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率创42年新低!这些问题不可不防

结婚率创42年新低!这些问题不可不防,第1张

近期,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了《中国统计年鉴2021》,报告披露了2020年的婚姻登记情况。

根据《2020 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全国结婚率为58‰,相比上年下降08个千分点,相比2013年则下降41个千分点,创下了1978年以来的新低。

上一轮历史高点分别是在1981年和2013年。

1981年,得益于新婚姻法的正式实施,婚姻进入自由登记时代,结婚率创下历史高点。

2013年结婚对数为13469万对,创下近20年来的历史新高,当年结婚率也触及99‰的历史高点,主要得益于处于生育高峰的80后群体进入婚姻年龄。

来源:国民经略

为什么年轻人突然不结婚了?

一是,年轻人口数量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80后(1980-1989年出生人口,以此类推)、90后、00后人口分别为223亿人、21亿和163亿,作为结婚主力的90后、00后整体人数在下滑。

二是,男女比例失衡,客观上加剧了婚姻紧张的格局。由于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性别比偏高,男多女少现象比较普遍,这也是导致近年来结婚登记人数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由于结婚成本升高、工作压力大、女性的教育水平和经济独立程度大幅提高等原因,当代年轻人结婚意愿普遍下降。

然而11月26日上午,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修改后的条例取消了限制生育的措施,明确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女方除国家规定的产假外,享受的延长生育假由三十天增加至六十天。同时,子女满三周岁前,夫妻每人每年可享受五个工作日的育儿假。

提高生育率变成了一件刻不容缓的事,因为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已跌至13,比“老龄少子化”的典型代表日本(134)还低,近30年来,日本的发展因“老龄化少子化”受到了严重影响,前车之鉴不可不防。

出生率下滑是大趋势,未来结婚率仍旧很难乐观。毕竟,连婚都不结了,遑论生娃?

除了生育压力,养老压力可能更严重

许多家庭将更多时间和金钱投入到生育、养育上,却容易忽略一个问题,或者说是无暇顾及这个问题——自己的养老。其实我国已经处于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双重危机之下,养老问题需要早做规划。

先来看看我国的养老压力有多大:七普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超26亿,占总人口比重187%。

按照当前的生育率水平和平均寿命的不断攀升,我国在2030年就会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50年就会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养老压力迫在眉睫,80、90后的养老压力将翻倍。

人口结构金字塔网--中国2050年人口结构预测图

再来看看我们的社会保障压力:

我国社保养老金是近20年才不断推进完善的,采取“下代人交钱,上代人领钱”的制度。以前年轻人多,老年人少,交的多,用得少,够咱们用。

可随着年轻人口的占比下降,交钱的人少了,领钱的人却越来越多了,据社科院预测,到2035年养老金结余恐将耗尽。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已被列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规划之中,延迟退休已经板上钉钉。

对生育压力、医疗压力和养老压力,除了不断努力增加自己的收入外,我们可以把目光聚焦在保障和理财上,保障可以减少我们的大笔突发支出,而理财可以增加被动收入,让家庭财富越滚越多。

在追求被动收入的收益时,如果单纯注重高收益,忽略家庭支出,那么财富非但不会积累,反而可能会因外流过多而不保。因此,财富增长需要合理规划,如果不提前做好规划,你的养老极有可能成为一场弹尽粮绝的硬仗!

如何“突围”?

1、规划自己的养老存款。给自己制定储蓄目标,做好长期储蓄准备,一定要留现金流储蓄做日常开销,平时建议留足6个月以上的日常开销,保证我们的生活不受像疫情这样的突发状况而断流。

2020年9月,富达国际和支付宝理财平台联合发布了《后疫情时代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居民的养老意识已连续三年持续提高。

2、保障型保险作应急储备: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人均住院费用增加了7000元,平均每年增幅达12%,医疗花销在逐年上升,医疗压力也在逐年增加。

