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神后镇古传说

禹州市神后镇古传说,第1张

传说还是比较多的。建议查看http://baikebaiducom/view/174798htm金火圣母相传有个朝代的皇帝做了一个梦,看到一对红似殊砂、鲜似鸡血、晶莹透亮的花瓶,十分惹人喜爱。第二天,他派大臣四处查访,终于打听到是神后镇烧的,皇帝传下圣旨,让神后窑工为他烧制出梦中所见的花瓶。钧瓷窑变不易掌握,生产条件又落后,十窑九不成。可是皇帝的圣旨谁敢违抗呢?有个窑工经过千辛万苦,总算把花瓶烧出来了,送给皇帝一看,皇上大怒,当着群臣说:“这些东西和我梦中所见的根本不一样。”接着又传下一道圣旨,十天之内烧不出梦中花瓶;所有窑工满门抄斩。窑工们日夜赶烧,期限快到,仍然烧不出来。有个窑工之女名叫艳红,不但长得美丽,而且心地善良,从小跟父辈学会了瓷器的造型和烧制手艺,此时大祸临头,艳红决心以身试火,让自己的血气渗入笼中,凝结在花瓶上。她想,反正烧不成也是死,烧成了可以给父老兄弟免去一场灾难。主意一定,当炉火烧到决定釉色的关键时刻,她登上窑顶,一头栽进窑里,但见窑中红光弥漫,红浪滔滔。出窑时,一对玉般晶润、血般艳红的花瓶亭亭玉立在匣钵之中。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为她盖了庙、塑了像,让子孙后代怀念她。这就是后来传说中的金火圣母。鸡血红古时候,神垕有个老窑工叫王钧,老伴去世早,收养了一个儿子,起名王小,在大刘山驺虞河边以烧制钩瓷为生。有一天晚上,王钧刚睡下,蠓陇中听见有人唤道:“王钧醒来,王钧醒来。”他起来看看,屋内连个人影也没有,翻个身又人睡了。不大一会儿,只见一道红光,照得小屋如同白昼,王钧翻身坐起,只见一位红光满面的白发老人坐在床边。老人对王钧说:你烧造钧瓷不得秘诀,我今奉玉皇太帝之命,特来点化于你。但凡仙之间不能通话,我手书二字,启发于汝。”说着操起一根柴火棒写起来。王钧一看,是“心血”二字。正待细问,老人将手一摆,又写道:“天机不可泄露,得秘诀之后,子孙造福人类,不可渔利他人,否则,得而复失。”写罢,飘然而去。第二天,王钧醒来,回忆昨晚之事,原来是一场美梦。说起王钧手艺,真是出类拔萃,七里长街同行无一可比。他做的钧瓷如碗、盘、炉、鼎、瓶、洗、盆、钵等,设计合理,造型大方,就是掌握不住火候,烧出的产品常因釉向下流走过多造成报废,使他伤透了脑筋。昨晚仙翁指点,可是人的鲜血何处寻呢?左思右想,毫无办法。最后拿定主意,自己以身试火,取得经验传给子孙。他将养子王小叫到跟前,将仙翁指点自己试火一事告诉儿子。王小扑通跪下说:爹爹,万万不能,万万不能啊。王钧脸色严肃,扶起儿子说:“我儿不必多虑,天意如此。”王小见父亲主意已定,也暗地里打定了主意。几天后,父子俩将坯子上好釉装进窑里,点上火,连烧三天三夜,只见窑内浓烟翻滚,火苗不住地往上蹿。王钧双眼布满血丝,汗流满面,对儿子说:“孩子,就看今夜了,我饿了,你去拿个馍来。”王小不知是计,回身拿馍去了。王钧目视苍天大呼:“苍天有灵,莫负老汉一生心血。说罢,脱光衣服,爬到窑顶,跳进熊熊的窑火中。王钧往火中一跳,立刻急坏了暗中相助的自发仙翁。他在窑旁整整蹲了三天三夜,只等今夜助王钧一臂之力,谁知王钧竟纵身跳人窑火中,顿足叹道:“罪过!罪过!”他见事已不可挽回,遂用手点化。只见窑内浓烟顿消,红浪翻滚。王小拿馍回来,见到父亲衣服,一切明白,遂大叫一声,气绝于地。悠悠间,王小来到大刘山上,看到一位白发仙翁正在和爹爹谈话。王小急忙赶到跟前,拉着仙翁的手说:“救救俺爹。”仙翁说:“此乃天数,命该如此,也是老夫罪过。你要继承父业,做好钧瓷,贡献世人。汝父今已位列仙籍,不必为虑。”言尽,拉着王钧直上天空。王小抬头看时,只见半空中飘落下一张纸条,拿起一看,上书“可用鸡血代替”六个大字。再说,众乡邻见王钧已死,慌忙救醒王小,他擦了擦充血的双眼,看看窑中火势,只见各种造型的钧瓷作品像涂了一层颜色一样,五光十色,艳丽夺目,十分好看。恍惚中,好像看见父亲身影一样。他悲痛地对邻居们说:“不管这一窑是什么红色,都叫鸡血红。”果然,出窑后颜色最好的就数鸡血红了。此外,还有玫瑰红、海棠红、茄皮紫等颜色。人们为了纪念王钧,在神后火神庙里塑了他的像。数百年过去了,这故事一直在神垕流传。钧釉宋朝时,阳翟一带民间普遍烧造青釉瓷器,有一老妇领着几个儿子烧一座瓷窑。一天开窑时,突然出现了几件带有红紫斑的彩釉瓷器,老妇喜出望外,想必是“窑神爷”显灵,忙唤全家老小,到伯灵翁庙烧香磕头。