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夫妻》
孙红雷和陈小艺的携手合作,通过一个个很平凡的小事串联起来,从再婚中反映了当代人对婚姻的审视,来揭露生活的本质。其中生动的描写了中年夫妻离婚和再婚,对长辈的影响和孩子们对新家庭的看法。尤其是在对孩子的处理上,有着独特的角度。《半路夫妻》的火热播出,让观众陷入沉思,明白婚姻的本质是什么。
《新结婚时代》
郭晓冬和刘若英主演,该剧还原了婚姻的本质,即婚姻是个人的事情,不要为了面子或为了别人而结婚。通过这种“错位的婚姻状态”表现出在社会文明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婚姻也变得宽容。
《中国式结婚》
吴越和辛柏青在剧中扮演了一对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恋人。结婚的“一切从简”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在排队等待登记的过程中,一系列的偶然事件使得两人的结婚登记没能办成,而发生在两家家长之间的矛盾又让事情变得愈发不可收拾…婚姻,不是那么容易的。
《中国式离婚》
陈道明与蒋雯丽主演,是一部社会伦理片,涉及到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婚姻问题。一家三口人的生活从幸福到麻木到背叛,以及背叛后的无奈,深度揭示了在婚姻契约下的夫妻之间的三种背叛:心的背叛、身的背叛和身心的背叛。该剧把这种夫妻之间真实的状态展示出来,呼吁夫妻之间要多一分真诚、宽容。
《结婚十年》
徐帆、陈建斌饰演的一对毕业后留在同一城市的恋人,本想结婚后就能拥有一个只属于他们两人的空间,结果却莫名其妙地陷入了接二连三琐碎又繁杂的“烦恼”之中。然而当再度重逢时对他们的这段10年婚姻经历也有了更多的感悟。直面婚姻的问题,引发人们对婚姻深入的思考。
《十月怀胎》
牛莉和许亚军主演,以女人为主角的婚姻话题,对一生幸福的追求,三角关系的复杂,进一步揭示出了女人在怀胎十月时的辛酸与需要呵护的那一份真爱的心,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婚姻带给女人的问题。
《当婚姻走到尽头》
咏梅和刘佩琦主演的家庭伦理剧,讲述妻子厌倦了自己平淡的家庭和丈夫,在下岗之际,改变生活命运的强烈愿望驱使她不顾一切地冲出围城。男主人公为了给儿子一个完整的天空,不得不编织起一个又一个看似可笑的谎言。这是一段伤心与无奈的婚姻故事,让人们对婚姻更加重视和珍惜。
《离婚女人》
牛莉、刘蓓、王力可、杨童舒主演,讲述四种不同性格女人的婚姻生活和情变历程。该剧突出离婚女人是如何摆脱绝望,最终四个女人都有比较美满的结局,也算是一个让人看完有所欣慰的婚姻题材电视剧。
《临界婚姻》金婚 离婚女人
我们俩的婚姻
《明朝那些事儿》作为当代历史著作中的现象级作品,当年红遍了大江南北,相信大家就算是没读过,也肯定听说过这本书的大名。
该作品以史料为基础,通过作者小说式的风趣幽默的语言,将原本教科书上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形象化,至今仍在历史书籍的销售榜单中名列前茅。
但是本该如同其他畅销书作者一样,乘胜追击,继续发布新作,巩固自己文坛地位的当年明月。
却如同人间蒸发一般,消声觅迹了,他究竟是江郎才尽了,还是准备十年磨一剑,蓄势待发,打造下一本惊天大作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年明月,原名石悦,1979年出生,湖北宜昌人。
很多人肯定以为,能写出如此畅销书籍的人,一定很有很高的学历。
但是,当年明月的最高学历却是在职本科,那么他为何能够写出这样一本现象级著作呢?一切都要从他小时候说起。
当年明月5岁那年便展露出了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虽然年幼的他还不明白历史是什么,但是在书店里,他却死死抓住那套价值父亲六分之一月薪的《上下五千年》不撒手。
