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戏的艺术特色

秧歌戏的艺术特色,第1张

秧歌戏的表演多在行进中或在广场,秧歌队行进在一个较宽敞的广场时,原地围起一个“场子”,围好后,有的秧歌队会在场子中间由两三个演员表演一些具有简单情节、诙谐幽默的小段子,久之“秧歌戏”诞生了。

秧歌戏形式比较灵活、自由,长于表现现实生活。尽管是山野村戏,在角色行当、动作表演、剧情结构、人物性格、语言特色方面,却并不逊色。秧歌戏的角色行当和京剧类似,分为生、旦、净、末、丑,生下又分老生、小生、武生等,旦下又分老旦、小旦、武旦等,行当周全。人物的服饰、行头、脸谱也与京剧大致相同,个别角色如徐延昭、包拯的脸谱则在细节上略有分别。

秧歌成戏后继承了小而短的传统。小是指角色小、演员少。小生、小旦,最多再加个小丑即可成一段戏,因此多被人称作“三小戏”。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须生、花脸、青衣“三大门”。短是戏短,秧歌戏没有成本连台的“大戏”,多是反映日常生活、家长里短的生活“小戏”。其音乐唱腔吸收了梆子腔的特点,形成曲牌体与板腔体兼容的体制,表演也有了较大的丰富和提高。

秧歌戏还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如演的多是当时的“现代戏”,演出服装、道具简单,机动灵活,唱腔是地方小调,道白用地方方言,语言风趣幽默、贴近生活等。 秧歌戏历史悠久绵长,唱腔雄浑厚重,本地的方音俚语和生活习俗的融入使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明清俗曲和地方曲调、语言融合的风格代表。秧歌戏是声腔式戏曲,其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之说,此非确数,极言其多,主要有:水胡、娃娃、头行板子、哭糜子、还魂片子、大清阳子、二清阳子、甩炮、秃爪龙、桂枝香、山坡羊、莲花落、二板起腔等等。

秧歌戏里唱得最多的两种调子是“水胡”腔和“娃娃”腔,分为男水胡、女水胡和男娃娃、女娃娃。同样分为男女腔调的还有头行板子、哭糜子和还魂片子,各分男女,韵律有所不同。有些调式因为通常男腔唱的多,女腔就慢慢被忘记了,如大清阳子、二清阳子、甩炮、秃爪龙、桂枝香、山坡羊,多为男唱;通常为女唱的有莲花落和二板起腔。这些调式的特点和作用各不相同,例如二板起腔只有一句,用于一段唱词的开头,起引入、过渡的作用;而哭糜子调多用于唱悲腔时,还魂片子多用于人物临死之前的独白。

各地的秧歌戏多以兴起或流行的地区命名,这些秧歌有的以唱民歌小曲为主,如祁太秧歌、韩城秧歌、陕北秧歌;有的民歌组合与板式变化相结合,如朔县秧歌、繁峙秧歌、蔚县秧歌,其主要唱腔和板式多来自梆子腔,板式有头性(慢板)、二性、三性、介板、散板及滚白等,其中的民歌小曲统称“训调”,包括“四平训”、“苦相思训”、“高字训”、“下山训”、“跌落金钱训”、”推门训“等,演唱时采用板胡、笛子、三弦等伴奏,俗称“梆扭子”;有的属于板式变化,如定县秧歌、隆尧秧歌,唱腔板式分慢板、二性(二六)、快板、散板、导板等,演唱时用板鼓或梆击节,大都不用管弦,只用锣鼓伴奏,因此又叫“干板秧歌”。

秧歌成戏后唱腔逐渐朝着“戏曲化”的方向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秧歌戏的唱腔体式已有四种。

一是保留早期秧歌民歌小调形态。唱腔仍是以民歌小调为主,演出小戏一剧一曲,剧名即曲名。这种秧歌戏虽然保留了民歌小调的形态,但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吸收了较多的“曲子”(主要是“明清俗曲”)和其他地域流行的唱调,曲调逐渐丰富。这类秧歌戏以晋中秧歌为代表。

二是将传统的秧歌小调简单化,成为以上、下两句无限反复的唱腔。唱腔只有一种或两三种,以唱词的字数作为唱腔的基本结构和唱调。这类秧歌戏有泽州秧歌、平腔秧歌和汾孝秧歌。

三是以传统的一首或几首秧歌小调为基本曲调,将唱腔的曲调板式化。虽然唱腔是以“板式”称谓的,但唱腔中仍保留着“四句秧歌”唱调的基因。这类秧歌戏以晋东南的襄武秧歌为代表。

四是虽然尚保留有传统一剧一曲的曲调,但在发展中不仅使自己的曲牌体唱腔板式化,而且把梆子戏中各种板类的板式完整地吸收进来,与原有的曲调同用于一剧中。这类秧歌戏以晋北大秧歌为代表(包括朔州大秧歌、繁峙秧歌、广灵秧歌)。

秧歌戏的乐队早期都是以打击乐器为主,在不断的发展中,各地秧歌戏才逐渐有了管弦乐器的伴奏,使用乐器大多是当地梆子戏、其他戏或民间乐队常用的乐器。

早期秧歌的表演形式有“唱”“扮”和“演”。正是由于秧歌的多样的表演形式,才使得秧歌成为“歌”、成为“舞”、成为“戏”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 隆尧秧歌戏是由古代当地劳动人民在插秧、收获、劳作时的稻歌发展变化而来的。隆尧秧歌诞生于明末清初,形成组班登台巡演于嘉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

根据表演特点和地域的不同,隆尧秧歌又分为南北中三路。隆尧秧歌的主要特点,一是表演舞台性,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完善,不同于民艺舞蹈扭秧歌。二是地域乡土性,表演风格饱含乡土气息。三是剧目丰富,据统计达二百余出。四是语言通俗,唱词道白朴实生动,口语民风浓,唱腔简单明快。五是伴奏简易,徒歌干唱,前期只有武场,以鼓锣镲梆为主,没有文场,后期增添弦笙笛等文场乐器。

隆尧秧歌唱腔古朴,无丝竹相配。研究、发掘隆尧秧歌对于研究河北乃至中国戏曲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隆尧秧歌孕育、产生于农田劳作的稻歌,它不是其他任何剧种的编译、分支或从属,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自己的独特位置。