不管是家庭里的哪位成员罹患疾病,都需要医疗支出和其他成员的精心照顾,尤其是重大疾病,可能需要持续更久的时间,因此,家庭成员间的保障型保险必不可少。条件好的可以考虑终身保障;还在事业起步期的可以考虑消费型保险,合理配置健康险,生育压力、医疗压力不用愁。

3、将资金进行资产配置,实现资产稳定保值增值。比如保险、债券、股票或房地产等,其中保险是目前越来越受欢迎的方式。

首先保险的功能比较强大,既可以保障,也可以做投资理财。

以保障功能来说,老年人本身疾病的概率就高,提前配置好重疾、医疗、寿险,也能为将来的养老规避一部分风险。

从投资理财的角度来看,单靠储蓄不足以让你在晚年维持体面的养老。但多数人缺乏投资知识,也没有时间进行投资管理,所以,选择储蓄型保险,比如增额终身寿险、年金险,不失为长期资产配置的一个较好选择。毕竟收益稳定,还能抗通胀;规划灵活,兼顾养老和传承、活到老领到老等多种优势。

结语

婚姻需要经营,财富需要规划。

从家庭和个人层面,合理调动家庭可利用资源,不断提高家庭的避险能力,减少支出;不断提高家庭理财的稳定性,增加收入;分阶段合理拆解我们的财富目标,用合适的工具去实现,是每个家庭通往幸福的必修课。

1 ,适婚人口数量下降、婚龄推迟、城市化进程加快都是结婚人数不断下降的原因。

2 ,现在的年轻人认为“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没有能力承担家庭责任”是晚婚的主要原因。

3 ,男性人数过多,使婚姻的失衡问题变得更加的严重。

4 ,女性学历普遍提高,所以她们在挑选对象的时候眼界也比以前要高,选择性也会增加,这样一来就使得不婚的人增加了。

5 ,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在当前与房地产,房价有一定关系。

6 ,中国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中国人口出生率连年下滑,特别是女性出生率连年下滑是其中重要原因。

结婚率会一直持续走低。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下:

1、年轻人的经济基础太薄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婚姻问题上更是如此。抛开婚姻观念以及感情方面的因素来说,为什么很多人一提到结婚,就自然而然想到房子车子等等生活压力,其实根本上来说,就是经济基础太薄弱。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普遍都没有太高的收入,还都想到大城市闯荡一番。但是,就算工资什么的相对高一点,也始终跟不上房价物价的增长。一年不行,两年不行,渐渐地就陷入了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想着走一步看一步,但是这一走就是很多年,年龄越来越大,依然没办法结婚。年轻人所赚的钱,养活自己还可以,但是养活当今时代很高要求的婚姻,那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压力。

对于当下很多年轻人来说,动辄需要花费上百万的婚姻,对他们来说完全是一种超支的事,所以很多人宁愿就不结婚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手里只有100块钱,但是你想要的某个东西要价10万,你买不起,那怎么办?有些人选择贷款买,你以为慢慢还贷会很轻松,但实际上,还贷的压力会让你变成赚钱机器。所以,很多人宁愿选择不买。婚姻也是如此,不是不想结婚,是结不起婚,因为婚姻对很多人来说是奢侈品,是高消费。工资就那么点儿,可是结婚成本那么高,完全无力支付,而且很多结了婚的人确实因为经济条件的问题而焦头烂额,使得很多人更加觉得结不起婚了。

2、年轻人的婚姻观念在改变

关于年轻人的婚姻观念,我们还是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点切入去讲。很多年轻人的婚姻观念之所以在一直改变,很多人选择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其实从根本上来讲,也都是经济基础方面的原因。如果每个人都没有经济方面的压力,那大多会结婚生子,而且会有幸福感。但现实是,养活不起婚姻,没有那么高的经济基础,所以婚姻观念的改变也是被迫改变的。经济基础薄弱,什么都买不起,各种支出都是压力,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那很多人就干脆不结婚了,觉得一个人赚钱养活自己,孝顺父母就够了。