但烧第二窑时,却又不见这种釉色了。老妇甚是纳闷,为啥“窑神爷”不灵了?这时,她忽见作坊屋地下有不少铜屑,就问儿子谁撤的?儿子都说不是自己撤的,只有一个过路的铜匠,前天在这里宿过一夜。老妇心想,莫非红釉和这铜屑有关系?于是就把铜屑配在釉里,果然又烧成比第一次更鲜艳、更美丽的玫瑰紫釉。消息传开,远近窑场都纷纷仿效制作。后来,又有巧匠把铜矿石配在釉里,也烧成了紫红釉。从此,青釉器就不是单纯的一色釉,而是有多种多样的色调,仿佛在蔚蓝的天空中忽然涌现出片片红霞那样美丽。蚯蚓走泥纹“蚯蚓走泥纹”是钧瓷釉面上一种特殊的纹路,形似蚯蚓在泥地上爬过留下的痕迹,呈蜿蜒曲折而又长短不同的线状,有的为单线条,有的为多线条相互交叉。这种纹路源自宋钧官窑,为钧瓷所独有,是钧瓷窑变的艺术特征之一。关于蚯蚓走泥纹,在禹州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原先禹州城北关的颍河水很深,水里边生活着鱼鳖虾蟹等水族。水族有个共同的首领,叫做“头王”。这头王至高无上,掌握着水族们的生杀大权,厉害得很。蚯蚓那时候也生活在水里,和螃蟹、蚂虾一样在水里游来游去。蚯蚓还和螃蟹是很要好的朋友。有一天,螃蟹头上的两个钳子无意间夹断了蚂虾的两根长须,蚂虾就到头王那里去告状。这蚂虾精得很,它为了能告倒螃蟹,就偷偷送给头王一颗夜明珠,头王一见十分欢喜,就收下了。常言道: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头王受了贿,就向着蚂虾,于是判螃蟹有罪,要用炉火烧死。蚯蚓听说了这事,很为螃蟹不平,就去找头王评理,头王哪能听得进去,不由分说,也判蚯蚓与螃蟹同罪,一块处死。两个行刑的水鬼押着螃蟹和蚯蚓来到岸上,四处寻找有炉火的地方,转来转去,来到颍河南岸的钧窑场,刚好见窑工们正在装窑。两个水鬼就乘人不备,把螃蟹和蚯蚓装进了放钧瓷釉坯的笼盔里。螃蟹趴在了一个鸡心盘上,蚯蚓趴在了一个鼓钉洗里。两个水鬼在暗地里看着窑工们把窑装好,封住了窑门,只待点火了,就返回水里向头王复命去了。一会儿,窑工们就把窑点着了火。顿时窑里烟雾弥漫,熏得螃蟹直流眼泪,眼泪都滴在了鸡心盘上,它受不了了,就挣扎着往盘外爬,终于爬出了盘子。这时窑里温度已升起来了?螃蟹还是被烧成了灰。蚯蚓呢,开始也在鼓钉洗里往外爬,但鼓钉洗边沿儿高,蚯蚓爬得又慢,没多会儿也被烧成了灰。这窑钧瓷住火后开窑,窑工们发现有个鸡心盘里出现了不少像珍珠样的斑点,有一件鼓钉洗上出现了很多像蚯蚓爬过一样的纹路。窑工们觉得这种斑点和纹路很好看,就分别起名叫“珍珠点”和“蚯蚓纹”。从此以后,凡是在这个窑里烧出的钧瓷,窑窑都有几件带蚯蚓纹的,间或也有珍珠点出现。窑工们都感到很神奇,不知是咋回事儿。但是颍河里的水族们知道,这是螃蟹和蚯蚓的冤魂不散啊!不该死罪,硬被判成死罪,这实在是天大的冤枉!螃蟹和蚯蚓被炉火烧死后不久,蚯蚓的后代们觉得这个头王太霸道,不想再在水里受欺负,就搬家来到了陆地上,拱到土里去呆着。但完全离开水还不行,看哪儿土湿,就往哪儿去,还经常在湿泥地上爬来爬去。后世的人见了,只知道蚯蚓会拱土、走泥,人们就把“蚯蚓纹”改称为“蚯蚓走泥纹”了。五子登科瓶的由来在钧瓷诸多的品种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造型,它由六个葫芦组成,中间是一个大葫芦,大葫芦的周围有五个小葫芦与之连成一体,这个器型的名字叫《五子登科》。说起这个《五子登科》,还有一段不寻常的来历。在我国宋朝,有一个姓窦,名禹钧,号燕山的人,年轻时发奋苦读,连年赶考却一直未能考中。后来结婚成家,心灰意冷,已无意求取功名。他膝下有五个儿子,即仪、俨、侃、仲、僖,个个聪明伶俐。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们的身上,决心教导他们成材。他让孩子们阅读自家丰富的藏书,用良好的教育方法指导孩子们的学习,同时把他过去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得失都讲授给孩子们听,加上他这几个儿子的刻苦努力,一个个陆续登土皇榜中举了。这件事在当时轰动很大,朝野上下人人尽知,一时传为美谈。有了这件事,当朝皇帝就想厂若是天下做父母的都能像窦燕山这样教子有方,使子孙后代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为国尽忠,何愁我宋室天下不代代强盛。