而这本书也陪伴了他整个幼年时光,直至上中学前,他已经反复读了《上下五千年》12遍。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历史的沉迷,他开始阅览其他历史书籍。他发现还是明朝的人和事最为有趣,便开始专攻明史,开始研究起来《明通鉴》。
创作明朝那些事儿的开端
2000年,20出头的石悦考上了广东海关的公务员,因此他不得不孤身一人背井离乡,前往异乡打拼。
刚开始,周围没有亲人朋友让他感觉异常孤独。
他在采访中也曾这么说道:“那十几年里,我没什么朋友,可是我仍旧觉得,自己很强大,一种油然而生的优越感从我心头涌出,让我觉得超越了很多的同龄人,因为我懂得很多东西。”
于是在一个同往常一样孤独、无所事事的夜晚,石悦打开了天涯论坛。
浏览着历史版块,灵感即至,在兴趣的驱使下,石悦开始动笔,《明朝那些事儿》正式走上了舞台。
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仅仅是为了排遣寂寞、消遣时光的举动,在将来的一段时间里,不仅为他带来了名利双收,更是带动起了“明朝热”的浪潮。
独树一格的文风,引人入胜的语言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描写了自1344年至1644年这三百年来发生明朝的一些故事。
当年明月用客观史料为基础,各个人物为主线,辅以小说文笔和风趣幽默的语言。
并在其中穿插自己的主观理解,全面地在世人眼前描绘出了明朝——这最后一个封建汉族王朝的兴衰过程。
让人了解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使历史“活了过来”。全书开篇并没有什么类似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壮丽开篇。
仅仅是以平淡的叙事口吻开始,讲述明太祖的出身和早年的穷苦生活经历。
为后面他起兵,一次又一次地胜利,最后建立明朝的高潮部分做了渲染和铺垫。
使得读者越看越好奇,越看越想看,直到最后欲罢不能,让人流连忘返。
因为某些原因,现存比较完整的明史都是由清朝人编写的,所以在客观性上有待考量。
因此,当年明月花费了大量时间,查询各种史料、野史,乃至是古墓开棺的相关资料。
争取还原一个最真实的明朝,从多角度剖析明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仅仅只靠这些,并不会使他如此炙手可热。
在此基础上,他运用自己诙谐幽默的语言融合讽刺,将刻板的历史写“活”了起来,使读者在阅读时有一种拨云见日,探寻到历史真相的成就感。
与此同时,他还在文章中融入了自己的史观,一字一句都给了读者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他将自己多年对历史的热爱,以及多年所积累的感悟,通过文字一一展露在读者面前,向读者展现出了一段有血有肉的明朝历史。
江郎才尽,还是韬光养晦
3年,上千万字,让当年明月名利双收,但是他却说:“我从来没把自己当做是作家。”
当所有人都以为他会辞去公务员的职务,正式进军文坛的时候。他却选择了急流勇退,安心地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
继续在仕途中摸爬滚打,这并不是因为他江郎才尽了,而是因为他知道,“兴趣一旦成为工作,那么兴趣也就消失了。”
现如今,当年明月早已不在写作,而石悦,作为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
正在用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老百姓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石悦只是石悦,不再是那个妙笔生花的当年明月了。
就如同唐代诗人张若虚,一生流传的只有两首诗,但是传世的《春江花月夜》,就有“孤偏盖全唐”的美名。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只此一句,便使其流芳千古,而当年明月不也正是如此?