隆尧秧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传统剧目。这些项目中既有隆尧秧歌的本戏, 也有其他的剧目。隆尧秧歌老艺人多无文化,所以它的本戏多无剧本,皆为师傅一代一代口传下来的,已知的传统剧目加上建国以后创作的现代戏,共计200余出。隆尧秧歌鼎盛时期,曾有200多个团,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但随着部分老艺人的离世,或部分已年高龄迈,无法登台演出。青年演员因戏曲不景气另谋高就,只有个别老艺人偶尔组班演出一些小戏或折子戏。隆尧秧歌演员队伍日益老化,观众群体非常窄小,发展已陷入低谷,急需抢救保护。 定州秧歌戏又名定县大秧歌,是流行在华北平原中西部的一个古老戏曲剧种,因发源地在定州而得名。据传其源头是一种民间小调,经过宋代文学家苏轼整理而流传下来。

定州秧歌在语言、唱腔、调式、剧目等方面有其独有的特色。戏文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有大量方言俚语,生活气息浓厚;男女唱腔均以宫调式为主,演唱是用本嗓、真嗓大喊的演唱方法。传统演唱没有文乐伴奏,没固定调门,演员随意起调,加上管弦乐伴奏后,调值为D调。唱腔中大量运用衬字虚词。旋律以下行旋律较多,但唱法中不乏诙谐俏皮;节奏以一板一眼为主,传统板式达28种之多,仍旧保留了全用打击乐伴奏(即大锣腔)的形式;定州秧歌剧目丰富,涉域广泛,包括爱情类、节孝类、公案类、滑稽类等。

定州秧歌的唱腔独特,传统剧目保留了大量民俗和人文信息,成为研究中国民俗以及传统文化的第一手材料。

定州秧歌戏开始只是在田里唱,后来在地头搭台唱;开始只是唱小曲,后来编成了秧歌剧。

定州秧歌编成唱本始于清朝中期,当时受其它剧种影响,一些民间艺人开始穿上简单的服装扮演人物。1926年后秧歌艺人大批崛起,定州秧歌风靡一时。1952年,定县秧歌剧团成立,1959年剧团达到鼎盛时期。

几度繁盛之后,定州秧歌逐渐走向低谷。1988年,定州秧歌剧团撤消,演员开始转入民间活动,三五成群搭伴演出。虽然秧歌在农村还拥有一批新老戏迷,但由于剧团人力、物力、财力严重不足,其演出无论是规模、场次还是演出质量,都已远远赶不上从前。一些老艺人相继谢世,许多剧目失传。

为了抢救这一古老剧种,定州市成立了定州秧歌保护领导小组,制定了保护规划,并且成功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对抢救和保护定州秧歌来说,是一良好的契机。 朔州秧歌戏是融武术、舞蹈、戏曲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流行于朔州市及周边内蒙古南部的集宁、呼市、包头及河套一带,另河北张家口及陕西靠近山西的市县也有存在。早期为广场、街头的秧歌舞队表演的朔州秧歌历史悠久,在宋代加入了武术成分,清代后期又加入故事内容,后来以舞蹈和戏曲两种艺术形式活动于民间。

以舞蹈为主的秧歌称为“踢鼓子秧歌”,主要是在节庆和贺生日、祝寿、拜女婿、应邀还愿等民俗事象中表演。以演戏为主的秧歌称为“大秧歌”。大秧歌唱腔集中了当地流行的民歌小调,借鉴了其他戏曲的唱腔结构和曲调,形成了独特的板腔与曲牌的“综合体”。剧目以道教故事和民间故事为主。

朔州秧歌长期在当地流行,并演变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为研究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流传以及演变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朔州秧歌遭到严重破坏。解放后,分散四处的艺人自愿组合,集中起来走村串镇演出,朔州大秧歌进入了昌盛时期,剧目除演传统的出、会、 本戏以外,还演出移植剧目。1953年国家委派有关人员协助选拔技艺较高的艺人,组织起 朔县新乐剧团,成为大秧歌第一个有组织的演出团体。1956年,剧团正式改名为朔县大秧歌剧团,招收了第一批女演员,行当再次扩大。1966年剧团被迫停演,第二年解散,艺人返乡,一直到1970年剧团恢复,艺人们再次回团,并招收了第三批学员,并在全县成立了21个业余秧歌剧团。“文革”结束后,戏曲获得新生,1977年历史剧重返舞台,1979年文化部艺术研究院为朔州大秧歌传统戏《泥窑》录像。20世纪80年代,朔州大秧歌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朔州大秧歌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面临严重的生存问题。

由于创编人员匮乏、优秀演员流失、没有固定的排练场所、经费严重短缺等原因,大秧歌剧团只能参加一些公益演出或社会活动,面临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 繁峙秧歌戏流行于繁峙县及周边地域。

“秧歌”曲调于明万历年间传入繁峙的奋地和白马石一带(今属应县),当时只是一种在街头跑摊子演唱的广场艺术,群众称之为“玩艺儿”,又依地名称其为“奋地秧歌”。清代道光年间,民间艺人张信、张代把各地流行的秧歌曲调、器乐曲牌收集起来加以改进,并吸取了其他剧种的唱腔融合于“秧歌”之中,移植了其他剧种的剧目将其搬上舞台演出。

繁峙秧歌戏的剧目有86个,经常上演的七十多个,其中有早期的民间小戏,又有逐渐发展的连本大戏。繁峙秧歌唱腔结构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其中板腔体的基本板式有10种,曲牌体的“训调”有17种,另外还有若干个小调,器乐曲牌75个。

繁峙秧歌戏是由民间舞蹈演变成为戏曲的,它的唱腔融汇了多种类型戏曲唱腔的形式,为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1956年,繁峙县政府曾把流散的艺人组织起来,正式成立了繁峙秧歌剧团。剧团成立后,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演员,并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

2006年,繁峙秧歌就国务院公布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繁峙秧歌的专业班社和业余班社逐渐恢复活跃起来,传统剧目等又出现在舞台上。 华州秧歌全称为华州秧歌戏,又称布衣戏,以华县赤水镇的蒋家村、郭村、南北会头坊村、东阳乡的江村和高塘镇的秧歌最为有名。

