南 订婚当天,男女双方均须备些糖、茶、果品、米糕等招待各自的内亲。甘肃临夏 则维持“定茶”的称谓,即说亲时男家给女家送茶砖或茶叶,若女方接受即为允婚。
浙江西部地区汉族把说媒叫“走媒”。媒人说媒,倘女方应允,则泡茶、煮蛋招待,俗称“食茶”。
嘉兴一带,由媒人将男方的礼品如茶枣、糕点、首饰、衣料、礼金等送往女方,女方受礼称“受茶”,就不可再另许他人。同时托媒人将答礼带回男家,并请至亲好友吃酒,以示公布婚约,也叫吃“安心酒”。
更有趣的是,湖北黄坡、孝感一带的“行茶”。当男家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时,在备办的各种礼品中,除果品外,必须有茶和盐。
因茶产于山,盐出于海,故名之曰“山茗海沙”,谐方言中“山盟海誓”之音。亦有用糖霜代盐的。
甘肃积石山的保安族,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礼品,一般以茶叶为主,所以叫“拿茶”。总之,不管汉族、少数民族,凡是女方接受了男方茶礼之后,一般婚姻就不能更移了。
但是,过去在贵州天柱、剑河、三穗一带却流行过一种“退茶”的婚俗。姑娘婚事由父母包办,如果姑娘实在不愿意,就用“退茶”的方式退婚。
即姑娘用纸包一包干茶叶,送到男家去,对男方父母表示:“自己没有福来伏侍老人家,请另找一位好媳妇。”说完即把茶叶放在堂屋的桌子上,转身就走。
如不被未婚夫或他房族的人抓住,婚就退成;若被抓住,可以马上杀猪成婚。因此,要事先探清男家的环境,进出路线,并要趁父母在家,又不会碰上别人。
若要退成功,既要有胆量,又要有计谋。成功者,会受到妇女们的称赞和崇敬。
虽然父母会对女儿骂或打,但还得办退婚手续。下次订婚,不得不多少尊重女儿的意见。
不单是订婚退婚离不开茶,在有些地方,有些民族中,茶贯串婚礼的始终。 司马迁的故乡韩城,把男女青年初次见面谈恋爱叫“谈话”。
谈成了女方就向男方父母倒茶相认,南方也倒茶回敬,订亲之日,女到男家,早饭与午饭的空闲时间,女方先向男方父母亲戚一一倒茶,先叫后双手捧杯敬茶。南方也像女方来宾一一敬茶,明确称谓。
新婚之夜,新媳妇由姑嫂相陪,向全家老少一一敬茶。又向同姓族内人倒茶相认。
耍房前,邻居争喝新娘子的一口香茶,都说:“喝了新媳妇的茶牙不疼”。名为喝茶,实则观看新媳妇容貌,鉴赏其举止是否文雅,叫人盯的羞涩腼腆之情态。
耍房时,夫妻要喝交臂茶。耍房人若出难题,是新婚夫妇尴尬为难,聪明的姑娘便叫新娘倒茶解围。
耍房末了,新媳妇倒茶送客。 在湖南等地的汉族中,有“三茶”之说,它是提亲、相亲和洞房前所沏茶水的合称。
媒人上门提亲,女家以糖茶甜口,含美言之意;男子上门相亲,双方目成,女子递茶一杯,男方喝茶后,置钱钞或其他贵重物于茶杯中送还女方,女方收受,是为心许;洞房前,以红枣、花生、桂子、龙眼泡入茶中并拌以冰糖招待客人,取早生贵子跳龙门之意。这三次喝茶,统称“三茶”。
青海、甘肃等地区的撒拉族,婚日,迎娶新娘途经各个村庄时,这些村庄中曾与新娘同村而已出嫁的妇女们,端出熬好的茯茶,盛情招待新娘及送亲者,表示对新娘的热情迎送,称“敬新茶”,行至靠近男家的最后一个村庄时,该村的女乡亲除了敬新茶外,还要把男家迎亲的一些情况透漏给新娘一行,使其有所准备。据说此俗由来已久,是撒拉族先民初到循化时与藏族联姻时产生的。
浙南一带的畲族,娶亲日,新娘到了男家,鸣放鞭炮,并派“接姑”二人将新娘接入中堂。这是婆家挑选一位父母健在的姑娘,端上一碗甜蛋茶(鸡鸭蛋均可,无茶叶)递给新娘吃,叫“吃蛋茶”。
按习俗,新娘只能低头饮茶,不能吃蛋。若吃蛋,则被认为不稳重,会受到丈夫和他人的歧视。
到其他客人(指陪送新娘来婆家的人)吃掉蛋茶后,新娘将一事先备好的红包放到盘上,曰“蛋茶包”,对端茶人表示谢意。
2如何泡茶
首先要讲究泡茶用水。古人对泡茶用水的选择,一是甘而洁,二是活而鲜,三是贮水得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出了科学的水质标准,卫生饮用水的水质标准规定了感官、化学、毒理学和细菌等四方面的内容。
其次是泡茶器皿。古代茶之器皿很多,陆羽《茶经》里列举了煮茶和饮茶的29种器皿,如今的茶具已无取水用具、煮水用具等,通常是指茶壶、茶杯、茶碗、茶盘、茶盅、茶托等饮茶用具。东北、华北一带,大多数人喜喝花茶,一般常用较大的瓷壶泡茶,然后斟入瓷杯饮用。江南一带,普遍爱好喝绿茶,多用有盖瓷壶泡茶。福建、广东、台湾以及东南亚一带,特别喜爱乌龙茶,宜用紫砂器具。四川、安徽地区流行喝盖碗茶,盖碗由碗盖、茶碗和茶托三部分组成。
