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不愿意结婚的越来越多
根据去年的数据报告来看,我国适婚人群中有超过2亿多的未婚者,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结婚,这不仅仅在城市中,农村青年同样是如此,不婚、恐婚、崇尚单身主义等等。这也是为什么结婚人数连年下降的原因。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性无限度增强,人们社交需求从现实到了网络之上,而且各种网络段子的婚恋价值观、育儿观让单身更有市场,从而导致了年轻人对于婚姻不那么有需求,一个人挺好,自然结婚越来越晚、越来越难。
第二、经济因素
当然,其中处于农村社会的话想结婚的男性占据了多数,主要因为农村家庭观念浓厚,还有老一辈成家立业、传宗接代的需求。
但是不得不说不是想结婚就能结婚的结婚的事情,现在的农村结婚从相亲开始就进入了内卷,车子、房子、彩礼都是前提条件,家底不厚的男性青年想要结婚自然就很难了。同时,工作、学历、性格、样貌也是许多女方的要求,这样又刷下来一批男性,让很多经济差、长相一般、学历低、工作不好的男性基本上没有了结婚的可能。
所以说钱不是万能的的,但是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因为这个社会还是物质的人较多,毕竟不论是女性本身还是其家庭都不希望嫁过去以后需要吃苦奋斗,如果能乐享其成不是更好,要知道贫贱夫妻百事哀。
第三、资源太少
那么,想结婚,也有些钱结婚就容易了吗?当然也不是,想要结婚得有对象才行,但是根据人口数据显示,我国男性比女性多出来近4000万人,即便结婚年龄男性比女性多两岁,按照一夫一妻制来看,还有3000万人娶不到老婆。因而有网上流传着农村3000万“光棍”的说法。
目前,城市不论是就业还是其他各方面是远远超过城市的,尤其是教育方面,因而大部分的农村女孩都在年华最好的时候开始进城,对比城市男性,让农村男性在婚姻上根本就没有多少竞争力,这也就造成留在农村的女孩越来越少,女性资源太少,结婚难自然就变得顺理成章。
与恋爱时的风花雪月不同,情侣步入婚姻殿堂,难免要面对诸多现实问题。结婚越来越晚以及不想结婚的背后,也存在不少困扰年轻人的现实挑战。尤其是较高的房价和生育儿女的成本,让很多人颇感沉重。在不少人看来,因为经济压力巨大,结婚不仅不会带来更好的生活,反而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既然如此不如不结婚,或者推迟结婚,等自己的财务状况好一些了,再考虑结婚的事情。
与此同时,一些年轻人晚婚甚至不结婚,并非出于经济压力,而是自愿选择的结果。在不少大龄单身者口中,“没遇到合适的人”是应对家人催婚的“标准答案”。不同人对人生的规划千差万别,很难用一个固定的框架去衡量年轻人的择偶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年轻人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面对婚姻大事,有了个性化的理解,这也可能导致平均婚龄增大,形成一个“晚婚”群体。
纵观世界各国,多数发达国家都存在平均婚龄增高、结婚率下降的情况,甚至出现了所谓“单身社会”的概念。在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出现类似现象,并不意外。美国社会学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一书中曾描绘这样的场景:“对于那些正在崛起的新一代充满抱负的年轻专业人士而言,二三十岁确实不是结婚成家的好时机。相反,这是投身学校和工作的最佳时机,并希冀能因此有所作为”。虽然我们不能断言中国未来也会进入“单身社会”,但不少年轻人已经接受晚婚甚至不婚的可能性,而且不会为之过度焦虑。
从这个意义上讲,年轻人对婚姻的选择权实际上变大了,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用“必须在30岁之前结婚”之类的规矩,限定自己的人生,或者臧否他人的生活。而年轻人的婚姻状态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从社会层面而言,婚姻并非个人选择那般简单,它会带来诸多社会效应。
从现实层面来说,如果真要解决国人结婚越来越晚的问题,社会能做的就是让那些渴望结婚却困于现实无奈的人,获得一定的支持与保障。比如,不少大城市都在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尽量解决年轻人的居住难题。还有不少地方积极开展移风易俗的工作,尽力消除“天价彩礼”对适婚青年的阻碍。以上种种做法,都是在帮想结婚而未婚者建立进入婚姻的现实基础,让他们更有面对婚姻的底气,以及对生活的获得感。
2022年离婚率全国排名第一的是北京市。
北京市,离婚率39%,为离婚率最高的城市。
上海市,离婚率38%,排名第二。
深圳市,离婚率3625%,排名第三。
广州市,离婚率35%,排名第四。
厦门市,离婚率349%,排名第五。
台北市,离婚率348%,排名第六。
香港市,离婚率338%,排名第七。
大连市,离婚率31%,排名第八。
杭州市,离婚率29%,排名第九。
哈尔滨市,离婚率28%,排名第十。
离婚率高的原因
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婚姻有问题了,彼此也会共同面对。可是现如今,什么都很快,好些人见一面就能说喜欢,对方才稍微思考了下就可以说再见。
当爱情变成了一种快餐,好些人即使结婚了,也未必就有多爱对方,有多愿意和对方一起好好去过自己的日子,去经营彼此的小家庭,只是一直还心猿意马。