华州秧歌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关资料记载:它起源于汉代的“傩舞”,由宋代“村田乐”演化而来,兴盛于清道光、光绪年间。1957年被定名为“渭华秧歌”,《华县志》中称之为“华州秧歌”。

20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华州秧歌盛行一时,多次参加省市文艺表演,获得广泛赞誉。经过“文革”时期的短暂停顿后,华州秧歌在20世纪70年代又焕发出勃勃生机,1975年曾参加全省的群众业余音乐、舞蹈会演;1982年在“渭南地区民间文学普查汇报会上”,《卖杂货》、《办年货》、《石榴娃烧火》、《小喜接妹》等剧目,受到好评。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文化艺术的多元性,华州秧歌戏渐渐失去了往昔的繁荣与活力。剧目的创作和演出市场逐年处于滑坡状态,演出人才匮乏短缺,剧本创新停滞不前,使得华州秧歌戏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

2004年以后,华县政府用于普查、调研、挖掘、整理华州秧歌戏资料,支持省民间文学艺术家、剧作家搜集、挖掘、整理华州秧歌戏小戏,印刷出版《渭华秧歌》一书。华县文体局聘请有关专家,对华州秧歌戏进行考察、论证,挖掘其价值,并抢救性地排演了华州秧歌戏中的30多个经典小戏。2006年至2007年又组织专人对华州秧歌戏再次进行普查、搜集、整理,形成了文字、音像资料;对艺人进行了录音、录像,建立了华州秧歌戏艺术档案。并将华州秧歌申报为省、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华州秧歌也在师徒传承的同时,逐渐走上专业团体演出的程式。 在平山县西部山区的许多村落,每逢农闲一直流传着唱秧歌戏的民风,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而平山县一带的秧歌戏又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所以称为平山西调秧歌戏。

据《平山县志》记载,1853年(咸丰三年)秧歌即风靡乡里,常因唱秧歌而耽误农事。因而官方颁布禁令。石家庄以东为东路秧歌,石家庄以西为西调秧歌,因所在地区方言不同,所唱秧歌腔调有别,因而有东西之分。

平山为西调秧歌,又称大秧歌,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只有武场乐器、鼓、锣、旋子、镲。它以“七唱八打九不闲,小袄套大衫,外加一坎肩,一唱门对门,二唱打地摊,行头自己做,人称包袱班”的演出形式。

每逢年节,庙会有群众自发组成团体演出,几乎没有文人参加,因此全部为口传心授,一代一代传授下来。和京剧相比,五大行当生旦净末丑,唯独没有末。

所演剧目,都是些民间琐事,传说故事,家长里短,打老婆训孩子的轶闻趣事。

平山西调秧歌的唱腔委婉动听,以多变的上下句词调和长短点的打击乐伴奏形式,形成了通俗简练,易唱易懂,幽默风趣的艺术特色。

清朝末年,在艺人崔天宝的口口相传下,出现了秧歌传人李同祥(艺名“抓心旦”)等人,并形成了几大流派。其中“同祥派”影响最大。1926年(民国15年)时,西调秧歌在平山县仍相当普遍,几乎村村都有秧歌戏。解放后,西调秧歌有所创新和发展,改编加工了一些朝代戏,在腔调和音乐方面进行的改革,尝试改变秧歌不带弦的传统,开拓了秧歌卦弦先例。后来,在平山县古月镇刘家沟村、白龙池村还流传手抄西调秧歌剧本30余个,这两个村还有演出活动。但总体上处于传人少,难发展,亟需保护的状态。 苇子水秧歌戏是门头沟区较为古老的民间戏曲剧种,它是由秧歌与其他歌舞、戏曲等艺术形式结合而形成的。秧歌戏起源于明代嘉庆年间前后。

苇子水秧歌戏伴奏以打击乐为主,主要由有单皮鼓、檀板等,整场戏只用锣鼓、不用丝竹;演出时打一阵“家伙”,唱一段戏文;伴奏铿锵有力、节拍鲜明,唱腔苍劲豪放,高亢激昂。另据考证,秧歌戏很像明清时期盛行的高腔戏(以一人独唱、众人帮腔,只用打击乐伴奏,音调高亢,富朗诵意味的特点),而苇子水村的秧歌戏的唱腔及伴奏均有明代高腔戏的特色,主要唱腔为“摔锣腔”、“大秧歌调”等,有些近似湖南花鼓调音韵。剧目有《赵云截江》、《张飞赶船》等。

苇子水村秧歌戏具有浓郁地方民间戏特色,其剧目内容保留完整,历史悠久,风格古朴,对于研究京西民间戏曲有一定历史价值;同时也为研究历史上京西地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商贸往来提供了历史资料。此外,苇子水的秧歌戏还丰富了当地人民的业余生活,成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戏种。

虽然苇子水秧歌戏在国家、政府的帮扶下,演出队伍的道具、服装、乐器等已得到更新,但由于老艺人年事已高,演出队伍同样存在着后继乏人的困境,迫切需要培养新的传承人。 祁太秧歌是源于山西太谷的一种民间小戏,也称太谷秧歌、晋中秧歌。最初起源于农业劳动,是农村耕作者伴随农事活动而传唱的一种民间小调, 其渊源可追溯到唐宋时期。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种传唱的民间小调逐渐把动作、舞蹈、武术、技艺融入其中。发展成为可表演欣赏的“地秧歌”和“过街秧歌”;后又借鉴了外地民间艺术的精华,由街头演唱逐渐发展成为拥有388个剧目的地方小戏。

祁太秧歌是集音乐、舞蹈、唱、念(道白)、做(表演)、打(武秧歌)于一体,并以唱为主的综合艺术。或一剧一曲,或一剧多曲,曲调优美动听,语言生动活泼,内容主要反映祁县、太谷县及晋中农民的劳动、爱情等农村生活,情节简单,唱词多为排比句式,舞蹈动作活泼多样。表演质朴、简约、粗犷,很有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新中国成立初期,祁县共有业余秧歌剧团71个,艺人2000余人。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秧歌,精华与糟粕并存。在表演上既有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华艺术,也有摄取的生活中丑恶*秽的渣滓。