三是要注意泡茶用量。茶叶用量为泡茶三要素(用量、水温、冲泡时间和次数)之首。茶叶种类繁多,泡茶时茶叶用量各异,还要考虑泡茶用具大小和饮茶者的习惯。冲泡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或1:60,即每杯放3克左右茶叶,加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乌龙茶,每杯放茶量5—10克,如用茶壶冲泡,则按茶壶容量大小适当掌握比例,投入量为茶壶容积的一半,或更多。
四是注意泡茶水温。泡茶水温的因茶而定。高级绿茶,特别是芽叶细嫩的名绿茶,一般用80度左右的沸水冲泡。水温太高容易破坏茶中维生素C,咖啡碱容易析出,致使茶汤变黄,滋味较苦。饮泡各种花茶、红茶、中低档绿茶,则要用90—100度的沸水冲泡,如水温低,茶叶中有效成份析出少,茶叶味淡。冲泡乌龙茶、普洱茶和沱茶,因每次用茶量较多而且茶叶粗老,必须用100度的沸滚开水冲泡。少数民族饮用的紧压茶,则要求水温更高,将砖茶敲碎熬煮。
五是注意冲泡时间。冲泡茶叶的时间和次数相关。茶叶冲泡时间与茶叶种类、用茶量、水温和饮茶习惯都有关系。冲泡时间以茶汤浓度适合饮用者的口味为标准,一般讲,用茶量多,水温高。细嫩红绿碎茶,冲泡时间宜短,3—5分钟即可。冲泡次数1—3次为宜,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冲泡时间应适当延长。冲泡时最好先倒少量开水,浸没茶叶,再加满至七八成,便可趁热饮用,当喝至杯中剩1/3左右茶汤时再加开水二次冲泡,继续喝至1/3茶汤时,再冲泡第三次,这样可使前后茶汤浓度比较均匀。冲泡乌龙茶的次数可达5—7次,又由于其多用小型紫砂壶,冲泡时间较短,一般约2分钟左右,第一泡1分钟就要倒出来,从第二泡开始渐渐增加15—30秒的冲泡时间,这样前后茶汤浓度才比较均匀。
3茶叶应该怎么泡
好一杯茶或一壶茶,首先要掌据茶叶用量。
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没有统一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 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
如冲泡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60,即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
如用茶壶,则按容量大小适当掌握。用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每次投入量几乎为茶壶容积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多。
一般来说,茶、水的比例随茶叶的种类及嗜茶者情况等有所不同。嫩茶、高档茶用量可少一点,粗茶应多放一点,乌龙茶、普洱茶等的用量也应多一点。
对嗜茶者,一般红、绿茶的茶、水比例为1:50至1:80,即茶叶若放3克,沸水应冲150至240毫升;对于一般饮茶的人,茶与水的比例可为1:80至1:100。喝乌龙茶者,茶叶用量应增加,茶与水的比例以1:30为宜。
家庭中常用的白瓷杯,每杯可投茶叶3克冲开水250毫升;一般的玻璃杯,每杯可投放茶2克,冲开水150毫升。 用茶量多少与消费者的饮用习惯也有密切关系。
在 、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以肉食为主,当地又缺少蔬菜,因此茶叶成为生理上的必需品。他们普遍喜饮浓茶,并在茶中加糖、加乳或加盐,故每次茶叶用量较多。
华北和东北广大地区人民喜饮花茶,通常用较大的茶壶泡茶,茶叶用量较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消费者主要饮用绿茶或龙井、毛峰等名优茶,一般用较小的瓷杯或玻璃杯,每次用量也不多。
福建、广东、台湾等省,人们喜饮工夫茶。茶具虽小,但用茶量较多。
茶叶用量还同消费者的年龄结构与饮茶历史有关。中、老年人往往饮茶年限长,喜喝较浓的茶,故用量较多;年轻人初学饮茶的多,普遍喜爱较淡的茶,故用量宜少。
总之,泡茶用量的多少,关键是掌握茶与水的比例,茶多水少,则味浓;茶少水多,则味淡。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取四只茶杯,各等量放入3克相同的茶叶,再分别倒入沸水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和200毫升。
5分钟后审评茶汤滋味,结果是,加水50毫升的滋味极浓,加水100毫升的滋味太浓,加水150毫升的滋味正常,加水200毫升的滋味较淡。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
