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解答一下明代时期官员及官夫人的衣着及装饰,谢谢!

谁能解答一下明代时期官员及官夫人的衣着及装饰,谢谢!,第1张

  文武官朝服

  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颁诏、开读、进表、传制都用梁冠、赤罗衣,青领缘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赤罗蔽膝,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以梁冠上的梁数区别品位高低。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笼巾貂蝉(貂原来挂貂尾,后以雉尾代替,蝉是金饰)。驸马七梁不用雉尾。一品七梁,玉带玉佩具。黄、绿、赤、紫织成云凤四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玉绶环2。二品六梁,革带,绶环犀,余同一品。三品五梁,金带,佩玉,黄、绿、赤、紫织成云鹤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金绶环2。四品四梁,金带,佩药玉(即玻璃),余同三品。五品三梁,银带钑(音sà飒)花(即银质饰有凸纹金花),佩药玉,黄、绿、赤、紫织成盘雕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银镀金绶环2。一至五品都用象牙笏。六、七品二梁,银带,佩药玉,黄、绿、赤织成练雀三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银绶环2。御史服獬豸(神羊)。八、九品一梁,乌角(牛角)带,佩药玉,黄、绿织成鸂鶒二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铜绶环2。六品至九品用槐木笏。 

  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将朝服上衣改成赤罗青缘,长过腰止七寸,不掩没下裳。中单改成白纱青缘,下裳赤罗青缘,前三幅后四幅,每幅三襞积(褶裥),革带前缀蔽膝,后佩绶,系而掩之。大带表里用素色。万历五年令百官正旦朝贺,不准穿朱履。冬十一月百官可戴暖耳。

  2文武官祭服

  凡皇帝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祭穿祭服。洪武二十六年定,一至九品,皂领缘青罗衣,皂领缘白纱中单,皂缘赤罗裳,赤罗蔽膝,三品以上方心曲领。冠带佩绶同朝服,四品以下去佩绶。嘉靖八年定锦衣卫堂上官在视牲、朝日夕月,耕耤、祭历代帝王时可穿大红蟒四爪龙衣,飞鱼(龙头鱼尾有翼)服,戴乌纱帽。祭太庙社稷时,他们穿大红便服。

  3文武官公服

  洪武三年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其带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银花,四品素金,五品银钑花,六、七品素银,八、九品乌角。洪武二十六年定,每日早晚朝奏事及侍班、谢恩、见辞及在外武官每日公座服公服。其制为盘领右衽袍,衣料用纻丝(缎织物)或纱、罗、绢。袖宽三尺。一至四品绯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绿袍。未入流杂职官,袍、笏、带与八品以下同。公服花样,一品大独科花(团花),径5寸。二品小独科花(小团花),径3寸。三品散答花无枝叶(散排的写生形摘枝花),径2寸。四、五品小杂花纹,径1寸5分。六、七品小杂花,径1寸。八品以下无纹。幞头有漆、纱两种,展角氏1尺2寸;先规定杂职官幞头不用展角,只垂2带;后准用展角。腰带;一品玉带,二品犀角,三、四品金荔枝,五品以下为乌角(牛角)。带鞓青色,垂〓尾于下。黑靴。公、侯、驸马、伯服色花样同一品。百官入朝碰到雨雪,许服雨衣。

  4文武官常服

  凡常朝视事穿常服。明初常服与公服都是乌纱帽、团领衫、束带。洪武六年规定一、二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彩绣,帽珠用玉;三至五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帽顶用金,帽珠除玉外随所用。六至九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帽顶用银,帽珠玛瑙、水晶、香木。一至六品穿四爪龙(蟒),许用金绣。洪武二十三年定制,文官衣自领至裔(yì音义),去地1寸,袖长过手,回复至肘。公、侯、驸马,与文官同。武官去地5寸,袖长过手7寸。洪武二十四年定制,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xián音闲)、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武官一、二品狮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以上所述的常服,就是著名的品服,也是传统戏曲所采用的官服形式。这些不同的鸟纹兽纹,都设计成方形框架之内,布置于团领衫的前胸和后背,下围装金饰玉的腰带,极其壮观。 

  明《大学衍义补遗》卷九十八说:“我朝定制,品官各有花样。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不在文武之数;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应服花样,文官用飞鸟,像其文采也,武官用走兽,像其猛鸷也。”接着讲明朝的常服,可由各级官员按其等级根据规定款式自制,不像宋代是由政府统一制作定时分赐。常服上可兼下,下不得僭上。一般文官都能遵循制度服用,武官往往违反制度穿公侯伯及一品之服,自熊罴至海马(即五品至九品)的服装,不但穿的人极少,而制造的人也几乎断绝了。

  5文武官燕服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规定品官燕服为忠静冠。忠静冠是参照古时玄端服的制度而定的,鉴于当时服制出现混乱现象,故用忠静之名,勉励百官进思尽忠,退思补过。通过服装来强化意识形态的效果。忠静冠冠框用乌纱包裱,两山具列于后,冠顶仍方中微起,三梁各压以金线,冠边用金片包镶,四品以下用浅色丝线压边,不用金边。衣服款式仿古玄端服,古制玄端取端正之意,士之衣袂(衣袖)2尺2寸,衣长亦2尺2寸,正裁,色用玄,上衣与下裳分开。明代用深青色纻丝或纱、罗制作。三品以上织云纹,四品以下素,缘以蓝青,前后饰本等花样补子。深衣用玉色,素带,素履,白靴。凡在京七品以上官及八品以上翰林院、国子监、行人司,在外方面官及各府堂官、州县正堂、儒学教官及都督以上武官许穿之。

  6蟒服、飞鱼服、斗牛服

  这三种服装的纹饰,都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内,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二说:“蟒衣如像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元典章》卷五十八记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不花帖木耳奏:'街市卖的缎子似皇上御穿的一般,用大龙,只少一个爪子。四个爪子的卖著(者)有奏(着)呵'。”说明四爪大龙缎袍(即蟒袍)在元初就已经在街市出卖。《明史·舆服志》记内使官服,说永乐以后(公元1403年以后)“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绣蟒于左右,系以鸾带。……次则飞鱼……。单蟒面皆斜向,坐蟒则正向,尤贵。又有膝襕者,亦如曳撒(据《碎金》称作曳撒),上有蟒补,当膝处横织细云蟒,盖南郊及山陵扈从,便于乘马也。或召对燕见,君臣皆不用袍而用此。第(但)蟒有五爪四爪之分,襕有红、黄之别耳。”这段记载可知,蟒衣有单蟒,即绣两条行蟒纹于衣襟左右。有坐蟒,即除左右襟两条行蟒外,在前胸后背加正面坐蟒纹,这是尊贵的式样。至于曳撒是一种袍裙式服装,于前胸后背饰蟒纹外,另在袍裙当膝处饰横条式云蟒纹装饰,称为膝襕。 

  飞鱼,据《山海经》载:“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具有神话色彩。《林邑国记》说:“飞鱼身圆,长丈余,羽重沓,翼如胡蝉。”是一种龙头、有翼、鱼尾形的神话动物。

  斗牛原是天上星宿,《晋书·张华传》说,晋惠帝时,广武侯张华见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请通晓天文的雷焕去询问,雷焕说是丰城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就让雷焕为丰城令。焕到任,掘狱屋基得一石函,中有双剑,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乃一以送华,一以自佩。后张华被杀,剑忽不见。雷焕死后,其子持剑过延平津,船至江中,剑忽跃出,堕水。但见二龙蟠萦有文章,水泯警沸,于是失剑。明代斗牛服为牛角龙形。 