1951年11月,由祁县文化馆主办,建立了“祁太秧歌研改社”,在演出改革方面,做了大量“推陈出新”的工作。从而,剔除了不健康的东西,整理改编了一批传统秧歌剧目,移植上演了《挑女婿》、《送嫁妆》等现代戏,《并在声腔、音乐方面,加强了节奏性,丰富了锣鼓点。有的剧目,还配以弦乐伴奏。从此,祁太秧歌逐步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由于受多元文化娱乐的影响等多方面的原因,祁太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生存发展面临濒危的状况。为了使祁太秧歌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2006年根据有关部门的推荐,祁太秧歌已经正式被批准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襄武秧歌是一种流传于以山西省襄垣、武乡为中心以及晋中的榆社、左权、和顺等地的戏曲形式,初为襄垣、武乡一带的民间小调,后与西火秧歌相融合,在地方语言影响下,逐渐嬗变而成,是上党地区仅次于上党梆子、上党落子的一个地方剧种。

襄武秧歌开始为干板演唱,群众称为“干板秧歌”和“地圪圈秧歌”,清乾隆、嘉庆年间有了半职业班社的活动。  宣统元年(1909)后,襄武秧歌从剧目、表演程式、伴奏乐器、音乐曲牌以至服装、舞台装置等方面都向上党梆子学习,甚至出现了秧歌夹上党梆子演唱的形式,即扮演官员的人唱梆子,扮演一般百姓的人唱秧歌,或花脸唱梆子,生、旦唱秧歌。

襄武秧歌是襄垣秧歌和武乡秧歌的合称,襄垣秧歌按照戏曲音乐声腔的分类方法,属于民间歌舞诸腔体。唱腔的结构形式为板腔体。唱腔以上下两句为一个基本单位,有规律地变化,反复进行。传统唱腔有流水和圪联两大类。襄垣秧歌和武乡秧歌风格不同,前者以中音区为主,有低回婉转,优美细腻的特点,后者则以高音区为主,有高亢激越、清晰明亮的特点。据考证,襄垣秧歌的传统剧目共有239本,现代剧目有157本。传统剧目中行当大都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其语言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形象风趣诙谐。代表剧目为《兰英进京》、《玉凤配》等。襄垣秧歌的现代代表剧目为《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老八路》等。

襄垣县人民剧团是一家的襄武秧歌专业剧团,当地政府很重视,每年都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该剧团主要以表演秧歌为主,有时也演梆子和歌舞,相比较山西省的其他县级剧团,其生存状况比较好。 蔚县秧歌,又称蔚州梆子,产生于河北省蔚县境内,流行于河北张家口地区和山西雁北、晋北地区及内蒙古部分旗县。它产生于民间,由田间小调、民歌俚曲发展而来,大量吸收早期流传于北方地区的古老戏曲声腔,形成了较完整的梆子腔剧种。蔚县秧歌以其“方言白话”和板腔体与“训调”曲目唱腔巧妙结合的形式突出了自身的特色。

蔚县秧歌产生于明末清初,至康熙年间形成了具有自己的剧目、音乐、表演、唱腔等内容的梆子腔剧种。到清朝同、光年间发展到鼎盛时期,民间班社达210多个。演出市场远及蒙古国的乌兰巴托。解放后,成立了专业的蔚县秧歌剧团。文革后期被改编为文工团,后又改为蔚县晋剧团。2005年,该团重新恢复了蔚县秧歌剧的挖掘继承、创新演出工作。 韩城秧歌是集歌、舞、说、表于一体,具戏曲元素的歌舞剧雏形的民间艺术。

韩城秧歌的曲牌有60个,除去歌头、歌尾、数板和一些曲牌变体,实际曲牌约有40个。这些曲牌情绪风格各异,节奏长短不一,歌词受曲牌严格限制,演唱时可即兴编唱,随意发挥,可长可短,诙谐有趣。韩城秧歌被称为“唱秧歌”或“秧歌戏”,而不是“扭秧歌”、“跳秧歌”,因为它总是以唱为主,主体是民歌。

韩城秧歌一般2-4人表演,节目以短小精悍、活泼朴素见长,歌腔优美婉转,舞蹈欢快矫健。随着剧情节奏的发展,舞蹈动作以态(姿态)为“起”,以闪为“承”,以扭为“转”,以跳为“合”;有时“大中套小”,即大动作包含小动作,如身大摆,头小摇;臂大甩,手小绕;腿大蹬,腕小转等。总之,韩城秧歌的舞蹈动作概括为:闪、扭、转、跑、摇、摆、跳;慢放紧收,大中套小,巧始刚归,下震上绕,相于急中,态于唱道。

明清时期,是韩城秧歌的定型时期。明代中叶,一些韩城文人学士在浙江、四川、云贵等处做官,身边的佣人还乡后,把南方的秧歌小调带回韩城,又汲取了秦腔、蒲剧、眉户等戏曲的不少营养,使韩城秧歌博采众长,从而独树一帜。

清朝光绪年间,韩城秧歌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韩城秧歌艺人韩敏卿带领秧歌班子进京,被慈禧太后招进宫中演出,并在宫中设立“秧歌教练”专门教演秧歌。光绪二十五年,韩城知县吉冠英为了接待清廷钦差张启华,举办了一次韩城秧歌大会演,展示了韩城秧歌迷人的魅力和精湛的艺术。

1926年春节期间,薛峰川的红艺人建德和天宝,各为本村秧歌班的领头,搭台对唱秧歌。一时之下,伯仲难分。  20世纪40年代,随着眉户、蒲剧、秦腔占领了韩城城乡的舞台,韩城秧歌一步步地走下坡路,到五六十年代,在韩城当地已很少看到秧歌的演出了。

新中国建立后,韩城秧歌被省、地、市文艺工作者挖掘并注入了新的活力,创编出了一批新的形式和内容的韩城秧歌剧目,使韩城秧歌红极一时。特别是1963年的“五一”,《扁担歌》、《女社员》等秧歌剧目在北京天安门作了专场演出,之后又赴中南海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被灌制了唱片。

经历了“文革”时期十几年的沉寂,改革开放使韩城秧歌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1985年,“韩城秧歌学会”成立,随后,《韩城秧歌剧目选》和《韩城秧歌》的一系列书籍出版发行,对韩城秧歌的剧目和音乐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和整理。