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说:“候汤(即指烧开水煮茶——作者注)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得更为具体:“水一入铫,便需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
以上说明,泡茶烧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这样的水泡茶,茶汤香味皆佳。
如水沸腾过久,即古人所称的“水老”。此时,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挥发殆尽,泡茶鲜爽味便大为逊色。
培养沸滚的水,古人称为“水嫩”,也不适宜泡茶,因水温低,茶中有效成份不易泡出,使香味低淡,而且茶浮水面,饮用不便。 泡茶水温的掌握,主要看泡饮什么茶而定。
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茶(绿茶类名茶),不能用100℃的沸水冲泡,一般以80℃左右为宜。茶叶愈嫩、愈绿,冲泡水温要低,这样泡出的茶汤一定嫩绿明亮,滋味鲜爽,茶叶维生素c也较少破坏。
而在高温下,茶汤容易变黄,滋味较苦(茶中咖啡碱容易浸出),维生素c大量破坏。正如平时说的,水温高,把茶叶“烫熟”了。
泡饮各种花茶、红茶和中、低档绿茶,则要用100℃的沸水冲泡。如水温低,则渗透性差,茶中有效成份浸出较少,茶味淡薄。
泡饮乌龙茶、普洱茶和花茶,每次用茶量较多,而且茶叶较极老,必须用100℃的沸滚开水冲泡。有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还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在壶外淋开水。
少数民族饮用砖茶,则要求水温更高,将砖茶敲碎,放在锅中熬煮。 一般说来,泡茶水温与茶叶中有效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呈正相关,水温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汤就愈浓;反之,水温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汤就愈淡,一般60℃温水的浸出量只相当于100℃沸水浸出量的45—65%。
这里必须说明一点,上面谈到,高级绿茶适宜用80℃的水冲泡,这通常是指将水烧开之后(水温达100℃),再冷却至所要求的温度;如果是无茵生水,则只要烧到所需的温度即可。 茶叶冲泡的时间和次数,差异很大,与茶叶种类、泡茶水温、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都有关系,不可一概而论。
如用茶杯泡饮一般红绿茶,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用沸水约200毫升冲泡,加盖4—5分钟后,便可饮用。这种泡法的缺点是:如水温过高,容易烫熟茶叶(主要指绿茶);水温较低,则难以泡出茶味;而且因水量多,往往一时喝不完,浸泡过久,茶汤变冷,色、香、味均受影响。
改良冲泡法是:将茶叶放入杯中后,先例入少量开水,以浸没茶叶为度,加盖3分钟左右,再加开水到七八成满,便可趁热饮用。当喝到杯中尚余三分之一左右茶汤时,再加开水,这样可使前后茶汤浓度比较均匀。
据测定,一般茶叶泡第一次时,其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55%;泡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泡第三次,能浸出。
4自己泡茶要怎么泡才好喝
怎样泡茶最好喝?茶的用量 泡好一杯茶或一壶茶,首先要掌据茶叶用量。
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没有统一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 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
如冲泡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60,即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