为鼓励天下百姓都效法窦燕山,让世人都努力学习,勤奋攻读,有志于功名,皇帝就传下两道圣旨:第一,把窦燕山教子成材的事迹编人正在定稿的蒙学读本《三字经》中,流芳百世;第二,做一件永久性的器物,来纪念这件事,并限期半年完成。丞相接旨后,立即去办。第一件事,丞相让主持编写《三字经》的大臣去办,很快就办妥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字经》中有了这样几句话:“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义方,是指为人处世的规矩、法度、道理等,泛指家教。但第二件事,丞相颇费思量,限期已过了一月,还没考虑出来。在选用什么材料上,丞相一直拿不定注意。有一天,丞相正在书房静坐沉思,门官来报,说是专管进贡瓷器的官员来访。丞相一听,眼睛一亮:对呀,这件永久性的器物何不做成瓷器呢?瓷器是放不坏的,而且又美观。丞相当下就决定选用瓷器来作纪念品,并且要用钧窑的瓷器。他选用钧瓷有两个原因:一是窦燕山名叫禹钧,丞相博学多才,马上联想到出产钧瓷的阳翟是大禹的故乡,那里还有大禹之子夏启即位大享诸侯的遗迹“古钧台”,而钧台附近就是御用钧窑场。丞相心里说,用钧瓷作纪念物品可能是天意。二是钧瓷晶莹玉涧,五彩斑斓,名列五大名瓷之首,不像其他瓷器的色调那么单一。丞相命贡瓷官在限期之内,烧造出寓意深刻的钧瓷贡献给皇上,完成圣上旨意。贡瓷官领命后,不敢懈怠,回到钧窑场,马上命人设计画图,制订制作方案。最终选定用吉祥葫芦来完成这一重要使命。器物造型是中间一个大葫芦,周围有五个小葫芦与大葫芦连成一体,五个小葫芦寓意五个儿子,大葫芦寓意科举。葫芦与“福禄”谐音,而且有“千秋万代(蔓带)”的寓意,正合皇上永久性的旨意。钧瓷窑工们白天黑夜不停地轮流干,从制坯、上釉到烧成,每一道工序都精心操作,不敢有一丝马虎。经过多次失败,终于在最后的限期内烧制出了一件精美的窑变钧瓷珍品。贡瓷官把这件钧瓷珍品用绢布小心翼翼地包了一层又一层,马不停蹄,星夜护送到京城丞相府,丞相进宫亲自奉献给皇上。皇上一看,只见六个宝葫芦闪闪发光,釉色紫红相映,釉面上数条弯曲的纹路形如蚯蚓走泥,煞是好看,而且选材恰当,寓意深刻。皇上看后龙颜大悦,下旨嘉奖丞相、贡瓷官及钧窑工匠,并御赐这件钧瓷叫做《五子登科》。《五子登科》的名字也就这样流传下来,一直沿用到现在。观音瓶“观音瓶”造型是钧瓷常见的一个品种,其基本形体是喇叭口、脖颈内收、丰肩、圆腹、直腿到足,与人们所见的美术作品中观音菩萨手上所持净瓶相似。民间传说,观音所持的净瓶实际上就是一个钧瓷瓶,是钧瓷艺人送给观音的,观音非常喜爱,后来就成为随身携带的一件宝物,用于盛甘露、降甘霖,普度众生。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年禹州一带大旱,烈日炎炎,禾苗枯黄。一天,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云游到此,看到此情此景,善心大发,要施法降甘霖下场透雨,拯救禹州黎民百姓。观音心想:“东海水深,取之不尽,何不用它一用?但山高路远,用什么东西把水盛过来呢?听说这一带出产一种宝瓷,用宝瓷瓶来盛水岂不是很好?”观音来到一家窑户门口,轻叩柴门,门开了,开门的是一位姑娘,名叫彩虹。彩虹认出是观音菩萨,跪倒就拜,请求观音菩萨快救禹州百姓。观音说:“我就是为这事来的,快起来吧。把你家的钧瓷宝瓶借给我用用。”彩虹一听,高兴极了,赶忙回屋拿出一个精美的钧瓷宝瓶,并一再说要把这个宝瓶奉送给观音菩萨。观音见她心诚,就愉快地收下了。观音来到东海上空,把宝瓶口朝下,嘴里念念有词,只见大海里一股水柱直冲上来,钻进宝瓶口里。观音用宝瓶吸罢水,返回到禹州上空,手捧宝瓶开始行雨。宝瓶里每往外滴出一滴水,就化作倾盆大雨。宝瓶里不停地滴水,大雨不停地下。地里的庄稼喝足了水,禾苗直挺挺地往上长,变得绿油油的。禹州一带的黎民百姓奔走相告,感谢观音菩萨降下甘露。观音看雨水已经下足,就收起宝瓶,驾着样云到其他地方普度众生去了。雨过天晴,各家各户又开始照常干活儿。彩虹姑娘有心思,她照原先送给观音菩萨的那个瓶样,又烧制了许多钧瓷瓶,并取名叫“观音瓶”——这就是观音瓶造型的由来。由于观音瓶造型简洁,线条流畅,比较适于钧釉的变化,加上与观音菩萨有一定的联系,有吉祥幸福之意,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到现在还盛烧不衰。