2008年6月,韩城秧歌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陕北秧歌主要分布在榆林、延安两市区绥德、米脂、佳县、吴堡、子洲、清涧、延川、安塞、志丹等地区,而绥德县的陕北秧歌最完整、最系统,更具有代表性。绥德县陕北秧歌从艺术风格可分为北路秧歌和南路秧歌,其中北路秧歌代表性民间艺术家是吴继业和李增恒,南路秧歌代表性民间艺术家是苏树旺、苏贵堂、贺俊义。

2006年,陕北秧歌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胶州秧歌是胶东秧歌的代表,主要流传在山东即墨、黄岛、胶南、高密等地区。盛行的是胶县县城周围五十里方圆的地方,尤以大沽河一带为最盛。

胶州秧歌原有“地秧歌”、“跑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名,建国后为了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别,因主要活跃在胶州市郊范围内而统称为“胶州大秧歌”。胶州秧歌的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的组织领导者,负责全队的事务,俗称“秧歌爷”。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 “伞头”。伞头必须具有眼明手快、头脑灵活、口齿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顺口溜或说些吉祥话,语言必须风趣幽默。除此之外,秧歌队还要有3至5人的教练,专管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员。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翠花为青年妇女和姑娘,表演时动作大方、舒展,表现妇女的泼辣开朗大方、而又温柔娴静的性格。小嫚为少女,表演动作天真、活泼、俏丽。鼓子和棒槌均为中年和青年男性,鼓子潇洒诙谐,棒槌英武矫健。

胶州秧歌的音乐伴奏,一般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的羽调式民间吹打乐。秧歌的音乐与舞蹈动作配合密切,音乐中用来表现秧歌舞蹈“慢做快收”动律特点的八分音符,贴切典型,乐曲根据舞蹈情绪灵活运用,两者在力度与速度上高度和谐统一。

       办理地点

      1雨花区管理部:雨花区香樟东路189号长房凤凰佳苑综合楼

      2岳麓区管理部:长沙市政府二办公楼2楼北厅(市政务公开大厅内)

      3芙蓉区管理部:长沙市芙蓉区东二环一段1601-1号锦泰东环国际二楼

      4开福区管理部:蔡锷中路伍家井1号(二手房交易中心四楼)

      5天心区管理部:天心区新姚北路399号博林阔寓4楼

      6望城区管理部:望城区高塘岭望城大道98号

      7长沙县管理部:长沙县星沙镇开源鑫阁银都3栋2楼

      8浏阳市管理部:浏阳市圭斋东路14号

      9宁乡县管理部:宁乡县玉潭镇八一路92号

      10铁路分中心:长沙市芙蓉区东二环一段1601-1号锦泰东环国际二楼

办理时间

      每周一、二、三、四全天,周五上午上午9:00——12:00,下午13:00——17:00。

所需存折/卡

      职工提取公积金个人账户需保留100元以上的余额。提取须持缴存人本人银行卡或存折办理:

      -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管理部持交通银行卡或存折;

      -岳麓区、开福区管理部持建行公积金龙卡;

      -望城区、长沙县管理部持交通银行或建设银行的卡或存折;

      -浏阳市管理部持建设银行卡或存折;宁乡县管理部持交通银行卡或存折。

代办证件

      -配偶或同一户口薄内直系亲属(如父母)代办需双方身份证、结婚证或户口薄(同一户口薄内)。

      -专管员代办需双方身份证、专管员证。

工会闹元宵猜灯谜活动方案(通用7篇)

 为了确保活动安全顺利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活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那么问题来了,活动方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工会闹元宵猜灯谜活动方案(通用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工会闹元宵猜灯谜活动方案1

 一、活动主题

 欢度元宵拥抱春天

 二、活动内容

 1、竞赛类活动(2月5日上午8:30—10:30分)

 在一楼活动室举行全局职工象棋、扑克等比赛。

 2、文艺大比拼(2月5日上午10:30分开始)

 3、谜语竞猜

 在地下餐厅举行文艺表演。

 三、活动方式

 1、竞赛类活动:

 (1)扑克游戏:延边红十游戏,每个支部至少推荐2名选手参加比赛,以筹码最多者为胜出。斗地主游戏,名额不限,随机组合,以筹码最多者胜出。

 (2)象棋比赛:每个支部至少1名选手参加,采取单循环淘汰方式,三盘两胜。

 2、文艺大比拼:每个支部至少报两个节目(大合唱除外),掌声、笑声最多者胜出。

 3、活动分组:以支部为单位。

 4、评委:党委成员为评委。

 四 、具体分工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成立由张春波为组长,金莲花、张永峰、金明哲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分类活动负责人,具体分工如下:

 1、竞赛类游戏:

 负责人:赵斗天(负责安排裁判、确定比赛规则)

 成员:王成云、邢方志(负责游戏场所安排)

 2、文艺表演

 负责人:伊涛(确定主持人、节目安排)

 成员:申香花、胡国辉、吕勤

 3、谜语

 负责人:金莲花(提供谜面、谜底)

 成员:邢方志

 4、会餐

 负责人:金明哲(负责安排文艺大比拼场所、音响、伙食、会标)

 成员:王成云

 五、具体要求

 1、各支部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充分调动职工积极参与的热情,密切配合领导小组开展活动,丰富职工的节日文化娱乐生活。

 2、各支部要在2月4日中午前将参加人员名单及节目报到党办。

工会闹元宵猜灯谜活动方案2

 一、活动主题

 欢乐渔港——寅虎点灯,平安进宝!

 二、活动时间

 3月4日(农历正月十四灯会)

 3月3日(农历正月十三上灯)—3月8日(农历正月十八落灯)

 三、活动内容、方式

 (一)挂灯(十三上灯至十八落灯)

 在全镇区域内合理安排两组彩牌楼从十三开始合成制作,一直到十八落灯拆除,用过程来体现。

 活动地点:海峡广场、金山路大花坛

 (二)走灯

 以个人和家庭为单位,通过社区发动区域群众制作元宵散灯和民间艺人制作灯艺,从不同社区地域步行到渔港古城集中点。集中点设有舞台和背景(背景为20XX渔港灯会和“平安进宝”图),舞台中间设羊灯(一盏大羊灯和两盏小羊灯组成,小羊成喝奶之势,寓意“三羊(阳)开泰”)同时由演员化妆成金童银童,接过每盏元宵灯,口中念念有词:“平安进宝、健康长寿、万事如意”,并点亮元霄灯,寓意为“吉羊点灯-平安进宝”,整个过程也充分体现了极具石浦渔港特色的“十四夜”元宵走灯文化习俗。