  明朝只有皇帝和其亲属可穿五爪龙纹衣服,明后期有的重臣权贵也穿五爪龙衣,则称为“蟒龙”。嘉靖权相严嵩被参劾倒台后,在江西分宜县严嵩的老家抄没成千上万件丝绸衣料和各种华贵服装。《天水冰山录》记载着从严嵩家抄没的财产名录,其中有五爪云龙过肩妆花段(缎),各种颜色质料的蟒龙纹衣料。如蟒龙补、过肩蟒龙。蟒、蟒补、过肩蟒、过肩云蟒、百花蟒;斗牛、斗牛补、斗牛过肩、斗牛过肩补;飞鱼、飞鱼补、飞鱼过肩、飞鱼通袖等各式衣、圆领、袍、袄、女衣、女袍、女袄、女披风等成衣和织成衣料,即按照成衣款式的结构裁片排料而织制的服装匹料。明代蟒服、斗牛服在北京南苑苇子坑明墓、南京太平门外板仓村明墓、广州郊区明墓均有实物发现。

  洪武元年定,命妇一品,冠花钗9树、两博鬓、9钿。穿绣有9对翟鸟的翟衣,素纱中单,黼纹领,用朱色縠镶袖口及衣襟边。蔽膝绣翟鸟两对。玉带,佩绶,青色袜舄。二品,冠花钗8树、两博鬓、8钿。穿绣8对翟鸟的翟衣,犀带,余同一品。三品,冠花钗7树、两博鬓、7钿。衣绣翟鸟7对,金革带,余如二品。四品,冠花钗6树、两博鬓、6钿。衣绣翟鸟6对,金革带,余如三品。以下五品至七品每低1品,减花钗1树,减1钿,衣减绣翟鸟纹1对。带用乌角带。自一品至五品衣随夫色用紫,六、七品衣随夫色用绯。大带如衣色。 

  洪武四年,因文武官改用梁冠绛衣为朝服,不用冕,故命妇亦不用翟衣,改以山松特髻、假鬓花钿、真红大袖衣、珠翠蹙金、霞帔为朝服。以珠翠角冠,金珠花钗,阔袖杂色绿缘衣为燕居之服。一品,衣金绣文霞帔,金珠翠装饰,玉坠。二品,衣金绣云肩大杂花霞帔,金珠翠妆饰,金坠子。三品,衣金绣大杂花霞帔,珠翠妆饰,金坠子。四品,衣绣小杂花霞帔,翠妆饰,金坠子。五品,衣销金(用金粉调胶画花)大杂花霞帔,生色画绢起花妆饰,金坠子。六品、七品,衣销金小杂花霞帔,生色画绢起花妆饰,镶金银坠子。八品、九品,衣大红素罗霞帔,生色画绢妆饰,银坠子。首饰:一品二品,金玉珠翠。三品四品,金珠翠。五品金翠。六品以下,金镶银间用珠。 洪武五年改定品官命妇冠服。一品礼服:头饰为松山特髻,翠松五株,金翟八,口衔珠结。正面珠翠翟一,珠翠花四朵,珠翠云喜花三朵,后鬓珠梭毬一,珠翠飞翟一,珠翠梳四,金云头连三钗一,珠帘梳一,金簪二珠梭环一双。衣服为真红大袖衫,深青色霞帔,褙子,质料用纻丝、绫、罗、纱。霞帔上施蹙金绣云霞翟纹,钑花金坠子。褙子上施金绣云翟纹。 一品常服:头饰用珠翠庆云冠,珠翠翟3,金翟1,口衔珠结。鬓边珠翠花2,小珠翠梳1双,金云头连三钗1,金压鬓双头钗2,金脑梳1,金簪2,金脚珠翠佛面环1双。镯钏都用金。衣服为长袄、长裙,质料各色纻丝、绫、罗、纱随用。长袄镶紫或绿边,上施蹙金绣云霞翟鸟纹,看带用红、绿、紫,上施蹙金绣云霞翟鸟纹。长裙横竖金绣缠枝花纹。二品礼服,除特髻上少1只金翟鸟口衔珠结外,与一品相同。二品常服亦与一品同。 

  三品礼服:特髻上金孔雀6,口衔珠结。正面珠翠孔雀1,后鬓翠孔雀2。霞帔上施蹙金云霞孔雀纹。钑花金坠子。褙子上施金绣云霞孔雀纹。余同二品。三品常服,冠上珠翠孔雀3,金孔雀2,口衔珠结。长袄,看带或紫或绿,并绣云霞孔雀纹,长裙横竖襕并绣缠枝花纹,余同二品。四品礼服特髻上比三品少1只金孔雀,此外与三品同。四品常服与三品同。 

  五品礼服:特髻上银镀金鸳鸯4,口衔珠结。正面珠翠鸳鸯1,小珠铺翠云喜花3朵,后鬓翠鸳鸯1,银镀金云头连三钗1,小珠帘梳1,镀金银簪2,小珠梳环1双。霞帔上施绣云霞鸳鸯纹,镀金银钑花坠子。褙子上施云霞鸳鸯纹。余同四品。五品常服冠上小珠翠鸳鸯3,镀金银鸳鸯2,挑珠牌。鬓边小珠翠花2朵,云头连三钗1,梳1,压鬓双头钗2,镀金簪2,银脚珠翠佛面环1双。镯钏皆银镀金。衣服为镶边绣云霞鸳鸯纹长袄,横竖襕绣缠枝花纹长裙。余同五品。 

  六品、七品礼服:首饰特髻上翠松三株,银镀金练雀4,口衔珠结。正面银镀金练雀1,小朱翠花4朵,后鬓翠梭毬1,翠练雀2,翠梳4,银云头连三钗1,珠缘翠帘梳1,银簪2。衣服绫或罗、绸、绢大袖衫,绣云霞练雀纹霞帔,钑花银坠子。褙子上施云霞练雀纹,余同五品。六、七品常服冠上镀金银练鹊3,又镀金银练鹊2,挑小珠牌,镯钏皆用银。衣服为有边长袄,紫或绿绣云霞练鹊文看带,横竖襕绣缠枝花纹长裙。余同五品。 

  八品、九品礼服:首饰为小珠庆云冠,银间镀金银练鹊3,又银间镀金银练鹊2,挑小珠牌,银间镀金云头连三钗1,银间镀金压鬓双头钗2,银间镀金脑梳1,银间镀金簪2。衣服为大袖衫,霞帔,褙子,霞帔上绣缠枝花,钑花银坠子,褙子绣摘枝团花。及襟侧镶边绣缠枝花长袄,余同七品。 洪武五年又定命妇团衫之制,用红罗制作,绣雉鸟纹分等第,一品9等(行),二品8等,三品7等,四品6等,七品3等。其余不用绣雉。 