如用茶壶,则按容量大小适当掌握。用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每次投入量几乎为茶壶容积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多。
用茶量多少与消费者的饮用习惯也有密切关系。在 、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以肉食为主,当地又缺少蔬菜,因此茶叶成为生理上的必需品。
他们普遍喜饮浓茶,并在茶中加糖、加乳或加盐,故每次茶叶用量较多。华北和东北广大地区人民喜饮花茶,通常用较大的茶壶泡茶,茶叶用量较少。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消费者主要饮用绿茶或龙井、毛峰等名优茶,一般用较小的瓷杯或玻璃杯,每次用量也不多。福建、广东、台湾等省,人们喜饮工夫茶。
茶具虽小,但用茶量较多。 茶叶用量还同消费者的年龄结构与饮茶历史有关。
中、老年人往往饮茶年限长,喜喝较浓的茶,故用量较多;年轻人初学饮茶的多,普遍喜爱较淡的茶,故用量宜少。总之,泡茶用量的多少,关键是掌握茶与水的比例,茶多水少,则味浓;茶少水多,则味淡。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取四只茶杯,各等量放入3克相同的茶叶,再分别倒入沸水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和200毫升。5分钟后审评茶汤滋味,结果是,加水50毫升的滋味极浓,加水100毫升的滋味太浓,加水150毫升的滋味正常,加水200毫升的滋味较淡。
泡茶水温 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说:“候汤(即指烧开水煮茶——作者注)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
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得更为具体:“水一入铫,便需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
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以上说明,泡茶烧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
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这样的水泡茶,茶汤香味皆佳。如水沸腾过久,即古人所称的“水老”。
此时,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挥发殆尽,泡茶鲜爽味便大为逊色。培养沸滚的水,古人称为“水嫩”,也不适宜泡茶,因水温低,茶中有效成份不易泡出,使香味低淡,而且茶浮水面,饮用不便。
泡茶水温的掌握,主要看泡饮什么茶而定。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茶(绿茶类名茶),不能用100℃的沸水冲泡,一般以80℃左右为宜。
茶叶愈嫩、愈绿,冲泡水温要低,这样泡出的茶汤一定嫩绿明亮,滋味鲜爽,茶叶维生素c也较少破坏。而在高温下,茶汤容易变黄,滋味较苦(茶中咖啡碱容易浸出),维生素c大量破坏。
正如平时说的,水温高,把茶叶“烫熟”了。泡饮各种花茶、红茶和中、低档绿茶,则要用100℃的沸水冲泡。
如水温低,则渗透性差,茶中有效成份浸出较少,茶味淡薄。泡饮乌龙茶、普洱茶和花茶,每次用茶量较多,而且茶叶较极老,必须用100℃的沸滚开水冲泡。
有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还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在壶外淋开水。少数民族饮用砖茶,则要求水温更高,将砖茶敲碎,放在锅中熬煮。
一般说来,泡茶水温与茶叶中有效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呈正相关,水温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汤就愈浓;反之,水温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汤就愈淡,一般60℃温水的浸出量只相当于100℃沸水浸出量的45—65%。 这里必须说明一点,上面谈到,高级绿茶适宜用80℃的水冲泡,这通常是指将水烧开之后(水温达100℃),再冷却至所要求的温度;如果是无茵生水,则只要烧到所需的温度即可。