 活动地点:海峡广场

 (三)彩街观灯

 为保留传统的元霄彩街活动,本次彩街展示以台阁为主,传统的开路牌匾、对锣、扫街、龙灯、十二生肖、东门渔鼓、台阁等。彩街观灯之时彩街队伍与观灯民众相互互动景象非常热闹。

 观灯路线:从海丰广场开始沿着渔港路,转到金山路大庆路交叉口结束。

 (四)吃糊粒

 十四夜吃糊粒(民间活动,十四夜家家户户烧糊粒)。

 象山石浦一带、鹤浦、高塘等地的群众在正月十四晚餐,家家做糊粒,吃糊粒,小孩子们自带碗筷,挨家挨户说一声“吃发财羹啦!”,主人不分熟人或陌生人,都笑脸相迎,每人一瓢。串门越多,吃得越多聪明。讨糊粒的人越多,主人家越会发财。

 活动地点:宋皇宫、天后宫

 (五)请背箕姑娘

 在石浦,十四夜晚上最风盛请背箕姑娘祈祷平安、幸福、四季丰收。一般以家族、邻居会聚形式同欢。屋内外点上亮灯,堂前放着一桶水,桶边挂着一面镜,选四位姑娘盘腿坐地,每人右手竖一根筷,上顶一只圆背箕,背箕上放剪刀、烙铁、尺、花四件,然后,姑娘们静心同诵“背箕神圆滚滚,剪刀烙铁做媒人,花给你戴,粉给你塔(搽),请你背箕姑娘来看灯。今年灯不比往年灯,四四方方角牌灯,两头尖尖橄榄灯,七手八脚稻蟹灯,抲鱼人喜爱是鱼灯。”念着念着,圆背箕自然会按顺时针方向不停地摇摆起来。此时,问年龄、问亲情、问年成等等。背箕便会一声声准确敲响水桶。旁人里三层外三层围观,既好奇又开心。

 活动地点:东门渔村

 (六)看新娘

 新娘子结婚后,过第一个元宵节的,十四那天晚上,要穿婚衣,盖婚纱,坐上床边重温新婚夜,让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看、说、笑、玩。主人家以糖果、红枣茶热情招待。据说,闹的人越多,新媳妇就能越早怀上孩子。于是主人家都很愿意大家去闹。

 活动地点:xxx

工会闹元宵猜灯谜活动方案3

 为了营造良好的节日文化氛围,丰富我们老干部的节日文化生活,我们xx镇老干部党支部元宵节文娱活动作为我们老干部的传统活动来举行,每年的正月十六、十七都会利用我们老干部的活动日,举办元宵节猜谜语活动,而且每年的活动均办得丰富多彩,红红火火,让我们全体老干部在欢乐、文明,和谐、喜庆的氛围中欢度佳节,20xx年我们xx镇老干部元宵节猜灯谜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20xx年xx镇老干部元宵节猜灯谜活动继续以“欢乐文明过春节,和谐喜庆闹元宵”为主题,引导全体老干部积极参加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老干部节日文化生活。通过此次猜灯谜活动来加深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营造猜灯谜、闹元宵,其乐融融,欢度双节的和谐氛围。

 二、活动安排:

 1、时间:20xx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十六)上午,xx片老干部;20xx年2月13日(农历正月十七)上午,国强片老干部。

 2、地址:20xx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十六)上午,xx片老干部活动室;20xx年2月14日(农历正月十七)上午,国强片老干部活动室。

 3、主办:xx镇老干部党支部

 4、策划:

 5、组织:

 三、猜谜规则

 我们坚持重在参与的人人有奖原则,每人以抓阄的方式抓起一个谜面,可以相互交流,给大家适当的思考时间以后,依次按谜面向大家报出答案,如果抓到由老干部自己出的谜面重新换抓一个谜面。

 四、20xx年新元宵节灯谜:

 山水之间,一方独立(打重庆一地名)——涪fú陵

 潘仁美卖国——通辽

 固若金汤(打河北一地名)——保定

 掌声经久不息(打北京一地名)——延庆

 沫若乡间住处(打北京一地名)——郭公庄

 重点干起,秋前方成(打天津一地名)——和平

 安得后羿弓——射阳

 雄踞山寨(打吉林一地名)——公主岭

 中国界首(打河北一地名)——玉田

 金乌西坠白头看(河南地名)——洛阳

 上下四方都无险(安徽地名)——六安

 发扬大协作精神(青海地名)——互助

 刘关张结义地址(台湾一地名)——桃园

 又到鸡西市(黑龙江地名)——双城

 庙建成菩萨到(打上海一地名)——静安寺

 财源茂盛达三江(打广西一地名)——富川

 情投意合(打宁夏一地名)——同心

 公开赞助(打湖北一地名)——襄阳

 公私仓廪皆丰实(打海南一地名)——屯昌

 花和尚鲁智深(打四川一地名)——色达

 刘邦登基诏书(打四川一地名)——宣汉

 南人不复反矣(打四川一地名)——南充

 举起鞭儿又紧缰(打新疆一地名)——策勒

 介胄之士(打湖北一地名)——武汉

 全面整顿(打云南一地名)——大理

 美哉嘉陵(打云南一地名)——丽江

 惩恶扬善(打云南一地名)——楚雄

 山花红烂漫(打内蒙古一地名)——赤峰

工会闹元宵猜灯谜活动方案4

 为了营造良好的元宵节文化氛围,丰富辖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将文娱活动办得丰富多彩,红红火火,同时,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让广大居民在欢乐、文明、和谐、喜庆的氛围中欢度佳节,xx街道拟开展“我们的节日元宵节”活动,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动主题:

 我们的节日元宵节。

 二、活动时间:

 20XX年2月11日下午。

 三、活动地点:

 xx街道办事处。

 四、参加人员:

 xx街道志愿者40余人、辖区空巢老人10多人。

 五、活动内容:

 (一)全体人员共同制作专属元宵。

 全体人员共同包元宵,并在元宵包好之后,自由选择巧克力酱、蓝莓酱等在元宵上做画、写字等,做成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专属元宵。