开头提到的那篇文章,在说结婚率逐年走低的同时,还说了离婚率逐年攀升,其实也是同样的问题导致的结果。表面上看,很多夫妻离婚是因为感情不和,三观不合,可实际上这些问题都逃不过经济基础这个原因。如果每一对夫妻结婚后生活上面毫无压力,那完全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经营感情,但现实却满足不了这个条件。越来越多的离婚案例,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未婚人士的婚姻观念,很多人就是看到了听到了别人结婚后各种焦头烂额,所以就导致越来越不看好婚姻了。这时候,再加上经济基础薄弱带来的恐婚感,那产生不想结婚的思想也是无可厚非。

上面这两个原因,经济基础薄弱是重点。有些人的经济基础才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你让他去结婚,去买房,很多人不敢迈出这一步,因为吃不消。就算是很多在大城市工作的人,看似表面光鲜,看似赚钱很多,看似不愁吃喝,但婚姻对他们来说依然是很大的压力。很多人赚钱和花费的时间是成正比的,没日没夜加班,没时间恋爱结婚不说,很多人更担心的是,一旦松懈了,赚的钱就会瞬间减少。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开公司当老板,大多人还都是普通的上班族,尤其是大城市的那些年轻人,赚再多钱也赶不上房价物价。这种因为经济基础导致的物质压力会慢慢变成精神压力,在对待婚姻这件事上,也就慢慢选择忽视了。

现代人结婚率低是因为生活方式、社会环境、个人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对传统婚姻模式造成了影响。

首先,婚姻观念的变化使得结婚不再是必要的生活选择。传统观念中,结婚是一种家庭、社会、文化传统的延续,同时也是个人生活的保障。但现在,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个人对于婚姻的期望值和标准也发生了改变。对于很多人来说,单身更能拥有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不同步骤的婚姻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经济和精力成本。

其次,经济压力也是造成结婚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社会发展,教育和科技投资成本高涨,年轻一代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加上房价的攀升,使得年轻人无法承担结婚、生子等小时候的梦想。而相应的,婚姻应该是一个更高的经济成本。高额的婚礼费用,生育费用等等吸收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增加了夫妻双方的经济压力,使得不结婚成为了更为普遍的选择。

最后,人们对于婚姻的期望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婚姻观念中,婚姻是一种“相互陪伴、相顾无言”的生命长伴,但现在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很多人更加强调婚姻的幸福感和渐进性。他们更注重在感情基础上建立婚姻,而不是按照传统家庭、宗派、社会地位等自然规律去匹配。在这样的情况下,婚姻的意义更强调彼此平等,需要建立在真正的爱情基础之上。

通过对文化、经济、婚姻观念等方面的分析,也能看出现代人结婚率低的深层次原因。同时,也需要我们更好地重视婚姻的思考和实践,探寻符合各自需求和社会价值的婚姻生活方式。

文:任泽平 李晓桐 华炎雪实习生张晋对本文有贡献

婚姻是家庭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个人来说,婚姻是情感的升华,家庭是切实的归属感。对于社会来说,长期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有助于社会稳定。

但近年来,多种选择和无奈之下,中国人结婚少了、结婚晚了、离婚多了。随着社会发展,一方面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独立自由,认为婚姻是束缚。另一方面,高婚育成本使年轻人实现家庭变得更加困难。从人口角度看,人口少子老龄化问题正在削减适婚年龄人数,结婚“主力军”减少。“婚都不想结,还生什么孩子”,正成为一批年轻人的选择,结婚率下降、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加重是互为因果的。

本文重点分析了中国婚姻现状、原因及影响,并提出建议。

1 中国婚姻现状

11 结婚少了、离婚多了、结婚晚了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婚姻状况发生很大转变,主要体现在结婚率下滑、离婚率持续攀升、初婚年龄推迟。具体来看,

一是结婚对数和结婚率自2013年开始下滑。2013-2020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从1347万对的历史高点持续下滑至813万对,2020年同比下降122%。2013-2019年,粗结婚率从99‰降至66‰。其中,初结婚人数从2386万降至13987万人,再婚人数从3079万升至4559万人、复婚对数从299万对攀升至619万对。