将自己的心血和热爱完全倾注到了《明朝那些事儿》中,使其得以声名远扬。
也通过这部作品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心血和才华,告诉了人们“历史其实也可以写的很好看”。
因为热爱,所以奉献,点燃了自己胸中的满腔热情,毫无保留地倾注到了作品当中。
就这一点来说,当年明月就是幸运的,他在有生之年完成了许多人追寻了一生也所无法做到的事情。
而现在的他选择了回归工作、回归生活、回归家庭,让当年明月成为读者们心中永远的白月光。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韬光养晦呢。在此也祝愿石悦今后的人生可以一切顺利。
女流结婚超级小桀没去得原因有以下几点
1,超级小桀因为工作上的事情没时间去但还是录视频祝福了
2,超级小桀因为曾经被网友说和女流处cp,心里喜欢她,就没去,
3,就是女流没有邀请超级小桀
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有好多呢 都是当年明月的
先发给你1--10篇文章看看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
这篇文章我构思了六个月左右,主要讲述的是从 1344 年到 1644 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
要说明的是,这篇文章是描写正史的,资料来源包括《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虽然用了很多流行文学的描写手法和表现方式,但文中绝大部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甚至人物的对话都是有史料来源的,为了文章的流畅,出处就不一一列出了。
我写文章有个习惯,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写的算什么体裁,不是小说,不是史书,但在我看来,体裁似乎并不重要。
我想写的,是一部可以在轻松中了解历史的书,一部好看的历史。
仅此而已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2]
一、童年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
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生卒:1328-1398
最喜欢的颜色:**(这个好像没得选)
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
母亲:陈氏 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
1328年—— 1344 年放牛
1344年—— 1347 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这个。。)。
1347 年—— 1352 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年—— 1368 年造反(这个猛)
1368年—— 1398 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一切的事情都从 1328 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
比如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反正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朱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时,红光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致于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明实录)。
然而当时农民朱五四的心情并不像今天我们在医院产房外看到的那些焦急中带着喜悦的父亲们,作为已经有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的父亲而言,首先要考虑的是吃饭问题。
农民朱五四的工作由两部分构成,他有一个豆腐店,但主要还是要靠种地主家的土地讨生活,这就决定了作为这个劳动家庭的一员,要活下去只能不停的干活。
在小朱五四出生一个月后,父母为他取了一个名字(元时惯例):朱重八,这个名字也可以叫做朱八八,我们这里再介绍一下,朱重八家族的名字,都很有特点。
朱重八高祖名字:朱百六
朱重八曾祖名字:朱四九
朱重八祖父名字:朱初一
他的父亲我们介绍过了,叫朱五四
取这样的名字不是因为朱家是搞数学的,而是因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登记户口的人一定会眼花)
朱重八的童年在一间冬凉夏暖、四面通风、采光良好的破茅草屋里度过,他的主要工作是为地主刘德家放牛。他曾经很想读书,可是朱五四是付不起学费的,他没有李密牛角挂书那样的情操,自然也没有杨素那样的大官来赏识他,于是,他很老实的帮刘德放了十二年的牛
因为,他要吃饭
在此时,朱重八的梦想是好好的活下去,到十六岁的时候,托村口的吴老太作媒,找一个手脚勤快、能干活的姑娘当媳妇,然后生下自己的儿女,儿女的名字可能是朱三二、或者朱四零,等到朱三二等人大了,就让他们去地主刘小德家放牛。
这就是十六岁时的朱重八对未来生活的幸福向往。
此时的中国,正在极其腐败的元王朝的统治下,那些来自蒙古的征服者似乎不认为在自己统治下的老百姓是人,他们甚至经常考虑把这些占地方的家伙都杀掉,然后把土地用来放牧(元史),从赋税到徭役,只要是人能想出来的科目,都能用来收钱,过节要收“过节钱”、干活有“常例钱”、打官司有“公事钱”,怕了吧,那我不出去还不行吗?不干事还不行吗?那也不行,平白无故也要钱,要收“撒花钱”。服了吧。
于是,在这个马上民族统治中国六十余年后,他们的国家机器已经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此时的元帝国就好像是一匹不堪重负的骆驼,只等那最后一根稻草。
这根稻草很快就到了