冲泡的时间和次数 茶叶冲泡的时间和次数,差异很大,与茶叶种类、泡茶水温、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都有关系,不可一概而论。 如用茶杯泡饮一般红绿茶,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用沸水约200毫升冲泡,加盖4—5分钟后,便可饮用。
这种泡法的缺点是:如水温过高,容易烫熟茶叶(主要指绿茶);水温较低,则难以泡出茶味;而且因水量多,往往一时喝不完,浸泡过久,茶汤变冷,色、香、味均受影响。改良冲泡法是:将茶叶放入杯中后,先例入少量开水,以浸没茶叶为度,加盖3分钟左右,再加开水到七八成满,便可趁热饮用。
当喝到杯中尚余三分之一左右茶汤时,再加开水,这样可使前后茶汤浓度比较均匀。据测定,一般茶叶泡第一次时,其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55%;泡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泡第三次,能浸出10%左右,泡第四次,则所剩无几了。
所以,通常以冲泡三次为宜。 如饮用颗粒细小、揉捻充分的红碎茶与绿碎茶,有沸水冲泡3—5分钟后,其有效成份大部分浸出,便可一次快速饮用。
饮用速溶茶,也是采用一次冲泡法。 品饮乌龙茶多用小型紫砂壶。
在用茶量较多(约半壶)的情况下,第一泡1分钟就要例出来,第二泡1分15秒(比第一泡增加15秒),第三泡1分40秒,第四泡2分15秒。也就是从第二泡开始要逐。
5谁能跟我说说泡茶的步骤
泡茶首先必须烫杯,烫杯之后,先将合适温度的水冲入杯中,然后取茶投入,不加盖。
此时茶叶徐徐下沉,干茶吸收水分,叶片展开,现出芽叶的生叶本色,芽似枪叶如旗;汤面水汽夹着茶香缕缕上升,如云蒸霞蔚。如碧螺春,此时 则似雪花飞舞,叶底成朵,鲜嫩如生。
叶落之美,有“春染海底”之誉。 一段时间之后,茶汤凉至适口,即可品茶。
此乃一泡。 茶叶评审中,以5分钟为标准,茶汤饮用和闻香的温度均为45-55C。
若高 于60C,则烫嘴也烫鼻;低于40C,香气较低沉,味较涩。 这个时间不易控制。
如用玻璃杯,我一般用手握杯子,感觉温度合适即饮; 如用盖碗,则稍稍倒出一点茶汤至手背以查其温度。 完全依靠经验,所以 实践是最重要的。
至于你想买好茶,这次算你运气好,你算是问对人了,我喝茶也有十年了,我都是在一个地方买,雅韵阁铁观音网店,别小看这个网店,信誉好,货真价实,处处为顾客着想,货到付款,绝对诚信。所以我推荐您去这个地方买,根本没有那么多后顾之忧!!! 。
在我们国家对于喝茶是非常有讲究的,包括连新人们在结婚的时候也是需要敬茶的,向父母等长辈敬茶并改口,这个就叫做改口茶。敬改口茶之后也就代表正式成为一家人了,那这其中有什么讲究呢?结婚喝茶有什么地方需要注意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喝茶有什么讲究
1在我们国家一直流传的这样一句话“酒满敬客,茶满欺客”倒茶时是不能太满的,七分为宜,为什么七分呢?因为茶是烫的,不好拿,而酒的话是凉的,所以必须要倒满。
2喝茶时,放置茶壶是非常有讲究的,茶嘴不能正对他人。茶嘴对着某人,就表示这个人是不受欢迎的人,有赶人离开的意思。
3第一次斟茶时,需要按照“先老后小”“先尊后卑”的顺序来倒茶,到第二遍的时候,则可以不按此顺序了。
4当在喝茶时,中途有新的朋友加入,那么就要重新泡茶,新泡好的茶要先请新来的朋友品尝。
5朋友客人喝茶时,要注意茶杯中的情况。如果茶已喝去半杯时,应立刻添上。
结婚喝茶的讲究
结婚也是需要敬茶的,那么其中有什么讲究呢?
1新人在倒茶的时候一定不能太慢,也不能不小心让自己的手浸入到茶水中,这些都会被认为是对长辈的不尊重。
2结婚新人在敬茶的时候,一定要用双手而不是单手,单手是对长辈的不尊敬,此外,敬茶也是有先后顺序的,首先要敬的一定是父母,之后再按照年龄的顺序就可以了。
3结婚敬茶时新人动作不能太急,切忌因为太急将茶水打翻,而且一定要等到长辈饮完茶,将茶杯双手接回之后才算是结束。
4结婚敬茶时茶具的选择一定要是盖碗杯,最好以素雅大方的花鸟、囍字等为主,或者选用喜庆的单色。
5结婚敬茶茶叶选用铁观音、普洱最为稳妥。部分地区还会再加上好意头必备材料比如莲子和红枣,份量则为双,并且莲子红枣必须要完好,寓意着好事成双。
6新人在敬茶前需要双膝跪地,新郎在左新娘在右。而父亲坐在新郎前,母亲坐在新娘前。
个别地方习俗可能是要求站立敬茶,向父母敬茶的话需要上半身鞠躬,注意要达到90度以表诚意~双手向前将茶送至父母胸前40公分的距离,以便父母不移动身体即可双手接到茶杯。
7部分地区敬茶时还需要准备跪垫,跪垫款式的选择要以红色喜庆为主,有“喜”“百年好合”“喜结良缘”等词更好!
