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时候,皇太后(隆裕)和四位太妃分别多大?

宣统时候,皇太后(隆裕)和四位太妃分别多大?,第1张

宣统即位时,隆裕41岁,瑾妃35岁。

隆裕(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慈禧之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

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病逝,享年46岁。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中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与光绪帝合葬崇陵(河北易县清西陵)

一、故事

1、背礼娶姬

崇祯十四年(1641),赋闲在家的文坛领袖钱谦益在一艘船上迎娶了相识不久的柳如是。

这一年,钱谦益刚好59岁,而柳如是才23岁。

依照明末的道德标准,士大夫涉足青楼、狎妓纳妾,会被看作是风流韵事,但要大礼婚娶 ,则是伤风败俗、悖礼 之举,被视为洪水猛兽。

钱谦益爱柳如是心切,全然不顾世俗偏见和礼法名器,坚持用大礼聘娶。

因为他的声望实在太高了,此举让许多循规蹈矩的读书人无法接受,舆论哗然,简直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

于是在婚礼当天,许多人站在岸边,捡起石头往他们结婚的船上砸去。

然而,柳如是不在乎,她只求“知己”;钱谦益更不在乎。

为了置办风风光光的婚礼,他忍痛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宋刻《汉书》出售。

婚后,这对闻名一时的“老少配”,还不断被人嘲笑。

据说钱谦益有一天对柳如是说:“我爱你乌黑头发白个肉”,柳如是俏皮地回答说:“我爱你雪白头发乌个肉。”

这些不知是真是假的闺房私话竟然成为公众乐此不疲的话题,被广泛传播,其中蕴含的讥讽、嘲笑和艳羡等复杂情绪,不言而喻。

2、老夫少妻

钱谦益是当时最为著名的藏书家,在与柳如是结婚后,他盖了一座精美的藏书楼,取名“绛云楼”。

里面陈列着他辛苦收集而来的书籍、古玩,包括金石文字、宋刻书数万卷,以及秦汉的鼎彝、晋唐宋元以来的书画作品,各种名贵的瓷器、砚台等。

就好像宋朝的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一样,钱谦益和柳如是也躲在自家的藏书楼里,每天看书、写字,做做历史的考证,互相之间开开玩笑。

总之,生活过得非常闲适。

3、生死依靠

在与柳如是恩爱20多年之后,83岁的钱谦益终于撒手人寰。

那是康熙三年五月二十四日。

弥留之际的钱谦益挂心自己还未完成的著述,希望族孙钱曾帮助他完成。

钱曾是钱谦益晚年最为心爱的学生,也是钱氏宗族中的晚辈。

然而钱谦益万万没想到,在他死后仅仅一个月,尸骨未寒,钱曾就伙同钱氏家族中的其他人向柳如是勒索金银、田产、房产、香炉、古玩等。

柳如是不堪受人欺凌,于六月二十八日愤然自尽,留下一纸遗嘱。

作为一代才女,柳如是一生写作了许多绝艳的诗词,让文人学士佩服和赞赏。

然而她的遗嘱却完全用白话写成,可谓字字见血。

她在遗嘱中叮嘱女儿说:

我来汝家二十五年,从不曾受人之气,今竟当面 。

我不得不死,但我死之后,汝事兄嫂,如事父母。

我之冤仇,汝当同哥哥出头露面,拜求汝父相知。

我诉阴司,汝父决不轻放一人。

在这场史称“钱氏家难”的不幸事件中,柳如是毅然地自尽了,她希望已到阴间的钱谦益能够为她作主,帮她报复仇人。

即使在阴间,钱谦益也被柳如是视为生命中最后的依靠。

二、人物资料

1、钱谦益

钱谦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

学者称虞山先生。

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

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今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奚浦)人。

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探花(一甲三名进士)。

钱谦益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

明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

后降清,为礼部侍郎。

2、柳如是

柳如是(1618年~1664年),明末清初女诗人,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

浙江嘉兴人。

与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顾横波、寇白门、陈圆圆同称“秦淮八艳”。

后嫁有“学贯天人”、“当代文章伯”之称的明朝大才子钱谦益为侧室。

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改名为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

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

三、作品

1、《初学集》

《初学集》又称《牧斋初学集》凡一百一十卷,其中诗二十卷、文八十卷;又《太祖实录辩证》五卷、《读杜小笺》三卷、《读杜笺》二卷,(两集皆作者亲自编定),是其书体例异于一般诗文集处。