二是“晚婚”现象突出;25-29岁接替20-24岁人群成为新的结婚“主力军”,高年龄层段(40岁以上)结婚登记占比大幅上升。2005-2019年,20-24岁结婚登记人数(含再婚)占比从470%降至197%,25-29岁从343%升至346%,30-34岁、35-39岁、40岁以上结婚登记人数占比分别从99%、49%、39%增至177%、81%和199%。

三是离婚对数和离婚率长期持续攀升。1987-2020年,我国离婚登记对数从58万对攀升至373万对。1987-2019年粗离婚率从05‰攀升至34‰。

12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结婚率下滑越明显

2013年以来,中国多数地区结婚率出现下滑。但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与GDP大体呈负相关关系,也受人口流动、老龄化等因素扰动。具体来看,

一是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结婚率普遍偏低。2019年上海、浙江、山东、广东、福建、天津结婚率全国倒数;其中,上海、浙江、山东排名倒数前三,分别为41‰、50‰和53‰。此外,北京结婚率60‰,在全国排名倒数第八,低于全国平均66‰水平。

二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结婚率普遍偏高。2019年贵州、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甘肃、云南、四川结婚率全国排名靠前,超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贵州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排名前三,分别为99‰、96‰和88‰。

三是受人口流动和老龄化影响。中国“深度老龄化”省份分别为辽宁、上海、山东、四川、江苏、重庆、浙江、安徽。老龄化严重的省份,适婚年龄人口相对较低,如果长期存在人口流出,则导致结婚率下滑更加明显。山东、辽宁结婚率分别为53‰和59‰,全国排在倒数第三、七位;2013-2019年山东结婚对数下滑近40%。而人口流入的老龄化省份,结婚“主力军”相对较高;四川、重庆、安徽结婚率分别为73‰、76‰和85‰。

四是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流动也会影响离婚率,往往经济发展较弱、人口流出严重的地区,离婚率相对较高。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动摇感情基础,是导致离婚的重要原因。黑龙江、吉林、辽宁离婚率分别为45‰、45‰、36‰。

2 选择还是无奈?

21 自我选择:高学历、独立、社会包容

本科及以上高等学历在校学生人数攀高,受教育年限增加引发“初婚推迟效应”。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2019年博士在校学生数3267万人增至4242万人,硕士在校学生数从15847万人增至24395万人,硕士及博士学历占比1081%增至1406%。受教育时间增加、教育年限延长推迟就业平均年龄,进而推迟结婚平均年龄。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17年的96年,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从1990年的220岁上升到2016年的254岁;男性同期从241岁上升到272岁。

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独立自由与高品质生活,对婚姻持开放态度;尤其是女性自我独立的实现与自我意识的觉醒。经济发展和受教育水平提高给女性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社会地位上升。女性不再只作为“家庭主妇”,而是进入职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998-2017年,在读女生占比从383%增至522%,女性在高等教育群体中开始占主导地位。高学历女性往往偏好不低于自身条件的男性,加大婚姻市场匹配难度,单身女性规模快速上升。2000-2015年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女性从154万攀升至590万;其中,2015年30岁及以上研究生学历女性未婚占比高达11%,远高于本科学历及以下女性未婚率的5%。

思想开放与社会包容性增强,离婚不再是一个“谈虎色变”的话题。经济独立使女性逐渐摆脱婚姻的束缚,更有底气承担离婚的不利后果。2015-2018年审结一审离婚纠纷案件近600万件。根据司法大数据报告,2017年全国法院共审结为140余万件。离婚纠纷案件数增加,感情不和(775%)、家庭暴力(149%)为主要原因。其中7340%的案件原告为女性,婚后2-7年为婚姻破裂的高发期。夫妻双方仅一方意愿离婚的案件占比为9109%。

