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大山研医道,悬壶济世不求名 ——记洱源县乡村医生周荣斌

扎根大山研医道,悬壶济世不求名 ——记洱源县乡村医生周荣斌,第1张

初次见到周荣斌医生,是在健康扶贫的一次下乡,当时对他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只觉得这个人为人朴实、工作扎实,后来在工作中慢慢了解到了他的事迹,也被他平凡岗位上的事迹所感染。

1991年3月,周荣斌应聘到洱源县西山乡卫生院工作。西山乡地理环境特殊,位于罗平山脉的大山深处,县城有100多公里、三四个小时的车程,辖区内最高海拔3800米,最低海拔1600米,海拔落差达2200多米,且三分之二的地区在2500米以上,山高路远,梁大箐深,群众居住分散,有157个自然村,面积约420多平方公里,当时只有乡政府、团结村、建设村通了公路。由于交通不便,山高路远,卫生院的人都不愿意从事防保工作,这时周荣斌义无反顾挑起免疫防保的重担,接任了防保专干期间,他亲自走访120多个自然村,350多平方公里,突破了十几个免疫空白区。

1994年6月,西山乡坯叶村发生了疫情,他马上向院领导报告,背了两箱药品徒步走了三个小时才到事发地点,进行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并及时将调查结果向上级党委政府、院领导和县疾控中心报告,次日中午三点许,确诊为“伤寒和副伤寒杆菌感染”,全村96人,已被感染64人,有30多人高热卧床,其它30多个尚在潜伏期,情况十分严重。村民们听说此病非常难治,准备投靠亲戚躲到别村去,得知此事后周荣斌心急如焚,心想,如果是这样的话在村子里引起恐慌不说,疫情还会扩散,局面非常紧张。这时,他一面向医院报告“搬救兵”,一面向群众作此病的防治宣传,并向群众承诺“你们的病什么时候好,我什么时候才出村,但你们留在村子里接受治疗不能外出。”在县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和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他和群众同吃同住,经过过14天的艰苦奋战,疫情终于得到控制,病人全部康复。当年的工作得到了县乡各级的肯定,被评为洱源县卫生系统九四年度学“雷锋、白求恩”先进个人。

工作期间,他视病人如亲人,不怕脏,不怕累,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热情服务,深受群众喜欢,给山区人民留下好形象。他说,因为我有一个开明的家庭,父母和弟妹们非常支持我,使我能安心工作,无后顾之忧,工作每做一项就要认真做好一项,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在西山乡卫生院工作七年间,从事过防保、中西药房、门诊、住院部、手术室等工作,到了全面的锻炼,为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底结婚后,由于各方面原因,他辞去西山乡卫生院工作回到田心村。田心村离炼铁乡政府所在地20多公里,离县城80多公里,卫生室虽有三位医生,但两位年事已高,一位是未经专业培训的学徒,在医技和思想上都比较守旧,根本适应不了当前的要求。1998年4月,田心村委会通过村民大会决定聘请周荣斌和他的爱人为田心村卫生室医生,于是他担起了卫生室负责人的担子,按自己的思路把软件工作一项一项完善,加强了妇幼保健工作。2000—2006年6年间,在田心、长邑、翠屏等地接生200多人,护送危重孕产妇20多人次,无一医疗事故发生。后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医疗的投入,对孕产妇补助的提高,他们把接生工作转换成动员住院分娩,使当地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10年来孕产妇死亡率为零。他认真统计清楚了0-6岁儿童台账,当年完成0-6岁儿童建卡及预防接种工作,10年来建卡率达100%,接种率98%。在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守护着2000多百姓的健康, 10年里出诊3000多次,免费护送乡、县、州转诊50多次。作为“大夫”想学妙手回春,先具无私济世心,他一直无怨无悔。有时家人病了来电话他还在外村的病人家中就诊,只得好语相应求得家人谅解,有好几次,他在村里给病人看病,针打完就回卫生室,连家都顾不上回。父亲听说后,有一次回家时他很幽默的说:“小斌,你也忙得像大禹治水了,几经家门而不入。不过不怪你,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就是这样,他的工作得到了各级部门的认可,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赞誉,2005年被评为乡级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优秀***员,2007年、2008年连续被评为村级“优秀***员”,2011年被评为乡级“创先争优”优秀***员,2015年度被评为县级“优秀乡村医生”。

在田心村行医期间,周荣斌听纸厂来看病的群众反映纸厂缺医少药、地处高寒偏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看病只能走20多公里到长邑村或田心村就诊,如危重病人只能扎个简易担架,请七八个村里的男劳动力抬到20多公里外的卫生室看病,越听他心里就越难过。