该集由钱之门人瞿式耜刻成于明崇祯十六年癸未九月。

诗集别有钱曾的《初学集笺注》二十卷,刻于清初,与瞿本略有出入,词句也互有异同,后有翻刻本。

乾隆时书遭禁毁,清末宣统二年,邃汉斋始以明瞿刻本与笺注本两相对勘,作了校订,并加按语,合两本为一,以铅字排印。

二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影印明刻《初学集》,列入《四部丛刊》。

2、《投笔集》

《投笔集》是清·钱谦益编著的一部诗文别集。

《投笔集》的命名,取西汉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始作于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和张煌言兵入长江之际,显然隐寓着诗人抗清复明的志向。

形式上步和杜甫的七言律诗(秋兴八首),所以总题为(后秋兴》,共十三叠一百零四首,另附自题四首。

在《投笔集》中,诗人毫不掩饰地为南明水师的胜利高唱凯歌,还追忆和记叙了自己及其"内子"柳如是的抗清复明活动。

3、《牧斋初学集》

《牧斋初学集(全3册)》为钱谦益在明代所作的诗文结集。

本集是他在明代所作的诗文结集。

诗20卷,包括《还朝诗集》、《归田诗集》各上、下2卷,《崇祯诗集》6卷。

《桑林诗集》、《霖雨诗集》各1卷,《试拈诗集》、《丙舍诗集》各上、下2卷,《移居诗集》1卷,《东山诗集》3卷。

编年排次,文90卷,除各种体裁之外,还包括《太祖实录辨证》、《读杜小笺》、《读杜二笺》等3种学术专著。

以上合计110卷,卷次相属。

扩展资料:

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五月,清兵近逼南京。

兵临南京城下时,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谦益硬托住了。

五月十五日,钱谦益率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开城向清军统帅多铎迎降。

史敦《恸余杂记》记载:豫王(多铎)南下江南,下令剃头。

南明民众对此议论纷纷。

一日,钱谦益忽然说:‘头皮痒得厉害",突然出门而去。

家人以为他去用篦子篦发。

不一会儿,剪了头发,留着辫子进来了。

时人有诗“钱公出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

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

” 而当时与钱谦益交好的河南巡抚越其杰(马士英妹夫)和河南参政兵巡道袁枢(兵部尚书袁可立子)俱誓不仕清相继绝食而死。

南明弘光政权亡。

同年秋,上京候用。

顺治三年(1646)正月,清廷任其为礼部右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

柳如是留居南京。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

清逊帝,名爱新觉罗·溥仪(公元1906-1967年),字浩然,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英文名亨利,满族。醇亲王奕譞之孙、载沣长子。光绪死后继位,是清朝和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改造成为新人,后因患肾癌而去世,享年60岁。火葬,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侧室,总理指示移放于正室,后又移葬华龙皇家陵园。

宣统帝溥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十四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是道光皇帝的曾孙,光绪皇帝弟载沣的长子。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生了重病。在光绪皇帝临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将不起,由于光绪皇帝无后,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见军机大臣,商量立储人选,军机大臣认为内忧外患之际,当立年长之人。慈禧太后听后勃然大怒,最后议定,立三岁的溥仪为帝,并让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监国。大臣将此事告知光绪皇帝后,因为溥仪是自己的亲侄子,又让自己的亲弟弟监国,光绪皇帝十分满意。接着,光绪、慈禧在两天中相继死去。半个月后,溥仪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绪皇后隆裕和载沣摄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宣统”就这样溥仪登上了大清王朝末代皇帝的宝座。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暴发,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溥仪退居紫禁城中的养心殿,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

1917年6月,张勋带领辫子军入京,和康有为等保皇党一起,在7月1日宣布溥仪复辟。12日,在全国一片声讨中,溥仪再次宣告退位。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派鹿钟麟带兵入紫禁城,逼溥仪离宫,历史上称这为“逼宫事件”。溥仪搬进北府(载沣的居处),继而又逃进日本公使馆。不久,被日本人护送到天津。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溥仪为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的执政,建年号为“大同”。1934年改国号为“满洲帝国”,改称皇帝,改年号为“康德”。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8月17日,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特赦令说:“该犯关押已经满十年。在关押期间,经过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经有确实改恶从善的表现,符合特赦令第一条的规定,予以释放。”从此,溥仪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1960年3月,溥仪被分配到北京植物院工作。1964年被调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资料专员,并担任人民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溥仪一生四次结婚,娶过五个女人。溥仪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于1964年4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其独特的富有戏剧性的经历,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末代皇帝》,曾荣获奥斯卡金奖。