1344年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在这一年,上天终于准备抛弃元了,他给中国带来了两个灾难,同时也给元挖了一个墓坑,并写好了墓志铭: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他想的很周到,还为元准备了一个填土的人:朱重八。
当然朱重八不会想到上天会交给他这样一个重要的任务。
这一年,他十七岁。
很快一场灾难就要降临到他的身上,但同时,一个伟大的事业也在等待着他,只有像传说中的凤凰一样,历经苦难,投入火中,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浴火重生,成为光芒万丈的神鸟。
朱重八,来吧,命运之神正在等待着你!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
二、灾难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到来了,这一年刚开始,元帝国的头头脑脑们就收到了两个消息,首先是黄河泛滥了,沿岸山东河南几十万人沦为难民。即使不把老百姓当人,但还要防着他们造反,所以修黄河河堤就成为了必须要做的事情。
可是令人意外的是,在元的政府中,竟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一定要修,另一种认为不能修。在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黄河泛滥居然不去修,难道要任黄河改道淹死那么多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个也不例外。
客观的讲,在这样一件事上,就维护元朝的统治而言,主要修的不一定是忠臣,反对修的也未必就是奸臣,其中奥妙何处?要到七年后才会见分晓。
极力主张修的是元朝的著名宰相脱脱,他可以说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名臣,实行了很多的改革政策,为政清廉,而且十分能干(宋史就是他主持修的),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极力主张,已经给元朝埋下了一个大大的炸药包,拉好了引线,只等着那微弱的火光。
另一个是淮河沿岸遭遇严重瘟疫和旱灾,对于元政府来说,这个比较简单一点,反正饿死病死了就没麻烦了,当然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皇帝(元顺帝)要下诏赈灾,中书省的高级官员们要联系粮食和银两,当然了自己趁机拿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赈灾物品拨到各路(元代地方行政单位),地方长官们再留下点,之后是州、县。一层一层下来,到老百姓手中就剩谷壳了。然后地方上的各级官员们上书向皇帝表示感谢,照例也要说些感谢天恩的话,并把历史上的尧舜禹汤与皇上比较一下,皇帝看到了报告,深感自己做了大好事,于是就在自己的心中给自己记上一笔。
皆大欢喜,皆大欢喜,大家都很满意
但老百姓是不满意的,很多人都不满意。
朱重八肯定是那些极其不满意的人中的一个。
灾难到来后,四月初六朱重八的父亲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日,大哥长子饿死、二十二日,母亲饿死。
如果说这是日记的话,那应该是世界上最悲惨的日记之一。
朱重八的愿望并不过分,他只是想要一个家,想要自己的子女,想要给辛劳一生,从没欺负过别人,老实巴交的父母一个安详的晚年,起码有口饭吃。
他的家虽然不大,但家庭成员关系和睦,相互依靠,父母虽然贫穷,但每天下地干活回来仍然会带给重八惊喜,有时是一个小巧的竹蜻蜓,有时是地主家不吃的猪头肉,这就是朱重八的家,然而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朱重八的姐姐已经出嫁,三哥去了倒插门。除了朱重八的二哥,这个家庭已经没有了其他成员。
十七岁的朱重八,眼睁睁的看着他的亲人一个一个死去,而他却无能为力。人世间最大的痛哭莫过于此!
他唯一的宣泄方式是痛哭,可是哭完了,他还要面对一个重要的问题,要埋葬他的父母,可是没有棺材、没有寿衣、没有坟地,他只能去找地主刘德,求刘德看在父亲给他当了一辈子佃户的分上,找个地方埋了他爹。
刘德干净利落的拒绝了他,原因简单,你父母死了,关我何事,给我干活,我也给过他饭吃。
朱重八没有办法,只能和他的二哥用草席盖着亲人的尸体,然后拿门板抬着到处走,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地方埋葬父母。可是天下虽大,到处都是土地,却没有一块是属于他们的。
幸好有好心人看到他们确实可怜,终于给了他们一块地方埋葬父母。“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泱佯”这是后来能吃饱饭的朱元璋的情感回忆。
朱重八不明白,自己的父母在土地上耕作了一辈子,却在死后连入土为安都做不到。地主从来不种地,却衣食无忧。为什么?可他此时也无法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他也要吃饭,他要活下去。
在绝望的时候,朱重八不止一次的祈求上天,从道教的太上老君到佛教的如来佛祖,只要他能知道名字的,祈祷的唯一内容只是希望与父母在一起生活下去,有口饭吃。
但结果让他很失望,于是他那幼小的心灵开始变得冰冷,他知道没有人能救他,除了他自己。
复仇的火焰开始在他心底燃烧。
如此的痛苦,使他从脆弱到坚强。
为了有饭吃,他决定去当和尚。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
和尚的生涯
朱重八选择的地方是附近的皇觉寺,在寺里,他从事着类似长工的工作,他突然发现那些和尚除了没有头发,对待他的态度比刘德好不了多少,这些和尚自己有田地,还能结婚(元代),如果钱多还可以去开当铺。
但他们也需要人给他们打杂,在那里的和尚不念经,不拜佛,甚至连佛祖金身也不擦,这些活自然而然的由刚进庙的新人朱重八来完成。
朱重八一直忍耐着,然而除了要做这些粗活外,他还要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长明灯)。即使这样,他还是经常挨骂,在那些和尚喝酒吃肉的时候,他还要擦洗香客踩踏的地板,每一个孤独的夜晚,他只能独坐在柴房中,看着窗外的天空,思念着只与自己相处了十余年的父母。
他已经很知足了,他能吃饱饭,这就够了,不是吗?