纸厂村因受地理环境的制约,虽然有一条公路,但一到雨季就会出现水毁、塌方,公路自然中断。如今社会发展很快,当地群众虽然生活有所改变,但依然陷于缺医少药的环境中。周荣斌心想:革命老一辈焦裕禄、王进喜他们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我作为一名***员为何不拿出一点实际行动呢?既然那里缺医少药,我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就应该到那里去做点事?于是,他开始动员爱人,爱人最终同意了和他一同前往纸厂村卫生室工作。有人对他说,那里条件那么差你吃得消吗?还有的说,你大脑是否搭铁了?周荣斌对他们说,我是经过深思熟虑,怀着“悬壶济世胸中铭,选业从医救生灵,以德修心 研医道 ,唯愿世间少病人,人各有志重实践,愿上高山不进城,名利富贵非所欲,是非曲直任人评”这么一个心态去纸厂工作的。

 2011年7月1日,周荣斌和她的爱人正式到纸厂卫生室报到上班。周荣斌表示,当时刚到纸厂卫生室门口,说实在的真有点啼笑皆非,门上的大锁锈迹斑斑,从门缝中往里看,满院子野草丛生,回顾起那几位患者的话,再看看卫生室,群众的疾苦就不言而喻了。要在这里开展工作,没有房子住怎么办呢?他只好与爱人商量,拿出自己多年来的积蓄16000元修建了30多平方米的“空心砖”、“石棉瓦”房子作为宿舍和厨房,开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

纸厂村面积499平方公里,海拔2800多米,散居着1800多个彝民。我一到任上门摸底、做公共卫生服务,登记0-6岁儿童花名册、统计0-6岁儿童的预防接种情况,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儿童未接受过规范的预防接种,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几乎为0。通过两年多的动员宣传,统一了固定的预防接种点和接种时间,对0次剂儿童进行查漏补种。在炼铁卫生院和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支持下,对0-14岁儿童进行扩大免疫,发放预防接种本。通过宣传,孕产妇认识到产前检查的重要性和住院分娩的必要性,把原来的零住院分娩率提高到现在的95%。同时,对辖区内的老年人、儿童、正常人、孕产妇进行分类建卡分类管理,老年人每年两次上门体检服务,认真分类建立好居民健康档案。

 2013年,洱源县发生“303”、“417”两次地震,他积极投入抗震救灾,认真进行震后疫情监测,饮用水源消毒,救治伤员。“417”地震时,周荣斌还在大理卫校培训,那天早上他们在教室里都感觉到震感,学校得知地震中心在炼铁,就通知炼铁的学员回家支援抗震救灾。当晚,他就赶到纸厂村的月亮坪小组护送一名伤员,他负责开车、爱人负责观察伤员情况,经过4个多小时把伤员安全护送大理州人民医院,把病人安顿好后已是第二天早上7点多,又赶回纸厂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中。在爱心活动中,我用60000余元资助了昭通鲁甸、纸厂、松岭各一名大学生完成学业。

到纸厂工作八年来,周荣斌和彝族村民打成一片,兢兢业业地为兄当地群众服务,感动着这里的村民也被村民感动着。“周医生你要早来纸厂几年就好了,你为我们病人节约了好多钱,你真是一个活菩萨,我们现在看病很方便,不用跑几十公里外去看病了。”他说,村民几句朴实的话,对我们是一种鼓励又是一种鞭策。2015年3月,纸厂村被定为精准扶贫贫困村,于是他又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健康扶贫的工作中去,协同村委会、下乡工作组上山下乡扶贫帮困查慢病、做家签、为老年人体检、随访,在整个纸厂村辖区内到处都可以看到我们乡村医生的身影,用我们卫生院院长的话说:“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我们的乡村医生、有我们的家庭医生团队、有我们的工作场所。”经过3年奋战,圆满完成健康扶贫各项工作并顺利通过国检。

周荣斌说,随着医改深入和政策的不断完善,各级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日益增加,乡村一体化的进展越来越完善。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做的也只是普通的工作,取得一点成绩应归功于党的培养,归功于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进取,成为一名更优秀的乡村医疗工作者,为辖区内村民的健康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白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除同姓同宗不得结婚外,本民族内部或与其他民族之间都可通婚。解放前,各地婚姻多为父母包办,媒人说合。家庭中儿子成婚后即分开独立生活,男子有财产继承权,有的地方幼子还有优先继承权。怒江白族无赘婿习俗,独女也要出嫁,且

  无权继承家庭财产>

  白族人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大理一带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妇女头饰更是异彩纷呈:大理一带未婚女子梳独辫

  且盘在花头帕外面,再缠上花丝带等,左侧垂着一束白绦穗;婚后发辫改为挽髻,盘在头顶,外包扎染或蜡染的蓝布帕,缠素色布条。凤羽、邓川、洱源的姑娘喜戴“凤凰帕”;有的地方则头包花毛巾或只将辫子盘头上,再缠一束红头绳;有的地方头饰为“一块瓦”;有的地方头上用多块头布相叠覆盖,最外面的一块布上绣白族人民喜欢的图案。再外缠多种颜色的头绳,格外美观。妇女们都喜戴玉或银手镯、坠耳环。城镇居民多穿汉族服装,青年人爱着时装。<br>