甚至好些时候,即使两个人正坐在一块,说不定也有一个人正在用手机跟别人暧昧着。在如今这个网络越来越发达的时代,认识一个人,那毕竟是太容易了。
一是,社会环境。
我们小时候,交通不发达,通讯不发达,需要和周围的邻居、离得比较近的亲戚搞好关系,必要的时候互相帮助。社交是必须的。家长就会要求孩子,见了邻居的面必须有礼貌,热情打招呼。亲戚来了要热情招待。
那时候,人们闲下来,或者逢年过节,会聚到一起打牌喝酒,甚至凑一起看电视,看国庆阅兵。忙里忙外,觉得热闹又喜庆,不会觉得烦。
现在,互联网发达,人们购物通过网络,休闲方式更多样化,一部手机承载了一个人大部分的喜怒哀乐,分给外人的时间本来就少。
以前过节走亲访友,总会强行拉着孩子,花几个小时赶到,为的是顺便去改善生活吃顿好的。
现在走亲访友,开车去,十几分钟就到,坐一下,一杯茶水还没放凉到可以入口,人就已经到下一家了。流于形式。加上现在孩子对这种已经变味的亲情不太感冒,所以家长也不会强烈要求孩子一定要参与。
而且,如今的社会安全性导致大家互相防备,有些对门邻居住个10年8年都不认识不熟悉。非必要不会打招呼,自然无法产生互动。
二是,个人心态。
爷爷奶奶那一辈,觉得人丁兴旺才好。家里人越多越热闹。我爷爷奶奶去世之前那几年,过年时候还有很多年轻人大年初一去拜年,那些家长还会要求孩子给爷爷奶奶磕头。
爷爷奶奶也会觉得,这是自己的荣耀。村里这么多人都来看望,非常有面子。
其实那些年轻人,有很多是不情愿来的,有些是极反感磕头的。
后来,来拜年的年轻人逐渐减少,大年初一到处串门的人也少了很多。
他们说,一年就这过这么一次年,与其跟别人寒暄吹牛,伪装自己,不如全家人聚在一起,开开心心玩,吃些美食。
现在的年轻人也是如此,觉得时间花在无效社交上,还不如独自过个舒服的周末。虽然时间可能也是浪费掉了,但最起码自己感受到快乐,没有拘束。
在关于Z时代的讨论里,歌手蒋先贵说了这样一句话“对于这个世界唯一的链接,就是感受”,这个感受应该是快乐的轻松的,不被胁迫的。
源自知乎短
三,恋爱观念的转变。
现在的年轻人,绝大部分无需再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社会的发展导致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发生变化,即便不结婚,也不会被周围的人使劲嘲笑,不需要觉得低人一等,抬不起头。
孩子结不结婚,已经不再是父母最担心的事情。他们最关心的,反而是孩子在一段感情里能不能够得到快乐,能不能够得到滋养,获得幸福。
从年轻人自身而言,爱情如果让他们投入太多精力,会让他们直接吓退。
第一个原因,是现在结婚的成本太高,作为适婚的男性,在如此巨大的压力面前,选择了延迟结婚,甚至到了30多40岁还是打单身的也不再是少数人群,这样的人群,将在未来成为男性群体里打单身的主流人员。
第二个原因,由于男多女少的现象凸显严重,失衡,造就了现在男女严重不平衡的现象,这都是有赖于三十年前、二十多年前计划生育过于严格或者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造就了今天的男多女少的尴尬现象!女少了,存在着三、四千万男光棍去哪里找媳妇?只有延迟或者降低要求娶离婚女人。但与此同时,当男性光棍这样去做的时候,因为结婚对象是自己为了结婚而结婚所结的婚,那么离婚的概率也是非常高的!
第三个原因,由于现在思想开放,人的压力也比较大,无数的男人选择了延迟结婚,暂时逃离进入结婚后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繁琐和疲劳的生活,他们宁愿过几年单身,且有滋润的单生生活,也不愿意过早地踏入婚姻,更可况在这个性开放的社会中,男性光棍在性需求上,不一定需要靠婚姻的存在关系去满足自己。所以,男性光棍,会暂时不选择结婚,单身的快乐何其之多,干嘛要结婚呢?
以上是为什么结婚对数增长缓慢的一些大致原因,在这里还得补充一点就是,随着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也是造就结婚对数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再来看看这几十年的离婚率增长如此之快速,数据之令人害怕,这背后的原因,大家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但是我要说的是,这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思维观念空前的开放,拿得起放得下的勇气早已不是十年前、二十年前那样保守和缺乏独立自主性的思想了,现在的人,思想独立,经济亦独立,观念上更是洒脱自如,离婚不再是难堪的事情,反而是一种潮流,一种做自己的决绝勇气表现,这是思想上的,但是思想上的前提是对婚姻瑕疵的勇敢和决绝的抗对!在我看来,婚姻就是一种合作关系,她非常的容易打碎,这真的需要彼此双方用心呵护和沟通,当然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
我们婚姻和谐的终极目标是走进对方的世界里去,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我们容易破碎的婚姻。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不断地了解对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爱对方,但是这又是相互的,如果总是靠一个人如此讨好,那么总会累,一定要记住合作关系,以心换心,才是最值得抓住婚姻牢固的重点核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