相传有个朝代的皇帝做了一个梦,看到一对红似殊砂、鲜似鸡血、晶莹透亮的花瓶,十分惹人喜爱。第二天,他派大臣四处查访,终于打听到是神后镇烧的,皇帝传下圣旨,让神后窑工为他烧制出梦中所见的花瓶。

钧瓷窑变不易掌握,生产条件又落后,十窑九不成。可是皇帝的圣旨谁敢违抗呢?有个窑工经过千辛万苦,总算把花瓶烧出来了,送给皇帝一看,皇上大怒,当着群臣说:“这些东西和我梦中所见的根本不一样。”接着又传下一道圣旨,十天之内烧不出梦中花瓶;所有窑工满门抄斩。窑工们日夜赶烧,期限快到,仍然烧不出来。

有个窑工之女名叫艳红,不但长得美丽,而且心地善良,从小跟父辈学会了瓷器的造型和烧制手艺,此时大祸临头,艳红决心以身试火,让自己的血气渗入笼中,凝结在花瓶上。她想,反正烧不成也是死,烧成了可以给父老兄弟免去一场灾难。主意一定,当炉火烧到决定釉色的关键时刻,她登上窑顶,一头栽进窑里,但见窑中红光弥漫,红浪滔滔。出窑时,一对玉般晶润、血般艳红的花瓶亭亭玉立在匣钵之中。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为她盖了庙、塑了像,让子孙后代怀念她。这就是后来传说中的金火圣母。 古时候,神垕有个老窑工叫王钧,老伴去世早,收养了一个儿子,起名王小,在大刘山驺虞河边以烧制钩瓷为生。

有一天晚上,王钧刚睡下,蠓陇中听见有人唤道:“王钧醒来,王钧醒来。”他起来看看,屋内连个人影也没有,翻个身又人睡了。不大一会儿,只见一道红光,照得小屋如同白昼,王钧翻身坐起,只见一位红光满面的白发老人坐在床边。老人对王钧说:你烧造钧瓷不得秘诀,我今奉玉皇太帝之命,特来点化于你。但凡仙之间不能通话,我手书二字,启发于汝。”说着操起一根柴火棒写起来。王钧一看,是“心血”二字。正待细问,老人将手一摆,又写道:“天机不可泄露,得秘诀之后,子孙造福人类,不可渔利他人,否则,得而复失。”写罢,飘然而去。

第二天,王钧醒来,回忆昨晚之事,原来是一场美梦。说起王钧手艺,真是出类拔萃,七里长街同行无一可比。他做的钧瓷如碗、盘、炉、鼎、瓶、洗、盆、钵等,设计合理,造型大方,就是掌握不住火候,烧出的产品常因釉向下流走过多造成报废,使他伤透了脑筋。昨晚仙翁指点,可是人的鲜血何处寻呢?左思右想,毫无办法。最后拿定主意,自己以身试火,取得经验传给子孙。他将养子王小叫到跟前,将仙翁指点自己试火一事告诉儿子。王小扑通跪下说:爹爹,万万不能,万万不能啊。王钧脸色严肃,扶起儿子说:“我儿不必多虑,天意如此。”王小见父亲主意已定,也暗地里打定了主意。几天后,父子俩将坯子上好釉装进窑里,点上火,连烧三天三夜,只见窑内浓烟翻滚,火苗不住地往上蹿。王钧双眼布满血丝,汗流满面,对儿子说:“孩子,就看今夜了,我饿了,你去拿个馍来。”王小不知是计,回身拿馍去了。王钧目视苍天大呼:“苍天有灵,莫负老汉一生心血。说罢,脱光衣服,爬到窑顶,跳进熊熊的窑火中。