可以用高档铁观音,很适合大家口味。如果太讲究的人,结婚就用红茶,意味红红火火。
其他婚礼用茶的资料可以参考下面的:
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缔婚中应用、吸收茶叶或茶叶文化作为礼仪的一部分。其实,茶叶文化的浸渗或吸收到婚礼之中,是与我国饮茶的约定成俗和以茶待客的礼仪相联系的。
男娶女嫁时,男方要用一定的彩礼把女子交换或买过来。
由于婚姻事关男女的一生幸福,所以,以大多数男女的父母来说,彩礼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更重视和更多的还是那些消灾佑福的吉祥之物。茶在我国各族的彩礼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点,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有这样一段说明:“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
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从字面上看,好似只讲茶在婚礼中的意义,与茶叶的列入缔婚彩礼无关。其实,只要稍加分析,还是能够理出茶在婚姻礼仪中的一个发展过程的。
《七修类稿》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的一部作品,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彩礼中的茶叶,已非像米、酒一样,只是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列选,而是赋予了封建婚姻中的“从一”意义,从而作为整个婚礼或彩礼的象征而存在了。这就是说,茶在我国古代的婚礼中,经历过日常生活的“一般礼品”和代表整个婚礼、彩礼的“重要礼品”这样两个阶段。作为生活用品的列选,如《封氏闻见记》所载:古人亦饮茶,“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大致最迟不会迟于这本书成书的唐代中期。至于作为首要的彩礼,俗称“女子受聘”,谓之“吃茶”,这极有可能是宋以后的事情。因为,据查考,在唐代以前的婚礼物品中,有反映男尊女卑的东西,但没有要求妇女“从一而终”的礼品。
宋期是我国理学或道学最兴盛的时期。元朝统治者也推崇理学为“国是”,鼓吹“存天理,灭人欲”,所以,要求妇女嫁夫、“从一而终”的道德观,不会是宋朝以前,很可能是南宋和元朝这个阶段,由道学者们倡导出来的。我国古代种茶,如陆羽《茶经》所说:“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由于当时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一般认为茶树不宜移栽,故大多采用茶籽直播种茶。
但是,也如《茶经》所说,我国古人只是认为茶树“植而罕茂”,并不认为茶树不可移植。可是,道学者们为了把“从一”思想也贯穿在婚礼之中,就把当时种茶采取直播的习惯说为“不可移植”,并在众多的婚礼用品中,把茶叶列为必不可少的首要礼物,以致使茶获得象征或代表整个婚礼的含义了。如今我国许多农村仍把订婚、结婚称为“受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等等,即是我国旧时婚礼的遗迹。下面,列举一些我国各族婚礼中应用茶叶的习俗。
订婚,也叫订亲、定亲、送定、小聘、送酒和过茶等等,民间称法很多,差不多一地一个说法。在旧时,订婚是确定婚姻关系的一个重要仪式,只有经过这一阶段,婚约才算成立。我国各地订婚的仪式相差很大,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男方都要向女家送一定的礼品,以把亲事定下来。如京津和河北一带农村,订婚也称“送小礼”;送的小礼中,除首饰、衣料和酒与食品之外,茶是不可少的,所以,旧时问姑娘是否订婚也称是否“受茶”。送过小礼之后,过一定时间,还要送大礼(有些地方送大礼和结婚合并进行),也称“送彩礼”。大礼送的衣料、首饰、钱财比小礼多;视家境情况,多的可到二十四抬或三十二抬。
但大礼中,不管家境如何,茶叶、龙凤饼、枣、花生等一些象征性礼品,也是不可缺少的。茶叶当然还带有“从一”的含义。女方收到男家的彩礼以后,随即也要送嫁妆和陪奁,经过这些程序以后,才算完聘。女方的嫁妆也随家庭经济条件而有多寡,但不管怎样,一对茶叶罐和梳妆盒是省不掉的。