 (二)全体人员共同制作面盏。

 面灯也叫面盏,是用面粉做的各种形式的灯盏,多流行于北方地区。汉族民间传说,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辟邪祛病。xx街道办事处拟借此次元宵节机会,让全体人员共同制作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吉祥如意的面灯。

 (三)共挂祈愿灯、共同猜灯谜。

 办事处拟在活动当天,让参与活动的人员悬挂40盏带有灯谜的祈愿灯,并自由选择祈愿灯来进行猜灯谜比赛。

 六、活动所需物资:

 灯笼40个,丝带2盘,元宵面10斤,巧克力酱、蓝莓酱等原料、面粉10斤,刀1把,电磁炉1个,锅1个,棉线1团,一次性桌布,纪念品。

工会闹元宵猜灯谜活动方案5

 一、活动概要

 1、活动介绍

 活动主题:《闹元宵,砸大奖》

 活动对象:

 活动口号:其乐融融庆元宵, 喜气洋洋砸金蛋

 活动时间:xxxx年2月11日

 举办场地:正阳县正阳广场

 主办单位:xxxx社区

 承办单位:xxxx社区

 2、活动背景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为了进一步促进社区文化及节日氛围(商场则为吸引人流,带旺人气,借元宵之际开展元宵旺场活动)开展本次活动。

 3、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晚会活动,能提高群众对于新社区的好感;以大家喜闻乐见、形通俗易懂的游戏节目内容、营造成一个充满节日氛围的“欢乐大舞台”,充分体现群众与元宵节同欢、同庆、同喜、同乐,激情沸腾的热烈场景,使整场元宵晚会的气氛达到最高潮,是更多的群众认识了解新社区。

 二、活动现场布置:

 1、布置效果:具有中国元素的新春元宵气氛,欢快、热烈,以灯笼、灯谜、窗花、鞭炮等等物品装饰,烘托出温馨喜庆的元宵气氛。

 2、现场将放置传统元宵节风俗介绍展板,活动场地周边悬挂与元宵节相关的介绍等(诗句、故事);

 3、活动现场播放元宵节喜庆音乐。

 4、搭建舞台,全新红地毯,显眼活动主题背景,突显节日喜气洋洋的气氛。

 5、提前释放出活动信息。

 6、广场入口粘贴活动海报。

 三、活动内容

 1、 关注新社区微信账号,送红包。

 游戏规则:现场节目开始前,观众可以通过关注新社区的微信账号与会场大门处获得现场赠送的红包,红包有三百个,只有进入会场且关注新社区的微信账号的前三百名观众可获得红包,一个账号只能获得一个红包 ,经现场服务人员验证后领红包者签字领取,送完为止。

 注:每个人只有一次获得红包的机会,同一个人多个微信账号也只能获得一个红包。

 道具:红包三百个,发奖台一个

 奖品:进入活动现场并关注后获1个红包

 所需人力:共五人,两名保安在发奖台两边维持现场秩序,一名服务人员负责检查领红包观众是否关注新社区微信账号,一名服务人员负责发红包并监督领红包观众签字,一名服务人员负责保管所有的红包。

 2、砸金蛋

 游戏规则:晚会进程中段每位观众可通过所关注的新社区的微信账号在手机微信上参加砸金蛋抽奖活动,每个关注的账号有三次砸金蛋机会,通过砸金蛋来随机获得现场所提供的不同奖品,奖品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如有需要可增加奖项),每次砸金蛋的中奖概率为百分之五十,中奖后观众微信账号上会显示获奖信息,中奖的观众可在晚会结束后凭借中奖信息到领奖处领取相应的奖品,奖品限当日兑现,经现场服务人员验证获奖信息签字领取,过期作废。

 道具:手机,桌子,板凳(条件允许的话可在现场提供免费WIFE,以方便观众参与活动)

 奖品:待定

 所需人力:共九人,四名保安位于领奖台周围维持现场领奖持续,一名服务人员负责监督领奖观众签字验证,一名服务人员负责发放奖品,三名服务人员负责保管所有奖品。(可根据奖品的数量适当增减保管奖品的服务人员。)

 四、兑奖

 1、兑奖方式:红包所获奖金直接在红包里以现金方式提供。砸金蛋所获奖项可在晚会结束后,凭借新社区微信账号所提供的中奖信息到指定的领奖台当场兑现。

 2、奖品设置:

 送红包游戏:每个红包内金额随机为一元,三元,五元。一元红包设两百个,三元红包设八十个,五元红包设二十个。总金额五百四十元。

 金蛋游戏奖品待定

 3、注意事项:

 获得奖券者领取奖品前需亲笔签字后才能领取对应奖品。

 五、活动后期

 1、进行活动总结,分析问题经验。

 2、发布活动成果信息。

工会闹元宵猜灯谜活动方案6

 一、活动主题:

 “社区共建话科普,居民亲情闹元宵”

 二、活动内容:

 (一)、包汤圆送温馨

 组织社区居民和共建单位开展包汤圆送温馨活动,意在爱心传递。汤圆包好后,将煮熟的汤圆分袋装好,由共建单位和社区干部带领科普志愿者及青少年送到社区孤寡老人家中。

 1、活动时间:x月23日(农历正月十四)上午9:30

 2、活动地点:桂苑社区科普学校内

 3、活动准备(桂苑社区负责):

 ①活动场地的桌椅摆放整齐。

 ②活动场地背景(投影仪播放):

 社区共建话科普,居民亲情闹元宵

 主办:xx市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xx区xx街道桂苑社区

 ③准备好包汤圆的米粉和馅等必备工具,多少视情况而定。

 ④收集好活动开展时要播放的节日音乐,渲染气氛。

 4、人员安排:社区负责参加活动人员的通知,安排好送汤圆的孤寡老人家庭。

 (二)、猜灯谜学科普

 围绕文学、历史、自然等科学知识共出灯谜200条,供现场居民解答,让居民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科普知识。

 1、活动时间:x月23日(农历正月十四)下午1:30

 2、活动地点:桂苑社区文化娱乐广场

 3、活动准备:

 ①制作好各类灯谜和科普展板,准备奖励社区居民的小礼品。(共建单位负责)

 ⑤准备好200条谜语的铁丝线,在广场周边拉好,高度以安全、人能摘取为宜。摆放好科普展板。(桂苑社区负责)