王钧往火中一跳,立刻急坏了暗中相助的自发仙翁。他在窑旁整整蹲了三天三夜,只等今夜助王钧一臂之力,谁知王钧竟纵身跳人窑火中,顿足叹道:“罪过!罪过!”他见事已不可挽回,遂用手点化。只见窑内浓烟顿消,红浪翻滚。王小拿馍回来,见到父亲衣服,一切明白,遂大叫一声,气绝于地。悠悠间,王小来到大刘山上,看到一位白发仙翁正在和爹爹谈话。王小急忙赶到跟前,拉着仙翁的手说:“救救俺爹。”仙翁说:“此乃天数,命该如此,也是老夫罪过。你要继承父业,做好钧瓷,贡献世人。汝父今已位列仙籍,不必为虑。”言尽,拉着王钧直上天空。王小抬头看时,只见半空中飘落下一张纸条,拿起一看,上书“可用鸡血代替”六个大字。

再说,众乡邻见王钧已死,慌忙救醒王小,他擦了擦充血的双眼,看看窑中火势,只见各种造型的钧瓷作品像涂了一层颜色一样,五光十色,艳丽夺目,十分好看。恍惚中,好像看见父亲身影一样。他悲痛地对邻居们说:“不管这一窑是什么红色,都叫鸡血红。”果然,出窑后颜色最好的就数鸡血红了。此外,还有玫瑰红、海棠红、茄皮紫等颜色。人们为了纪念王钧,在神后火神庙里塑了他的像。数百年过去了,这故事一直在神垕流传。 “蚯蚓走泥纹”是钧瓷釉面上一种特殊的纹路,形似蚯蚓在泥地上爬过留下的痕迹,呈蜿蜒曲折而又长短不同的线状,有的为单线条,有的为多线条相互交叉。这种纹路源自宋钧官窑,为钧瓷所独有,是钧瓷窑变的艺术特征之一。

关于蚯蚓走泥纹,在禹州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原先禹州城北关的颍河水很深,水里边生活着鱼鳖虾蟹等水族。水族有个共同的首领,叫做“头王”。这头王至高无上,掌握着水族们的生杀大权,厉害得很。

蚯蚓那时候也生活在水里,和螃蟹、蚂虾一样在水里游来游去。蚯蚓还和螃蟹是很要好的朋友。有一天,螃蟹头上的两个钳子无意间夹断了蚂虾的两根长须,蚂虾就到头王那里去告状。这蚂虾精得很,它为了能告倒螃蟹,就偷偷送给头王一颗夜明珠,头王一见十分欢喜,就收下了。常言道: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头王受了贿,就向着蚂虾,于是判螃蟹有罪,要用炉火烧死。

蚯蚓听说了这事,很为螃蟹不平,就去找头王评理,头王哪能听得进去,不由分说,也判蚯蚓与螃蟹同罪,一块处死。

两个行刑的水鬼押着螃蟹和蚯蚓来到岸上,四处寻找有炉火的地方,转来转去,来到颍河南岸的钧窑场,刚好见窑工们正在装窑。两个水鬼就乘人不备,把螃蟹和蚯蚓装进了放钧瓷釉坯的笼盔里。螃蟹趴在了一个鸡心盘上,蚯蚓趴在了一个鼓钉洗里。两个水鬼在暗地里看着窑工们把窑装好,封住了窑门,只待点火了,就返回水里向头王复命去了。

一会儿,窑工们就把窑点着了火。顿时窑里烟雾弥漫,熏得螃蟹直流眼泪,眼泪都滴在了鸡心盘上,它受不了了,就挣扎着往盘外爬,终于爬出了盘子。这时窑里温度已升起来了?螃蟹还是被烧成了灰。蚯蚓呢,开始也在鼓钉洗里往外爬,但鼓钉洗边沿儿高,蚯蚓爬得又慢,没多会儿也被烧成了灰。

这窑钧瓷住火后开窑,窑工们发现有个鸡心盘里出现了不少像珍珠样的斑点,有一件鼓钉洗上出现了很多像蚯蚓爬过一样的纹路。窑工们觉得这种斑点和纹路很好看,就分别起名叫“珍珠点”和“蚯蚓纹”。从此以后,凡是在这个窑里烧出的钧瓷,窑窑都有几件带蚯蚓纹的,间或也有珍珠点出现。窑工们都感到很神奇,不知是咋回事儿。但是颍河里的水族们知道,这是螃蟹和蚯蚓的冤魂不散啊!不该死罪,硬被判成死罪,这实在是天大的冤枉!