22 无奈:社会压力、婚育成本

在中国传统观念下,结婚意味着,婚前彩礼、房产,婚后还房贷、生育等一系列问题。而当前高房价、高教育支出导致年轻人在婚姻面前望而却步,大城市尤为明显。

房价快速攀升,年轻人面临“买婚房”、“还房贷”双重压力。1998年房改以来,房价总体保持大幅上涨,给家庭抚养孩子和为子女结婚购房带来了很大压力,1998-2018年全国新建商品住宅均价从1854元/平上涨至8544元。2004-2018年中国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从16万亿元增至258万亿元,增长161倍,占居民贷款余额的比例大致在50%以上,2018年为54%。房贷收入比(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可支配收入)从162%增至476%,带动住户部门债务收入比(居民债务余额/可支配收入)从286%增至884%。现实中还有不少居民通过消费贷、信用贷等形式凑集购房资金,实际的房贷收入比可能更高。

教育成本明显攀升,“教师减负、家长增负”,接送、育儿压力增大,导致家长承受时间、精力、财力三重负担。教育成本主要包括幼儿园学杂费、幼儿园及小学初高中阶段辅导班费用、大学学费及生活费等。根据新浪教育《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抽样统计,学前教育阶段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26%,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占21%,大学阶段占29%。公立幼儿园供给大幅下降,许多家庭被迫选择价格昂贵的私立幼儿园。2001-2019年全国公立幼儿园占比从601%降至384%,公立幼儿园在园人数占比从831%降至438%。此外,当前双职工父母面临中小学子女的接送难题;不少地方甚至还要求由父母批改学生家庭作业、并讲解错题,“家庭作业演变成为家长作业”。

23 婚姻背后是人口问题:出生率降低、性别比失衡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出生率下滑,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

出生率下滑长期影响适婚年龄人数,进而导致结婚对数下滑。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80后、90后、00后人口分别为219亿、188亿、147亿,90后比80后少约3100万,00后比90后少4100万。当前结婚年龄主力25-29岁(90后)人口大幅下滑,对结婚对数产生负面影响。根据结婚率的计算公式,结婚率=某年结婚对数/某年的平均总人口数×1000‰,分子下滑影响结婚率下滑。

未来十年的结婚主力持续减少,或影响结婚率持续下降。2015年末中央决定全面放开二孩,2016年出生人口升至1786万,但2017年下滑至1725万,持续下滑,2019年为1465万。1979-2019年人口出生率从178‰降至105‰。在长期低生育率背景下,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及规模分别在2010、2013年见顶,结婚主力人口见顶。

男女比例自计划生育后严重失衡,造成婚姻市场匹配困难,进而影响结婚对数。1982年出生人口性别比(男性:女性,女性=100)为1076,1990年超过110,2000年接近118,之后长期超过120。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00后男女性别比达119,男性比女性多近1300万;90后男女性别比达110,男性比女性多近900万。

3 客观看待中国婚姻现状

31 正面效应:促进单身经济兴起

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约为英国、法国、德国人口总和。其中超过7700万名成年人处于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9200万人。

单身人群普遍储蓄低,追求高品质、高质量、高消费的生活,助推新消费模式、以及促进文娱、宠物消费。单身人群具有偏好便利性消费;尼尔森的《中国单身经济报告》显示,42%的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远高于非单身消费者(27%);单身消费者中97%会选择网购,62%更倾向于点外卖。此外,单身人群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化特点,注重自我投资。关于对未来一年的时间规划方面,“22%的单身消费者期望去读书,18%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学习新技能,17%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均高于非单身消费者的13%、11%和14%。同时,在对未来一年的消费意愿预期方面,分别有16%和14%的单身消费者更愿意在自我提升和运动健身多花钱”。尼尔森数据显示,单身群体注重感情寄托,在就餐、娱乐的支出意愿高于非单身群体;此外单身青年宠物消费占比高于非单身消费者,未婚人群占比达57%。根据《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报告,2019年我国城镇宠物犬猫消费市场规模达2024亿元,较去年增长185%,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消费规模达486亿元。

“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五谷不分……”

关于“空巢青年”,你了解多少?今年全国两会,一份关于推动“空巢青年”群体向“筑巢青年”群体转变的提案引起关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居住。据统计,2018年就有超过7700万独居状态的“空巢青年”,预计2021年,“空巢青年”数据会上升到9200万。