  洪武二十四年规定,大袖衫领阔3寸,两领直下1尺,间缀纽子3,末缀纽子2,纽在掩纽之下。霞帔2条,各随品级绣7个禽鸟纹,前四后三,坠子中钑花禽1,四面云霞纹,禽如霞帔随品级用。 洪武二十六年对命妇官服作了一些更改,主要是简化了冠饰,如一品命妇冠为珠翟5,珠牡丹开头2,珠半开3,翠云24片,翠牡丹叶18片,翠口圈1副,上带金宝钿花8,金翟2,口衔珠结2。二品至四品,用珠翟4,珠牡丹开头2,珠半开4,翠云24片,翠牡丹叶18,翠口圈1副,上带金宝钿花8,金翟2,口衔珠结2。一、二品霞帔、褙子均云霞孔雀纹,钑花金坠子。三、四、五、六品冠用珠翟3,珠牡丹开头2,珠半开5,翠云24片,翠牡丹叶18片,翠口圈1副,上带抹金(金粉抹涂)银宝钿花8,抹金银翟2,口衔珠结子2。五品,霞帔、褙子具云霞鸳鸯纹,镀金钑花银坠子。六品,霞帔、褙子具云霞练雀纹,钑花银坠灯。七品至九品,冠用珠翟2,珠月桂开头2,珠半开6,翠云24片,翠月桂叶18片,翠口圈1副,上带抹金银宝钿花8,抹金银翟2,口衔珠结子2。七品霞帔与六品同。八品、九品,霞帔用绣缠枝花,坠子与七品同。褙子绣摘枝团花。摘枝花是带一两张叶子的花头,团花是外圈轮廓为圆形的纹样。摘枝花与折枝花不同之处,是折枝花是长枝,而摘枝花只是带几张叶子的花头。 

  明代命妇复杂繁盛的冠饰和缠足陋习,都带有封建社会束缚女权、压迫女性的特殊心态。繁复沉重的冠饰压得女子头不能抬,目不能斜视。从小用裹脚布而变了形的小脚,使女子步履艰难,还偏偏用一种“美”的外衣来掩盖封建礼教摧残女性的真相,重温这种历史,应该唤起现代女性的警醒。

明朝的六科给事中是什么机构?负责什么呢?

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给事中,洪武六年始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设置了六科给事中,洪武二十四年以后逐渐定型,这成为明代监察制度的一个重要发展。假如说,都察院的御史着重监察全国官吏和一般机关,那么六科则是对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二个机构互不统属,可互相弹劾。每科各设都给事中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人,给事中四至十人不等,其职责是“掌侍从、规谏、辛卜阀、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

六科给事中的职权大体上与御史相近,但是更加专门化,要求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各行政部门违法失职行为,及时消除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因此在任用上要求相当严格,按规定,一般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同时明朝也很重视给事中的考核,七品小官,其升降任免都要由皇帝来亲自定夺。可见,明朝统治者对这个机构的重视程度。

六科给事中的执掌主要包括以下几项:①封驳奏章与注销案卷。所谓封驳,是指负责文书审核的机构对朝廷诏令及臣民奏章,认为有违失或不当时,有权对之进行封还驳正。《明史》卷七四《职官志三六科》载:“凡制救宜行,大事扭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凡内外所上章疏下,分类抄出,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

顾炎武曾说:“明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驳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科参”所谓注销案卷,是指六科对各行政机关依旨所处理的事务,稽查相关的案卷文件,查验其是否依照期限完成工作。如发现有稽延迟误的的情况,则对之进行参奏究治的一种制度。

封驳的作用主要在于驳正六部处事中的违误不当,而注销的主要目的则在于纠举六部处事中的拖延积压。二者实际上是互为表里。六科给事中除稽查六部外,对于地方政务也有稽查权,“在外司府衙门,每年将完销过两京六部行移勘合,填写底薄,送各科收贮,以备查考”。六科注销各部案卷的工作,对国家政令的推行和官员的考核所起的作用很大。

②谏诤与弹劾,明代六科给事中的另一项重要职权是谏诤皇帝。是指言官对君主的言行、政事的得失进行规正而言的。明代的政治体制,自洪武十三年废除宰相之后,六部的地位提高,掌管一切庶政,而大权则完全集于皇帝一身,使君主集权的程度达到了顶峰。

就皇帝与国家的关系而言,皇帝居于“统”和“治”的双重地位,一方面,皇帝“君临亿兆”,代表国家;另一方面,皇帝又政柄自操,乾纲独断。国家政令由皇帝发布,文武大臣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君主的个人行为与国家政事休戚相关,关系至为密切。

所以明代给事中作为言官,其建言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君主进行谏诤。明代的六科给事中,虽沿袭唐、宋旧制,职掌言谏封驳,但自永乐、宣德以后,给事中也逐渐拥有了纠核权,弘治时以法律的形式将该项职权明确予以了规定。《大明会典》记载:“凡两京大臣方面等官有不职者,具的核奏或大班面核”。

所以,六科给事中与十三道监察御史对官吏的弹勤,虽然对象稍有不同,但权限并无多大差别。就弹劾权行使的方式而言,同样有有露章面核与封章奏核两种。因明代六科的本职在于监察中央机构,纠举六部的违法失职,所以会典规定给事中弹劾的对象,在中央则是两京大臣,在地方则是方面等官。

建议政事是指科臣对于国家政事所拥有的建议权。明代的给事中掌“出纳帝命,封驳章奏”,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凡制赦宣行,“旨必下科”,给事中对明代政府施政的得失最为了解,所以明朝统治者授予给事中“议论政事,建言兴革”的职权。明代给事中建议政事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举凡国家政令得失,军民休戚,任用考核官吏,增减裁并机构,厘定赋税。

民间传说中有一位武功超群的独臂女子,是明朝崇祯皇帝的第一位公主。她曾经和袁崇焕的儿子订过婚,但是因为国破家亡,父亲砍下了她的手臂,流落民间。从此,她断绝了和孩子的感情。公主很生气,练了武功,发誓要为父母报仇。九难,被称为独臂神。

传说中,独臂神九难有八个无敌弟子:尹乐、父亲黄仁、伊桑、周迅、白太官、鲁、甘凤池和。九难的密友吕四娘后来潜入皇宫,刺杀了雍正帝,为师父报仇。这八位弟子被称为“清初八杰”。多么高尚的世界啊!

实际上唉,没有这回事长平公主的人生如此精彩。

袁崇焕对杜石不太好。他死时,他的儿子还没有出生。哪里可以和昌平公主订婚?

粤剧里有个经典的《皇后花》,讲的是长平公主的故事,说的是她在明朝死后出家,后来被清廷发现,向她求婚。为了她的父母能够安全下葬,为了她的弟弟们能够出狱,她同意了这个请求。长坪公主和徐周世贤在新婚之夜,用砒霜为国捐躯。

一夜残破的《香消玉殒》真是经典中的经典:“落花遮月,借杯荐凤台”悠扬动听的歌声令人沉醉。

这一首,虽然浪漫好听,却是那么的悲伤,那么的可怜。

明朝崇祯年间的一天,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打破了紫禁城的寂静。

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后宫妃子为他生了一个公主。

此时的崇祯,还不到二十岁,踌躇满志,豪情万丈,以为可以挽救明朝的衰落,成为中兴之主。作为中兴的新举措之一,他裁掉了很多不必要的冗余员工。

小公主出生的时候,陕西省米脂县银川邮政有个快递员叫李自成。崇祯皇帝的投降令发布后,他离开了自己的岗位,去了广阔的天地。

在遥远的故宫,睡在奶妈怀里的小公主不会知道,这个千里之外的小卒,终有一天会彻底改变她的命运。

她是崇祯皇帝的二女儿,也是六公主中唯一一个长大成人的。现在已经不可能知道她的生母是谁了。相传常平是周皇后的亲生女儿,但实际上周皇后上周只生了一个女儿,早逝,追求坤逸公主。从时间上看,长平出生时,周皇后已经怀孕,崇祯二年初生下太子,不可能是长平的生母。