  白族服饰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所体现出的总体特征是: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将其地域特点与白族服饰特色联系考察大致可寻出这样的变化趋势: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br>

  白族妇女的衣饰堪称造型与色极调配的艺术杰作。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有的以嫩**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浅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毫无细碎之感。

  <br> 白族男子一般穿白衫、长裤、裹腿、草鞋、外罩黑领褂,或皮质或绸缎,质料考究,俗称“三滴水”,腰系兜肚,下著黑色或蓝色长裤。 白族服饰既是适应于白族人生产劳动、生活文化以及气候特点的产物,又是秀丽的湖光山色潜移默化地对白族人审美观念陶冶的结果,具有独特的风格  银光闪闪的“登机” “登机”是洞源县白族妇女特别喜爱的一种头饰。“登机”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每个姑娘都亲手精心缝制一顶“登机”,戴在头上去探亲、访友、赶集、幽会。“不会缝‘登机’,找不到称心人。”。据说,从前有个白族姑娘,名叫素花,她和青年猎手阿鹰相爱。有一个黑面妖精想从中破坏他们的姻缘。一天,黑面妖精趁阿鹰独自上山打猎的时候,刮起猛烈的妖风,把他卷进魔洞。素花得知消息后,不畏艰难险阻,走遍山山岭岭,四处寻找阿鹰。他的诚心感动了神仙,神仙送给她一顶银光闪闪的“登机”。她把它戴在头上,顿时觉得威力无比。她按神仙指引的方向,历尽艰险,找到魔洞,与黑面妖精展开殊死的搏斗。这时,“登机”的银光刺瞎了黑面妖精的双眼,素花终于打败了黑面妖精,救出了阿鹰,并与他结为夫妻。从此,白族妇女都把“登机”当成吉祥的象征戴在头上 

  草鞋——爱情的信物  洱源县西山白族地区流传着一个有关草鞋的有趣故事。传说很久以前,聚居在西山地区的男男女女,都是不穿鞋子的。一天,一位姑娘送给她的意中人一个漂亮的绣花荷包,并唱道:“妹送小哥金荷包,麻布是我自己织,花朵是我自己挑:若是小哥送信物,街上买的我不要,只要哥哥亲手做。”双方分手后,男青年寻思了一夜,到底送对方什么信物好呢。最后他想到,她用麻皮织麻布,我用麻皮打麻鞋、岂不情投意合么?于是,男青年带上一卷麻皮,来到坝区的一个“老友”家里用了三天三夜打了两双草鞋,一双自己穿,另一双回赠给热恋中的姑娘。姑娘满心欢喜地接过草鞋,把它穿在脚上,两人都觉得鞋子大小正合适,走起路来很舒服。不久以后,他们成了亲,互敬互爱,十分和睦。从此,这里的男人都学会了打草鞋,而且这里的妇女至今都兴穿男人打的草鞋。

  板凳戏

  好客的白族人,每逢结婚、建屋时都要邀集村里的人唱板凳戏。板凳戏的程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唱三出首(财神、赐福、魁星)。先由德高望重,夫妻偕老的长者唱“财神”:“吾乃财神老爷,今日前来庆贺!天启三阳开泰,地肥五谷丰登,农耕三春花柳,财发万万金。”接着由年事较高,知书达理的人唱“赐福”:“吾乃天官赐福,今日前来庆贺!天空红霞万朵,地上五彩缤纷,人间吉祥如意,幸福万万年。”然后,由乡间“秀才”唱“魁星”:“吾乃魁星射斗,今日前来祝贺!天上星斗拱月,地上文人荟萃,敢与李杜比美,勤奋出天才。三出首唱毕,第二阶段就由大家轮唱。轮唱的形式不拘一格,有一字腔,有吹吹腔,有滇戏。至于唱词,则要求欢乐喜庆,照搬照套,即兴创作,随人而定,其内容丰富多彩,妙趣横生。