然而命运似乎要锻炼他的意志,他入寺仅五十余天后,由于饥荒过于严重,所有的和尚都要出去化缘,所谓化缘就是讨饭,我们熟悉的唐僧同志每次的口头禅就是:悟空,你去化些斋来。用俗话来说就是,悟空,你去讨点饭来。我曾经考察过化缘这个问题,发现朱重八同志连化缘也被人欺负。由于和尚多,往往对化缘地有界定,哪些地方富点,就指派领导的亲戚去,那些地方穷,就安排朱重八同志去。
反正饿死也该,谁让你是朱重八。
朱重八被指派的地点是在淮西和河南。这里也是饥荒的主要地带,谁能化给他呢?
然而,就从这里开始,命运之神向他微笑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5]
在游方的生活中,朱重八只能走路,没有顺风车可搭,是名副其实的驴行。他一边走,一边讨饭,穿城越村,挨家挨户,山栖露宿,每敲开一扇门,对他都是一种考验,因为面对他的往往只是白眼、冷嘲热讽,对朱重八来说,敲开那扇门可能意味着侮辱,但不敲那扇门就会饿死。
朱重八已经没有了父母,没有了家,他所有的只是那么一点可怜的自尊,然而讨饭的生活使他失去了最后的保护。要讨饭就不能有尊严。
生命的尊严和生存的压力,哪个更重要?
是的,朱重八,只有失去一切,你才能明白自己的力量和伟大。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6]
朱重八和别的乞丐不同,也正是因为不同,他才没有一直当乞丐(请注意这句话)。
在讨饭的时候,他仔细研究了淮西的地理、山脉、风土人情,他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见识,认识了很多豪杰(实际上也是讨饭者)。此时,他还有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明教,他相信当黑暗笼罩大地的时候,伟大的弥勒佛一定会降世的。其实就他的身世遭遇来说,他是不是真的相信弥勒倒是很难说的,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心中真正的弥勒是他自己。
但朱重八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已经从一个只能无助的看着父母死去的孩童,一个被人欺负后只能躲在柴堆里小声哭的杂役,变成了能坚强面对一切困难的战士。一个武装到心灵的战士。
长期的困难生活,最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有很多人在遇到困难后,只能怨天尤人,得过且过,而另外一些人虽然也不得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但他们的心从未屈服,他们不断的努力,相信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朱重八毫无疑问是后一种。
如果说,在出来讨饭前,他还是一个不知所措的少年,在他经过三年漂泊的生活回到皇觉寺时,他已经是一个有自信战胜一切的人。
这是一个伟大的转变,很多人可能究其一辈子也无法完成。转变的关键在于心。
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心是最柔弱的地方,它特别容易被伤害,爱情的背叛,亲情的失去,友情的丢失,都将是重重的一击。然而对于朱重八来说,还有什么不可承受的呢?他已经失去一切,还有什么比亲眼看着父母死去而无能为力,为了活下去和狗抢饭吃、被人唾骂,鄙视更让人痛苦!我们有理由相信,就在某一个痛苦思考的夜晚,朱重八把这个最脆弱的地方变成了最强大的力量的来源。
是的,即使你拥有人人羡慕的容貌,博览群书的才学,挥之不尽的财富,也不能证明你的强大,因为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7]
当朱重八准备离开自己讨饭的淮西,回到皇觉寺时,他仔细的回忆了这个他呆了三年的地方,思考了他在这里得到的和失去的,然后收拾自己的包裹踏上了回家的路。
也许我还会回来的,朱重八这样想。
三、踏上征途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上天给元朝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压了下来,元朝的末日到了。
我们的谜底也揭开了,现在看来,脱脱坚决要求治黄河的愿望是好的,然而他不懂得那些反对的人的苦心,元朝那腐败到极点的官吏也是他所不了解的。现在他终于要尝到苦果了。
当元朝命令沿岸十七万劳工修河堤时,各级的官吏也异常兴奋,首先,皇帝拨给的修河工钱是可以克扣的,民工的口粮是可以克扣的,反正他们不吃不喝也事不关己。这就是一大笔收入,工程的费用也是可以克扣的,反正黄河泛滥也淹不死自己这些当官的。
这是管河务的,那么不管河务的怎么捞钱呢,其实也简单,既然这么大工程,必然有徭役指标,找几十个人,到各个乡村去,看到男人就带走,理由?修河堤,不想去?拿钱来。
没有钱?有什么值钱的都带走!