崇祯是个有恶业的人。他的生母姓刘,生于海州,被选入太子东宫,成为的妃子:贵妇人。不久就生了朱由检,后来又生了崇祯皇帝。朱常洛既古怪又暴躁。

朱由检五岁时,朱常洛又患了一种歇斯底里症。在这次大发作中,刘夫人被他乱罚。史书上说:“失光则驱。”这种说法很冠冕堂皇,但实际上应该是一怒之下把刘逼得自杀,甚至亲自让仆从把刘活活打死。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刘死后,光宗马上就后悔了。他对儿子没恩没爱,只是怕父亲万历皇帝知道,抓住机会废了他做太子。于是他胁迫身边的宦官、宫女不要泄露秘密,只说刘病死,葬在西山做皇帝的奴仆。

朱由检从小没有母亲。作为光宗的儿子,他被封为信王刘,失败后死去,也被称为贤妃。

虽然当上了太子,但因为刘死了也是徒劳,所以不敢公开祭祀母亲。他只能悄悄向太监打听他母亲的葬地,偷了些钱让侍从为他母亲祭祀。

当朱由检17岁时,他的弟弟Xi宗,天启皇帝朱由校,无子而死,皇位传给了他。在此之前,朱由检能够公开和诚实地悼念他的母亲。他把早逝的母亲命名为孝太后,把她从简陋的坟墓里搬出来,和父亲光宗一起葬在庆陵。可怜的刘又要遭受那个无情郎的折磨了。,被大顺军俘虏。被太子李自成封为王嵩。仅仅过了两个月,清军领兵入关,李自成领兵西逃。在混乱和恐慌中,三兄弟不知道该怎么办。

一年后,斧王的儿子朱友松成了弘光的皇帝。不久,一个自称崇祯太子的少年从北方来到这里避难。弘光皇帝宣布他是一个假王子,并把他关进监狱。南京军民对此非常不满,一片哗然。争论还没结束,清军就来到了南京。弘光皇帝逃到南方,在狱中失去了他的“王子”。清军经过反复查证,确认这个少年就是王敏的孙子王志明,姓徐。真正的崇祯皇帝、王勇和王鼎早已在乱军中迷失了方向。

失踪的三兄弟成了清朝的噩梦。随后的几年,无数人以“大明皇子”的名义征战。

然而,真正的太子玄慈、王鼎词人和王雍词人的下落至今成了一个谜。没有人知道这三个可怜的兄弟遭受了什么,他们把骨头埋在哪里。

谁是刘宗敏?他认为人以酷、毒、狠、好杀著称。明朝灭亡后,他逮捕了800多人。这些人曾被锦衣卫东厂拷打,剥他们的皮,打断他们的腿,并强迫他们交出他们收集的金银财宝。几个月前,崇祯皇帝请求帮助,但是现在他们都落入了刘宗敏的手中。起初,大学生魏早德曾拒绝皇帝的征收,认为只要依靠新主人,宝藏仍可从一家传到另一家。没想到会这样。酷刑之下,我泪流满面,叹息道:“当初没能全心全意报效国家,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经过五天五夜的折磨,魏早忠脑出血死亡,儿子被砍伤。

其他明朝旧臣在关键时刻聚敛黄金,弃主而去,结果和魏一样。在刘宗敏敲掉他们所有的金银后,他杀了他们。

平公主就是这样的人。她落到他手里,真让人印象深刻。

幸运的是,“大顺”只在北京停留了两个月就结束了历史使命。李自成还没来得及带昌平公主和她的兄弟们,就被清军追得落荒而逃。

长平公主的身体还没有恢复,还在生死边缘挣扎。混乱中,她无路可逃,只能躺在病床上,看着弟弟们流着泪离开。从此生死不绝。

清军引兵入关,长平公主成了清廷的特殊“客人”。

多尔衮为了争取民心,下令5月6日至5月8日为崇祯皇帝哭三天,然后去谥号抱宗端皇帝,后改名庄烈。与此同时,他和周皇后的棺材被取出,在皇帝的仪式下再次埋葬。他们被安葬在昌平明成祖陵银泉山的田贵妃墓。贵妃的陵墓改名为思陵,一位公主陪着崇祯去了另一个世界。

后来张编辑《明史》时感叹:“庄烈非亡国之君。被贬亡国,缺乏救国之术。他只看到自己已经闯祸七年了。然而,我不想听到善良与和平,但我不想从李瑟娥和郭志江的言外之意中读到什么。我要颠覆总公司。”这是对崇祯三十四年人生的高度概括。他是这个国家历代国王中最可怜、最令人遗憾的悲剧人物,他远离宋钦宗。

最后,看着父母的坟墓,长平公主终于得到了一点安慰,尽管她的国家已经被毁灭了。但后来她再也没有她的三个弟弟的消息。

只有崇祯皇帝的袁贵妃和她相依为命。袁菲在李自成破京的那天,她上吊自杀了。结果她的丝带断了,她没有自杀。崇祯刚砍了两个女儿,就来到她的卧室,连续砍了她几次。不过,袁贵妃虽然身负重伤,但最终还是像长平一样死而复生。入关后,她被人发现,一生供养。

清朝顺治二年,长平公主得知弟弟慈灵亲王被堂弟朱友松囚禁在南京。无奈之下,她上书顺治皇帝、摄政王多尔衮,说:“九死臣妾住天庭,望成亲。”她希望自己能出家,斩断这世间的悲伤。

然而,她先去找了皇家公主。为了让汉人回心转意,清廷不会答应她的这个愿望。

不但没有答应,反而为了反映弘光虐待崇祯皇帝子女的恶行,在长平公主上书后不久,顺治的圣旨就颁布了——,不允许公主出家,而是要求她嫁给崇祯皇帝为她选定的周闲,同时给她庇护、金银、车马、田地。

当昌平公主收到这封信时,她感到无助,痛哭流涕。

婚礼如期举行,极其隆重。

婚礼结束后,仅过了几个月,长平公主就得到了残破的南京城,而“朱慈_”入狱是个假消息。她的精神支柱崩溃了。

就在几个月后,顺治三岁十八岁的时候,长平公主因悲伤过度而死。

这就是昌平公主短暂生命的终结。她这辈子没出过北京,被一双小脚捆着,不可能练就高超的武功。她生活的起伏太大了,她无法承受。

世界上没有独臂神,韦小宝的武功应该是自学的。

是。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下称《通谱》),曹玺生两子,即曹寅与曹宜。《丰润县志》所载曹玺名下的二子亦为寅、宜。叶燮在其《巳畦文集》卷五《楝亭记》里也说:“今司农荔轩及弟筠石先生,公(按:指曹玺)之贤嗣也”。稍晚的材料如翁方纲的《复初斋诗集》,在卷四十六有一首诗的题目里也说:“筠石,楝亭弟也”。

如此看来,曹玺生曹寅、曹宜二子,二人的字分别是子清、子猷,荔轩、筠石则是他们的号;也就是说,曹寅的这位令弟曹宜,字子猷,号筠石,当属无疑。

但《通谱》将曹寅、曹宜二名并列相连并附载:“曹锡远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来归年分无考,其子曹振彦原任浙江盐法道,孙曹玺原任工部尚书,曹尔正原任佐领,曾孙曹寅原任通政使司通政使,曹宜原任护军参领兼佐领,曹荃原任司库…”。这段话里,忽然冒出个“曹荃”来,事情有些蹊跷。

查《五庆堂谱》:“玺生二子:长寅,次荃。”又:“荃,玺次子,原任内务府司库,诰授奉直大夫”。有学者断言:宣之改荃,盖避玄烨嫌讳也。此条前人多予采信,显然,曹宣(荃)与曹宜不是同一人。那么,对于这些自相矛盾、漏洞百出的材料,我们该相信谁呢?笔者倾向于《五庆堂谱》的说法。

疑窦之二:曹子猷究竟是曹宣还是曹宜?