  盛饭盛汤不用勺云南省大理剑川县河溪的白族同胞,十分好客。凡是婚丧嫁娶,都要请许多客人,而且让客人个个酒足饭饱。但是,放在席桌上的饭、汤都不见瓢勺,客人都用自己的碗去撮饭,直接端起汤来倒。据说这样不受限制的让客人撮饭倒汤,才能体现出主人大方、善良的品德,也才能显示宾主的友好团结之情。现在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很多白族人都不再这样做了,很多生活习惯跟汉族都是一样的了珍贵的嫁妆——雕梅雕梅,是云南白族姑娘珍贵的嫁妆之一。每当梅子成熟季节,在白族村寨里,姑娘们便端着一盘盘青梅,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精雕细刻,那些黄爽爽的雕梅在她们手中竟像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菊花,既耐人欣赏,又诱人品尝。雕梅以选择个大、肉厚、核小、颜色微黄者为佳。制作时,先将梅子用石灰水浸泡半日,取出晾干,然后以大拇指和食指捏住梅子两端,用特制的小刀曲折有致地雕出花纹,待挤出梅核后,便放入洁净的盆子里,撒上少许食盐,等酸梅盐“挤”出,再配上红糖浸渍。加工精细的雕梅,可放多年也不易霉烂。</P><P><b><font color="#990000">救命房</font></b>  </P><P>在白族居住的高寒山区,因气候变化无常,经常是:“山下太阳山上雨,送去尘土走泥泞。春夏秋冬一日现,脱下棉袄又穿裙。”为了使进行野外活动的人们在遇到天气聚变,气温下降时能经险为夷,白族人民在高山无人的交通要塞上,修建起一座座“救命房”。在房中备有柴禾、干粮、饮水等物,以备路人应急。这些应急措施,是白族同胞集资兴办的,这充分体现了白族同胞的传<B><FONT COLOR="#990000"><IMG SRC="fengsuxiguanfiles/xisu-3jpg" WIDTH="250" HEIGHT="228" ALIGN="LEFT"></FONT></B>统美德。</P><P><b><font color="#990000">给新郎新娘出难题</font></b></P><P>在白族聚居的洱源县,有这样一种风俗:当新郎和新娘在迎亲队伍的陪同下走进家门,客人也一一坐定以后,新郎和新娘要首先走进厨房和茶房,给厨师和茶倌传烟施礼以示感谢。而且凡在场者,无论端茶的,上菜的,还是抹桌子洗碗筷的,一律同等对待。如果忽视了这一礼节,本该上八碗,却只上六碗,留下一对空碗,扣着一张红纸条,有的一面定一副上联,要新郎对下联:有的则写一条谜语让新郎猜。新郎猜中其意,再到厨房传一巡烟,饭菜便会很快就上齐了。

  </P><P><b><font color="#990000">寿鞋</font></b>   <br> </P><P>在云南省洱源县的凤羽坝子里,白族姑娘、媳妇,从小就有学做寿鞋的习俗。不会做寿鞋的妇女,常被人们笑为无能。寿鞋,用大红色的绸缎或布料制成。鞋头拼有寿字图案,图案下用蓝色的丝线绣着一枝素雅的针叶松;鞋帮后跟是对称直角三角形图案;鞋底的三层底。穿寿鞋标志着人已进入高年,福禄双全。才人一般在六十花甲寿日开始穿第一双寿鞋。多子女的老人,每年都会收到姑娘、媳妇送来的一双双寿鞋。寿鞋收得越多,表明这个老人一生辛劳,儿女绕膝,教子有方,颇能受到后代的尊敬。当老人们穿着寿鞋走过大街小巷进,人们总是投以羡慕的眼光,老人们心里乐滋滋,儿女也觉得光彩。</

一、服饰

白族服饰清爽大方。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妇女服饰各有千秋,从服饰可看出年龄大小、成婚与否以及地区差异。白族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大理一带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

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

二、饮食

白族以稻米和小麦作主食,山区则以玉米、荞子为主食。喜食酸辣,洱海的鲤鱼、弓鱼、鲫鱼是人们喜食的菜肴,“砂锅鱼”是大理著名佳肴。善于腌制火腿、腊肉、香肠、油鸡、螺蛳酱等。

三、建筑

白族的建筑艺术独具一格。高寒山区多居住单间或两间相连的“垛木房”或“竹篱笆房”;坝区则多住土木结构的瓦房。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喜洲,是白族民居的精萃所在。一座端庄的白族民居主要由院墙、大门、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组成。

扩展资料

白族的节日:

1、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盛大的节日和街期,它的起源与观音伏罗刹的传说有密切联系,所以又叫观音市。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开始在大理古城西门外举行,会期七至十天。

节日期间,举办传统的赛马、赛龙舟、射弩、打秋千等民间体育比赛以及大本曲演唱、洞经古乐、民族歌舞表演,年年如是,热闹非凡。

2、火把节是白族另一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古称“星回节”,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

节日期间最为壮观的是每个白族村寨都要在村子中央的场地上竖起一柱或数柱三四丈高的大火把,树杆作心,外面捆扎竹片、树枝和松明,用彩线系上火把梨、乳扇、鞭炮,插上书有“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字样的“升斗”,当夜幕降临,大小火把齐明,红光满天,响声震耳。

中国政府网-白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6525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8
下一篇2023-10-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