螃蟹和蚯蚓被炉火烧死后不久,蚯蚓的后代们觉得这个头王太霸道,不想再在水里受欺负,就搬家来到了陆地上,拱到土里去呆着。但完全离开水还不行,看哪儿土湿,就往哪儿去,还经常在湿泥地上爬来爬去。后世的人见了,只知道蚯蚓会拱土、走泥,人们就把“蚯蚓纹”改称为“蚯蚓走泥纹”了。 在钧瓷诸多的品种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造型,它由六个葫芦组成,中间是一个大葫芦,大葫芦的周围有五个小葫芦与之连成一体,这个器型的名字叫《五子登科》。说起这个《五子登科》,还有一段不寻常的来历。

在我国宋朝,有一个姓窦,名禹钧,号燕山的人,年轻时发奋苦读,连年赶考却一直未能考中。后来结婚成家,心灰意冷,已无意求取功名。他膝下有五个儿子,即仪、俨、侃、仲、僖,个个聪明伶俐。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们的身上,决心教导他们成材。他让孩子们阅读自家丰富的藏书,用良好的教育方法指导孩子们的学习,同时把他过去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得失都讲授给孩子们听,加上他这几个儿子的刻苦努力,一个个陆续登土皇榜中举了。这件事在当时轰动很大,朝野上下人人尽知,一时传为美谈。

有了这件事,当朝皇帝就想厂若是天下做父母的都能像窦燕山这样教子有方,使子孙后代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为国尽忠,何愁我宋室天下不代代强盛。为鼓励天下百姓都效法窦燕山,让世人都努力学习,勤奋攻读,有志于功名,皇帝就传下两道圣旨:第一,把窦燕山教子成材的事迹编人正在定稿的蒙学读本《三字经》中,流芳百世;第二,做一件永久性的器物,来纪念这件事,并限期半年完成。丞相接旨后,立即去办。第一件事,丞相让主持编写《三字经》的大臣去办,很快就办妥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字经》中有了这样几句话:“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义方,是指为人处世的规矩、法度、道理等,泛指家教。但第二件事,丞相颇费思量,限期已过了一月,还没考虑出来。在选用什么材料上,丞相一直拿不定注意。

有一天,丞相正在书房静坐沉思,门官来报,说是专管进贡瓷器的官员来访。丞相一听,眼睛一亮:对呀,这件永久性的器物何不做成瓷器呢?瓷器是放不坏的,而且又美观。丞相当下就决定选用瓷器来作纪念品,并且要用钧窑的瓷器。他选用钧瓷有两个原因:一是窦燕山名叫禹钧,丞相博学多才,马上联想到出产钧瓷的阳翟是大禹的故乡,那里还有大禹之子夏启即位大享诸侯的遗迹“古钧台”,而钧台附近就是御用钧窑场。丞相心里说,用钧瓷作纪念物品可能是天意。二是钧瓷晶莹玉涧,五彩斑斓,名列五大名瓷之首,不像其他瓷器的色调那么单一。丞相命贡瓷官在限期之内,烧造出寓意深刻的钧瓷贡献给皇上,完成圣上旨意。贡瓷官领命后,不敢懈怠,回到钧窑场,马上命人设计画图,制订制作方案。最终选定用吉祥葫芦来完成这一重要使命。器物造型是中间一个大葫芦,周围有五个小葫芦与大葫芦连成一体,五个小葫芦寓意五个儿子,大葫芦寓意科举。葫芦与“福禄”谐音,而且有“千秋万代(蔓带)”的寓意,正合皇上永久性的旨意。钧瓷窑工们白天黑夜不停地轮流干,从制坯、上釉到烧成,每一道工序都精心操作,不敢有一丝马虎。经过多次失败,终于在最后的限期内烧制出了一件精美的窑变钧瓷珍品。

贡瓷官把这件钧瓷珍品用绢布小心翼翼地包了一层又一层,马不停蹄,星夜护送到京城丞相府,丞相进宫亲自奉献给皇上。皇上一看,只见六个宝葫芦闪闪发光,釉色紫红相映,釉面上数条弯曲的纹路形如蚯蚓走泥,煞是好看,而且选材恰当,寓意深刻。皇上看后龙颜大悦,下旨嘉奖丞相、贡瓷官及钧窑工匠,并御赐这件钧瓷叫做《五子登科》。《五子登科》的名字也就这样流传下来,一直沿用到现在。 “观音瓶”造型是钧瓷常见的一个品种,其基本形体是喇叭口、脖颈内收、丰肩、圆腹、直腿到足,与人们所见的美术作品中观音菩萨手上所持净瓶相似。民间传说,观音所持的净瓶实际上就是一个钧瓷瓶,是钧瓷艺人送给观音的,观音非常喜爱,后来就成为随身携带的一件宝物,用于盛甘露、降甘霖,普度众生。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年禹州一带大旱,烈日炎炎,禾苗枯黄。一天,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云游到此,看到此情此景,善心大发,要施法降甘霖下场透雨,拯救禹州黎民百姓。观音心想:“东海水深,取之不尽,何不用它一用?但山高路远,用什么东西把水盛过来呢?听说这一带出产一种宝瓷,用宝瓷瓶来盛水岂不是很好?”观音来到一家窑户门口,轻叩柴门,门开了,开门的是一位姑娘,名叫彩虹。彩虹认出是观音菩萨,跪倒就拜,请求观音菩萨快救禹州百姓。观音说:“我就是为这事来的,快起来吧。把你家的钧瓷宝瓶借给我用用。”彩虹一听,高兴极了,赶忙回屋拿出一个精美的钧瓷宝瓶,并一再说要把这个宝瓶奉送给观音菩萨。观音见她心诚,就愉快地收下了。