有人考证,曹子猷大约卒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乙酉,年仅四十八岁。子猷一死,曹寅悲痛无已,康熙四十八年己丑,还特别作了《思仲轩诗》来纪念他。康熙四十九年庚寅秋天,曹寅又有一首题作“渔湾夜归,忆子猷弟句,凄然有作”的诗,起首就说:水动渔舟出子猷句,题诗人已无。若然,曹子猷绝非曹宜。

查曹宜身世,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八旗画

录》三十二页云:“曹宜:字子猷,号筠石”。《通谱》:“曹宜:原任护军参领兼佐领。”《八旗通志》卷五《旗分志》:“第二旗鼓佐领亦系康熙三十四年编立,初以马虎管理;后以郎中四黑管理;四黑故,以护军参领曹宜管理。”雍正十三年之诰命云:“尔曹振彦,护军参领兼佐领加一级曹宜之祖父”。这些材料足以证明:曹宜并非卒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乙酉,而是更晚。

另一条史料佐证了上述事实。曹寅在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初三日有一道折子内中说:“佛船于前月二十八日过扬州,臣会同李煦迎接,……今本月初三日臣家人先回,报称孙文成与臣弟曹宜送至南海,于闰三月十四日到普陀山”。同年三月二十九日李煦也有一道折子云:“二月十八日曹宜奉佛自张家湾开船,于三月二十八日到扬州”。证明曹宜在康熙四十七年还活得好好的,死去的“子猷”则应为另外一个人。

周汝昌先生依据《诗经·大雅·荡》·《桑柔》第八章里“秉心宣犹,考慎其相”;以及《晋书》里“伯考景王,履道宣猷,缉熙诸夏”之文字关合,最终坚信子猷即曹宣。曹宣:字子猷,号筠石,为曹寅胞弟。而曹宜系曹尔正之子,曹寅堂弟,字号不详,此人高寿,至雍正十三年,疑似仍然活在人世。

至此,曹寅、曹宣(荃)、曹宜三个人的关系大致理清:原来他们是三个人,曹寅、曹宣(荃)是曹玺之子,曹宜是曹尔正之子,是曹寅的堂弟。曹宣(荃)字子猷,号筠石。曹宣是否为曹寅胞弟,后文探讨。

至于“宣之改荃,盖避玄烨嫌讳”一说,最近有人研究表明“宣之改荃”根本不存在;因与本篇旨意无涉,先搁置不论。周汝昌以为宣、宜为同一人,认为“宣”与“宜”乃形似而误,这一观点显然不靠谱。

疑窦之三:曹寅与曹宣谁长谁幼?

别看这么简单不过的问题,依然是笔糊涂账。

曹寅的诗里经常提到的“芷园弟”,就是子猷,二人感情超过亲兄弟,《楝亭诗钞·别集》卷三七页有《闻二弟从军却寄》一诗,开头两句是:“与子坠地同胚胎,与子四十犹婴孩”。周汝昌先生最初据此怀疑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弟。后见《楝亭诗钞》卷三有“支捧金铸酒枪一枚寄二弟生辰”一诗注云:“生辰同花生日”(二月十二),显然与九月出生的曹寅不同月,“孪生”说最后由周汝昌先生自己否定了。

“孪生”说既然不成立,二者必有长幼之分。依据诗题中“二弟”及其他诗题的“芷园弟”称呼,以及尤侗在《曹太夫人六十寿序》中直云:“逮公(按指曹玺)即世,仍命长子寅继之,旋移节于姑苏”。似乎可以肯定曹寅居长,但实际情形令人生疑。

曹宣的出生年份有两个,其一是依据康熙二十九年四月初四日《总管内务府为曹顺等人捐纳监生事咨户部文》(下称《户部文》)推定,曹宣(荃)出生于康熙元年(1662)。《户部文》奏称:

三格佐领下苏州织造郎中曹寅之子曹顺,情愿捐纳监生,十三岁;

三格佐领下苏州织造郎中曹寅之子曹颜,情愿捐纳监生,三岁;

三格佐领下南巡图监画曹荃,情愿捐纳监生,二十九岁……

其二是依据曹寅诗中称子猷为“卯君”(恕不举例)。推定曹宣康熙二年(1663)癸卯生人。“卯君”典出苏轼《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为寿》诗句“东坡村里寿卯君”,苏轼自注云:“卯君,子由也,子由己卯生,故名”。按:笔者认为如此推定欠严谨,曹寅称弟为“卯君”,或许只因苏辙字“子由”与“子猷”发音相同而已。

然而,如果确信曹宣生于康熙元年,则有更多疑窦难以释怀。

首先,曹宣生不出曹顺。内务府《户部文》所奏“苏州织造郎中曹寅之子曹顺”,这是古今治红学者公认的史料与现实不符的记载,其实曹顺并非寅子,本为曹宣嫡长子,父子相差16岁,曹宣最晚须15岁结婚,16岁才能生曹顺,然而这几乎不可能。

其次,曹母孙氏生不出曹宣。曹玺的妻子孙氏,是康熙皇帝幼年的保母。尤侗《艮斋倦稿》卷四《曹太夫人六十寿序》云:“曹母孙太夫人者,司空完璧之令妻,而农部子清、侍卫子猷两君之寿母也奇怪,为何不言“生母”?。于今辛未腊月朔日,年登六表”。“辛未”为康熙三十年(1691年),逆推孙氏生于天聪六年(1632年)。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玄烨诞生时,孙氏已二十三岁。有多条史料显示,孙氏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初玄烨继位之后,即二十九岁时,才离开宫廷嫁与曹玺做续弦夫人。也就是说,孙氏在1654年至1661年这七年时间里,绝不会怀上曹玺的孩子,就算他嫁给曹玺后很快有身孕,也要到1663年才能生孩子,而从曹顺的年龄推算,曹宣不可能出生在这一年。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分析《户部文》的错误,显然是人为的。康熙二十九年,曹寅在出任苏州织造之前,给29岁的曹荃和13岁的曹顺捐纳监生,考虑到曹宣父子年龄差异反常,为避免世人疑惑,曹寅在申报资料上做了“手脚”,一是满报曹荃年龄,二是故意将侄子曹顺纳入自己子女名下,如此一来,看似天衣无缝,却反而露出了新的“马脚”。

当时曹寅可能没有考虑到,将曹宣出生年改为康熙元年,而忽略孙氏不可能在康熙元年生下曹宣,所以后来才想出一个补救之法,在诗歌里称曹宣为“卯君”,让世人相信曹宣生于康熙二年(1663)癸卯二月十二日。孰知这样“撤东墙补西壁”,弄巧成拙,因为这样一来,曹宣生曹顺的条件又成了问题,如果曹宣康熙二年生人,他就得13岁结婚,14岁生曹顺,显然更加荒唐。

疑窦之四:曹宣的生母是谁?