1967年,溥仪因患尿毒症病倒。周恩来总理闻讯,亲自打电话指示政协工作人员,一定要把溥仪的病治好。后指示将他安排到首都医院进行中西医会诊。在病情最危急时,周总理又指派著名老中医蒲辅周去给他看病,并转达周总理对他的问候。

后因医治无效,于1967年10月17日逝世,骨灰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1980年5月29日,即溥仪去世13年后,党和政府为溥仪举行了追悼会。在1995年的1月26日,溥仪的骨灰入葬位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华龙皇家陵园位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崇陵旁边,距离崇陵后围墙仅200米,华龙陵园是一个由个人经营的商业性的公墓。

溥仪生前就有入土为安的愿望,清西陵也是溥仪生前就确定了的葬身之所。溥仪葬入此陵园,是他的第五个妻子李淑贤的精心安排,也是由他的妻子李淑贤亲自主持办理的,同时,李淑贤女士还希望自己逝世后能与溥仪合葬一处。1997年6月9日李淑贤女士去世,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合葬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溥仪史称逊帝,也称宣统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

附:李淑贤愿死后合葬

1994年,原籍山东泰安的海外华人张世义在易县西陵境内投资修建陵园,命名为华龙皇家陵园。并与溥仪的第五位妻子李淑贤联系,商议将溥仪骨灰迁葬于陵园内,李淑贤女士为了完成溥仪的遗愿表示同意,同时,李淑贤女士还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那就是希望自己逝后能与溥仪合葬一处,张世义当即应允并,表示完成这些事的一切费用由他支付。两厢情愿并签署协议书。李淑贤返京后即到八宝山办理迁葬溥仪骨灰的手续,并确定在1995年1月26日将溥仪安葬清西陵。

溥仪选妃时,一共看了四个人的照片,他觉得“每位都有个像纸糊的筒子似的身段实在也分不出俊丑来”。婉容成为皇后,把文绣挤成妃子,是皇太妃斗争的结果。婉容猜嫉、排挤、诅咒文绣,虽然得逞,却使溥仪心生反感。其后婉容与下人李体育、祁继忠私通并生下一女,此令溥仪大为恼怒,让人将新生儿填进锅炉烧化。后来,婉容由于吸毒导致病弱不堪,于日本投降的第二年病死在长春。

文绣不到十四岁就来到溥仪身边当“宫妃”,后来文绣冲破禁锢,历经艰难,与溥仪实现离婚。这种“休夫”的胆气和行为,在中国封建史上恐怕是唯一的例子。《我的前半生(全本)》中首次披露“文绣离婚与清室立约”的。

溥仪为了惩罚婉容,把新“贵人”谭玉龄“像一只鸟似的养在宫里”。后谭玉龄因其天真直率的性格,赢得溥仪好感。谭玉龄的突然病死,到底是得伤寒而死,还是为关东军所害,至今还是个谜。《我的全半生(全本)》中披露了溥仪在谭玉龄照片背后的题字“我的最亲爱的玉龄”。

“福贵人”李玉琴,是溥仪坚决不要日本血统妻子的产物。李玉琴曾经在关东军大崩溃时,与溥仪一起共同逃亡。后来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期间,李玉琴曾多次探望溥仪,通了许多信件。最后,李玉琴还是向溥仪提出了离婚。

婉容、文绣是合法而有名份的皇后、皇妃,且同时入宫,生活内容交叉。谭玉玲和李玉琴是溥仪在伪满当“康德皇帝”时期册封的伪贵人,我们虽然不能承认她俩在伪宫中的名份,却不能不把这两位女士看作是溥仪的妻子。还有溥仪特赦后恋爱结

婚的妻子李淑贤这几位女士,却共同经历了溥仪生平中那一段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作为清朝的皇后和皇妃,作为按清朝礼仪制度册立的伪贵人,她们的婚姻家庭生活不能不表现清朝的遗风,不能不留有爱新觉罗皇族的深深印痕,婉容、文绣和谭玉龄都出身名门望族,在清朝是被认为具有“高贵血族”的女性;李玉琴虽然生在平民之家,却曾长期生活在破落的皇族家庭里,她们是在中国兴旺了将近三百年而终于走向衰亡的爱新觉罗皇族的最后一批代表人物,我们研究皇族的败落,她们可以提供有力的佐证。