观音来到东海上空,把宝瓶口朝下,嘴里念念有词,只见大海里一股水柱直冲上来,钻进宝瓶口里。观音用宝瓶吸罢水,返回到禹州上空,手捧宝瓶开始行雨。宝瓶里每往外滴出一滴水,就化作倾盆大雨。宝瓶里不停地滴水,大雨不停地下。地里的庄稼喝足了水,禾苗直挺挺地往上长,变得绿油油的。禹州一带的黎民百姓奔走相告,感谢观音菩萨降下甘露。观音看雨水已经下足,就收起宝瓶,驾着样云到其他地方普度众生去了。

雨过天晴,各家各户又开始照常干活儿。彩虹姑娘有心思,她照原先送给观音菩萨的那个瓶样,又烧制了许多钧瓷瓶,并取名叫“观音瓶”——这就是观音瓶造型的由来。由于观音瓶造型简洁,线条流畅,比较适于钧釉的变化,加上与观音菩萨有一定的联系,有吉祥幸福之意,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到现在还盛烧不衰。

晋佩章生于1926年9月,1948年10月参加工作,入中原军政大学学习。1949年3月参军,戎马前半生,南下参加淮海战役与渡江战役,并随部转战西南至重庆,后奉调赴朝鲜战场,回国后留在北京军区,从事地图测绘工作,转业前所在部队为河北藁城。1962年5月转业一入瓷区,笔耕冶陶后半生,任禹州钧瓷二厂供销股股长,后被调至禹州市钧瓷一厂任供销股主任。70年代两次离开神垕,被调任禹县科委和县供销社,又在其争取下回到瓷区,任禹州钧瓷一实验室主任,技术科长等职。1987年在紫禁城出版社出版钧瓷史上第一本专著《钧窑史话》。离休后,于1988年创办“刘山窑艺实验室”,专门从事北方名窑的研究和名瓷的仿制工作。2002年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第一版《中国钧瓷艺术》,2003年获“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是河南第一位,也是当时唯一的一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晋佩章生于中医之家。祖讳奉仙,为时之名医, 乡野有传曰“神仙一把抓”,曾坐堂禹州,避战祸时游方行医于嵩洛间,寿80余。父讳土明,亦随父行医,晋佩章三岁父亲时去世。长兄宪章,后参军,供职中央军驻西安部队。二姐玉梅,后嫁于太和任家。

晋佩章幼读私塾,幼名德功,后被先生改为佩章。因侵华日军兵犯中原,便随母亲辗转西向投奔长兄,后游学陕西甘肃。抗战结束后,回到禹州就读高中。受革命思潮影响。48年投奔报考时在宝丰的中原军政大学,即受中共收编国立河南大学之部分。之后,从军,服役于炮兵部队,参加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解放前后随部队转战西南至重庆,后受调至北京军区从事地图测绘,曾于朝鲜战争时以战地记者身份赴朝。

1957年经战友介绍结识妻子赵玉梅,1958年结婚。1962年转业地方,本来被安排至高中教数学,经争取下,到神垕钧瓷二厂,任供销股主任,自此开始了终其一生的钧瓷奇缘。当时供销体系下,晋佩章因工作不平,与人争执,被迫调至钧瓷一厂。在文革中受到冲击,一度又被禹县调至县科委地震局,县供销社苌庄乡合作社。经过再三争取又回到一厂供销股、实验室。晋佩章在私下和神垕钧瓷艺人常饮酒谈钧,而这些人往往是国内专家或各大国营瓷厂的老艺人、技术骨干,如冯先铭、安金槐、杨文宪、徐国祯、卢广文、任坚、孔铁山、田松山、邢国正、傅清臣等。