孙氏不可能是曹宣的生母,还有尤侗在康熙三十年(1691)的《艮斋倦稿·曹太夫人六十寿序》(下称《寿序》 为证。《寿序》称:“曹母孙太夫人者,司空完璧先生之令妻,而农部子清、侍卫子猷两君之寿母也。……难弟子猷,以妙才为朝廷筦册府……”注意“寿母”二字,何不称“生母”?又“难弟”何解?满纸都是疑问。

既然孙氏非曹宣生母,那就考察曹寅生母顾氏吧。依据曹寅《闻二弟从军却寄》一诗开头两句:“与子坠地同胚胎,与子四十犹婴孩”,“同胚胎”三字,暗示二人同母所生,殊不知,这又是一个弥天大谎。

曹寅生母非孙氏,而是庶母顾氏所生,这是学界早已认同的事实。如果曹寅曹宣兄弟俩“同胚胎”,则曹宣也应是顾景星之甥,可是顾景星《白茅堂全集》并无片言只语涉及曹宣。曹寅写《舅氏顾赤方先生拥书图记》,也未顺带一笔在京任职的曹宣。曹寅舅家文人辈出,而在他们的文集笔记里从来只提曹寅不提曹宣,这些都可以旁证曹宣非顾氏所生。那么,曹宣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只好到《红楼梦》里去寻找答案。

欲还原曹宣真实身世,首先还得借助史料,破解五个疑团。

一、曹宣在二十三岁以前,一直未曾正式任职,这不符合清代律例。清代惯例:内务府包衣子弟成丁后即须当差;清廷严格禁止旗人从事其他职业,甚至规定旗人不得离旗居住,即使外任旗员,其子弟满十八岁后,也要遣回京师当差。这说明曹宣身份特殊,身世不凡。

二、曹寅在曹宣生前所写诗文情感真挚,而曹宣死后连一篇悼念的文字都不见。直到康熙四十八年曹寅才写有怀念曹宣的《思仲轩诗》二首,兄弟二人以梦中相会来叙阔别之情,曹寅前后反差令人费解。

三、从康熙于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时,驻跸曹家并亲自接见孙氏,并赐“萱瑞堂”匾额。且劳之曰:“此吾家老人也”。到曹寅曹顒死后命李煦在曹荃诸子中找一位适合侍奉曹寅遗孀李氏,康熙如此干预曹家“家政”的举动,颇为反常。一般人归咎于孙氏对康熙的哺乳之恩,笔者觉得还另有隐情,曹宣可能是从宫中抱出来的某皇子。

四、阎若璩《潜邱剳记·赠曹子猷》:“骨肉谁兼笔墨欢”下注云:令兄子清织造有“恭惟骨肉爱,永奉笔墨欢”之句。曹寅的这十个字疑似暗语,可谐音读作恭惟孤肉爱,永奉陛脉欢。阎若璩重提这两句,暗示曹子猷系皇帝骨肉,曹寅一直谨慎的侍奉着他。

五、康熙廿四年(1685乙丑年)五月,曹寅要离开南京,杜岕送曹寅,并写了一长篇诗相赠,诗中以古代二贤比曹寅曹宣兄弟俩,其中曹植比喻曹寅,而以吴公子季札比曹宣。杜岕居然以“季子让国”之典故来隐喻曹宣(按:诗是送给曹寅的,但“季子让国”与曹寅不合),可见曹宣本来是可居王位之人。

破得上述五大疑团,离事情真相估计不远。现在回到《红楼梦》文本,看这部被许多人视为小说的巨作,能告诉我们什么?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贾环的灯谜,谜底是枕头和兽头,但按笔者的读法,可以读出顺治、康熙与顺治第四子和硕荣亲王相互之间的关系:

大哥有角只八个——大哥有骄子八个,此句“大哥”指顺治帝,他生了八个儿子,与史实对应不爽。

二哥有角只两根——二哥叫子猷,两庚,此句“二哥”指荣亲王,他有两个生庚八字(一个假的公开,真实的隐藏),他叫子猷,即曹宣。

大哥只在床上坐——大哥旨在桌上创。此句“大哥”指康熙皇帝,他当上了皇帝,可以大笔一挥下达圣旨。

二哥爱在房上蹲——二哥哀在上房等。此句“二哥”指和硕荣亲王曹宣,他只能在上书房等待康熙皇帝驾到,隐曹宣康熙二十四年(1685)担任宫廷侍卫时的经历与感受。

此谜最大的价值在于告诉人们,曹宣的真实身份就是顺治第四子,当年他并未夭折,而是被孙氏从宫廷抱到曹家抚养长大,成为后来的曹宣,他是康熙皇帝的同父异母弟。那么,《红楼梦》还有那些文字记载曹宣呢?请看书中关于林如海(原型曹玺)的出场文字:

书中写道:今如海年已四十“今”指曹玺40岁那年,即1660年,只有一个三岁子猷一哥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终无戊子,亦无可如何之事。

这段话隐语道出曹宣(子猷)的生卒年。曹玺万历四十八(1620)生人,到40岁那年(1660),子猷三岁,证明曹宣生于1657年,他“命终戊子”,证明他死于康熙四十七(1708)年戊子,享年51岁,比曹寅反而大一岁。记得2012年初,网友“卷单行”先生有《曹宣卒年新论——有关曹宣卒年的一个新发现》博文一篇,提出并论证过这一观点。现将博文中的一段话转录如下:

基于这几点,我们则有理由相信王煐所说“令弟芷园于戊子岁先逝”或可是真实可信的,曹宣死于康熙四十七年也是值得关注的。

曹宣的出生年为1657年,结合书中贾环的灯谜,在顺治的八个儿子中去寻找1657年降生的皇子,满足这一条件的唯有四子和硕荣亲王。皇四子当时居然没有夭折,但正史对此讳莫如深,笔者不妨带领读者再翻检相关史料,“回放”一下顺治第四子当时“夭折”的情形。

在魏特著、杨丙辰译的《汤若望传》中,有如下一段记载:

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六六○年产生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之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然薨逝。

据陈垣先生考证,这位军人的夫人就是被封为皇贵妃的董鄂氏,而这位军人则是董鄂氏前夫即顺治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只是贵妃这年所生一子,作传人记述有误,董鄂妃所生皇四子和硕荣亲王,生于1657年10月7日,死于1658年1月24日(阳历2月25日),只存活了三个半月。此事《皇室玉牒》和《世祖实录》均有记载。而顺治十七年(1660年)四月生的是皇七子纯靖亲王爱新觉罗·隆禧,母为庶妃钮氏,隆禧活到二十岁才死,不属于夭折,作者将两件事扯到一起了。