作为具有皇帝身份的男人的妻子,她们都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帮助丈夫实现“大清王朝”的中兴而做了种种努力,同时也在实践中逐步认清了日本军阀的嘴脸。婉容在鬼域中挣扎过,文绣因政治裂痕而跟溥仪分手,谭玉龄在枕边给丈夫讲述日寇的残暴,李玉琴在溥仪受日本窝囊气的时候给他唱歌、讲故事……她们生活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和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她们的生命的日历上写下了日本导演伪满的事实。

作为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皇妃、“贵人”和妻子,她们各自的生平道路都交叉在溥仪人生途程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一段上,所以从她们的经历中不但能找到最真实、最可靠、与普通人一样食人间烟火的溥仪,而且能找到擅于在复杂形势中变幻脸谱的溥仪的真正政治面妃。因此,研究溥仪的生平也离不开他的五位妻子的生平。

作为具有某方面典型意义的妇女界名人,她们的喜悦和哀怨,她们的理想和结局,无不可以归放到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当中,婉容、文绣和谭玉龄都是从血泪中走过来的,一个疯了,一个跑了,一个死了。她们的悲剧既是由封建社会道德观念酿成,也是外来侵略势力刺激、催化的结果,因此不能说这只是一些弱女子的个人悲剧而是民族历史上一幕软弱怯懦、任人宰割的悲剧。李玉琴因与溥仪保持婚姻关系的十二年横跨两个时代,她才在经历痛苦与坎坷之后被新中国改变了命运;李淑贤则是作为公民的妻子而给溥仪送终的,他们夫妇间温馨的感情构成一幕永恒的喜剧,被这喜剧折射着的,当然是全新的时代、全新的社会和全新的观念溥仪被特赦之后,作为普通公民的溥仪与普通公民李淑贤结婚。这是溥仪最后一位夫人,这段婚姻一直延续到了溥仪去世。