茶叶在婚礼中作为“从一”的象征,过去主要流行于汉族中间。但是,我国多数民族,都有尚茶的习惯,所以,在婚礼中用茶为礼的风俗,也普遍流行于各个民族。如云南佤族订婚,要送三次“都帕”(订婚礼):第一次送“氏族酒”六瓶,不能多也不能少,另再送些茶叶、芭蕉之类,数量不限。第二次送“邻居酒”,也是六瓶,表示邻居已同意并可证明这桩婚事。第三次送“开门酒”,只一瓶,是专给姑娘母亲放在枕边晚上为女儿祈祷时喝的。云南西北纳西族称订婚为“送酒”,送酒时除送一罐酒外,还要送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云南白族订婚多数和汉族一样,礼物中少不了茶。如大理区洱海边西山白族“送八字”的仪式中,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中就都有茶。例如住在洱源的白族男女合过“八字”可以成婚的话,男方要向女家送“布一件,猪肉三块(一块带尾),火腿一只,羊一只(宰好),茶叶二两,银圈一个,耳环一对和现金若干,并附"八字贴"一张”。女方把礼物收下,婚事也就算定了下来。居住在云龙的白族订婚的礼物为“衣料四包,茶二斤,猪肉半爿或一只腿”等。
至于迎亲或结婚仪式中用茶的情况,有作礼物的,但主要用于新郎、新娘的“交杯茶”、“和合茶”,或向父母尊长敬献的“谢恩茶”、“认亲茶”等仪式。所以,有的地方也直接称结婚为“吃茶”。汉族“吃茶”和订婚的以茶为礼一样,茶在这里都带有“从一”的意思;但我国其他兄弟民族结婚时赠茶和献茶,则多数只作生活中的一种礼俗。如云南大理区的白族结婚,新娘过门以后第二天,新郎、新娘早晨起来以后,先向亲戚长辈敬茶、敬酒,接着是拜父母、祖宗,然后夫妻共吃团圆饭,至此再撤棚宣告婚礼结束。洱源白族结婚,一般头天是迎亲,第二天正客(正式招待客人),第三天闲客(新娘拜客);新婚夫妇向客人敬茶是在第三天。在接见时,男方还要分别向新娘及其父母、兄弟送礼。送给新娘的礼物,主要是成亲当天新娘穿戴用的服饰;送给新娘父母的有布二件,其他主要是猪肉、羊肉和酒茶一类女方谢客用的食品;送给新娘弟弟的礼物为……“酒半壶,茶叶二两,猪肉一方”。很明显,洱源白族结婚时,茶叶不送新娘及其父母,只送给其弟弟,这种茶,在婚礼中就不具有汉族那样的特殊含义。
这一点,还可举滇西北的普米族的婚俗为例。普米族嗜好茶叶,他们从订婚到结婚也很繁琐,订婚以后要二三年才结婚。宁浪地区的普米族结婚,还残留有古老的“抢婚”风俗。男女两家先私下商定婚期,届时仍叫姑娘外出劳动,男方派人偷偷接近姑娘,然后突然把姑娘“抢”了就走。边跑边高声大喊:“某某人家请你们去吃茶!”女方亲友闻声便迅速追上“夺回”姑娘,然后在家再正式举行出嫁仪式。非常清楚,这里所谓请大家“吃茶”,和汉族婚俗中所说的“吃茶”,明显不是同一回事。再如西北的裕固族,结婚第一天,只把新娘接进专设的小帐房,由女方伴新娘同宿一夜。第二天早晨吃过酥油炒面茶,举行新娘进大帐房仪式。新娘进入大帐房时,要先向设在正房的佛龛敬献哈达,向婆婆敬酥油茶;进房仪式结束后,就转入欢庆和宴饮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向新郎赠送羊小腿的礼俗,实际是宴饮时由歌手唱歌助兴的一种活动。仪式开始,由二位歌手,一位手举带一撮毛的羊小腿,一位端一碗茶,茶碗中间放一大块酥油和四块小酥油。茶代表大海,大块酥油代表高山,然后说唱大家喜爱的“谣答曲戈”(裕固语“羊小腿”)。这里,在裕固族的婚仪中,茶又只代表大海的意思。
如前所说,我国大多数民族,都嗜好饮茶;我国各族婚礼,五光十色,在缔婚的每一个过程中,往往都离不开用茶来作礼仪。所以,上面所举的例子,只是沧海一粟,如果把我国婚礼中派生的茶叶文化现象全部搜集起来,则将是一幅极其绚丽的历史风俗长卷。
在我国古代茶文化中,茶壶中的茶和水的组合,就像婚姻中的夫妻,从相遇、相知到相爱,时间就这么悄然滑过,在岁月的长河里,留下了茶那淡淡的苦涩与细品之下淡淡的回甘。
茶文化的礼仪内涵,浸渗或吸收到婚姻之中,是与我国饮茶的约定成俗和以茶待客的礼仪相联系的。自古以来,男娶女嫁时,男方要用一定的彩礼把女子交换或买过来。在众多的婚礼用品中,把茶叶列为必不可少的首要礼物,俗称"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等。这是我国古籍中关于以茶为礼的遗迹。
在我国各族婚礼中有很多应用茶叶的习俗。比如订婚也叫送酒和过茶等,民间称法很多,差不多一地方一个说法。在旧时,订婚是确定婚姻关系的一个重要仪式,只有经过这一阶段,婚约才算成立。
我国各地订婚的仪式相差很大,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男方都要向女家送一定的礼品,把亲事定下来,而茶就在其中。
如在京津和河北一带农村,订婚也称"送小礼",送的小礼中,除首饰、衣料和酒与食品之外,茶是不可少的。所以,旧时问姑娘是否订婚,也称是否"受茶"。送过小礼之后,过一定时间,还要送大礼,也称"送彩礼"。