董鄂妃丧子之后内心痛苦不堪,不久,心力交瘁的她终于病倒,最后于顺治十七年八月初八辞世,享年22岁。《世祖实录》卷140载:“己巳,遣官初祭端敬皇后,是日,以二十七日期满,众官及命妇俱释服。”这是官吏命妇们服一月丧服的记载。当时,顺治还下了一道御碑制文曰:“和硕荣亲王,朕之第一子也。生于顺治十四年十月初七日,卒于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盖生数月云。爰稽典礼,追封和硕荣亲王,于八月二十七日葬于黄花山”云云。众所周知,和硕荣亲王并非顺治第一子,而他偏说“朕之第一子也”,给人的感觉顺治似乎只承认“荣亲王”为自己亲生,其器重之心溢于言表。无论皇四子诈死后的葬礼规格,还是事件本身,无不折射出当时顺治与母后孝庄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汤若望,原名约翰亚当沙尔冯贝尔,1592年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科隆城,1618年从里斯本启程,于1619年到达澳门,他用了一段时间学习汉文化之后,于1623年抵达北京,受委托从事撰写崇祯历书等工作。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汤若望留守在北京的教堂中,守护教堂和历书刻版。

顺治元年(1644年),八旗兵入关之后,汤若望获新朝信任,掌钦天监信印;终顺治一世,汤若望深受皇家赏识,当时的孝庄皇太后和年轻的顺治皇帝都对他非常尊敬。后来顺治皇帝感染天花而英年早逝,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在皇二子和三子之间徘徊不定,汤若望提出选择生过天花而具有免疫力的皇三子为帝,即此后的康熙大帝。

皇四子诈死一事,曹家孙氏是知情人。曹寅长大之后,这个秘密他是知道的,所以他在初创《红楼梦》时肯定会笔之于书。笔者呕心沥血经多年研判,书中贾赦就是曹宣之“替身”,这可以从贾赦的起名用意分析出来。

“宣赦环”三字的关联,均有出处。刘禹锡《望赋》:望如何其望最伤!俟环玦兮思帝乡;龙门不见兮,云雾苍苍。元典章·礼部一·迎送》:“外路官员如遇圣节、元日诏赦、并各官受宣赦礼数王建《宫词》:“楼前立仗看宣赦,万岁声长再拜齐”。由此可知,曹宣、贾赦、贾环或指同一人。这个人是谁呢?从“兮思帝乡,龙门不见兮”分析,他是一个离开帝都的人,“龙门”指皇宫,他曾经从那里出来,现在思念回去,却万万不可能了。

此外,贾琏有心腹小童隆儿,贾珍有心腹小童喜儿,二人之名合在一起则为“隆喜”,作者通过隆、喜二小童在马棚相遇一段场景的描写,借用唐高宗皇七子李显和皇八子李旦“二马不同槽”之典故,影射康熙帝与四子兄弟不能相容。可见作者给书中人物起名不仅讲究与史接榫,而且寓意深远。

再看王熙凤对贾环的评价,一语双关。凤姐儿笑道:“环儿更是个燎毛的小冻谐音“小董”猫子,只等有热灶火坑让他钻去罢。真真一个娘肚子里跑出这样天悬地隔的两个人”。这里所说的“两个人”,以往研究者均认为指贾环和探春,非也,实指宝玉(原型康熙帝)与贾环兄弟俩。表面看来,凤姐言贾环猥琐可怜,实际作者借她之口点穿贾环身份。“燎毛”比喻他失去本来面目,身世被掩盖;“小冻猫子”谐音小董(抛)锚子,暗示他是董鄂氏抛弃的儿子,即顺治第四子。

这一隐情曹寅和康熙皆心知肚明,在织造接班人选问题上,康熙表现出的破例关心,皆因此故。只因受康熙压制,曹宣一直不敢以皇弟相认,与康熙对比之下,二人才显得地位悬殊,兄弟俩“天悬地隔”,表明康熙与荣亲王分离日久,难得一见。

有一个奇怪的问题多年困扰红学界:身为荣府第一老爷的贾赦,不仅不住在荣国府的正屋内,甚至也不住在荣国府内,而是在荣府荣国府之名,抑或为“荣亲王府”之简称,即曹家大院东面的“一黑油大门中”,房舍是与荣府花园隔断的。现在,这个疑问很好解释通了,因贾赦原是“袭了官”歇了棺的人,他只能住在“黑屋子”里。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红楼梦》写成时,曹宣已故,反过来说,《红楼梦》的成书时间,必在康熙四十七(1708)年之后。

就笔者目前研究的情况看,《红楼梦》有两支曲提到曹宣。先看“聪明累”原文: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谐音文:

《记》观拴紧,胎从命犯,算聊清。庆幸命剩前,心意遂,死后行孔林。贾府人陵中,有个假亡人,三哥本疼王,妃撂一宣,宣半世心好,以俟档由猷删,更《梦》虎拿了,俟大(“大”指曹顒)杀青。昏惨惨寺灯将尽,伢异常欢喜虎倍欣,贪人史,终男订。

谐音文中“贾府人陵中,有个假亡人,三哥本疼王,妃撂一宣,宣半世心好”,为《红楼梦》作者对曹宣的评价;再次强调他是皇宫里的假死之人。曹宣在世时,康熙皇帝是痛爱他的,无奈母后狠心抛弃了他。再比照史料,笔者觉得此话颇为中肯。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第三次下江南,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六十八岁高龄的孙氏趋前觐见,四月初十那天,康熙挥毫写下了“萱瑞堂”的大匾相赠,当时冯景写了《御书萱瑞堂记》以记其事。历来的红学家,为了弄清康熙与曹家这种特殊情结的渊源,试图从冯记中“会庭中萱花盛开”寻找答案,居然提出“萱花那时是否真的盛开了”这样幼稚的问题。殊不知,这“萱瑞堂”的“萱”字,即指曹宣。康熙御题此匾,寓意深刻,他当然知道当年“夭折”的皇四子还生活在曹家,但再让他回归皇宫是绝对不行的。他题匾的用意无非是:您老人家就好好养着他吧,曹宣会给你们曹家带来好运的。当时康熙担心的是,一旦曹宣皇子身份暴露,必然朝野震惊,那么他继承皇位是否合祖制,难免引起世人各种猜测与质疑。

梦曲“晚韶华”中那句“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笔者谐音读为兄宣今应威赫赫,绝路高遁,意思说曹宣兄今天也应该是赫赫威灵的大人物,却被逼上绝路躲藏起来了。从侧面披露了曹宣康熙四十四年之后隐居林泉的一段经历。

文本中涉及贾赦的文字,比比皆是。在元春省亲一回里,贾府在热火朝天地修建省亲别墅,而贾赦“只在家高卧谐音“槁卧”,指死,有芥豆谐音“盖斗”,指盖棺,亦指死之事”。第四十六回:“却整日和小老婆喝酒,“小老婆”即妾,谐音“窃”,“喝酒”谐音“活舅”,“窃活舅”言因舅(费杨古)暗里相救而活命放着身子不保养仿作孙(氏之)子布(织造)抱养。意思为:假装孙氏生的儿子,抱到织造府曹家抚养,官儿也不好生去做”。“官儿”谐音“倌儿”,指曹宣父皇顺治,“不好生”,暗示顺治不珍惜生命;“去做”谐音“出走”,指顺治出家。

至于第七十五回,贾赦在褒扬贾环作的诗时大发一番读书观:“像我们这样的人家,原不必读什么书,只要认识几个字,不怕没有一个官儿做”。此番言论书中直言为“酸论”宣论,再证曹宣自暴皇室纨绔身份。