可怜的脱脱,一个好的理论家,却不是一个实践家
老把戏出场了,当民工们挖到山东时,他们从河道下挖出了一个一只眼睛石人,背部刻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民工们突然发现,这正是他们在工地上传唱了几年的歌词。于是人心思动。
这真是老把戏,简直可以编成电脑程序,在起义之前总要搞点这种封建迷信,但也没办法,人家就吃这一套。
接着的事情似乎就是理所应当的了,几天后,在朱重八讨过饭的地方(颖州,今安徽阜阳),韩山童和刘福通起义了,他们的起义与以往起义并没有不同,照例要搞个宗教组织,这次是白莲教,当然既然敢起义,身份也应该有所不同,于是,可能是八辈子贫农的韩山童突然姓了赵,成了宋朝的皇室,刘福通也成了刘光世大将的后人。
他们的命运和以往第一个起义的农民领袖也类似,起义、被镇压、后来者居上,这似乎是陈胜吴广们的宿命。
尽管他们的起义形式毫无新意,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伟大和在历史上的地位,在史书上,将永远的纪录着:公元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第一个举起了反抗元朝封建统治的大旗。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8]
自古以来,建立一个王朝很难,毁灭一个却相对容易得多,所谓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不是没有来由的。
在元代这个把人分为四个等级的朝代里,最高等级的蒙古人杀掉最低等级的南人,唯一的惩罚是赔偿一头驴,碰到个闲散民工之类的人,可能连驴都省了。蒙古贵族们的思维似乎很奇怪,他们即使在占据了中国后,好像仍然把自己当成客人,主人家的东西想抢就抢,想拿就拿,反正不关自己的事。在他们的思维中,这些南人只会忍受也只能忍受他们的折磨。
但他们错了,这些奴隶会起来反抗的,当愤怒和不满超过了限度,当连像狗一样生存下去都成为一种奢望的时候,反抗是唯一的道路。反抗是为了生存
这把火终于烧起来了,而且是燎原之势。
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看似强大的元帝国发生了几十起暴动,数百万人参加了起义军,即使那纵横天下无敌手的蒙古骑兵也不复当年之勇,无力拯救危局。元帝国就像一堵朽墙,只要再踢一脚,就会倒下来。
此时的朱重八却仍然在寺庙里撞着钟,从种种迹象看,他并没有参加起义军的企图。虽然他与元朝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但对于一个普通人朱重八来说,起义是要冒风险的,捉住后是要杀头的,这使得他不得不仔细的考虑。
在很多的书中,朱重八被塑造成一个天生英雄的形象,于是在这样的剧本里,天生英雄的朱重八一听说起义了,马上回寺庙里操起家伙就投奔了起义军,表现了他彻底的革命性等等。
我认为,这不是真实的朱重八
作为一个正常人,在做出一个可能会掉脑袋的决定的选择上,是绝对不会如此轻率的,如果朱重八真的是这样莽撞的一个人,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9]
真正的朱重八是一个有畏惧心理的人,他遭受过极大的痛苦,对元有着刻骨的仇恨,但他也知道生的可贵,一旦选择了造反,就没有回头路。
知道可能面对的困难和痛苦,在死亡的恐惧中不断挣扎,而仍然能战胜自己,选择这条道路,才是真正的勇气
我认为这样的朱重八才是真正的英雄,一个战胜自己,不畏惧死亡的英雄。
朱重八在庙里的生活是枯燥而有规律的,但这枯燥而规律的生活被起义的熊熊烈火打乱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具体打乱这一切的并不是起义军,而是那些元的官吏们。
在镇压起义军的战斗中,如果吃了败仗,是要被上司处罚的,但镇压起义的任务又是必须要完成的,于是元朝的官吏们毅然决然的决定,拿老百姓开刀,既然无法打败起义军,那就把那些可以欺负的老百姓抓去交差,把他们当起义军杀掉。
从这个角度来看,元的腐朽官吏为推翻元朝的统治实在是不遗余力,立了大功。
此时摆在朱重八面前的形势严重了,如果不去起义,很有可能被某一个官吏抓去当起义者杀掉,然后冠以张三或者李四的名字。但投奔起义军也有很大的风险,一旦被元军打败,也是性命难保。
就在此时,一封信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他幼年时候的朋友汤和写了一封信给他,信的内容是自己做了起义军的千户,希望朱重八也来参加起义军,共图富贵,朱重八看过后,不动声色,将信烧掉了。他还没有去参加起义的心理准备。