在走进公众视野之前,“空巢青年”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

主动“空巢”的他们

时常有趣,也会孤独

据人民智库发布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空巢青年”是主动选择独居。其中,因“想有自己的隐私空间”而选择独居的占比475%,因“自己的生活作息和别人不同,不想受到他人影响”而独居的占比392%。选择“一个人生活很方便”和“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单纯地想体验独自生活”的“空巢青年”分别占比335%和322%。

“对,我就是这样,不是故意不找对象、不结婚。”

生于1986年的何何,毕业后从宿舍直接出发去往丽江,开启了至今近10年的独居生活。从西安到丽江,从拉萨到济南,从太原到哈尔滨,何何每到一处就找一家青年旅舍打工,她的求职诉求就是管吃管住、月薪随意。“在青年旅舍工作就是打扫公共区域、换换床单被罩,偶尔帮忙做个饭,有大把自己的时间,而且我对物质的需求很低。”何何说,自己家中有姐妹4人,自己是老二,从小就是被“放养”的一个,所以无拘无束的生活没有引起家人太大的意见,偶尔还会收到些生活补给。

何何在一个人的旅行中也遇到过“真爱”,两人还一同开了家书店,最终因为“性格不合”分了手。“我很习惯一个人的生活,灯泡坏了就让它坏着,脏衣服丢在地上就丢在地上,不用什么事都井井有条。”何何坦言,自由散漫的独居生活让她很难配合另一个人的勤劳、规矩甚至关心,这让她觉得“麻烦”。

何何是朋友们眼中过得最潇洒的一个,不用背负父母的催婚、物质的压力。“偶尔孤独、时常有趣”是何何对自己生活的形容。孤独,多半在生病的时候。“记得有一年我在太原把腿摔骨折了,正好小姨也在那里,在小姨家住了一个多月,我才发现在家的幸福,不像独居的日子,干什么都要靠自己。”何何说。

网友“暴躁小朋友”喜欢在社交网络分享自己的独居生活,独居六七年,她说“好处是自由,管好自己就行。想吃饭就吃饭,不想吃就不吃,想出门就出门,想宅家就宅家。”不过,在她每天发出的四五条朋友圈里,也会偶尔夹杂这么一条:也许有个男朋友会比较好,至少能在水管爆裂的时候给我递一下扳手。

3月6日,我们发出了关于“空巢青年”的调查问卷,受访者年龄多在25岁至35岁。他们之中,有4962%表示身边有很多“空巢青年”,4077%表示有少数。对于“空巢”的原因,4135%受访者认为他们是因厌烦人情世故主动“空巢”, 3846%认为他们是因逃避家庭责任主动“空巢”,认为他们是迫于生活压力或追寻“真爱”而不得所以被动“空巢”的分别占1346%和673%。

打开新浪新闻,查看更多

打开新浪新闻,查看更多

被迫“空巢”的他们

沉迷加班,不敢开灯

“外卖红包多到不好意思群发,发给文件传输助手自己领一下;买的食物多到一个人吃不完,总会放在冰箱坏掉一部分;爱上在公司加班到很晚,总比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和孤独作伴有意思……”

这是网友“西河”的感受。7年前大学毕业独自前往深圳创业,家境殷实的他为梦想选择“南漂”。“我一个人在深圳生活,租的房子是一室一厅,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很奢侈的。”“西河”说,租个像样的房子是为了让生活显得不那么压抑。

“我的公司现在有七八个人,绝大多数都是外地人、独居,除了上班就是自己呆着。”在“西河”看来,现在绝大多数“空巢青年”聚集在一线城市,是因为经济的飞速发展让他们感觉在家乡“施展不开”,希望能靠自己的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大城市意味着房租高、消费高,养活自己都难的年轻人没有多余的财力去应对各种社交,也就只好忍受着独来独往的孤独,“我们虽然觉得孤单,但宁可单着也不想为了省钱去合租、凑合找个对象。”