 光绪帝前朝皇帝载淳,二十岁死去,身后没有留下一男半女。认为皇帝死时皇后阿鲁特氏已怀有龙种的,只是野史之说,正史未见确凿材料。满州皇子、皇帝大多正式结婚前已有性生活,娶嫡福晋之前就生有子女的也有不少先例。同治帝于同治十一年九月(1872年10月)举行大婚典礼,因得病死于(官方记载死于天花,野史记载死于梅毒)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单从大婚之日算起,他与众多的后妃宫女生活了两年零三个月时间,居然没有留下一点骨血,已属不可思议。 \x0d\  光绪帝本人三十八岁死去,身后竟然也没有留下一男半女。这太不正常了! \x0d\  光绪帝娶有一位皇后,有名分的妃子两名,身边还有成群的妙龄宫女。他于光绪十四年十月(1888年11月)大婚,至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囚禁瀛台,近十年时间,虽然政治上难以伸展手脚,基本上是个傀儡皇帝,但性生活还是有较大自由度的,尤其与他宠爱的珍妃,婚姻生活堪称甜美。 \x0d\  光绪帝被幽禁在瀛台期间,皇后叶赫那拉氏还是伴着他。光绪帝住涵元殿,皇后住在对面的_香殿。叶赫那拉氏入主后宫几十年,光绪帝对她几乎没有兴趣,但也绝不是没有碰过半个指头,史家说“承幸簿”很少留下光绪帝与皇后的性生活记录,“很少”不等于没有,尽管极有可能这是皇帝受“亲爸爸”所慑的逢场作戏。不幸的是,皇后也未能为皇帝生下一男半女,虽然她为此想得心酸,想得发狂。 \x0d\  光绪帝,他的后妃们,慈禧太后,都渴望得到龙子,或者得个凤女也好,然而心都盼酸了,希望终于变成绝望。 \x0d\  爱新觉罗氏皇族悲哀连连。据史料记载,光绪帝继位人宣统帝溥仪,活了六十二岁,也是绝后。\x0d\  接连三朝皇帝都没有留下一男半女!是不是忘了记载相信史学家们不至于疏忽到这等地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入主中原二百余年,已被儒家文化浸透了的爱新觉罗氏皇族,必以皇帝有生育能力为荣。如果没有长大成人的皇子,即使曾经有过夭折的儿子,哪怕有过夭折的女儿,史学家们都会不吝笔墨给予郑重记档的。皇帝有生育能力,这是至尊皇帝全部尊严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官胆敢将其疏忽,他有几个脑袋? \x0d\  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三朝皇帝个个绝后。人们不禁要问:爱新觉罗氏皇族到底怎么啦?清朝到底怎么啦? \x0d\  对此,广泛涉猎有关史书、传记,未见研究结果。探讨这三位皇帝为什么没有生育能力,虽然对研究清史,尤其对研究清朝皇权统治具有重要价值,但难度显然很大。主要是皇帝本身早就过世,那个时代的御医不敢探究此事,没有留下直接的医学资料,研究很难下手。于是,为何连续三位清帝都未生育,成为一团疑云,浮悬于史海上空。 \x0d\  从现代医学角度对其透视分析,能依稀看到相当重要的缘由。 \x0d\  可以说,清代三朝皇帝都绝种,与满洲皇族的婚姻习俗有关。 \x0d\  按照满洲皇族的婚配传统,丈夫死后,允许妻子转嫁丈夫的弟弟,甚至可以转嫁儿子或侄辈。这种原始的婚俗,把女人当做一种财富和交配工具。努尔哈赤死前曾嘱咐:俟我百年之后,我的诸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收养。大福晋是指努尔哈赤的嫡妻,大阿哥是指努尔哈赤的长子代善。有人认为,努尔哈赤所说的“收养”,是指自己死后将嫡妻归儿子代善所有。皇太极时代,莽古尔泰贝勒死后,他的众多妻子分别分给侄子豪格和岳托;努尔哈赤第十子德格类贝勒死后,其众多妻子中的一个被第十二子阿济格纳为妻。肃亲王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是皇太极的亲弟弟,论辈分多尔衮是豪格的亲叔叔。但豪格娶的嫡妻博尔济锦氏,是叔叔多尔衮其中一个妻子(元妃)的妹妹。侄子豪格死后,其嫡妻博尔济锦氏在叔叔多尔衮逼迫之下,被多尔衮纳为妻子。 \x0d\  皇太极及其儿子顺治帝的婚配,都是典型的近亲婚配或**婚配。建州女真的领头人努尔哈赤,为统一女真各部落,娶蒙古科尔沁贝勒明安的女儿为侧妃,开与蒙古部落联姻之先河。后来,他的四个儿子都娶蒙古女子为妻。尤其是他的第八子皇太极,为了对付强大的明朝,积极推进满蒙联姻。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册封的五宫后妃都来自蒙古博尔济锦家族,其中三位漂亮的后妃论辈分乃是姑侄。先是姑姑博尔济锦氏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嫁给时为贝勒的皇太极,后尊称为孝端文皇后,生了三个女儿;接着,天命十年(1625年)春,她的年仅十三岁的侄女又嫁给当时仍为贝勒的皇太极,后被封为永福宫庄妃,生了顺治帝福临,还生了三个女儿,后被尊为孝庄文皇后;之后,天聪八年(1634年),她的另一个二十六岁的侄女,也就是庄妃的亲姐姐,也嫁给了继承汗位多年的皇太极,被封为宸妃,生过一个两岁即夭的儿子。有人统计,皇太极在位期间,满洲贵族仅与蒙古科尔沁部联姻就达十八次之多。皇太极之子顺治帝与其父亲一样,也是近亲婚配或**婚配:孝庄文皇后的两个侄女,都嫁给了顺治帝,一个封为皇后(即孝惠皇后,后被废降为静妃),另一个封为淑惠妃,顺治帝娶的这两个妻子,是他同一个亲舅舅的两个女儿,都是他的表妹;后来,孝庄文皇后的一个侄孙女,又嫁给顺治帝为妻,后被封为孝惠章皇后。这就是说,顺治帝不仅娶了两个表妹,还娶了表侄女为妻。而从蒙古科尔沁部首领莽古思的角度来讲血缘伦理,他将女儿(孝端文皇后)嫁给了皇太极,又将两个孙女(孝庄文皇后、宸妃)嫁给了皇太极,后又将两个孙女(静妃、淑惠妃)、一个曾孙女(孝惠章皇后)嫁给皇太极的儿子顺治帝福临。顺治帝福临又抢了自己亲弟弟的老婆,为此还逼死了亲弟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5894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6
下一篇2023-10-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