然而晚上,他的师兄告诉他,有人已经知道了他看义军信件的事情,准备去告发他。
朱重八终于被逼上了绝路。
接下来的是痛苦的思考和抉择朱重八面前有三条路,一、 守在寺庙里 二、逃跑 三、造反
朱重八也拿不定主意,他找到了一个人,问他的意见,这个人叫周德兴,我们后面还要经常提到他
周德兴似乎也没有什么好主意,他给朱重八的建议是算一卦(这是什么主意),看什么条路合适
算卦的结果是“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意思是逃跑,呆在这里都不吉利,去造反还可能没事。
朱重八明白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自己不过想要老老实实的过日子,种两亩地,孝敬父母,却做不到,父母负担着沉重的田赋和徭役,没有一天不是勤勤恳恳的干活,还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躲到寺庙里不过想混口饭吃,如今又被人告发,可能要掉脑袋。
忍无可忍
那就反了吧!反他娘的!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0]
这是一个真实版本的逼上梁山,也是那封建时代贫苦农民的唯一选择。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谁愿意打仗?在活不下去时,那些农民被迫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去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直至它的灭亡。
这是他们的宿命。
所以我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确实是值得肯定的,他们也许不是那么厚道,他们也许有着自己的各种打算,但他们确实别无选择。
汤和就这样成了朱重八的第一个战友。他在今后的日子里将陪同朱重八一起走完这条艰苦的道路。
然而汤和也绝对不会想到,自己居然是唯一一个陪他走完这条路的人。
张寡妇原名贺贞,出生于1880年河南省洛宁县。贺贞家里很穷,18岁的时候嫁给了贫农张有。贺贞属于通情达理,孝敬公婆的女子,所以一家人都很喜欢她。丈夫张有没读过书,老老实实的农民,踏实种地,对贺贞也很好。这个家不算富有,但日子也能和和美美的过下去。
1931年,张寡妇的二儿子因为打骂地方乡绅,被陕县头峪的一个土豪劣绅偷偷打了黑枪。张寡妇听说这件事情,非常愤怒,带人血洗了头峪。报了仇,但是也欠下了一笔血债。
在这之前,张寡妇留在老家的三儿子,也被张更山等地主打死了。1932年,张寡妇带领队伍,前往洛宁老家报仇。但是,村里早有防备,连县保安团都赶过来增援。张寡妇看打不下来,只能离开了。
结婚第二年,贺贞的第一个儿子张振升出生了。不过也是在这一年,贺贞一直生病的婆婆去世了,3年之后,公公也病逝了。公公婆婆的生病去世,让这个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夫妻俩日夜操劳,一直都没还清。
此后,贺贞又添了两个儿子:张明升和张先升。夫妻俩背着外债,还要养着3个孩子,压力非常大。更意外的是,贺贞26岁那一年,他的丈夫张有病逝了。从此以后,人们就开始称呼贺贞为“张寡妇”。那个年代,一个寡妇带着3个孩子过日子,有多么困难可想而知了。
张寡妇日夜操劳,把3个孩子都带大了。她40岁那一年,大儿子21岁了,二儿子19岁,三儿子17岁,都成了家里的劳动力,能干活养家了。
张寡妇的大伯名叫张更山,是当地的地主。这个人心狠手辣,一点亲情都不顾,张寡妇最困难的时候,他都不伸手帮一点。张寡妇早就发过誓:冻死饿死也不会去找张更山帮忙。1920年,张寡妇的大儿子张振升听别人说,张更山有4亩地要出租,他就想着自己怎么说也是亲侄孙,也许会优先租给自己,正常交租就是了。
但是,张更山不愿意把地租给他!后来因为租地的事情,张振升还被打了一顿。20多岁的大小伙子,受了这样的委屈,怎么能受得了?
张振升心一横,辞别家人,上山当了土匪,为自己的报仇做准备。张振升去了当时宜阳、洛宁交界的地区,那里是有名的土匪窝。因为性格好,讲义气,没过多久,张振升就成了一个小头头。1922年的秋天,张振升带着一帮土匪回来了,准备找张更山报仇。但是,张更山早就得到消息,溜走了。让人想不到的是,张振升离开后不久,就被人打了黑枪,含恨而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