张玲玲是济宁人,在济南工作七八年了,现在她已经结婚成家,但在此之前也经历了五六年的独居生活,作为一名年轻的女性,在独居中总会遇到一些难题,形单影只的不便、安全感的缺乏,“晚上回到合租单间都不敢开灯,越是明亮越要面对自己孤独的事实。”

“合租伙伴有两三个,但是跟空巢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人经常换。一回到合租房就待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很没有安全感。”张玲玲说,尽管如此,她也没有想过随便找个人成家,而是希望顺其自然遇到可以一起生活的人,“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女孩更要自立,所以并不想依赖于别人,况且现在社会进步了,我一个人也可以赚到养活自己、改善家庭生活的收入,并不一定要跟谁捆绑在一起。”

张玲玲遇到过很多渴望结束独居的“空巢青年”,可惜单身的状态并没有那么容易突破。“好在我所见过的‘空巢青年’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一个人去旅行、看演唱会,研究一人食、健身,努力工作,让自己在可以享受独处时光的时候变得更优秀。”张玲玲遇到与她情况类似的女孩,也总会送上鼓励,因为“空巢”并不意味着“空心”。

在我们收回的问卷中,有75%受访者认为“空巢青年”越来越多的客观原因是婚恋焦虑,找不到合适的伴侣,6635%受访者认为经济发展,很多年轻人不得不去大城市寻找机会,另外社交变味宁可独善其身和社会进步不需要组成家庭也能好好生活,同样是大家认为“空巢青年”增多的原因。

从“空巢”到“筑巢”

关爱服务,融入城市

“空巢青年”嘴上说着“自由”“享受”,就意味着真的不需要关爱和陪伴吗?

不久前令无数人遗憾叹息的“货拉拉事件”就是个典型案例:23岁的单身女孩,一个人深夜搬家,却因与货拉拉司机缺乏沟通和信任,最终发生身亡的悲剧;今年春节,在北京过年的一位独居女孩,大年初一因浴室门锁出现问题,又没有携带手机而被困浴室长达30多个小时,趴在马桶上睡觉、渴了喝自来水,最后反复敲击管道,终于引起邻居注意,才得以脱困;2019年,一位39岁的知名网文作家,去世10天后才被人发现……还有许多独居者,过得小心翼翼:不敢给外卖差评、不敢与人争执、遇事能忍则忍,就是因为自己一个人。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十分关注“空巢青年”的问题,今年全国两会他的提案就与此有关。胡卫表示,近年来空巢青年人数持续攀升,主要带来两大问题:一是“空巢青年”群体中出现身心问题的人群增加,二是持续攀升的“空巢青年”人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婚率和生育率,这些都对未来影响巨大——饿了吃外卖、饮料奶茶当水喝、熬夜加班、追剧、玩游戏,独居让一些青年人提前患上诸如急性胰腺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老年病”,甚至越来越多人年轻人面临猝死的危险。而在心理方面,空巢独居的生活方式相对缺乏家庭系统和社会系统的支持,存在着缺乏情感寄托、有孤独感等问题。

胡卫建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半公益形式、公益组织、社区服务等模式,为“空巢青年”群体中有需要的人群提供身心健康能力服务和家庭建构实务能力服务,前者包括身体健康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后者包括婚恋咨询服务、个体和家庭财务管理及风控能力提升服务等,切实改善“空巢青年”群体的身心状况和婚恋难题。

市民黄振光认为,“空巢青年”之所以“空巢”,也与无法真正融入城市有关。“除了给他们身体、心理上的帮助,还应该考虑到他们的现实难题,比如房价高、落户政策波动。”黄振光说,相关部门应该更多从现实角度出发,积极完善“筑巢青年”的易居机制,让这些年轻人下定决心落巢、筑巢。

“我觉得脱单是让‘空巢青年’变成‘筑巢青年’最有效的方式,所以应该多组织一些婚恋咨询、线下相亲,让我们找到心灵上的归属感。”独居女孩杨雨晴说,“空巢”是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应该被尊重,但从社会方面,还应该积极想办法给“空巢青年”提供更多选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5840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6
下一篇2023-10-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