在岗位上,常年参与对外交易贸易会及古陶瓷学术会议,数次陪同权威专家来禹进行田野考察。在此晋佩章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包括,传统艺人的口述、文献典籍的搜罗、田野考察标本的搜集、相关图像的积累等等。1975年9月,为解决陶瓷原料之不足,晋佩章参加由省地和神垕各厂组成省内原料调查组,到伏牛山、大别山作为时两周的调查工作,发现南召钾长石和石英矿质地优良,储量丰厚,经过化验完全合乎制品要求,开辟了钧瓷原料就地取材的新途径。1984年在景德镇陶瓷上发表与田松山合作的,《从禹县九十六处古钧窑遗址的调查浅谈钧台窑的艺术成就》 ,并率先完成了“宋早期各种深浅不同蓝色乳光釉”的研究和仿制工作,此时,晋佩章对钧瓷的认识完全进入了新的境地,并开始着手编著《钧窑史话》。《钧窑史话》1987年北京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填补了钧瓷文化专著的空白。与《钧窑史话》同时,晋佩章对炉钧釉、唐钧花釉、宋钧蓝釉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利用现代方式进行的大量而不间断的试验,将钧瓷釉方以比例的方式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整理。

1987年离休时前,晋佩章仍是禹州市神垕钧瓷一厂实验室的主任。988年他租下一个小窑口,独立创办了“刘山窑艺实验室”。那时候他家搬到了神垕镇西大街16号,当时还是一件旧瓦房和两间平房,平房留给子女住。在那间昏暗狭小的旧瓦房里,一个当作厨房,一间作为卧室兼书房,最里面的小隔间是属于他的实验室,摆满了瓶瓶罐罐的东西,这样的安排局促不堪。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在书房伏“案”而作,他所负责撰稿的《钧瓷志》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写出来的,在“实验室”里配釉、研磨、记录、分析、整理、改良再配釉、研磨…同时不断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古钧窑的工艺,期间与郑大教授高正耀合作论文《元代钧瓷釉的穆斯堡尔谱分析》在物理学期刊《核技术》上发表。利用频谱分析,对唐钧花釉和宋钧釉工艺技术进行对比研究,证实钧瓷源于唐代,将钧瓷的起源向前推进200多年。

1993年,晋佩章在西大街16号对面的小巷子里买下了不足两分的地方,建成一座两立方双火膛煤窑,自此“刘山窑艺实验室”落户大刘山脚下。199611月19日,参加中国钧瓷艺术(香港)国际研讨会及珍品展览会,在香港文化中心会议室举行中国钧瓷艺术(香港)国际研讨会,国内外44位专家学者就钧瓷的生产历史、考古发现、烧制工艺、窑变艺术、鉴赏与收藏等问题作了广泛的探讨和交流。1997年6月17日至30日,其作品被选送至在日本东京日中友好会馆美术馆举行的“中国钧瓷珍品展”。1997年7月,台湾逢甲大学教授刘良佑应神垕镇邀请率团30余人来神垕参观钧瓷,并进行学术交流。之后与晋佩章多次互通书信交流陶瓷艺术与工艺。

2003年以季羡林,晋佩章为顾问团队的国礼“祥瑞瓶”在博鳌论坛亮相 ,晋佩章无私的拿出自己研制多年的钧瓷釉方。2003年7月,晋佩章编著的《中国钧瓷艺术》一书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10月30日,晋佩章被评为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4年12月17日,晋佩章先生进京,出席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颁证仪式,这是河南省唯一获得此项殊荣者。2006年进京参加八大名窑展,在展览中举办“中国年龄最大的陶瓷艺术大师晋佩章作品”展中展,今年适逢晋佩章八十大寿,组委会专门为他举行了庆祝仪式,晋佩章大师兴致很高地为观众现场表演了陶瓷拉坯成形,他对媒体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将想把自己积累的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数百个釉方公布,“多年来,钧瓷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距,就是釉方秘不外传,目的就是想保住饭碗。但这样做十分不利于钧瓷界的交流和学习,更不利于钧瓷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据悉,晋佩章大师所公布的这些釉方大多是他本人多年研究的成果,代表着目前釉钧瓷的最高水平。 其时,晋佩章已被查出肺癌晚期,但为了将这谢釉方保留传世,仍忍痛坚持著述,修改清稿。

2007年,河南省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于8月12日评出,晋佩章成为该奖项首位获得者。8月16日上午,晋佩章河南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颁奖仪式暨个人钧瓷艺术展在郑州举行。

2008年1月其作品“和谐宝鼎”“葵花尊”“观音瓶”等6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5月12日,四川发生地震后,晋佩章拖着病体关注灾区的情况,常常是边看电视边掉眼泪,有时难过得吃不下饭。“国家有难,人人应尽心力。”他在第一时间拿出5000元现金捐给了灾区。几天后,省工艺美术协会、省陶瓷玻璃协会号召全省的艺术家捐款捐物,晋佩章一下子捐出了价值100多万元的钧瓷作品,并将自己制作的6件钧瓷珍品义卖,得款全部汇往灾区。

6月2日,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示,晋佩章(钧瓷烧制技艺)入选。

6月8日,晋佩章病逝于神垕镇,结束了他“半生戎马半生钧”的人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6631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8
下一篇2023-10-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