 4、人员安排:共建单位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共同负责灯谜谜底的核对、奖品发放及宣传拍摄等;社区保卫科负责维持活动期间的秩序。

 5、猜灯谜活动规则(共建单位负责制作):

 ①谜面共200条。活动策划

 ②必须现场猜谜,一个谜面只允许猜一次,第二次视为无效,不得将猜中的谜面撕下带走。

 ③谜面上有标记×,则说明是已经猜过的。

 ④每个灯谜都编有相应的编号,谜底猜出后,只需把谜面编号记住,到指定兑奖处核对谜底,不能将谜面取下。谜底确认无误后,即可领取奖品。已经猜过的灯谜或撕下谜面者视为无效。(算命wwwazg168com)

 ⑤猜对一条谜语兑换一份奖品,奖品兑完,活动结束。

 ⑥兑奖要有秩序,不要互相拥挤。

工会闹元宵猜灯谜活动方案7

 一、活动主题

 猜灯谜、庆元宵

 二、活动时间

 xx年2月xxxx日(农历正月十五)晚6:00

 三、活动地点

 一楼同仁厅会议室

 四、活动准备

 1、2月xxxx日前,人力资源部负责收集各种灯谜,准备奖励员工的小礼品。

 2、场地布置:2月xxxx日上午,设备科协助人力资源部,悬挂好元宵节灯笼;下午下班前在会议室四周拉上红丝带,将灯谜吊在上面;活动期间播放节日音乐,渲染气氛。

 3、2月xxxx日晚,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猜谜活动,包括人员通知,谜底核对、奖品发放及宣传拍摄等;保卫科负责维持活动期间的秩序。

 五、活动规则

 1、猜谜活动,必须是现场猜谜,不得将谜面揭下带走。

 2、每个猜谜者猜一个灯谜,必须先到指定兑奖处核对谜底,确认无误后,由巡视人员取下谜面交兑奖处,猜谜者进行登记,填写所猜中谜面题号、谜底、本人姓名、部门或车间之后,方可领取奖品。

 3、猜对一条谜语兑换一份奖品。为了让更多的员工参与活动,每人次限猜一条。

 4、谜语共200条,第1-60条灯谜到一号兑奖桌核对答案,第61-120条灯谜到二号兑奖桌核对答案,第121-200条灯谜到三号兑奖桌核对答案。

 5、奖项设置,共设置奖品200份,猜对一条谜语兑换一份奖品,奖品兑完,活动结束。

 六、活动注意事项

 1、猜谜要有秩序,不要大声喧哗。

 2、谜底猜出后,员工只需把谜面题号记住,到指定兑奖处核对答案,不能将谜面取下。

 3、对答案要排队守秩序,违反者取消猜谜资格。

 七、活动费用预算

 1、元宵小灯笼xxxx只,xx元×xxxx=xxxxxx元

 2、红丝带两盘,xxxx元×xx=xxxx元

 3、礼品xxxxxx份,xx元×xxxxxx=xxxxxx元

 合计费用:约xxxxxxxx元左右。

;

八字及人的生辰八字,也就是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合起来就是生辰八字。算八字合不合是一种根据八字推命的方法而展开进行的算法。为什么大家会重视生辰八字配对呢?一个生命可以影响另一个生命男女一旦结婚,对方就成为了自己最亲密的人,对方的生辰八字组合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必定是最大的。对双方及其家人有利的婚配为有利婚配,否则为不利婚配。美满的婚姻,是婚后依然恩爱如昔,好运不断,诸事亨通。痛苦的婚姻不是常吵架,就是破财、病痛,甚至离婚、伤亡。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看重男女的合婚问题。

在《万宝玉匣记金书》中就记有配婚的歌诀:“从来白马怕青牛,羊鼠相逢一切休,蛇遇猛虎如刀断,猪遇猿猴不到头,龙逢兔儿云端去,金鸡见犬泪交流”。上述的歌诀智德在很多文章中也提到他们的伤害性,如在实际家庭生活中午马与丑牛成婚,夫妻易犯口舌之争;再如“猪与猿猴不到头”,因猿猴为申与蛇相合,亥猪来冲巳蛇,使申不能合巳,亥猪与猿申相害,相害为妨害孤独,骨肉惨伤也为相克之意,当然相害不好,但还要看有制无制,有制者不妨,无制者不利。

世间万事万物的兴旺与衰败,都是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作用下兴旺或衰败,人也不例外,男为阳,女为阴,男女都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命,因此男女婚配实质上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合、相互依托的结果,正所谓的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只有阴阳和合,水火济即,人生才能繁衍传代,世界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安定合谐的向前发展。

婚姻、情感多变化,让人把捉不定,现代离婚率居高不下,丧偶者亦不鲜见,但也并非都是年命相克相刑、生肖相害惹的祸,而年命相生,生肖相合,也有相克之灾,男女双方犯克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大的。柱中凶神恶煞和双方年柱干支犯天克地冲者居多。

如想防患于未然,避免婚姻不幸的发生,首先要注意看八字合不合,自然,这绝不仅仅是唯一的条件,两人的感情基础如何?居家环境等等一些主客观上的其他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生辰八字配对

“宿松”之名始于何时,至今学术者存在较大争辩。

一说始于晋武帝平吴(公元280年),一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前者见诸《和平寰宇记》、《辞源》等典,后者载于《隋书》、《旧唐书》等籍,已为官方所采信。

隋文帝杨坚一统宇内,在开皇十八年,一次更改了140多处带有前代姓名和重复县名。其间齐郡之高唐县与同安郡之高塘县字形相近、读音相同,遂改高唐为章丘、高塘为宿松。但不论改于何时,有一点能够基本确定,“宿松”一词的意义就“陈旧的松滋”。

宿松称号,有另一说法也颇有意思。宿松本名松兹,所以松兹的招牌许多。但后来湖北有一松兹县,重名了,因而我们改了,叫老松兹。宿者,老也。

扩展资料

宿松县东与望江县共抱泊湖,西与湖北省黄梅县、蕲春县毗邻,东北与太湖县接壤,东南与望江县相连,南与江西省湖口县、彭泽县隔长江相望。

宿松县地势由于受燕山运动的强烈波及,故西北高、东南低,依次为中山、低山、丘陵、岗地、湖泊和平原,呈阶梯状下降。

-宿松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7093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9
下一篇2023-10-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