再谈曹宣的生日。曹宣“生辰同花生日”,唐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宋时东京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各朝代所指不一,曹寅在诗中,或故意将曹宣生日模糊化,或他并不知道董鄂妃生皇四子具体是哪一天。曹寅成年后才从孙氏口中听来曹宣身世来历,而孙氏或者晚年失忆,或原本弄不清,故只依稀记得是二月下旬的某日将皇四子抱入曹府。官方史料记载的皇四子死亡日期是1658年正月24日(阳历2月25日),正是花朝节之后,与曹寅记忆中的曹宣生日相当。曹寅对曹宣生日的模糊记忆,反证“曹宣非孙氏所生”,如果真的记得清清楚楚,则反而说明曹宣是孙氏亲生的。

最后剩下的问题,是皇四子因何抱出宫外抚养。纵观《红楼梦》文本、官方史料和曹家相关资料信息,笔者认为,这是有人一手精心策划的。当时为顺治册立皇后,孝庄母子感情出现裂痕。先是,福临即位不久,孝庄就册立自己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但福临却不能容忍,坚决要求废后另立,尽管大臣们屡次谏阻,仍然坚持己见,毫不退让。顺治十年(1653)八月,孝庄见儿子实在没有回转余地,只好同意皇后改居侧宫,孝庄又为他选择博尔济锦氏进宫为妃,但福临对这位蒙古族出生的漂亮姑娘同样不感兴趣,反而如痴如醉地恋上了同父异母弟博穆博果尔的福晋董鄂氏。

孝庄察觉了这一危险苗头,立即采取措施,表面上顺从儿子的选择,将董鄂氏接人宫中,封为贤妃,而暗地里,性格坚毅、政治经验丰富的孝庄却使用阴毒手段,阻扰福临亲近董鄂妃。母子间为这场政治婚姻由隔阂导致怨恨。为了大清帝国的基业不致因后宫的倾轧而发生动摇,顺治产生私藏转移董鄂妃所生孩子的念头,在妻弟费扬古的安排下,制造了皇四子染上天花而夭折的惊天假案,授意孙氏将皇四子抱出宫外抚养。以避免爱子遭祖母荼毒暗算。当然,这应当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推测。

至于曹宣的死因,至今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可寻,我们只好沿着书中贾赦的结局寻找线索。甲辰本第二回独有的一条评语看,说贾赦为人“平静中和”;在后四十回,曹顒、曹沾给他安排了一个罪有可赦的结局,显然带有草率处理的虚构成分,但丝毫没有偏离曹寅写这个人物的主题与初衷。“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康熙皇帝与皇四子天悬地隔的命运反差,已将兄弟不和、自断手足的那种炎凉世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盘点我国明代的先进火器

五雷神机:

世界上最早的转轮枪,这种火器是戚继光在北方战线为防卫蒙古军队所发明的,有三眼、五眼、七眼等规格,两人使用一人抬枪转动枪管,一人瞄准射击,有效射程二百五十步约180米左右,结构类似于现代左轮枪,枪管可转动,能快速射击。

虎蹲炮:

戚家军中最常见的一种火炮,一发可射数百枚小型弹丸,是世界上最早的“散弹枪”。戚家军装备的火炮,为了便于射击,把炮摆成一个固定的姿势,很像猛虎蹲坐的样子,故得名。

神火飞鸦:

明代史书记载的军用火箭,制作为飞鸦形状,下绑两支火箭,内装大量的火药,是明朝军队装备的重要武器。

大碗口铳:

世界上最早的舰载火炮,没有瞄准具,身管短,射速慢,射程近。由于没有瞄准具,命中率较低,北京军事博物馆现存一具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用铜铸造的大碗口筒,口径三寸四分七,长一尺一寸,重六十三斤。铭文为:“水军左卫,进字四十二号,大碗口筒可见这种火器已用于水上作战。

抬枪:

大家相信么这个如战防炮的大家伙,居然是明朝的东西,这是大型鸟枪,明代《天工开物》最早记载其,带有三角支架和旋转装置,长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外号“九头鸟”,威力强劲,即便当时的战车也无法抵挡。可惜清代发展比较慢,直到清末,湘军才装备抬枪。

三眼火铳:

明朝嘉靖年间出现的我一种威力巨大的火器,即可远距离攻击,也可以近战做冷兵器砸击,是当时的一种单兵两用作战武器。使用铁或粗钢浇注而成,使用时在铳管内添加火药,最后装填钢球或者铸铁块、碎铁砂等,在小孔处添加火帽,使用时将火帽朝石头等发射台敲击,引爆装填火药将弹丸发射出去,三个铳管可轮番射击。三眼火铳在民间留存至今,百姓使用只装火药不装铸铁球的三眼铳当做驱魔吓驱除邪物的工具,类似鞭炮的作用。现在在中国南方一些客家地区,依然可以看到三眼铳和这类活动。

佛朗机炮:

世界上最早的后膛榴弹炮,明朝正德年间利用欧洲技术制造的大型后装炮,使用带弹壳的开花炮弹,成为明代中期装备的重要火炮。

猛火油柜:

世界上最早的火焰喷射器,猛火油即石油,明代的一种喷火器具,是用于军事方面最早的火焰喷射器,《梦溪笔谈》有我国西北地区开发和使用石油的记载。

震天雷:

最早的手榴弹,震天雷内有“火老鼠”,就是钩型铁片若干,用于加强杀伤力,这和美军的钢珠手榴弹异曲同工。

水底龙王炮

最早的水雷,这个黑科技是明代水上火器,用牛皮包裹火药,以羊肠用引火线,用羽毛为浮标,古人的智慧真让人惊叹。

万人敌:

大型爆炸燃烧武器,外皮为泥制,重量80斤,明末用于守城,为了安全搬运一般带有木框箱,可算是早期的燃烧弹。李自成攻开封的时候,曾经通过地道突入曹门心字楼下方,守军即采用投掷万人敌的办法消灭了突入的部队。

迅雷铳:

是明朝火器专家赵士桢创造的一种单兵多管火绳枪,易于携带,火力密集,最大可以达到18管,装配有防护外罩,发射后也可做为冷兵器使用。

火龙出水:

最早的多级火箭,发明于明朝中期,据明《武备志》记载,火龙出水外绑细竹“起火”为一级火箭,龙口内为二级火箭,是水陆两用的火箭,在鸣梁海战中,明朝军队曾运用它重创日军舰队。

鲁密铳:

由明朝杰出火器研制专家赵士桢发明的一种火绳枪,原型是土耳其鲁密国进贡的火绳枪。

鸟铳:

是明朝中后期最常见的制式单兵火器装备,射程可达100米,已经非常接近现代步枪。

拐子铳:

带有曲柄的连发火绳枪,长375厘米,使用类似佛朗机的装填方式,可以连续三发,射程150米,明朝称为“万胜佛朗机”,,在抗日援朝中使用比较多。

红夷大炮:

世界最大的巨炮,明代称大将军炮,是明代引进欧洲技术制造的一种大炮,重达16吨,射程最远可达3公里,是当时这类武器的极限。红夷大炮比佛郎机炮更长更大,炮身用生铁铸造,长三尺有余,重几百斤,前有照星(瞄准镜),后有照门(炮耳),装药一斤以上,铅子(炮弹)重三至五斤,有多道加强箍,分大、中、小三种,发射7斤、3斤和1斤的铅弹,用炮车运载。车轮前高后低,可在车上直接发射,具有较大的威力。

神机营:

明朝很重视火器的发展和运用,明成祖永乐年间,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火器兵种—神机营,这种以火器为主的独立建制兵种,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首屈一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6354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7
下一篇2023-10-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