大礼中,不管家境如何,茶叶、龙凤饼、枣、花生等一些象征性礼品,也是不可缺少的。
茶叶还带有"从一"的含义。女方收到男家的彩礼以后,随即也要送嫁妆和陪奁,经过这些程序以后,才算完聘。女方的嫁妆也随家庭经济条件而有多寡,但不管怎样,一对茶叶罐和梳妆盒是省不掉的。
茶叶在婚礼中作为"从一"的象征,过去主要流行于汉族中间。但我国多数民族,都有尚茶的习惯,所以,在婚礼中用茶为礼的风俗,也普遍流行于各个民族。
如云南佤族订婚,要送三次"都帕",即订婚礼。第一次送"氏族酒"6瓶,不能多也不能少,另再送些茶叶、芭蕉之类,数量不限。第二次送"邻居酒",也是6瓶,表示邻居已同意并可证明这桩婚事。第三次送"开门酒",只1瓶,是专给姑娘母亲放在枕边晚上为女儿祈祷时喝的。
云南西北纳西族称订婚为"送酒",送酒时除送一罐酒外,还要送茶2筒、糖4盒或6盒,米2升。
云南白族订婚多数和汉族一样,礼物中少不了茶。如大理区洱海边西山白族"送八字"的仪式中,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中就都有茶。
新娘过门以后第二天,新郎、新娘早晨起来以后,先向亲戚长辈敬茶、敬酒,接着是拜父母、祖宗,然后夫妻共吃团圆饭,至此方宣告婚礼结束。
再如洱源的白族男女合过"八字"可以成婚的话,男方要向女家送布1件,猪肉3块,火腿1只,羊1只,茶叶2两,银圈1个,耳环1对和现金若干,并附"八字贴"一张。
女方把礼物收下,婚事也就算定了下来。居住在云龙的白族订婚的礼物为衣料4包,茶2斤,猪肉半片或猪腿1只等。
很明显,洱源白族结婚时,茶叶不送新娘及其父母,只送给其弟弟,这种茶,在婚礼中就不具有汉族那样的特殊含义。
汉族"吃茶"和订婚的以茶为礼一样,茶在这里都带有"从一"的意思。但我国其他兄弟民族结婚时赠茶和献茶,则多数只作生活中的一种礼俗。
普米族嗜好茶叶,他们从订婚到结婚也很繁琐,订婚以后要二三年才结婚。
宁浪地区的普米族结婚,还残留有古老的"抢婚"风俗。男女两家先私下商定婚期,届时仍叫姑娘外出劳动,男方派人偷偷接近姑娘,然后突然把姑娘"抢"了就走。边跑边高声大喊:"某某人家请你们去吃茶!"女方亲友闻声便迅速追上"夺回"姑娘,然后在家再正式举行出嫁仪式。
非常清楚,这里所谓请大家"吃茶",和汉族婚俗中所说的"吃茶",明显不是同一回事。
西北的裕固族在结婚第一天,只把新娘接进专设的小帐房,由女方伴新娘同宿一夜。第二天早晨吃过酥油炒面茶,举行新娘进大帐房仪式。
新娘进入大帐房时,要先向设在正房的佛龛敬献哈达,向婆婆敬酥油茶。进房仪式结束后,就转入欢庆和宴饮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向新郎赠送羊小腿的礼俗,实际是宴饮时由歌手唱歌助兴的一种活动。
仪式开始,由两位歌手,一位手举带一撮毛的羊小腿,一位端一碗茶,茶碗中间放一大块酥油和四块小酥油。茶代表大海,大块酥油代表高山,然后说唱大家喜爱的"谣答曲戈"。这里,在裕固族的婚仪中,茶又只代表大海的意思。
与茶有关的婚俗,最有趣的当推闽南和台湾。闽台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天礼"。"三茶"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见面时的"合茶"。
在古代的闽台文化中,男方随媒婆或父母到女方家提亲、相亲,女方的父母就习惯叫待字闺中的女儿端茶待客,茶杯斟满后,依辈分次序分送到男方亲客手中,由此拉开了"相亲"的序幕。男方家人乘机审察姑娘的相貌、言行、举止,姑娘也暗将未来夫君打量一番,当男到女家"送定"时,由待嫁女端甜茶,闽台民间叫"金枣茶",请男方来客品尝。
喝完甜茶,男方来客就用红纸包双数钱币回礼,这一礼物叫"压茶瓶"。到了娶亲这一天,男方的迎娶队伍未到女家,女家就要请吃"鸡蛋茶",即在甜茶内置一个脱壳煮糖的鸡蛋。
男方婚宴后,新郎、新娘在媒婆或家人的陪伴下,捧上放有蜜饯、甜冬瓜条等"茶配"的茶盘,敬请来客,此礼叫"吃新娘茶"。来客吃完"新娘茶"要包红包置于茶杯为回礼。
结婚成亲的第二天,新婚夫妇合捧"金枣茶",每一小杯加两粒蜜金枣,跪献长辈,这就是闽南、台湾民间著名的"拜茶",也是茶礼在婚事中的高潮。倘若远离故乡的亲属长辈不能前往参加婚礼,新郎家就用红纸包茶叶,连同金枣一并寄上。
此外,在闽南和台湾等地,茶树是缔结同心、至死不移的象征。
我国大多数民族,都嗜好饮茶,我国各族婚礼,五光十色,在婚礼的每一个过程中,往往都离不开茶礼。如果把我国婚礼中派生的茶文化现象全部搜集起来,则将是一幅极其绚丽的历史风俗长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